❶ 辩证逻辑思维方法的具体方法
辩证逻辑思维方法主要有:比较、抽象和概括方法;归纳与演绎相统一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抽象和具体的方法;历史的和逻辑的方法。
比较、抽象和概括方法
比较、抽象和概括方法,这是辩证思维中的初级方法。人的认识是通过了解事物的现象而深入到本质,再由一级本质进入到二级、三级本质。所以,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比较、抽象和概括上。但是人的认识必须通过“比较”而发现事物的区别,由区别进入到对事物某一方面的“抽象”,并进一步“概括”出带有普遍性意义的东西,由此上升到更高级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比较法、抽象法、概括法是彼此相互联系的,我们应把它们作为由低级到高级的互相联结的环节和方法。
比较法
比较法是指确定事物之间同异关系的一种简单的思维方法。从人类的认识发展来看,比较是理性思维的开始。比较之所以是理性思维的起步,这是因为比较导致区别,使人把自己与自然界区分开来,把自然界的这些东西与那些东西区分开来。只有通过比较认识到世界上矛盾的特殊性、差异性以后,人们才能进行正确的理性思维。
抽象和概括方法
抽象和概括是在比较基础上展开的,对事物认识逐渐深化的思维方法。所谓抽象,就是通过对事物整体联系的分解,在头脑中把事物的若干属性和方面单独地提取出来,而暂时不考虑事物的其它属性和方面的思维方法。抽象本身表现为提取与撇开的对立统一。一方面,抽象要把自己所认为的对象的本质方面、主要方面提取、抽取出来,另一方面,抽象又要把大量的非本质、非主要的属性撇开,暂时不考虑这些因素。所以抽象表面上好象远离了具体事物,比如马克思把社会抽象为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结构形态,表面上看它们既不是美国、俄罗斯、日本的社会,也不是中国、法国、意大利的社会,但是它却更深入到社会的本质中去,更具有普遍性。抽象分为“直接的抽象”和“间接的抽象”。直接的抽象渗透在人的感性认识中,是对事物的直观抽象,它通过人的五官感觉,把各种不同的声音、形状、颜色、气昧、强度、硬度、温度抽象出来,强化了人的感觉能力。间接的抽象则是把事物的本质属性、关系、方面抽象出来,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类型和概念。
抽象方法必须进一步上升为概括方法,它是抽象方法的发展。概括,就是把抽象出来的事物属性,推广到具有这些相同属性的一切事物上,从而形成关于这一类事物的普遍概念。概括的过程是扩大抽象成果的过程:在抽象的基础上,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从已知进入未知,从而扩大概念的外延,确定概念的内涵。抽象与概括是密不可分的,抽象是概括的基础,概括是抽象的成果。没有抽象,概括就是无内容的,而没有概括,抽象就是无方向的,就不能形成对事物普遍本质和整体性的认识。 从比较方法到抽象方法是人类思维上的飞跃。只有比较而没有抽象,人们就不会撇开事物中非本质、非主要的东西,而总是陷于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中。但是抽象本身也并没有深入到事物的普遍本质,抽象可以有多种角度,可以是这一方面,也可以是那一方面,它不能从整体上规定自己,不能形成普遍性的东西。概括则是在抽象基础上形成概念的基本方法。一切事物都是通过比较而区分,通过区分而抽象,通过抽象而把某方面提取出来,通过概括赋于这方面以普遍性的含义。因此,比较、抽象、概括的过程,就是认识由浑沌——区分——清晰——普遍性——本质的过程,这是人的一般认识过程。比较、抽象、概括方法使人的认识摆脱了直观性、个别性、表面性,而深入到间接性、普遍性、本质性之中去。这是人类辩证的理性思维的开始,是人类获取知识、科学成果,使人类认识不断深化的最基本的辩证思维方法。
比较、抽象和概括方法的运用
比较法在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以及其它一些新兴科学的产生中,在现代科学决策、仿生学、类比、模拟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抽象和概括方法是现代理想化方法的基础,在现代实践中,这些方法的运用范围大大扩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现代科学和实践中,比较法已经从过去简单的外形直观比较、种和类的比较,发展到不同种、类的比较,功能比较、关系比较。 抽象是人类脑力活动特有的形式,是人类深入到客观世界本质和内部的智力解剖刀。现代科学发展高度错综化、综合化、网络化,这就更需要发挥人们抽象力的作用。抽象在现代科学的理想实验、理想模型等等组成的理想化方法中得到充分体现。在现代实践中,特别是一些巨大的工程项目,抽象力的作用十分重要。在一般决策过程中,要求发挥思维的抽象能力。用以形成“理想方案”、“理想模型”,以及形成“实际可行方案”、“实际可行模型”。
总之,比较法、抽象法、概括法是人类认识世界,深入到世界本质中的思想武器,是人们实践和行为中的工具。只有掌握这些方法,人们的实践活动才更有目的性、科学性,才能促进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❷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式有哪些
比较:比较是确定对象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是科学思维对由观察与实验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逻辑加工的初步方法。
分类:在比较的基础上,将具有共同点的事物归为一类,将具有差异点的事物·分为不同的类。从而将体态万千的事物划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层次的系统,叫分类。
分析:把研究对象分为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将其分别加以研究,以达到对事物内部结构和本质的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综合:就是将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
归纳:是科学思维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形式和·研究方法
归纳推理有以下几种类型:
2.1完全归纳法
2.2不完全归纳法
2.2.1简单枚举法
2.2.2科学归纳法
2.2.2.1挈合法(求同法)
2.2.2.2差异法(求异法)
2.2.2.3共变法
2.2.2.4剩余法
演绎:
它是由普遍性的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和推理。
演绎推理有三段论、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等形式。
1.1三段法
1.2假言推理
1.2.1肯定式
1.2.2否定式
1.3选言推理
1.3.1肯定否定式
1.3.2否定肯定式
演绎推理最常见的是直言三段论形式。
其意义是由普通的原理到特殊事实的推理,即以普通的原理为前提,以特殊事实为结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组成。为了从已知判断推出新的判断,有两个基本条件必须遵守:一是大前提和小前提的判断必须是真实的;二是推理过程必须符合正确的逻辑形式和规则。
❸ 逻辑推理技巧有哪些
所谓逻辑推理技巧,就是如何正确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把话说得更准确、更清楚的一种技巧。逻辑推理技巧在口语表达中应用十分广泛,有的人说话所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就是因为他掌握和运用了一定的逻辑推理技巧。
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任何一个真实反映现实的概念都具有内涵和外延这两种基本性质。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亦即概念的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概念所反映的那一对象或那一类对象的总和,即通常所说的概念的适用范围。如“劳动”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人们使用生产工具以改变自然物质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外延是:指工业劳动、农业劳动、服务性劳动及家庭劳动等一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在口语表达中正确运用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这就要求给事物下个科学的定义,这个定义应是严谨的、无懈可击的,否则观点站不住脚,容易被对方反驳。古代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人是有两条腿的动物。”有人指着一只鸡反问:“这是人吗?”苏格拉底发现给人下的定义有问题,又补充说:“人是有两条腿而无羽毛的动物。”那人又反驳道:“这么说来,拔去羽毛的鸡就是人了。”苏格拉底再也无法回答。正是由于苏格拉底给人下的定义不科学,因而才遭到了别人的反驳而无言以对。“人是有两条腿的动物”定义过宽;“人是有两条腿而无羽毛的动物”,没有揭示出“人”的本质属性。反驳的人正是抓住这一点,进行了驳斥。
(2)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时要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从外延方面考虑,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四种:
第一,全同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的关系。如“北京”和“中国首都”。
第二,交叉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内涵不同,而外延有部分重合的关系。如“青年”和“企业家”这两个概念就有交叉,有些青年是企业家,有些不是;也有些企业家是青年,有些企业家不是青年。
第三,从属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在两个概念中,一个概念被另一个概念的外延全部包含的关系。其中外延宽的那个概念叫属概念,外延窄的那个概念叫种概念。在说话中,属概念和种概念一般不能并列使用,否则就犯了逻辑错误。例如:我们这次展销会,不仅接待国内和本市的用户,还欢迎世界各地贸易界人士光临。这里,“国内的用户”和“本市的用户”是属种关系的概念,并列使用造成了语意重迭、含混不清。
第四,并列关系。这种关系指两个概念的外延互相排斥的关系。如“发光物体”与“不发光物体”,“商品”和“非商品”,“马”和“非马”等。
(3)由一个概念上升到另一个概念,程度要适当。要对行为的动机和目的作实事求是的分析,不能扣大帽子,不能无限上纲。如有一位青年工人搞技术革新,将一台钻孔机拆坏了。车间主任批评他:“你这是破坏集体财产、破坏社会主义建设。”这种批评就不是实事求是的,让人无法接受。
(4)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如某厂有一位团员迟到了几次,有人提出批评说:“团员违反劳动纪律,这个共青团支部还能称为先进青年的组织吗?”这便是以偏概全,显然不符合逻辑,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运用判断必须真实恰当。
具体来说,运用判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用事和理来检验判断的真假。客观实际是检验判断真实和虚假的标准。真实的判断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虚假的判断就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判断。例如:
1967年在一次政治局碰头会上,张春桥认为上海的形势一派大好,并天花乱坠地进行介绍。李先念反驳道:“你那个大好形势我看不到,我只晓得上海的存粮只够吃7天了。搞到最后,大家一起饿饭。”谷牧拿出了一系列统计数字,补充指出:“上海有一半的工厂停工,铁路半瘫痪,港口堵塞,这样乱下去,上海这个工业中心就要垮了!”
康生隔着会议桌,用多疑的目光盯着谷牧:“你说的都没有夸大吗?”
谷牧一句话就把康生挡了回去:“你是要我缩小吗?”
既是事实,无需夸大,也无法缩小。事实有力地说明了张春桥的判断是虚假的。
(2)防止判断自相矛盾。判断或是肯定,或是否定,都是不变的。不能前面肯定,后面否定,否则就是“自相矛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青年对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要发明一种万能溶解剂——它能溶解一切物质。”爱迪生回答说:“那么,你打算把它放在什么容器里呢?”爱迪生抓住了对方自相矛盾的地方。既然万能溶解剂能溶解一切物质,它当然能溶解掉装它的容器,那么这种溶解剂又何处安身呢?
推理必须合乎逻辑。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人们说话,不能老是堆积概念,也不能老是简单地判断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尤其是演讲或辩论之类的系统讲话,需要把一些有某种关系的判断联系起来,以反映事物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这就离不开推理了。
推理有正面推理和反面推理两种方法。正面推理包括:
①演绎推理。这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其具体做法是:首先提出一个正确的观点作为大前提,然后提出一个与此相关的要论证的问题作为小前提,再通过引申发挥,使两者充分地统一起来,得出结论,使论点成立。
②归纳推理。这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即从特殊的事例推导出一般原理、原则。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两种。完全归纳推理是由一类对象的每个分子都具有某种属性而推知该类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对象的部分分子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该类对象的全体都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③类比推理。这种推理就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或者由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的某些属性的相同或相似,而推论出它们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间接推理形式。这样得出来的结论虽然是或然性的,但它是根据事物的某种相同点用已知的事物来说明未知的事物,所以能起到启发联想和触类旁通的作用。因此,作为一种逻辑技巧,类比推理在说话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反面推理包括:
①反证法。通过论证与对方论题相反的论题是正确的,从而推翻对方论题的一种逻辑论证方法,叫反证法。反之亦然。
②归谬法。按照逻辑规律,任何推理,必须有正确的前提,才能推出正确的结论。而“归谬法”却违反“前提必须正确”这一规律,故意假设对手的错误观点是正确的,并以此假设为前提,一步一步进行推论,引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从而使对手的论点不攻自破,达到驳斥对手的目的。
❹ 逻辑和思维的区别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思维是对新输入信息与脑内储存知识经验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过程。思维是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根据思维活动凭借物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抽象思维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是借助于语词符号来思考的,是一种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
抽象是指从具体事物抽出、概括出它们共同的方面、本质属性与关系等,而将个别的、非本质的方面、属性与关系舍弃的思维过程。抽象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类型,具有普遍性、间接性和超脱性的特点。它是一种思维活动,提取事物最基本的特征,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抽象思维凭借科学的抽象概念对事物的本质和客观世界发展的深远过程进行反映,使人们通过认识活动获得远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抽象思维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方式。
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可以分三个层次理解(1)指个体思维的规律,例如:讲话逻辑混乱。(2)客观的规律性,例如:事物发展的逻辑。(3)有时与逻辑学通用,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思维的形式和规律的学说。简单说逻辑就是人对事物的描述。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它是作为对认识者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起作用的规律的分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逻辑思维是人们应用多种思维形式经过主观分析而形成的一种确定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活动。逻辑思维简单说就是人们对事件物品进行陈述的根据。
❺ 什么叫逻辑思维,说得简单点
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抽象思维。
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前后一贯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在逻辑思维中,要用到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而掌握和运用这些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程度,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能力。
(5)对事物的分析方法即逻辑扩展阅读:
类型
逻辑思维一般有经验型与理论型两种类型。
前者是在实践活动中的基础上,以实际经验为依据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如工人、农民运用生产经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多属于这种类型。
后者是以理论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概念、原理、定律、公式等进行判断和推理。科学家和理论工作者的思维多属于这种类型。经验型的思维由于常常局限于狭隘的经验,因而其抽象水平较低。
❻ 分析问题逻辑思维好,逻辑思维好是什么意思啊,逻辑思维是推理吗
逻辑思维不单纯是推理,逻辑思维好也是指能很好的分析问题。
具体来说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它与形象思维能力截然不同。
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问题所必须的能力。
❼ 如何去分析一件事或物
1、一分为一法:即是由单纯思想的人(小孩),对待事物和人,只看到了它的表面现象,不去研究现象背后的原因。
2、一分为二法:这是朴素的唯物辩证法。事物有正反两方面,有对事物或人深入研究的人会用此法来分析事物或人产生的现象及原因。此法有很大的精准性。这是思想者所常用的思维分析方法。
4、一分为四法:事物是由四性的,这一点不被多数人所知。一分为四法是对事物分析更为全面的一种思维方法,常用于对事物的谋划及对待事物应采取的更为客观有效使用的方法,是一分为三法的进一步演化与应用。它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但不被人们所认知,在中医中将其应用于辩证施治,其它领域则少有人用之。
例如:人一分为一法:一个人
男人或女人
一面性
一分为二法:男性人、女性人
有性别的特征
两面性
一分为三法:男性人、女性人、无性人
三面性
一分为四法:男性人、女性人、无性人、两性人
四面性
清代刘纯在《误治余论》里说:阴阳之分不尽已矣。人非男女之别,万物具备四性也,人者有男、有女、有天宦、有两性人。
也就是说矛盾问题应当考虑四个方面;第一是矛,第二是盾,第三既是矛又是盾,第四既不是矛又不是盾。尤其是搞科研的高级知识分子,要掌握这种广阔的思维方法,不然的话可能不容易出成果。例如物质问题,是否应当考虑有物质,也有反物质,既是物质又是反物质,既不是物质也不是反物质。
比如朋友的划分。如果按照一分为二的观点,那么不是敌人就是朋友。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因为没有有恒的敌人,也没有有恒的朋友。夫妻两个人都要磕磕碰碰的,别说朋友了。按照一分为二的观点,划分敌人太多了,就要打击一大片;划分朋友太多了,就难免看走了眼,也容易吃亏上当。按一分为四的观点就清晰得多,敌人是很少的,朋友也是很少的。可是既是敌人又是朋友的,这是比较多的。利害相同的时候就是朋友,吃了点亏就是敌人。但是不是敌人也不是朋友,这是最多的。这是为什么呢?别人根本不知道你是谁,所以既不把你当作敌人也不和你交朋友。如果这样划分朋友和敌人,自己就不会看走了眼,也不会出亏上当,更不会绝交朋友而气恼,也不会因为增添敌人而恐惧。因为是敌人又是朋友的情况,本来就是比较多的;一会是敌人,一会是朋友,是十分正常的。所以说一分为四的分析思维方法是最全面的。
佛家在经典的叙述中已将一分为四的方法运用到了极致,因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只有具备了大智慧的人才能领会透彻。如对于“道”的描述,是空,是无,即是空是无,也是非空非无,只有空无两不占,才是得到了“道”的真谛,反过来应对世俗才能达到超然洒脱状态。
❽ 逻辑思维是什么意思请详细解释一下!
释义:逻辑思维是人的理性认识阶段,人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类型反映事物本质与规律的认识过程。
逻辑思维是人脑的一种理性活动,思维主体把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对于事物认识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并按一定逻辑关系进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
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律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
(8)对事物的分析方法即逻辑扩展阅读
逻辑思维的作用:
1、认知: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探寻新结果,获得新知识。
2、表达:有助于人们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思想和建立新理论。
3、说服:有助于人们做出更为严谨、更具有说服力的推理和论证。
4、分析:有助于人们揭露谬误,驳斥诡辩。有助于正确思考,明辨是非,正本清源。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逻辑思维
❾ 逻辑思维方式有哪几种
逻辑思维包括
①归纳与演绎
归纳:从多个个别的事物中获得普遍的规则。例如:黑马、白马,可以归纳为马。演绎:与归纳相反,演绎是从普遍性规则推导出个别性规则。例如:马可以演绎为黑马、白马等。
②分析与综合
分析: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分别加以研究。是认识事物整体的必要阶段。
综合: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抽象与概括
抽象: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具体地说,科学抽象就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于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概括:概括是形成概念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即从思想中把某些具有一些相同属性的事物中抽取出来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具有这些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概括是科学发现的重要方法。因为概括是由较小范围的认识上升到较大范围的认识;是由某一领域的认识推广到另一领域的认识。
④比较思维法
按照对象,比较分为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和不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按照形式,比较分为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在相似中,求不同处。
⑤因果思维
简单是说,因果关系的逻辑就是:因为A,所以B,或者说如果出现现象A,必然就会出现现象B(充分关系)。这是一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而且是原因A在前,结果B在后。
⑥递推法
递推就是按照因果关系或层次关系等方式,一步一步的推理。有的原因产生结果后,这个结果又作为原因产生下一个结果,于是成为因果链,因果链就是一种递推思维。
⑦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法与因果思维法相反,逆向思维法是由结果推理原因。逆向思维的事例:例如:大家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的朋友掉进大水缸里了,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性命。
(9)对事物的分析方法即逻辑扩展阅读:
逻辑思维的特征
1、概念的特征:内涵和外延。
2、判断的特征:一是判断必须对事物有所断定;二是判断总有真假。
3、推理的特征:演绎推理的逻辑特征是:如果前提真,那么结论一定真,是必然性推理;非演绎推理的逻辑特征是:虽然前提是真的,但不能保证结论是真的,是或然性推理。
逻辑思维的特点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抽象思维既不同于以动作为支柱的动作思维,也不同于以表象为凭借的形象思维,它已摆脱了对感性材料的依赖。
❿ 什么是逻辑如何用逻辑的思维去分析事物
逻辑学是研究纯粹理念的科学,所谓纯粹理念就是思维的最抽象的要素所形成的理念。由亚里士多德创立。
〔说明〕在这部分初步论逻辑学的概念里,所包含对于逻辑学以及其他概念的规定,也同样适用于哲学上许多基本概念。这些规定都是由于并对于全体有了综观而据以创立出来的。
我们可以说逻辑学是研究思维、思维的规定和规律的科学。但是只有思维本身才构成使得理念成为逻辑的理念的普遍规定性或要素。理念并不是形式的思维,而是思维的特有规定和规律自身发展而成的全体,这些规定和规律,乃是思维自身给予的,决不是已经存在于外面的现成的事物。
在某种意义下,逻辑学可以说是最难的科学,因为它所处理的题材,不是直观,也不象几何学的题材,是抽象的感觉表象,而是纯粹抽象的东西,而且需要一种特殊的能力和技巧,才能够回溯到纯粹思想,紧紧抓住纯粹思想,并活动于纯粹思想之中。但在另一种意义下,也可以把逻辑学看作最易的科学。因为它的内容不是别的,即是我们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熟习的规定,而这些规定同时又是最简单、最初步的,而且也是人人最熟知的,例如:有与无,质与量,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一与多等等。但是,这种熟知反而加重了逻辑研究的困难。因为,一方面我们总以为不值得费力气去研究这样熟习的东西。另一方面,对于这些观念,逻辑学去研究、去理解所采取的方式,却又与普通人所业已熟习的方式不相同,甚至正相反。
逻辑学的有用与否,取决于它对学习的人能给予多少训练以达到别的目的。学习的人通过逻辑学所获得的教养,在于训练思维,使人在头脑中得到真正纯粹的思想,因为这门科学乃是思维的思维。——但是就逻辑学作为真理的绝对形式来说,尤其是就逻辑学作为纯粹真理的本身来说,它决不单纯是某种有用的东西。但如果凡是最高尚的、最自由的和最独立的东西也就是最有用的东西,那么逻辑学也未尝不可认为是有用的,不过它的用处,却不仅是对于思维的形式练习,而必须另外加以估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