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医学中药的研究方法

医学中药的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04-28 09:21:03

Ⅰ 药理研究中怎样突出中医药特色

药理研究中怎样突出中医药特色?
中医并不是你们说的,有时候也需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所谓急治标,缓治本,或标本兼治 中医的特色在哪里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天人相应学说 二、生成整体论 三、辨证论治 四、个体化诊疗模式 五、扶正祛邪 六、维持阴阳平衡 七、对人不对病 八、人性化互动诊疗服务 九、仁心仁术 十、尊重生命及其完整性 十一、开放包容 内容丰富 十二、重视医者的自我修炼 十三、师传授受 十四、追求 “平衡”与“和谐”十五、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 十六、强调预防和养生 中医的八大优点 1、★综合性★中医学的综合性体现在看待问题的多维性视角,知识构成上的多学科渗透和维护健康的综合性措施等多方面。 2、★实用性★中医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从数以万计民众的养生、保健、治病及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发展而来,又经数千年得力市洗涤,不断被后人重复检验,比较筛选,优而精者留,劣而粗者汰,经历史大浪淘沙而成,体现出了既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且简、便、廉、安全、持久等明显优势。 3、★疗效性★中医药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的。中医药学能够流传至今的关键在于它的临床实践和临床疗效。 4、★安全性★中药方剂治病是中医治疗学的主体,中药绝大多数来自自然,大多药性平和,副作用小,不干扰人体正常的生理过程,有的并有适应原样的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经过数千年实践验证发展起 来的方剂配伍理论,用以指导用药,可以产生各个单味中药所没有的,同时也不是各单味药物供销简单叠加所能产生的整体功效。 中药方剂的安全有效,不仅使得健康知识日益丰富、保健意识日趋强烈得闲带社会群体对其青睐有佳,而且,提示她有着值得进一步深入发掘,以贡献于明天医药事业的巨大潜能。 5、★注重自身内因★,重在调整状态 注重内因,注重调整机体状态,是中医学在治疗方面的一大优势。中医学始终把调整人体内在机能状态放在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的核心地位。中医学的绝大多数治病方 法,都是通过调整个体自身机能,改善机体内在环境后起效的,且常能针对病本加以根治。 6、★整体观念★中医学非常重视人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内在脏腑器官之间,心理、生理活动之间,以及人与外界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独特整体观念。这一观念始终贯穿在中医学对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各个方面的理性认识中。 7、★恒动观念★,恒动就是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恒动观念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有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 8、★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方面。它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特点之一。辨证论治,既不是对症施治,根据病人的主诉,或者抓住一两个症状进行治疗;也不是某病用某药的 辨病施治。辨证包含着如何作出具体深入的分析,并找出病症的主要矛盾;论治指的是如何采取针对 性措施,来解决主要矛盾。 中医的缺点在于没有标准化,跟西医相比,西医具有着明确化,标准化傻瓜化的特点,所谓的傻瓜化的意思是说只要诊断正确了,国家是有规定一个治病的标准,你按照那个标准去开药方就行。中医还有个缺点就是, 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中医, 对医生本身的能力实在要求在高了! 甚至还要有看着人家西医大把大把捞钱而不眼红的高尚品格, 如果德才兼备的人上哪去找呀? 如果做到了, 甚至留芳千古都有可能, 可是现代人能吗?

Ⅱ 有没有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的好办法

“中西医结合”的来历

建国初期,有关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曾企图以西医的科学标准、原理来代替、改造中医。1951年颁布的中医进修的《规定》和1952年颁布的《考试暂行办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取缔中医合法地位之前,先通过《医师学术考试规则》强制改造汉医,使汉医人员西医化的做法完全相同,而且连规定的考试课目也几乎完全一样。可见,当时提出的所谓“中医科学化”的矛头是直指中医的理论,其目的是要借“西化”来取代中医的科学原理。这是对中医在学术上的釜底抽薪、断根绝源的扼杀。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严厉地批评了这种歧视、排斥中医的倾向和一些人的宗派主义观点,取消了对中医从业人员不合理的“进修”、“考试”规定,端正了“团结中西医”的方针,使中医受到应有的保护和支持。

毛泽东同志一贯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工作,他始终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对硬搬西洋的东西,更反对“全盘西化”。

1953年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高度评价了中医,认为“中国对世界有大贡献的,我看中医是一项”。他指出,“看不起中医是不对的……西医也有唯心论。中西医一定要团结,西医一定要打破宗派主义”。

1954年7月,毛泽东又一次指出:“真理的标准是实践”,中医“行之有效,这就是真理”。“对中医举行考试,内容有生理、病理等课程,考不及格就不发给证书……还有中医条例,中医进不了医院等”,都是未真正贯彻“团结中西医”方针的错误。

按照“中体西用”的思想,他当时对西医学习中医的理解是:“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西医学中医,而不是中医学西医”,西医“应当抱着很虚心的态度”,“因为经过学习与提高,就可以把中西医界限取消,成为中国统一的医学,以贡献于全世界”。

1958年10月11日,毛泽东同志对卫生部党组“关于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总结报告”作了一次重要的批示:“今后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的学习班,由各省、市、自治区党委领导负责办理。我看如能在1958年每个省、市、自治区各办一个70~80人的西医离职学习班,以两年为期,则在1960年冬或1961年春,我们就有大约2000名这样的中西医结合的高级医生,其中可能出几个高明的理论家。此事情与徐运北同志一商,替中央写个简短的指示,将卫生部的报告转发给地方党委,请他们加以研究遵照办理。指示中要指出这是一件大事,不可等闲视之。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指示和附件发出后,可在《人民日报》发表。”

1958年11月18日的《人民日报》社论中,对上述精神画龙点睛地强调说:“我国的民族医学遗产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必须组织西医人员认真学习,继续努力加以发掘提高。”并提出这是“一项严重的政治任务”,要“进一步开展西医学习中医运动”。

什么是中西医结合?

经过40多年来的实践,这似乎不应该再成问题,但由于汉字的特点,“医”可以有多种解释,它既可以是“医生”,也可以是“医治”,还可以是“医学”。所以有人认为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生与西医生的团结合作,有人认为是合用中西两法治疗。

中西医工作人员的团结合作当然重要,它是中西医结合的先决条件,只有中医与西医团结合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可能有中西医学的结合,但单纯中西医工作人员的团结合作不直接等于中西医结合。

合用中西两法治疗以求得到既高于中医治疗也高于西医治疗的效果是中西医结合的初步做法。应该承认,这种做法最容易被人认可和接受。在国内,中西医结合之所以受到许多病人的欢迎正是由于疗效,在西方国家目前也出现类似情况。美国把西医以外的医学称为替补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主要包括草药、针灸、按摩、脊柱按摩、气功、瑜珈等。据2004年夏美国国家卫生院cam中心的报道,对美国50个州成年人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2002年的12个月中成年人有36.0%用过cam,其中55%的人的理由是cam与常规西医治疗合用能增进健康。不过,中西两法的简单相加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但往往是中西医有机结合的先导。

对中西医结合的正确理解显然是指“医学”而言,因为中西医结合的提出是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论断有着密切联系的,而且中西医结合的目标是“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中西医能否结合?

中医学和西医学是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在观点、方法和手段上都有很大不同,从理论到实践各成体系,于是便有人怀疑其结合的可能性。在医学发展史上,确有不同体系无法结合的事例。宗教化的盖伦医学与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近代西医学便是彼此排斥、无法结合的,前者不允许后者存在,只有淘汰了前者,后者才得以发展。宗教化的盖伦医学遵循的是经院哲学,充斥着迷信和愚昧,其结果是造成烈性传染病的大流行和大批病人的死亡,而中医学则以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指导,概括和总结了防治疾病的实践经验。中医学与现代西医学是互补的,结合在一起能促进医学的发展。

有人认为中西医学研究的对象不同,所以不能结合。因为中医研究的是“形上属性(证候)的人”,西医研究的是“形下属性(组织器官、细胞、分子)的人”,这两种研究对象是“不可通约的”。中医依赖系统方法,西医依赖还原方法,这是研究对象对研究方法的必然选择,这两种研究方法也是“不可通约的”。这个推论关系到中西医能否结合的根本问题,有必要予以探讨。首先,它混淆了对象与观点、方法、手段的概念。研究对象是指研究中观察和思考的客体,它是独立于研究者而客观存在的。至于观点、方法和手段,则取决于研究者所处的历史条件、哲学思想、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同一方法可以用来研究不同的对象,同一对象也可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无论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医学,总归离不开研究人类生命过程。所以,从根本上说,中医学和西医学是相通的,不存在因研究对象不同而不能结合的问题。其次是关于系统方法与还原方法“不可通约的”问题。有人一说到西医学便是细胞病理学、局部定位思想、微生物学和特异性病因观念,一说到中医学的研究方法便是系统论,并强调在中医学中早已包含系统论的合理内核,是世界上首先把系统方法成功地运用于医学之中。其实,现代的系统论源于西方,早已在现代医学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神经-内分泌学说、稳态学说、应激学说、受体学说以及免疫学、环境医学、身心医学、社会医学等学科的建立与发展,以及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无不说明西医学已经越来越注意系统方法的应用。

系统论是20世纪中叶才形成的,用于现代医学时间不长,但却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在中医学研究中运用系统论也至少有二三十年了,但迄今仍基本上停留在阐述中医学中有系统论的“原始思想”、“雏形”或“合理内核”,这除了赞叹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之外,究竟使中医学取得了多少实质性的进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关于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论

系统方法是将所要研究的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对待,着重从系统的整体与组成系统的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中,综合地考察对象,以达到全面、精确地了解对象,并对问题做最佳处理的方法。是综合研究和处理有关对象整体联系的方法。

还原方法是从高到低、向下进行研究的,其实质就是分析。近代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通过实验方法,特别是分析方法的运用。其特点是从部分了解整体,从微观了解宏观,从低级运动了解高级运动,把研究对象分解为若干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去认识其细节,使科学研究大为深化,走向精确和严格的道路。

特别需要明确的是,还原论与系统论、分析和综合,绝非彼此排斥、互不相容。现代科学的方法论由还原分析转向系统综合,仅仅是对还原论的辩证否定,而不是完全抛弃。还原论与系统论都重视整体与部分的内在联系,强调人体和疾病不脱离一般的物理、化学规律,因而必须进行分解和还原。但还原论认识的重点在部分,忽略整体性;系统论认识的重点在整体,强调从整体出发认识诸部分。还原论过分强调部分对整体的基础决定作用,片面强调“向下”的认识途径;系统论则强调“向下”和“向上”两种认识途径,即一方面肯定部分对整体的基础决定作用,另一方面也肯定整体对部分、环境对整体的支配和控制作用。现代科学的系统方法是将还原分析与系统综合相结合。系统综合以还原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对组成整体的各要素没有正确细致的认识,系统综合就无从谈起。

还原分析的方法打开了通往微观和细节的道路。正是由于还原分析的运用,才有近代科学的发展,才有近代医学的出现。从20世纪中叶引进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社会科学等方法,将分析与综合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通过多学科的渗透和新技术的采用,发展了现代医学。

中医学虽然具有系统论的思想,但由于没能吸收近代科学及其方法论的营养,没有发展必要的分析还原研究,没有真正打开通向微观和从微观了解宏观的道路,没有发展必要的实验研究等,其系统论思想只是系统论的“雏形”或朴素的系统论。所以中医必须克服上述历史性缺陷,才能上升到现代科学的系统论。

40多年来,中西医结合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促进了我国医学的发展。这些成果,如果用方法论来概括,就是在中医理法方药的研究中引入了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由于这些方法不同于中医学的整体论和朴素系统论的思想,有时会引起异议,认为中西医结合偏离了中医药体系,担心“中医西医化”。这种顾虑其实是不必要的,有时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例如,用免疫学来阐明中医所说的“正气”,用稳态学说来解释“阴平阳秘”,却只字不提西医学,似乎免疫学、稳态学说等与西医学无关。在这类研究中,对免疫学的现代成就和细节、对稳态调控的具体机制(如信使系统、受体系统等)都尽量避开,似乎一旦深入到具体细节,便有西医化之虞。这种片面强调整体综合的做法,实际上是继续“述而不作”,通过“条辨”的形式以求自我完善。中西医结合要尽量采用现代医学的最新知识和技术,以不断获得新成果和进展。

更多的非议是来自中西医结合中还原分析方法的运用。如认为研究中药必须是复方,必须是辨证用药,如果是研究单味药,尤其是分析有效成分,便不是中药研究。但是青蒿素的发现却让这些人为难,既不愿承认它是中药现代化的成果,又无法否认它对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像这类问题,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来看,十分容易解决。中西医结合的目的是创造新医学新药学,从中药中发现新的有效抗疟药,是中医药学对人类的新贡献。当然,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药不只限于单味药的分析。将分析与综合相结合进行复方研究和辨证用药的研究也都有成果问世。
参考资料:中国中医药论坛 《科学中国人》2005年第9期

Ⅲ 中药学如何学习呢

首先你要把基础理论学好。因为中药学里的语言是中医术语,中医基础你不懂,中药的功效就难以理解。比如黄芪是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要是不知道什么是气、阳、卫、表,你就不理解它到底是做什么的,就是硬背下来也容易忘记,也不会用这个药去治疗疾病。如果你的基础理论非常好了,功效也能理解,就是记不住,那只有一个办法:用功。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中药学里的每一味药的功效都是重点,功效相对应的每一条目都要仔细的看。我读书的时候要求任何一味药的功效一个字都不能差,虽然死板了点,但能练出基本功。并且,我看着目录背功效,遇到不会的去看里面的内容,这样很容易记住。另外,每一味药都是归类的,有的功效是另外一类里的,这就是特殊功效记忆。有一部分药物功效很相近,就对比着去记,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如果要考试了,来不及看厚厚的书,那只有抓一下所谓的重点。中药学中有500来种药,在大纲里面规定有的是重点,有的是熟悉,有的是了解。你就把规定重点和熟悉的掌握住,了解的临床再去看吧,呵呵。
你要很努力的学好这些知识,现在辛苦了点,将来应用的时候就轻松多了----我们总不能当着患者的面去翻书吧?
祝你学有所成!

Ⅳ 中药学专业考研有哪些方向

1、中药学

中药学专业培养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中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2、生药学

生药学是药学专业的二级学科之一,是研究包括中药在内的天然来源药物的科学,它是一门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化学、分子生物学、药理学等基础学科理论,研究生药的基源、品种鉴定、质量评价、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药用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学科。现代生药学的发展还新生了许多研究领域,如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药用植物生物技术、天然药物资源化学等。

3、药剂学

药剂学是关于药品的一门科学,它涉及药品研发、制造及其配制和贮存,以及药品特征、纯度、成分和功效的检测;同时还是研究药物剂型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任何药物在临床使用前都必须制成适合于患者的安全、有效、稳定、使用方便的给药形式,即剂型。剂型不同,给药方式不同,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均有所不同。

(4)医学中药的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1、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创立于1956年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是新中国诞生后国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也是上海市属高校中唯一的一所医科类重点特色院校。学校位于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科研教育区内,占地500余亩,教学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在上海建设“创新型城市”战略布局中,已成为“张江药谷”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国药科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学风优良、在药学界享有盛誉的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之一。

3、天津中医药大学

学校始建于1958年,原名天津中医学院,2006年正式更名为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校正在建设中的新校区座落于天津市静海县团泊湖畔,占地2600余亩,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将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医药博物馆、中药植物园;全国最先进的中医药科技园及中医药国际教育中心。

Ⅳ 怎样学习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学习《方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和临床各科的基础学科。药味数量繁多,内容涉及面广,学生颇感单调乏味难记。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能加深理解记忆,更好地掌握药物功效应用。《中药学》各论中,首先要对同一章节功效应用相似的药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点。如解表药中发散风寒的麻黄与桂枝,二药均能发汗解表,治疗风寒表实证相须配用,但麻黄发汗力强,只能用于风寒表实证,桂枝发汗力弱,风寒表实证、风寒表虚证均可用。麻黄又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又能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以此类推,同一章节功效相似常作对比的药物还有:荆芥与防风,桑叶与菊花、葛根、柴胡、升麻,石膏与知母、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与连翘,大青叶与板蓝根,牡丹皮与赤芍,大黄与芒硝,藿香与佩兰,砂仁与白豆蔻,茯苓与猪苓、附子、肉桂、干姜、山楂、神曲、麦芽,大蓟与小蓟,乳香与没药等。

(5)医学中药的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内容包括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药材的概念,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与方法;中药药性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中药配伍的目的、原则及药物“七情”的概念、中药配合应用规律;用药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内容;用药剂量与用法,剂量与疗效的关系,确定剂量的依据及中药煎服法等内容。

学科概念

编辑

概念: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和西药_.(化学药为主)相对而言的,绝大多数出产于中国,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

中药学: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药物的来源、采集加工炮制、性能、功效、适应证及其使用方法的学科。

本草:中药学的旧称,首见于《汉书》,因研究对象多为草本植物而名。

分支学科:其自身的发展,其他学科_.(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药理学、药剂学等)的渗透,使得中药学的研究领域更加扩大,分支学科日趋成熟。

临床中药学:中药学实为临床中药学,重点介绍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对中药的来源、鉴别、采收、炮制、制剂、化学、药理等,不涉及或作仅作了解。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中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能从事中药生产、经营、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富有创新意识的中药专门人才。

Ⅵ 中药鉴定学中,性状鉴定包括哪些内容

性状鉴别是对药材的形、色、气味、大小、质地、断面等特征,简单理化反应,直接观察药材,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区分药材真伪优劣的方法,这是数千年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中总结的宝贵经验。

中药鉴定学的研究方法: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 查、含量测定等 ,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

(6)医学中药的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别,实际上就是传统的经验鉴别,是用人的感官,采用看、尝、嗅、听、手摸及水试和火试等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形状、规格、大小、表面或切面颜色、特征、质地、折断现象、气味,主要工具有放大镜,紫外光灯等。它简便易行,在药房柜台即可进行,鉴别时可运用植物分类学、解剖学的理论知识进行鉴别。

Ⅶ 中医只有经验没有科学研究吗

包括方舟子在内的很多人批评中医的一个主要论据是中医只有经验医学,没有科学研究的成分,所以中医根本就不是科学,是伪科学。
不可否认,古代中医确实是一种经验的医学,没有更加科学的东西去论证它的疗效及疗效的合理性。但任何一门医学(包括中医学)都具有吸收同时代科技精华的特质,中医在很长一段时间进步很慢也跟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科技进步很慢密切相关,既然科学已经席卷了全球,中医没有必要拒绝吸收当代的各种科学精华,“吸其精华,弃其糟粕”本来就是传统中医赖以生存的国家的一种哲学观。同时试图把医学纯科学化,认为医学只是纯粹的科学,这种极端的观点也是行不通的,科学只是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医学快速走向进步,但医学同时还包含有人文学的东西,那种以为只需要依靠冷冰冰的检测仪器和药物与疾病一对一的准确无误的治疗的观点是极端错误的。
包括方舟子在内的很多人批评中医,总喜欢拿西方主流的医学观点进行批评,但他们却从不敢提当代主流中医是什么样的观点,这是一种错位的批评,拿西方主流的医学观点批评早已被中医自己所摒弃了的糟粕。如方舟子批评中医时经常举例早已被当代中医所摒弃了的《本草纲目》中一些可笑的治疗方法:往尿床的地方倒一碗热饭,拌一拌,偷偷地让尿床的人吃这碗尿饭。(以热饭一盏,倾尿床处,拌与食之,勿令病者知。)我相信现代所有学过中医的人都不会这样做,在其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也根本就没学到过这些糟粕,因为这种受到时代的局限性所出现的可笑的治疗方法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渐提升早已被抛弃了。我们永远不应该因为现在使用的先进的电子书而去嘲笑古代发明的造纸印刷术。
很多现代医学正在应用的东西并不天然就是西医的,现代中医也可以“拿来”所用,不能中医一说CT和核磁共振检查就立刻反应这是西医的,其实CT和核磁共振并不是专门为现代医学所研制的,他们在其他学科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如CT除了应用于医学领域外,还有地球物理CT、工业CT等,核磁共振除了应用于医学领域外,还有运用核磁共振探测技术进行地质勘探、 运用核磁共振谱进行分子结构的测定等等。统计学更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可广泛应用于社会发展与评价、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与利用、电子商务、保险精算、金融业数据库建设与风险管理、宏观经济监测与预测、政府统计数据收集与质量保证等、分子生物学中的统计方法、高科技农业研究中的统计方法、生物制药技术中的统计方法、流行病规律研究与探索的统计方法、人类染色体工程研究中的统计方法、质量与可靠性工程等领域。为什么一旦中医拿来为己所用,这些批评中医的人不视为是中医的一种进步,却认为是“欺师灭祖”、“数典忘祖”,是剽窃西医?简直是岂有此理。
比如批评中医只是经验的医学,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就应该检索当代主流中医核心期刊的文献,看看中医到底是不是真的从来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其实通过检索我们不难发现,中医跟现代医学一样在应用吸收当代各种先进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法,不但有大量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还有很多循证医学的研究文献,高质量的论文依然是逐年增多。
目前全国各大中医院校都开设有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和循证医学课程,各大中医院校也花重金在国际国内引进了顶尖的流行病学专家、医学统计学专家,我们普通医生每年都要进行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和循证医学的继续教育培训,这些研究方法并非如反中医人士所认为的离中医很远很远。顶级的中医课题研究如973项目、国家十一五重点攻关项目和自然基金项目,在研究方法上的要求从来都是中医、西医一个标准的。但是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随机对照研究固然是验证一种治疗方法的金标准,依然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所以即使高度科学化了的现代医学,也不得不寻求其他非金标准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有问卷调查、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即使是专家意见和病例报告这些被某些批评中医的人士认为不科学的临床研究方法也并没有被完全抛弃。
包括方舟子在内的很多批评中医的人士还喜欢批评中医药物的作用是模糊不清的,都是臆测的,都是有毒的,他们不知道,在现在全国各大中医院校中也同样设置有中药学院,中药学院里面还设置有中药药理学、中药毒理学等各种现代药物研究学科,这些专业人员终生从事的都是中药药理学和毒理学的分析,怎么可能只是臆测其实是一无所知呢?只是因为中药本身就浩如烟海,而且每种中药都包含有多种成分,这种研究进展比较慢而已。还有一个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每年因为使用西药所导致的毒副作用的人数远远大于中药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现代的主流中医绝不像方舟子之流所批评的那样只有经验没有研究,只有愚昧没有科学。也希望他们批评中医时,既然依据的是现代医学的主流观点,批评的对象就应该是当代中医的主流观点。而不应该通过歪曲中医,偷换概念,设定一个根本就不存在的虚构的可笑的“事实”进行批评。如张悟本、马悦凌根本就不是中医,《本草纲目》中的糟粕部分也根本不是中医的全部,至于“坐月子”只是一种民风民俗,其起源可能跟中医毫无关系,现代中医对其所起的作用应该是改良和净化。
这种错位的批评固然能给某些人博来大量的眼球,但这种批评是不公平的,是对中医的诋毁和污蔑,不管是对中医从业人员还是寻求中医治疗的人都是不公平的,更会阻碍中医更好更健康更科学的发展。

Ⅷ 中药鉴定学

中药鉴定学是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中药鉴定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是: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 查、含量测定等 ,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简而言之,就是一门对中药进行“保质、寻新、整理、提高”的学科。

Ⅸ 中药药理研究的具体方法

1 血清药理学方法学研究
在中药药理学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药理活性实验和作用机理是在体外进行的,而利用中药粗提物直接进行体外实验,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都受到很大影响。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是指给动物经口用药后一定的时间采血,取含药血清进行体外实验的一种研究方法,该方法由日本学者田代真一提出,95年前后国内即陆续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曾于1996年资助重点项目:中药复方体外实验的方法学研究,在含药血清药理作用强度与体内给药的量效关系研究、给药方案研究、反应体系中含药物血清加入量的确定、采血时间的确定及时效关系研究、含药血清低温保存和血清灭活对效应的影响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以含头风饮(川芎、天麻为主)药物血清抗血小板释放5-HT和阻滞内皮细胞钙通 道作用为指标的实验中证实:在一定范围内,动物给药量与吸收入血的药物量及含药血清的体外药理效应呈正相关〔1〕;含药血清的药物浓度除与给药剂量有关外,还与给药方案 (如一日内给药次数及给药天数等)直接相关〔2〕;体外实验体系中含药血清加入量 的多少对药理效应产生明显的影响,因而对最佳反应体系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3〕 ;在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进行实验前,进行时效关系研究,找出给药后最佳采血时间是十分 必要的〔4〕;含药血清低温保存和血清灭活可能对药理效应产生明显影响,应以使 用新鲜血清或保存时间较短的血清
为宜〔 5〕。鉴于目前多数中药或复方有效成分尚不明确,成为制约中药现代研究的瓶颈,近年 进行了中药血清药化学与血清药理学协同研究的尝试,以揭示产生药效的物质基础。提出在 建立血清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并测定相应含药血清药理效应强度后,进行药物效应成分分析, 如果含药血清的药理效应强度与其血清指纹图谱中某成分指纹峰大小相一致,则说明该成分 与所观察药理作用密切相关〔6〕。中药血清药理学针对中药及其复方复杂多样的化 学成分的特点,结合化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先进技术手段,将有可能成为 中药药理学研究的一种新的方法体系。
2 单味药药理研究
常用单味中药药理研究是中药药理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仍以对整体动物 药理效应观察及对器官、组织、细胞的影响等为主,现代生物技术如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也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研究的药味相对集中,以补益药、活血化瘀药居多,不少常用中药 的新药理作用机理被揭示。
研究发现黄芪对自然衰老大鼠脑皮质、海马、纹状体3个脑区降低的M胆碱受体和M1亚型受体密度有显着的上调作用,并可调节老年大鼠血浆环核苷酸含量〔7〕;衰老大鼠心肌 β受体密度及T3、T4、皮质醇含量均降低,黄芪、人参、枸杞子可 升高之〔8,9〕;对肝硬化大鼠存在的下丘脑血管加压素系统异常有改善作用 〔10〕;可以明显提高肾病综合征大鼠血浆白蛋白水平,改善肾小球滤过率和尿钠排泄 〔11〕;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功能抑制小鼠细胞毒活性有显着增强作用,并可能
通过调控巨噬细胞C1q的分泌功能来增强免疫和抗肿瘤作用〔12,13〕;还发现 黄芪煎剂及含黄芪小鼠血清均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反应及IL-2的产生有促进作用〔14〕。冬虫夏草水提液能降低正常心肌细胞内Ca2+ 的浓度,减轻缺氧再给氧时细胞内Ca2+超载现象,并明显减轻缺氧再给氧时细胞 内脂质过氧化〔15,16〕。红参在预防高血压性视网膜动 脉硬化起重要作用,能使内皮细胞膜的光整性、细胞器的结构及内皮细胞分泌各种血管舒缩 物质保持正常,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异常增生,还有扩张血管、减少外周阻力及调节血压的作 用〔17〕。生地黄可明显抑制皮质酮致“阴虚”模型小鼠巨噬细胞Ia抗原 的高水平表达,降低其提呈抗原能力,从而表现出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18〕。丹参注射液可明显降低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大鼠脑水肿,减少脑皮层及海马组织丙二醛含量,提高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三磷酸腺苷的含量〔19〕。
3 有效部位、有效单体药理研究
随着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技术的进步,中药药理学与中药化学学科结合更为密切, 中药 有效部位、有效单体的药理研究日益增多。近年研究涉及的有效部位和有效单体有数十种, 研究较多、较深入的有人参皂甙、雷公藤多甙、三七皂甙、淫羊藿总黄酮、川芎嗪、天花粉 蛋白、牛膝多糖、地黄多糖等。有效部位、有效单体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中药 治疗疾病的机理。研究发现,人参皂甙对辐射引起的细胞膜损伤有防护作用〔20〕 ;人参二醇皂甙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犬心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21〕;人参根总皂甙 具有明显抗DNA损伤及抗突变效应〔22〕;人参皂甙Rb1对应激性性行为低下有保护 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应激动物血浆皮质酮升高和提高睾酮水平有关〔23〕。雷 公藤多甙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能显着降低人工晶体表面、虹膜和睫状体的炎症反应 〔24,25〕;对哮喘豚鼠肺组织的磷脂酶A2有明显抑制作用 〔26〕。三七总皂甙显着提高心肌细胞内肌浆网膜钙泵活性,减少心肌细胞Ca2 +〔27〕,对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28〕。天花粉蛋白能 明显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细胞S期DNA合成,通过抑制瘤细胞分裂增殖以及诱导瘤细胞凋亡而 抗肿瘤〔29〕。
4 复方药理研究
复方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古方和现代经验方进行多指标的系统药理研究,可以在更深的层次揭示方剂的治疗原理,有效地指导临床用药和中药新产品研创。近年来,中药复方在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和分子药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近年古方的药理研究有数十首,其中桂枝汤、六味地黄汤、四君子汤、四物汤、大承气汤、 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研究较多。在古方研究中较多地探讨了方剂的作用机制,给方剂 的传统功效描述赋予现代药理学内容。如桂枝汤可能通过影响兴奋胃肠运动的胃泌素、胃动素、P物质以及抑制胃肠运动的生长抑素、 血管活性肠肽等在下丘脑和胃肠道中的含量来调节胃肠运动〔30~33〕;桂枝汤 对与呼吸道感染有关的10株病毒致细胞病变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含 药血清能抑制单纯疱疹病毒等4株病毒对Hep-2细胞的增殖〔34〕。当归补血汤 含药血清随给药剂量增加可使造血祖细胞集落数明显增多〔35〕。将六味地黄汤 方视为一个整体,以活性评价为导向,从六味地黄汤中定向追踪分离 ,获得了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活性部位,该部位对TH及TC的功能有调节 作用〔36〕。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方剂的作用原理。经验方的药理研究 开展得更为广泛,其研究内容多结合新药研究的有关要求,着重于药效及安全性评价,不少 方剂已经或即将开发为新药。
配伍是中医用药的特点和优势所在,用药理研究方法观察方剂配伍与药理效应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方剂的配伍规律,仍然是复方药理研究的重要内容。近年虽然还是以方剂药味加减 、正交设计等方法为主,但在应用中也有明显提高,采用一些新方法来更好地分析方剂的配伍问题〔37〕。关于复方配伍规律的基础研究99年纳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 项目,强调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探讨方剂的物质基础,综合分析配伍-化学成分变化-药理效 应三者之间的联系,阐明配伍内涵,成为新的探索方向。生脉散复方化学动态变化与药效关 系研究表明,各药配伍后药效的变化可能与产生新物质有关〔38〕。以方剂的物质 基础研究为核心,注重方剂配伍理论与现代药理交互作用理论结合,物质基础分析与药理效 应观察相结合,从组成方剂的单味药、方剂的化学部分以及化学成分三个层次探讨方剂的配 伍与物质基础的变化的关系,在整体动物、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四个水平上 探讨方剂的配伍、物质基础的变化与药理效应间的联系,已成为复方配伍研究的基本思路 〔39〕。
5 药代动力学研究
药代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理规律,对于深入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制定适宜的用药方案等均有重要意义。中药药代动力学尤其是方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尚 无很好的方法和手段,目前主要采用体内药物浓度法、药物累积法(动物急性死亡率法)、药理效应法、微生物指标法等,但因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尚待进一步完善。近年进行了黄 芩 甙、葛根素、苦参碱、芸香甙、绿原酸、钩藤碱、马钱子碱、千金藤素等成分在动物体内的 药代动力学研究,但单一有效成分的药代参数显然还难以反映含有该成分的单味中药或复方 的药代动力学过程。1991年黄熙等提出复方效应成分动力学假说,将中药复方看作是一个整 体的药物,研究方剂效应成分在体内的命运。认为所谓“复方效应成分”可以是母方中的原 形单体,也可以是母方中不含有的新成分,既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化学成分(组成); “效应”既可以是活性效应,也可以是毒性效应〔40〕。有人提出综合运用中药有 效成分药动学-药效学同步分析统一模型、血清药理学方法及高效毛细管电泳、二维及三维 高效液相色谱法、液质联用或质质联用技术等,进行中药及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4 1〕。

阅读全文

与医学中药的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原中归纳的方法有什么局限性 浏览:508
灯具遥控安装方法 浏览:984
在家地震预警有哪些方法论 浏览:398
气缸圆柱度的检测方法 浏览:214
东风制动灯故障原因和解决方法 浏览:309
简谐运动研究方法 浏览:123
幼儿异物吸入的抢救方法有哪些 浏览:210
开衫毛衣尺寸的经典计算方法 浏览:356
广电有线连接方法 浏览:826
局解血管的检查常用方法 浏览:987
瑜伽的技巧和方法 浏览:833
写出五种植物的传播方法 浏览:97
治疗脾气差的最佳方法 浏览:814
花卉满天星的种植方法 浏览:966
风控未通检测方法 浏览:767
根管治疗术的步骤和方法 浏览:180
去脚臭的简单的方法 浏览:934
二年级语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浏览:68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课题 浏览:866
瑜伽胳膊锻炼方法 浏览: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