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科尔伯格运用什么方法对儿童道德判断进行研究
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
科尔伯格认为,品德的发展依赖于认知能力的发展、道德判断的成 熟,道德教育的任务就在于提高学生 的道德 判断的水平。他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行 了探究和分析
⑵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认为什么
认为人类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道德判断能力是以一种预测的方式在整个儿童时期逐步形成的,提出了着名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模型。
科尔伯格的研究方法叫“道德两难故事法”,其中最经典的一个故事是“汉斯偷药”。故事的主要情节为:汉斯的妻子得了重病,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够救她,而这种药只有一个药剂师能够配置出来,药价十分昂贵汉斯。
其应用
1、在道德教育中,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避免成人式的道德灌输。柯尔伯格的实验研究揭示了儿童道 德发展是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它按一定的规律以固定的顺序向前发展,不会倒退,也无法超越。
2、在道德教育中,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将他律内化为自律。道德规范的形成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 是外界直接灌输的,而是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逐渐构筑起来的。
对青少年德育的启示:
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发展遵循这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发展过程,并以固定的顺序向前发展,不能省略或跨越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也决不会出现倒退的情况。尽管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都要经过这几个阶段,但发展速度有快有慢。
一般来说,0~9岁的孩子属于前习俗水平, 9~15岁的孩子属于习俗水平,16 岁以后有部分人能够向后习俗水平发展,但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够达到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此外,对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每一个阶段都是独一无二的,他只能够理解和接纳本阶段道德价值的判断,外在的教育或练习都无法提升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
⑶ 简述科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1.理论阐述
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研究基础上,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把品德发展阶段分为了三水平六阶段,三水平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1)前习俗水平:具有关于是非善恶的道德要求,但主要从行为结果及自身的厉害关系判断是非。
2)习俗水平:遵从道德准则和社会习俗,关注社会需要和价值观中个人的地位和作用。
3)后习俗水平: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束缚,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人们面临道德情境时,可本着自己的良心以及个人的价值观从事道德判断,而未必受传统习俗或社会规则制约。
每水平又分成了2个阶段,共6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如下表所示。
表格第一列是水平,第二列是阶段,第三列是每个阶段的核心涵义,第四列是帮助理解的举例。
2.试题练兵
1)小青常在课程上玩手机,小娜提醒小青学校规定课程上不能玩手机,可小青不听,因此小娜认为小青不是好学生。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小娜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一阶段()。
A.惩罚和服从B.相对功利C.遵守法规D.道德伦理
【答案】C
2)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具有法制观念趋向者属于下列()时期的特征。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道德成规前期
【答案】B
3)方雨认为社会法制应符合社会大众权益,当它不符合时就应修改,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她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一阶段()。
A.惩罚和服从B.社会契约C.维护权威或秩序D.普遍伦理
【答案】B
4)中学生小辉因害怕被教师批评而遵守上课纪律。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辉的道德发展处于哪个阶段?
A.相对功利取向B.惩罚服从取向C.寻求认可取向D.遵守法规取向
【答案】B
(据网上资料。)
⑷ 科尔伯格三阶段六水平口诀是什么
口诀:惩罚功利前习俗,遵守法规好孩子,契约原则最后述。
柯尔伯格把道德认识划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三个不同的发展水平。每一水平又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共有六个阶段。关于阶段对应的年龄划分,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科尔伯格的研究方法:
科尔伯格的研究方法叫做“道德两难故事法”,其中最经典的一个故事是“汉斯偷药”。故事的主要情节为:汉斯的妻子得了重病,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够救她,而这种药只有一个药剂师能够配置出来,药价十分昂贵。汉斯想了很多办法都得不到这种药,他到处借钱也没有借到。
他哀求药剂师,药剂师也无动于衷。如果再得不到这种药,他的妻子便熬不过当天晚上了,于是汉斯想到了晚上去偷药。故事讲完以后,研究者会向被研究的儿童提出问题:汉斯该不该去偷药。处在不同的道德发展阶段的儿童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他们的理由便是研究者做出判断的依据。
⑸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成熟的标志是他做出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而不是遵从他周围的成人的道德判断。因此他把道德教育的目的定为促进道德判断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他认为一个人道德判断的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是一个由低到高顺序发展的过程。科尔伯格曾对这“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发展过程模式作了详细阐明,后又作过重大修正。他在70年代后期对该模式的概括是这样的:水平一是前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一 —— 以惩罚与服从为价值取向阶段,阶段二 —— 以个人的功利主义目的与交换为价值取向阶段;水平二是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三 —— 以协调人际关系为价值取向阶段,阶段四 —— 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履行个人义务为价值取向阶段;水平三是后习俗水平,包括阶段五 —— 以社会契约为价值取向阶段,阶段六 —— 以普遍道德原则为价值取向阶段。
⑹ 什么是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科尔伯格的研究方法叫做“道德两难故事法”,其中最经典的一个故事是“汉斯偷药”。故事的主要情节为:汉斯的妻子得了重病,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够救她,而这种药只有一个药剂师能够配置出来,药价十分昂贵汉斯
想了很多办法都得不到这种药,他到处借钱也没有借到,他哀求药剂师,药剂师也无动于衷。如果再得不到这种药,他的妻子便熬不过当天晚上了,于是汉斯想到了晚上去偷药。故事讲完以后,研究者会向被研究的儿童提出问题:汉斯该不该去偷药?
处在不同的道德发展阶段的儿童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他们的理由便是研究者做出判断的依据。第一个阶段是前习俗水平里的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
这个时候儿童还没有形成道德观念,还没有道德意识,他们判断的依据就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所以这个阶段的儿童会回答不该去偷药,因为偷药会受到惩罚,是不好的
第二个阶段是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判断行为的好坏主要是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所以这时候儿童会在回答之前提出自己的问题:汉斯的妻子对他好不好?如果好,他们就觉得汉斯应该偷药,因为把妻子救活符合他自己的利益;如果不好,他们就觉得汉斯不应该偷药,因为不符合他的利益。
⑺ 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没有内在的道德标准,在判断自己行为正确与否时,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自己能否免于处罚或者自己的需要能否得到满足。分为如下两个水平:
①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②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或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定向倾向或朴素的利已主义的定向)。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习俗水平(9-16岁)
这一水平的儿童在进行道德判断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外界的权威和规则。分为如下两个水平:
①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
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
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
在这一阶段我们需要注意,这一阶段的儿童刻板遵守法律法规,认为只要违反了某种法规都是错误的行为。
(3)后习俗水平(16岁之后)
主要表现为对于道德的判断不再是刻板遵守法律法规,并认识到了应以普遍的伦理和道德原则作为判断标准。
分为如下两个水平:
①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
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②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他们认为,海因茨应该去偷药,因为和种种可考虑的事情相比,没有什么比人类的生命更有价值。
⑻ 科尔伯格在德育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有哪些如何评价他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阶段理论”在道德教育领域中具有切实深远的意义,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文章就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结合我国德育工作展开现状进行了反思和对比,以期对一线的德育实践工作有所借鉴。
【关键词】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现代德育;启示
美国现代教育家及心理学家科尔伯格作为当代最为着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之一,在大体上继承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亲自对儿童行为的研究和道德认知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时至今日,该理论依然被很多学校和德育工作者所采用。其中“三水平六阶段”的论述,是其在认知理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贡献。本文通过对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分析与整理,结合现代学校的德育工作进展的实际情况,试图探析具有实际运用价值的反思与启示。
科尔伯格理论的思想来源及内涵
思想来源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主要是建立在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的学术观点之上的。皮亚杰的学术观点从头至尾都贯穿着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通往‘自律’的过程”。所谓“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而“自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主观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皮亚杰将品德的发展即道德品质的发展仅仅归于道德判断这一个方面,显而易见存在局限性。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从道德判断能力的角度切入,研究儿童道德水平的发展,也是皮亚杰学术观点的一个先进之处。科尔伯格继承皮亚杰学术观点特点的同时,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探索,提出了自己的道德发展理论。
有学者称科尔伯格的理论思想来源十分丰富,包含了诸多宏大的理论,其中包括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产婆术”,柏拉图的“公正至上原则”,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康德的道德学说“道德自律原则”,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涂尔干的“团体和集体意识”等。
⑼ 科尔伯格认为一个人的道德成熟是指什么
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两方面
⑽ 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该怎么解释,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教师资格考试中的一个心理学常考点,一般会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察。因为科尔伯格把人的道德发展分为了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所以一般我们也把他的理论称之为“三水平六阶段”。
科尔伯格的研究方法叫“道德两难故事法”,其中最经典的一个故事是“汉斯偷药”。故事的主要情节为:汉斯的妻子得了重病,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够救她,而这种药只有一个药剂师能够配置出来,药价十分昂贵汉斯。前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上的儿童已能辨识有关是非好坏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要求,但他是从行动的物质后果或是能否引起快乐(如奖励、惩罚、博取欢心等)的角度,或是从提出这些要求的人们的权威方面去理解这些要求的。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行动的物质后果决定这一行动的好坏,不理会这些后果所涉及的人的意义或价值。他们凭自己的水平作出避免惩罚和无条件服从权威的决定,而不考虑惩罚或权威背后的道德准则。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关心的是置身于苦恼和避免痛苦、自由限制和忧虑。这个阶段相当于皮亚杰的“客观责任感”。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