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足临泣穴痛是什么病
一般是肝胆经不适 其实足临泣穴针灸就行
‘贰’ 偏头疼中医怎么治!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方法 1、毫针刺 体针针灸应用于偏头痛的预防与治疗在临床上很多见,于氏用一组基本穴处方:百会、率谷、头维、风池、太阳、阿是穴;再按临床表现将偏头痛分成4种证型进行配穴治疗,肝阳上亢型:基本穴处方加悬颅、颔厌、阳陵泉、行间、内庭;痰浊上扰型:基本穴处方加上星、丰隆、阴陵泉、中脘,有热象加外关、曲池;肝肾阴虚:基本穴处方加肾俞、三阴交、太溪;气滞血瘀型:基本穴处方加血海、三阴交、太冲、膈俞。常规针刺,留针30min,其间停提插捻转手法,15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6例,总有效率91.7%。杨氏以腹针配合辨证取穴,主穴为:中脘、阴都(患侧)、外关(患侧)、足临泣(患侧);配穴据辨证,外感加风池、合谷,肝胆火盛加行间,气血不足加气海、足三里,痰湿中阻加丰隆、阴陵泉,肝肾阴虚加太溪,以上穴位均为双侧,先针中脘、阴都,应当浅刺,得气后再刺外关、足临泣,后再针辨证所取穴位,腹针结合体针临床治疗40例,其中病程最短7天,最长15年,总有效率95%。 头针张氏等治疗瘀血型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用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与常规针刺手法作观察比较,A组(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采用阿是穴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法,若痛点在颞部,取毫针从丝竹空向阿是穴透刺,得气后向右捻转针柄180°~360°使软组织轻轻缠绕针尖然后行200~250次/min的震颤法如此反复操作5次后出针。B组(常规手法组):找到阿是穴直刺4~6mm,得气后行捻转角度在(180±9)°,频率在100~150次/min。邻点透刺加缠针震颤明显具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且即刻镇痛效果也明显优于常规手法组。杜氏矩阵针灸治法治疗顽固型偏头痛40例,矩阵穴方:四中穴(四神聪各外开一寸)、头颞穴(太阳穴后一寸与耳尖平行,咬牙时在颞部突起处)、风池。配穴按辨证取穴,如头痛以前额、眼眶部明显者,配取患侧本神、攒竹;血管性头痛者配内关;神经性头痛者配合谷。四中穴均对准百会穴,与头顶平行,延皮下刺入一寸,风池穴针尖朝向对侧眼眶刺入一寸,头颞穴针尖朝向上关穴,斜刺入一寸,以上矩阵穴得气后留针20~30min,每日针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效标准通过治疗1~2个疗程后头痛完全消失,1年内未再复发者为痊愈,40例患者中,痊愈31例。王氏用项丛刺合围针刺治疗偏头痛125例,项从刺:取穴15个,即项部正中3个穴位,哑门、风府、下脑户(在枕骨粗隆下方取之,约风府穴上一寸),并自风府穴旁开至完骨穴延颅骨下缘分6等分,每隔1个等分距离取一个穴位左右各6个,用0.35mm×40mm毫针针刺方向除下脑户稍偏下斜刺外,其余诸穴均与皮肤垂直,多用提插捻转行针,针刺一寸左右,留针20~30min。围刺:找到头部疼痛点后,距离痛点外围1.5cm处用13~25mm毫针刺向痛点中心0.2~0.5cm,每隔0.5cm刺入一针,得气后强捻转,然后每向内移0.5cm再针刺一圈,最后在痛点中心处刺一针,留针24h。项从刺合围针刺是根据《灵枢》经脉、经筋、经别有关内容,可调节脏腑经络功能,围针则加强了对痛点部位的刺激,起近部治疗作用,两者合用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赵氏等利用运动头针治疗50例,取额中带、顶中带、顶枕带上1/3,颅底带中1/3(患侧)、颞前带(患侧),毫针延头皮刺,反复行针直至头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疗效观察显示总有效率为94%。刘氏等根据《灵枢·根结》“足太阳结于命门,足阳明结于颞大,足少阳结于两耳”的理论,在患侧头颞处(角孙穴上2寸,水平旁开1.5寸,计3穴,左右共6穴)以毫针刺,得气后加用电针,通过加强局部血流方法来减缓偏头痛症状。 2、头针结合体针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被广泛运用在偏头痛的治疗,除了在头部局部取穴,循经远取配合身体四肢其他腧穴,更提高疏通经络气血,使气至病所。临床文献中观察治疗偏头痛多数取肝胆经循行部位与所属腧穴;宋氏运用远近配穴针刺治疗,头部取患侧丝竹空、率谷、角孙、太阳,再循经选取少阳经在四肢远端的中渚、足临泣,头针留针1h,体针留针30min,远近取穴配合来疏通少阳经脉。高淑红以疏调少阳,通络止痛治则,取风池、头维透率谷、太阳、阳辅、合谷、太冲等穴,毫针常规刺法为主辅以太阳穴刺络拔罐直捣病所,临床治疗360例疗效肯定。少阳经穴位为基础再结合辨证配穴,主穴取:丝竹空、率谷、合谷、列缺、足临泣、太阳、头维、风池,辨证属外风型加曲池,肝胆湿热配四神聪、行间,肝木乘土者配以足三里、气海,毫针常规刺,临床有效率90%。刘氏更认为头针与体针结合,疗效明显优于单独选用头针或体针,在头针与体针的结合再加上头部阿是穴点刺放血,可以更大提高临床疗效,其选取太阳、丝竹空、风池、外关、中渚、健侧合谷穴,毫针常规刺,头部阿是穴选1~2穴,三棱针点刺放血,起到疏通气血,点刺放血认为可使痉挛的血管舒张,从而使偏头痛缓解。雷氏等也在肝胆经辨证基础上选用风池、百会、率谷、太阳、外关作为主穴,结合临床辨证加以配穴,肝阳上亢者加足临泣、丝竹空、行间,痰浊内阻者加头维、足三里、丰隆,主穴处方配合辨证取穴用在治疗偏头痛119例,其认为近期疗效佳,而且有满意的远期疗效。
‘叁’ 头痛怎么办
老实说,我最怕的就是问诊的“头痛”和“女性经带”,这两个问题是中医里问的最常见的,也是最复杂,辩证最多的。群里也经常有人问头痛啦,怎么治疗,一听我更是头痛!咱们互相揉揉吧。你说一个头痛问我怎么治疗?我告诉你中医里头痛有20多种辩证,读完后大家就知道了,无米之炊,真是难为樵夫啊。(谦虚点,低调点。咱不敢说巧妇!),要求:读完这篇文章大家可以正确诊断每种头痛,并给出针灸治疗穴位。下期我会再把女性经带胎产辩完,下面开始吧.
一.根据头痛性质划分:
首先,一来就上重点,阴阳为中医之本,那么头痛也分阴阳,各位记住:根据前面说过的阴阳对立的原则,白天的头痛,不管是慢性的还是急性的,或者白天加重的全部归于气病或者阳病,所有晚上的头痛,不论是否加重,慢性急性的全部归于血病或者阴病,记住了吗?气和阳的病在白天发作或者加重,血和阴的病在夜晚发作或者加重!!此为头痛之大原则!后面将谈到的所有头痛辩证都基于阴阳原则,若有冲突,以阴阳对立原则为准。如:一个女病人因为丈夫时常在外加班应酬而时常怀疑丈夫有外遇。症见失眠头晕,晚上盗汗严重,心悸乏力,晚上头痛加重,朋友们,马上想到阴病或者血病。
其次,按照虚实性质(严重还是不严重)来判断下,头痛如果是隐痛(anguish pain)和钝痛(ll
pain)的,缓慢性的,归于虚证,解释下钝痛,钝痛者,是相对于实痛而言的,不像刀割,针刺那种是定点的,它不太尖锐。钝痛属于一种范围内的痛,涉及范围比锐痛广泛,诊断隐痛和钝痛多为血虚气虚,肝血虚,肾虚等。再看如果头痛是锐痛,剧痛的(Sharp
pain),,并且是突然性发作的,属于实证,症多见肝阳上亢,肝火肝风,痰浊,胃火,血瘀,解释下锐痛和剧痛,记住这两者是突然性的深度头痛。
再来,头痛有沉重感的判断为痰湿,之前说过了,看到“重”马上想到痰湿,《内经》不是说“因于湿,首如裹”嘛。那么痰湿大家都知道是两个概念,这里很重要,一大半的中医只知道你头疼痛加沉重就是痰湿,但你问他到底是痰还是湿,他就支支吾吾了,让我教大家,痰者伴有眩晕眼花,湿者,只有头重和疼痛。
牵涉到后颈部僵硬的,如果突然性头痛伴有颈部僵硬的属于外感风寒(见我的六经之太阳经症);如果长期头痛伴有颈部僵硬的肝阳上亢(高血压病人常见,经常头痛,脖子紧)。
抽痛(throbbing
pain)(有牵涉性的),诊断为肝风,什么叫抽痛,感觉过失恋吗?那种一阵一阵心痛的感觉,把它转移到头上就是抽痛,(完了,暴露了!各位,我为了让大家了解中医术语而牺牲自我成全大家的精神是不是该来点掌声啊?)
刺痛(stabbing pain),定在一个点上的痛,像用针刺着一样的痛,诊断为血瘀。
胀痛(distending pain),临床多见,不但痛,还有紧,胀的感觉,诊断气滞,多见肝阳上亢和肝火上炎。
空痛(empty
pain)为肾虚,脑袋空空的,没什么思想,只觉得痛,用什么穴位?哈哈,脑袋空当然是用胆经的脑空(引肾经入脑),再配补肾的穴位,比如太渊啊,足三里啊,(看来今晚要扎一下了,写的太多太快,已经感觉自己脑袋空空了)
突然松懈后头痛加重(西医叫周末头痛症,weekend
headache),由于肝阳上亢造成的,星期一到星期五都没事,一到星期六开始头痛,星期天更痛,星期一早上准备上班时,头痛就好了。用我的家乡话说叫装样性头痛,一到五装样给老板看,所以很紧张,一下班真实面貌就露出来了。
突然兴奋后头痛加重属于同样的肝阳上亢
吃酸性食物后(柑橘类水果)头痛加重,也是肝阳上亢
头钝痛,房事行为后头痛好转----肝火上炎,各位,有没有谁的老公要求行房事是因为头痛的?说:“哎呀,今天头痛的厉害,咱们早点上床吧?”大家不要笑,这种情况的人很多,虽然没抱怨头痛,但看完你就知道为什么了,不是人色,是病啦!!
二 头痛和女性月经的关系
一般而言,女性头痛要比男性多,这是因为女性的生理原因,我连腹痛一起总结,临床上问女性经常配合着问。这样便于大家记忆背诵!!
经前头痛——肝阳上亢 (阴阳不和) 经前腹痛-----气滞血瘀(阴阳不和)
经期头痛或头痛加重----肝火,血瘀(实证) 经期腹痛------血热,血寒(实证)
经后头痛-----血虚 (虚证) 经后腹痛------血虚(虚证)
问:一女经后头痛,经后腹痛的,连起来看,是不是血虚?
一女经期头痛,经前腹痛的,是不是血瘀伴有肝气淤滞或者肝火上炎?
一女经前头痛,经期也头痛的,是不是肝阳上亢或者肝火?
一女经前腹痛,经期也腹痛的,是不是血瘀?要么寒,要么热,舌淡苔白的血寒,舌红黄苔的血热?
会玩了吗?
在临床时,我们按照头痛性质问病人,但有些病人自己都说不清到底是怎么痛的,反正就是痛,甚者还反咬你一口,你问多了他们还说“你不是医生吗,我告诉你我头痛你就治疗头痛,我怎么知道什么钝痛,胀痛的”,对于这种肚里有屎又不想拉的病人,难道我们就没办法了吗?不,这样的话咱们换种方式,不问痛的性质了,直接问痛的部位就搞定,下面进入头痛部位的辩证,没看我前面《总结六经辩证》的,请先看完,因为头痛按部位区分可以和我之前的六经辩证互相做补充。
1, 枕骨疼痛(occipital
pain),放射到颈部的-------太阳头痛,常见于外感风寒和肾虚.为什么肾会痛在后脑勺,学中医一定要把不懂的地方搞懂,你死记是玩不走的,所以说中医要悟性,太阳头痛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上后脑勺的,膀胱经和哪条经相表里?肾经!是不是互相沟通了。
重点来了,大家知道根据不同的头痛部位,我们中医是不是有不同的引经药?来一起治疗吧!
太阳头痛的引经药——羌活
太阳头痛的穴位(对比我的六经辩证之太阳证)——后溪配昆仑(太阳头痛的远端穴)。
我很少用局部(阿是)取穴,远端配穴是我的最爱,为什么?效果好呗。就像你垂直丢个石头在水里,声音很大,接着就石沉大海了,我们叫什么?外强中干,哈哈,但是你们打过水漂吗?让石子在水上跳五六下,打的好的话,可以有十多个水花,我们叫什么?循经传导,效果是不是更雷人(不知道雷字的用法用对没有)?
重点又来了,一个病人说他太阳穴这里痛,请问大家这是哪条经的病症?太阳经吗?NO,太阳穴头痛是偏头痛,偏头痛是属于少阳经头痛,记住啦
2, 前额痛,眉棱骨痛(forehead
pain)------阳明头痛,足阳明胃经,那大家知道了,是中焦脾胃的原因导致的。隐痛为胃虚血虚,剧痛为胃热,前额头重的痰湿
阳明头痛的引经药——白芷,葛根
阳明头痛的穴位——合谷,内庭
3, 巅顶头痛(parietal headache)-----厥阴头痛,常见于以下三种
1) 肝血虚:躺下有所缓解
2) 寒凝肝脉:伴有寒象
3) 肝阳上亢:剧烈疼痛
重点:如果是从枕骨处痛起来的,逐渐上移巅顶的,它的本是太阳经引起的,所以是太阳经头痛。那引经药事藁本,羌活。
厥阴头痛的引经药——吴茱萸(上达巅顶),所以吴茱萸汤主治什么?寒凝肝脉造成的巅顶痛。
厥阴头痛的穴位-----至阴,太冲
4,
偏头痛(migraine)-------少阳头痛,多是肝胆病,为什么肝叫少阳头痛?足少阳胆经,肝胆相照,互为表里,就像之前说的肾经会有后头痛。
重点:头痛伴有眼球后面痛的,隐痛肝血虚,剧痛肝阳上亢
少阳头痛引经药-------柴胡,黄芩(镇肝阳上亢的要药),川穹(头痛不离川芎)
少阳头痛的穴位——足临泣,外关,记得吗?群里有人问过的,我还告诉大家这是六经辩证的少阳证来鸟。
5, 全头痛(headache)------少阴头痛,整个头都痛,慢性发作的空痛是肾虚,急性发作的抽痛是外感风寒。
少阴头痛的引经药:细辛,独活
少阴头痛的穴位:无穴可配,风寒用三风穴,肾虚用补肾穴。
顺便把头晕也搞定了,说天也要说说地,说男也要说说女,说头痛也要说说晕。
眩晕:记住风火痰虚导致眩晕就OK拉,简单吧?
1, 感觉天旋地转的,每样物品都在动的——内风
2, 眩晕感觉头部沉重的——痰浊内阻
3, 疲倦后加重的——气虚血虚
4, 突然晕为实证 渐进晕为虚证。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肆’ 人体穴位及功能
穴名:瞳子髎
取法:在目外眦外0.5寸,当眶骨外侧缘凹陷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明目退翳
主治:头痛、目疼、目赤、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远视不明、内障、目翳
备注:手足少阳之会
穴名:听会
取法:在耳屏间切迹前,下颔股骨果状突后缘,张口有空处取穴
功能:开窍聪耳、舒筋活络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流脓、齿疼、头面痛、下颔脱臼、口眼歪斜
穴名:上关
取法:在颧骨弓上缘,当下关直上凹陷处取穴
功能:聪耳镇痉、舒筋活络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口眼歪斜、齿痛、面痛、惊痫、瘈疭、青盲
备注:手少阳、足阳明之会
穴名:颔厌
取法:在鬓发中,当头维穴与曲鬓穴联机之上1/4与下3/4的交点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镇痉止痛
主治:头痛、眩晕、目外眦痛、齿痛、耳鸣、惊痫、瘈疭
备注:手足少阳、足阳明之会
穴名:悬颅
取法:在头维与曲鬓穴之间,沿鬓发弧形联机之中点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消肿止痛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齿痛、鼻流浊涕
备注: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穴名:悬厘
取法:在鬓角之上际,当悬厘穴与曲鬓穴之中点取穴
功能:清热解表、消肿止痛
主治:偏头痛、面肿、目外眦痛、耳鸣、上齿痛、热病汗不出
备注:手足少阳、阳明之会
穴名:曲鬓
取法:在耳前上方入鬓内,当角孙穴前1横指处取穴
功能:散风止痛、开关利窍
主治:头痛连齿、颊颔肿、口禁
备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率谷
取法:在廓尖上方、角孙穴之上,入发际1.5寸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宁神止吐
主治: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
备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天冲
取法:在耳廓根后上方,入发际2寸,率谷穴后约0.5寸处取穴
功能:宁心安神、消肿止痛
主治:头痛、齿龈肿痛、癫证、痫证、惊恐、瘿气
穴名:浮白
取法:在耳后乳突后上方,当天冲穴与头窍阴穴的弧形联机之中点取穴
功能:祛风止痛、理气消痰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齿痛、瘰苈、瘿气、颈项强痛
备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头窍阴
取法:在乳突后上缘,当浮白穴与完骨穴的联机上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开窍聪耳
主治:头痛、头晕、颈项强痛、胸胁痛、口苦、耳鸣、耳聋、耳痛、四肢转筋
备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完骨
取法:在颞骨乳突后下缘凹陷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宁神镇痫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颊肿、喉痹、龋齿、口眼歪斜、癫、痫、疟疾
备注: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本神
取法:在前发际上0.5寸,督脉(神庭)旁开3寸取穴
功能:安心宁神、熄风镇惊
主治:癫疾、痫证、小儿惊风、头痛、目眩、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胁痛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阳白
取法: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取穴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雀目、外眦疼痛、眼睑润动
备注:手足少阳、阳明、阳维五脉之会
穴名:头临泣
取法:阳白穴直上,入发际0.5寸处取穴
功能:散风清热、明目聪耳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痫、热病
备注:足少阳、太阳、阳维之会
穴名:目窗
取法:在临泣后1寸,当头临泣与风池之联机上取穴
功能:开窍明目、熄风镇惊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远视、近视、面浮肿、小儿惊风、上齿龋肿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正营
取法:在目窗后1寸,当头临泣与风池之联机上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舒筋活络
主治:头痛、头晕、目眩、唇吻强急、齿痛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承灵
取法:在正营后1.5寸,当头临泣与风池之联机上取穴
功能:宣肺利鼻、清热祛风
主治:头痛、眩晕、目痛、鼻渊、鼻衄、鼻窒、多涕、喘息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脑空
取法:在风池直上,督脉脑户穴相平处取穴
功能:清热止痛、宁神镇惊
主治:热病、头痛、颈项强痛、目眩、目赤肿痛、鼻痛、耳聋、癫、惊悸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风池
取法:在项后与风府相平,当胸索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清热解表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热病、感冒、瘿气
备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肩井
取法:在肩上,当大椎穴与索骨肩峰及索骨与肩胛冈两者联机的中点取穴
功能:祛风清热、消肿止痛
主治:中风、乳痈、瘰历、难产、诸虚百损、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孕妇禁针)
备注:手足少阳、阳维之会
穴名:渊腋
取法:侧卧,当腋中在线,于第四肋间隙,举臂取穴
功能:宽胸止痛、消肿通经
主治:胸满、胁痛、腋下肿、臂痛
穴名:辄筋
取法:在渊腋前1寸,当第四肋间隙,侧卧取穴
功能:降逆平喘、理气止痛
主治:胸胁痛、喘息、呕吐、吞酸、腋肿、肩臂痛
备注:募穴;足太阳、少阳之会
穴名:日月
取法:在乳头下方,当期门下1肋间隙取穴
功能:疏肝利胆、健脾降逆
主治:胸肋疼痛、胀满、呕吐、吞酸、呃逆、黄疸
备注:募穴;足太阴、少阳之会
穴名:京门
取法:侧卧,于侧腹部,当十二肋骨游离端下际取穴
功能:益肾健腰、健脾利水
主治:肠鸣、泄泻、腹胀、腰肋痛、溢饮、脊强反折、水道不利
备注:募穴
穴名:带脉
取法:侧卧,第十一肋骨游离端直下与脐相平处取穴
功能:调理月经、健脾固带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腰腹无力、腰胁痛
备注:足少阳、带脉之会
穴名:五枢
取法:腹侧髂前上棘之前0.5寸,平脐下3寸处取穴
功能:调经固带、理气止痛
主治:阴挺、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备注:足少阳、带脉之会
穴名:维道
取法:在五枢穴前下0.5寸处取穴
功能:调经固带、利水止痛
主治:少腹痛、阴挺、疝气、带下、月经不调、水肿、腰胯痛
备注:足少阳、带脉之会
穴名:居髎
取法:在髂前上棘与股大转子最高点联机的中点处,侧卧取之
功能:疏通经络、行气止痛
主治:腰腿痹痛、瘫痪、少腹痛
备注:阳维、足少阳之会
穴名:环跳
取法: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的联机上,外1/3的交点处取穴
功能: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风疹、挫闪腰疼、膝踝肿痛不能转侧
备注:足少阳、太阳之会
穴名:风市
取法:1.大腿外侧,腘横纹上7寸,大腿外侧中点
2.直立垂手时,中指端止点处取穴
功能: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搔痒、脚气
穴名:中渎
取法:在大腿外侧中点,腘横纹上5寸处取穴
功能:祛风化湿、疏通经络
主治:下肢麻痹、麻木、半身不遂
穴名:膝阳关
取法:在阳陵泉直上3寸,股骨外上骨果上方凹陷中取穴
功能:化湿散寒、疏通经络
主治:膝膑肿痛、腘筋挛急,小腿麻木
穴名:阳陵泉
取法:在腓骨小头前下缘,凹陷中取穴
功能:疏肝利胆、舒筋镇痉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月经过多
备注:合穴
穴名:阳交
取法:外踝高点上7寸,当腓骨后缘取穴
功能:宁心安神、疏肝理气
主治:惊狂、癫疾、瘈疭、面肿、胸胁满疼痛、膝股痛、下肢痿痹
备注:阳维、足少阳之会
穴名:外丘
取法:外踝高点上7寸,当腓骨前缘取穴
功能:安神镇痉、疏肝宽胸
主治:癫疾、胸胁痛、肤痛痿痹、颈项痛
备注:隙穴
穴名:光明
取法:外踝高点上5寸,腓骨前缘处取穴
功能:清肝明目、消胀止痛
主治:目痛、夜盲、乳胀痛、下肢痿、胫热膝痛
备注:络穴
穴名:阳辅
取法:外踝高点上4寸,腓骨前缘处取穴
功能:祛风清热、疏通经络
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历、胸、胁、下肢外侧痛、疟疾、半身不遂、喉痹、缺盆肿痛
备注:经穴
穴名:悬钟
取法: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后缘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疏肝益肾
主治: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胸腹胀满、胁肋疼痛、腋下肿、膝腿痛、脚气、中风
备注:八会穴之一,髓会
穴名:丘墟
取法:在外踝前下缘与舟骨前上方凹陷处取穴
功能:扶正祛邪、疏肝健脾
主治: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疝气、疟疾、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备注:原穴
穴名:足临泣
取法:在第四、五跖趾关节后,当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化痰消肿
主治:中风偏瘫、疟疾、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历、胁肋痛、痹痛、足跗肿痛
备注:输穴
穴名:地五会
取法:第四、五跖趾关节后,当小趾伸肌腱的内缘取穴
功能:散风清热、疏肝消肿
主治: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腋肿、胁痛、乳痈、跗肿、内伤吐血
穴名:侠溪
取法:第四、五跖趾关节后,当趾蹼缘的纵纹头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疏肝宁心
主治:头痛、头晕、惊悸、耳鸣、耳聋、目外眦赤痛、颊肿、胸胁痛、膝股痛、月行酸、足跗肿
备注:荥穴
穴名:足窍阴
取法:第四趾外侧,距爪甲角约0.1寸之爪甲根部处取穴
功能:平肝熄风、聪耳明目
主治:偏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聋鸣、胸胁痛、多梦、热病
备注:井穴
‘伍’ 按摩哪个穴位可减少头痛
头痛有很多种。
眉棱骨痛是胃经问题,需要泻胃经的火,按摩阳白、鱼腰、足三里、解溪、内庭。
头顶痛是厥阴经头痛,往往和寒凝肝经有关。可艾灸百会,按摩太冲、中封。
侧头痛是胆经头痛。要按摩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头临泣、正营、承灵。那个痛按哪个,遵循阿是原则。
后脑勺痛是太阳头痛。按通天、络却、百会、脑空、天柱。也是遵循阿是原则。
‘陆’ 怎样通过穴道疗法治疗瘀血头痛
【穴道疗法】
(1)针灸疗法
[取穴]前头痛,取印堂、攒竹、合谷、内庭穴;侧头痛取太阳、角孙、悬颅、外关、足临泣穴;后头痛取天柱、风池、后溪、申脉穴;头顶痛取百会、上星、太冲、内关穴。
[操作]针刺,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
(2)针刺疗法
[取穴]阿是穴、合谷、三阴交。
[操作]取阿是穴及手阳明、足太阴经穴。补泻兼施。瘀血头痛多由外伤或久
痛络脉蓄血所致,故随痛处进针,出针后不按孔穴,任其流出恶血,即以痛为俞、血实者决之的意思。同时补合谷以行气,泻三阴交以活血,以希化瘀定痛。眉棱痛加攒竹;侧头痛加太阳;后头痛加脉;头顶痛加四神聪。
(3)拔罐疗法
[取穴]取穴印堂、太阳、曲池。
[操作]瘀血者刺络后拔罐。
‘柒’ 中医怎么治疗头痛
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特发性头痛。是神经科难治性疾病。属中医学头风、雷头风、厥头痛等范畴。中医治此病多有良效,就临床常见治疗方法简要如下:
一、辨证论治(中药)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附属医院针灸科吴永刚
1、风寒外袭:头痛起病急剧,其痛连及项背,疼痛多以掣痛、跳痛或重痛为主,恶风,遇风寒加重,舌质微红或有瘀点,苔薄白,脉浮紧。治以祛风散寒止痛。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减。
2、肝阳上亢:头痛如裂而眩,病势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呈阵发性搏动样跳痛,伴心烦易怒、坐卧不宁、胸胁胀痛、善叹息,或伴恶心、呕吐、口苦、厌食,舌质红或暗红,苔薄黄,脉弦数有力或弦涩。治法平肝熄风、理气化瘀通络。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3、瘀血阻络: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治以活血化瘀,通经通络。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4、痰浊中阻:头痛昏蒙、困重如裹,胸脘满闷,呕恶痰涎,纳呆,舌胖大有齿痕,或暗紫,或暗淡,苔白腻或厚腻,脉沉弦或弦滑。治以豁痰醒脑、化瘀通络。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5、气血亏虚:头痛缓慢而作,病势缠绵,时痛时止,长久不愈。痛势隐隐,多伴有头晕,遇劳加重。 舌质淡苔薄脉沉细。治以益气补血,缓急止痛。方用八珍汤加减。
二、针灸疗法
1、体针疗法:肝阳上亢型:主穴:太冲、太阳、风池、肝俞等穴位。配穴:瞳子髎、足临泣、外关、绝骨、太溪。痰湿中阻型:主穴:头维、印堂、风池、内关。配穴:丰隆、足三里、中脘、脾俞。瘀血阻滞型:主穴:头部疼痛点、太阳、风池、合谷、角孙。配穴:大椎、血海、膈俞。
2、耳针疗法:取穴:额、枕、皮质下、神门。方法:每次取2~3对穴,每天或隔日1次
三、穴位埋线法
它是用埋线器将特种药物浸泡的蛋白质磁化线植入相应的穴位,通过药物及线体对穴位产生持续有效的刺激作用(线在体内15天至3个月自然被溶解吸收),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该疗法最大优点是无任何副作用,安全无痛苦,病人易于接受。
‘捌’ 按什么穴位治疗眩晕症
您好,眩晕首先对头部的百会、窍阴、角孙、翳风穴、颈部的天柱、风池、完骨等穴位位进行反复指压,这些均是治疗血液循环异常时不能缺少的位置,此外,还可以用力指压肩井,心俞,肝俞,肾俞,鸠尾,中脘,肓俞穴,及反复指压太溪,足三里,手三里,曲池穴等。平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缓解压力,放松心情。
‘玖’ 头顶曲差穴疼是什么原因
头部穴位图(正面)
头维穴 发际穴 阳白穴 印堂穴 攒竹穴 鱼腰穴 外明穴 睛明穴 丝竹空 瞳子髎 承泣穴 球后穴 四白穴 迎香穴 人中穴 地仓穴 承浆穴
补充:前顶 通天 上星 神庭 承光 当阳 五处 曲差 眉冲 素髎 兑端 龈交 上迎香
头部背面穴位图
百会穴 后顶穴 风府穴 风池穴 天柱穴 哑门穴 太阳穴 下关穴 客主人 耳门穴 听宫穴 翳风穴 颊车穴 大迎穴 人迎穴
补充:四神聪 强间 脑户 目窗 正营 率谷 承灵 脑空 头窍阴 完骨 天冲 颔厌 头临泣 悬颅 悬厘 听会 和髎 角孙 颅熄 玉枕
胸部腹部穴位图
天突 璇玑 华盖 紫宫 玉堂 膻中 中庭 鸠尾 巨阙 上脘 中脘 建里 下脘 水分 神阙 阴交 气海 石门 关元 中极 曲骨 会阴 横骨 大赫 气穴 四满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关 阴都 腹通谷 幽门 步廊 神封 灵墟 神藏 或中 俞府 缺盆 气户 库房 屋翳 赝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满 梁门 关门 太乙 滑肉门 天枢 外陵 大巨 水道 归来 气冲 髀关 足五里 阴廉 急脉 冲门 府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日月 期门 天池 食窦 天溪 胸乡 周荣 中府 云门
人体背部穴位图
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灵台 至阳 中枢 脊中 悬枢 命门 腰阳关 肩中俞 肩外俞 附分 肩井 天髎 曲垣 秉风 天宗 臑俞 肩贞 大杼 风门 肺俞 厥阴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肾俞 气海俞 大肠俞 关元俞 小肠俞 膀胱俞 上髎 次髎 中髎 下髎 腰俞 会阳 长强 魄户 膏肓 神堂 膈关 魂门 阳纲 意舍 胃仓 肓门 志室 胞肓 秩边 白环俞
上肢内侧穴位图
天泉穴 天府穴 侠白穴 青灵穴 曲泽穴 尺泽穴 少海穴 孔最穴 郄门穴 间使穴 内关穴 列缺穴 经渠穴 太渊穴 大陵穴 灵道穴 通里穴 阴郄穴 神门穴 鱼际穴 少商穴 劳宫穴 少府穴 中冲穴 少冲穴
上肢外侧穴位图
曲垣 秉风 巨骨 肩髎 肩髃 臑俞 肩贞 臑会 臂臑 消泺 手五里 清冷渊 肘髎 天井 小海 曲池 手三里 上廉 下廉 四渎 支正 温溜 三阳络 支沟 会宗 偏历 外关 养老 阳谷 阳池 阳溪 腕骨 后溪 中渚 前谷 液门 少泽 关冲 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下肢内侧穴位图
箕门穴 血海穴 阴包穴 曲泉穴 阴谷穴 阴陵泉 膝关穴 地机穴 中都穴 漏谷穴 筑宾穴 蠡沟穴 三阴交穴 交信穴 复溜穴 商丘穴 中封穴 太溪穴 大钟穴 水泉穴 照海穴 然谷穴 公孙穴 太白穴 大都穴 隐白穴
下肢外侧穴位图
居髎 环跳 髀关 风市 中渎 伏兔 阴市 梁丘 膝阳关 犊鼻 阳陵泉 足三里 上巨虚 条口 丰隆 外丘 阳交 飞扬 光明 阳辅 悬钟 跗阳 解溪 冲阳 丘墟 太冲 陷谷 足临泣 第五地 内庭 行间 大敦 厉兑 足窍阴 至阴 侠溪 足通谷 束骨 京骨 金门 申脉 仆参 昆仑
‘拾’ 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方法是什么
(一)额区
1.额中线在额部正中发际内,自发际上0.5寸,即神庭穴向下针1寸(图8-118)。主治神志病,头、鼻、舌、咽喉病,如神昏、失眠、头痛、鼻塞、目赤、咽痛等。属督脉经。
2.额旁1线
在额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角,自发际上0.5寸,即眉冲穴沿经向下针1寸(图8-118)。
主治肺、支气管、心脏等上焦病证,如咳嗽、胸痛、感冒、气喘、失眠、眩晕、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属足太阳膀胱经。
3.额旁2线
在额部额旁1线的外侧,直对瞳孔,自发际上0.5寸,即头临泣穴沿经向下针1寸(图8-118)。主治脾、胃、肝、胆、胰等中焦病证,如胃痛、脘痞、泄泻、腹胀、胁痛等。属足少阳胆经。
图8-118头皮针标准化方案额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