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发布时间:2022-01-07 00:25:14

1. 什么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式

现在的课堂教学非常提倡利用信息技术,它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创新的机会,但是在广泛使用这些信息技术时,我们又发现了它存在着很多不足。两种教学方式均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只有将他们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才能达到优化教学之目的。

一.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掌握知识为目的的维持性学习,是以“老师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通过教师讲解和教科书,它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保守性,但它却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信息环境下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有创造性地去学习。

2.教育手段

传统教学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说教”,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方向,有目标的人才培养,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下学生的接受情况。信息环境下的教学主要是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的一种教学形式,它能形﹑声﹑色﹑动﹑静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生动﹑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

3.教育形式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不能互相选择,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情况选择最佳的学习进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利用远程教学方式创造了灵活的学习方式,没有格局限制,学习渠道也越来越多,为很多有学习困难又想接受正规教育的人提供了方便。

二.发挥传统课堂教学优势,提高网络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工作,是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渠道。因此,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配合起来,以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促进带动教育在信息技术文化背景中的改革与发展。这种“整合”既不是两者简单的相加,也不是两者勉强的掺和,而是两者要做到双向互动,紧密融合,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整合。

1.加强师生交流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时,存在着潜在的情感交流。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蕴涵着重要的情感信息。所谓言传身教就是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在传输知识的同时,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在集体环境中生活,不但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还能很好地适应各种层次的教学和教学对象,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情绪变化,用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能力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这一新生事物,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一个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单一的封闭教学模式,信息化课堂主要包括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媒体是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才能的辅助工具。但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也是创设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增进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网络课堂虽然提供给了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却容易忽视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言传身教、人格魅力被削弱了。因此,应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断从学习氛围、教学方法和教师教态上完善师生之间的交流系统。如:提高网络学习的交互性;在教学中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完善师生之间的交流系统,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做试验,一起交流探索。

2.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有利于系统的传授知识,这样直接的讲解知识可以省掉学生摸索的时间,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非常好,对于知识的重难点把握的也很好。而网络课堂的学习资源多采用非线性超文本方式组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很多,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丢失目标。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容易被忽视,这样往往容易形成课堂氛围看起来很活跃,学生参与率高,但实际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浅层,缺乏深层次的知识体验和思维活动,使学习过程最终失去教师的控制。现实中发现,利用网络课堂教学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大多是只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而忽视了教学目标。因此,加强网络课堂教学过程的主导与控制,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对网络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做到因材施教

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的教学手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多媒体、网络资源,教师们更是赞不绝口。甚至有部分教师心里潜意识的认为多媒体课就等于优质课,还有很多教师只是一味的追求文字、图片、声音、录像带来的五彩缤纷的课堂效果,而对教材重难点不去探究,也无暇探究,看似课堂设计非常精美,视听效果也很好,实则学生上课走马观花,所学有限。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师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如果只是一味的用课堂效果来吸引学生,就会有喧宾夺主之味。所以,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首先,要熟悉并掌握课程标准,吃透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教师应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把握重难点知识,认真备课,不能单纯的依靠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果,而是应让多媒体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发挥其特有的优势。

第二,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人心所导,各如其面,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在施教之前,应充分的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水平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有效组织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出更符合实际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达到活学活用,恰到好处的运用信息技术。

三、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互补关系。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教育事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课堂教学的一个最大优点是教学手段灵活,教学信息丰富,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突出了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适宜培养创造性人才。从这一点上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应该从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中得到启发。但是网络课堂教学使得计算机成为隔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道障碍。这一障碍不但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还影响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也不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课堂接受情况。相比之下,传统课堂教学教师便于控制课程进度,及时了解学生接收情况,课堂教学过程成了师生沟通的桥梁,眼神、动作中都传递着爱的信息,缩小了师生之间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这恰好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所在。所以,网络课堂教学的优势正好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而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恰好能弥补网络课堂教学的劣势。它们不是谁取代谁的关系,也不是彼此对立的关系,它们是优势互补的关系。

总而言之,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它们各自的特性所决定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它们的优势,将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能产生无可比拟的效果,有着非常美好的前景。

2.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做到创新和创造

灵活使用教,改造教材,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根据学生的情况,教材结合生活中的信息技术。教学一旦脱离的学生的实际,就无从谈创新和创造了。

3. 浅谈如何创新开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形象举例,变抽象为直观,加深理解。 充分利用“高手”,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懂英语,会电脑。”、“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从以上的话语中,可见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已成为小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组成部分,这不仅对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也有着深远的意义。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小学课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活动和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以活动为主线,以活动贯穿小学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培养有关能力。目前,许多小学都陆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反思。一、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这样说过。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传授的知识,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深入地、兴趣盎然地钻研领会。如:练习鼠标的操作是相当枯燥的,我根据小学生学习喜欢新鲜、好动、好游戏的特点,在教学生怎样使用鼠标的时候,我就简单地教学生去玩windows自带的“扫雷”游戏和一个叫做“纸牌”的游戏、并且安装一个小的学习软件“明天打字员”利用软件中的“拍蚊子”小游戏,让学生在积极的态度中去练习,不知不觉中熟练地掌握鼠标的各种基本操作,学生学习自然感觉就轻松了。当然,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也要加以适当引导,并不是真正把计算机房当成游戏厅,要让学生明白玩游戏是为了让他们学会使用鼠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还可以促使学生自主的去学习。这样学生既感到有兴趣,练习起来也不枯燥乏味。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利用小学生喜欢在windows中的画图来画自己喜欢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制作(给学生自由的活动空间)图片,然后进行评比,结果很明显,有的学生能自己摸索各种功能键,画出漂亮的图片,但是有些学生只能画出简单的线段,这部分的学生就会很羡慕别的同学画出的美丽图片。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熟悉各种功能键,使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能更自如的运用画图中的各种功能键,基础差、接受能力差的学生也能在这种对比的心理下自觉的提高学习的兴趣,进行学习、练习。老师这个时候进行指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形象举例,变抽象为直观,加深理解。在教学中有许多计算机术语是很抽象的,小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形象地比喻最容易让学生接受。比如在教学计算机的组成时,可以将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人的感觉器官(如手、脚、眼等)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入信息到CPU(相当于人的大脑)经过处理后由输出设备(嘴巴等)输出来。这样一讲,同学们不仅感兴趣,而且印象深刻,还记得牢。如:在教学生如何保存文件的时候,我形象的把计算机比喻成学生自己的书包或文具盒,在保存的时候选定把文件放到自己书包或文具盒的哪一层(C盘、D盘。。。。。。),然后在文件写上自己的名字,这样就可以直观的让学生学会怎样保存文件,并且在下次需要的时候能够快速的找到自己的文件所在。三、 充分利用“高手”, 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次上信息技术课时,总会有一些个别的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在上机时总想千方百计地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比如将显示器的分辨率改变一下,还会使用一些快捷键等等,碰到这样的学生如果教师进行批评,不但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我抓住时机请这些“高手”上来给大家当“小老师”介绍自己的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利用这些“高手”的悟性高、学习的快的特点让他们去帮助教师指导哪些悟性差的同学进行学习。我根据学生素质情况分组,每一组中安排一、二名“高手”做老师的小助手,指导小组同学学习,帮助同学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协作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助的品质。如:在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计算机的时候,关机总是个问题。不知道怎么关而往往直接去按开机的按钮,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充分的利用了了“高手”的作用,让这些“高手”去一对一或者一对二、三的帮助这部分同学,这样几次下来所有的同学都学会了。四、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学习计算机的目的就是应用,在这个网络横行的时代,要让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这个

4. 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研究

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重点课题
《教育信息化创新课程实施策略研究》子课题
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策略研究
实 施 方 案

永川区朱沱镇涨谷初中课题组

一、课题背景
1、时代要求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领域的应用日渐频繁,使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方法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因素之一,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只有具备较高专业素养,敢于创新的教师队伍,才能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效地促进教师发展。因此,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实现变革,刻不容缓。
2、学校实际
我们学校即将配备班班通、电脑、展示平台、电视等,部分老师已经在现有的多媒体信息设备基础上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如:利用PPT课件来上课,利用展示平台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等等。但这只是老师们原发的个体行为,学校还没有系统地对这方面进行研究、指导。因此,在信息技术背景下,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如何科学有效变革,迫在眉睫。
3、研究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教育教学,许多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针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东北师大齐媛博士在2009年5月1日发表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小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研究》,任国强在《教育教学研究》2012年06期上发表的《浅谈运用现代信息教育信息促进专业发展》,徐敏娜在《浙江现代教育》2008年09期上发表的《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丁钢在《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年02期上发表的《新技术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学校变革的核心》,张文聪在《新课程(上)》2012年11期上发表的《谈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式转变》,韩文珠、李宝庆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02期上发表的《农村初中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阻力与化解对策》,史殿斌在《内蒙古教育》2012年11期上发表的《利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等,都阐述了自己的实践做法和思考,但都是零碎的和不完整的,并没有将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变革进行系统的研究,我们学校的这一研究,将进一步弥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二、选题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转变传统意义的上学习、进修等教育成长行为,提高教师网络应用的能力和意识,为促进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让各种网络平台和各级各类的网络资源和与教师的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能力、研修能力等方面进行有效结合,一是促进个人专业能力的发展,提升专业素养;二是转变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
三、概念界定
1、信息技术
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室、班班通设备等构成的信息技术的“硬件”。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班班通设备等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构成信息技术的“软件”。“硬件”与“软件”的有机组合,我们称为信息技术。
2、教学方式变革
利用现代教育信息资源,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单一、独白式的灌输式教学,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民主开放、平等尊重、互动生成的启发式教学。
3、教学技能
(1)设计技能①制订课程授课计划的技能,②撰写教案的技能,③了解学生的技能。
(2)课堂技能,①组织教学和导入新课的技能,②运用教学语言的技能,③设疑和提问技能,④、板书技能,⑤讲授的技能,⑥总结结束课程的技能。
4、策略
方式方法,即研究信息技术与传统教与学方式如何有机结合的方式方法。
四、指导思想
1、教育信息化理论
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供了环境、条件和保障。学生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通过检索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实现发现学习、问题学习,使其经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过程,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学习伙伴和技术途径等)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资源,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学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五、课题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的能力。
2、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探索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农村初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通过信息技术下的教学资源库的建立和使用,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用共享,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研究上,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通过教师组织教学方式变革,带动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打破我校多年来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
(二)研究内容
1、培训策略。
(1)、教育理念培训①专家引领。②派出学习。③相互学习。
(2)、信息教育技能培训。
①算机与日常外设的日常维护与简单故障维修;(计算机的保养常识、常见故障分析与解决)
②ord2003的基本操作;(文本编辑、排版与页面设计、表格与图形处理)
③xcel2003的基本操作;(各种数据与表达式的输入、表格的格式化、数据的管理与分析、图表的使用)
④owerPoint2003的基本操作;(幻灯片的设计与版式、各种媒体文件的插入与编辑、幻灯片的放映、幻灯片的打包)
⑤rontpage2003的基本操作;
⑥lash8的基本操作与播放;
⑦机网络基本操作(浏览器的使用、电子邮件的收发);
⑧展台/投影机与台式机/电脑的连接以及显示输出切换;
⑨展台//投影机的日常维护与注意事项;
⑩频展台放映实物投影、实验演示;
(3)、教师教学技能培训。
2、资源库策略。
(1)电子备课室建设策略研究。
(2)试题资源库建设策略研究。
3、备课策略。
(1)信息技术条件下备课方式研究。
(2)信息技术条件下备课要求研究。
4、课堂教学策略。
(1)信息技术条件下导课方式研究。
(2)信息技术条件下讲授方法研究。
(3)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练习方法研究。
(4)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小结方法研究。
(5)信息技术条件下拓展知识方法研究。
(6)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有效性评价机制研究。
4、反思策略
(1)教后反思。(2)经验总结。(3)案例反思。
(三)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采用问卷调查、教师和专业信息技术员座谈会等方式,了解学生现在的学习状况,教师对信息技术使用的现状,使得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个案研究法
课题组成员选取七名学科骨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益和自身专业成长进行跟踪调查与研究。
3、比较研究法
组织同课异构,开展信息技术下课堂与传统课堂效益的比较。
4、经验总结研究法
采用经验总结研究法,及时进行个案总结、阶段总结,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进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四)研究原则
1、系统性与综合性统一的原则。
教学模式是对教学活动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系统化的结果,是对教学活动过程的完整反映,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套系统化、结构化的方法和策略体系。因此,教学模式的构建应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设计,使其中的各要素相互配合,形成一个优化组合的完整教学活动系统。
2、理论性与可操作性统一的原则。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构建的,教学理论渗透到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之中,制约和规范着教学操作程序和方法。但是教学模式不是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可操作性,任何一个成熟的教学模式必然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以及使模式发挥效力的一系列操作策略,没有这些可操作性的要素就不称其为教学模式了,所以教学模式必须做到理论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
3、科学性与有效性统一的原则。
教学模式必须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基础之上,模式的内容、程序和评价体系等也应完备,但是除了强调教学模式要有这些科学完整的内容、形式之外,还必须强调教学模式应该具有有效性。也就是说,教学模式不仅要可用、能用,而且要有效,能为具体的教与学提供实际可行的操作性帮助,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4、借鉴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借鉴传统教学模式的合理内核是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所必需的,但是借鉴不等于照搬,任何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旧的模式相比都有一定的先进性,在改造的过程中把现代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融于课堂教学,注重借鉴和创新的有机结合,以利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内容更完整,结构更新颖,功能更有效。
五、研究策略
1、建立教学信息技术培训和教学技能培训机制。信息技术培训由罗皓老师负责,教学技能(如:课标培训、教材培训等)培训由罗平老师负责,期望达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
2、研究的重点是教师课前准备方式和上课各个环节方式转变的策略研究。
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平台进行自主、合作、远程培训等方式的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观看优质课堂实录,研究优质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不断学习、实践、反思,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不断地超越自我。
海量的网络资源是补充教材资源不足的宝库,教师通过下载、改编、创新等方法丰富学科课程资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资源保证,逐步使教师形成资源意识。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手写,教师自己修改或与同行共享做起来比较困难,而且学生通过看教师的设计进行自主学习的可能性极小,现在利用信息技术采取电子备课,使教学设计网络呈现,方便师生学习和交流。
信息技术使得教师的功夫下在课前,效果在课堂上体现。教师将学习笔记、课程资源、案例、教学设计、课堂实践录像等以电子档案袋的方式集中存储共享,相互借鉴,减轻备课负担。
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方式转变,一是从导入环节开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并贯穿课堂始终。真实生动的情境使学生感觉自己是情境中的人物,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二是教师可以把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布置成一个个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自主探究、完成任务的乐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学生围绕专题收集、加工和处理相关信息,与学生一起开发校内外学习资源,共同回答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课堂效能的提升。
3、课题总负责人进行相关制度建设,如: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和考核制度,学生评价教师制度等,用制度保障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六、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3月)
建立课题小组,进行职责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实施的可行性问题进行论证,拟定研究计划,初步形成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6年5月)
根据课题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认真实践,认真记录积累资料,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方案,整理过程资料,提炼阶段成果。
3、总结阶段:(2016年6月-2016年7月)
汇集资料,全面总结,请上级主管部门会同专家对本课题的实验进行验收和结题,完成结题报告。
七、预期成果
1、论文集
2、信息技术培训校本教材
3、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立和使用
4、课堂实录(光盘)
5、评价机制建立
6、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的学科骨干培养机制
7、信息技术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8、结题报告
八、研究机构
1、课题研究专家指导小组
廖荣德(永川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何中华(永川区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副主任)
2、课题研究小组
总负责人:罗永先
主研人员:胡芳德 罗 平 余永海 罗 皓
参研人员:聂 强 皮儒琴 邓 钢 潘小义 秦 琴
刘祥海 张雪良 刘思群 冯忠超 曾永红 田 波
3、具体分工
罗永先:课题负责人,全面主持课题的研究,组织管理,经费保障。相关制度的制定,负责信息技术下“学生评价教师制度”的策略研究。
胡芳德:具体组织课题的实施,协调。聘请专家到校指导工作,组织外出学习培训,对外交流和联系。负责“课前准备方式转变策略研究”。
罗 平:撰写课题实验实施方案,阶段性计划和总结,负责“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课上各环节教学方式的转变策略研究”。论文收集,课堂实录。
余永海:资源库建设工作,负责“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培训后的考核策略研究”。
罗 皓:对教师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
九、经费预算
资料费、培训费、交通费10000元,网络资源建设20000元。
二○一三年三月

主要参考文献:
1.《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徐敏娜 《浙江现代教育》 2008年09期
2.《浅谈运用现代信息教育信息促进专业发展》 任国强2012年06期 《教育教学研究》
3.《新技术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学校变革的核心》 丁钢 《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年02期
4.《农村初中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阻力与化解对策》
韩文珠、李宝庆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02期
5.《利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史殿斌《内蒙古教育》
2012年11期

5. 如何创新信息技术的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它已经越来越多的被教师使用到教学中来。并且在逐步地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课程整合,是在新课程实践中,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以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这也是我们追求信息化教学的理想过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它能够把各种网络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为我们呈现出一份视觉盛宴。而如同传统教育中教师在上课时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信息技术正越来越多的被教师使用到数学教学的课堂中来。目前,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不是开发软件,而是应用现有的软件把计算机的各种优势发挥出来,进行数学的学科教学。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优化课堂提高效率正文一、导入部分使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新课伊始,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导入,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直观的、符合生活实际的场景中,激发学生对新课的求知欲,使新课的呈现更富有吸引力。例如: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路上,师傅给三个徒弟分饼的过程,师傅分别给三个徒弟分了一张饼的1/4,2/8,4/16,八戒提出不公平,从而引入新课。教师抓住时机,提示课题。再放手让学生探讨,这是以前没学过的内容,学生正在兴奋的时候,学习新知,顺利地把新知接受了下来,解决了由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忙而不乱,既发散又有重点。这种情境的创设调节了学生紧张疲劳的心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培养了学生探究创新的意识,同时丰富老师的教学手段。师生互动,共同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这一思路。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第八册《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们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6. 应用信息技术怎样进行课堂创新教学活动

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建立在几条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理论更是如此。教学设计理论是一种研究如何经系统设计来引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理论。
我们可以假设学习发生和维护的充分条件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即教学设计理论中的第二条假设);
(一)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准备(知识经验和生理能力)。
(二)有效的学习动力维持系统,包括兴趣、情感、态度、动机、意志、性格等因素。
(三)有效的学习外部活动系统,指学习的具体活动,比如:记预习笔记、做练习、讨论、互助、制定表格、画概念图等。学习行为和活动的设计依据是认知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
(四)有效的学习环境,指学习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活动空间设施)和学习工具的有效整合。
(五)有效的信息传递,它不是指信息的阅读和呈现工具。而是指信息的组织,即学习信息资源的组织结构,信息的呈现形式和传递顺序。
在以上的五方面充分条件中,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准备是不能设计的,而其它四个方面是可以设计的。学习动力系统不是一个可以直接设计的物化系统,它的设计基于其它三个系统设计。
教学设计的设计对象有三(教学设计理论中的第三条假设):
1、学习活动的设计。按照建构主义思想,学习者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者认知技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变化都应归因于这种相互作用。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看,这种相互作用便是学习活动。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来看待。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学习内部的认识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
2、学习环境的设计。从设计者的角度看,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特指媒体资源)和学习工具的组合,这种组合实际上是旨在实现某种目标的有机整合。在学习活动发生时,学习环境又被称为学习情景,其中必然包含人际关系要素。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表现为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整合活动。在设计时也应考虑人际支持的实施方案,但人际支持通常表现为一种观念而不是具有严格操作步骤的实施法则。
3、媒体传递的设计。媒体传递设计的任务是决定通过何种媒体形式,按照何种呈现顺序,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向学习者传递信息。课堂讲授的设计及教学媒体材料的设计和开发就属于这个层面的活动。媒体传递是最边缘层次的设计活动。
以上将教学设计活动划分为三个层面,旨在提醒教学设计者学习环境和媒体的设计并不是教学设计的全部。在很长一段时间,教学设计领域主要是集中在媒体传递层面上的活动。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资源的丰富性,资源的易获取性等特征使教学设计者将设计重点从媒体传递的设计逐渐转向学习环境的设计并继而将设计重点放在学习活动上成为可能。

7. 如何开展信息设计创新教学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教学设计方案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的时代,其实质是教育的竞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人类将步入信息时代 ,因而导致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育方式将随之而改变。特别是在教育领域,网络、多媒体与教育的结合,将会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我们职业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以教育技术为突破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
一、教育信息化是职教改革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仍然偏低,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都已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水平,显得陈旧落后;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得不到广泛推广,学生的学习主要依赖于教师课堂授课,依赖于教科书,知识来源单调,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匹配。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各职业院校的现代教育设施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学生不能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日益普及的计算机及网络来学习知识,而容易沉迷于电脑游戏及网上聊天,不仅没有提高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还耽误了学习时间,不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设计创新,避免现代信息爆炸对学生及教学的不利影响,是我们面对21世纪发展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现代教育是建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的新型现代化教育体系。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职业教育要想办出特色,就必须走职业教育信息化之路。职业教育信息化不是计算机 、网络、职业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学习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从而形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组织、教育模式、技术手段、教育评价的动态系统。要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师掌握信息技术运用成为他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让教师如何具备信息技术素质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将来的教师随着学校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装备的改善,如果不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将无法胜任。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为信息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对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与教的资源进行设计、开发、使用、评价和管理,是一个有待于开发和探讨的课题。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任何科学理论都必须建立在几条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理论更是如此。教学设计理论是一种研究如何经系统设计来引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理论。
我们可以假设学习发生和维护的充分条件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即教学设计理论中的第二条假设);
(一)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准备(知识经验和生理能力)。
(二)有效的学习动力维持系统,包括兴趣、情感、态度、动机、意志、性格等因素。
(三)有效的学习外部活动系统,指学习的具体活动,比如:记预习笔记、做练习、讨论、互助、制定表格、画概念图等。学习行为和活动的设计依据是认知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
(四)有效的学习环境,指学习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活动空间设施)和学习工具的有效整合。
(五)有效的信息传递,它不是指信息的阅读和呈现工具。而是指信息的组织,即学习信息资源的组织结构,信息的呈现形式和传递顺序。
在以上的五方面充分条件中,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准备是不能设计的,而其它四个方面是可以设计的。学习动力系统不是一个可以直接设计的物化系统,它的设计基于其它三个系统设计。
教学设计的设计对象有三(教学设计理论中的第三条假设):
1、学习活动的设计。按照建构主义思想,学习者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与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者认知技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变化都应归因于这种相互作用。站在学习者的角度看,这种相互作用便是学习活动。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来看待。学习活动的设计最终表现为学习任务的设计,通过规定学习者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来引发学习者学习内部的认识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
2、学习环境的设计。从设计者的角度看,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特指媒体资源)和学习工具的组合,这种组合实际上是旨在实现某种目标的有机整合。在学习活动发生时,学习环境又被称为学习情景,其中必然包含人际关系要素。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表现为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整合活动。在设计时也应考虑人际支持的实施方案,但人际支持通常表现为一种观念而不是具有严格操作步骤的实施法则。
3、媒体传递的设计。媒体传递设计的任务是决定通过何种媒体形式,按照何种呈现顺序,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向学习者传递信息。课堂讲授的设计及教学媒体材料的设计和开发就属于这个层面的活动。媒体传递是最边缘层次的设计活动。
以上将教学设计活动划分为三个层面,旨在提醒教学设计者学习环境和媒体的设计并不是教学设计的全部。在很长一段时间,教学设计领域主要是集中在媒体传递层面上的活动。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资源的丰富性,资源的易获取性等特征使教学设计者将设计重点从媒体传递的设计逐渐转向学习环境的设计并继而将设计重点放在学习活动上成为可能。
三、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设计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变革越来越依仗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当前,在许多职业院校已经建立了校园网并与互联网连通,建设了教学资源库,还建设了不少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室,这已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搭建平台。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将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根据教育传播理论,教学过程可以看作为一个信息的传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教师、媒体、学生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不同的组合方式,将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目前应用的有三种: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环境的个别教学模式;校园网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
(一)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引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制作CAI教学课件,通过媒体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这里指的媒体包括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也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和各种现代化视听媒体。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增大了教学的信息量,也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性,学生接受来自教师、计算机和各种媒体传递的教学信息,经过大脑的加工处理,转换为知识。尽管教学内容的呈现图文并茂、声形结合、生动活泼,而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创新方面存在有明显的不足,人机交互的过程与作用极为有限。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不仅仅在于教学内容的图文并茂、生动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科学性来激发。这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仍处于一种被动地接受信息的地位。
(二)基于网络环境的个别教学模式: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环境,是一个鼓励自主学习的环境,是一个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在任何有上网条件的地方,利用联网的计算机在校园网或因特网上获取各种信息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向教师咨询,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只是间接地辅导学生。这是一种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它是以“自我向导、自我激励、自我控制”为特征的学习,也就是学生能够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才可能取得学习效果。否则,只是盲目的浏览学习,其效果甚微。
(三)校园网支持的合作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校园网络及资源库支持的基础上,教师通过安排教学计划,实施网上教学,批改学生作业,进行网上或面对面的指导,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学生可以个别学习,也可以分组合作学习,或者自愿结合合作学习,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权利。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要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然而,许多学校都建设了校园网,但由于资金与技术等问题,校园网信息资源贫乏,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的技术开发及其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明显不足,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地应用和有机的结合。
通过对以上三种教学模式的分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每种教学模式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转变,但仍各存其缺失。如何将三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有机的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教学环境,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有待于我们不断的探讨和研究。
四、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设计创新
(一).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观念的更新
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并没有生成划时代的新观念,确切地说,信息技术使原先的一些先进的、前卫的教学观念的实现成为可能,使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的接受和应用成为可能。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方法设计时应该树立三个全新的观念:
一是树立全新的学生观。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由原来处于被动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构建的主体。
二是树立全新的媒体观。教学媒体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三是树立全新的教学观。教学方法由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或演绎的“教师一言堂”的讲解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它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乃至教学思想、观念、理论的根本转变。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特征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需要不断探讨的课题,据调查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 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模式。现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基本上还停留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CAI阶段,这与我们真正意义上要达到的整合还有很大的差距。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必须开发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持平台,特别是基于Web的协作平台,才能完成整合的质的习跃。
在基于网络的教学支持平台上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将会对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及教学效果产生巨大的变化:
1、教学形式的变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原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课堂学习、分组讨论、协作学习并存教学模式,学生也可以通过校园网络的学生论坛。

2、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通过校园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互动协作学习,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学生有独立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内容的扩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有图文并茂、声像俱佳构成的多媒体教学内容,同时可将音像教材、基于网络特性的CAI课件置于校园 网上,供学生自学。这样,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
4、教师作用的变化。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领航者、指导者和组织者。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知识源,教师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设计教学方案上,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交流能力等),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8.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实现创新教学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实现创新教学
信息技术即所谓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技术的基础与核心,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它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在并将继续改变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式,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的日益崛起,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革新教育,信息技术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手段在基础教育中被广泛的利用和开发,为当今教育开辟了新的天地。它冲击了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推动了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变革。在教学改革的大潮推动下,信息技术逐步走入了小学英语课堂,它让学生目观其行,耳闻其声,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想象力,使教学直观形象化,多元立体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现情境,激发情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形成学习动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主体保持浓厚的兴趣,使之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从而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发展。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过去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一统式”,教学通常在课堂中进行,课堂教学显得单凋枯燥,教师面对的是全班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缺少双向的沟通,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化静为动,使图像、动画、声音、视频有机融合,创设出丰富多彩,活泼融洽的教学情境,把生活的实景搬上课堂,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使小学英语教学更为形象、生动、逼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形成乐学、爱学、会学,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如在教学动物单词时,如果按照传统教学带领学生拼读就难免枯燥,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制作动画课件,在学生面前展示出动物园的画面,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鲜活的动物园场景,变学生的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并加入不同声音,让学生先听声音猜动物,继而呈现动物,再打出单词,最后让学生亲自操作电脑画几只小动物,边画边念。这一动画情景的创设,使抽象、枯燥的单词具体化,形象化了,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 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体现在教学结构的精心设计上,教学结构的作用,在于把学生的认识结构和教材的知识结构巧妙地结合成有机的统一体。教学结构与教学过程的完美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因此,要精心设计符合英语学科特点,有利于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结构,就必须博采众家之长。平时大量搜集与教学有关的资料,尽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存到计算机的硬盘上,让学生自己通过操作,访问计算机上的资源,浏览到这些内容。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英语知识,而且也使学生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利用一些现有软件或自制课件上的典型习题,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练习,从而改变一下学生的做习题方式,给学生学习增添一些新鲜感。
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英语教学,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利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英语教学有利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计算机具有很强的人机对话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计算机是实现自学的一种有利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老师。所以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大胆进行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种实践中,学生可以品尝到学习的艰辛与乐趣,同时磨炼意志、培养兴趣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完“问路”课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设计一条由自己家到肯德基店的路线图,并根据所示画面内容做一段对话练习。这样就避免了课堂上学生总是处于盲目被动地听、答、背、做的地位现象,老师的立足点应放在如何为学生在书本与实践之间“搭桥”的方法上。
四、运用信息技术,增大教学容量,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老师在一堂课中要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书写各种单词、重点对话、句式,教学起来相当的繁锁、费力、耗时。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前将所需板书、板画、作业等内容制成课件,在教学中展示出来,就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能在相同的40分钟内,呈现更多的知识,既清楚又规范,图文并茂,又开阔了学生视野,扩大了课堂信息容量,从而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学到更多的知识。除此之外,学生还可利用计算机直接上网查找自己所需内容,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网址,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查询、思考、协作、交流,最后形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给他们提供的新资源。学生也可将有用的资源传输给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学习。

时代在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将日益突出。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落后了,要使教学跟上世纪的步伐,必须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它是搞好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通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摆脱对教师的过分依赖,突跛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主体地位体现更充分,学生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参与者。作为新世纪的英语教师有义务不断探索,制作出各种新颖、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我相信,现代信息技术在今后教学中的前景会更加灿烂。

9.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学创新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学创新,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明确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手段创新中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多媒体特性有利于信息的获取与保持;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的最有效组织与管理;网络特性有利于开展协作学习和发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树立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手段创新中的服务意识。对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主体的认识,应树立由辅教向辅学转变的观念。对现代信息技术功能的认识,应树立实现教学目标的工具观。对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目的的认识,应树立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观念。
3、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手段创新中的利用率。加大硬件设备的投入力度和更新速度,为教学手段的创新提供物质基础。加强教师培训,为教学手段的创新提供人力支持。规范软件的制作与管理,为教学手段的创新提供技术保障。

阅读全文

与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脑鼠标箭头颜色设置方法求回答 浏览:868
电化学方法酒精检测 浏览:291
5孔插座安装方法 浏览:594
如何掌握争取的学习方法 浏览:419
电脑qq飞车起步最快方法 浏览:197
解析网页的常用方法 浏览:293
5厘米卵巢囊肿治疗方法 浏览:526
钢板测厚仪使用方法 浏览:56
通管道工具使用方法 浏览:525
引流最好的解决方法 浏览:316
东阿阿胶使用方法 浏览:674
汽车长期熄火正确方法 浏览:688
数学背答案教学方法 浏览:609
怎么去除蟑螂最简单方法 浏览:915
手术床使用方法 浏览:161
有什么方法清洗手机屏幕 浏览:788
假装高深莫测的正确方法txt 浏览:295
高效的复习方法有哪些 浏览:275
英国治疗腰痛的传统方法 浏览:652
双钩钓法的正确方法 浏览: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