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针灸流派研究的新方法

针灸流派研究的新方法

发布时间:2022-04-26 19:47:00

㈠ 针灸是怎么治病的,原理是什么

虽然不懂,但可以简单猜一下。一般针灸针都是消毒过的金属针,但还是异物。进入人体后,它们会使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吸引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集中。

中医的通经活络理论,可能只是对打通人体免疫细胞通路的简单认识。至少原则上是可以真正达到治病的目的地。

㈡ 针灸分哪些门派各具什么特点 目前针灸那个方向的前景最好 比方说 平衡针 或者是针刀等等

一统江湖!十四经脉为总纲,大同小异又怎会有门派之分呢!你以为是武术门派,分高低搞对立。

人体周身约有52个单穴,300个双穴、50个经外奇穴,共720个穴位。有108个要害穴,其中有72个穴一般点击不至于致命,其余36个穴是致命穴,俗称‘死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

㈢ 中国针灸流派产生的现实意义

说明古老的医理值得我们去学习.

㈣ 求针灸经典书籍

你好
这个太多了啊,如果你不是医学专业的,那么推荐你买本针灸本科生的课本《针灸医籍选读》绿色16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如果大型书店没有就找医学书店肯定有,如果找不到医学书店,到中医药大学(每个省都有一所)里去打听,总有卖教材的地方,这本书都是古医籍,与针灸有关的内容,但是医古文的哦
如果你是医学专业的,那么也一定不是学针灸的(专业人士会有这种问题吗?)
那就更可以读上面那本书,另外,《黄帝内经。灵枢》、《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太多了,古籍,个人觉得针灸大成比较全,
那么,以上,你加油吧!

㈤ 中医针灸有哪些流派

针灸流派很多,如经学派、经穴考订派、穴法派、手法派、重灸派、重针派、刺络放血派、针药相须派、中西医汇通派、临床各科诸派等。
你的意思可能主要是问的目前临床较好的流派。从目前来看,从诊病治病的方法多样化,学术的传承来看,基本都属于中西医汇通派。这一派别早期主要人物就是几位着名的针灸医家:承淡安、鲁之俊、朱琏、陆瘦燕等。现在的针灸名医贺普仁、杨介宾、程莘农、靳瑞、郑魁山、郭诚杰、赵尔康、肖少卿、于书庄、于致顺、李志明、邵经明等大都师从这几位针灸医家。

㈥ 想知道现在的针灸流派有哪些

针灸流派很多,如经学派、经穴考订派、穴法派、手法派、重灸派、重针派、刺络放血派、针药相须派、中西医汇通派、临床各科诸派等。
你的意思可能主要是问的目前临床较好的流派。从目前来看,从诊病治病的方法多样化,学术的传承来看,基本都属于中西医汇通派。这一派别早期主要人物就是几位着名的针灸医家:承淡安、鲁之俊、朱琏、陆瘦燕等。现在的针灸名医贺普仁、杨介宾、程莘农、靳瑞、郑魁山、郭诚杰、赵尔康、肖少卿、于书庄、于致顺、李志明、邵经明等大都师从这几位针灸医家。
仅以此抛砖引玉。

㈦ 你对中医针灸如何看待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方法、临床治疗、针灸医经医籍、实验针灸等部分。 针灸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数千年来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欢迎,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针灸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及医学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剖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医学。历史悠久,其起源已难稽考,但从文献记载、出土文物、社会发展规律等方面探索,远在文字创造前即已萌芽。 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可知针的前身是砭石。《说文解字·》记载:“砭,以石刺病也。”《山海经·东山经》:“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弗箴石”。郭璞注曰:“可以为砥(砭)针治痛肿者”。这是砭术的较早记载。古人生活于洪荒大地,与鸷鸟猛兽相搏食,不能无病。一且患病,除祈祷鬼神外,往往会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抚摩,捶击体表某一部位,有时竟使疾病获得缓解。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逐步形成砭石治病的方法。1963年,内蒙古自治区多伦旗头道洼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根磨制的石针,据鉴定,认为是针法的原始工具砭石。因此,砭石的起源,可远溯到距今一万至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甚至可能更早些。 随着冶金术的发明,针具也得到不断地改进,至《内经》着作年代,才由古代的石针、骨针、竹针而改变为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等金属制针,代替砭石之法直到现在改进为不锈钢针。1978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树林召公杜的出土文物中首次发现一根“青铜砭针”。 1968年在河北藁城发掘的西汉刘胜墓,内有金制、银制医针九根。制作颇为精细,证明了金属制针的不断进步。 灸法的产生是在火的发现与使用以后,人们发现身体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或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从各种树枝施灸发晨到艾灸,形成了灸法。《素问·异法方宜论》说:“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即指此言,随着后世医学的进步发展为多种多样的灸法。 由于针灸用具、材料的逐步改革,扩大了针灸治疗的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有力地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针灸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73年在湖南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两种古代经脉的着作,即“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其中叙述了十一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及灸法治疗。经初步考证,其着作年代早于《黄帝内经》,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于此可见一斑。 《黄帝内经》对经络、腧穴、针灸方法以及适应证、禁忌证等,都作了此较详细的论述,其中尤以《灵枢》所载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有系统,故《灵枢》又称“针经”。可见当时针灸学已经比较成熟,为后世针灸学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现存最早的针灸专着除《灵枢》外首推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作者参考《内经》、《明堂孔穴治要》,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依照头、面、胸、腹、背等都位记述腑穴,在《内经》的基础上发展和确定了349个腧穴的位置、主治及操作,介绍了针灸手法、宜忌和常见病的治疗。这是继《内经》之后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在针灸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东晋葛洪着《后备急方》所录针灸医方109条,其中99条是灸方,引起了人们对灸法的重视,使灸法与针法一样得到了发展。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明了“阿是穴”的取法和应用,并绘制了“明堂三人图”,分别把人体正面、背面及侧面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用不同颜色绘出,尤其值得推崇的是提出灸法预防疾病的方法,为预防医学作出了贡献。 此后王焘在其所着的《外台秘要》中,全面介绍了灸法,为推广灸法起到积极作用。隋唐设“太医署”,掌管医学教育,针灸成为其中一个专门学科,内设针博士、针助教、针师等从事教学工作,足见当时对针灸的重视。北宋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叙述了经络、腧穴等内容,并考证了354个腧穴,全书曾刻在石碑上,树立于汴京(今河南开封),供学习针灸者拓印和阅读。次年,还设计铸造了两座铜人,是我国最早的针灸模型,对辨认经穴与教学起了很大作用。元代滑伯仁认为任督二脉虽属奇经,但有专穴,宜与十二经并论,总结为十四经,着《十四经发挥》,系统阐述了经络的循行路线和有关腑穴,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明代是针灸学发展昌盛的朝代。杨继洲以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为基础,汇集了历代针灸着作,并结合实践经验撰写了《针灸大成》,内容丰富,是继《内经》、《甲乙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直到今天它仍是学习针灸的主要参考着作。当时还有陈会的《神应经》、徐风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发挥》,汪机的《针灸问对》、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等,蔚为大观,诸家各有所长,形成不同流派,相互争鸣,促进了针灸的发展。到了清代虽然也有吴谦等编着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及廖润鸿的《针灸集成》等书问世,但很少新义,至清代末叶,针灸乃走向衰落。 流传几千年的针灸医学虽然不断有所发展,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其速度比较缓慢,特别是清朝统治阶级因拘于封建礼教,于1822年竟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所宜”的荒谬理由,下令停止太医院使用针灸,废止针灸科,一般“儒医”也注重汤药轻针灸。鸦片战争失败以后,帝国主义入侵,在各地设立教会医院和医学院校,排斥、攻击中国医药学,使中医事业包括针灸学更趋衰落,几至一蹶不振。然而由于针灸经济、方便、有效,深受劳动人民的欢迎,尽管国民党政府力图扼杀,但在民间,仍得到应用与流传。同时各地有志之士,创办学社、学校,培养人才,为发扬针灸,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党的中医政策的实施,祖国医学获得了新生,带来了针灸事业的复兴与繁荣。全国各地先后成立了中医学院、中医院,设置了针灸专业和专科,并建立了专门研究机构,使针灸在教学、医疗和科研等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三十多年来编撰出版了大量针灸着作。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使用了统一的针灸教材,开展了对《内经》《难经》《甲乙经》《针灸大成》的校释工作,在全国各报刊发表的针灸论文资料不下万篇。为学习针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大丰富了针灸医学的内容。 针灸的临床工作有较大的进展,治疗病种不断扩大。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对内、外、妇、儿等科300多种病症的治疗有不同程度的效果,对其中100种左右的病症有较好或很好的疗效。针灸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胆道结石、细菌性痢疾等,不但用科学的方法肯定了疗效,而且用现代生理学、生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阐明其作用原理,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医学界采用针刺麻醉,成功地进行了多种外科手术,为麻醉方法增加了新的内容,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普遍重视,推动了针灸医学的发展。 近年通过多学科的大协作,深入研究了针灸治病原理。证明针灸对机体各系统功能有调整作用,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针灸镇痛原理的研究已深入到神经细胞、电生理学和神经递质如脑腓肽等分子生化学水平。 经络的研究经过大量普查,不仅肯定了循经感传的客观存在,而且从循经感传现象出现的规律,客观指标及测定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经络实质的探讨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同时,不少地区还开展了对针刺手法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几千年来,针灸医学不仅对我国人民的保健事业起过重大的作用,而且很早就流传到国外,对其他一些国家的医疗保健事业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约在公元六世纪,针灸医学传入朝鲜,并以《针灸甲乙经》等书为教材。公元562年,我国吴人知聪携带《明堂图》、《针灸甲乙经》到日本。公元701年,日本在医学教育中开始设置针灸科,至今还开办针灸大专学校,深受日本人士的欢迎。公元十七世纪末叶,针灸又传到了欧洲。有些国家除设有针灸专科外,还成立了研究针灸医学的专门机构,并多次召开国际针灸学术会议。我国一些省市设立了国际针灸培训基地,为世界各国培训了大批针灸医生。目前全世界已有一百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针灸医疗、科研和教育。世界卫生组织还向世界各国推荐针灸治疗43种疾病。1987年11月经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在北京召开了世界针灸联合会的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我国独特的针灸医学已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产生积极的广泛的影晌

㈧ 古代针灸学说流派的形成因素有哪些

针灸的历史悠久。据考证,它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我国从400万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大约从4万年前进入氏族公社制度时期,一直延续到距今4千年前。在这个时代,先民们以石器作为主要的生产和生活工具,所以考古学上称为石器时代。从远古到1万年前为旧石器时代,1万年前到7~8千年前为中石器时代,7~8千年前到4千年前为新石器时代。针灸疗法大约诞生于新石器时代。古书里保存着一些关于针灸起源的传说资料,都指这个时代。如皇甫谧《帝王世纪》里记载:太嗥伏羲氏“尝味百药而制九针”,罗泌《路史》则说太嗥伏羲氏“尝草治砭,以制民疾”。又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说:“黄帝咨访歧伯、伯高,少俞之徒……而针道生焉”,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则说:“黄帝受命,创制九针”。

㈨ 中医七大流派

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

我国历史上的各个中医学术流派,都是历经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在学术活动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其鲜明的学术观点与主张,往往由某学术流派成员自己提出,但又为历代医家所公认。但对某学术流派的命名,则往往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正因如此,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不尽统一。有以代表性人物命名的,如河间派、丹溪派;有以学科命名的,如医经派、经方派、伤寒派;有以观点或学说命名的,如补阴派、温补派、汇通派;有以地域命名的,如易水派、新安派、绍派伤寒,等等。不统一反映了多样性,故不必强求一致。

中医学术流派的类别

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学术流派灿若群星。一般认为,中医学派的真正形成是在金元时代,以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与朱丹溪为代表的四大家,其依据是清·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出的“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近代中医学者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中说:“北宋以后,新说渐兴,至金元而大盛。张刘朱李之各创一说,竞排古方,犹儒家之有程朱陆王。”但也有学者认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受当时百家争鸣学术氛围的影响,医家在临床中就有偏重针灸、主用方药和强调切脉的三个流派。任应秋先生认为,汉代已有“医经”和“经方”学派。〔4〕《汉书·艺文志》说:“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至于中国古代究竟有多少中医学术流派,可谓说法纷纭。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提出有刘河间学派、李东垣学派、张景岳学派、薛立斋学派、赵献可学派、李士材学派等;范行准先生在《中国医学史略》提出有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东垣学派、丹溪学派、折衷学派、服古学派、叛经学派等;《中医各家学说》二版教材提出有河间、易水、伤寒、温病四大学派,四版教材提出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热、汇通七大医学流派;而《中医各家学说》五、六版教材则提出了伤寒、河间、易水、丹溪、攻邪、温补、温病七个医学流派。

查阅近几年发表的论述中医学术流派的文献,基本上还是沿袭五、六版《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说法。仔细分析起来,这些说法都有其依据,只是没有严格区分“学派”与“流派”。如“丹溪”学派,其实是河间学派中的一个流派。正如任应秋先生所说:“传刘完素之学的,有两大医家。一为张从正,一为朱震亨。……河间之学到了朱震亨又为之一变,而为河间学派之滋阴论者。”〔4〕

㈩ 针灸的发展历史

针灸学起源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而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孟子》:“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如今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之而生,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如今用的不锈钢针。相传,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医针灸的发明人。伏羲氏不仅画八卦,结绳为网,教民田猎,而且“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尝草制砭”(南宋罗泌记载于《路史》)。砭就是砭石,即华夏民族最早的针灸。灸法的起源与为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身体有某种不适时,用以去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艾灸。
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着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即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滨核心内容,故《灵枢》称为《针经》。继《内经》之后,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所着《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着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着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到了宋代,着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他还铸造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元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经发挥》,首次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医辈出,针灸理论研究逐渐深化,也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着,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特别是杨继洲所着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着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
清初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衰退。公元1742年吴谦等撰《医宗金鉴》,其《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不仅继承了历代前贤针灸要旨,并且加以发扬光大,通篇歌图并茂,自干隆14年以后(公元1749年)定为清太医院医学生必修内容。清代后期,道光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谬理由,悍然下令禁止太医院用针灸治病。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加之当时的统治者极力歧视和消灭中医,针灸更加受到了摧残。尽管如此,由于针灸治病深得人心,故在民间仍广为流传。针灸名医李学川公元1817年写出《针灸逢源》,强调辨证取穴、针药并重,并完整地列出了361个经穴,其仍为今之针灸学教材所取用。民国时期政府曾下令废止中医,许多针灸医生为保存和发展针灸学术这一祖国医学文化的瑰宝,成立了针灸学社,编印针灸书刊,开展针灸函授教育等,近代着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为振兴针灸学术作出了毕生贡献。在此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明确提倡西医学习和应用针灸治病,在延安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开设针灸门诊,开创了针灸正式进入综合性医院的先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十分重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制定了中医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中医事业,使针灸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50年代初期,率先成立了卫生部垆的针灸疗法实验所,即当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的前身。随之,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针灸的研究、医疗、教学机构,从此以后《针灸学》列入了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绝大多数中医院校开设了针灸专业,针灸人才辈出。40多年来在继承的基础上翻印、点校、注释了一大批古代针灸书籍,结合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就,出版了大量的针灸学术专着和论文,还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学术交流十分活跃,并在针刺镇痛的基础上创立了“针刺麻醉”。针灸的研究工作也不单纯仪在文献的整理,还对其治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系统观察,并对经络理论、针刺镇痛的机制、穴位特异性、刺法灸法的高速功能等,结合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生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声、光、电、磁等边缘学科中的新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临床实践证实了针灸对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科多种病证的治疗均有较好的效果。
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的针灸学术便开始传播到国外。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为本国人民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着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有针灸课。据报道,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种达307种,其中效果显着的就有100多种。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
2010年11月16日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阅读全文

与针灸流派研究的新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锥针使用方法 浏览:373
常用的谷物收获的方法 浏览:221
风车茉莉修剪方法视频 浏览:520
简单钩包包带子的方法 浏览:734
儿童擦鼻涕的正确方法图解 浏览:515
12512用简便方法计算 浏览:129
小肚子肌肉锻炼方法 浏览:752
福建种植食用农产品销售方法 浏览:248
最先进的非洲猪瘟检测方法有哪些 浏览:656
联想电脑手写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171
数学中常用抽查方法 浏览:481
插入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有 浏览:832
选择乳化剂常用的方法 浏览:181
没有逻辑的解决方法 浏览:71
iphone如何关闭数据流量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411
4片暖气片安装方法 浏览:112
长短腿高低肩的正确锻炼方法 浏览:477
动物细胞转化方法有哪些 浏览:736
娇韵诗晚霜使用方法 浏览:246
财务决策方法常用哪些 浏览: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