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去年的树教学方案
今天,我们上了一篇感人的故事,叫《去年的树》,,是发生在一只小鸟和一棵树身上的故事。有一只鸟每年都要给树唱歌,今年,当它飞回来找树时,那树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最后,鸟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树,它被做成火柴,用光了,可烧出的火还在煤油灯里,接着,鸟儿就唱起了去年的歌。
看完这篇课文后,我体会到了他们深厚的友情,可当我学完了之后,我更加体会到了,它们的不舍之情,可我没忘那些破坏大自然环境,砍树的伐木人,他们既破坏了环境,更破坏了了小鸟和树的感情,我想 对鸟儿说:“听到你失去了珍贵的朋友我很伤心,可你这份有爱之心更令我难忘,坚强起来,我们大家都相信你会怀着友爱之心找到更多的朋友!”
我还想提醒那些伐木者,树,是大自然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如果没有树,凶猛的沙尘暴与洪水将向我们袭来,破坏了人与动物美好的生存空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保护小鸟和它们美好的家园--树,维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❷ 去年的树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拟人的手法。
这篇课文通篇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去年的树》是一篇拟人体童话,它主要通过四次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相关信息
《去年的树》是一个既感人又感伤的故事。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冬天,小鸟要到南方去过冬,和树约好了春天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等小鸟回来,树却不在了。
小鸟四处寻找,最后找到的只是一团灯火。鸟儿对着灯火唱起了歌,虽然听歌的并不是树,但每个读过这个童话的人都被小鸟所感动,因为它实现了对朋友的承诺。
❸ 王崧舟采用什么方法达成教学目标
课堂上,王老师点燃和呼唤学生的语文意识,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对语言文字表达形式的关注,让学生有自己的独特体验。教学中,王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找出令人感动的句子,而这些句子恰是描写形象,表达生动的语句。当学生找到另她感动的句子时,王老师又让学生反复推敲关键词,在现实与想象,内容与形式之间不断走进去,迈出来。“读中想象、对比朗读、带词入句朗读”是王老师达到教学目标采取的灵活的方法。学生在充分多样的朗读中,读出词情,更感受到了准确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美,“以情带读,读中悟情”这是唤醒感觉过程,是“激活诗意”的 过程,不愧为语文大师!
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主要是“文选型”的教材。这种类型的教材,主要是有三个系统构成的。第一,就是“选文系统”,或者说“课文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一篇篇的选文和相关的课文注释等;第二,就是“练习系统”,课前的提示语、课后的思考题、练习题、单元练习题等都属于这个系统;第三,就是“插图系统”,教材里面各种配合课文内容的插图就属于这个系统。显然,课文系统是教材的主体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部分。
我们今天讲阅读教学要用好教材,主要讲的就是要用好其中的课文系统,或者说文本系统。当然,从完整的角度看,要好教材还包括用好练习系统和插图系统。
阅读教学为什么要用好教材?特别是为什么要用好其中的课文系统呢?这是因为:
首先,课文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和凭借,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离开了课文,教什么、学什么就没有了着落。
其次,这些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选定的,在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上都有着相当高的典范性。
再次,按照选材的原则,课文的选编,体现着一定的科学性、序列性、趣味性、可操作性,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具有目标性、权威性。
最后,从课文所承载的内容看,它们是数千年文化宝库的精品,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文化价值。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要提高它的有效性,就必须扎扎实实地用好教材。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又该如何用好教材呢?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这个专题。第一,要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第二,要发掘文本的语言因素;第三,要处理好立足文本和适度拓展的关系。
下面,我们先讲第一个方面,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每个文本都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有它需要加以言说的意图和目的。这些,形成了一个文本相对独特的价值取向。在解读和处理教材的时候,就要注意把握文本独特的价值取向。
一、把握文本的主导倾向
文本的内涵既是丰富多彩的,又是有主导倾向的。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千个”就体现了文本内涵的丰富性,但无论如何,一千个只能是“哈姆雷特”而不可能成为“林黛玉”,这就是文本的主导倾向。
有篇课文叫做《去年的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在树上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唱歌。冬天,鸟儿飞走了,答应树的要求,明年再唱给你听。可是,第二年鸟儿回来后,发现只留下树根了。鸟儿就问树根,树哪儿去了。树根说被伐木人砍了,送到工厂去了。鸟儿又到工厂,问工厂的大门,门说,做成火柴运到村里去了。鸟儿又到村子里,问一个坐在煤油灯旁的小女孩,小女孩说火柴用完了,火柴点燃的灯还亮着。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唱起去年的歌给灯火听,最后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在引导学生解读这个故事的主题时,学生各自发表了独特的看法。
有的说:我体会到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情。
有的说:我体会到乱砍滥伐树木,破坏了环境,使得鸟儿没有居住的地方。我们要保护环境。
有的说:我体会到砍树的人很可恶,不但破坏了自然环境,也破坏了树木和鸟儿的友谊。
有的说:我体会到了树木很伟大,为了人们能点燃油灯,宁可牺牲自己。
有的说:我体会到鸟儿很真诚,它为了自己答应给树木唱歌,历尽艰辛,非找到不可。
对于这些学生的发言,老师都一一地表示理解、肯定和夸赞。他的想法是,既然新课程强调要多元理解,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那么,我就应该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积极的回应。
多元解读就是随便解读吗?可以不讲原则、不讲主导倾向吗?
事实上,多元解读必须以教材的主体内容为依据,首先必须着眼于教材的整体,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独特体验什么都说对、什么都说好,那么,这就势必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失去正确、全面的价值判断。
以上五位学生的看法,事实上第二、三、四位学生的见解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独立的文本,它的主题一般都是相对明朗的,《去年的树》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是:朋友之间要信守诺言。鸟儿一诺千金,答应明年再为树木唱歌。为了实现这个承诺,鸟儿无论如何要找到树,并为它唱歌。
至于第一和第五种见解,和信守诺言有着一定的联系,从多元的角度看,也可以说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是不够准确的。
因此,要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首先就是要把握文本的主导倾向。大方向正确了,才谈得上尊重学生多元的、独特的体验和理解。
二、把握文本的个性化主旨
文本的个性化主旨,往往是在和同类文本的相互比较中产生的。事实上,我们的教材中有着大量的同类主题的文本,比如,歌颂英雄主义精神的就有《黄继光》、《我的战友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等;反映环境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就有《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只有一个地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等;反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就有《触摸春天》、《生命 生命》、《永生的眼睛》、《和时间赛跑》、《花的勇气》等。
那么,既然讲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这些文本还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即便是同一主题的文本,也有它的个性化主旨。对于相同的主题,每一个文本在反映特定内涵的时候,角度、深度、广度、厚度、温度等方面,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
以《触摸春天》为例,文章讲了这样一件事情。盲童安静在花丛中可以流畅地走来走去,一个春天的早晨,安静在花园散步的时候,竟然用双手悄然拢住了一只停在月季花上的蝴蝶。最后,在蝴蝶的不断扑腾中,安静又张开双手放走了这只蝴蝶。显然,安静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女孩。她的敏感、她的灵性、她的看似奇迹的行动表现,都在向我们诉说着安静对生命的珍爱。那么,这个文本的个性化主旨又在哪里呢?
我们不妨来看一个教学片断。(课例:《触摸春天》)
从刚才的教学片断中我们不难体认,教师紧紧抓住了“惊奇”、“张望”这两个反映人物内心丰富、敏感的精神世界的关键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验,来凸现这个文本在表达珍爱生命这一宏大主题中独特的、个性化的主旨。第一,即便是个盲童,也有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利,只要自己对生活充满热爱;第二,重要的是要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只有内心敏感的人,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缤纷天地。教师在教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正是从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对全文的内涵进行了有效地提升和强调,从而使文本主旨的“这一个”得到了彰显。
这样一来,就跟《和时间赛跑》区别开来了。那个文本,是在一再强调凡是时间里的东西都是永远也找不回来的,然后警醒人们要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也跟《生命 生命》区别开来了。《生命 生命》则是从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砖缝中生长以及作者在病痛地折磨中顽强生活等事例中,感悟生命的活力和价值,从而唤醒人们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
三、把握文本的时代意义
任何理解都是处于历史中的理解。作为对文本的理解,也是这样。文本的意义只有通过我们自己所处的时代情境才能呈现出来。因此,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很重要的一面就是要把握文本的时代意义。
大家知道,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作为一个阶级教育忆苦思甜的范本来读,被贴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的标签。实际上,这不仅不符合作家创作这篇童话的本意,而且使得这个内涵丰富的童话变得简单化和概念化,削弱了作品人文精神的力量。
那么,在今天这个社会和经济迅速发展,注重以人为本的时代,我们怎样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怎样把握这个文本的时代意义呢?
文学作品必然是特定时代和作家生活经验的反映,尽管有时直截有时曲折,所以我们阅读一个文本,不能不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和他特有的生活经历。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首先需要看一下安徒生创作这个童话的背景,寻觅作家创作的动机。
1848年,安徒生到国外去旅行。在途中收到了一封朋友的来信,要求他按照信中寄来的画片写故事。其中一张画片上,画的是一个美丽的小女孩,金黄的长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她手里拿着许多火柴,瞪大了一双可怜的眼睛,好像在想些什么。安徒生看着这张画片,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身世: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1岁时爸爸去世以后,妈妈改嫁了,他只好和奶奶相依为命。每到傍晚,他盼望着讨饭的奶奶快些回来。慈祥的奶奶一回家,便把他搂在怀里,给他带来温暖,为他解除饥饿……想着这些,安徒生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借助他超凡的想象能力,写下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凄美动人的童话。
2004年,中央电视台为纪念安徒生诞生200周年赴丹麦拍摄记录片,导演王越在深入接触了安徒生的文献资料后认为:“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小女孩很想念奶奶,实际上这个故事传达了他对母爱和家庭的渴望。安徒生14岁离家闯荡之后终身未婚,连奶奶和母亲去世时他也不在身边。亲情长时间地缺失,一辈子漂泊远离家庭,对家庭的温暖只能靠幻想和怀念来慰藉。”我们可以把这段话看作对安徒生创作这个童话的动机的一种理解。
我们还要看到,作家的创作不仅是个人经验的传达,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当时的丹麦还处于封建王朝统治下,许许多多穷苦的儿童过着和安徒生的童年、画片上的小女孩同样贫困的生活。安徒生的这篇童话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幻想。由于作者出身贫寒,对社会上贫富不均、弱肉强食的现象感受极深:一面是饥寒交迫,没有欢乐,受人欺凌——马车横冲直撞,男孩抢走了她的拖鞋,另一面是“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可以看到圣诞树是那么大,那么漂亮。整篇作品充满着作者对不幸的穷人深切的同情,以及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的哀怨。
但是在那个时代,作者找不到摆脱不幸的道路,只能以伤感的眼光看待世界,认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导人们走向幸福。作者写道:“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个童话1961年被选入教材时后面还有一句:“——她们和上帝在一起了。”)我们过去把这一段话理解为一种反讽,因为上帝是没有的,在那个时代也不可能有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所以小女孩是痛苦地死去了。今天我们细读文本,就会发现我们忽视了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女孩幸福地死去。作者一再强调小女孩死时“嘴上带着微笑”,“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我以为,安徒生的本意是认为死去就可以不再受苦,对生活在苦难中的小女孩来说是一种解脱。安徒生用宗教的理想阐述了他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从这个角度看,教材几经修改,把有关上帝的文字减到最少,固然出于对中国国情的考虑,但容易使我们对安徒生的这篇作品产生误读。
有了这样一番文本细读之后,回过头来,我们不难发现,《卖火柴的小女孩》有着这样一些时代意义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把握:
第一,就是同情弱者、感同身受的那种悲悯情怀。今日中国正经历着巨大的发展和变化,总体上说,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大,人民的生活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美好。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已成事实,而且这种现象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有些孩子因经济困难上不了学,在一些城市繁华热闹的街头,可以看到流浪、乞讨孩子的身影。面对这样的现实,今天的中国孩子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首先应当树立对贫困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在自己高高兴兴和父母同享天伦之乐的时候,想到有的孩子失去亲人没有快乐;在自己欢天喜地过新年的时候,想到有的孩子缺衣少食上不了学……生活小康而不忘这个世界上还有不少贫困者,如果我们能自己节俭给贫困者以帮助,整个社会将更加和谐美好。我想这是对当今中国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意义。
第二,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的人生信念。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不能忽视童话的主体部分,那就是小女孩对幸福的追求和向往:寒冷时想有暖和的大火炉,饥饿时想有喷香的烤鹅,现实中没有欢乐却看到美丽的圣诞树,生活中没有亲情想投入奶奶的怀抱……对于生长在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生活虽然困窘,却不能失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用一句流行语来说“至少还有梦”。经济发达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也要努力达到。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有这种向往和追求,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努力把它们变为现实,在今日中国并不是什么虚幻的梦。这是因为我们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所处的时代不同。事实上,今天有多少贫困地区的人用自己的劳动和奋斗改变了生活的面貌,走上了小康之路。“哀莫大于心死”。如果连这样的幻想和追求都没有,那才是真正的悲哀和不幸。
第三,沿着这个侧面我们进一步思考,人生的道路漫长,生老病死总是不可避免的,人万一遇上不幸,不要悲观和绝望,要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怀着幻想和追求,哪怕死去也“嘴上带着微笑”。如果能以这样的态度面对生活,我们发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更高的文学价值,因为它教会了我们对待困窘和艰难的一种人生态度。优秀的童话足以影响人的一生,它对儿童来说是生动的故事、美丽的形象,对成人来说则是精神家园、终极关怀。这就是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超越时代的永恒力量。
第二课时 发掘文本的语言因素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要走一个来回。即从语言文字出发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出发回到语言文字。其它学科,语言文字只是作为一个思想内容的载体,用过了可以扔掉。但是,语文不能扔,不但不能扔,还要将语言文字本身作为教学目标、作为课程本体加以学习掌握。这也是语文学科的特征所在,赖以安身立命的支点所在。所以,从用好教材的角度看,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具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文本的思想感情,看到文本的价值取向,看到文本的内容内涵;另一只眼睛呢,则是看到文本的语言本身,关注词句、关注语段、关注篇章,关注语言的表达方式、存在特征等。
一、关注文本独特的语言形式
大家知道,语言文字是个很精致、很微妙的存在。有时,同样的意思,遣词造句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它所承载和透露出来的情味和意蕴也就不同。所以,在细读文本、钻研教材的时候,我们应该特别留意那些形式独特、与众不同的语言现象。
比如,《慈母情深》一课,主要内容是这样的,我想买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向她要一元五角钱买书。在工厂,我第一次发现母亲是如此憔悴,干活是如此辛劳,环境又是如此恶劣。当母亲将一元五角钱塞给我的时候,我鼻子一酸,跑了出去。我决定不再买书,用这些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没想到,母亲反而数落了我一顿。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钱,我终于买到了《青年近卫军》。故事讲得很平实,没有大段的抒情文字,但读来却极其感人。
其中,在工厂见到母亲的时候,作者对母亲的神态举止有这样一段描写: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就是一个独特的语言形式。那么,它独特在哪里呢?
第一,“我的母亲”连续出现了三次,其实,按照通常的写法,“我的母亲”只要出现一次就够了。
第二,“我的母亲”是后置的,也就是说,它是放在后面说出来的。通常,“我的母亲”作为主语的修饰限定成分,应该放在前面说出来。
所以,按照常理,这段话可以写成这个样子:
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那么,这样两种写法,它们的味道有什么不同呢?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写法呢?通过细读品味,我们不难发现,第一种写法,向我们传递着这样一些浓郁而沉重的味道:
第一,缓慢的节奏感。这种写法仿佛就像电影中的一个慢镜头。母亲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情,都深深地印在了儿子的眼中、乃至心中。
第二,艰辛的形象感。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母亲因为长久伏案劳作,要一下子直起背、转过身,是很艰难、很酸疼的。她也只能慢慢直起背、转过身,这就从另一个侧面烘托出母亲挣钱的辛劳和不易。
第三,惊讶的情味感。作为儿子的我,第一次在工厂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母亲,看到了如此憔悴、如此疲惫、如此苍老的母亲,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我的母亲吗?这是我记忆中的母亲吗?我的母亲怎么会这样瘦弱、这样苍老呢?三次“我的母亲”,有惊讶,有疑惑,有心酸,有慨叹。其中,有着作者太多太多复杂的情感体验。
事实上,从文本独特的语言形式入手,质疑、分析、联想、深究,可以让我们更好、更深地进入文本的内涵世界,体察和理解文字背后的浓浓的情味和意蕴。
❹ 运用儿童文学的相关理论,赏析去年的树
摘要 去年的树》是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上册第11课。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鸟站在灯火前,唱了去年的歌,又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每个人读完这篇童话都会有种莫名的惆怅,仅仅是被一种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所感染和感动吗?在一遍一遍的品读中,我感到,这并不是这篇童话想要表达的全部思想。它并不是在写鸟,而是在写树,通过鸟这条明线,暗写“去年的树”。通过写“去年的树” 历经磨难变成灯火,告诉我们,生命是需要升华的,只有升华的生命才值得朋友为之歌唱。“去年的树”虽然没有了,鸟还可以在灯火中回忆起自己的朋友。那么当我们不在世间的时候,我们是否留下了值得朋友回忆和歌唱的东西呢?这就是这篇童话让我们惆怅的原因。 《去年的树》用高超的文学手法,将主角隐藏在暗线中,通过写树的朋友“鸟”的活动,侧面写树的经历,表面上写了鸟追踪朋友的曲折,实际上写了树几经磨练升华生命的光辉历程。正是这种写法,渲染了一种哀伤但不悲凉,凄美但不惋惜的情绪。 童话的结尾是全文的高潮,也是点睛之笔。“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鸟儿为什么没有掉眼泪就飞走了?是因为它并不悲伤和惋惜,它的朋友给它留下了灯火,看着这灯火,它能回忆起它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这就是它的朋友给它留下的最好的东西,所以它没有悲伤,飞走了。
❺ 读了去年的树我从鸟儿身上明白了什么我从大树的遭遇中认识到什么
老师和学生从这个童话中读出了小鸟的信守诺言、珍惜友情,读出了大树的自我牺牲、无私奉献,读出了对伐木人乱砍树木的愤慨,读出了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感悟……这些多元解读,价值取向积极健康,应该说都是可以的。不过我们又要看到,作者写作总有他的主导倾向。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对多方面的感受充分展开,所以,我们在对作品多元解读时,还得考虑教学的主导倾向。 细细品味《去年的树》,一种哀婉动人的心绪会萦绕在我们心头,久久挥之不去。究竟是什么打动了我们的心?《去年的树》是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但它的构思却与众不同:故事刚交待了鸟儿和树的友谊,树就从故事中退出了。作者的叙述主线完全落在了鸟儿身上,让鸟儿信守诺言,去追寻树的踪迹。故事的结局让我们心灵震颤——鸟儿找到的已经不是当年枝叶繁茂的大树,而是朋友的躯体点燃的灯火,尽管这样,鸟儿还是对灯火唱起了歌。这个故事打动我们的不只是鸟儿的信守诺言,而是一种生死不渝的友谊。当友谊超越了生死的界限,就成为感人肺腑的永恒情怀,成为巨大的精神力量。我觉得这是这个童话人文内涵的主导倾向,它有别于其他歌颂友谊的课文,具有独到的教育价值。 当我第一遍读文本时,我觉得这篇作品的主旨在“环保”上:要爱护树木,保护树木,不应该乱加砍伐。但再读几遍后,我认为作为文学作品,这篇童话更为重要的,在于非常生动地叙写并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深厚的爱意、纯真忠诚的友谊。小鸟对着灯火歌唱着,树变成火柴,这是有形的,可是当变成火光,就是无形的,小鸟为什么还要歌唱?小鸟对着不可触摸的,已经飘逝的火光唱歌,明明知道它已经不会回答了。这是尽心,这是牵挂,这是深厚的爱意,这是纯真的友谊,这是对自己的爱负责。”虽然我对文本的解读是到位的,但在教学中,对引导学生体会小鸟的信守诺言做得不到位,感觉太突兀了,学生还不明白。 二、重视整体把握和时间的安排 对要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先进行估计,想想这一个步骤可能会用去多长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会有意识的,有序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如:《去年的树》一般教学两课时。我的第一次设计是这样安排的:第一课时除了初读课文和学习字词外,细读课文的前面部分,着重体会树和鸟儿在一起的快乐,感受他们分别时的难舍难分,第二课时读余下的部分,感受鸟儿和大树生死不渝的情谊。可是一试教,不得了,我上的第一课时内容太少,课显得很单薄,不充实。于是,我又调整了我的安排,第一课时除了初读课文和学习字词,基本上把课文读完,第二课时以复述故事和练笔为主。然后又去试教,感觉这样第一课时才充实了许多。 总之,教无定法,但教学又是有规律的。通过此次活动,我从《去年的树》这一课的设计和教学中悟出了一些新课程阅读教学的方法,对改进自己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补充: 望采纳 补充: 打这么多字很累,望采纳,给好评,点个赞。!
❻ 去年的树这段文章采用了什么修丝手法用这样的修饰手法有什么好处
采用了拟人的修饰手法,用这样的修饰手法可以更加的生动、传神,让人产生无穷的遐想,饱含了鸟儿对树无比的深情和留恋,使朋友间的深厚情谊跃然纸上。
《去年的树》作者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主要讲述了冬天要到了,小鸟与树相约,等来年春天再回来为树唱歌。春天到了,小鸟飞回来了,可是树却不见了。小鸟找啊找啊,最后找到变成了一束火苗的大树,于是,小鸟为树深情地唱起了去年的歌……
创作背景:
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通过四次对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文章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
这篇童话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整篇童话的语言朴实无华,全文没有华丽的词句,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鸟儿对树的真挚情谊,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平淡的语言中有一种深挚透明的美。
❼ 转述去年的树作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拟人童话的特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3、通过朗读,感受童话故事对高尚友情的赞美,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境导入,提示课题
课件出示:鸟儿的日记。
1、2006年10月28日晴
给好朋友大树唱歌并告别。
2、2007年2月28日阴
给好朋友大树唱歌并告别。
师导语激趣:同学们,看!这是鸟儿写的日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出示课题:去年的树
(二)、初读课文,多元对话
1、请大家尽情地读读课文,与课文交流、对话。
2、交流初读心得:
读到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了?你的收获,你的疑问,你的感受等等,都可以说。
(1)、读懂估计:
*鸟儿和树是好朋友。——读段
*鸟儿从南方飞来后,发现去年枝繁叶茂的树不见了,于是,鸟儿追寻着树的踪迹,一步步寻访,当它终于找到被做成火柴的树时,火柴也即将燃尽。
*树——树根——火柴——灯火(划一划,你有能把书读薄的本领,真了不起)
*小鸟不忘记对树的许诺,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读最后一段
*这一只候鸟。——读有关句子(你很会捕捉课文信息,真不简单)
(2)、问题估计:
*课文为什么取名为《去年的树》而不是《今年的树》或《小鸟和树》
对策:比较《去年的树》与《今年的树》提问:今年还有树吗?
比较《去年的树》与《小鸟与树》(板书后存疑)
*为什么鸟儿还会对着灯火看了这么长,还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板书后存疑)
*为什么要看了两次?
3、根据下面的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出示文稿):
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她天天唱歌给树听。鸟儿将要飞回南方时,答应 。可是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飞会来飞回来,却发现 。她四处寻访,问了 、 和 ,知道 。于是,鸟儿 。
4、教师小结:
同学们问题很多,感受也很多,你们真了不起。初读课文,就有那么多的收获。让我们继续与课文交流,也许你刚才的疑问能自然地得到解决,你的感受会越来越多。
(三)精读课文。潜心对话
师:这篇童话很有特色,它是通过“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全文中一共写了几次对话呢?分别是哪几次?(课件出示)
大树
树根
小鸟 门先生
小女孩
1、(文稿出示第一次对话)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临走之前,一对好朋友依依相别,树对鸟儿说-——(示意学生读)“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鸟儿说——(示意学生读)“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树和鸟是一对多好的朋友呀,一个天天唱歌给对方听,一个天天听对方唱歌,他们是那样的相依相惜。可是,寒冬来临,他们不得不分手,这是多么的无奈、多么的伤感呀!临别,他们是怎样说这番话的呢?
(1)、与同桌分角色练习读一读。
(2)、指名一组同桌读。听他们读,你感受到这对好朋友在分别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舍不得、难过,难舍难分)
(3)、请你邀请一位好朋友一起读读他们的对话,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4)、全班男女共读。
过渡语:师:他们就是这样,依依相别,并约定明年春天,鸟儿再回来唱歌给树听。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融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然而,昔日的好朋友却不见了。她找了又找,问了又问……文稿插入: 地找 (我们可以说小鸟历尽千辛找,你还能用什么词来说说她怎么找?——不顾一切——千里迢迢——心急如焚。在寻找过程中,小鸟的心情是多么的急切,朋友在哪儿呢?
2、(文稿出示:鸟儿与树根、大门、小女孩的三次对话)
(1)、请自由读下面的三次对话,可以一个人读、也可以和同桌分角色读,体会不同角色的心情,用恰当的语气来读。学生练习。
(2)、指名读,鼓励学生评价,教师指导:树根本是树的一部分,读他的话是,要读出同情,伤感的语气。门先生对发木的事见多了。已不以为然。读他的话是,要平淡、冷漠。小姑娘的声音要稚嫩些。鸟儿的三次询问要一次比一次焦急。(找不到朋友,会在心里说些什么呢?她会怎样呼唤她的朋友呢?
(3)、指名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
3、(文稿出示:两个“看”的句子)师:鸟儿在寻找朋友的一次次询问中,得知树被“砍倒”,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卖掉了”“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火还在亮着时。
(1)、(出示文稿: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透过这个“看”字。你能体会到什么?指名学生交流。师小结:鸟儿费劲周折,终于找到自己的朋友-------尽管那只是用自己的好朋友的身体做的火柴点燃的灯火。鸟儿怎能不伤心,她睁大了眼睛,仿佛在说:“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了!”
(2)、(出示文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小鸟“又看”了灯火一会儿,从第二个“看”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交流体会,鸟儿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她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透过那深情的“看”字,我们仿佛听见鸟儿在说------------- ""学生交流体会,教师小结:正如同学们感受的那样,这两个人“看”字虽然平淡、普通,却包含了鸟儿对树的无比深情与留恋。(连读两个句子)
(3)、有感情朗读句子。“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四)体会道理,拓展延伸
师:鸟儿飞走了,带着伤感飞走了,但她给灯火留下了歌声,留下了世间最宝贵的东西。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友情、守信)。
课文学完了,作为读者,你肯定还有很多话想说,你想对谁说呢?(文稿出示:)
我想对小鸟说:“ 。” 我想对大门说“ 。”
我想对火柴说:“ 。” 我想对伐木人说:“ 。”
1、选一个,写下来。
2、几分钟后,全班交流。
(五)、回归课题,升华理解
去年的树,今年已不复存在,让我们无限留恋地读——(读题)。
去年的树,为什么会不复存在?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让我们意味深长地读——(读题)。
(六)、余念
鸟儿明年还会来吗?2008年的日记又会怎样写?
附:板书设计
11 去年的树
好朋友、约定、寻找
鸟儿——————————————大树
(守信、友情、环保、奉献)
依依不舍、历尽艰辛、遵守诺言
《去年的树》说课稿
一、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去年的树》是一个优美动人的童话故事。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涵着“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文中那一个个人性化的角色,一定会感动孩子们纯真、善良的心。
在设计本课时着重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去年的树》是侧重于人文性的课文。因此,为了体现这一点,在课堂中我试图把学生带入文本,带入作者的心灵。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重点,让学生带着忧伤,带着对大树的同情深深的去体会,去感悟。
❽ 去年的树主要内容
《去年的树》主要讲述了冬天要到了,小鸟与树相约,等来年春天再回来为树唱歌。春天到了,小鸟飞回来了,可是树却不见了。小鸟找啊找啊,最后找到变成了一束火苗的大树,于是,小鸟为树深情地唱起了去年的歌。
虽然听歌的并不是树,但每个读过这个童话的人都被小鸟所感动,因为它实现了对朋友的承诺。
《去年的树》已收录为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重点阅读课文。
(8)去年的树里面用到了哪些教学方法扩展阅读
这篇童话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整篇童话的语言朴实无华。
全文没有华丽的词句,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鸟儿对树的真挚情谊,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平淡的语言中有一种深挚透明的美。
读罢此文,鸟儿对树的那种浓浓深情便跃入脑间,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