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

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2-04-25 05:42:36

❶ 阐述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的目的和内容

目的:

预测食品安全性毒理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为确定安全限值和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内容:

食品安全性评价是运用毒理学动物试验结果,并结合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来阐述食品中某种特定物质的毒性及潜在危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性质和强度,预测人类接触后的安全程度。

对食品中任何组分可能引起的危害进行科学测试,得出结论,以确定该组分究竟能否为社会或消费者所接受,据此制订相应的标准。

(1)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主要应用生理学、药理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动物实验、临床观察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研究外来物质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和中毒治疗,不仅为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遭化学物质的有害作用。

保障人民身体健康,而且也是直接为研制有良好选择作用的毒物,通过比较毒性和选择毒法,研制出更具选择性的药物和农药等。

并进行化学物质的安全性评价或危险性评价,制订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毒理学与药理学密切相关,目前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基础理论和实验手段的独立学科,并逐渐形成了一些新的毒理学分支。

食品安全性评价的适用范围包括:

1、用于食品生产、加工和保藏的化学和生命物、食品添加剂、食品加工用微生物等。

2、食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和保藏等过程中产生和污染的有害物质和污染物,如农药、重金属和生物毒素以包装材料的溶出物、放射性物质和食品器具的洗涤消毒剂等。

3、新食品资源及其成分。

4、食品中其他有害物质。

食品卫生标准是国家提出的各种食品都必须达到的统一卫生质量要求,按照《食品安全法》规定,我国对食品有关的强制性标准,包括食品卫生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的有害物质的容许量标准按食品毒理学的原则和方法制定的。

网络-食品安全性评价

网络-毒理学

❷ 食品毒理学 生物转运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转运的概念

外来化合物在机体的吸收、分布和代谢过程,统称为生物转运。

二、生物转运机理

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主要通过下列机理:

一简单扩散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的扩散是依其浓度梯度差决定物质的扩散方向,即由生物膜的分子浓度较高的一侧向浓度较低的一侧扩散,当两侧达到动态平衡时,扩散即中止。简单扩散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外来化合物与膜不发生化学反应,生物膜不具有主动性,只相当于物理过程,故称为简单扩散。简单扩散是外来化合物在体内生物转运的主要机理。在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外来化合物通过简单扩散进行生物转运。除生物膜两则浓度梯度差可以影响简单扩散外,还有其他因素亦可对简单扩散过程发生影响。

1、外来化合物在脂质中的溶解度,可以脂水分配系数来表示,即外来化合物在脂相中的浓度与在水相中浓度的比值(脂相中的浓度/水相中的浓度)。脂水分配系数越大,越容易透过生物膜而进行扩散。但外来化合物在生物转运过程中,除经过脂相外,还要通过水相,因为生物膜的构造包括脂相和水相,所以一种外来化合物如在水中溶解度过低,即使脂水分配系数很大,也不容易透过生物膜进行扩散,只有既易溶于脂肪又易溶于水的外来化合物,才最容易透过生物膜进行扩散。

2、外来化合物的电离或离解状态。呈离子状态的外来化合物不易通过生物膜;反之,非离解状态的外来化合物则容易透过。外来化合物的离解程度决定于本身的离解常数(pK)和所处介质中的酸碱度(pH)。除上述两种主要因素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也可对简单扩散发生影响。

二滤过

滤过是外来化合物透过生物膜上亲水性孔道的过程。大量的水可借助渗透压梯度和液体静压作用通过孔道进入细胞。外来化合物可以水作为载体,随之而被动转运。

三主动转运

外来化合物透过生物膜由低浓度处向高浓度处移动的过程。其主要特点是:①可逆浓度梯度转运,故消耗一定的代谢能量;②转运过程需要载体参加。载体往往是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可与被转运的外来化合物形成复合物而转运至膜的另一侧,然后释放外来化合物,载体又回到原处,并继续进行第二次转运;③载体既然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所以有一定的容量;当化合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载体可以饱和,转运即达到极限;④主动转运有一定的选择性。即化合物必须具有一定基本结构才能被转运;结构稍有改变,则可影响转运的进行;⑤如果两种化合物基本结构相似,在生物转运过程中又需要同一转运系统,两种化合物之间可出现竞争,并产生竞争抑制。

四载体扩散

不易溶于脂质的外来化合物,利用载体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处移动的过程。由于不能逆浓度递度由低浓度处向高浓度处移动,所以不消耗代谢能量。由于利用载体,生物膜具有一定主动性或选择性,但又不能逆浓度梯度,故又属于扩散性质,也可称为易化扩散或促进扩散。水溶性葡萄糖由胃肠道进入血液、由血浆进入红细胞并由血液进入神经组织都是通过载体扩散。

五胞饮和吞噬

液体或固体外来化合物被伸出的生物膜包围,然后将被包围的液滴或较大颗粒并入细胞内,达到转运的目的,前者称为胞饮,后者称为吞噬。机体内外来异物的消除,例如白细胞吞噬微生物,肝脏网状内皮细胞对有毒异物的消除都与此有关。

三、吸收的概念及吸收途径

一吸收的概念

吸收是外来化合物经过各种途径透过机体的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

二吸收途径

1、经胃肠道吸收

胃肠道是外来化合物最主要吸收途径。许多外来化合物可随同食物或饮水进入消化道并在胃肠道中吸收。一般外来化合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过程,主要是通过简单扩散,仅有极少种类外来化合物的吸收是通过吸收营养素和内源性化合物的专用主动转运系统。

外来化合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可在任何部位进行,但主要在小肠。外来化合物在胃内吸收主要通过简单扩散过程。由于胃液酸度极高(pH 1.0),弱有机酸类物质多以未能解离形式存在,所以容易吸收;但弱有机碱类物质,在胃中离解度较高,一般不易吸收。

小肠内的吸收主要也是通过简单扩散。小肠内酸碱度相对趋向中性(pH 6.6),化合物离解情况与胃内不同。例如,弱有机碱类在小肠主要呈非离解状态,因此易被吸收。弱有机酸与此机反,例如苯甲酸在小肠中不易被吸收。但事实上由于小肠具有极大表面积,绒毛和微绒毛可使其表面积增加600倍左右,因此小肠也可吸收相当数量的苯甲酸。此外,小肠粘膜还可以通过滤过过程吸收分子量为100~200以下的小分子,胃肠道上皮细胞亦可通过胞饮或吞噬过程吸收一些颗粒状物质。

2、经呼吸道吸收

肺是呼吸道中主要吸收器官,肺泡上皮细胞层极薄,而且血管丰富,所以气体、挥发性液体的蒸气和细小的气溶胶在肺部吸收迅速完全。吸收最快的是气体、小颗粒气溶胶和脂水分配系数较高的物质。经肺吸收的外来化合物与经胃肠道吸收者不同,前者不随同门静脉血流进入肝脏,未经肝脏中的生物转化过程,即直接进入体循环并分布全身。气体、易挥发液体和气溶胶在呼吸道中的吸收主要通过简单扩散,并受许多因素影响,主要是在肺泡气与血浆中浓度差。一种气体在肺泡气中的浓度,可以其在肺泡中的分压表示,一种气体的分压即为其肺泡气总压力中所占的百分率。分压越高,机体接触的量越大,也越容易吸收。随着吸收过程的进行,血液中该气体的分压将逐渐增高,分压差则相应降低。该气体在血液中的分压将逐渐接近在肺泡气的分压,最后达到平衡,呈饱和状态。在饱和状态时,气体在血液中的浓度(mg/L)与在肺泡气中浓度(mg/L)之比,称为血/气分配系数,即气体在血液的浓度/气体在肺泡中的浓度比值。血/气分配系数越大,即溶解度越高,表示该气体越易被吸收。

气体在呼吸道内的吸收速度与其溶解度和分子量也有关。在一般情况下,吸收速度与溶解度成正比。非脂溶性的物质被吸收时通过亲水性孔道,其吸收速度主要受分子量大小的影响;分子量大的物质,相对吸收较慢,反之亦然。溶于生物膜脂质的物质,吸收速度与分子量大小关系不大,而主要决定于其脂/水分配系数,脂/水分配系数大者吸收速度相对较高。

影响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还有肺泡的通气量和血流量,肺泡通气量与血流量的比值称为通气/血流比值,特别是与肺泡通气量与血流量两者的比值有关。

3、经皮肤吸收

外来化合物经皮肤吸收,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外来化合物透过皮肤表皮,即角质层的过程,为穿透阶段。第二阶段即由角质层进入乳头层和真皮,并被吸收入血,为吸收阶段。

经皮肤吸收主要机理是简单扩散,扩散速度与很多因素有关。在穿透阶段主要有关因素是外来化合物分子量的大小、角质层厚度和外来化合物的脂溶性。脂溶性的非极性化合物通过表皮的速度与脂溶性高低,即脂/水分配系数的大小成正比,脂溶性高者穿透速度快,但与分子量成反比。

在吸收阶段,外来化合物必须具有一定的水溶性才易被吸收,因为血浆水是一种水溶液。目前认为脂/水分配系数接近于1,即同时具有一定的脂溶性和水溶性的化合物易被吸收进入血液。

此外,气温、湿度及皮肤损伤也可影响皮肤的吸收。

四、分布的概念及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

一分布概念

分布是外来化合物通过吸收进入血液或其它体液后,随着血液或淋巴液的流动分散到全身各组织细胞的过程。

二影响分布的主要因素

1、外来化合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外来化合物进入血液之后往往与血浆蛋白,尤其是血浆白蛋白结合。这种结合是可逆的,它可以视为外来化合物在体内分布运输的一个过程。与血浆白蛋白结合的外来化合物与未结合的游离化学物质呈动态平衡,又由于血浆白蛋白与化学物质结合的专一性不强,所以当有另一种外来化合物或药物或生理代谢产物存在时,可以发生竞争现象。例如DDE(DDT代谢物)就可竞争性置换已与白蛋白结合的胆红素,使其在血中游离。

2、外来化合物与其他组织成分结合外来化合物还可与其它组织成分结合,如多种蛋白质、粘多糖、核蛋白、磷脂等。这些结合有分布意义,有的也有毒理意义。例如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具有高度亲合力,导致缺氧而中毒。又如除草剂百草枯不论何种途径接触,均可浓集分布于肺引起损伤。

3、外来化合物在脂肪组织和骨骼中贮存沉积脂溶性外来化合物可贮存于脂肪组织中,并不呈现生物学活性。只有在脂肪被动用、外来化合物重新成为游离状态时,才出现生物学作用。DDT在脂肪组织中的贮存即如此。

骨骼也可作为许多外来化合物的贮存沉积场所。例如铅可取代骨骼中的钙,被机体吸收的铅有40%可沉积于骨骼中,对机体危害相对较小。但在一定条件下,可游离释放,进入全身循环,对机体造成损害。

4、体内各种屏障的影响机体内有若干膜屏障,对保护一些器官有重要意义。研究外来化合物在机体内的分布是否可以透过这些屏障,具有重要的毒理学意义。

⑴血脑屏障

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聚集包围毛细血管的星形胶质细胞的软脑膜组成的一种特殊的功能结构??血脑屏障。血脑屏障的重要性,在于保障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正常代谢物质的交换,阻止非需要物质的进入,从而维持脑的正常功能。一般外来化合物只有分子量小,脂溶性高的才能穿透。而电离的、离子型的、水溶性大的化学物质则难于透过血脑屏障。如无机汞就不容易进入脑组织,而甲基汞则易于透过血脑屏障,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伤。

⑵胎盘屏障

胎盘除在母体与胎儿之间进行营养素、氧、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的交换外,还有阻止一些外来化合物由母体透过胎盘进入胚胎、保障胎儿正常生长发育的功能。胎盘屏障的解剖学基础是位于母体血液循环系统和胚胎之间的几层细胞构成。不同物种动物和同一物种的不同妊娠阶段胎盘细胞层数并不一样。例如猪和马有6层,大鼠、豚鼠只有一层;家兔在妊娠初期有6层,到妊娠末期仅有一层。较薄的胎盘,即细胞层数较少者,外来化合物相对容易透过,例如大鼠胎盘较人类为薄,外来化合物容易透过,故用受孕大鼠进行致畸试验可能更为繁感。

大部分外来化合物透过胎盘的机理是简单扩散,而胚胎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则通过主动转运而进入胚胎。

五、排泄概念和主要途径

一排泄的概念排泄是外来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向机体外转运的过程,是机体物质代谢全部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二排泄的主要途径

1、随同尿液经肾脏排泄肾脏排泄外来化合物的效率极高,也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其主要排泄机理有三:即肾小球滤过、肾小球简单扩散和肾小管主动转运,其中简单扩散和主动转运更为重要。

肾小球过滤是一种被动转运,肾小球毛细管具有孔道,直径约40°A左右,分子量在7万以下的物质皆可滤过。因此大部分外来化合物或其代谢产物均可滤出,只有与血浆蛋白结合的化学物质因分子量过大,不易透过孔道。但需指出,凡是脂/水分配系数大的化学物质或其代谢产物,则又可被肾小管上皮细胞以简单扩散方式重吸收入血。只有水溶性物质或离子型物质等才进入尿液。

肾小管主动转运实际上是肾小管主动分泌,此种主动转运可分为两种系统,一为供有机阴离子化学物质转运;一为供有机阳离子化学物质转运。此两个系统均位于肾小管的近曲小管。这两种转运系统均可以转运与蛋白质结合的物质,且存在两种化学物质通过同一转运系统时的竞争作用。

2、经肝脏随同胆汁排泄

经过肝脏随同胆汁排出体外是外来化合物在体内消除仅次于肾脏的另一种排泄途径。来自胃肠的血液携带着所吸收的外来化合物先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然后流经肝脏再进入全身循环。外来化合物在肝脏中先经过生物转化,生物转化过程中形成的一部分代谢产物,可被肝细胞直接排泌入胆汁,再混入粪便排出体外。

外来化合物随同胆汁进入小肠后,可能有二种去路:①一部分易被吸收的外来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可在小肠中重新被吸收,再经门静脉系统返回肝脏,再随同胆汁排泄,即进行肠肝循环。肠肝循环具有重要生理学意义,可使一些机体需要的化合物被重新利用,例如各种胆汁酸平均有95%被小肠壁重吸收,并再被利用。在毒理学方面则由于有些外来化合物再次吸收,使其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毒性作用也将增强。②再有一部分外来化合物在生物转化过程中形成结合物,并以结合物的形式出现在胆汁中;肠内存在的肠菌群以及葡萄糖苷酸酶,可将一部分结合物水解,则外来化合物可重新被吸收并进入肠肝循环。

3、经肺随同呼出气排泄

许多气态外来化合物可经呼吸道排出体外。如一氧化碳、某些醇类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都可经肺排泄。其经肺排泄的主要机理是简单扩散,排泄的速度主要决定于气体在血液中的溶解度、呼吸速度和流经肺部的血液速度。在血液中溶解度较低的气体,例如一氧化二氮排泄较快;而血液中溶解度高的物质,例如乙醇经肺排出较慢,呼吸速度的影响,在不同化合物略有不同。例如,乙醚在血液中溶解度高,过度通气时,经肺排出极为迅速。而有些不易溶于血液的气体(例如六氟化硫)的排出几乎不受过度通气的影响。

溶解于呼吸道分泌液的外来化合物和巨噬细胞摄入的颗粒物质,将随同呼吸道表面的分泌液排出。

4、其它排泄途径

外来化合物还可经其它途径排出体外。例如经胃肠道排泄、随同汗液和唾液排泄,随同乳汁排泄。此种排泄途径虽然在整个排泄过程中所占比例并不重要,但有些却具有特殊的毒理学意义。例如随同乳汁排泄。许多外来化合物可通过简单扩散进入乳汁。有机氯杀虫剂、乙醚、多卤联苯类、咖啡碱和某些金属都可随同乳汁排出。如果某种物质与母体长期反复多次接触,则容易在乳汁中浓集,重要的意义在于对婴儿的损害作用;因为按单位体重计算,婴儿通过乳汁摄入的外来化合物往往大于一般人群。

如何进行转基因食品毒理学评价

答: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作用就是从毒理学的角度,研究食品中可能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对食用者的作用机理,检验和评价食品(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或安全范围,从而达到确保人类健康的目的。常用的毒理学评价方法有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食品毒理学评价的手段是以动物实验为主,即让动物代替人摄入待测的食品或食品成分,通过观察动物的中毒表现和检测动物的生理生化指标来确定待测物的毒性和安全摄入量,并推论到人。一般来说,毒物和非毒物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同一种物质,由于使用剂量、对象和方法的不同,可能是毒物,也可能是非毒物。例如,人体对硒(Se)的每日安全摄入量为50~200微克,如低于50微克则会导致心肌炎等疾病,并诱发免疫功能低下和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如摄入量在200~1000微克之间则会导致中毒,如每日摄入量超过1毫克则可导致死亡。因此,要根据毒理学评价对这些食品中的成分进行毒性分级,科学合理地确定安全摄入量,确保食用安全。

转基因食品的毒理学评价包括新表达蛋白质与已知毒蛋白和抗营养因子氨基酸序列相似性的比较,新表达蛋白质热稳定性试验,体外模拟胃液蛋白质消化稳定性试验。当新表达蛋白质无安全食用历史,安全性资料不足时,必须进行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必要时应进行免疫毒性检测评价。新表达的物质为非蛋白质,如脂肪、碳水化合物、核酸、维生素及其他成分等,其毒理学评价可能包括毒物代谢动力学、遗传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生殖发育毒性等方面。具体需进行哪些毒理学试验,采取个案分析的原则。

❹ 食品毒理学的概念是什么

是按应用对象分类的一个毒理学分支。 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价食品的安全性。 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或混入的化学物质(如食用色素、香精、合成甜味剂等的添加剂、农药、化肥、天然毒素、污染物、微生物毒素及霉菌毒素等)的毒性作用、毒理作用,为其安全性评价、制定日许量(每日容许摄入量,ADI),最大残留限量等有关的食品卫生标准及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❺ 食品毒理学评价评价程序中规定,需进行四个阶段毒理学实验项目的化学毒物是什么

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它是一次性投较大剂量后观察动物的变化,观察期大约为1周,从而判定动物的致死量(LD)和半致死量(LD50)。半致死量是指实验动物死亡一半的投药量。如果投药量大于5000mg/kg,无死亡,可认为该品毒性较低,无需做致死量精确测定。
第二阶段:遗传毒性试验,30 天喂养试验,传统致畸试验
遗传毒性试验的组合应该考虑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体内试验与体外试验相结合的原则。从Ames 试验或V79/HGPRT 基因突变试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或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TK 基因突变试验或小鼠精子畸形分析(或睾丸染色体畸变分析试验)中分别各选一项。
①基因突变试验: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Ames 试验)为首选,其次考虑选用V79/HGPRT 基因突变试验,必要时可另选其它试验。
②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或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③TK 基因突变试验。
④ 小鼠精子畸形分析或睾丸染色体畸变分析。
⑤ 其它备选遗传毒性试验:显性致死试验、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非程序性DNA合成试验。
⑥30 天喂养试验。
⑦ 传统致畸试验。
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实验:实验期在3个月左右,检验该品的毒性对机体的重要器官或生理功能的影响包括繁殖和致畸实验
第四阶段:慢性毒性实验:考查少量该品长期对机体的影响,确定最大无作用量(MNL),一般以寿命较短敏感的动物的一生为一个试验阶段,如用大白鼠试验2年小白鼠试验1.5年。
国际上常用ADI、LD50作为主要毒性安全性指标为,其中,ADI值(Acceptable Daily Intake)也就是每天每千克体重允许摄入的毫克数,联合国FAO/WHO所属的食品添加剂专家联合委员会(JECFA)每年依据各国所用食品添加剂的毒性报告提出,由联合国食品添加剂法规委员会(CCFA)每年年会讨论,并对某种食品添加剂的ADI做出评价、修改或撤销各国对此都已接受。大家知道,ADI值是根据对小动物(大鼠、小鼠等)近乎一生的长期毒性试验中所求得的最大无作用量(MNL),取其1/100-1/500作为ADI值。各国依据ADI值制定出允许在食品中的最大添加量,就食品安全性方面来看,应该说是有保证的。

1) 几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的ADI值见表1
表1
品名 ADImg/kg 最大使用量g/kg 用途
六偏磷酸钠 0-70 5.0 方便面
三聚磷酸钠 0-70 5.0 方便面
磷酸二氢钙 0-70 4.0 面包,馒头,饼干
磷酸氢钙 0-70 1.0 发酵制品,婴儿食品
过氧化苯甲酰 0-40 0.06 面粉熟化,增白
硬酯酰乳酸钙(CSL) 0-20 2.0 面包糕点
硬酯酰乳酸钠(SSL) 0-20 2.0 面包糕点
苯甲酸 0-5 0.2-1 食品防腐
山梨酸 0-25 0.2-2 食品防腐
乳酸亚铁 0-0.8 0.2-0.5 豆奶粉,豆粉
丁基羟基茴香醚(BHA)0-0.5 0.1-0.2 食用油脂,油炸食品,饼干,方便面,速煮米
二丁羟基甲苯(BHT) 0-0.3 0.2 早餐谷类食品

注: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最大使用量一般是依据JECFA推荐的"丹麦预算法(DBM)"来推算的,这种方法目前已被世界各国公认和采用,即:食品添加剂的最大使用量=40×ADI

2) 半数致死量(LD50)
LD50是判断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第二种常用指标,也是任何食品添加剂都必须进行的毒理学评价中的第一个阶段急性毒性试验指标,它一般表明了食品添加剂急性毒性的大小。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GB 15193.3-2003)颁布的急性毒性(LD50)剂量分级标准表中将用于食品中化学物质依据LD50分成六大类,如表2
表2
毒性级别大鼠口服LD50mg/kg相当于人的致死剂量mg/kg相当于人的致死剂量g/人
极 毒 <1 稍尝 0.05
剧 毒 1—50 500—4000 0.5
中等毒 51—500 4000—30000 5
低 毒 501—5000 30000—250000 50
实际无毒 5001—15000 250000—500000 500
无 毒 >15000 >500000 2500

一般来讲,对动物毒性很低的物质,对人体的毒性也很低,LD50越大表明其毒性越小,在食品使用时其安全性越高,表3是几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的LD50。
表3
品名 LD50 mg/kg GB2760规定最大使用量g/kg 主要用途
过氧化苯甲酰 7710 0.06 面粉处理剂
苯甲酸 2530 0.2-0.8 食品防腐剂
丁基羟基茴香醚(BHA) 2000-5000 0.2 抗氧化剂
二丁羟基甲苯(BHT) 890 0.2 抗氧化剂
亚硝酸钠 220 0.15残留0.05 肉制品着色剂
亚硝酸钾 200 0.15残留0.05 肉制品着色剂
通过表3可以看出,过氧化苯甲酰属于实际无毒类,苯甲酸属于低毒类,而肉制品常用的亚硝酸钠和亚硝酸钾以及早餐谷类所添加的营养强化剂氧化锌,都属于中毒类。

❻ 传统食品毒理学实验方法是否适用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你能创造出新的方法来?

这是我国某些反转神棍编造出来的,他们认为必须要用新的实验方法,其理由既无知又可笑,其知识水平,决定了他们根本提不出任何新的方法来。

❼ 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包括哪些试验

文档介绍:专业资料参考首选食品毒理学基本知识与安全性评价概述第一节概述一、毒理学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毒理学( toxicology )是一门既老又新的学科,是研究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对机体负面影响的科学。其起源可追溯到数千年前, 古代人类应用动物毒汁或植物提取物用以狩猎、战争或行刺, 如我国用作箭毒的***就已经为毒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欧洲工业生产的发展, 劳动环境的恶化, 发生了各种职业中毒。学者们在研究职业中毒过程中促进了毒理学的发展。 20 世纪 50 年代由于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 大量化学物进入人类环境, 这些外源化学物对生物界、尤其是对人类的巨大负面效应引起了关注,如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水俣病事件、 TCDD 污染以及多种化学物的致癌作用等等,使毒理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 此后化学物中毒机理的研究也伴随着生物学、化学与物理学的发展而广泛展开, 以至目前毒理学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形成了众多的、交叉的毒理学分支学科。食品毒理学是现代毒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二、基本概念 1、毒理学: 经典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的测定、事故、特性、效应和调节的中毒有害作用机理和保护作用的一门学问。主要研究内容是外源性化学物的有害作用及机理。现代毒理学是研究环境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毒作用性质、量化机理和防治措施。 2 、卫生毒理学(hygienic toxicology) : 是从卫生学角度,利用毒理学的概念和方法,研究人类生产和生活可能接触的环境因素( 理化和生物因素) 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 特别是毒性损害作用及其机理和防治措施的科学。为工业毒理学、环境毒理学、食品毒理学的统称。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3 、食品毒理学: 应用毒理学方法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或混入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及其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 包括急性食源性疾病以及具有长期效应的慢性食源性危害; 涉及从食物的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及销售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食物生产的工业化和新技术的采用,以及对食物中有害因素的新认识。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①生物试验采用各种哺乳动物、水生动物、植物、昆虫、微生物等, 但常用的仍是哺乳动物,如小鼠、大鼠、狗、家兔、豚鼠和猴等。可采用整体动物、离体的动物脏器、组织、细胞、亚细胞甚至 DNA 进行。②人群和现场调查, 即采用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的方法, 根据已有的动物实验结果和环境因素如化学物的性质, 选择适当的指标, 观察生态环境变化和受试因素接触人群的因果关系、剂量一反应关系。 4 、毒物: 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生物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食物中的毒物来源有:天然的或食品变质后产生的***等、环境污染物、农兽药残留、生物***、以及食品接触所造成的污染。 5、外源化学物( xenobiotics ): 是存在于外界环境中, 而能被机体接触并进入体内的化学物; 它不是人体的组成成分, 也不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近来, 确切的概念应称为“外来生物活性物质”。专业资料参考首选 6 、毒性: 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 或简称为损伤生物体的能力。也可简述为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损伤生物体的能力。 7、“三致”作用: 指致突变、致畸、致癌作用。三、表示毒效应的常用指标 1、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 LD50) : 较为简单的定义是指引起一群受试对象 50% 个体死亡所需的剂量。因为 LD50 并不是实验测得的某一剂量, 而是根据不同剂量组而求得的数据。故精确的定义是指统计学上获得的, 预计引起动物半数死亡的单一剂量。 LD5 0 的单位为 mg/kg 体重, LD50 的数值越小,表示毒物的毒性越强;反之, LD50 数值越大, 毒物的毒性越低。毒理学最早用于评价急性毒性的指标就是死亡, 因为死亡是各种化学物共同的、最严重的效应, 它易于观察, 不需特殊的检测设备。长期以来, 急性致死毒性是比较、衡量毒性大小的公认方法。 LD50 在毒理中是最常用于表示化学物毒性分级的指标。因为剂量—反应关系的“S”型曲线在中段趋于直线,直线中点为 50% ,故 LD50 值最具有代表性。 LD50 值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如动物种属和品系、性别、接触途径等, 因此, 表示 LD50 时, 应注明动物种系和接触途径。雌雄动物应分别计算,并应有 95% 可信限。 2、绝对致死剂量( absolute lethal dose , LD100 ) :指某实验总体中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3、最小致死剂量( minimal lethal dose , MLD 或 MLC 或 LD01 ) :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其低一档的剂量即不再引起动物死亡。 4、最大耐受剂量( maximal tolerance dose , MTD 或 LD0 或 LC0 ): 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5、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ive dose) 或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 一种毒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 能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也称中毒阈剂量。 6、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effective dose) :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 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 用最灵敏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指标, 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也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是根据亚慢性试验的结果确定的,是评定毒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主要依据。四、剂量、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剂量: 既可集体接触化学物的量, 或在实验中给予机体受试物的量, 又可指化学毒物被吸收的俩量或在体液和靶器官中的量。大小意味着生物体接触毒物的多少, 是决定毒物对机体造成损害的最主要的因素。效应: 即生物学效应, 指机体在接触一定剂量的化学物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生物学效应一般具有强度性质,为量化效应或称计量资料。例如,有神经性毒剂可抑制胆碱酯酶,酶活性的高低则是以酶活性单位来表示的。效应用于叙述在群体中发生改变的强度时, 往往用测定值的均数来表示。反应: 指接触一定剂量的化学物后, 表现出某种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强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生物学反应常以“阳性”、“阴性”并以“阳性率”等表示, 为质化效应或称计数资料。例如,将一定量的化学物给予一组实验动物,引起 50 %的动物死亡,则死亡率为该化学物在此剂量下引起的反应。“效应”仅涉及个体, 即一个动物或一个人;而“反应”则涉及群体, 如一组动物或一专业资料参考首选群人。效应可用一定计量单位来表示其强度;反应则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剂量- 反应关系, 是指不同剂量的毒物与其引起的质化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是毒理学的重要概念, 如果某种毒物引起机

❽ 动植物内源有毒成份及其产生的机理

食品毒理学基本知识与安全性评价概述

第一节 概述
一、毒理学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
毒理学(toxicology)是一门既老又新的学科,是研究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对机体负面影响的科学。其起源可追溯到数千年前,古代人类应用动物毒汁或植物提取物用以狩猎、战争或行刺,如我国用作箭毒的乌头碱就已经为毒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欧洲工业生产的发展,劳动环境的恶化,发生了各种职业中毒。学者们在研究职业中毒过程中促进了毒理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由于社会生产的快速发展,大量化学物进入人类环境,这些外源化学物对生物界、尤其是对人类的巨大负面效应引起了关注,如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水俣病事件、TCDD污染以及多种化学物的致癌作用等等,使毒理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此后化学物中毒机理的研究也伴随着生物学、化学与物理学的发展而广泛展开,以至目前毒理学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形成了众多的、交叉的毒理学分支学科。食品毒理学是现代毒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二、基本概念
1、毒理学:经典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质的测定、事故、特性、效应和调节的中毒有害作用机理和保护作用的一门学问。主要研究内容是外源性化学物的有害作用及机理。现代毒理学是研究环境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毒作用性质、量化机理和防治措施。
2、卫生毒理学(hygienic toxicology):是从卫生学角度,利用毒理学的概念和方法,研究人类生产和生活可能接触的环境因素(理化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特别是毒性损害作用及其机理和防治措施的科学。为工业毒理学、环境毒理学、食品毒理学的统称。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3、食品毒理学:应用毒理学方法研究食品中可能存在或混入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及其作用机理的一门学科;包括急性食源性疾病以及具有长期效应的慢性食源性危害;涉及从食物的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及销售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食物生产的工业化和新技术的采用,以及对食物中有害因素的新认识。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①生物试验采用各种哺乳动物、水生动物、植物、昆虫、微生物等,但常用的仍是哺乳动物,如小鼠、大鼠、狗、家兔、豚鼠和猴等。可采用整体动物、离体的动物脏器、组织、细胞、亚细胞甚至DNA进行。
②人群和现场调查, 即采用流行病学和卫生学调查的方法,根据已有的动物实验结果和环境因素如化学物的性质,选择适当的指标,观察生态环境变化和受试因素接触人群的因果关系、剂量一反应关系。
4、毒物: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够对生物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生物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化学物称为毒物。食物中的毒物来源有:天然的或食品变质后产生的毒素等、环境污染物、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以及食品接触所造成的污染。
5、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存在于外界环境中,而能被机体接触并进入体内的化学物;它不是人体的组成成分,也不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近来,确切的概念应称为“外来生物活性物质”。
6、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或简称为损伤生物体的能力。也可简述为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损伤生物体的能力。
7、“三致”作用:指致突变、致畸、致癌作用。
三、表示毒效应的常用指标
1、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 较为简单的定义是指引起一群受试对象50%个体死亡所需的剂量。因为LD50并不是实验测得的某一剂量,而是根据不同剂量组而求得的数据。故精确的定义是指统计学上获得的,预计引起动物半数死亡的单一剂量。LD50的单位为mg/kg体重,LD50的数值越小,表示毒物的毒性越强;反之,LD50数值越大,毒物的毒性越低。
毒理学最早用于评价急性毒性的指标就是死亡,因为死亡是各种化学物共同的、最严重的效应,它易于观察,不需特殊的检测设备。长期以来,急性致死毒性是比较、衡量毒性大小的公认方法。LD50在毒理中是最常用于表示化学物毒性分级的指标。因为剂量—反应关系的“S”型曲线在中段趋于直线,直线中点为50%,故LD50值最具有代表性。LD50值可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动物种属和品系、性别、接触途径等,因此,表示LD50时,应注明动物种系和接触途径。雌雄动物应分别计算,并应有95%可信限。
2、绝对致死剂量(absolute lethal dose,LD100):指某实验总体中引起一组受试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
3、最小致死剂量(minimal lethal dose,MLD或MLC或LD01):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其低一档的剂量即不再引起动物死亡。
4、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MTD或LD0或LC0):指某实验总体的一组受试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5、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ive dose) 或称阈剂量或阈浓度: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种毒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能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剂量,也称中毒阈剂量。
6、最大无作用剂量(maximal no-effective dose)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用最灵敏的实验方法和观察指标,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也称为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是根据亚慢性试验的结果确定的,是评定毒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主要依据。
四、剂量、剂量—效应和剂量—反应关系
剂量:既可集体接触化学物的量,或在实验中给予机体受试物的量,又可指化学毒物被吸收的俩量或在体液和靶器官中的量。大小意味着生物体接触毒物的多少,是决定毒物对机体造成损害的最主要的因素。
效应:即生物学效应,指机体在接触一定剂量的化学物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生物学效应一般具有强度性质,为量化效应或称计量资料。例如,有神经性毒剂可抑制胆碱酯酶,酶活性的高低则是以酶活性单位来表示的。效应用于叙述在群体中发生改变的强度时,往往用测定值的均数来表示。
反应:指接触一定剂量的化学物后,表现出某种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强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生物学反应常以“阳性”、“阴性”并以“阳性率”等表示,为质化效应或称计数资料。例如,将一定量的化学物给予一组实验动物,引起50%的动物死亡,则死亡率为该化学物在此剂量下引起的反应。
“效应”仅涉及个体,即一个动物或一个人;而“反应”则涉及群体,如一组动物或一群人。效应可用一定计量单位来表示其强度;反应则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
剂量-反应关系, 是指不同剂量的毒物与其引起的质化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是毒理学的重要概念,如果某种毒物引起机体出现某种损害作用,一般就存在明确的剂量反应关系(过敏反应例外)。剂量反应关系可用曲线表示,不同毒物在不同条件下引起的反应类型是不同的。

第二节 毒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
一、毒物生物转运及概念
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称为生物转运;外源化学物由机体接触到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通过血流分散到全身组织细胞中为分布;在组织细胞中,外源化学物经各种酶系的催化,发生化学结构与物理性质的变化的这一过程称为代谢。代谢产物和一部分未经代谢的母体化学物排除体外的过程为排泄。
外源化学物的吸收:一毒物的吸收途径主要是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在毒理学实验中有时也利用皮下注射,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和腹腔注射等方法使毒物被吸收。食品毒理学中,经消化道吸收是主要的途径,小肠是主要吸收部位。
影响胃肠道吸收的因素
(1)外源化学物的性质 一般说来,固体物质且在胃肠中溶解度较低者,吸收差;脂溶性物质较水溶性物质易被吸收;同一种固体物质,分散度越大,与胃肠道上皮细胞接触面积越大,吸收越容易;解离状态的物质不能借助简单扩散透过胃肠粘膜而被吸收或吸收速度极慢。
(2)机体方面的影响 胃肠蠕动情况 、胃肠道充盈程度 、胃肠道酸碱度、胃肠道同时存在的食物和外源化学物、某些特殊生理状况
外源化学物排泄
排泄是外源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由机体向外转运的过程,是机体物质代谢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排泄的主要途径是肾脏,随尿排出;其次是经肝、胆通过消化道,随粪便排出;挥发性化学物还可经呼吸道,随呼出气排出。
二、生物转化
(一)基本概念:外源化学物通过不同途径被吸收进入体内后,将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并形成一些分解产物或衍生物,此种过程称为生物转化或代谢。肝脏是机体内最重要的代谢器官,未经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而直接分布至全身,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相对较强。
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过程分两项反应:
第一相反应主要包括氧化、还原和水解;
第二相反应主要为结合反应, 结合反应指化学物经第一相反应形成的中间代谢产物与某些内源化学物的中间代谢产物相互结合的反应过程。
绝大多数外源化学物在第一相反应中无论发生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最后必须进行结合反应排出体外。结合反应首先通过提供极性基团的结合剂或提供能量ATP而被活化,然后由不同种类的转移酶进行催化,将具有极性功能基团的结合剂转移到外源化学物或将外源化学物转移到结合剂形成结合产物。结合物一般将随同尿液或胆汁由体内排泄。 常见有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乙酰化、氨基酸化、谷胱甘肽化、甲基化。

第三节 毒作用机制
一、直接损伤作用。如强酸或强碱可直接造成细胞和皮肤粘膜的结构破坏,产生损伤作用。
二、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与立体选择性作用,产生特征性生物学效应。
三、干扰易兴奋细胞膜的功能。毒物可以多种方式干扰易兴奋细胞膜的功能,例如,有些海产品毒素和蛤蚌毒素均可通过阻断易兴奋细胞膜上钠通道而产生麻痹效应。
四、干扰细胞能量的产生。通过干扰碳水化合物的氧化作用以影响三磷酸腺苷(ATP)的合成。例如,铁在血红蛋白中的化学性氧化作用,由于亚硝酸盐形成了高铁血红蛋白而不能有效地与氧结合。
五、与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脂质)结合。毒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可逆的,一种是不可逆的。如底物与酶的作用是可逆的,共价结合形成的加成物是不可逆的。
六、膜自由基损伤①膜脂质过氧化损害。②蛋白质的氧化损害。③DNA的氧化损害。
七、细胞内钙稳态失调。正常情况下,细胞内钙稳态是由质膜Ca2+转位酶和细胞内钙池系统共同操纵控制的。细胞损害时,这一操纵过程紊乱可导致Ca2+内流增加,导致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大分子难以控制的破坏。
八、选择性细胞死亡。这种毒性作用是相当特异的。例如,高剂量锰可引起脑部基底神经节多巴胺能细胞损伤,产生的神经症状几乎与帕金森氏病难以区分。在胎儿发育的某一阶段给孕妇服用止吐药物“反应停”,由于胚胎细胞毒性,使早期肢芽生成细胞丢失,而造成出生时婴儿缺肢畸形。
九、体细胞非致死性遗传改变。毒物和DNA的共价结合也可以通过引发一系列变化而致癌。
十、影响细胞凋亡。凋亡是在细胞内外因素作用下激活细胞固有的DNA编码的自杀程序来完成的,又称为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是基因表达的结果,受细胞内外因素的调节,如果这一调控失衡,就会引起细胞增殖及死亡平衡障碍。细胞凋亡在多种疾病的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肿瘤的发生,病毒感染和爱滋病关系,组织的衰老和退行性病变以及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机理都与凋亡有密切关系。如果受损伤的细胞不能正确启动凋亡机制,就有可能导致肿瘤。

第四节 毒物的毒效应
一、急性毒性
指机体一次给予受试化合物,低毒化合物可在24小时内多次给予,经吸入途径和急性接触,通常连续接触4小时,最多连续接触不得超过24小时。在短期内发生的毒效应。食品毒理学研究的途径主要是经口给予受试物,方式包括① 灌胃 ② 喂饲 ③ 吞咽胶囊等。
急性毒性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探求化学物的致死剂量,以初步评估其对人类的可能毒害的危险性。再者是求该化学物的剂量-反应关系,为其它毒性实验打下选择染毒剂量的基础。
(一)急性致死毒性实验:最常用的指标是LD50,它与LD100、LD0等相比有更高的重现性;是一个质化反应,而不能代表受试化合物的急性中毒特性。急性毒性分级标准并未完全统一。无论我国或国际上急性分级标准都还存在着不少缺点。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GB 15193.3-94)颁布的急性毒性(LD50)剂量分级标准见表。

表 急性毒性份级(LD50)剂量分级

急性毒性分级 大鼠口服LD50 相当于人的致死剂量
mg/kg mg/kg g/人
极 毒 <1 稍 尝 0.05
剧 毒 1~50 500~4000 0.5
中 等 毒 51~500 4000~30000 5.0
低 毒 501~5000 30000~250000 50.0
实际无毒 5001~15000 250000~500000 500.0
无 毒 >15000 >500000 2500.0

(二)非致死性急性毒性 :为了克服致死性急性毒性只能提供死亡指标这一缺点,非致死性急性毒性可提供常规的非致死急性中毒的安全界限和对急性中毒的危险性估计。评价指标有急性毒作用阈(Limac)。毒性效应是一种或多种毒性症状或生理生化指标改变。对于某些生理生化的改变,如体重、体力或酶活性等,Limac是指均值与对照组比较时,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最低剂量。无论毒性效应是量效应还是质效应,在Limac及其以上1~2个剂量组中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Limac越低,该受检物的急性毒性越大,发生急性中毒的危险性越大。

二、蓄积毒性
当化学物反复多次染毒动物,而且化学物进入机体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的速度与排出机体的速度或总量时,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就可能在机体内逐渐增加并贮留某些部位。这种现象就称为化学物的蓄积作用,大多数蓄积作用会产生蓄积毒性。
蓄积毒性:指低于一次中毒剂量的外源化学物,反复与机体接触一定时间后致使机体出现的中毒作用。一种外源化学物在体内蓄积作用的过程,表现为物质蓄积和功能蓄积两个方面。在外源化学物毒理学评定的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受试物的蓄积毒性强弱作为评估它的毒性作用指标之一,也是制定卫生标准时选用安全系数大小的重要参考依据。

❾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有哪些标准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通过动物实验和对人群的观察,阐明食品中的某种物质(含食品固有物质、添加物质或污染物质)的毒性及潜在的危害,对该物质能否投入市场做出安全性的评估或提出人类安全接触的条件,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减小其危害作用、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
对人类食用这种物质的安全性做出评价的研究过程称为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应用食品毒理学的方法对食品进行安全性评价, 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包括营养强化剂)、开发食品新资源和新资源食品及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为我们正确评价和控制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辐照食品、食品及食品工具与设备用洗涤消毒剂、农药残留及兽药残留的安全性提供了可靠的操作方法。
1.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法律法规
①1994年8月10日批准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现行GB15193.1-2003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②1991年12月颁发了《农药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③1984年9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1988年卫生部颁布《新药(西药)毒理学研究指导原则》

④1987年5月28日国家标准《化妆品安全性评价程序和方法》

⑤1993年5月发布了《保健食品功能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检验方法(试行)》

⑥1987年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
2.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法律法规和标准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试验方法(共21个标准)

GB 15193.1-2003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GB15193.2-2003 食品毒理学实验室操作规范

GB 15193.3-2003 急性毒性试验

GB15193.4-2003 鼠伤寒沙门氏菌
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

GB15193.5-2003 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GB15193.6-2003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

GB15193.7-2003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GB 15193.8-2003 小鼠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

GB 15193.9-2003 显性致死试验

GB 15193.10-2003 非程序性DNA合成实验

GB 15193.11-2003 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

GB 15193.12-2003 体外哺乳类细胞(V79/HGPRT)基因突变试验

GB 15193.13-2003 30天和90天喂养试验

GB 15193.14-2003致畸试验
GB 15193.15-2003 繁殖试验

GB 15193.16-2003 代谢试验

GB 15193.17-2003 慢性毒性和致癌试验

GB 15193.18-2003 日容许摄入量(ADI)的制定

GB 15193.19-2003 致突变物、致畸物和致癌物的处理方法

GB 15193.20-2003 TK基因突变试验

GB 15193.21-2003 受试物处理方法
为了保证毒理学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还必须规范整个毒理学实验条件和实验过程,其目的是规范试验方法和实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确保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以便管理部门据此做出正确决策。
为此,世界上一些国家和组织研究制定了毒理学良好实验室规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GLP),我国也在近年制定了GB15193.2-2003《食品毒理学实验室操作规范》。
根据我国卫生法规的规定:食品、食品添加剂、农药、兽药、工业化学品等各类可以经食物链进入人体的化学物质必须经过安全性评价,才能允许投产,进入市场或进行国际贸易。

❿ 毒理学与生物学有关吗

‍‍

毒理学是研究毒物的学科,是一门边缘科学。现代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免疫学、流行病学等学科的大量新原理与技术广泛应用于毒理学领域,使人们能够从各个方面深入认识各种毒作用的本质及其规律,从而为确定合理的安全接触界限和制定各种有效的防治方法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近几十年来,毒理学发展非常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很多生命科学如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新概念、新技术推动了毒理学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专门化的分支学科。

毒理学对外源化学物毒作用机制的研究,正从整体、器官、细胞及分子水平层次分明地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在靶部位与关键性的生物大分子作用,引起各种结构和功能异常,当超过机体的解毒功能、修复功能和适应能力时,就出现毒作用。毒作用机制是复杂的,主要涉及干扰正常受体一配体的相互作用、干扰生物膜功能、干扰细胞能量生成、与生物大分子共价结合、氧自由基过量生成、细胞内钙稳态失调、细胞因子和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紊乱、选择性细胞致死毒性、细胞程序性死亡(凋亡)、癌基因等肿瘤相关基因突变等等。

‍‍
阅读全文

与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摆动两条铁链锻炼方法 浏览:221
乐万家电热水器的安装方法 浏览:865
如何用电解的方法打孔 浏览:271
公积金迟迟不到账解决方法 浏览:300
咖壶使用方法 浏览:741
家庭山茶花种植方法 浏览:313
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计算方法 浏览:833
建筑加固方法有哪些 浏览:230
自考如何规划学习方法 浏览:706
43099用简便方法计算 浏览:121
做面包方法视频 浏览:477
检查手机是不是虚电的方法 浏览:418
孩子支原体感染的治疗方法 浏览:636
调车座最佳方法 浏览:271
自媒体文章内容写作的步骤与方法 浏览:755
如何自己把自己绑起来的方法 浏览:195
微型水泵使用方法 浏览:129
如何利用平面镜采用自准直方法 浏览:291
肩髃穴的简便取穴方法 浏览:590
找学问的方法及技巧 浏览: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