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昆明冶金研究院的公司架构
下设资源开发研究部(选矿研究室)、冶金研究部、物质成分研究室、分析测试部、材料研究部、工程设计部、科技信息部和环保研究室等多个专业技术部门。目前,全院在岗职工24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职称50人,中级职称45人;博士4人,硕士45人,本科10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1人,云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1人,昆明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 云南省技术创新团队2个、昆明市技术创新团队1个。
“十一五”期间,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入资金2.9亿元,建设能适应集团铅锌、铝、钛、硅、锰五大产业持续发展需要、为集团技术创新体系服务的冶金工程科技试验研究及中试基地,进一步增强“云南省选冶重点试验室”的功能,为云南省冶金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必要的研发及中试装置。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一个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手段齐全、装备高精,拥有配套的试验研究设施,研究条件符合现代化要求,不产生三废污染、环境优美、工作条件良好、外观协调美化的花园式清洁试验基地,成为云冶集团和矿冶行业科学技术进步的研发平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孵化器。
❷ 有谁知道中南大学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英文介绍
Members
Head:
Prof. Dr. Yong Du
e-mail: [email protected]
Tel: 86-731-8836213; Fax: 86-831-8710855
Scientific Staff:
Associate Prof. Dr. Honghui Xu
e-mail: [email protected]
Tel: 86-731-8660061; Fax: 86-831-8710855
Dr. Weiping Gong
e-mail: [email protected]
Tel: 86-731-8836213; Fax: 86-831-8710855
Postgraates:
Cuiyun He
C.Y Tang
Hailin Chen
Zhu Pan
Wei Xiong
Shuhong Liu
Yuqi Zhang
Yongheng Tan
Lijun Zhang
Zhijun Zhu
Jiong Wang
(Tel: 86-731-8836323; )
Research Areas
General
★Thermodynamics
★Stable and metastable Phase Diagram
★Diffusion and Interface Reactions
★Solidification
★Bulk metallic glasses
Materials
◆Metals and Alloys (Ni-based superalloy, Ti-based and Al-based systems)
◆Ceramics (ZrO2-based, TiC and SiC based systems)
◆Metal /Ceramic Combinations
Methods
·Experimental Phase Stability and Microstuctural Analysis:
DTA, DSC, XRD, EPMA, Microscope
·Critical Assessment of Crystal Structure,Phase Diagram and Materials Properties
·Thermodynamic Modeling and Calculation in Multicomponent Systems:
Thermo-Calc, Lukas program, and Pandat
·Modeling of Diffusion controlled transformations in multi-component systems
DICTRA and DIFFBIN
·Bulk and Thin Film Diffusion Couples
·Bulk metallic glasses
·Phase diagram, phase transformation, and alloy design for metal materials (National outstanding Youth Science F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50425103)
Research Projects
NO.1: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iAl)N-based multilayer coatings
(In cooperation with ZhuZhou Cemented Carbide Cutting Tools Co., LTD, ZhuZhou,
China).
NO.2:
Establishment of thermodynamic database of multi-component Ni-based super-alloy (in cooperation with Professor Dr. J.C. Schuster of University of Vienna, Austrian Science Foundation, Austria)
NO.3: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Fabrication of Bulk metallic glasses (863 Project, P.R. China).
NO.4:
Prediction of Materials properties based on the knowledge of both thermodyna-mics and kinetics (National Outstanding Youth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50425103).
NO.5: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ase diagram and the form of amorphous and quasicrystal in Al-Ce-Mn-Ni syste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50571114)
NO.6:
Evaluation on Crystal structure, phase diagram, and Materials properties of metal and ceramic systems (Projected supported by Materials Science International Services, GmbH, Data and Knowledge Base for Materials Development, Stuttgart, Germany)
Equipments
Sample preparation:
·Arc-melting furnace
·High–precision diffusion furnaces (type: )
Thermal analysis:
·DSC/DTA
Phase and Microstructural analysis:
·Metallography: Microscope Leica DMLP
·X-ray Diffractometer (XRD)
Thermodynamic and kinetic modeling:
·Thermodynamic modeling program:
·Thermocalc; LUKAS program; Pandat; TerQuat; Estige
·Kinetic modeling program:
·DICTRA; DIFFBIN
Representative Results
NEXT
(此处无法贴图)
Partners and cooperations
(I) Austria:
Professor Dr. J. C. Schuster
Institut für Physikalische Chemie, University Wien
W?hringerstrasse 42, A-1090 Wien
(II) Germany:
Professor Dr.-Ing. R. Schmid-Fetzer
Thermochemie und Mikrokinetik, Institut fure Metallurgie
Technische University Clausthal
Robert-Koch-Str. 42, D-38678 Clausthal-Zellerfeld
(III) Germany:
Dr. G. Effenberg and Dr. Svitlana Ilyenko
Materials Science International Services, GmbH
Data and Knowledge Base for Materials Development
Postfach 800749, D-70507 Stuttgart
(IV) USA:
Professor Dr. Y. A. Chang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1509 University Avenue
Madison, WI 53706
❸ 兰州理工大学的冶金工程
1、就业前景:据可靠资料,到2012年底中国仅有40多所高校开设冶金工程专业,每年培养的专业人才仅3000-5000人左右非常有限,而市场需求量又特别大。
由于冶金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基础宽厚、理论扎实、技能全面,同时,又具备冶金和金属材料加工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毕业生可以到冶金、化工、材料、环境保护及其相关行业的生产、工程设计、技术开发、新型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的研制和开发等工作。
另外,该领域在国内的发展与国外先进技术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对学生外语的使用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2、就业方向:毕业生适合到大中型冶金企业、冶金相关设备制造、冶金原辅材料生产销售等行业从事产品设计、生产、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冶金工程是一门研究成有良好使用性从矿石中提取有价金属或其化合物并进行加工能材料的应用性学科。
❹ 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开采方法
离子型稀土矿,一种我国特有的,分布于南方省区,富含中重稀土元素,目前主要采用溶浸采矿法(地浸),主要药剂有:氨水(氯化铵、硫酸铵等),溶浸液一般三段配制,采用先浓后淡,先上后下,先液后水的注液技术来提高浸出率缩短浸出时间,采用顶水大循环技术防止山体滑坡、阻止山顶山脊母液渗出、冲淡浸出母液,采用水封闭技术防止浸出液外渗,提高浸出液的回收率,浸出的母液经净化、除杂、沉淀、过滤干燥得到稀土氧化物。
稀土是稀土族元素的简称,人们往往将17种元素划归于稀土大家族。我国是稀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离子型稀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新型的稀土矿产资源。以其配分齐全、高附加值元素含量高、放射性比度低、高科技应用元素多、综合利用价值大"五大"突出优点,异军崛起,独占鳌头,并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促进和加速了世界高科技的进程。离子型稀土第二代提取工艺--"原地浸矿工艺",于1996年荣获"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是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中"十大世界领先技术成果"之一,1997年荣获国家发明奖。该项研究成果1996年被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予以报道,这是我国特有的离子型稀土自1970年发现、命名和二代提取工艺发明以来,在经历25年保密管理之后,首次向国内外的正式公开"亮相"。
离子型稀土的技术是我国完全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是我国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发现、命名和二代稀土提取工艺科技成果的主要享有单位。时任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分管科研副所长、后任所长的丁嘉榆同志,作为离子型稀土矿第二代提取工艺的发明及应用的主要参与者、领导者,对这一事件的历史发展进程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应记者之约,丁嘉榆同志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全面地、系统地回顾和总结。
时至1970年,在过去长达175年的稀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史中,人们发现自然界中含稀土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矿物多达 200 种。但真正实际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稀土矿物原料却为数不多,数量约十种左右。主要有独居石、铈硅石、氟碳铈矿、硅铍钇矿、磷钇矿、褐帘石、铌钇矿、黑稀金矿。但这些矿物中却大部份含有一定数量的铀或钍,而且稀土矿物均以固态、矿物相矿物性态存在,它们往往是与放射性元素共生或伴生 。
20世纪后期,随着世界范围内高科技及其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对中、重稀土元素的使用量激增,其中又特别是对钕、钐、铕、钆、铽、镝、钬、铒、钇等稀土元素的需求量剧烈地增长。鉴于下述原因:一是在传统的稀土矿产资源中,上述大多数稀土元素的含量有限,获取稀土精矿较为困难;二是由于生产工艺的繁锁,流程很长,成本较高,价格昂贵,若得工业化应用,难度很大,产量也难以满足要求;三是根据传统稀土矿床资源赋存的特点,若希望在某一矿山,同时获得上述目标的元素,难能凑效,必然要开采多个、多种不同配分的稀土矿山,才有可能同时满足上述需求。显而易见,仅仅依靠对传统稀土资源的开发,势必难于满足现代高科技高速发展态势,对有关稀土元素的需求。因此,这种局势必然导致人们对稀土新资源的追求和探索,期望着能够获得高科技所需稀土资源的可靠保障。
其实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就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中、重稀土,尤其是重稀土资源在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0世纪60年代中叶,原冶金工业部根据国家军工计划任务的安排,组织了南方重稀土资源科研大会战。旨在针对南方某矿围岩中,通过科技攻关,获得代号为"6号产品"的重稀土产品。经参战单位的协同攻关,已打通工艺流程,并拿出"6号产品"样品。但成本很高,工业化实施存在困难。然而接踵而至的"文革",会战只好暂时中断。
在几经周折,使用传统试验研究方法均遭失败的情况下,依然不惧艰难,百折不挠,坚持探索,努力攻关。经过艰苦的工作,抛弃了以往研究花岗岩风化壳稀土矿床的传统做法,创造性地采用稀土可溶性分析和矿浆树脂吸附等多种综合技术手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逐步地揭开了这种"不成矿"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奥秘。
❺ 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的专业介绍
学院是我国材料与冶金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基地,设有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系、冶金工程系、金属材料工程系、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热能与动力工程系、材料化学系,拥有耐火材料与高温陶瓷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钢铁冶金及资源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高等学校材料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材料结构与性能基础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材料成型及控制实验室、湖北省耐火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冶金材料研发推广中心、武汉市耐火材料与高温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钢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纳米材料与技术研究中心、高精度轧制技术与新材料加工、材料表面与界面等三个校级重点科研基地。
冶金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湖北省本科品牌专业,其所在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钢铁冶金为湖北省有突出成就的创新学科。
培养目标: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和有色金属冶金等方面的专门知识,能在冶金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设计、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主要课程:物理化学、金属学及热处理、冶金原理、传输原理、湿法冶金原理、钢铁冶金学、连铸工艺、有色金属冶金学、钢铁厂设计原理、有色冶金炉、冶金实验研究方法等。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湖北省本科品牌专业、湖北省重点学科。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从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领域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人才。
主要课程:物理冶金学基础、材料成型力学、金属学、材料加工CAD/CAM、材料成型数学模型、材料成型过程计算机控制、材料成型设备、材料物理化学、轧制原理及工艺、材料加工过程的传输原理、焊接原理及工艺、铸造原理及工艺、模具设计原理及工艺等。
金属材料工程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成型与控制、材料组织结构等领域从事研究、技术开发、工艺与设备设计、生产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学、金属热处理、材料研究方法、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物理性能、材料表面工程学、材料腐蚀与防护、材料合成与制备、粉末冶金等。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湖北省本科品牌专业,其所在的材料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湖北省优势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为湖北省重点学科,《耐火材料工艺学》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和相关技能,能在本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运行、工程设计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性能、材料研究方法、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设计、热工基础、粉体工程、耐火材料工艺学等。
热能与动力工程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掌握热能工程、动力工程、热工设备、工艺过程的热工理论和节能技术,能在热能与动力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设计、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燃料及燃烧、热工仪表监测及控制、能源系统工程、工业炉窑热工及构造、新能源、工业生态学等。
多年来,学院各学科已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优势及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在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方向,以耐火材料为研究特色。在此领域,形成了包括冶炼新技术用耐火材料及相关基础研究,高技术陶瓷技术在耐火材料中的应用,耐火材料热性能及热应力的研究,耐火材料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在这些方向上,学术水平处于国内同行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
在冶金工程专业方向,已形成了包括冶金过程数学物理模拟及计算机控制,洁净钢冶炼理论与工艺、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及生态冶金、金属材料的特殊制备工艺、炼铁原料准备、直接还原与等离子冶金、有色金属冶炼等研究方向。其中高炉过程数学模型及计算机控制及等离子体熔融直接还原冶炼等方向的科学研究学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方向,已形成了计算机辅助材料成型工程,金属成型过程的数值模拟及计算机控制等研究方向,其研究方向及科研水平在中南地区具有特色优势。在材料加工过程组织性能控制、形状尺寸控制及表面质量控制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地位。在高精度板型控制轧机的设计上具有先进水平,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在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方向,形成了包括新型金属材料、材料表面与界面、钢铁材料的强韧化机理及新钢种研究、材料的腐蚀与防护等研究方向,其中在溶质原子晶界偏聚、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激光及离子注入等高能表面强化改性、纳米功能材料和金属基复合材料等方面的科研学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学院注重科技创新与成果产业化相结合,与宝钢、武钢等国内多家大中型冶金企业建立了良好的稳定合作关系,为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学校的发展规划已把材料学与钢铁冶金确定为重点发展的龙头学科。学院将通过积极进取、务实向上的工作,谋求学院学科建设的进步与发展,为我国培养从事材料与冶金行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❻ 冶金专业考研以后能干嘛呀
冶金的研究生出来以后,个人认为一般有两个方向吧
一、大部分一般都是去了冶金企业如果是稍微好一点的学校的话可能去的地方就是各个冶金企业的技术中心!如果是稍微差点的学校的学生的话,可能给安排的地方一般都是车间的技术人员,一般到现场实际的操作岗位可能需要去实习一段时间!如果想在岗位上干的话!不排除想走基层上升的路线!我知道的就有一个技术中心的研究生去一线,结果干了几年后就给提了车间主任。
二、再有的就是各大的冶金设计公司、冶金企业里的设计院里面也需要研究生!这里面可能要消耗一部分冶金的研究生。
现在冶金行业十分不景气,就业形势也就不好,如果选择去钢厂还是可以去,但是现在很多钢厂也都不招人,而且很多人也都不喜欢去钢厂,不仅仅辛苦而且待遇也不一定能满足你的心里承受能力。
不仅仅是钢厂,冶金行业的待遇实在是太差了,跟心里的硕士研究生的待遇相差很多,所以刚刚毕业不要要求多,要尽量提高自己。
❼ 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的历史沿革
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始建于1958年9月11日,原名北京第六研究所;1963年11月更名为北京第五研究所;1989年5月更名为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简称核化冶院)。
核化冶院以推动我国铀矿冶工业发展为己任;始终坚持为生产建设服务作,重视远近结合,在保证完成铀工艺研发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同步发展相关专业和学科。不断扩大技术优势;坚持科技体制改革是科技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些构成了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的建院方向和历史任务。
1958年建所初期,铀矿选冶在国内是一片空白,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但全所广大职工自力更生,虚心向苏联专家学习,坚持“边学边干”,没有设备,就因陋就简,简法上马。资金短缺,就少花钱、多办事,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富铀、钍矿石中提炼出了我国第1块铀锭,第1块钍锭;在试验室试制出浅黄色晶体的六氟化铀;填补了国内空白;积极开展树脂、絮凝剂等提铀关键材料的研究,做到了关键材料立足国内。尽管后来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给铀矿冶事业造成极大的伤害和困难,但全所科技人员在“自力更生,过技术关,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号召鼓舞下,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对核事业的责任感,积极组织人力,帮助铀水冶厂过技术关,对前苏联设计的铀水冶厂的工艺流程进行验证、改进。确保了第一批铀水冶厂建成投产。1960年7月我所承担了二氧化铀、四氟化铀的生产任务。科技人员凭着自身不断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千方百计加强协作,采取措施,克服了设备材料和技术人员等多方面的困难,简法生产出了吨级量的二氧化铀和四氟化铀,满足了后续单位试验研究的需要,为我国第一次核试验及时提供了原料,加速了试验第一颗原子弹的工作进程。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原子能事业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创建阶段,进入了改进、提高、发展的新时期。至此,我所完成研究或改进了一批铀水冶厂处理流程,其中包括一个铀纯化工艺流程。我所根据部局的指示和1965—1972年科技长远发展规划的要求,开展了第2批水冶厂的补充研究、第3批铀水冶厂建厂工艺流程研究和铀纯化工艺的研究;开展了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分析方法研究;以及为老厂挖潜、革新、改造制定了比较经济合理的流程。同期,根据部和国家科委联合下达的任务,开展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的提取、和钍的提取冶金研究。由于行业特殊性,我所非常重视铀矿冶三废治理的研究工作。在该时期我所科研人员根据发展中的铀矿冶工业的环保需要,成立了三废治理研究室,选择厂矿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作为重点科研课题进行研究。对一些水冶厂的废水处理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了国防科工委重大技术改进奖。这一时期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给我所的科研工作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是我所根据上级指示,加紧科研、生产,完成了部局下达的各项任务。1974年1月,750厂改为事业单位,划为我所领导。1974年以后,我所开展学大庆,“创先评优”活动,各项工作开展的很有生气。在对过去科研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突破碱法水冶流程技术关,要在铀矿及含铀矿床的综合利用上做文章,在科研工作中要研究采用新技术,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随着第1、第2、第3批水冶厂的相继建成投产,我所的科研工作已迈进了一个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中央提出“核工业应在保证军用的前提下,把重点转移到为国民经济利用上来”的发展方针。为此,我所在科研体制和管理机制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加强了对科研工作的领导,推动了所内科研工作的发展。按照“发挥优势,注重效益,远近结合,军民相长”的原则,不断探索军用技术向民用转移的新途径。通过大力开拓技术市场,实行横向有偿合同制,大力推进科研体制改革,把为民用服务的工作推向新阶段,在实现由科研型向科研开发经营型研究所的转变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从此,我所进入了一个保军转民、以民养军、以核为主、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时期。1988年,核工业总公司在我所建所30周年大庆之际,发来贺信肯定了我所为铀矿冶生产建设的发展,为我国军用和民用核燃料的研究和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铀矿冶工业不断调整压缩生产能力,进入“保军转民”的特殊发展时期,纵向科研任务逐年减少;与此同时,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事业费逐年核减。从1988年开始,我所军、民品科研开发取得较好的发展势头,多项军品纵向科研及民品中黄金的开发等均取得稳步发展。1989年5月正式改名为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隶属于中国核工业总公司。1999年7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在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基础上组建成立,核工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我院为适应科研、开发形势的要求,经上级有关批准,先后建成和成立了“铀提取冶金重点实验室”和“北京博瑞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从此,我院进入一个发展的新阶段,并为民品走向世界敞开大门。2000年以后,我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快了科技创新速度和产业化步伐。2002年我院提出,力争成为中核集团公司 “天然铀核化学、化工研发中心”。同时面向企业,立足技术创新,为铀水冶厂矿和核行业相关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为了集中铀矿冶科研力量,减少重复投资,统一科研计划,加强协调工作,便于组织领导,2002年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决定对铀矿冶科研资源进行战略性重组,将核工业第六研究所(衡阳)铀矿采冶科研专业及其科研骨干并入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形成铀矿采冶科研的优势力量。2003年初,核工业第六研究所的部分科研骨干进入我院,从而实现了资源整合,实现了天然铀采冶工艺研究强强联合的战略性调整。在此基础上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新成立了地浸工艺研究所,强化了地、堆浸工艺技术的研究。新的队伍凝聚出新的力量,此后,我院在铀的地、堆浸研究中不断取得重要进展。2004—2005年,初步建立了我院集团化分类管理模式,重新整合建立了铀矿采冶技术研究所,更好地发挥了我院军工科研的整体优势。我院各项工作取得显着成效,2006年我院荣获“国防科技工业工艺创新先进集体”称号。2007年纵、横向科研收入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共实现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从1979年至今的30余年的发展,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已从服务军工的单一科研型转变为军、民品研究开发并举的,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化的,包括铀湿法冶金技术研究、铀水冶设备研究、精细化工、有机材料合成研究、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研究、环境治理研究以及信息情报等在内的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成为我国唯一的从事天然铀化学化工研究的科研机构,为我国核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❽ 冶金专业就业前景
冶金工程逐渐由和材料并列的学科,逐渐变为材料工程的一个小分支,这点从211大学开设冶金学院的数量就可以看出,从国外看,剑桥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也都在淡化冶金。
以北科大为例,冶金发展方面,成立的高等工程师学院下设冶金工程,一个钢铁冶金方向的
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生态工程专业本科停止招生。韩国的话,POSCO投资设立了GIFT研究所,由于保密原因,基本不录取中国人。比利时鲁汶大学的冶金与材料系改为材料工程系,Blanpain教授科研方向主要转型为钢渣、铜渣、赤泥的综合回收利用。环保是个研究方向,从北科大本科停招生态工程本科看,就业并不好,我们读本科的时候,这专业不少人很早就准备跨考经济学相关的研究生。
想强调一点,现在的冶金工程,已经不局限与钢铁、有色金属的冶炼。以北科大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为例,冶金工程细分为三个系,钢铁冶金、有色金属、物理化学,另外还有生态工程、科学技术史。我本科毕业设计是在有色金属系做的,在焦树强教授指导下做的钠离子电池材料,这个研究组是在朱鸿民教授领导下建立的,他目前在日本东北大学任教, 跟MIT的Sadoway教授、剑桥的Fray教授研究组类似,从高温电化学拓展到锂电等常温电化学领域。物理化学系刑献然、于然波、陈骏教授研究组,在材料化学领域很少见树,最近一个博士生累计IF80+。科学技术史,用现代的测试、表征方法研究,搞得也有声有色,有教授当上剑桥相关专业的所长。总而言之,别把自己局限在冶金工程那一个小领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