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Mehlich3(M3)法的土壤养分测试(推荐方法)的方法原理是什么
答:Mehlich3(M3)是1982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Mehlich博士根据美国的实际情况,经过较为系统的研究后,提出的一种适合于中性和酸性土壤的联合浸提剂,可分析土壤中P、K、Ca、Mg、Na、Fe、Mn、Cu、Zn、B、Cr、Cd等多种元素。就测定原理而论,Mehlich3(M3)浸提剂与其他元素的常规浸提剂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含有NH4F,其浸提原理与Bray1相似;
二是比Mehlich1浸提中性和碱性土壤中有效磷的能力强;
三是在大部分土壤上与作物的养分吸收量均有较好的相关性,能反映出土壤有效养分的供应能力;
四是测定效率高,便于自动化(如结合ICP可同时测定多种元素)。所以M3具有前两种浸提剂所没有的优点,一经推出,有望成为适合于不同土壤类型的多元素浸提剂。
② 锰的性质和用途有哪些
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质坚而脆。属于VIIB族元素。密度7.44克/立方厘米。熔点1244℃。在固态状态时它以四种同素异形体存在α锰(体心立方),β锰(立方体),γ锰(面心立方),δ锰(体心立方)。电离能为7.435电子伏特。
化学性质:锰在元素周期表上位于第四周期,第VIIB族,属于比较活泼的金属,加热时能和氧气化合,易溶于稀酸生成二价锰盐。
用途:在钢铁工业中主要用于钢的脱硫和脱氧;也用作为合金的添加料,以提高钢的强度、硬度、弹性极限、耐磨性和耐腐蚀性等;在高合金钢中,还用作奥氏体化合元素,用于炼制不锈钢、特殊合金钢、不锈钢焊条等。此外,还用于有色金属、化工、医药、食品、分析和科研等方面。
(2)土壤锰的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锰最早的使用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早在17000年前,锰的氧化物(软锰矿)就被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们当作颜料用于洞穴的壁画上,后来在古希腊斯巴达人使用的武器中也发现了锰。古埃及人和古罗马人则使用锰矿给玻璃脱色或染色。
虽然软锰矿很早就被人们所利用 ,但是,一直到18世纪的70年代以前,西方化学家们仍认为软锰矿是含锡、锌和钴等的矿物。
18世纪后期,瑞典化学家T.O.柏格曼研究了软锰矿,认为它是一种新金属氧化物,并曾试图分离出这个金属,却没有成功。
瑞典化学家舍勒也同样没有从软锰矿中提取出金属,便求助于他的好友、柏格曼的助手——甘恩。1774年,甘恩用舍勒提纯的软锰矿粉和木炭在坩埚中加热一小时后得到了纽扣状的金属锰块,柏格曼将它命名为manganese。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锰
③ 土壤养分含量是怎样测定的
土壤化验应由专门的实验室完成,测定项目依研究目的的不同而异。对大多数果园而言,测土的目的是指导果园施肥,常见的测定项目包括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等即可。若果园出现微量元素缺乏症状,建议测定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若怀疑土壤存在其他障碍,可以测定土壤盐分、pH、质地等指标。
北方果园土壤营养诊断时不同测定项目常用的测定方法见
测土化验时通常的测定项目与方法
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相比,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受施肥的影响相对较小,测定其含量可以反映土壤的基本肥力性状。由于其含量变化相对较小,因此,可每隔3~4年测定1次。而土壤有效氮、磷、钾含量与施肥特别是化肥的施用有密切联系,建议每1~2年测定1次。
国内外的研究发现,采用上述方法测定土壤有效磷、钾和微量元素含量时,测定结果一般与果树生长间的关系密切,可以反映土壤中这些营养元素的供应状况;而土壤有效氮(碱解氮)的测定结果与果树生长间的关系往往较差。因此,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以2摩尔/升KCl提取的无机氮(包括铵态氮和硝态氮)作为果园土壤氮素营养诊断指标。
对不同养分,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取,工作效率低,不适应大量样品分析需要。因此,国外一些学者提出了土壤联合提取剂的概念,即采用一种提取剂提取几种营养元素。联合提取剂与可以一次同时测定多种元素的等离子发射光谱(ICP)等现代仪器结合,大大地提高了分析工作效率。
最早的联合浸提剂为1941年美国学者Morgan提出的醋酸钠浸提法
国外使用的一些土壤养分联合提取剂
1955年Mehlich提出0.05摩尔/升HCl+0.0125摩尔/升H2SO4提取土壤有效养分,即“双酸提取剂”,后人称该法为Mehlich-Ⅰ法。被用于酸性土壤有效磷、钾、锌、铁、铜和锰的提取。1977年Mehlich推出了Mehlich-Ⅱ号联合提取剂,其组分为0.2摩尔/升NH4Cl+0.2摩尔/升HOAc+0.015摩尔/升NH
除Mehlich-Ⅲ号联合提取剂外,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Soltanpour和Schwab(1977)研制出NH4HCO3-DTPA浸提液用于碱性土壤的测试,能同时从土壤中浸提磷、钾、锌、铁、铜和锰,可用于同时测定该浸提液中所含的6种养分。加拿大Hunter(1984)提出的联合提取剂为:(0.25摩尔/升NaHCO
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因此,对分析结果的时效性有较高的要求。先进快速的分析仪器等离子发射光谱、流动分析仪等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一需要。为了进一步提高分析效率,国外一些学者提出,土壤样品风干时,可采用热风吹干代替常规的阴干法;称样时用体积法,即用勺子取一定体积的样品代替常规的重量法;比色时用刻度试管,代替容量瓶;对一些提取方法,可以适当缩短振荡时间。
应指出的是,对传统经典测定方法的改进或操作步骤的调整,应以严格的相关研究为基础,即改进的方法或步骤应与传统经典方法或作物的反映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否则,测定方法再简便或快速,也缺乏实际意义。
测土的目的是对土壤养分供应状况进行相对比较,因此,对一个地区测土施肥而言,土壤有效养分的测定方法应该统一,测定步骤应该规范。否则,测定结果会缺乏可比性。
④ 土壤铁锰铜锌的测定方法
火焰原子分光光度计,不过一般不好找到这仪器的
微量元素是指土壤中含量很低的化学元素,除了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的全含量稍高外,这些元素的含量范围一般为十万分之几到百万分之几,有的甚至少于百万分之一。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研究涉及到化学、农业化学、植物生理、环境保护等很多领域。作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有硼、锰、铜、锌、铁、钼等。此外,还有一些特定的对某些作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如钴、钒是豆科植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随着高浓度化肥的施用和有机肥投入的减少,作物发生微量元素缺乏的情况愈来愈普遍。有时候微量元素的缺乏会成为作物产量的限制因素,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
⑤ 元素赋存形式的研究方法
元素存在形式的常用实验观测和研究方法如下。
1)元素含量测定:通过矿物中元素成分含量分析,确定主矿物的分子式元素,并发现不属于主矿物分子式成分的混入物元素,分析其可能的类质同象置换方式。
2)显微镜法:偏光、反光显微镜及电子探针等观测、鉴定微细矿物颗粒。
3)相态分析法:又称偏提取法 (partial extraction),也称萃取法。选用某种专属性溶剂使其只能溶解研究元素的某种存在形式,如使用不同浓度的酸溶液对 U 的多种存在形式进行萃取。经常使用弱酸溶剂浸出样品中的吸附态元素,如用碘甲烷提取黑云母中的Sn。偏提取物相分析法可分为循序提取法和平行提取法。循序提取法是用一份试样,利用分解萃取能力不同的化学试剂,先提取结合最弱的部分,或者某一特定部分,而其他部分保留于残渣中。分离后,再换一种试剂提取次弱结合部分,如此一直到提取出结合最强的形态。平行提取法是将样品分为数份称样,用多种萃取能力不同的化学试剂分别进行萃取,根据它们的差值来计算各种形式的分量。
在勘查地球化学实践中,普遍使用多级循序提取法,分离测定样品中的多种赋存状态的元素含量,以强化矿异常的衬度和分辨异常的成因。在查明了异常元素主要存在形式的条件下,更有利于评价异常。在处理以细小颗粒为主的土壤和分散流样品时,最常用的有四步提取、五步提取和六步提取等技术方案。Gatehouse et al. (1977)提出的六步提取方案用于提取土壤中的Cu Pb Zn Fe Mn等,方法如下:
1)水溶部分,使用蒸馏水提取;
2)可交换离子及部分碳酸盐态,用0.1mol/L NH4 OAc+HOAc,pH=4.5 提取;
3)锰的氧化物结合态,用 0.1mol/L NH2 OH.HCl+1mol/L NH4 OAc,pH=4.5提取;
4)有机质结合和硫化物态,用 H2 O2+lmol/L NH4 OAc 提取;
5)含水铁的氧化物结合态,用NH2 OH.HCl+HCl,pH=4.5 提取;
6)残渣中的粉沙和黏土,使用 HF进行溶解。
在地球化学工作实践中,常根据研究对象的具体问题,实验选择最有效的提取剂和处理条件,分离试样中元素的不同赋存形式,以达到认识其形成地质条件的目的。
4)通过X射线衍射法测定矿物晶格常数,研究晶格常数的变化,判断类质同象的类型和程度。如对闪锌矿d值的测定可以确定其中 Fe2+混入量,此外,硫化物矿物晶格常数的变化可以反映其中可能的含金量。
5)利用电子显微镜扫描研究细小颗粒矿物的成分、结构和光学性质等,还可通过面扫描、线扫描和背散射图法,测定矿物中微量元素的分布:呈类质同象形式的元素在矿物中的分布应该是随机均匀分布的。此外,还可以应用电子显微镜研究矿物的化学键性和离子电价等。
表2-22 列出元素存在形式常用的研究方法。
表2-22 元素存在形式的常用研究方法
⑥ 土地中锰元素含量过高应该怎样处理
【土地中锰元素含量过高的处理办法】可以利用锰超富集植物——牛膝,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
牛膝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野外调查发现,对锰具有很强的耐性及富集能力。室内培养试验表明,将牛膝种植在锰污染土壤中,其根系可从土壤中吸收锰,并将其转运到地上部分累积。当牛膝生长成熟后将其收获并妥善处理,从而达到去除土壤中过量锰的目的。通过在锰污染土壤上连续种植牛膝并不断收获的方式,使污染土壤中的锰不断被提取出来,直至土壤中的锰含量达到环境安全的标准。采用种植牛膝修复锰污染土壤,是一种绿色、安全的污染土壤治理方法。
【牛膝】别名:牛磕膝,苋科、牛膝属多年生草本,高70-120厘米;根圆柱形,直径5-10毫米,土黄色;茎有棱角或四方形,绿色或带紫色,有白色贴生或开展柔毛,或近无毛,分枝对生。叶片椭圆形或椭圆披针形,少数倒披针形,基部楔形或宽楔形,两面有贴生或开展柔毛;退化雄蕊顶端平圆,稍有缺刻状细锯齿。胞果矩圆形,黄褐色,光滑。种子矩圆形,黄褐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根入药,生用,活血通经。
⑦ 是否有简便的检验土壤化学成分的方法
土壤化学成分检验方法:测定方法有化学分析方法、基于光电分色方法、土壤电导率间接测定方法,以及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并在发达国家初步得到应用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等。
常规化学分析法
代表土壤肥力的土壤成分含量及测试方法主要有: pH值 (电位法)、有机质含量(络酸氧还滴定法)、全氮(半微量开氏法)、无机氮含量(靛酚蓝比色法)、硝态氮(校正因数法)、全磷(消煮-钼锑抗比色法)、有效磷(Olsen法)、全钾(火焰光度计)、有效钾(OAc法)。有时还需要测定土壤的微量元素含量、阳离子交换量(ECE,Cation Exchange Capacity)等。
化学分析方法测定精度高,但存在化学浸提剂提取元素单一,分析过程繁琐、速度慢,费时费工等不足。
基于光电分色和电化学传感器方法
光电分色方法测量土壤养分是基于朗伯-比尔定律。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均匀的有色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吸光物质浓度及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首先使用相应的浸提剂浸提土壤、肥料或作物植株,使有效成分进入溶液,并与特定的显色剂发生反应,生成某种有色结合物,溶液颜色的深浅就反映了溶液有效成分的含量。
土壤电导率间接测定法
土壤中的盐分、水分、有机质含量、土壤压实度、质地结构等,均不同程度影响土壤电导率变化。通过测定土壤电导率,可为分析产量、评价土壤生产能力、制定精准施肥处方提供重要依据。
电导率传感器具有响应快、成本低、耐久性好等特点,已成为实时获取土壤分布图的一种重要技术。然而,电导率测定仪获得的数据和多个土壤参数关联,不能定量测定土壤成分含量。鉴于上述,国内外学者研究利用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连续、实时测定土壤养分的方法。
近红外光谱分析法
近红外光谱分析是将近红外谱区(780 nm-2526 nm)的光谱测量技术、化学计量学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基础测试技术交叉结合的现代分析技术,主要用于复杂样品的直接快速分析。它已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医药、生物化学、 纺织品、农产品等领域,成为质量控制、品质分析和在线分析等快速、无损分析的主要手段。
⑧ 玉米缺锰危害大,该怎么给玉米补锰
锰是植物体内酶的激活剂,是玉米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它对玉米的呼吸、光合作用以及叶绿素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其直接参与叶绿素的合成和光合作用过程中水的光解,促进种子发芽和幼苗早期生长促进开花撒到土壤的表面,然后随翻耕入土。玉米中使用锰的话,对种子发芽时生殖器官的形成,促进跟颈部的发育都有很好的作用,使用锰肥的话会对玉米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达到一定的产量。
种植户对玉米用肥过量,过量的肥料会使土壤板结且容易出现烧苗烧根发生,渐而造成植株营养及水分吸收受阻。流芳建议尽量的施用腐熟的农家肥或有机肥可以减轻肥害现象发生。玉米基施过量或不当时,刚播入土壤中的玉米种子,受到高浓度氮时,种子的胚芽被氮挥发的气体熏蒸之后,
氮肥施肥量过多会导致玉米生长过旺,引起徒长,叶色浓绿,叶面积过大,田间相互遮阴严重,碳水化合物消耗过多,茎秆柔弱,纤维素和木质素减少易倒伏。并且组织柔嫩,易感病虫害。导致细胞壁薄、植株柔软,容易受外界损伤和病菌侵染;茎叶水嫩、叶片肥大,植株徒长、相互遮荫、光合产物净积累减少;玉米出现贪青晚熟,在无霜期短的地区,会使玉米受早霜危害而减产。
⑨ 如何测土壤中的金属元素含量,重点想检测铁、铝、锰含量,方法越具体越好,仪器不怕先进,分都给你!
检测土壤中金属元素含量,我们推荐使用一台数显722分光光度计。另有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可以选择。
石家庄经销商:元氏县永芳仪器化玻经营部
网络搜索永芳仪器化玻浏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