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语文如何文章中的辨析词义
1、形象分析法(利用形声字揣摩字义、词义)例如:摩挲
2、同意换言法(用一个通俗词语代替原来那个书面的文言词语)例如:鄙薄----轻视
3、语素分析法(将每个词语的意义加以整合,注意着是基本意义)例如:天职(天生的职责)
4、语境定义法(基本义把握之后,结合语境加以解释)例如:实在标志极了!“标志”这里是
丑陋的意思
5、位置推义法(从四字词语结构入手,根据已知,解释未知)例如:不学/无术
B. 古今异义词的辨析方法
当阅读古诗文遇到与现代汉语同形的双音节词语时,学生容易混淆它们的古今词义。他们之所以会混淆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主要是因为这些古汉语词汇中的双音节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书写形式一模一样,看到它们马上联想到它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常用义,用现代汉语的意思来诠释,从而偏离了古汉语的词义。当阅读古诗文遇到这类词语时,如不稍作辨析,易混淆古今词义,造成误解,从而偏离文意,不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对于容易混淆的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如能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辨析它们,不仅有利于学生确切地理解句意和文意,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下面借鉴三种辨析方法,并介绍如何运用这三种辨析方法来区分古今词义的差异。
一、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词是音义结合的产物。所有的词都以具体的词义作为它的内容,都以规定的语音作为它的外在形式。因此,一个词的词义和语音之间是有一定的关联的。一个词它的语音不同,这个词所表示的词义也必然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来判断词义间的差异。例如:
《谏太宗十思疏》:“塞源而欲流长者。”“长者”并不是指现代汉语中年纪和辈分都高或年高有德的人,“长”在现代汉语里有两种读音“zhǎng”和“cháng”,“长者”不读“zhǎngzhě”,应读“chángzhě”,“长”指的是流得长远,它在这里是形容词作动词,“者”是语气词,不译。
《报任安书》:“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句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读“fú”,朗读时应是“夫(fú)人情莫不贪生恶死”,不能与现代汉语中的“夫人(fūrén)”混淆。“妻子”应读作“qīzǐ”,因为“子”在句中是有实义的,指“儿子”,“妻子”指妻子和儿子;而现代汉语中的“妻子”读作“qīzì”,“子”是词缀,没有实义,“妻子”指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我们在朗读或说话时,除了会根据标点符号采取不同的停顿外(语法停顿),为了使内容的语意层次分明或表情达意的需要,我们还会在语句中间稍作停顿(逻辑停顿)。在语句中间停顿时,我们一般会选择在词与词组成的整体意义之间停顿,从而使句义有层次地、有突出的表现出来。“用停顿跟可能的停顿作词的记号,以辨认词的界限,这倒是一个好的方法”。[1]所以说,用朗读时语音的停顿,可以把词跟词的界限划分开来,以此来判断词与词之间的意义的差异。例如:
《离骚》:“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后悔”并不是指现代汉语中的“事后懊悔”,它是形容词“后”+动词“悔”,朗读时可以在“后”字后面有一个简单的停顿“后/悔遁而有他”,“后悔”应理解为“后来,反悔”。
《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以至”并不是现代汉语中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或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的连词,“以”字和它前面的“无”构成古汉语中的一个固定结构用法“无以”,意思是“没有什么……拿来……”,“至”是动词,意思是“到”。因此,在朗读时,我们可以在“以”字后面有一个简单的停顿“无以/至千里”,来区别它们的古今词义的差异。
《鸿门宴》:“从此道,至吾军。”“从此”在句中并不是现代汉语中的“从这个时候起”的意思,“从此”是介词“从”+代词“此”,意为“从,这”,朗读时应在“此”后有一个简单的停顿“从/此道,至吾军”。
二、结合上下文语境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它周围的事物必然会有所联系。词语也一样。因为词义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多义性,但当这个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句中时,它的意义大都会单一化。因此,在具体的语句中,一个词的确切意义,往往需要根据该词出现的上下文语境来辨析。词、短语、句子等在语流中出现时,它前面或后面出现的其他语言单位都是该单位的上下文语境。[2]对于一些古今词义差异特别大的词语,或是古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亡的词语,应该利用上下文语境来确定它的词义。例如:
《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可怜”是一个形容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值得怜悯,根据上下文,用现代汉语的的词义理解此句,句意不通。这句话是焦仲卿的母亲所说,她在劝焦仲卿速遣刘兰芝,娶东家女为妻,因此,“可怜”是用于形容东家女的,在此处是“可爱”之意。
对于古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组,它们是两个相临的单音词,并不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因此要把它们的古今义区别开来,必须结合上下文语境。例如:
《过秦论》:“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句中“爱人”在现代汉语里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男女的一方,把这个词义放到句中去,怎么也说不通。因此只能把它们分开来理解,“爱”指爱护,“人”指人民,“爱人”指爱护人民。
对于一些受语法修辞影响的词语,单独的一个词是不能看出它在用法上的不同的,它的词义只能在具体的语境中体现出来,再利用上下文语境来分辨其古今词义的差异。例如:
《阿房宫赋》:“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收集,保藏,“经营”现代汉语的意思是筹划并管理或泛指计划和组织;而在此句中,“收藏”和“经营”都是词类活用的词语,都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指的是金玉珠宝。
三、比较互证法
运用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通过词与词之间意义的关系和多义词诸义项的关系对比,较其异,证其同,达到探求和判定词义的目的,这种训诂方法,可以称作“比较互证”。[3]它是王宁先生和陆宗达先生总结的训诂方法,因为词与词之间相异才能比较,相同才能互证。因此,运用这种方法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不仅有较高的实用性,而且对于课本中一些未加注释的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通过考证大量文献资料证明其异,也可以做到信而有征。
有些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课本中并未加注释的,这些词用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似乎也说得通,但细敲之下,却发现不然。如“行人”、“寡妇”:
《孔雀东南飞》:“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句中的“行人”、“寡妇”并未加注,是否暗示它们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等同呢?“行人”不是路人,而是在外之人,包括经商和从军的;“寡妇”不是死了丈夫的女子,而是独守空闺寡居的妇人,与行人相对应。行人可以指出行在外经商的人或者从军戍边的战士,在魏晋南北朝习见,例如《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汉诗卷十二》:“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先秦汉魏晋 南北朝诗·梁诗卷八》:“行人从此别,去去不淹留。”《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九》:“闺阁行人断,房栊月影斜。”《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梁诗卷二十四》:“行人消息断,空闺静复寒。”唐代杜甫《兵车行》:“行人弓箭各在腰。”因为丈夫不在家,出门在外,在家独守空闺寡居的妻子与出门在外的丈夫互相思念,才会有“起彷徨”的说法。不然,死了丈夫的女子“起彷徨”是有违封建礼仪的,也不是作者的本意。虽然“寡妇”在现代汉语中指死了丈夫的妇女,而在古代汉语中“寡妇”却多指独守空闺的妇人,例如《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勾践将伐吴,徙寡妇致独山上,以为死士示得专一也。”陈琳《饮马长城窟行》:“边城多健儿,内舍多寡妇。”“寡妇”都指独守空闺的妇人。因此,听见鸳鸯啼鸣,“行人”驻足而听,勾起思家之情;“寡妇”则心神不宁,思念远方的丈夫,这是符合课文的语景的。
总之,我们可以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来区分词的界限,从而分辨古今词义的差异;我们结合词语出现的上下文语境,通过分析比较,也能分辨出古今词义的差异;我们还可以运用训诂学的比较互证的方法,通过对古文献资料的考证,判定它的词义,区别它的古今义。同时,对于辨析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要将几种方法结合使用,才能使辨析更为准确。
C. 词语辨析是什么呢
词语辨析是指两个词语之间的含义、感情上的差异。
常见的辨析词语差异的角度主要包括词语的适用对象、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语体色彩和词语的搭配等。
词语的适应对象和范围往往有一定的限制,在运用中要特别注意。如“爱戴”用于对上,如“老师受到学生的爱戴”,“爱护”用于对下,如“老师爱护学生”。又如“边疆”和“边境”,前者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而后者指靠近边界的地方,所指范围较小。
常用的词语辨析方法:
1.词语的适用对象
有些词语虽然词义相近,但适用对象却截然不同。如学习”只适用于好的方面;而“借鉴”既可以用于经验也可以用于教训。“鱼龙混杂”只适用于人“鱼目混珠”只适用于物。考生在做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辨析词语的适用对象,以免误用。
2.词义的侧重点
词义的侧重点是指词语在语义上的侧重。有些词语虽然表达的概念、含义大致相同,但由于组成词语的语素不同,在词义的侧重上就会存在差异。如“简洁”侧重说话行文简明扼要,不啰唆;“简捷”侧重简便、快捷,直截了当。“另眼相看”侧重横向上与其他事物比较;“刮目相看”侧重纵向上与过去比较。实际表达中究竟哪个更贴切,则需要考生结合具体语境来选择。
3.词义的轻重
词义的轻重指的是词语在表达的程度上有轻重之别。有些词语虽然意思相近,但却在程度轻重上存在差别。如“准确”指结果完全符合实际或预期,程度较轻“精确”指极准确,非常正确,程度较重。妄自菲薄”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程度较轻;“自暴自弃指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程度较重。
4.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包括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如“成果”为褒义词,“后果”为贬义词,“结果”为中性词;“处心积虑”为贬义词,“殚精竭虑”为褒义词。考生在做题时,应根据题干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褒贬态度和立场,然后再结合选项中词语的感情色彩选择正确答案。
5.词语的语体色彩
词语的语体色彩又叫文体色彩。有些词语由于经常用在某种语体中,便带上了该语体所特有的色彩。语体色彩包括书面语色彩和口头语色彩两类。如“记”和“牵挂”二者都有心里老想着放不下心之意。但“惦记”是口头语,而“牵挂”是书面语。考生在解答逻辑填空题时,可借助语体色彩,选择恰当的词语。
6.词语的搭配
词语的搭配是指词语由于本身含义存在差异及人们的使用习惯不同,有的词语经常与某些词语搭配,有的则不能与某些词语搭配使用,从而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用法。
D. 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哪些
一、定义法。揭示词语概念内涵的解词方法。
二、举例归类法。通过列举相同的事物,从而概括归类和理解词义的方法。
三、组词合并法。即先把构成词语的关键字或词拆开,分别注解,然后再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语的意义。
四、近义词替换法。即找出与所要解释的词语相应又比较常见的同义词来代替。
五、反义词否定法。 即用反义词加“不”或“没有”的否定形式来解释词义。
六、抓关键词法。一个词语中,常常有一、两个关键性的或疑难的字,只要理解好这一两个字的意思,整个词语就不难理解了。
七、分析综合法。把词语拆开来,先解释每个字,再把每个字的意思组合起来表示词语的意思。
八、描绘法。即对所要解释的词语加以具体的描绘。
九、比喻法。即用具体、形象的比喻说法来解释词语。
十、随文法。先查工具书掌握词的基本意思,然后深入课文中,结合语言环境具体分析词语特定内容的解词方法。
十一、就地取材法。用文中句子解释词语。
十二.语境联系法。指联系上下文,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来解释词义。
E. 区分词语异同的方法
1.辨析词语的确切含义
有些词语表面看起来意思比较接近,但其所表达的内容常有细微的差别,因此一定要准确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比较其异同,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辨析词义的轻重 有些词语表达的内容基本相同,但在表现程度上却有轻重、深浅的不同。
3.辨析词语的适用对象和范围
词语的适应对象和范围往往有一定的限制,在运用中要特别注意。
4.辨析词语的不同搭配
有些词语在使用时一般有比较固定的搭配,不能混用。
5.辨析词语的语法功能
有的词虽属近义词,但词性不同,其语法功能自然不同。
6.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从感情色彩的角度来说,词语可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
7.辨析词语的语体风格 词语的语体风格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口语与书面语,说明文体与文学作品用语,新闻语体与一般书面用语等。在使用中要注意弄清它们的区别,以免出现误用。
8.辨析词语的语境义
词语的语境义比较灵活,它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所产生的特定意义或临时意义。它常常要根据上下文的特定接受对象、人物关系、情感氛围等多种因素来考虑,而不能简单看其字面义。
F. 2020厦门公务员行测词语如何辨析才能快速锁定答案
言行测试卷里的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逻辑填空一直都是一个难点,往往是排除了两个错误选项,然后在剩下的两个选项之间开始纠结,最后选择了一个错误的选项,归根结底还是剩下的两个选项中的词语或者成语不能很好的进行辨析而凭感觉任意选择的结果,那么究竟要如何进行词语的辨析呢?两种方法供大家选择。
一、语素联想法
所畏语素联想法就是将词语或成语中的关键字词组词造句的方法来进行辨析。
【例题】①有些职能部门________手中的权利,增加了人民群众的负担,这种情况在农村显得尤为重要。
②“神州”十号在辽阔的宇宙空间遨游了15天,________了大量珍贵的科研资料。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滥用 收集 B.乱用 搜集
C.乱用 收集 D.滥用 搜集
【解析】第一空,与“权力”搭配,且造成了“人民群众负担增加”的后果。“滥用”指胡乱、过度地没有限制的使用,强调“多”和“乱”,“过多地”使用权力与“增加负担”形成对应,且“滥用权力”为常见搭配,A、D项可选;“卵用”指不懂方法,随便使用,文段中“职能部门”不可能存在胡乱用的问题,排除B、C两项。第二空,横线处所填词语的主体为“神舟十号”,A项“收集”指的是招收聚集,一般侧重一些事物本身存在,将其收纳聚集在一起;D项“搜集”指的是搜索收集,除了收集之外,还有搜索的意思。②句中“神舟十号”在宇宙空间周遨游是早已设定好轨道的,不可能到处去搜索,A项“收集”当选。故正确答案为A。
二、遣词造句法
所畏遣词造句法是说将难以辨析的词语或成语放在熟悉的语境下进行分析的方法。
【例题】“意外惊喜”不是游客在朝鲜可以经常遇到的东西,因为导游会________地规划你的行程,通常不惜绕远路也要避免你接触普通朝鲜人民。可喜的是,一些非政府组织正在________打破这层厚重面纱。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周密 企图 B.谨慎 试图
C.严密 努力 D.审慎 考虑
【解析】从第二空入手。A项“企图”意为意图、图谋,多用于贬义,即“企图”做一些不太好的事情,与整个文段的感情倾向不符,故排除。而C项“努力”与“试图”“考虑”均不同,后二者还停留在思想层面,而前者已经付诸行动。根据前文可知,非政府组织尚未开始行动,故C项可排除。第一空,B项“谨慎”意为慎重、小心,搭配范围广,而D项“审慎”意为极为周密谨慎,常搭配较为重大的事宜,相关主体也等级较高。相较之下,导游规划行程一事用“谨慎”一词更为恰当。故正确答案为B。
G. 高考语文 考前指导 解答词语辨析题的几种思路
解答词语辨析题的几种思路 词语辨析题一直都是高考语文的考查的一个热点,它注重考查考生结合语境准确选用词语的能力。由于汉语词汇丰富,且用法多变,考生掌握起来有较大难度。本文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归纳出几种思路,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根据词语的搭配对象判断。不同的词语,搭配对象往往不同。尽管“执行”与“履行”两词均有实行的意思,但“执行”常与“命令、政策、路线”搭配,而“履行”常与“诺言、合同、条约”搭配。辨析时,要注意词语的搭配是否恰当。例如: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发表声明或谈话,坚决拥护 《反分裂国家法》。 ②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 疾病。 A.制定 祛除 B.制订 祛除 C.制定 驱除 D.制定 驱除 【解析】答案选A。“制定”常与“法律、规程、计划”等词搭配;“制订”一般与“具体的方案”连用。句①中《反国家分裂法》是法律,应用“制定”。“祛除”常与“疾病、疑惧”等词搭配;“驱除”常与“敌人、势力”等词搭配,故句②选“祛除”。 二、根据词语的语义轻重定夺。词语在运用过程中,表现的语义有轻重之分。如“损坏”与“毁坏”都有“破坏”的意思,但“损坏”程度较轻,“毁坏”程度严重。解题时,如果能结合具体语境,准确把握词义的轻重,就比较容易辨析。例如: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鲁迅那一篇篇如匕首投枪般的杂文至今仍显露着 的思想锋芒。 ②如果美国继续 重建朝核问题六方会议的基础,朝鲜不会回到六方会议的谈判桌前。
H. 现代文赏析词语的方法技巧
词语理解的设题
1.课本教材中的设题
1.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其含义的不同。
2.(七下《驿路梨花》)“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
这两道题都属于词语的理解,会直接说要分析词语的含义,这种类型的题目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对应在考试中,词语理解会以加点词语的含义设题。
2.考试中的设题
1.2015重庆B卷14题: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2019遵义9题:第⑧段中加点词“镇定”与“颤抖”是否矛盾?为什么?
3.2019大庆22(2)题: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一句中连用三个“偶然”,前两个“偶然”的含义相同是_____;第三个“偶然”的含义是_____。
上面的三道题都是考查词语的含义(理解),不同的是第二题并没有直接表明要考词语的理解。但还是通过加点词的含义的对比来完成答题。
词语理解的答题
从课本中和考试中出现的题目,我们可以小结词语理解的题目一般会以词语的含义的形式出现,词语的理解其实上就是要回答词语的含义是什么的问题。所以在回答词语理解的题目的时候要回答:词语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词义是这个?
词语的理解
1.分析词语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意思)
2.根据词语的语境判断词语的语境含义(指代义、修辞义、引申义等)。这个时候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句,以及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找出词语隐含的信息。(为什么是这个含义)
注意词语的理解不需要回答词语所涉及到的手法。
补充:①怎么找到指代义?找到词语所在句→确定指代内容→代入原文检查。
②怎么找到修辞义?联系上下文,找出本体和喻体→去掉喻体留下本体,即答案。
词语赏析的设题
词语的赏析一般会以词语的表达效果,词语的好处/妙处的形式出现。通常出现的提示词“品味/品析”。
1、课本中的题目
(七上《秋天的怀念》)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①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一直”)
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再也)
③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绝”“竟”)
这一题是从词语入手体会作者的情感,这是有很明确的指向性的。
(
I. 2020年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重语境轻辨析,逻辑填空不愁分是什么
语言是社会活动中常用的沟通工具,运用语言离不开一定的语境。现公职笔试中言语逻辑填空会考察很多词语或成语。很多考生在做题后发现词语都认识,但是无法选出正确答案。由于个人主观性较强无法正确把握文段的主旨内容是很多考生常犯的错误。因此,中公教育专家建议大家在做逻辑填空时,不仅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词语的语音、语法等有关的语言知识,尽可能多地掌握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更重要的,还要善于依据一定的语境准确理解语言和在特定的语境中恰当使用语言,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境即语言环境,听话人去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意义及交际意图的各种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对象、原因等客观因素及使用语言的身份、思想、性格、心理等主观因素。简单来说就是文字信息以及历史文化环境。 语境对语言表达有很多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特定语境,起到限制的作用;一是表达语境临时赋予的意义或言外之意。其实也就是经常说的言外语境。 言外语境就是文段中所涉及的社会背景及社会文化或者常见固定搭配,是解题的前提、大环境。 例1:固定搭配:资源配置、臻于完美 例2:“你在找什么?”老人和年轻人回答“我在找孙子。” 虽然都是“孙子”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样。老人的“孙子”是正常儿子的儿子,年轻人的意思是临时意义骂人的话。 例3:2014年6月23日,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将_________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国家食药监管总局官员介绍,“重典治乱”成为本次修法的主导思想,将设立最严格的程序_________法律制度,建立最严格的法律责任制度,大幅提高企业违法成本,政府失职将被_________。 A.递交 监视 训责 B.提交 监管 问责 C.提交 监管 谴责 D.交付 监督 审问 中公解析:这道题我们可以从词语辨析角度找词语之间差别来解决,也可以凭借言外语境,我们自己的知识积累选出答案。从第三个空入手,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常见“首问责任制”,当政府工作失职时更多被问责,C选项中的“谴责”则侧重于进行严肃地批评,显然政府失职要了解具体原因,而不仅仅是批评,所以应该用“问责”,而不是“谴责”,故本题答案为“B”。
J. 例说解答词语辨析题的几种思路
李正兵 李慕鸿 词语辨析题一直都是高考语文的考查的一个热点,它注重考查考生结合语境准确选用词语的能力。由于汉语词汇丰富,且用法多变,考生掌握起来有较大难度。本文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归纳出几种思路,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ww 一、根据词语的搭配对象判断。 不同的词语,搭配对象往往不同。尽管“执行”与“履行”两词均有实行的意思,但“执行”常与“命令、政策、路线”搭配,而“履行”常与“诺言、合同、条约”搭配。辨析时,要注意词语的搭配是否恰当。例如: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海外华侨华人纷纷发表声明或谈话,坚决拥护《反分裂国家法》。 ②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 疾病。 A.制定祛除B.制订祛除 C.制定驱除D.制定驱除 【解析】答案选A。“制定”常与“法律、规程、计划”等词搭配;“制订”一般与“具体的方案”连用。句①中《反国家分裂法》是法律,应用“制定”。“祛除”常与“疾病、疑惧”等词搭配;“驱除”常与“敌人、势力”等词搭配,故句②选“祛除”。 二、根据词语的语义轻重定夺。 词语在运用过程中,表现的语义有轻重之分。如“损坏”与“毁坏”都有“破坏”的意思,但“损坏”程度较轻,“毁坏”程度严重。解题时,如果能结合具体语境,准确把握词义的轻重,就比较容易辨析。例如: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鲁迅那一篇篇如匕首投枪般的杂文至今仍显露着 的思想锋芒。 ②如果美国继续重建朝核问题六方会议的基础,朝鲜不会回到六方会议的谈判桌前。 A.锋利无视 B.犀利 无视 C.锋利漠视 D.犀利 漠视 【解析】答案选B。“锋利”与“犀利”都有“尖锐”的意思,但“犀利”的语义较重,句①选“犀利”更合语境。“漠视”侧重“冷淡对待”;“无视”侧重“不放在眼里”,比“漠视”程度重,句②有美国不把朝鲜放在眼里之意,故选“无视”。 三、根据词语的相异语素选择。 有些近义词,它们有一个共同的语素(即词语中有一个字相同)。对于这种类型的近义词,我们可以采取“去同存异”的方法进行辨析,即先把相同的语素暂时放在一边不管,然后给不同的语素组词并结合语境加以区分。例如: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