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学生怎么口服心不服——"9加几"教学案例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格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小猴的图片) 看,老师把谁带来了,你们喜欢小动物吗? 聪明的小猴参加了我们的数学课。他给我们出了几道题,谁能把答案告诉大
1、 9+1=( )
9+1+2=( )
9+1+7=( )
9+1+3=( )
9+1+5
那你们怎么算的那么快呀
2、把下面三角形上的三个数相加,先加哪两个数方便?为什么?
一、 出示例
这是一幅图谁能看图说说意思?谁来列出算式?谁能看图想个办法这道题怎样算就特别快,特别好算?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算式9+4=怎样算就算的特别快呀?(师生共同完成并板书)
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道题,是什么?图意?列算式?从图上看怎样算就特简单(学生回答)
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教师演示)那么从算式上看怎样解答这道题?(教师板书,多找几个学生说说)刚才老师出的两道题,你们都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
二、 动手操作(学生白小棒)
左边摆9个右边摆6个一共摆了多少个?
怎样操作算得有对又快
左边摆9个右边摆4个一共摆了多少个?
左边摆9个右边摆8个一共摆了多少个?
你们都是用什么方法算的这么快呀?
快坐直,跟老师做几道题好吗?9+3= 9+5= 9+2= 9+9=
六、练习
1、课件练习,看图说怎样变化就特别好算
2、请同学们把数学课本打开,把第三题写出来,
3、开放性的题小猴不小心,把墨水溅到作业本上,算式只能看出
9 + ( ) =( )
谁愿意帮帮忙这个算式大概是怎样的?下面看看这些算式有什么特征吗?根据发现的规律,如果老师再出这样的题,你能很快算出得数吗?
4、老师口述,学生练习
5、游戏练习,摘苹果
七、拓展,这都是我们今天学习的9加几,下面老师考考你,看看这道题,8+5=你会做这道题吗?
【教学反思】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目前信息化的社会要求学生加强收集信息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深入地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数学课程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这是非常重要的。
这一节课,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知识的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教学较为成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的一开始我精心设计了几个练习,层层深入,为新课的引入奠定了基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我先让学生看实物图、摆小棒,获得初步的感知,再让学生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留给学生充分发表想法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思维是生动活泼的,提出了多种9加几的计算方法,这些算法都是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动脑思考获得的,有些还非常具有创造性。由此可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使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得到培养,创新的意识也得到了发展。
3.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探索出解决问题方法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㈡ 苏教版数学《9加几》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同学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情境有利于同学了解实际生活中的数学,让同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本节课教材共布置了两道例题,例1为我们提供的资源是学校运动会的场景图,通过同学们喝了一些饮料“还有多少盒?”引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例2展示的是“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和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同学会计算9加几,知道“凑十法”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培养同学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9加几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说课稿 9加几时间: 2009年08月18日 作者:佚名 来源:网络 4232人正在讨论相关问题 一、说教材我的说课内容是“9加几”,这个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它是学生掌握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进位加法的基础。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1、认知目标: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3、情感目标:通过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难点: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二、说教法学法: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三、总体设计本节课我安排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朋友们,四月份是我校的体育节,我们学校不仅举办了盛大的开幕仪式,还举行了全校运动会。看,比赛开始了,运动场上多热闹哇(出示课件一——主题图)!跑道上正在进行二年级的60米跑决赛,运动场的中央还进行着跳绳、踢毽和跳远等比赛项目。在操场四周的看台上,同学们正在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加油。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课件二)这样,直接引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为运动员准备的盒装饮料,激起学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第二个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将分三个步骤来完成。第一步骤是讨论交流,得出方法。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根据学生的发言,屏幕上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在交流过程当中,学生探讨出的方法有很多种,思维比较凌乱。可能出现的情况有:(课件三)(1)依次一个一个的数1、2、3、4、……12、13;(2)先数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3)9和4合起来是13(4)先拿一盒放进箱子里,补足十,再想“10+3=13”教师引导学生将第四种方法的思维过程用下图表示出来,想:9加1得10, 10加3得13。9 + 4 = 13 (课件四)1 310通过直观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第二个步骤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设计了一个比赛环节:利用主题图让小组成员互相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看谁提得多,并给予奖励。运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巧妙自然地将9加几的问题搬到黑板上,例如:踢毽组和跳绳组一共有多少人?9 + 3踢毽组和跳远组一共有多少人?9 + 7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第三个步骤是归纳算法,巩固记忆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在引导学生归结“凑十法”算理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9+3,左边摆9根,右边摆3根;再让学生回忆几加几凑成十,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移动小棒,根据学生的思路,填写思维图。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从3根里拿出1根和9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课件五)9 + 3 = 121 210第二种是从9根里面拿出7根和3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9 + 3 = 122 710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摆圆片,计算9+7,学生也可能出现两种思路 (课件六)9 + 7 = 16 或 9 + 3 = 121 6 2 710 10这里我没有强调“看大数,分小数”,而是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分小数”或“分大数”,只要能凑成十都是可以的。(3)巩固新知,寻找规律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难点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一个砌房子的游戏,将9加几的算式有规律的排列,先让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加数都是9,从而引出课题“9加几”,再让学生计算结果。既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巩固了9加几的知识。让学生计算出9加几的算式后,再观察得数特点,发现规律,找寻又快又对的计算窍门。(课件七)9+1=109+2=119+3=129+4=139+5=149+6=159+7=169+8=179+9=18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发现和的个位上的数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那我继续追问,这个1到哪去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凑成10了,从而对“凑十法”进一步加深了印象。(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我安排了两个练习。 第一个练习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色彩鲜艳的菠萝、苹果图,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课件八)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第二个练习是根据图意填写算式。这道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先让学生弄清楚画中的内容,再让同桌互相讨论提出问题。可以自己选择计算出蜜蜂的只数或鲜花的朵数。在计算鲜花的朵数时,学生可能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把算式填成6+9=15,要给予肯定;在计算蜜蜂的只数时,学生也有可能按蜜蜂的颜色分类把算式填成10+5=15,在肯定学生计算正确的同时,也要表扬他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5)全课小结,完善新知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解答这些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在进行评价时,我会采用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表扬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师的认可,学习的兴趣会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以上是我对“9加几”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㈣ 说出计算9加几的诀窍
9加几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三种: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
1、点数法:利用圆片、小棒或者手指等实际的辅助工具来摆一摆、数一数,实践操作计算9加几。
2、接数法:以一个较大的加数作为起点,另一个加数作为参照数,结果就是加法算式的和,9加几就以9为起点,加几就接几个数。
3、凑十法:计算9加几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凑十法,9再凑一个1就可以得到10,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进行计算,又快又方便。
凑十法的要点:看到9想到1,看到8想到2,看到7想到3,看到6想到4,总之就是要想办法凑为10,转化计算。
(4)9加几教学方法设计扩展阅读
9加几的计算是一年级“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的第一课, 是在学生己掌握10 以内加减法和11~ 20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的内容是今后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 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
《新课程标准》对于低年级的计算教学要求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并在练习中强化用凑十法口算9的方法。把具体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对应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凑十法, 也为学生脱离事物算出得数打下基础。
㈤ 九加几的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9加几”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继续学习8、7、6、5、、、、、加几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进位加法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 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可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数的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让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和“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凑十法”的思考过程。
四、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容易疲劳,因此,我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将数学知识融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中,我不打算强调各种计算方法的优或劣,也不刻意去提示学生用哪种方法简便,而是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3、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尽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去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不同于常规的思维方法和途径。
五、教学环节
本节课我安排了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小朋友们,四月份是我校的体育节,我们学校不仅举办了盛大的开幕仪式,还举行了全校运动会。看,比赛开始了,运动场上多热闹哇(出示课件一——主题图)!跑道上正在进行二年级的60米跑决赛,运动场的中央还进行着跳绳、踢毽和跳远等比赛项目。在操场四周的看台上,同学们正在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加油。为了给运动员解渴,他们还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结束时,小明问:“还有多少盒?”(课件二)这样,直接引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观察为运动员准备的盒装饮料,激起学生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意识。
第二个环节: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是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将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这个环节我将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讨论交流,得出方法。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注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组织学生讨论“还有多少盒”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流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议一议每种方法。在学生评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赞扬和鼓励。根据学生的发言,屏幕上逐一显示各种解决方法。在交流过程当中,学生探讨出的方法有很多种,思维比较凌乱。可能出现的情况有:(课件三)
(1)依次一个一个的数1、2、3、4、……12、13;
(2)先数箱子里的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
(3)9和4合起来是13
(4)先拿一盒放进箱子里,补足十,再想“10+3=13”
教师引导学生将第四种方法的思维过程用下图表示出来,想:9加1得10, 10加3得13。
9 + 4 = 13 (课件四)
1 3
10
通过直观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方法。
第二个步骤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我设计了一个比赛环节:利用主题图让小组成员互相提出加法计算的问题,看谁提得多,并给予奖励。运用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巧妙自然地将9加几的问题搬到黑板上,例如:
踢毽组和跳绳组一共有多少人?
9 + 3
踢毽组和跳远组一共有多少人?
9 + 7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要解决的问题,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第三个步骤是归纳算法,巩固记忆
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在引导学生归结“凑十法”算理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9+3,左边摆9根,右边摆3根;再让学生回忆几加几凑成十,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移动小棒,根据学生的思路,填写思维图。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从3根里拿出1根和9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课件五)
9 + 3 = 12
1 2
10
第二种是从9根里面拿出7根和3根凑成10根,10再加2等于12
9 + 3 = 12
2 7
10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摆圆片,计算9+7,学生也可能出现两种思路(课件六)
9 + 7 = 16 或 9 + 3 = 12
1 6 2 7
10 10
这里我没有强调“看大数,分小数”,而是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分小数”或“分大数”,只要能凑成十都是可以的。
(3)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持久,在突破重难点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一个砌房子的游戏,将9加几的算式有规律的排列,先让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加数都是9,从而引出课题“9加几”,再让学生计算结果。既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巩固了9加几的知识。让学生计算出9加几的算式后,再观察得数特点,发现规律,找寻又快又对的计算窍门。(课件七)
9+1=10
9+2=11
9+3=12
9+4=13
9+5=14
9+6=15
9+7=16
9+8=17
9+9=18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发现和的个位上的数都比第二个加数少1,那我继续追问,这个1到哪去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1和9凑成10了,从而对“凑十法”进一步加深了印象。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我安排了两个练习。 第一个练习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色彩鲜艳的菠萝、苹果图,培养学生看图列加法算式的能力,(课件八)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第二个练习是根据图意填写算式。这道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先让学生弄清楚画中的内容,再让同桌互相讨论提出问题。可以自己选择计算出蜜蜂的只数或鲜花的朵数。在计算鲜花的朵数时,学生可能会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把算式填成6+9=15,要给予肯定;在计算蜜蜂的只数时,学生也有可能按蜜蜂的颜色分类把算式填成10+5=15,在肯定学生计算正确的同时,也要表扬他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用前面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5)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我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里学会了什么?解答这些题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在进行评价时,我会采用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来表扬和鼓励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方法得到老师的认可,学习的兴趣会更高,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以上是我对“9加几”这部分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设想。
六、设计理念
这节课的设计是本着以下几个理念进行地:
首先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又能为生活而服务,感受数学与生活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其次追求算法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课堂实践中不乏有精彩的火花,例如:有学生在计算9+8时会这样计算:9可以分成4和5,8可以分成3和5,先算5+5=10,再算3+4=7。同时又应该看到算法优化的重要性。
第三,在练习设计上,注重人文,面向全体,让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都有兴趣参加练习,并且选择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问题。还要深入挖掘教材,把简单的数学知识升华到数学思想的高度。
㈥ 9加几的作业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9加几的作业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作业目标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是作业目标的前提。
作业目标:
教科书第96~97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七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运动会场景图、师生共同准备18根小棒。
㈦ 九加几教案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启思
师:恭贺同学们在秋季运动会上夺得了年级冠军,你们平时喜欢做运动吗?
现在老师要带着同学们到某小学运动场上观看运动会?不过,只有闯关成功我们才能获得参观的入场券,大家要加油哦!
快速抢答:9+1+n,追问:你们怎么算得那么快?
小朋友们你们不仅算对了这组题,而且还发现了规律,我们得到了入场券,咱们出发吧!
【设计意图:这个练习就想让学生通过口算感悟到:9+1=10,10再加几就等于十几,此练习为'凑十法'的运用做了充分的铺垫。】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试说算法。(课件出示课本88页的全景图。)
师:看,运动场上多热闹啊!你观察到了哪些运动项目?让学生自由的说。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在牛奶图上,让学生仔细观察牛奶图并说一说搜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 “一共有多少盒牛奶?”
教师追问: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知道一共有多少盒牛奶的?(教师巡视,搜集算法)
预设方法一:学生可能会采用数数法、接数法;
预设方法二:组成法;
预设方法三:凑十法;
如果出现凑十法,教师追问:你是怎样凑十的,让学生边用学具演示,边说凑十法。随后询问:谁采用的也是这种方法?找2-3个学生再完整的说一说凑十的过程,之后教师用课件直观演示孩子们的思考过程:从外面的4盒拿一盒放进箱里凑成10盒,箱里的10盒和箱外的3盒相加,一共是13盒。使学生对“把9凑成10”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在这一步中如何计算9加几,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探索、交流,汇报,逐渐形成对数学方法的认识,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2.优化算法,归纳总结。
①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在对比中逐渐发现哪种方法最简便,哪种方法有缺陷。从而达到优化算法的目的。】
②引导学生归结“凑十法”算理
学生用摆小圆片的方法计算9+4,边摆边说你是怎样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移动小圆片,完成凑十的过程。使学生头脑里形成凑十的表象,加深对“凑十法”的理解。】
然后再指导学生说出“拿几剩几得十几。” 并追问:1拿哪去了?强化凑十的过程,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设计意图:在准备的过程中,我搜集了一些学生说算理的小歌谣,如:为了给9凑成十,把4分成1和3,9加1等于10,10加3等于13;见9想1凑成十,4可以分成1和3,9加1等于10,10加3等于13等等。但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即要求他们会思考,又能从直观到抽象,还要会用语言表述凑十的过程,负担较重。所以我把算理简化成“拿几剩几得十几”,这样简洁明了,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3.巩固算法,渗透思想。
让学生用小圆片摆9+6,9+3的计算过程,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几次操作、观察、口述的过程。使学生把操作、思维、语言融为一体,达到深化算理的目的。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出课题并板书。
然后询问:我们是怎样计算9加几的?根据学生的回答用箭头将9加几的算式和 10加几连起来,渗透转化的思想。
4.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让学生说出说有9加几的算式还有哪些?教师板书9+2=11、9+3=12、9+4=13、pan>9+5=14、9+6=15、9+7=16、9+8=17、9+9=18并提问: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一)基础练习。
1.运用规律,速算9加几。让学生快速抢答9加几的口算。
2.圈一圈,算一算。
(二)综合练习。
1.比一比,赛一赛。计时速算9加几的口算。
2.把2、3、4、5填进去,每个数只能用一次,使每横行、竖行合起来是16。
层次三:提高练习。
找规律填数。想一想,问号下面藏着几?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展示的空间。
【设计意图:为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完善对9加几计算的认识,在练习设计中我紧扣重点,既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又注意学生思维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把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四、畅谈收获,渗透思想
先让学生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对全课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此环节适时、适度渗透了数学转化思想,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在以后生活、学习中如果遇到了问题,不要退缩,一定要开动脑筋,想办法把不会的问题转化成已经掌握的知识,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㈧ 远程教育资源九加几教案
9加几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P96、98页内容。
教学目标 :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小棒20根。
教学过程 :
一、激发兴趣,复习铺垫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学校正在开运动会,你们想去参加吗?要想参加,就得先过两关,下面就让我们闯关吧。(采用闯关的形式复习1和几组成几与10与几等于十几的习题)
2、师:我们顺利地闯过了两关,赶快到运动场去吧,那里的运动会已经开始了!(出示校园运动会的场景图)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创设情报境,教学例1
(1)师:运动场上的比赛热闹极了,请仔细看一看,同学们都参加了哪些比赛项目?
生:有踢毽子的、跳绳的、跑步的、跳远的。
(2)你最喜欢哪个比赛项目,数一数每个项目有多少人?
生:我最喜欢跳绳的,有3人参加。……
(3)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这些运动员参加这些比赛很辛苦,于是学校服务队的小朋友的小朋友给运动员准备了许多好喝的饮料(出示数饮料画面),送走了了一些,请仔细看一看,还有多少盒没送?
生:还有13盒没送。
(4)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先说给同桌听一听。
生讨论、汇报。
(小组内同学交流,然后各级汇报。学生们有的用点数法,有的用接着数的方法,也有的用凑十法等多种计算方法)
(5)师总结:同学们可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2、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要算有多少盒怎样列式?(板书:9+4)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9加几。(板书课题:9加几)
师:9加几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请一名学生操作,教师引导语 言: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式就凑成了10盒?这个1盒是从哪来的?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10盒和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师:谁能结合板书完整地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9+4的?
3、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如:运动会上有9个踢毽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毽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列式算式后,学生自己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1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练习巩固提高。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图意,并动手圈一圈,再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会计算9加几的算式吗?请说出几个9加几的算式并说说怎样计算的。
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9加几)同学们想到了许多的方法。其中的“凑十法”能让我们计算得更快。
板书设计:
9加几
9 + 5 = 14 9 + 7 = 16
1 4 1 6
教学反思:这节课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数学地思维,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一个重点。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要注重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深入地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数学课堂的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这些,在以上教学片断中得到了较好地体现,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数学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的体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平等、开放、操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