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萨顿和摩尔根在验证基因在染色体上分别用了什么方法
1、萨顿用蝗虫实验,类比推理的方法。
2、摩尔根用果蝇实验,假说演绎法。
2. 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
A、摩尔根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A正确;
B、沃森和克里克使用模型建构法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B正确;
C、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并用假说-演绎法揭示了两大遗传定律,C错误;
D、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D正确.
故选:C.
3. 孟德尔和摩尔根实验方法是什么
孟德尔和摩尔根各自用到的试验方法是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先假定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然后用显性和隐形作为标记,通过反复的演算和推理,讲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规律分析了出来,后来被证实是正确的;摩尔根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发现特有的白眼果蝇只存在于F2代中。这时候,他假设控制果蝇眼的颜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没有对应的等位基因,符合这个规律了。
4. 孟德尔 萨顿 摩尔根 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什么
“假说—演绎法”
“假说—演绎法”是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证明假说是错误的。可见,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即由一个或几个前提可以必然地推出结论的推理过程或推理形式。当前最流行的假说—演绎模型可图示如下:P……H∝Oc→Hc[3]。其意义是:某项研究从解决一个问题(P)开始,通过逻辑推理或想象(……),导出一个假说(H),由此推演出(∝)必然的可观察的待检验陈述(Oc),如果这些陈述被证明是正确的,就得出(→)被确证的结论(Hc)。
“假说—演绎法”不仅是经典遗传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而且在现代遗传学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在生物2《遗传与进化》模块中要求学生领悟“假说—演绎法”是十分正确的。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引导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领悟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
5. 孟德尔,摩尔根,萨顿用到的实验方法及贡献
1、孟德尔:假说演绎法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9世纪中期,孟德尔用豌豆做了大量的杂交实验,在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记载和进行数学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杂种后代中出现一定比例的性状分离,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子二代出现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
孟德尔做的很多实验都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后来又有数位科学家做了许多与孟德尔实验相似的观察,大量的实验都验证了孟德尔假说的真实性之后,孟德尔假说最终发展为遗传学的经典理论。
2、摩尔根:假说演绎法
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曾经明确表示过不相信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也怀疑萨顿的假说,后来他做了大量的果蝇杂交实验,用实验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证实了萨顿的假说。由此可以看出,对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的探究历程,也是假说一演绎的过程。
3、萨顿:类比推理法
萨顿观察的对象是蝗虫细胞,1902年在《生物学通报》上发表的文章中,他首次详细地图示了蝗虫具有成对确定的、可识别、又彼此不同的同源染色体。文章末尾提出假说,认为染色体携带遗传单位,而遗传单位在性细胞的染色体分裂时的行为就是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物质基础。
(5)摩尔根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相关理论:
假说演绎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前提并不蕴涵结论。前提真,结论未必真。从推理形式来看,它不符合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科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归纳——演绎方法,可看作假说演绎法的雏型。亚里士多德主张,科学家要从被解释现象中归纳出解释性原理,然后再从包含这些原理的前提中,演绎出关于这个事实的原因的知识。反映必然性知识的科学就是通过演绎组织起来的一组陈述。
类比推理以关于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的判断为前提,推出两个事物的其他属性相同的结论的推理。如声和光有不少属性相同--直线传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等现象;由此推出:既然声有波动性质,光也有波动性质。
这就是类比推理。类比推理具有或然性。如果前提中确认的共同属性很少,而且共同属性和推出来的属性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的类比推理就极不可靠,称为机械类比。科学家常根据类比推理得出重要结论。
6. 摩尔根利用荧光标记法法将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
C错误,预实验的作用不是减小实验误差,而是确定最适温度的范围。这样做的好处是,减少实验组,从而节省工作量,减少材料用量。
7. 生物:摩尔根通过什么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
在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和获得博士学位后的10多年里,摩尔根主要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1900年,孟德尔逝世16年后,他的遗传学说才又被人们重新发现。摩尔根也逐渐将研究方向转到了遗传学领域。摩尔根起初很相信这些定律,因为它们是建立在坚实的实验基础上的。但后来,许多问题使摩尔根越来越怀疑孟德尔的理论,他曾用白腹黄侧的家鼠与野生型杂交,得到的结果五花八门。但与此同时,德弗里斯的突变论却越来越使他感到满意,他开始用果蝇进行诱发突变的实验。他的实验室被同事戏称为“蝇室”,里面除了几张旧桌子外,就是培养了千千万万只果蝇的几千个牛奶罐。1910年5月,他的妻子兼实验室的实验员发现了一只奇特的雄蝇,它的眼睛不像同胞姊妹那样是红色,而是白的。这显然是个突变体,注定会成为科学史上最着名的昆虫。这时摩尔根家里正好添了第三个孩子,当他去医院见他妻子时,他妻子的第一句话就是“那只白眼果蝇怎么样了?”他的第三个孩子长得很好,而那只白眼雄果蝇却长得很虚弱。摩尔根极为珍惜这只果蝇,将它装在瓶子里,睡觉时放在身旁,白天又带回实验室。它这样养精蓄锐,终于同一只正常的红眼雌蝇交配以后才死去,留下了突变基因,以后繁衍成一个大家系。
这个家系的子一代全是红眼的,显然红对白来说,表现为显性,正合孟德尔的实验结果,摩尔根不觉暗暗地吃了一惊。他又使子一代交配,结果发现了子二代中的红、白果蝇的比例正好是3:1,这也是孟德尔的研究结果,于是摩尔根对孟德尔更加佩服了。
摩尔根决心沿着这条线索追下去,看看动物到底是怎样遗传的。他进一步观察,发现子二代的白眼果蝇全是雄性,这说明性状(白)的性别(雄)的因子是连锁在一起的,而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先由一变二,可见能够遗传性状,性别的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它通过细胞分裂一代代地传下去。
染色体就是基因的载体!摩尔根和他的学生还推算出了各种基因的染色体上的位置,并画出了果蝇的4对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排列的位置图。基因学说从此诞生了,男女性别之谜也终于被揭开了。从此遗传学结束了空想时代,重大发现接踵而至,并成为20世纪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为此,摩尔根荣获了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他是霍普金斯大学、也是美国的第一位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得主;也是第二位因遗传学研究成果而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在霍普金斯大学读书和留校任教的岁月里,摩尔根始终保持着对生物学界进展的高度关注。当1900年孟德尔的遗传学研究被重新发现后,不断有遗传学的新消息传到摩尔根的耳朵里。摩尔根一开始对孟德尔的学说和染色体理论表示怀疑。他提出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生物的性别肯定是由基因控制的。那么,决定性别的基因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不论怎样回答,都会面对一个难以收拾的局面,在自然界中大多数生物的两性个体比例是1:1,而不论性别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都不会得出这样的比例。为了检验孟德尔定律,摩尔根曾亲自做了实验,他用家鼠与野生老鼠杂交,得到的结果五花八门,根本无法用定律解释;而且,关于染色体上有基因的说法,当时还只是猜测,用猜测的理论来解释孟德尔的遗传学说,坚持“一切通过实验”原则的摩尔根认为那是不可信的。怀疑归怀疑,摩尔根依然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忙碌着。1908年,他开始用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作为实验材料,研究生物遗传性状中的突变现象。果蝇属于苍蝇一类,但是比我们日常看到的苍蝇要小,体长不过半厘米,一个牛奶瓶中就可以装成百上千只。果蝇喜欢吃腐烂的水果,所以人们在夏日的水果摊前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它们的名字也由此而来。作为实验材料,果蝇饲养容易,一点点香蕉浆就可以让它们饱食终日;果蝇繁殖力强,1天时间卵即可孵化为蛆,2到3天变成蛹,再过5天羽化为成虫,一年可以繁殖30代;果蝇细胞内的染色体很简单,只有4对8条,清晰可辨。果蝇的快速繁殖让实验室附近的居民遇到了一个怪现象,他们放在家门口的牛奶瓶经常会丢失。那么多的牛奶瓶跑到哪里去了?原来,为了装下大量的果蝇摩尔根和他的研究生有时也做“梁上君子”,去偷附近居民的牛奶瓶。
第一批果蝇被摩尔根“关了禁闭”,他让手下的一名研究生在黑暗的环境里饲养果蝇,希望出现由于果蝇长期不用眼睛,使它们的视力逐渐消失,甚至眼睛萎缩或移位的品种。虽然连续繁殖了69代,始终不见天日的果蝇还是瞪着眼睛。第69代果蝇刚羽化出来时,一时睁不开眼睛,那个研究生兴奋地叫摩尔根过来看。还没等两人为实验成功击掌欢呼,那些果蝇便恢复了常态,大摇大摆地向窗口飞去,留下目瞪口呆的师徒二人。像这样一败涂地的实验,摩尔根做过许多次。他经常几十个实验同时进行,不出他所料,许多实验都走入了死胡同。有时摩尔根自嘲说,他搞的实验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愚蠢的实验,第二类是蠢得要命的实验,还有一类比第二类更蠢的实验。虽然频频失败,但是摩尔根屡败屡战,因为他知道,在科学研究中,只要出现一个有意义的实验,所有付出的劳动就都得到了报偿。
果然,关于果蝇的另一项实验最终轰动了全世界。这批果蝇遭到了摩尔根的“严刑拷打”,使用X光照射、激光照射,用不同的温度,加糖、加盐、加酸、加碱,甚至不让果蝇睡觉。各种手段都使用了,目的是诱发果蝇发生突变。一晃两年过去了,1910年摩尔根的一位朋友来拜访他,摩尔根面对实验室中一排排的果蝇实验瓶,略带伤感地慨叹:“两年的辛苦白费了。过去两年我一直在喂果蝇,但是一无所获。”有时希望总在绝望的时候诞生,1910年5月,摩尔根夫人在红眼的果蝇群中发现了一只异常的白眼雄性果蝇。他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类型,因此这只果蝇是罕见的突变品种。
尔根激动万分,将这只宝贝果蝇放在单独的瓶子中饲养。每天晚上,摩尔根带着这只果蝇回家,睡觉时将实验瓶放在身边,白天又带着它去上班,生怕果蝇出现意外。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原本虚弱的白眼果蝇终于在与一只红眼雌性果蝇交配后才寿终正寝,将突变的基因留给了下一代果蝇,留给了苦心栽培它的摩尔根。十天后,第一代杂交果蝇长大了,全部是红眼果蝇。不要为白眼基因的缺席担心,按照孟德尔的学说,红眼基因相对白眼基因是显性,因此珍贵的突变基因只是躲到了后台。摩尔根当然不会放过检验前人理论的机会,他用第一代杂交果蝇互相交配,产生第二代杂交果蝇。焦急地等待了十天,摩尔根得到了第二代杂交果蝇,其中有3470个红眼的,782个白眼的,基本符合3:1的比例。这下,摩尔根对孟德尔真正服气了,实验结果完全符合孟德尔从豌豆中总结出的规律。当摩尔根坐在显微镜旁边,再次定睛观察这些瞪着白眼的果蝇时,他发现了一个不同于孟德尔规律的现象。按照孟德尔的自由组合规律,那些长着白眼的果蝇,它们的性别应当是有雄性的,也有雌性的。然而这些白眼果蝇居然全部是雄性,没有一只是雌性的。也就是说,突变出来的白眼基因伴随着雄性个体遗传。摩尔根终于从果蝇身上看到了孟德尔在豌豆上观察不到的现象。对特殊现象的解释,就是建立新的定律。摩尔根知道,果蝇的4对染色体中,有一对是决定性别的。其中雌性果蝇中的两条性染色体完全一样,记为XX染色体;雄性果蝇中的性染色体一大一小,记为XY染色体。摩尔根判断,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因此,当他的那只宝贝白眼果蝇与正常的红眼果蝇交配后,由于红眼是显性基因,因此后代不论雌雄,都是红眼果蝇;当第二次进行杂交时,体内含有白眼基因的雌性红眼果蝇与正常的雄性红眼果蝇交配,就会出现含白眼基因的一条X染色体与一条Y染色体结合,生成第二代杂交果蝇中的白眼类型,而且都是雄性的。摩尔根把这种白眼基因跟随X染色体遗传的现象,叫做“连锁”,两类基因——白眼基因和决定性别的基因——好像锁链一样铰合在一起,在细胞中的染色体对分裂时一同行动,组合时也一同与另外的染色体结合。
发现突变的白眼果蝇,花费了摩尔根和他的学生整整两年的时光。而第一个突变果蝇发现后,另外的突变类型便接踵而至。在几个月内,他们又发现了四种眼色突变,例如果蝇中出现了粉红眼,这个形状的分离和组合与性别无关,也与白眼基因无关,显然粉红眼基因位于另外的染色体上,而且不在性染色体上;朱砂眼果蝇的遗传特点与白眼果蝇完全一致,也是伴性遗传的,说明两个基因都位于X染色体上。
摩尔根的学生发现了一种突变性状——果蝇的小翅基因,给摩尔根新创立的理论带来了挑战。这种突变基因是伴性遗传的,与白眼基因一样位于X染色体。但是当染色体配对时,这两个基因有时却并不像是连锁在一起的。例如,携带白眼基因与小翅基因的果蝇,根据连锁原理,产生的下一代应该只有两种类型,要么是白眼小翅的,要么是红眼正常翅的。但是摩尔根却发现,还出现了一些白眼正常翅和红眼小翅的类型。又需要解释现象了。摩尔根提出,染色体上的基因连锁群并不像铁链一样牢靠,有时染色体也会发生断裂,甚至与另一条染色体互换部分基因。两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距离越远,它们之间出现变故的可能性就越大,染色体交换基因的频率就越大。白眼基因与小翅基因虽然同在一条染色体上,但是相距较远,因此当染色体彼此互换部分基因时,果蝇产生的后代中就会出现新的类型。这就是“互换”定律。
“连锁与互换定律”是摩尔根在遗传学领域的一大贡献,它和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一道,被称为遗传学三大定律。虽然摩尔根是个讨厌空谈理论,注重实验的人,但是为他赢得声誉最多的论文,却不是关于实验的描述,而是他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阐述连锁与互换定律的理论文章,中间没有列举任何实验数据。
1933年的一天下午,摩尔根正坐在家中院子里看一本当年流行的小说,悠然自得。这时,家里收到了一份电报,内容说的是正值诺贝尔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摩尔根由于对遗传的染色体理论的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奖”。摩尔根并没有到瑞典去出席颁奖仪式,借口是自己工作太忙。其实是因为他本人不喜欢一本正经地在公众集会中出现,除了科学讨论会,他对于政治和其他集会均不感兴趣。在得到奖金后,摩尔根执意一分为三,自己留下一份,两个实验室的学生每人一份。在摩尔根看来,荣誉和奖金应该属于大家。
1941年,摩尔根以75岁高龄宣布退休,离开了实验室。1945年底他因病去世。人们对他最好的纪念,也许要算将果蝇染色体图中基因之间的单位距离叫做“摩尔根”。他的名字作为基因研究的一个单位而长存于世。
8. 摩尔根一共发明了什么
摩尔根发现了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 是现代实验生物学奠基人。
摩尔根及其同事、学生用果蝇做实验材料。到1925年已经在这个小生物身上发现它有四对染色体,并鉴定了约100个不同的基因。并且由交配试验而确定链锁的程度,可以用来测量染色体上基因间的距离。1911年他提出了“染色体遗传理论”。
果蝇给摩尔根的研究带来如此巨大的成功,以致后来有人说这种果蝇是上帝专门为摩尔根创造的。摩尔根发现,代表生物遗传秘密的基因的确存在于生殖细胞的染色体上。而且,他还发现,基因在每条染色体内是直线排列的。
染色体可以自由组合,而排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是不能自由组合的。摩尔根把这种特点称为基因的“连锁”。摩尔根在长期的试验中发现,由于同源染色体的断离与结合,而产生了基因的互相交换。不过交换的情况很少,只占1%。连锁和交换定律,是摩尔根发现的遗传第三定律。
他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了着名的基因学说,揭示了基因是组成染色体的遗传单位,它能控制遗传性状的发育,也是突变、重组、交换的基本单位。1933年,摩尔根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摩尔根毕生从事胚胎学和遗传学研究,在孟德尔定律的基础上,创立现代遗传学的“基因理论”。曾对多种生物(包括许多种海洋生物)和生物学问题进行研究;利用果蝇进行遗传学研究,发现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确立了伴性遗传规律。
并发现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的连锁、交换和不分开等现象,建立了遗传学的第三定律——连锁交换定律。把400多种突变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制成染色体图谱,即基因的连锁图。于1926年出版了《基因论》专着,对基因这一遗传学基本概念进行了具体而明确的描述。
他创立的基因理论实现了遗传学上的第一次理论综合。在胚胎学和进化论之间架设了遗传学桥梁,推动了细胞学的发展,并促使生物学研究从细胞水平向分子水平过渡,以及遗传学向生物学其它学科的渗透,为生物学实现新的大综合奠定了基础。
此外,还荣获英国皇家学会授予的达尔文奖章(1924年)和科普勒奖章(1939年)。其作品涉及生物学的几个重要领域,主要有《进化与适应》、《实验胚胎学》和《胚胎学与遗传学》、《基因论》等。
9. 摩尔根是怎样创立出染色体遗传理论的
摩尔根(1866—1945),美国生物学家,因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1933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摩尔根出生在美国肯塔基州,父母亲都出身于南方名门望族。虽然由于南北战争中南方的失败,家境已经衰落,但父母亲仍然非常重视对他的教育。
在青少年时代,摩尔根就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他喜欢大自然,对动植物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他曾用几个夏天的时间,到肯塔基州和西马里兰州的乡间、山区观光游览,搜集了许多化石。在肯塔基的山区,他还同美国地质勘察队一起工作了两个夏天。在他反复要求下,父母同意把家中的两个房间作为他的专用“博物馆”。他自己动手刷油漆,糊墙纸,把两个房间重新装饰一番,在里面摆满了他制作的鸟、蝴蝶和其他小昆虫的标本以及化石、矿石等等。正是这种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驱使他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并且在艰苦的科学研究工作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
他在肯塔基大学取得了动物学学士学位。后来,在形态学家布鲁克斯教授指导下从事形态学研究。他完成了论海洋蜘蛛的博士论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摩尔根逐渐摒弃了当时颇为流行的单纯描述性解剖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了实验与分析的方法。摩尔根在20世纪初开始研究遗传学,他选择了果蝇做实验动物。果蝇每个细胞只有4个染色体,并有一些容易观察的特征。一晃两年,他做了许多实验都失败了。面对着实验室中一排排的果蝇实验瓶,摩尔根略带伤感地对朋友说道:“过去两年我一直在喂果蝇,但是一无所获。”
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摩尔根在红眼的果蝇群中发现了一只异常的白眼雄性果蝇。这只果蝇是罕见的突变品种。摩尔根激动万分,将这只宝贝果蝇放在单独的瓶子中饲养。每天晚上,摩尔根带着这只果蝇回家,睡觉时将实验瓶放在身边,生怕果蝇出现意外。他把它同红眼睛雌蝇一起饲养。结果,后代中出现了白眼睛,而且全是雄性。摩尔根认为,染色体携带一系列遗传因子,他把这种因子称作基因。
1928年,摩尔根发表了名着《基因论》,提出了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摩尔根的学说对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遗传病开辟了道路,也给分子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条件。
10. 摩尔根用什么方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
过程及现象:选择红眼雌性和白眼雄性交配,后代(F1)无论雌雄都是红眼,再用F1杂交,后代(F2)中有四分之一为白眼且全部为雄性,其余四分之三为红眼,之中三分之一为雄性,三分之二为雌性。
分析:果蝇眼色的性状遗传符合分离定律,说明红眼、白眼受到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红眼基因为显性。由于白眼的遗传和性别有联系(所有的白眼必为雄性),摩尔根猜想,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不含它的等位基因,则上述现象可以解释。
(10)摩尔根采用了什么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染色体就是基因的载体!摩尔根和他的学生还推算出了各种基因的染色体上的位置,并画出了果蝇的4对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排列的位置图。
个体上的种种性状都起源于生殖质内的成对要素(基因),这些基因互相联合,组成一定数目的连锁群;生殖细胞成熟时,每一对的两个基因依孟德尔第一定律彼此分离,于是每个升值细胞只含一组基因;不同连锁群内的基因依孟德尔第二定律自由组合;两个相对连锁群的基因之间有时也发生有序的交换;交换频率证明了每个连锁群内诸要素的直线排列,也证明了诸要素的相对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