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燕子生活习性
各种燕子的生活习性
金腰燕
金腰燕的体形及大小和家燕相差无几,最显着的标志是它有一条栗黄色的腰带,鲜艳夺目,故又名赤腰燕。上体蓝黑色,具金属光泽;腰部具宽阔的栗黄色横带;尾黑褐,外侧尾羽特长,呈深叉状尾。翼上覆羽色似尾羽,飞羽褐色。下体白色染棕,具黑褐色棕纹。栖于从平原至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区村落及城市建筑物附近。在空中飞捕昆虫为食。分布于除新疆以及西藏北部以外的广大地区(夏候鸟);台湾(留鸟)。迁徙时各地可见。
金腰燕生活习性与家燕相似,不同的是它常停栖在山区海拔较高的地方。有时和家燕混飞在一起,飞行却不如家燕迅速,常停翔在高空,鸣声较家燕稍响亮。金腰燕不像家燕营巢在屋内,常筑巢在山地村落间的屋外墙壁上,且喜选木构房屋。巢多呈长颈瓶状,筑巢精巧,我国民间自古称之为巧燕。金腰燕有“群居”现象,甚至六对金腰燕把巢堆在一起,宛如蜂窝,是罕见的奇观。
家燕
家燕属鸟纲雀形目燕科,燕科鸟类广泛分布于除两极地区以外的世界各地,共有大约17属、78种,我国共有4属、10种,如沙燕、岩燕、毛脚燕、金丝燕等。但人们最常见、最熟悉的莫过于家燕和金腰燕。
家燕身长17厘米,体重15至18克,上体蓝黑色,额和喉部呈棕色,前胸黑褐相间,下体其余部分白色,尾基部有一行白点。它体态轻捷伶俐,两翅狭长,飞行时好象镰刀,尾分叉象剪子。飞行迅速如箭,忽上忽下,时东时西,能在比其身躯长度还小的距离内作九十度转弯,这些灵活运转的技巧,使它们能在未来从事惊险旅程时解围脱困。燕子经常在空中穿梭般地飞行,速度极快,刮风下雨对它们也没有多大影响,反应十分敏捷,张开嘴巴能在空中捕捉各种飞虫,并不时地发出几声短促、尖锐的鸣叫,蚊蝇以及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类的各种昆虫都是它们喜欢捕食的对象。
凤头雨燕 白腰雨燕
雨燕又称北京雨燕、楼燕、麻燕,属于雨燕目、楼燕属、雨燕种,据资料记载雨燕在我国仅有一个亚种,主要分布于新疆、青海、内蒙、华北及东北一带,营巢于古寺、庙宇等古代木制砖瓦结构的建筑群中的椽空、墙壁窟窿里。1996年4月初至8月间,生物小组对校园内的雨燕进行了形态及营巢习性的观察。
一、形态特征
雨燕体型似家燕但稍大,雨燕成鸟通体几乎黑褐色,在头顶、背部和腹部色浓前额及颈部色淡,喉部和翼缘羽毛发白,眼睛褐色,嘴较短而阔,黑色,脚和趾暗紫褐色,雨燕两翼狭长,折叠起来超过尾端,空中滑翔时翼平展于体侧,翼展如镰刀。尾部在飞行时成剪刀状。雨燕飞翔很有特点,振翅与滑翔交替进行,飞行速度较快,喜欢俯冲疾驰,在滑翔时,尾翼不停地动作以调整整个飞行姿势。其后肢较短,四趾朝前,为前趾型,此趾型不善于抓握较细的物件,所以雨燕不能象家燕、麻雀那样停留在树枝和电线上休息,但它能够用爪抓悬于墙壁或树干上休息。雨燕喜成群结队飞行,但也有孤燕独自觅食飞行,清晨或黄昏常结群盘旋飞行在古建筑群上空,中午天气炎热时在巢中休息。
雨燕的形态特征与它的食性有关系,雨燕主要以飞行的昆虫为主,其视觉很好,在飞行中其姿态可以很自然轻松地改变,比如在回巢的过程中,突然给它一个惊吓,它会以一个难以想象的飞行动作折反原路飞走,其飞行速度之快也是其它鸟不能相比的,并且在快速飞行时也能作出近直角的转折,这不仅得益于其无可比拟的流线型体形,更离不开其有力的翅膀和进化完美的尾部。其结群飞行是否与它们更有利于捕食有关,因为单一捕食的成功率远远低于成群捕食的成功率。单一捕食是一维的直线式,昆虫很容易逃脱,而结群飞行往往是三维式捕食,飞虫是很难逃脱这种捕食方式的。
对十六只成年雨燕的形态测量结果数据如下:(所有数据为平均值)
体重: 43 克 体长: 175 毫米
翼长: 170 毫米 翼展长度: 417 毫米
嘴峰长:6.5 毫米 趾 长: 6.6 毫米
嘴裂长:18 毫米 爪 长: 6.5 毫米
尾 长: 74 毫米
雨燕为一种夏候鸟,每年春天4月中旬迁徙到华北地区,保定市区一般为4月15日,前后相差不超过两天。此时正值谷雨前后,地温开始持续上升,春暖花开,昆虫复出,雨燕的食物多起来。气温不高也不低,平均气温在15度左右,是雨燕的生殖繁衍的好季节,5月初雨燕开始求偶交配,对雨燕的繁殖我们将作进一步详细观察,在7月底当雏燕已渐成熟,能够独自飞行觅食时,便举家南迁了,待到来年春天便又故地重游。
二、营巢习性
雨燕每年于4月15日前后陆续迁徙至保定市,有一部分留下来,而较多的则继续北上。留居的雨燕立即选择地点建筑巢穴,其巢常营于古建筑的椽空中,有的在横梁与柱头之间的平台上,巢一般距离地面4米以上,巢较隐蔽并利于燕子进出。
保定二中的雨燕主要营巢在大殿前、后山墙的房檐下,前檐的燕巢明显多于后檐,前檐有23个巢,后檐有6个巢,在东西厢房的屋檐下也有一、两个巢。巢呈浅碟状椭圆形,由枯叶、杂草、布条、碎纸、塑料薄膜、羽毛等经雨燕的唾液粘合而成,较为结实耐用。巢表面可见光亮透明的唾液痕迹,整个巢的基面多是些木料,巢基底的材料与木料经雨燕的唾液的粘接,变的很结实,经多年使用都不会变坏,这也许是雨燕多选择木制砖瓦结构的房屋筑巢的原因。巢的内层多粘铺有柔软的羽毛、棉絮、毛发、塑料薄膜等,对8个巢的测量结果如下:(平均值)
平均外径: 13Cm * 8.5Cm
平均内径: 10Cm * 6.5Cm
高: 2 Cm----4 Cm
雨燕有沿用旧巢的习惯。一般幼鸟多筑新巢,有时可见两只雨燕同争一巢的景象,对于雨燕是否能够准确识别自己的巢穴,将作进一步的研究。巢间距离,依生活环境而定,有的间距大,有的间距小,二中大殿的巢就具备以上特点,最远的有7米左右,最近的两巢相挨,间隔只是一个椽头。在环境较好的、向阳的前檐,巢的密度较大,而在背阴的后檐则巢穴较少,间隔较大。
为保护二中的雨燕,根据雨燕有延用旧巢的习惯,依据旧巢的大小,用杂草编织了十几个浅碟状的巢窝,安放在椽空之间,距离平均两个椽头。原来曾经用木板钉了一部分鸟巢,经过试用,雨燕对如此“高级”的住房并不在意。通过分析原因,雨燕的栖息环境多为屋檐下,已经能够做到通风、避雨、遮挡阳光,并且巢的位置较为隐蔽,安全性好,为迎和雨燕这种较为苛刻的筑巢条件,保护它们的群体,我们选择了“造新如旧”的做巢办法,这样做一方面帮助雨燕省些气力,一方面更有利于研究雨燕的繁殖活动
❷ 北京雨燕的精神是什么
北京雨燕有高超的飞行本领。他的精神是颇为艰险,坚韧不拔。
北京雨燕隶属于夜鹰(以前是雨燕)目雨燕科,比常见的燕子体形稍大,羽毛黑褐色,胸腹部有白色细纵纹。它们外观呈流线型,飞行速度极快,而且是着名的食虫益鸟。每年4月到8月,遍布城区的雨燕还是一景。
❸ 北京雨燕的介绍
正式名字叫北京雨燕。北京雨燕隶属于雨燕目雨燕科,比常见的燕子体形稍大,羽毛黑褐色,胸腹部有白色细纵纹。它们外观呈流线型,飞行速度极快,而且是着名的食虫益鸟。每年4月到8月,遍布城区的雨燕还是一景。 1870年,英国人温斯侯在北京第一次采到其标本,并命名为“北京雨燕”。但在北京百姓的嘴里,这些“势利”的鸟却有另一个名字——楼燕。
❹ 北京雨燕的消失的来源
北京城发生了几千年来最大的变化。城楼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高耸的现代建筑。野地和树荫,逐渐被宽阔的水泥马路和规划过的绿地取代。
1965年6月底的一天,北京学者郑光美沿着故宫外围的筒子河,骑自行车慢行,他边骑边数,一路发现了近400只北京雨燕。到2000年7月初,已经是首都师范大学退休教授的高武,沿着同一条路走过,这一天,他见到了80只。在北京大多数地区,高武已经无法见到北京雨燕的踪影。他目睹了这个种群在北京的盛衰,也目睹了背后所投射的,整座城市的变迁。
自1417年开始建成的城门门楼,一直是雨燕在北京最主要的栖息地。从1950年开始,随着旧城改造和地铁修建,这些栖息地开始消失。 历史记载,1952年,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被拆除,1954年,地安门被拆,遭受同样命运的,1956年是朝阳门,1965年是崇文门和阜成门、东直门,到1969年,是西直门。
但历史没有记载,这些拆除背后的北京雨燕之殇。“与此同时,庙宇、古塔也因各种原因被拆除”,高武说,“北京雨燕栖息地迅速减少,成为其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这在高武的印象里,是北京雨燕群体数量发生的最大一次削减。从此,雨燕漫天飞舞的景象成为许多人的记忆。上世纪80年代,古建筑的命运发生了变化。高武发现,许多高大的古建筑得到了细心的修复。为了保护,文物单位采纳专家意见,在古建筑的屋檐下拦起了防雀网。理由是,防止麻雀等鸟类的粪便污染古建筑。
这成为对北京雨燕的又一次重大打击。除了少数雨燕能够钻过防雀网以外,这些残留的栖息地,也已经对它们挂起了“逐客”的牌子。尽管找不到详细的数据,但高武相信,经过这两次打击,北京雨燕的数量已经锐减到现在的水平,并且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此后,他身处的这座城市,飞速建起了林立的高楼大厦,但那些用玻璃和钢筋水泥搭起的现代建筑,没有给北京雨燕留下任何居住空间,这些可怜的鸟,搜索着残留的居所。在鼓楼、前门这些残留的城门门楼下,在没有被防雀网封闭的几座高塔和楼宇下,它们继续繁衍生息。人们还发现,另一些北京雨燕“与时俱进”了。几年前,有人在天宁寺桥、建国门桥这些立交桥的桥洞缝隙里,见到了北京雨燕。再往前10年,几座6层高的现代楼房檐下,也出现了雨燕的身影,它们钻进破损的水泥洞里栖息。经过几十年挣扎,这些昔日皇家楼宇里的“堂前燕”终于接受现实,飞进了寻常百姓的生活里。
❺ 北京雨燕奥森公园雨燕塔为什么不成功
摘要 很高兴为您解答亲 仲秋时节,候鸟北京雨燕早已踏上越冬旅程。“雨燕的越冬之旅是‘优哉游哉、不急不躁’的,目前它们应该飞到了中非大草原附近。”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副教授、鸟类学家赵欣如对记者说。
❻ 北京古建筑屋檐下的燕子是什么品种
燕子的品种有74种,如楼燕、家燕、金腰燕、岩燕、白腹毛脚燕。北京古建筑屋檐下的是楼燕、老北京人都叫它楼燕,
雨燕就是楼燕,正式名字叫北京雨燕。1870年,北京雨燕在北京被首次发现并因此得名。北京雨燕比常见的燕子体形稍大,羽毛黑褐色,胸腹部有白色细纵纹。它们外观呈流线型,飞行速度极快,而且是着名的食虫益鸟。每年的3月底是雨燕飞临北京的时间,当年8月初它们将全部飞离前往南方过冬。北京城区是北京雨燕的主要分布和繁殖地,而远郊区县则相对较少。北京雨燕主要栖息在适宜建巢的古建筑物或仿古建筑横梁的缝隙中。颐和园、雍和宫、前门、天坛、历代帝王庙等地均是它们的重要繁殖地,
奥运形象大使
❼ 北京雨燕塔吸引到雨燕没
北京雨燕是被冠以“北京”仅有的几种野生动物之一。据专家介绍,北京雨燕的飞行高度高、速度快、距离长,每年4月到8月都会活跃在北京城。北京雨燕主要栖息在适宜建巢的古建筑物或仿古建筑横梁的缝隙中,近些年城市的快速发展让燕子们难有落脚之处,研究表明北京雨燕现存的种群规模也只有3000只。为此园林局决定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建设以保护北京雨燕为象征的野生动物保护设施。
奥运吉祥物妮妮的原型——北京雨燕只剩3000只了。
雨燕就是楼燕,正式名字叫北京雨燕。1870年,北京雨燕在北京被首次发现并因此得名。北
京雨燕隶属于雨燕目雨燕科,比常见的燕子体形稍大,羽毛黑褐色,胸腹部有白色细纵纹。它们外观呈流线型,飞行速度极快,而且是着名的食虫益鸟。前几年的北京,每年4月到8月,遍布城区的雨燕还是一景。
每年的3月底是雨燕飞临北京的时间,当年8月初它们将全部飞离前往南方过冬。北京城区是北京雨燕的主要分布和繁殖地,而远郊区县则相对较少。北京雨燕主要栖息在适宜建巢的古建筑物或仿古建筑横梁的缝隙中。颐和园、雍和宫、前门、天坛、历代帝王庙等地均是它们的重要繁殖地。
但是,现在老式带屋檐的房子越来越少,雨燕渐渐无家可归。因为雨燕习惯于在那些建筑物的缝隙中筑巢,而现在越来越多的现代建筑让雨燕根本无处落脚。
北京市林业局和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历时两年进行了“北京雨燕资源调查及其保护研究”。研究人员2001年和2002年通过65个观测点的多次观测发现,北京雨燕现存的种群规模只有3000只。
研究人员发现,造成雨燕种群减少的原因,不只是老建筑的减少导致雨燕栖息地缩小。通过对雨燕食物链的考察,他们发现,在食物链中通过富集作用积累的大量污染物也是威胁北京雨燕健康生存的原因。
在北京境内的鸟类中,喜欢在老宅子里筑巢的北京雨燕可能是与人距离最近的一种。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北京城里的雨燕塔和城外的几万公顷湿地将在北京人和北京的鸟类之间营造出和谐的人与自然氛围。
❽ 福娃妮妮的外形
北京雨燕:
种类包括:高山雨燕(Apus melba)、普通雨燕(A. apus)、黑雨燕(Cypseloides niger)、烟囱雨燕(Chaetura pelagica)、爪哇金丝燕(Collocalia fuciphagus)、非洲棕雨燕(Cypsiurus parvus)、燕尾雨燕属(Panyptila)、白喉针尾雨燕(Hirundapus caudacutus)、白喉雨燕(Aeronautes saxatalis)等。
分布:世界性分布,高纬度地区和某些岛屿除外。
栖息地:空中觅食的种类很少栖息。
体型:体长10-30厘米;体重9-150克。
体羽:大部分种类为暗淡的黑色或褐色,不少带有醒目的白色或浅色斑纹。
鸣声:尖锐刺耳。
巢:筑于岩石上、缝隙中或洞穴内,多种巢材用唾液粘合(Cypseloides属、Streptoprocne属和Hirundapus属的种类除外)。
卵:窝卵数1-6枚;白色;重1-10克。孵化期为17-28天,雏鸟留巢期34-115天。
饮食:飞虫和其他空中的节肢动物。
保护状况:关岛金丝燕(Aerodramus bartschi)为濒危种,另有3种金丝燕以及暗背雨燕(Apus acuticauda)和斯氏雨燕(Schoutedenapus schoutedeni)为易危种。
雨燕科的俗名为“swift”,这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种鸟最为人熟悉的一面――不停息地在空中快速盘旋、飞翔,几乎从不落到地面或植被上。而雨燕属的学名“Apus”也同样形象,这一希腊语的意思为“没有脚的鸟”。此外,雨燕目以前的名字为“Machrochires”,意思是“翅膀发达的鸟”(指前翅)。雨燕的突出特征是腿很短、翅特别长。一些候鸟种类在繁殖季节的身影使雨燕成为温带地区夏季的一个典型标志。雨燕的身影和声音对都市居民而言都不陌生。有些种类,如欧洲的普通雨燕,经常将巢筑于大城市的建筑物上或建筑物内。使用这些人工巢址对雨燕来说司空见惯,但并不是它们唯一的选择。虽然在英国几乎没有记录表明这种常见的鸟在“天然”巢址繁殖,但在欧洲其他地方的原始森林,如在波兰保留下来的原始森林(尤其是比亚洛威查森林),雨燕的巢被发现筑于高处的断树枝洞里及腐朽的老树树干中。
形态特征
雨燕的翅膀上有十枚长的初级飞羽和一组短的次级飞羽。狭长的镰刀形翅膀决定了它们的飞行模式,使之可以快速地扇翅飞行,而更重要的是让它们在滑翔时可以节省大量的能量。这种翅膀构造或许也可以用来解释雨燕相对较为缓慢的飞行代谢以及较低的胸-体重比,因为这样的翅膀不需要特别强大的胸肌。因基本生活在空中,雨燕不习惯飞落到地面。事实上,翼长与腿长的高比例决定了它们很难从地面起飞。
但尽管如此,雨燕小巧的足其实力量惊人,它们锋利的爪能够很好地抓持在垂直面上(接触过雨燕的人会深有体会)。其他的适应性特征还包括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很高,使它们在低氧条件下(即高空中)能够优化氧的输送。此外,这种飞行专家的喙很短,力量相对较弱,但张嘴很大,使雨燕可以在飞行中轻松地捕捉飞虫。
人们见到的雨燕几乎总是在飞翔,并且似乎飞得很快。其实,它们在觅食时为了看清猎物并在飞行中捕获,不会飞得过快,否则会增加捕食的难度。但在炫耀时,雨燕确实会飞得非常快,而且常常利用风向来迅速地掠过地面(即使它们那时的飞行速度并不突出)。
目前已证实普通雨燕经常在空中过夜。人们通过从飞机和滑翔机上观察以及用雷达定期跟踪,发现这些鸟在夜晚原本该找个巢栖息的时候却长时间逗留在空中。它们很可能除了繁殖就根本不回陆地,这意味着一些幼鸟从某个夏末开始会飞后直至两年后的夏天才首次着陆在某个潜在的巢址上,这期间它们需要不间断飞行 500,000公里!
大部分雨燕的着色相当暗淡,少数种类的体羽在短期内呈现蓝色、绿色或紫色的彩色光泽。在营巢地,普通雨燕的个体相互之间通过鸣声(尖叫声)而非依靠视觉来辨认,原因很可能是巢址环境太暗的缘故。许多雨燕的尾为叉尾。而针尾型雨燕的尾羽羽干长于羽片从而形成一排“针刺”,这种坚硬的尾羽在雨燕附于垂直表面时可起支撑作用。如烟囱雨燕的名字便是因它们习惯在高高的工业烟囱内繁殖、栖息而得来――这无疑是一种近代才出现的栖息地。
所有雨燕都专食昆虫和蜘蛛,并主要在空中捕获。人们通过分析它们的胃内成份、排泄物、回吐物、咀嚼物来研究它们的饮食,结果发现,雨燕最主要的猎物是膜翅目的蜜蜂、黄蜂和蚂蚁、双翅目的苍蝇、半翅目的臭虫和鞘翅目的甲虫。
分布模式
由于雨燕依靠捕食飞虫为生,因此它们必须在气温能够保持足够数量的昆虫在空中飞行的地区过冬(见专题《在严寒中生存》)。于是,当它们在温带的分布区天气转冷时,大部分种类都纷纷向南撤退。如普通雨燕从英国迁徙至东非过冬,烟囱雨燕从加拿大飞往亚马逊河上游流域,白喉针尾雨燕从中国和日本前往澳大利亚越冬。这样的长途迁徙对雨燕而言不在话下。在所有陆地鸟类中,雨燕在空中是最游刃有余的;它们即使不迁徙,每天觅食都会飞上数百公里。在实验中,处于繁殖期的高山雨燕成功地在三天内飞越1,620公里返回营巢地;而另一只刚刚会飞的普通雨燕幼鸟同样在三天内从英国飞抵西班牙的马德里。
繁殖生物学
人们对部分温带候鸟种类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发现这些雨燕寿命颇长,对繁殖地和配偶都很忠诚。由于即使在它们经常繁殖的地区,空中食物大量存在的时间也只有12-14周,故雨燕的繁殖不得不速战速决。如普通雨燕于5月初来到英国开始繁殖,7月底便离开。通常雄鸟先行抵达,占据巢址;如今它们的巢址几乎均在屋顶上。雨燕会衔来一些巢材,在日后产卵的地方用唾液粘合起来筑起巢。雏鸟出生的前几天由亲鸟轮流喂食,亲鸟给它们带来的是“食团”,为存储在亲鸟喉部的昆虫咀嚼物,最重1.7克,可包含一千多只昆虫和蜘蛛。在晴好的天气,亲鸟每隔半小时左右喂食一次,一天可喂给雏鸟30-40克食物。在这种理想条件下,雏鸟最短的留巢期约为五周;而倘若天气变恶劣,则可延长至八周。群体繁殖会使数十对普通雨燕在同一个屋顶营巢,或更为常见的,在相邻的建筑物上繁殖。普通雨燕的雏鸟在出生后第一年很少返回繁殖地,并且直至第三年或第四年才开始繁殖。未成年的普通雨燕会在仲夏炫耀时形成大的群体,不断发出阵阵尖叫声,并常常极为兴奋地飞到有鸟繁殖的巢址上空,给那些鸟造成很大的干扰。
除了普通雨燕,约有70个雨燕种类包括一些金丝燕种类在亚洲广大地区的洞穴内群体营巢,数量可达数十万只。其中有些种类完全用唾液将巢筑于洞顶或洞壁,这些巢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因为它们就是山珍海味“燕窝汤”的来源。收集这些燕窝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往往要借助摇来晃去的绳索和梯子爬到一百米高的地方。鉴于燕窝的价值,大量的雨燕巢被摘取――每年有超过350万个燕窝从马来群岛的婆罗洲出口至中国。同时,这样大规模的繁殖群迅速堆积起大量的鸟粪,人们从洞底掘出这些排泄物来用作肥料。
在繁殖期的筑巢阶段,即便是那些只用唾液来粘合其他巢材的种类,它们的唾液腺也会增大许多。而将细树枝巢粘于垂直穴壁上的烟囱雨燕,其唾液腺竟会扩大 12倍。和其他用细树枝筑巢的种类一样,这种鸟也在飞行中从树上折断树枝。其他巢材如羽毛、种籽、草、禾杆等,则是被风吹来而集之。而在二战期间,用以干扰敌方雷对的金属碎箔片从飞机上飘下来后也被雨燕用来筑巢。
巢的形状和筑巢的方式,往往具体的种类各不相同。如旧大陆的棕雨燕种类(Cypsiurus属)仅见于有圆叶蒲葵生长的地方。它们的巢沿着蒲葵叶内面的垂直叶脉用羽毛和纤维筑起,下端有一巢缘,它们平时就栖于上面,孵卵时则垂直贴于巢――两枚卵紧紧地夹于巢中。
而新大陆的棕雨燕种类(Tachornis属)将巢筑于从棕榈树冠上垂下来的植被里面。它们的袋形巢粘于树叶上,鸟沿着叶侧面进入巢中,卵产于里面低位外侧面的杯形结构中。另有两个新大陆种类,即两种燕尾雨燕,也筑非常复杂的巢――形成一个长达70厘米的管状结构,从某个岩面上垂直悬挂下来。它们将巢营于管状结构的顶部,靠近粘附点。这些巢很耐用,可年复一年地使用。
烟囱雨燕的巢会沿垂直的烟囱而筑,相当于树洞巢的人工版(而它们同时也仍会在树洞中营巢)。其他有几个种类会飞到壶穴中营巢――可深至地下70米。而黑雨燕则会将巢筑于面对着汹涌海浪的悬崖上,每当浪花上涌飞溅时这种海蚀洞的入口就会被遮蔽起来。
上述各式各样的巢址和巢结构体现了雨燕这一飞鸟群体在无法获得大量巢材的情况下是如何充分利用安全的地方来完成繁殖
的。其中大多数雨燕的巢都为哺乳类或爬行类的掠食者所无法企及。这种难以接近性不仅保证了卵和雏鸟的安全,同时也保护了易受袭击的亲鸟,因为所有雨燕的成鸟在地面或栖木上时都缺乏机动能力。
目前,北京的雨燕数量仅为3000只左右,如果再不加紧保护,雨燕就有在北京销声匿迹的可能。
昨天,记者从市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刚刚完成的《北京雨燕资源调查及其保护研究》课题中了解到,北京将通过建雨燕塔、挂人工巢箱、改变雨燕生活环境等方法恢复雨燕的种群数量。
燕子少了是许多年来北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切身感受。据介绍,不到30年时间,雨燕在北京少了近7成。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对故宫的定点调查显示,1974年故宫的雨燕为410只,而2000年仅为可怜的64只。而通过2001年和2002年多次观测65个点表明,目前,北京的雨燕数量仅为3000只左右。作为北京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雨燕是农林害虫最大的“冤家对头”。
专家建议,在公园、景区内选择适宜的地点建设供雨燕“安居”的木制结构“雨燕塔”,同时,在雨燕的栖息地悬挂人工巢箱,为雨燕改变“生活环境”,以达到增加种群数量的目的。
沙燕风筝:
北京风筝品种很多,传说曹雪芹所着的“南鹞北鸢考工志”中就有40多种扎法,现存的一本“北平风筝谱”中收集了200余种北京风筝。
在众多的北京风筝中,有一种性能最好,对全国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风筝,那就是外形像一个“大”字形的“沙燕儿”(或称“扎雁儿”、“沙雁儿”等)。
“沙燕儿”的头是燕子头的平面变形,它的眉梢上挑,两眼有神,被赋予了人的感情,再加上那对剪刀尾巴,使人看上去就会想到燕子。它比真燕子更可爱,人们按照大家都喜欢的“大胖小子”,扎成了胖沙燕和雏燕;又按照亭亭玉立,苗条秀美的少女,扎成“瘦沙燕”。
按照恩爱夫妻扎成“比翼燕”。人们在沙燕的膀窝、腰节和前胸、尾羽等处加上蝙幅、桃子、牡丹等吉祥图案,以寓意着幸福,长寿和富贵等美好的愿望……
这样,人们把一个原来是黑色的燕子,变成了五彩缤纷,生动活泼,充满了人的精神的燕子。它就是经过了这样一个由拟形到拟神,由拟神到拟人,又由拟人到超人的发展过程,而形成了现在的程式。在这个程式里面,可以千变万化,容纳极其广阔丰富的内涵,但又万变不离其宗,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北京沙燕儿而不是别的什么。
“沙燕儿”的结构简练,只由5根竹条组成主骨架,它的翅膀由上下两根竹条在端部弯曲而形成形状特殊的“膀兜”。这能使沙燕儿在风小时能起,风大时也能稳,其飞行性能优于其他类型的风筝。由“沙燕儿”演变成的风筝品种很多,遍及全国。如山东 潍坊外号叫“跑破鞋”的硬翅鱼和人物风筝。天津的硬翅蝴蝶和 “轱辘锅子”;南通的“五音蝼蛄”等。
❾ 北京雨燕为什么濒临消失
从老北京口中的“楼燕儿”,到奥运会吉祥物之一的福娃“妮妮”,作为世界上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北京雨燕,已经成为这座古老城市一道特别的自然与人文兼具的景观,一个特殊的生态符号。
城市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护乃至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北京雨燕的命运,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
北京一共有多少只雨燕?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的雨燕仅存3000只左右。
谁也没有想到,陪伴北京城千百年的雨燕会在短短几十年内数量锐减,濒临消失。
赵欣如说:“在长期的演化中,北京雨燕逐渐成为一种伴人的鸟,习惯于在人造的建筑物上造窝繁衍。”城市的发展变化成为影响北京雨燕生存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北京的城楼、庙宇、古塔等建筑所剩无几,原有巢址的消失,意味着长途跋涉、急需安顿的雨燕面临无处可去的境地。
“北京雨燕无法找到适宜的巢址,是其数量锐减的深刻原因。”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副院长指出,出于文物保护目的,防止麻雀等鸟类的粪便腐蚀漆面和木材,许多古建筑都在斗拱的空隙前安装了防雀网,这也进一步压缩了北京雨燕的生存空间。
❿ 北京雨燕的物种现状
北京雨燕因古建筑大量拆毁锐减近乎消失,被作为“妮妮”原型的北京燕,数量已经极少,需要人们保护。 现代生活方式统治了这座都市,多数家门不再洞开,多数房梁上也不再欢迎鸟雀筑巢。这几乎断了家燕和金腰燕的活路,到上世纪70年代末,家燕和金腰燕在北京“几乎消失了”,只有极个别地方还能见到。
北京雨燕,属雨燕目雨燕科,因为爪的4趾都向前伸,它们无法在平地站立,一旦落地,不借助外力很难起飞。因此,这些可怜的家伙,只能从半空中跃下,经过滑翔,才能飞起来。北京雨燕的近亲们,多半住在峭壁的洞穴里。而这座古老皇城的高大建筑,则为它们提供了岩穴之外的最佳住所。从正阳门到报国寺,再到大大小小的箭楼,人们早已习惯在老北京每一座楼台外,看到这些小东西舒展双翅,遮住天空。
这群候鸟,见证过一代又一代王朝兴衰交替:宫殿烧了,城门拆了,又建起来,统治者走马灯一样变换,城市的名字也改了几回,北京雨燕却没离开过。但等它要离开的时候,却格外匆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