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提问是教学方法的什么

提问是教学方法的什么

发布时间:2022-04-20 22:49:01

⑴ 提问法是教学方法

提问法是教学方法的一个方面,教学方法非常多了,有传统的,有自己创新的,目的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习的有学趣还能掌握就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⑵ 课堂教学管理标准方法提问法是什么

课堂教学管理标准方法提问法,即采用临时让不注意听讲的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来提醒学生自觉纠正不当行为专心学习。

⑶ 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发挥提问的作用

宁都县固村中学 陈平生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师生交流的最基本的手段和途径,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提问的定义是什么呢?《汉语大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提出问题问。作为一名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 首先,课堂提问有什么作用? 一是启迪思维。促进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而课堂提问正是给学生布障设疑,以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促进他们为了获得正确答案去积极动脑。 二是及时反馈信息,评价教学效果的好坏。更好评估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及时调整教学进度。课堂教学是师生问的双向传递活动。通过提问,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上,老师巧妙地提问,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从无意注意转入有意注意。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恰当地辅之以课堂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四是通过课堂提问,可以刺激学生神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根据研究,人的大脑神经有兴奋点与疲劳点。当学生大脑处于疲劳点时,听课效果明显下降。教师讲课过程中一旦发现学生神经疲劳、注意力分散、无精打采时就要用课堂提问来刺激学生,使其通过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来重振精神提高注意力。 五是能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对问题的回答,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他们在公众场合大胆发言的心理素质。学生每一次回答提问的过程,就是一个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过程。所以教师应精心设计这一过程,而学生应珍惜每一次的机会。 其次,课堂提问的环节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堂提问的设计(1)明确提问目的。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教师事先应明确提问的目的,切忌随心所欲。一般来说,提问可以达到以下六个目标:①教师用已学过的知识向学生提问,以了解学生掌握旧知识的情况。②向学生提出较深层次的问题,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③通过提问,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所学知识进行表述或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或解决某些与现实生活有关的问题。④通过提问,要求学生对事件、现象、概念问题等进行分析,找出各自的本质属性及彼此之间的联系。⑤要求学生对一定的教学内容进行评价,包括判断是非,发表看表自己的观点、见解、体会和感想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应结合每一次提问要达到的目的一思考:问什么?为何问?怎样问?问谁?何时问?等,并据此考虑如何设置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到深思熟虑。一般来说,不提倡课堂上的随机提问。(2)提出问题的类型多样化和难易程度的梯度化。教师在课堂上所提问题类型的多样化和问题难易程度的梯度化,决定着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如果教师经常提出“是什么”之类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将以再现为主,这是记忆水平的提问;如果教师经常提出“依据是什么”、“怎样理解“、”怎样应用“之类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将以顿悟、理解为主,这是说明性理解水平的提问;如果教师经常与学生研究他们关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你有哪些新的启示”,“还有什么新的解决方案”、“是否还需要进行修正”这类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必然以想象和创新为主,这是探究性水平的提问。在强调探究性学习的今天,我们提倡适当地多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3)合理设计提问对象的覆盖面。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是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学生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着眼于几个优秀的学生,而要面向全体,各个兼顾。尤其是对差等生,如果课堂上没有一定条件对其刺激,就很难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设计一些难易恰当的问题让其去思考、去探索、去回答。如果成绩较差的学生有时回答不了,可向上一层面的学生提问,直至问题得到完满解答为止。这样,就可使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2、课堂提问(1)正确把握提问的时机。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注意把握提问时机,切忌随时、随意的提问。一般来说,课堂上提问的良好时机大致在:①老师在涉及到的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②容易发生误解、歧义处。③学生特别感兴趣且与课文关系较密切之处。④容易影响学生的态度和学习方法之处。从课堂教学的时间来看,恰当时机是:①在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时。②在学生对教师讲授迷茫时。③在需要学生对问题作进一步深入探究时。④在学生情绪高涨,心思有些不受“控制”时。⑤在情感低沉时。(2)注意表述问题的技巧。课堂提问时,学生要根据教师的口关提问作答,因此表述问题要做到准确、简明、清晰,语速适当放慢、语调适当提高,必要时要重述或对关键词语进行强调,口头表述句子不宜太长或转弯太多,这会使学生记不清题意,很难找到问题的核心;多焦点的提问也会使学生丧失信心,应该做到一个问题一个焦点,方向集中,要点突出。(3)提问后要稍作停顿。教师提问后,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学生只有经过充分思考,才能回答所提问题。提问结束即要学生回答,学生来不及思考,既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又容易形成畏惧心理。所以提问后的停顿。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另外,在学生参与讨论、并且一个或几个学生回答后,教师还可使用停顿,以给其他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和完善答案的空间,这就鼓励了学生积极交流。同时,停顿也给教师一个考虑问题并组织新的提问的机会。 3、回答问题 答题是课堂提问的主体。因此,教师对课堂提问不要流于形式,不要自问自答,而应切切实实做到由提问来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并最终达到解决问题、训练思维的目的。对此,教师提问后应尽量让学生去思考并回答。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注视答题学生,以示重视和尊重,并给予鼓励和信任的目光。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应给予启发和引导,不要立即更换答题对象。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不要责怪学生,更不能讽刺和斥责学生,而应多从教师的自身查找原因。提问和答问是一个教学相长的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应居高临下,而应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 4、点评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加以点评。问题回答较好的,应给予表扬和鼓励;问题回答不理想的,应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对提问反映出来的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要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方法。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案,以引起学生对课堂提问的重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掌握好提问的技能或技巧,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必将更上一层楼。 查找文献:《汉语大词典》。

⑷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理答能力

在课堂教学上,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对它的研究可以追述到2000多年前孔子的“启发式”提问和苏格拉底“产婆式”提问,他们用提问成功地引导学生学习,至今为人称颂。

近几年教学问题聚焦在真实的课堂,关注教师怎么教和学生怎么学①。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课堂互动最经常使用的形式之一,因此受到许多研究者关注。本文旨在对国内外有关教师提问的研究做一些总结与分析,希望对教师有些帮助。

一、教师提问的理论研究

( 一) 提问的功能与作用
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提问的功能与作用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具代表性的有: 1967年心理学家帕特等调查190个小学教师后总结提问的5种作用。1973年,特纳列出了提问的12种功能。美国教学论专家L.H.克拉克和Ls. 斯塔尔则认为课堂提问有19种功能。威伦(William Wilen )、爱仕拉尔(MargaretIshler )、凯茨沃特(Richard Kindsvater) 等学者归纳出提问的5种作用。瑞格查询了36名教师提供的材料中,归纳出提问的12种作用。国内学者姚安娣指出: 提问作用有7种作用。宋振韶等人指出提问有10种作用。以上诸人的结论均具有相当大的广泛性和包容性。从中可以看出提问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
对教师来说,提问可以引导教学,突出学习的重点;检查教学,检查不同层次的学生已经掌握和未掌握的内容,技能的程度,检查学生的能力、态度和倾向,揭示学生的心理过程;补救教学,帮助教师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改变教学的内容、方式、进度等;诊断教学,诊断妨碍学生学习的特殊困难;管理教学,管理学生学习及教室秩序,形成合适的学习环境;评价教学,了解教学效果,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指导。
对学生来说,提问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评价、纠正和加强当前的学习观点;使学生关注教学进程的变化,促进理解知识技能,促进记忆;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堂互动之中,如: 表达意见、讨论等,加强师生的交流;促进思考。

( 二) 教师提问的技术与艺术
国内学者对提问的技术与艺术关注较多,如李如密、刘显国、金传宝、姚安娣、张东红、张丽等人,总结上述学者的研究结果,发现提问的技术与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5 大方面: 在设计问题上,要根据教学需要,在重要处设置关键问题;要提出各种水平的问题;要使问题适合学生的能力水平;清楚的、详细而精确的表述问题;组成简明合理的问题结构;问题难度与坡度要合理;要善于提探究性问题。在发问上,要抓住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时发问;发问对象要面向全体,区别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要均等,鼓励全体学生参与;问题难度要由浅入深,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发问方式,灵活多变,丰富多样。在候答方面,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与回答时间。在理答方面,教师要注意倾听,对学生表示尊重;学生不能回答知识性问题的时候,教师宜直接给予答案;处理低层次单一答案的问题,教师宜对个别学生的答案直接评论;处理高层次的问题宜延迟评论,学生发表意见之后,再归纳答案;处理高层次的问题要容多纳异;给学生答问以积极强化;紧随学生回答继续发问。在反馈方面,要给予有效的教师反馈。

二、教师提问的实证研究

( 一) 提问的数量分析
在对提问的数量研究的时候,提问研究中最简单的,就是对课堂提问的总数与各类型的提问进行统计,因此也就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在提问的总数上,最早是在1912 年心理学家史蒂文斯的研究指出: 教师们大约每天提问395 个问题,每分钟约问2~4 个问题,教师的发问时间占80%的教学时间②。之后,提问的数量研究成了一个热点,国内外的很多资料均表明教师提问偏多,尤其是在国内,教师几乎完全霸占了课堂。如: 上海静安区调查发现在小学、初中,不论语文,还是数学学科,每堂课的教师提问次数平均都在30 次以上( 除了九年级的一堂语文课外) 。初中的课堂提问数较小学来得少。大量的问题固然能带动学生积极的思考,但问题数量过多,以一堂课45 分钟计算,平均每12 分钟就有一个问题,有些课在短短45 分钟内竟问了四五十个问题,最多的一堂课问了98 个问题。申继亮的调查也发现,12 节语文阅读课上,平均每节课提问34 次,其中最多一次竟达50 次,占用课时23分钟,最少也达21 次之多。

( 二) 提问的分类方法
对提问的研究必须要有明确的问题分类方法,因此提问的分类是众多研究者的热点。
最简单的是将问题分为: 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也有研究者称其为“敛聚性”的问题和“发散性”的问题③。
第二种影响很大的分类法是根据问题认知层次来划分: 最有名的是根据布鲁姆的认知领域六层次分法: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还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二维分类法,将记忆性、理解性提问归为低层次提问,将应用性、分析性、综合性、评价性提问归为高层次提问④。
第三种较为有名的分类法是根据吉尔福特三元智能结构提出的,他将提问分为: 认知、记忆、扩散性思考,聚敛性思考、评价5 类。之后,桑达士据此将问题分为: 记忆性、转换性、解释性、应用性、分析性、综合性、评价性7 类。葛、亚二氏也据此将问题分为: 认知—记忆性、聚敛性、扩散性、评价性4 类。
至于其他的分类则有很多,有将提问分为两类的,如: Keith A.Acheson 和Meredith Damien Call等。有将提问分为三类的,如David Hopkins、摩根、萨克斯通和弗雷泽等人、陈瑶、程晓樵、沈贵鹏。有将提问分为4 类的,如拉赫和阿什纳等人、阿斯纳。有将提问分为5 类的,如布罗菲— —古德、美国查尔斯?C?狄诺凡、张玉成、张孔义。有将提问分为6 类的,如张晓奇。甚至有人分为7类,如格斯雅克。
对课堂提问类型的调查发现教师提问偏向低层次。国外早年斯蒂文思研究时发现,教师提的问题绝大多数只需要学生直接回忆课文出现的信息,后来其他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教师提的问题中,大约60%是要求学生记忆文章信息,20%要求学生进行思维,20%属于推进教学过程发展⑤。全莉娟研究高中的课堂教学后发现,有90%属于封闭性问题,而只有大约10%的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利用布鲁姆的认知分类观察后发现: 第一第二水平总起来占全部认知性问题的80%,而其中要求学生回忆事实的问题则占到80%中的80%与之相对比的是第五! 第六类问题微乎其微。上海静安区的调查报告发现:从问题的类型看,事实记忆理解类问题占80%左右。申继亮发现就课堂提问的类型来看,93.63%的教师提问仅考查了低水平的认知活动,如回忆事实、简单的判断对错等等。属于理解性的问题占95%以上。

( 三) 教师的候答方式
对教师候答的研究集中在教师的等候时间上。
等候时间分为两种: 第一等候时间( 在刚开始问一个问题时教师让学生考虑回答时间) 、第二等候时间( 在一个学生的回答之后直到教师或其他学生肯定或否定其答案,然后教师再继续下去,这之间的间隔) ⑥。
研究发现: 不少教师在提问前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实际上,候答对学生与教师都相当重要。心理学家们经过对比试验,给提问过程增加等待时间3 秒或更多些,得出的结论是,稍长的等待时间对学生的语言行为有很大的效果。如学生会对问题给出更长、更多的回答。此外,研究表明,候答时间超过3 秒,对教师行为、态度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提问策略更富于变化,教师减少了提问数量而提高了提问质量、丰富了提问类型,教师向部分学生提出了需要复杂信息处理及高层次思维的问题。

( 四) 教师的反应方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需要对其作出反应,这种反应可以给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从而对学生的学习与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
最简单的教师反应分直接反馈、间接反馈两类。另外,许多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对此进行分类: 如胡森提出6 类,赖特和纳特托儿分为7 类,扎霍里克、米勒、休斯分为14 类,布罗菲和古德分为8 类,弗兰德斯分为3 类,张玉成分为4 类,程晓樵分为2 类,沈贵鹏分为3 类。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斯腾伯格把教师回应儿童提问的水平划分为7 个级别,对指导教师回答学生提问有很大的借鉴价值。第一级: 回绝问题。第二级: 重复问题。第三级: 承认自己也不知道答案。第四级: 鼓励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料,进而解决问题。教师鼓励寻找解决问题的相关资料可以分两种情形: 一是教师自己去寻找,二是鼓励学生去寻找。第五级: 提供问题的可能的解。第六级:鼓励学生对可能的答案进行评估。第七级: 鼓励学生验证可能的答案⑦。
对教师的反应调查研究发现: 教师的反馈反应往往是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是简单的,而不是复杂的。就数量而言,据统计,表扬占据课堂教学时间的6%,接受学生意见所占据的时间最大值为8%,而批评占据的最大值为6%⑧。上海静安区调查报告表明: 目前对待学生回答的反应,停留在重复、重述、更正层次,缺乏追问、延伸以及层次的扩展,启发性提问太少。相对于问题数量,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是语言上,还是表情上给予学生的评价反应则显得太少。仅有的一些反应主要是鼓励和判断,如“很好”、“对”、“错”,语言相当简单。在学生不会回答问题的情况下,不同的教师对学生的鼓励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对其失望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除此之外,对教师提问的研究还包括: 座位安排与提问关系、教师反应与学生关系、教师提问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另外,国内许多研究者基于社会学的角度,从课堂的师生互动的角度对教师的提问行为进行研究,以吴康宁、程晓樵、吴永军、沈贵鹏等人为代表,他们将教师提问纳入师生互动领域进行观察,研究提问的性别特点,学生职务地位与提问的关系,提问的学科特点,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提问的关系等方面,也得出了大量有价值的结论。

三、研究反思

就课堂提问的功能与作用而言,各自结论均具有相当大的广泛性和包容性。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课堂提问不只是在于“提出一个问题”回答“一个问题”的简单的问答行为,而是一种具有丰富意义的复杂的教学行为。提问与学生、与教师、与课堂情境等紧密相连。任何一个提问,包括在课堂所提出的问题都只是在那个问题发生的具体情境中才能对其作出教育学和数学上的分析。脱离具体课堂情境是目前大多数课堂提问研究的共同不足。“提问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所表达的词,它们的有效性也依赖于声音效果,词的强调和选择以及问题提出的情境。问题可以用许多方式被提出,每一种方式决定了你的学生是否接受该问题以及如何接受该问题。”⑨
国内在数学课堂提问研究(包括一般性的提问研究) 多把注意力放在提问的技巧研究上,似乎有了好的提问技巧就会产生好的提问。提问与其他问题一样,要有技巧,但“技巧”并不是“包治”提问“百病”的“良方”。如果把所有的课堂行为做思考,它们都具有两面性,即“艺术性”和“科学性”。课堂提问研究应走出“技巧” 的误区,走向科学+艺术之路。
在提问的分类方法方面,基本上没有脱离布鲁姆等几人的经典模式,虽然,对其研究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我们的分析具有“事后性”,是“马后炮”,无助于当时教学行为的矫正。换另外一节课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昨日的故事”是不会在今天重演的。因为每天每时的教学都具有不可重复性。
研究方法来看,有两种研究方法: 一种是基于问答检核表的方法的量的方法。也就是用一定的观察量表,围绕: 提问多少次,哪种类型的问题提问多少次,教师的候答时间、方式,教师的反应如何等方面。不可否认,这些方面的研究能从一定的角度反映出课堂提问的意义。但是,很难将课堂提问的历史存在的意义和与其他教学行为相比所具有的教育教学的深层次意义揭示出来。第二种质的方法。有研究者将教师的课堂提问用逐字记录法记录下来后,从提问内容、方式、对待学生反应等方面揭示提问的特点。也有研究者运用深度访谈、田野式追踪等方法,对教师个人或群体对提问的观念,如提问的目的与作用、对学生提问的认识、提问的策略技巧等方面进行质性研究,也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结论,对揭示提问深层方面的原因有很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质的研究方法的兴起,运用质的研究方法研究提问的人开始增多。但比较起量的研究来说,数量上还偏少。另外在质量上,由于有些研究者对质的研究方法掌握不够,导致结论的可信度不如量的研究可靠。
总体来说,近年来,对课堂提问的研究已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以前的课堂提问研究更多的停留在理论研究上,更多的研究者,包括把提问作为一种教育教学艺术的研究者,都是在理论上进行思考,现在则出现了在实践的层面上对课堂提问作实证研究,尤其是结合学科教学,如数学教学的提问在实证基础上的研究近来有了较多的成果。第二,在理论研究上,理论思考的视角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以前对课堂提问研究的视角仅仅放在一个平面的角度研究,主要聚焦于师生之间的“问”和“答”上,而现在则把课堂提问研究的视角放在“主体性”这样一个哲学的高度上以一个立体的角度研究,主要聚焦于师生间的“对话”上,凸显了教学活动的“主体间性”。

⑸ 幼儿园常用的八种教学方法

幼儿园教学的主要方法。包括:观察(物体和现象)、演示、示范、使用直观教具、采用电化教育手段等。

1、观察法:幼儿园直观教学方法之一,运用观察进行教育的方法。科学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方法,指有预期目的的感知活动。观察方法:指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依据观察的目的要求,选择科学的观察方法会提高观察的效率。

(1)幼儿自发观察:幼儿在没有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自发地观察周围新奇的事物。如:天空中的飞机、树下的蚂蚁等。

(2)个别物体观察:在一定的时间内,组织幼儿观察某一物体或现象,使幼儿掌握这一物体或现象的名称、外部特征、功能、与人们及社会的关系,从而获得有关的粗浅知识。如一般的认识食物、动植物都用这种方法。

(3)比较性观察:指组织幼儿观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现象,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思考,能更精确、细致、完整的认识事物,形成概念。如认识图形(正方形和长方形)、认识常绿树和落叶树等。还可以分为整体比较和分解比较。整体比较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性、相反性和相近点。分解比较是对两种物体分别从局部逐一地进行比较。

(4)长期系统性观察:也称“追踪观察”。在较长的时间内,组织幼儿连续的对某一物体或现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间断性的、系统的观察。如观察种植角里的植物、月亮的变化等。

(5)顺序观察法:即对观察对象按照先后顺序,从不同的角度细致的观察。一般观察动物时是按照从头到脚、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

(6)特征观察法:是对观察对象的最主要或某一方面特征进行相对静止的观察。

(7)分解观察法:是对观察对象各部分进行仔细分解观察,然后再综合起来,达到清晰地了解全貌的目的。

(8)探索性观察:即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转化、原因和结果进行探索。

⑹ 问答法教学方法的优点

提问式教学模式符合科学教学的要求
科学教学的主要观点中其中一条为教学过程应该重视科学方法,充满科学精神,教学手段要体现时代性。上述思想的具体表现为教学方法应随着教学的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变化。当今具体的教学环境具有知识面广、信息量大、知识更替迅速、学生求知途径多样化等特点,如何使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知识、怎样去区别知识、怎样去实现知识的良性发展等都是现代教学必须刻不容缓解决的问题之一,传统教学模式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明显的不适应性,从而在社会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少年现象,当然教学模式并不是唯一理由。因此,科学教学要求教学手段要体现时代性。
二、提问式教学模式符合创新教学思想的要求
创新教学观念强调应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创造性地采用新的比较先进的教学模式,切不可遵循旧规矩、一成不变地沿用于实际教学环境已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提问式教学模式是在结合了多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并经多年实际运作后被认为确实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它有比较适用于当今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因此,可以说提问式教学模式是一种符合创新教学思想的教学模式。
四、提问式教学模式符合素质教学的要求
素质教学是我国教学界针对变化了的教学环境,在保留中国传统教育的优点的同时,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采 用西方教育的先进经验而提出的新时期教学理念。它强调教学是全体的、全面的、开放的、基础性的、多元化的,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体全面健康的发展,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几方面要求都与提问式教学模式的观念相一致。

⑺ 如何运用课堂提问的方法

问题的类型
根据设计问题时检测目标的不同,可将问题划分为两个层次,六种类型。
1. 低级认知问题。
低级认知问题是用来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已学过的知识,理解的程度如何。
2. 高级认知问题。
高级认知问题是用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包括分析性问题,综合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
提问的程序
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包括三个阶段。(1 )引入教师设法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提问做好准备。(2 )陈述教师用简明的语言陈述主问题。(3 )评核教师以各种不同的方法处理学生的答案。
2. 充分估计学生的答案。
教师设计问题时,就应充分估计学生的可能答案。尤其是错误答案,并且准备好相应的对策。
3. 恰当地选择提问对象。
教师提问时一般应面向全班,问后察颜观色,选择适当的应答者。不同难度的问题应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要注意保护全班学生,尤其是差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4. 诱导学生正确回答。
教师应能敏锐地捕捉住学生不确切的表述,及时纠正学生答案中的错误与思维方法上的缺陷,诱导学生正确回答。最后,帮助学生归纳、小结,形成简明的答案。
课堂提问的目的
课堂教学,为着要使学生们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则须给予机会使他们进行思考。最普通最简便的办法,便是发出问题。可是所发的问题,不是教师随便想到的主观意见,而是要在教师备课时,环绕课文设想若干有关的重要问题。
如若教师只考察关于信息的记忆,则可应用求同答案的(唯一正确的)问题;如若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则以求异答案的问题为佳。求异的答案乃是要求学生各抒己见,不与别人雷同的(多数适当的)答案。求异答案的问题,并可成为引起全班讨论的出发点。
概括起来,在一般的教学情境中,大体上,发问的作用可有几种:
1. 引起动机。发出问题,刺激学生急于想了解课文的内容,引起其学习动机,而使之对于课文感兴趣。
2. 启发思维。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作用,极为重要。在传统的教学情况下,学生没有机会运用自己的思考,听教师讲演,只用听觉;阅读教科书,只用视觉;这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关系至为微弱;唯有发出问题,使学生不得不用头脑来思考,使可作出适当的回答。
3. 考察理解程度。关于一个课题的内容,在授课之后,学生是否理解清楚,教师可发出问题,考察究竟,借以反馈,促其进步。
4. 激动顿悟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如若发生困难,学生茫然不知如何克服,这时教师可发出问题,促其发现学习中的意义重点与其间的交互关系,而使之产生顿悟作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5. 形成知识结构。要使学生将获得的新知识,能与已学习得的旧知识,联系一体,形成结构,教师可以发出问题,使学生明白其内蕴的关系,而可产生优良学习效果。
6. 对于理论的评价。为着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发出问题,要求学生对于一种理论,予以评价,分别其优点与弱点,以及其在社会上,或学术上,所可能产生的影响。
7. 检验学习目标。关于一个课题学习后,是否已经达到目标,或达到了什么程度,教师可发出问题,以资检验。积极的则反馈促进,消极的则指导学生自行弥补或矫正。
8. 给予复习机会。关于学习的重要知识,关键性的作用,或与下一课文关系密切的理论,教师可发出问题,以为复习或预习的机会,而使学生了解其重要性。
9. 唤起注意重振精神。课堂教学时,如若看到有学生的注意未能集中于学习方面,这时,教师可用问题唤起其注意,使之重振精神,进行学习。
10. 总结学习经验。当一个课题或一单元,学习完毕时,都是可发出问题借以帮助学生组织知识,成为系统,欣赏内容的涵义,总结学习经验。
在上述的这几种情况下,教师皆当发出相应的适当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作用。这种种思维能力,虽然没有直接联系着创造的行为,但可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培植良好的基础。
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讲课离不开提问。作为课堂教学方法之一的提问,应该是也必须是讲究艺术的。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的思维交流过程,教师教得怎样,学生学得如何,需要通过一定方式了解。课堂提问即是方式之一。课堂提问不仅作为教学方法,还被作为了解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情况的反馈手段。提问过程即信息反馈过程。充分利用提问反馈,捕捉信息,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调控,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不利用提问反馈,收不到信息,或提问不当,信息反馈受阻,则将影响教学效益。因此,要取得好的、受到学生欢迎的教学效果,也不得不讲究提问艺术。
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艺术,应该怎样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呢?
一、在提问内容上,讲究五讲。
1. 目的性目的性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为提问而提问是盲目的提问,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能分散精力,偏离轨道,浪费时间。备课时就要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为引出新课?为前后联系?为突出重点?为突破难点?为引起学生兴趣?为引起学生争论?为促使学生思维?为总结归纳?等等。要尽可能剔除可有可无、目标模糊的提问,保留目标明确、有实际意义的提问。明确提问的目的性,就能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产生直接的效果。
2. 启发性启发性是指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教学实践证明,提问后出现冷场,不是学生启而不发,而是问题缺少启发性所致。提问有启发性,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3. 逻辑性逻辑性是指提问和教材间具有的内在逻辑联系。提问要按照教材知识结构的内在顺序和学生认知活动的顺序进行。设置问题,环环相扣;解决问题,层层剥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提问时不注意逻辑顺序,深一脚,浅一脚,重一脚,轻一脚,会造成学生思路混乱,影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问讲逻辑性,是认知规律及教学的系统性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4. 针对性一方面,要针对教材实际。提问要紧扣教材,把握住重难点,有的放矢。教材的重难点,是教学的主导方面。在重难点上发问,在关键段落、关键字句上发问,在突出教材结构的关结点上发问,就抓住了主要矛盾。
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实际。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不同性格的学生、男生和女生,都应有所区别,因人而异。对优生,提问内容要难些,要求应高一些,使其自感不足,有一定压力;对基础较差学生,提问内容要相对易些,还要适当时给以引导和补充,使其增强信心;对性格内向而又胆怯的学生,不仅要考虑提问场合,还要注意提问方式;对女学生,更要在生理、心理和个性上与男学生加以区别。提问有针对性,是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5. 适度性适度性即所提问题难易适中,不贪大求全。要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空——内容空泛,无从下手。提问适度,就是要掌握好难易间的“度”。
太易,脱口而答,无法引起思考,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利。太难,难以下手,造成心理压力,效果适得其反。提问适度,是量力性教学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⑻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有效提问

如何开展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有效提问
提问是一种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学方法,希腊着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助产”式教学即是以提问为核心,通过问答的方式艺术地引导谈话者逐步反思所探讨的问题,让自以为知者知其所不知。现代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仍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可以用精心设计的、充满思想的问题轻轻推进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想象,不仅让学生体会到表达自己的成功感,也对自己的思维予以反思。
小学语文中阅读时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到了高年级之后,阅读所占的比例和比重都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阅读教学这个环节中我们教师如何去设计问题,然后让学生能够根据你所提的问题去进行阅读。
在教学中几乎每一位教师都会用到提问这种教学方法。即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略加思考后回答这中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提得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是否拔高了或者简单了等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发挥。也就是问题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课堂效果,同时这还是一个老师教学水平的体现。所以,对于问题的有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怎样才能使有效的提问呢?那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
一设置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设问的内容和形式决定着学生思考的方向,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些低水平的、连珠式的记忆性问题,学生通常只需要一两句话便能回答。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教师和学生都想探讨的问题,而且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沟通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建构。教师应该以促成有意义的对话教学为目标,从广阔的问题视阈出发设置开放式的、有逻辑性的系列问题。提问是否有效要根据所提问题的价值来判断。如果一个问题设置的时候就没有价值那它有没有效就没有再讨论的意义了。
1、设问要具有超越性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老师所提的问题,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够回答出让老师满意的答案来,而且还是异口同声的。是不是真的是学生已经学好了呢?肯定不是。我们注意听,仔细去看就知道老实所设的问题只是让学生复述课本上的内容,只要是有书的学生他们都能够从书上找到老师所想要的答案,所以说这跟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知识的拓展是没有任何关系的。真正有效的提问时提出来之后,需要我们的学生进行思考之后才能回答出来的。当然也不是说学生思考几十分钟甚至几天,而是“跳一跳,够得着”这一种情况。
2、设置开放性的问题
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是否具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以及是否具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述很重要一点,那就是看教师设置了一个怎么样的问题。我们知道问题通常有两种,一种就是开放式问题,另一种就是封闭式问题。顾名思义,开放式问题的答案就不唯一需要加入答者自己的理解,而封闭式问题答案就只能是“是”或者“不是”。我们知道对于语文教学而言需要的是我们读者一个个性化的阅读,需要的是读者的感悟和体会。既然是个性化阅读,是读者的感悟和体会,那么那就不是简单的一个“是”或者一个“不是”能够说清楚的。需要的答者自己的一个阐述。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提问要有效,就应该设置开放性的问题。
3、逻辑性的设问
语文的阅读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那就是语言思维的训练。而对于一个人来讲他的思维就体现在他的逻辑性上。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就必须要设置具有逻辑性的问题。教师在设置问题是要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否则的话,那你提出来的问题,学生思考了半天也只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不能够连成一条线。我们都知道,要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要让学生的思考能够进一步老师的问题就很重要了,它能不能够统领全局,能不能把问题串联起来,以及把一个个的知识点串成一个珠链,提问就是很重要的。所以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问有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构建有效性提问的方法
提问并不仅仅是教师抛出问题,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教学过程。在动态的提问过程中,教师要策略性地调节提问的发展,推动学生参与教学对话。
1、鼓励学生提问
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老师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目的是要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维的训练,然后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这只能完成老师所要教给学生的任务,然而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来讲有着自己的想法,他也需要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让老师帮助他达到自己的目的。尤其是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存在着很多自己的想法甚至是疑惑,此时如果学生自己不说我们教师就很难知道了。所以,在构建有效提问的时候教师必须要把学习的主人这一主要因素考虑进去,那就应该鼓励学生多提问。
2、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并给予时间耐心等待
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为了赶时间很多时候抛出问题后根本就没有费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有时甚至没有仔细去倾听学生的回答。学生的回答直接关系到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否有效。如果我们把这个标尺都给忽略了,那么我们又怎么去衡量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否有效呢?所以去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很多都要用到抽象思维,学生要用抽象思维来思考问题,所花费的时间相对来说思考的时间就要久一点。所以我们教师不仅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3、让学生自己来证明自己的回答
当老师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来回答,肯定就有一些回答是不符合要求的,这个时候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就是在质疑。如“是这样的吗?”“这样恰当吗?”“你怎么会有这样的体会呢”等等。其实学生这样说肯定是有自己的理由的,说不定他的理由还是有理有据的,但是很多时候当我们老师发出质疑的语气之后,学生就心中没底了,就觉得自己真的回答错误了。老师此时何不多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己来证明自己的回答呢?哪怕他是错误的回答。我想当学生通过自己的证明之后一定会发现问题在哪里,一定会进一步再进行思考的,而这将成为他学习的一大财富。
4、尊重个性化的回答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创造个性化阅读的氛围。阅读本来就应该是一个个性化的活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和我们生活经历、理解能力、自身的素质等等一系列的因素息息相关的。不同的人读同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读,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也许有的人理解得要深一些,也许有的人理解得要浅一些。但是这都是他们自己的理解,是他们对文本的一个思考和感受。教师没有理由去否定他们,而是应该去尊重。在尊重的基础上再去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感悟、体会。
三有效提问的方法
1、由点及面的提问
提问的时候教师不应该以来就给学生一个笼统的提问,这样会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应该如何下手。就像无头苍蝇找不着出路。而是应该从一个点散发开去,最后形成一个面。当然这个点不能太过细碎。
2、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进行提问
小学生既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那么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提问的时候,就必须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再进行逻辑思维学生感觉要容易一点,老师也要轻松一点。
3、由浅入深
课堂提问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最终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索溪峪的“野”》为何说索溪峪是“野”的?首先就要让学生先找着索溪峪的“野”体现在什么地方?然后才是为何说它是“野”的。这个问题应该是一步一步推进的,是慢慢来的。否则以来就要学生回答为什么要说索溪峪的“野”的话就无形中把问题给拔高了。
教育的责任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提问的艺术在于促进思维发展。只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才能焕发出提问的精彩,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问的有效性的方法,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停的摸索、总结。

阅读全文

与提问是教学方法的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炸包菜的正确方法 浏览:717
遮白发帽子的正确方法视频 浏览:50
防止落地窗下落的最佳方法 浏览:918
凤保嫝的使用方法 浏览:341
古代性惩罚方法有哪些 浏览:791
超常儿童和低常儿童研究方法 浏览:7
乳腺囊性结节治疗方法 浏览:55
佳美平衡轴的安装方法 浏览:462
粮食出现问题及解决方法 浏览:422
空调制冷系统压力检测方法步骤 浏览:560
apple电池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709
孩子缺氧最佳治疗方法 浏览:554
海藻面罩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浏览:1000
包子喂猪的正确方法 浏览:80
简单编织婴儿鞋方法 浏览:562
红米手机截屏快捷键怎么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471
快速恢复满血的方法 浏览:257
切割泡沫快速方法 浏览:790
老谷头食用方法 浏览:963
台下盆最佳安装方法 浏览: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