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孟子散文气势磅礴,请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第二段的句式特点,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慈禧军阀明末清初文革晚清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6页,共12页
使他所行不顺,做事错乱,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增长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如果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衰亡。
篇章结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着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
一、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理解
统编教材(人教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它的原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说它是经典,在于: (一)文章第一段便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而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不为世人所知„„
(二)文章第二段是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它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身体,生活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练,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能吃的苦都吃过了,能经受的挫折都经受过了,以后即使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冷静对待,设法克服和应对。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7页,共12页
(三)第三段也是名句:“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其出名,则在于它道出了全篇的中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中,不思进取,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四)写法上,第一、二段都用了排比的修辞方式,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前者用了6个“于”、5个“举”字,来概括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第二段的6个“其”字表明了“上天”为了磨练、锻造可以担当大任的一代圣君或一代贤臣的良苦用心。第三段,则从个人经受磨难的作用谈起,讲到一个国家的处境,如果太平太顺,在这虚假的太平表象下,就会使整个国家的人们放松警惕,使国家一旦遇到内扰外患便土崩瓦解,顷刻间便走向灭亡。这以点带面、从小到大的写法,也堪称经典,使人读来欲罢不能、欲忘不得,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教学设计
文言文教学,许多人将逐字逐句的串译串讲奉为经典,奉为至尊,视若祖传秘方,不可逾越。我则认为,强调诵读,方为古诗文教学方法之首选。
我想,这篇名文的教学重点,如果定位于学生的诵读,而且是大声诵读,当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心理学教授吴忆峰先生曾讲过格律诗的背诵方法:先把第一二句大声读出来,然后合上书回忆;回忆不起来的地方再大声读,然后再合上书回忆;然后大声读三四句,然后再合上书回忆;再后是一至四句连起来一起背。这样反复下来,一首格律诗便背下来了。这是比较快捷、比较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
笔者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教学重点定位于“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难点则定位于“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教学方法的定位是“诵读为主,学生为主,教师的引导、启发、辅导为辅”,目的是通过本文的教读,使学生学会积累一点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我想,如果每课都能积累一点,若干年后,学生的语文功底肯定会大为扎实,语文素养也就会大大提高。 三、我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以“发”“举”的意义解释引入
上课前,我曾考虑过,以日本大和民族的忧患意识使日本的科技、经济发展居于世界前列的事例导入,后来想想,这样一来可能时间会拉得较长,甚至会大大突破教学时间的安排。而文章首段的“于”字在该段中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每一个分句中均有一个“于”字。而比“于”字少一次出现的则是“举”,这个字词放在引入内容中,是十分合适的;而“发”一词,也使人不敢轻视:首先,它在段中首句“于”字之前,它的
《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8页,共12页
位置,和其后5个句子中都处于“于”字之前的“举”是一样的。其次,“发”的意思在这里可解为“发达”“发迹”等,与后五个“举”字意义也差不多。因此,我上课时,先从“发”“举”两个词义该怎样解释这一问题引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一开始就紧扣课文,激发学生思考,旨在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待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之后,我又话锋一转:同学们表现不错。“发”“举”的意思,我们可以从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找到答案。
(二)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找疑难,老师辅导
在这段时间里,我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文言文的学习因为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都要求学生预习,以缩短课堂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效率),找出自己的疑问,老师走下讲台,随时发现学生的疑问,随时给予辅导解答。 2.让学生齐读课文
(1)老师在读课文前明确读的要求:a.读准字音;b.读出停顿;c.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学生齐读。
(3)老师引导学生根据以下三个要求,自己评价同学们的朗读情况,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3.老师范读,尤其应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如读第2段:“„„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点词为重读)
通假字
1、曾,同“增”,增加。 2、衡,同“横”,梗塞,不顺。 3、拂,同“弼”,辅佐。 4、忍,通“韧”,坚韧。
词性活用:
使动用法:苦:使......痛苦 例如:必先苦其心志, 劳:使......劳累 例如:劳其筋骨
饿:使......饥饿 例如:饿其体肤,
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例如:空乏其身 忍:使......坚韧 例如:动心忍性。
乱:使......受到阻扰。例如:行乱其所为。
动词用作名词:入:在国内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在国外 例如: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⑵ 孟子的主要思想
一、性善论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二、道德论
“仁义”是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反对国与国和家与家的战争。
三、政治及经济方面
孟子着重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仁”、“义”是孟子论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经济学说的出发点。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2)天将降其大任于斯人也教学方法扩展阅读:
孟子着作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着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⑶ 如何确立课堂教学新理念,如何提高自己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 卫辉市上乐村镇第二中学 李艳敏 教学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艺术就得与技术结合在 一起。作为教师,要想提高课堂艺术,就必须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 以及过硬的教育能力。就要懂得怎样利用技术搞好这门艺术工作。对 此,本人略谈仅有拙见。 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和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 中,有必要使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利用有声语言的默契配合,充分 发挥 “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的教学原理,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所以教师要注意必须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教学工作, 这就需要教师 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把自己钻研掌握的教材,选择适当的教学方 法,因材施教,传授给学生,这又需要教师在教学艺术和技巧方面倍 下功夫。每节课的板书精心设计,规范书写字符,教学中注意扬长避 短,注意无声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身教配合言教,使学生领会教师 所讲知识,并彻底掌握。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与信息时代, 是一个知识不断更新的时 代,知识更新的速度之快,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也 只有适应了这些要求,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才能有渊博的知识和人格 魅力去吸引学生,使学生对老师感兴趣,进而转化为对学科的热情。 这就要求老师必须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坚持学习,不断提 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师有渊 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 善于总结, 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 有效的推行素质教育。 在新形势下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高高凌驾于学生之上, 应建立新 型的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中,教师都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立平等,民主,信 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 状态。从而使学生的思想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愉快的心理空间。 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激发和诱导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激发学 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 的求知和学习的积极性, 适当提出表扬与批评, 采取新颖的, 多样化, 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他们的认识兴趣,把他们 带到趣味横生的教学环境中去探索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和压 力,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 新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 。这就 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在继承人类文明 成果的同时,又要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创造。在日常教学中, 培养学生挖掘教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且使学生在解 决问题的同时获得新的知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方 法,这不失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简单实用的好方法。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说得就是一个人要想成就事业,实现远大目标,必先进行挫折,磨难 和砥砺。一位教师要想使课堂教学渗透于每个学生当中,有必要在课 堂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因为每一个班集体中,不可能全部是优生, 他们中间不乏有学困生, 而这些人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想 学的消极情绪,这就需要我们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绝 境后生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素质,使学生敢拼敢闯,在挫折中学习,经 受锻炼,使挫折成为进步,成功的阶梯,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的一个 重要因素。 另外,教师威信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教师 成功扮演其角色的条件。一个在学生心中具有崇高威信的教师,将受 到学生的敬重和爱戴,使学生能接受教师的教学,积极主动地进入课 堂教学中。这同样有利于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课堂上,教师具有教学和管理的双重任务,组织好教学时教师 应具有的教学能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课堂教学的本身 就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教学“起承转合”的每一个细节。 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下一番独具匠心的功夫,有效的引起学生注意,使 学生融化在课堂之中,使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教师 若想真正驾驭整个课堂教学,就要懂得这门艺术,创造艺术,提高艺 术水平,在自己掌握的技术上多下功夫,通过语言,板书,教态,仪 表,教学风格,治学态度等,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的运用上,精心 设计,缜密思考,才能真正把一堂课“雕塑”成精美的“艺术品” 。 圆满完成教师的教学工作。 我们有很多教师在新课改面前表现出无所适从, 不知道怎样应对 教学,面对学生。如何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清晰新课程改革得到目标,转换自己的角色,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努力做到与新课改相适应的素质结构, 是每一位教师都在面临的又一 个严峻挑战,新课改既是机遇也包含压力。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人 才,一个身心健康、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学生的心理发展要与道德 观念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健 康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担负起身上的重担。 总之,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激 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适应现代化教学,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圆满 完成教学任务。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 教学艺术水平 李 艳 敏 卫辉市上乐村镇第二中学
⑷ 孟子和荀子对语文教学又有哪些帮助和启示
荀子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是先秦时期最杰出的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之明,\"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认为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者则不明。因此,他认为理想的\"大儒\"不止是博学多能,而最重要的是有超常的理性判断能力,\"知类\"和\"通道\"。\"道者,治之经理也”。\"礼者,人道之极也\"。\"知道\"的实质涵义就是\"知礼\",思考就是要以礼作为准绳来判断知识的曲直是非,反对不求本义和纲领的杂乱识记。
首先,荀子认为教师工作是崇高而伟大的政治职业,只有儒者和君子圣人来承担;教师是以礼义来教化士农工商的职业政治文化工作者。因此,他特别强调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天地君亲师是礼之本,\"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教师是国家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因此他告诫统治者应当特别记住,\"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是否重视教师,是关系到国家政治命运的一件大事。教师应当受到统治者的崇敬与信用。
其二,荀子十分强调教师的尊严,以为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他说:\"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纳),朝士大夫遇诸途不与言\"。又说,\"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教师是礼义的化身,必须绝对服从,统治者决不能容许有人背叛、怀疑、非议教师,否则就要以刑法问罪。荀子进一步修证了孔子\"当仁不让于师\"的民主精神,把\"尊严而惮\"作为教师必备的条件之一,使教师成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者。 其三,荀子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具有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与采用的决定作用。深奥渊博的儒家经典经教师讲解与阐发,学生才能原原本本地理解与掌握。通过教师的教授与指点,可以大大缩短学习过程。他说:\"人有师法而知,则速通\"。因此,荀子要求学生隆师、亲师、尊师、忠师。 其四,作为教师条件,荀子有严格的要求,他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首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这是说,教师除了有渊博学问之外,应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要有尊严的威信;二要有丰富的阅历和崇高的信仰;三要有讲授儒家经典的能力,能够根据教材的内在逻辑,循序渐进,诵说时有条有理,不凌不乱;四要能钻研和精通教材的精粗,并且善于阐发微言大义,而不是记问之学。
荀子认为,教师应当具有善喻的讲解能力,\"臂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此外还要善于辩论,批评不仁之言,做到\"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这些思想均为《学记》继承与发挥,成了对封建社会教师的教授能力的基本要求。 孟子对教育问题的论述,对后世也有很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教育思想有继承孔子教育思想的一面,也有其个人独特的想法。而这些真知灼见,直到今天,依旧为我们所使用,依旧在现代教育建设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一、 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道德观念是先验存在的。同时孟子用一句话概括了这个观点:“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基于此,孟子又提出了:“良知”、“良能”之说。虽 说 是唯心主义 ,但是孟子却也强调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和重要性。孟子说:良知、良能、道德伦理,可以通过道德教育寻找回来。即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这是在教育心理学的上建立起来的性善说实质上是教育的基础。
二、强调立志除了目标大以外,还应该对志向、理想的标准要高。孟子就认为“大丈夫”应当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②“穷则独善起身,达则兼善天下”,坚信道义,矢志不渝。认为挫折、打击只是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的一种良机。这可以从孟子的《孟子。告子下》中看出。这篇文章中写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三、承认客观环境的影响作用孟子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也经常夸大主观能动性对人的作用,甚至到达了不适当的地步。但是在论及人的性格培养和心理状态的形成时,却没有忽略环境的影响,也没有忘记物质条件对人的制约。 四、 孟子认为身教重于言教,教育者假如不能做学生的楷模,就不能做到“上好之,下必有甚焉者矣。”学校的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做榜样。又主张因材施教,随学者人品高下,时地远近、先后,选择不同教授方法。 可以看出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的。同时兼具了原则性、灵活性、启发性、具体性和针对性。教学方法上要求博学反约、言近旨远 。严格以求,深入浅出,循循诱导 。孟子为了让别人清楚正确地理解深奥难懂的问题,常运用比喻,深入浅出,让人一目了然。对于启发诱导,他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⑩意思是说善于学习的人就能从而得到其中的妙处。因此自求自得的教学方法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孟子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值得深入探讨。尽管二千年过去了,它仍然在知道和影响着我们今天的教育, 继承和发扬就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⑸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中国的教育家孟轲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逆境需要坚强
逆境,对人是一种考验。然而,对于逆境的态度决定了我们在逆境中的成败。只要我们在逆境中能够坚强,逆境也能够成就人才。 古往今来,多少人为我们树立逆境中不退缩的榜样。 西汉时期,有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因家里没钱买蜡烛,不得不靠凿开家中靠邻居家的那堵墙来借烛光读书。这就是凿壁偷光的典故。故事中的主人公匡衡,最终也因自己的勤奋而当上了高官。透过这个典故,我们可以看到匡衡在逆境中不屈服、勇于排除万难的精神,也正是由于他的努力,才使他成为逆境中的人才。因此,只要我们在逆境中能够不屈服,我们也能够成为逆境中的人才。 同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因替人辩护而被判宫刑,他坚持把《史记》完成,最终,也因自己顽强的意志力而名垂青史。从司马迁的事例,我们能学到的是面对逆境的坚持不懈、不屈不挠。他面对奇耻大辱却没有堕落,而选择了坚持,这种逆境中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因此,只要我们在逆境中能够坚持不懈,我们也能够成就辉煌。 同样,美国着名残障作家海伦·凯勒,也用自己的坚强演绎出了对逆境的不屈。在出生19个月后,她丧失了视力和听力。在导师的帮助下,她不断努力,最终写成《我的生活》、《我的老师》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着作。从海伦·凯勒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她面对逆境的不屈不挠以及她惊人的毅力。也正是由于她的这份坚强,才使我们看到了逆境中创造出的奇迹。因此,只要我们在逆境中能够坚强,我们也能够创造奇迹。 逆境中,我们需要的是克服困难的勇气。试想,如果没有匡衡面对逆境的不屈服,又怎能让我们生出对凿壁偷光的敬佩?试想,如果没有司马迁面对逆境的坚持不懈,又怎么能让我们欣赏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试想,如果没有海伦·凯勒面对逆境的惊人毅力,又怎能让我们看到逆境中的奇迹? 逆境,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磨练,我们应该用坚强来诠释对逆境的不屈。只要我们有勇气,我们就能够排除万难;只有我们有毅力,我们就能够成就辉煌;只要我们有信心,我们就能走出逆境、创造奇迹! 苦难也是一种财富 “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充满激励奋进意味的话, 不经过挫折,怎知道路之坎坷;不经过磨练,怎知意志之坚强。只有在人生道路中与苦难交锋,才知苦难也是一种财富。 苦难可以折磨人,使人痛不欲生;苦难也可造就人,使人成为伟大的成功者。 我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受过令人引以为耻的宫刑,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在牢狱中,他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同苦难作斗争,最终历尽艰辛撰写成“史家之绝唱”——《史记》,成了我国着名的史学家。苦难对于司马迁来说,就是一种财富。 唐代的大诗人李白,一生抑郁不得志,“安社稷、济苍生”的抱负不能实现,宦途失意,常受排挤。面对这种苦难,他不叹不怨,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不羁中,畅怀大饮,挥毫泼墨;他不卑不亢,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中,把酒临风,长剑啸天。一代诗仙,横空出世。英名永存,万世景仰。对李白来说,苦难是他的一种财富。 尽管我们现在依然傲视一切,尽管我们现在和从前一样内心脆弱,害怕失败,害怕挫折。但仔细想一想,人生途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畅通无阻。要是那样人生就显得单调,只有苦难挫折的加入,才为人生这张白纸添上了美丽的色彩,正因有了苦难的存在和挫折的警醒,生活才显得斑斓,才显得有真实感。因此,苦难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一种难得的财富。 我无法伟大,然而苦难却让我告别了平庸。感谢苦难磨练了我,解救了我,让我在挫折中学会了坚强,让我在孤寂中学会微笑,让我懂得了生活经验,美的存在。即使在黄昏,也有晚霞的美丽。苦难对我来说是一种财富。 为了使我们的生活不显得空虚,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些光彩,我们需要经历一些苦难。正如作家刘墉所说:“让我们一起寻找一个苦难的天堂。”因为苦难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财富。 ⑹ 初中语文的小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目录[隐藏] ⑺ 孟子的资料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相传,孟子的母亲十分贤惠,辛劳地抚养他长大成人,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晚年时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着成书。至今,我们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一书。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着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⑻ 如何理解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名轲,战国中叶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早逝,其母仉氏教子有方,为教育孟子,为他选择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迁其居,为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的美谈。孟子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徒,子思、孟子之学,后世称为思孟学派。作为孔子思想的嫡传,孟子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亚圣"。 孟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视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四十岁以后,他带领弟子游历各国,往来于诸侯之间,处处受到礼遇,度过了二十年的时光。晚年回故乡专事教学与着述。他的弟子很多,着名者如万章、公孙丑、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等。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孟子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经验。《孟子》七篇是研究其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该书一般被认为是他的弟子对孟子言行的记述,也有人说是孟子本人的着作。 论教育作用 孟子论教育作用,是以其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在政治上,孟子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认为仁政的根本在"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的最有效的手段。他认为好的行政管理还不如好的教育。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仁政必须辅以善教,善教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在哲学上,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是先天所固有的,是至纯至善的,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因为人有善性。不过孟子所说的性本善,并不是说人性中具有纯粹的完全的道德,只是说人性中具有"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萌芽。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而要做一个完善的人,仅有同情心、正义感、礼让态度和道德判断能力这四个善端是不够的。人之贤愚,还取决于对这种先天的善端能否存而养之,扩而充之。如果自暴自弃,或者受到不良的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就会失掉这种善端,这就是他所说的"陷溺其心"。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善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因此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所谓"放心",指的就是人在后天所丧失了的善端。孟子认为,任何人只要肯接受教育,肯于学习,就可以把先天的善端充分发挥,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就是圣人,他曾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其理由就在于人人都有善端,普通人与圣人在先天本质上并无区别。由此可见,孟子很看重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论教育目的 孟子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君子"、"圣贤"及"大丈夫"。同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君子"、"圣贤"、"大丈夫"以德为主、德才兼备。他有一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就是说,一个人格高尚的人,一定要经得起富贵、贫贱、暴力的考验,把道德意识转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孟子指出这一点是很有道理的,这种人格理想对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 从教育对社会的影响这个角度来看,孟子明确概括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他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主张兴办庠、序、校等教育机构来培养学生,庠是培养之意,校是教育之意,序是习射之所,无论是夏代的校、商代的序、周代的庠,还是三代共同的学,其目的都是为了阐明人际之间的各种关系及掌握社会生活准则,具体来说,所谓"明人伦",就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亦称为"五伦",代表着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论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孟子继承了孔子所提倡的"自省"、"克己"、"过则勿惮改"等思想,并且在其性善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这些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一) 持志养气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在立志问题上,与孔子不同的是,孟子提出了立志与养气的关系。孟子提出为修身而养气的观点,他认为气是充满全身的能够反作用于心志、道德的东西,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他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志与气是密切相联、互为因果的:"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 孟子认为,普通的人只要注意"养气",经过量的积累就能形成所谓"浩然之气",通俗地说就是正直豪迈的心理或精神状态。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正大刚直的,"集义而生"的,所谓集义即指积善,这就是说,浩然之气是靠"养"出来的,是靠一件件平常的善言善行积累起来的。 (二) 动心忍性 孟子非常强调意志锻炼的重要性,尤其是主张在逆境中得到磨砺。他有一段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他认为,人的成才得之于艰苦的磨炼,环境越是恶劣,对人的造就就可能越大。孟子在此虽然打着天命的旗号,但强调的是个人奋发努力,在艰苦和患难中,提高承受力,不断磨练意志。 (三) 存心养性 虽然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善端要形成实在的善性要靠存养和扩充。孟子认为,存养的障碍来自于人的耳目之欲。所以孟子主张寡欲,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一个人欲望很少,那善性虽有所丧失,但也很少;反之,如果一个人欲望很多,那善性虽有保存,但也很少。 (四) 反求诸己 孟子继承了孔子"君子求诸己"的修养方法,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同时,他又提出面对超过自己的人,不能怨恨,也同样应当反躬自问,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 在道德修养方面如同比赛射箭一样,射箭时要先端正姿态而后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要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要从自身找原因。总之,凡事须严于律己,时时反思。 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孟子把认识看作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是对内在善性的发掘。因此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为强调"思"的作用,他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其教学思想更具内倾性。 (一) 深造自得 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 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据此,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二) 盈科而进 这是指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孟子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又说:"其进锐者,其退速。" 进程过于迅速,势必影响实际效果,致使退步也快。正确的进程应当象流水一样,注满了一个洼坎之后再往下流,这就是 "盈科而后进"的道理。孟子还以"揠苗助长"的寓言来说明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学习知识如同作物生长一样,是一个自然有序的过程,有自己的规律,人们应当关注并促进教学过程的实现,但决不能用拔苗的方法去助长,结果是适得其反。 (三) 专心有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 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学习亦然。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因此,学习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水,就停止挖掘,结果等于没挖,这说明有为者必须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学习也是如此,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功亏一篑。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学习态度,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长。都是反复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 (四) 教亦多术 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专心有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对学生,有的应及时指点,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可以间接地进行教育,甚至拒绝教诲,足以成为人的警策,本身也是一种教导之法。总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异。 处在战国中期的孟子,其思想表现出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和肯定,他对教育作用的阐发,对教学、德育原则与方法的论述,无不体现了对人的主观作用的提倡。作为儒家的"亚圣",孟子教育思想对后世中华民族精神的激发、崇高精神境界的形成,有极重要的启蒙作用。 ⑼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论教育作用,是以其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着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9)天将降其大任于斯人也教学方法扩展阅读孟子的着作: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着作。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着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与天将降其大任于斯人也教学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获得国内外研究进展的方法
浏览:87
如何避免催婚的方法
浏览:103
汽车车身塑料件鉴别方法
浏览:219
手持示波器的使用方法
浏览:167
离婚前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238
设置234g网络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760
霉菌治疗方法
浏览:593
案例研究方法的应用第三版
浏览:256
电脑屏幕漏电修复方法
浏览:384
牛顿流体最佳治疗方法
浏览:95
电子门禁卡复制方法图片
浏览:220
提升学历教学方法
浏览:953
足球腰椎的锻炼方法
浏览:24
固废环境检测的方法
浏览:238
一些简单的语言能力训练方法
浏览:385
用什么方法止嗝快
浏览:146
夏天有什么方法让冰糕融化得不快
浏览:549
宝宝过敏长疙瘩如何处理方法
浏览:431
龙须糖的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116
缓解颈腰椎疼痛的正确锻炼方法
浏览: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