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对不同的文化进行广泛的比较研究。
② 文学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哪些
文学人类学可以说还是比较偏文学方面的,而非人类学,主要还是从文艺理论入手,方法的话传统人类学的方法田野调查也是适合的,这要看具体课题了。一般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参与观察什么的都是基本的。
③ 怎么学习思维导图法
学习思维导图法:阅读书籍、构建框架、录入重点、调整方式、论证引入、细化语言、处理杂项、内容归档。
1、阅读书籍
如果是理论性书籍,很多情况下前后章节连续性不是很强,可以读完一章之后进行一次整理,如果是整体性较强的书籍,并且在短时间内可以阅读完成,可以读完全书一并制作思维导图,这个大家根据实践情况和书籍难度自行判断。
2、构建框架
可以直接将书籍的目录录入到思维导图中,也可以选择比较重要的部分录入。主要的目标是将书籍中最重视的部分框架清晰的反映在思维导图中。
3、录入重点
将书中的重点论证部分录入思维导图,同时将自己摘录、勾画的部分录入,这个时候不必变更书中原句,简单的录入即可。这时有两种内容,第一种是和书籍框架及论证有关的,放入导图的对应分支下;第二种是与框架无关,可以在导图中建立一个“杂项”的分支,将所有内容统统扔进这个分支下。
4、调整方式
如果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作者的思路或者纯粹和作者有关的东西,那么绝对不关心作者或者本书的思维框架如何,但是在书中可能关心其中某些部分。比如《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关心如何做分析阅读,如何做检视阅读,如何做主题阅读,那么可能要做三个主要的分支。
5、论证引入
将内容和论证放入相应分枝中,完成了整体框架的构建,这时候就是该细化的时候了。
6、细化语言
细化每个分支的逻辑性和语言。
框架已经有了,每个分支下也有了一定内容,但是每个独立分支下的逻辑性并不清楚,需要将书中原话转变成自己理解的话语,尽力简化。同时,将这些句子的逻辑关系理清,用分支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时就有了一个层次、逻辑清楚的思维导图了。
7、处理杂项
大家没有忘记杂项中还有很多内容吧,处理一下这些句子,有些内容可以放入前面整理出的框架中,有些东西则和全书整体框架并不相关。
8、内容归档
比如管理一个专门的导图,日常杂项一个导图,谈读书系列一个导图。将杂项中的内容分门别类的归入这些导图中去,不必太过在意构架和体系,可以同样在它们中建立杂项,扔进去就OK了。等到想用的时候再说,到时候不过是一个搜集资料的过程而已。同时,最好注明该条出自哪本书和页码。
(3)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思维导图扩展阅读
1、思维导图以放射性思考模式为基础的收放自如方式,除了提供一个正确而快速的学习方法与工具外,运用在创意的联想与收敛、项目企划、问题解决与分析、会议管理等方面,往往产生令人惊喜的效果。
2、它是一种展现个人智力潜能极至的方法,将可提升思考技巧,大幅增进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它与传统笔记法和学习法有量子跳跃式的差异, 主要是因为它源自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并且开展人人生而具有的放射性思考能力和多感官学习特性。
④ 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文化人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
1.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法也称为田野工作,是一种对一个社会及其生活方式亲身从事的长期性的调查和体会工作。
2.实地参与观察法
这是文化人类学最有特色的研究法。文化人类学家特别注重通过直接的观察,收集每一手证据。
3.全面考察法
采用这种方法,人们在选择研究一种人类行为时,必须全面考察与之相关联的问题。
4.比较法
比较法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无时无刻不在使用。
5.概念分析法
概念分析法即构建一个或若干个概念以分析各种社会文化现象。它首先从个别文化的经验材料中归纳出一般原则,然后把它作为分析文化的工具,以分析其他文化现象。
⑤ 思维导图在学习生活中到底有何作用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我们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心智地图、脑力激荡图、灵感触发图、概念地图、树状图、树枝图或思维地图,是一种图像式思维的工具以及一种利用图像式思考辅助工具。思维导图是使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引起形象化的构造和分类的想法;它用一个中央关键词或想法以辐射线形连接所有的代表字词、想法、任务或其它关联项目的图解方式。
⑥ 思维导图的格式是什么
思维导图方法如下:
1、在中心右上角的1点钟绘制思维导图的第一个分支。红色圆圈如下所示。
⑦ 什么是人类学研究方法
人类学是社会科学,因此需要开展调查研究,可以参考如下资料:
http://hi..com/%D0%C0%D0%C0%C8%CB%C0%E0/blog/item/b4e3ec249977fc0a4d088da9.html
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田野民族志,也就是深入实地进行调查。
⑧ 如何实现思维导图学习方法
思维导图的应用及其制作方法你是否经常为记忆力衰退而苦恼?你是否发现笔记记得越多,思维也越混乱?你是否经常为琐事缠身而苦无分身之术?你是否总是感叹一天的时间太少?思维导图来了!它可以“解救”你!
思维导图是一种终极的思维工具,由英国“记忆之父”东尼•博赞发明,并在全球得到广泛推广,已成为21世纪风靡全球的思维工具,到目前已被世界上2.5亿人所使用。
思维导图注重开发人的左、右脑,运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它绘制起来非常简单,而且十分有趣!它可以帮助人们改善思维,提高记忆力和办事效率。
《思维导图》借助一些简单的事例,从零开始教你如何绘制思维导图,你会很快为你惊人的创造力、你取得的成绩,以及思维导图给你日常生活带来的实际帮助所鼓舞!而且你会发现思维导图可以应运于你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你... (展开全部) 你是否经常为记忆力衰退而苦恼?你是否发现笔记记得越多,思维也越混乱?你是否经常为琐事缠身而苦无分身之术?你是否总是感叹一天的时间太少?思维导图来了!它可以“解救”你!
思维导图是一种终极的思维工具,由英国“记忆之父”东尼•博赞发明,并在全球得到广泛推广,已成为21世纪风靡全球的思维工具,到目前已被世界上2.5亿人所使用。
思维导图注重开发人的左、右脑,运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它绘制起来非常简单,而且十分有趣!它可以帮助人们改善思维,提高记忆力和办事效率。
《思维导图》借助一些简单的事例,从零开始教你如何绘制思维导图,你会很快为你惊人的创造力、你取得的成绩,以及思维导图给你日常生活带来的实际帮助所鼓舞!而且你会发现思维导图可以应运于你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你生活的得力助手!
让每个人接受思维导图是东尼•博赞的一个心愿,于是他动手写了本书。思维导图神奇般地改善了东尼•博赞的生活,相信对每一个阅读此书的读者也一样。
作者简介 · · · · · ·
东尼·博赞,1942年生于英国伦敦,英国大脑基金会总裁,世界着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他曾因帮助查尔斯王子提高记忆力而被誉为英国的“记忆力之父”。他发明的“思维导图”这一简单易学的思维工具正被全世界2.5亿人使用。
作为人类大脑潜能与学习法研究专家,博赞先后受聘在英国、新加坡、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国政府机构、教育机构以及迪斯尼、微软、IBM、甲骨文、惠普等众多知名跨国企业担任顾问。到目前为止,他已出版各类着作八十余部,主要有“思维导图”系列图书等。其作品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以30种语言出版,累计销量突破1000万册。
⑨ 《人类学是什么》读后感
为什么选择读这本书呢?选择《人类学是什么?》这本书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我们在上这门课的时候,专业课老师会在课上讲到很多关于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着名学者、理论。单单是去硬背这些知识,是很困难的。但是《人类学是什么?》这本书就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去理解人类学这门课程。相对于教材来说,这本书算是人类学的入门书籍。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人类学这个专业、课程的内容、前人学者的贡献。这本书能在专业课程之外给我们梳理人类学的知识。同时,这本书的作者是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的教授,他毕业于厦门大学,后留学英国获得人类学博士,相信以他的知识积累能带给我们很好的人类学的入门。
《人类学是什么?》这本书,适合很多年龄层的人阅读。作为一名大学生,而且是修了文化人类学这门专业课的大学生,这本书就十分适合我们。这本书分为九个章节,九个章节是有层次递进性的,可以给阅读的人深入浅出地理解人类学。首先第一章“人看人”,讲的是人类学中一些重点概念的梳理,比如说“人”、“文化中的人”、”不一样文化中的人“、“价值观”。第二章”他者的眼光“,讲的是各人类学家的观点及人类学观点的发展。从”人“的发现讲到现代人类学。第三章”离我远去“,讲的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这里需要我们明白的是,“离我远去”,是一个人类学家要培养的能力,就是去一个自己不习惯的地方,体会人的生活的面貌。这其中的“我“是”自己“,但不单指个人,而指人生活在其中的”自己的文化“。第四章“迈入人文世界”,讲的是人文世界、社会的构成。不同的人类学家认为的构成的因素不同,有的人类学家认为亲属组成的社会,有的人类学认为人文世界是基于互惠、分配与交换的,有的人类学家认为权力与权威是一些社会的骨架,有的人类学家认为信仰、礼仪与秩序也是构成人文世界的因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讲的是人类学中的三个具体的内容,通过讲解的方式,来让读者明白人类学的发展。第八章“人类学者的成年”,讲的是如何成为一名人类学家。如果想要成为一名人类学家,就要完成“学院-田野-学院”这个程序。第九章“富有意义的洞察”,讲的是人类学的人文主义、用途、还有它的“中国心”。
这本书中的第一到第五章的内容相对后面的几章来说,读起来比较吃力,因为这几章的内容比较多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也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在第一章的第三部分“一样的人,不一样的文化”中,有一句话是作者说得非常好的。“在世界上众多的人类学家当中,可能由于社会观念、理解方式和价值观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取向的和风格的人类学。有些人类学家注重研究不同社会、不同民族和不同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创造性,他们以展示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己任,他们的成就显示出一种强烈的人文学追求。另外一派的人类学家则更像社会科学家,他们有的注重从经验事实。如果脱离于社会科学理论的推理便无法解释。”作者阐述了这两类人类学家的分支,也让我们正视到人类学家的分支和我们接触到的人类学理论是由这两类人类学家得出的结论。但是无论是哪一派的人类学家,他们的共同关注点都是关注文化。现在,“人类学”这个名词,一般就是指作为人文学和社会科学的人类学,通常不需要以“体质”和“文化”来区分。书中,作者也说到“当一个学者告诉你他是一名人类学家,你就知道他也是人文学和社会科学家。”
总的来说,《人类学是什么?》这本书给了我非常全面的视角去理解人类学这门课。在专业学习之余,阅读这本书也能够加深我们学习专业知识。在专业知识积累上面也有所体现。但是这本书也有美中不足,就是这本书的知识过于庞杂,对专业知识有很好的梳理,但是整本书的条理有所欠缺,让人感到疲惫。所以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定要做好阅读笔记和思维导图,不然就会被冗长的专业知识击败阅读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