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菲利克斯·施坦因纳的训练党卫队
1934年1月1日,施坦因纳加入了纳粹党,在冲锋队中服役。在此期间,他一直担任冲锋队训练营指挥官,直到1935年3月。在1934年3月他被晋升为冲锋队三级突击中队长。 1935年4月24日,由于训练署被纳粹党政府解散,施坦因纳本可以选择调往其他军队部门,但他最后决定加入了党卫队。这是因为施坦因纳对国防军内部因循守旧的风气非常不满,对此他在一次大战中早有深刻体会,认为有由于当时训练存在严重弊端,导致实战中出现大量无谓的伤亡。他希望在党卫队将他酝酿已久的全新训练系统付诸实践。由于他是国防军的资深军官,拥有丰富的训练经验,因而刚进入党卫队特别机动大队便被任命为高级军官,担任第1“德意志”旗队第3大队指挥官。该旗队驻扎于慕尼黑达豪的党卫队训练营。
施坦因纳运用他在国防军中的宝贵经验,对部队实行严格的军事化训练,并重复着他的格言“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他大幅度削减呆板的队形操练,代以体能强化训练,个人和团队攻击战术,以及频繁的实弹演习。这种训练模式的目的,就是培养士兵的“捕猎”技巧,即在瞬息万变的野战环境中的战术素养。在演习中一个团队里的每个士兵都有机会接过指挥权,带领大家完成任务。这种训练使党卫军部队在失去指挥官以后依然保持战斗力。此外施坦因纳还要求部队在进行长距离急行军以后,还有充足的体力立刻发动进攻。
刚一开始,这种新的训练方法遭到了许多坚持保守的普鲁士传统军事训练的人的蔑视,因而也几乎没有什么老兵来参加党卫队。但是施坦因纳坚信将来的战争将取决于具备独立作战技能的“精英战士”,执意推行新式训练法。后来在1939年于穆斯特拉格训练场“德意志”旗队进行的一次演练中,希特勒发现了这种训练的神奇效果。希特勒在望远镜中观察部队为演习做准备时,施坦因纳报告称部队将在20分钟内完成任务。果然演习开始后,施坦因纳的小伙子们迅速发起冲锋,中间没有任何停顿,也没有被火力所压制。他们在20分钟内就前进了1.9英里,而且仍然保持着充沛的体力。之后,这些士兵为了加快前进速度,甚至将步枪换成了手提轻机枪。这些都是在希特勒和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的注视下进行的,为此他们十分欣喜。但是并非所有党卫队高级官员都为此感到高兴,国防军旧军官出身的保罗·豪塞尔将军就有些不悦,他在日记中曾经嘲讽般地把施坦因纳描述为“希姆莱的宠儿”。但是无论如何,施坦因纳所带来的革命性的军事训练理念和首创的步兵战术训练,的确在短短四年间使党卫队成为一支精英部队。这些训练方法甚至后来被推广到国防军,成为二战德军强大战斗力的基础。 1936年7月1日,施坦因纳成为“德意志”团(即“德意志”旗队)指挥官,并被晋升为党卫队旗队长。在一次野战演习中,施坦因纳下属的一个连长让他的士兵用迷彩布包裹头盔,取得了不错的隐蔽效果。施坦因纳发现后得到了很大启发,他立刻让人设计出几套迷彩夹克,以及配套的迷彩钢盔、行军包和子弹袋,供全团官兵使用。结果身着迷彩服的“德意志”团官兵在党卫军汇演里表现抢眼,迷彩服很快推广到其他的部队,成为二战中党卫军的标志。
② 步兵的基本训练有哪些
步兵训练中,强化体能和技能,有队列,战术,搏击,射击。还有轻重武器操作保养等等,射击是最基本的。如果野战军会有:反坦克火器操作,伪装,野外拉练,武装奔袭,装甲车,汽车操作,单兵战术,班战术,协同作战,侦查,具体的要看部队需要,各部队担负职能不同,战区不同所以有的科目会变动。以上的科目是基本的
步兵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土工作业的"五大技术";
合同作战的战术技术基础是打坦克、打飞机、打空降,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武器的"三打三防";
现代条件下联合作战的战术技术基础是打隐形飞机、打巡航导弹、打武装直升机,防精确打击、防电子干扰、防侦察监视的新"三打三防"。
③ 二战爆发前德国陆军的重新组建与成型,为何几年时间就如此强大
由于一战的失败导致德国受到了反而在合约的限制。这样的限制的,导致德国的国防军非常的受打压。因为他们规定国防军规模要控制在10万人以下,并且不能拥有坦克和飞机等先进的作站装备,从希特勒上台后,其较为可能的扩张,考虑对原有的军事结构进行了重新的调整和组建。
其次,德国陆军之所以具有优势,还在于他一直按照普鲁士的传统保留了世界上任何陆军都没有的士官制度。正是这些事关有效地运用了国防军建设体系中的人员选拔教育和训练方法的标准,所以在初期就是自己的军人很职业,并且非常的优秀
④ 二战德国的步兵怎么进攻
战斗正式打响后,德军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攻击方式(Gefechtsdienst):
侧翼攻击(Der Flankenangriff),以步兵部队在正面牵敌,装甲部队及机械化快速机动部队对敌军两翼进行攻击。
正面攻击(Der Frontalangriff),以我方主力部队进行正面突破。
包封式攻击(Der Umhüllungangriff),同时采取侧翼和正面攻击,一般在我方兵力占优的情况下使用。
远距离穿插攻击(Der Flügelsangriff),以长距离的运动尽量深入攻击敌人主要战线后方。
包围(Der Kesselschlacht),以主力部队迂回敌军侧翼,攻击其后方阵地,扰乱防御,并形成合围之势,然后紧缩歼灭之。
攻击方式的使用则依据德军战地指挥官对战地地形,敌军兵力部署以及我方可用攻击力量等因素来决定(德军在理论上延续腓特烈大帝时期的传统:既认为上级对战场上的指导部署只要提及大原则与战略目标,其它战术细节则由中下级军官自行判断裁决,而整个大战期间德军一直都强调希望各级指挥官都能拥有这种勇于判断和负责的特质。)。而无论使用何种方式,其坦克/步兵突袭战术都十分相似:坦克被用于突破防线和攻击敌炮兵阵地及指挥所。步兵伴随坦克,主要任务是消灭敌反坦克武器和步兵。敌军坦克则主要由随行的自行反坦克炮来对付。
突击的先锋一般是一个装甲师的装甲团(或者是一个装甲掷弹兵师的装甲营)。在大战初期,德军攻击的标准形式由3个攻击波组成,尽管有一些变更,但是基本战术是一致的:
第一攻击波是由坦克组成推进线。通常使用的阵型是“钝楔式队型(Stumpfkeil),一个营的2个装甲连并排前进,之间的间距大约在200-300米内,每连掩护前线400-500米的范围。营部在先锋的2个装甲连后方500米,第3连和第4连作为预备队,在营部后方900-1000米排成两列纵队队型。
先锋的装甲连首先要尽快突破至敌炮兵和反坦克防御阵地。如果遇到激烈抵抗,先锋连应当迂回,或者由营指挥官增派其它连的坦克来支援。
坦克步调一致的推进,随时都要尽可能依靠地形来掩护。后方梯队则为前进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当领头的坦克抵达理想射击点后,马上开火再为跟进的坦克掩护。这种“交互越进”(Das Bockspringen)的前进方式是德军在二次大战中最为基本的坦克进攻战术,这要求作战官兵拥有高度的作战素质和合作精神。通常德军一个团内最好的坦克都会放在第1攻击波,而由于第一波的角色都会由第一营担任。
第二攻击波负责为第一攻击波提供火力支援,其包括第1营剩余的或第2营的坦克部队以及伴随的搭乘Sdkfz251半履带装甲运兵车的装甲掷弹兵。第二波主要攻击残余的敌反坦克阵地,重型步兵支援武器和机枪等等。
第三攻击波,包括第2营内其余坦克和剩下的装甲掷弹兵,用于巩固第一波取得的战果,清扫突击部队迂回的敌抵抗力量和为先锋部队预备。大部分第三波的装甲掷弹兵都是搭乘卡车的,
⑤ 谁知道二战各国步兵标准包括人员建制、火力配置、和参加的战斗。
德军1942年制的步兵师
武器装备:
手枪-3681支 步枪-12609支 冲锋枪-321支 反坦克枪-90支 轻机枪-425挺 重机枪-110挺 50毫米迫击炮-84门 81毫米迫击炮-54门 75毫米炮-20门 105毫米轻型榴弹炮-36门 150毫米重型榴弹炮-12门 火焰喷射器-9具
然后下面找到的是分散到团的装备编制:
1939年第一线的主力师:3个步兵团和1个炮兵团。一个步兵团的火器包括26挺重机枪、85挺轻机枪、18门81mm迫击炮、27门50mm迫击炮、12门37mm反坦克炮、6门76mm 步兵炮和2门150mm步兵榴弹炮。炮兵团由3个105mm野炮大队组成,大队各3个4门制的炮连。一个150mm中型炮大队原来是配属的,后来归入第1 波步兵师编制。
1944年步兵师:步兵团支援武器为:24挺重机枪、107挺轻机枪、4门120mm迫击炮、6门81mm迫击炮、2门150mm步兵炮、6门75mm步兵炮、3门75mm反坦克炮、36件轻型反坦克武器。实力已经大大的下降了。1911式点45口径勃郎宁手枪
工作方式:半自动 口径:0.45英寸(11.4mm)弹夹:7发
简介:由John M.Browning发明,是二战时期最着名的美国手枪。在西美战争期间,美军普遍反映小口径的左轮手枪威力不足,军队急需一种有较大威力的大口径手枪。在这种需求下,1911式.45口径勃郎宁手枪诞生了。Colt和Springfield兵工厂在1911—1915年间生产这种手枪,到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60%在法国的美军士兵都配备了它。一战后,又在扳机、撞针、握把和结构上对它进行了改进,主要是使它更轻便。在二战期间,它只配备给军官和班长,并不是美军步兵的制式武器。但是禁止士兵配备手枪的条例被扔到了一边,在前线许多士兵都拥有一把1911式手枪。它被认为是最后可以依*的武器,尽管几乎所有的士兵都有更有效的武器可用,但没有人会否认它所带来的安全的感觉。直到1984年,它仍然是标准的美军随身武器。
M1 加兰德步枪
工作方式:半自动
口径:.30英寸(7.62mm)
弹夹:8发
简介:M1 步枪,又称Garand 步枪,是美国步兵的标准配置步枪。
以它的发明者John C.Garand的名字命名。
它是第一种在战场是广泛使用的半自动步枪。尽管它在1936年就被军队采用,直到1943年一直是供应不足,但到战争结束时,它的产量却超过了4百万支。M1 步枪易于分解和清洁,它的口径、弹丸速度和半自动性能的结合提供了优于其它步枪的火力。它唯一的缺点就是弹夹重新装弹很困难。
1903式步枪
工作方式:手动
口径:.30英寸(7.62mm)
弹夹:5发
简介:1903式.30口径步枪,简称'03式。
1903年被美国军队采用,直到1936年,它一直是美军标准配置步枪。
二战期间,仍有许多在使用。36年,M1步枪取代它成为美军标准配置。
在诺曼底战役中,它成为狙击手的主要武器。
不过,它在精度上的许多优点已被半自动和全自动武器的速度所取代。
汤姆森冲锋枪
工作方式:半/全自动
口径:0.45英寸(11.4mm)
弹夹:20和30发、50发(弹鼓)
简介:JohnT.Thompson曾参与发展`03式步枪和Colt.45手枪,汤姆森冲锋枪的原型枪于1920年春天诞生,尽管它有优秀的测试参数,但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都没有采用它。汤姆森Colt公司鉴定了生产15,000支该枪的协议,即1921式。这批枪的生产一直持续到二战前夕。在1940年,美国陆军订购了20,000支该枪;在1941年,陆军追加了319,000支的定单。该枪最大的优点是可*,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工作。
主要的缺点是太重——超过10磅,缺乏穿透力(这也是二战中所有冲锋枪的共同缺点)。
勃朗宁BAR1918轻机枪
工作方式:半/全自动
口径:.30英寸(7.62mm)
弹夹:20发
简介:最初型M1918A1式勃朗宁轻机枪(BAR)由美军士兵在一战中首次使用,并且二战中该枪仍在使用。在恶劣环境下的可*性使该枪获得了很高的声誉。1940年,M1918A2式投入使用。与早期型号不同的是它仅有全自动方式下的两种射击方式:慢速方式300—450发/分;快速方式500—650发/分;而没有了半自动方式。两种型号的勃朗宁机枪都被广泛的使用。而且在很多的电影中,你也可以见到它的身影。该枪是快速火力和穿透力完美结合的典范。它最大的缺点是缺少可快速更换的枪管来减少枪管的过热。
M1919A6式重机枪
工作方式:全自动,风冷式
口径:.30英寸(7.62mm)
弹夹容量:250 发
射击速度:400—500发/分
简介: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军部队参战,战场上官兵们需求一种比M1919A4式轻、又有比勃朗宁轻机枪更快射速的重机枪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M1919A6式重机枪诞生了。它继承了一些M1919A4式机枪的部件,不再有三角架,但它仍然重达32.5磅。事实证明,它太累赘而不能满足战场上官兵们不断变化的要求。即便如此,仍生产了43,000支该枪。而且,你可以在几乎所有1944—1945年的影片中看到它。
M1919A4式重机枪
工作方式:全自动,风冷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12 19:28 Mosin-Nagant 1930G
莫辛步枪是2战苏军主力步枪之一,采用7。62毫米1891弹枪机,直动式原理,结构简单,故障少,战斗性能好,经过3次改进,特别是1930年改进的1891/1930式步枪,战斗射速达到10-20发/分,杀伤距离2000米。
Tokarev SVT-40
托卡列夫SVT38和SVT40半自动步枪是2战苏军步兵的主要装备,使用1908凸缘步枪弹,弹匣容量10发,能连续开火
PPSH41
工作方式:全自动
口径:7.62MM
枪长:842MM
枪重:3.5KG
枪管:270MM
装弹:35/71发
射速:900发/分钟
MG28
工作方式:全自动
口径:7.62MM
枪长:1270MM
枪重:9.2KG
枪管:605MM
装弹:49发
射速:600发/分钟
反坦克火箭筒
作方式:弹射
手榴弹 斯登姆冲锋枪
工作方式:半/全自动
口径:.352英寸(9mm)
弹夹:32 发
射速:550发/分
简介:在1940年,一系列的灾难都降临到了英军的头上,当时迫切需要大量的步兵武器,斯坦因冲锋枪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研制的。它设计简单、廉价、易于大量生产,虽然它没有随着英军而流行起来,但事实证明它是一种有效的武器。该枪的许多缺陷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做工粗糙使弹仓口易变形、弹仓弹簧强度不够……。不过不要指望在众多的车库和小工厂中能生产出高质量的武器。在二战中,该枪产量超过400万支。
布朗式轻机枪
工作方式:自动,风冷
口径:.303英寸(7.7mm)
弹夹:30发 射速:500 发/分
简介:轻机枪首次出现是在一战的后期,当时的中型机枪普遍不能随步兵冲锋,这导致了德国MG08、英国LEWIS、美国布朗宁轻机枪的出现。在30年代,LEWIS被英国版的捷克ZB26式轻机枪,即布朗式轻机枪取代。 该枪使用英国.303英寸弹药,最明显的特点是30发弯曲形弹夹从上方插入。由于它只有22.25磅重,一个人就可以使用,但通常一把枪配备两人,一人负责携带弹药和装弹。尽管它射速不高,但实战证明,它在各种环境下都有很高的精度和可*性。
李·恩菲尔德4型步枪
工作方式:非自动
口径:.30英寸(7.62mm)弹夹:10发
简介:是在对非自动步枪经过30年以上的精心改进的基础上研制的。该枪的原型是詹姆斯·李(苏格兰人,后移民美国)研制的1895式步枪。1895式步枪发射6毫米高速弹,但它的笔直拉动的枪栓在战斗中证明是很不方便的。1907年,带短弹仓的Lee Enfield(SMLE) II型步枪被引进英国,几年后Lee Enfield III型随着出现。这些步枪都使用了一种转动工作的枪栓,而不是笔直的。这种方式能使一名训练有素的士兵以每分钟15发的速度射击。在一战中,这些步枪成为英国步兵的制式武器。 在对SMLE设计进一步简化的基础上,在1928年,诞生了Lee Enfield 4型步枪。该枪直到1941年才开始大量生产,并成为英军的制式装备。 关于各国士兵的评价我空间里有,您可以去看看!!
⑥ 一战时德国的强击群步兵进攻战术
很多人谈论二战德军的闪击战的时候,往往和坦克联系在一起,似乎是机械化战争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了“闪电战”理论的形成,然而,实际上闪电战的出现早于任何机械化战争理论,现代意义上的闪击战,是在20世纪初,由德国军事家冯。施利芬提出的。“闪击战”的德文为,它是由―――闪电和――-战争两个词组合而成,是形容行动犹如闪电一样迅速,给敌以措手不及的迅猛打击。其实质是利用攻击的突然性、兵力兵器优势等因素,从战争刚开始时就给敌战略第一梯队(掩护部队)以决定性杀伤,然后向敌国腹地迅猛进攻。在敌人动员和使用其军事和经济潜力之前,将其粉碎。
德军根据此理论,在一战前就制定了大名鼎鼎的“施立芬计划”。尽管大多人对这个计划已经耳熟能详,但是为了介绍德军步兵战术的发展对闪击战的影响,还是对这个计划略做回顾。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按照施立芬计划,在战时出动5个集团军穿过比利时,5支大军齐头并进,其右翼进攻速度要快,左翼速度比较慢,这样当右翼包围巴黎的时候,左翼部队就可以对试图救援的法军主力以逸待劳。而预计法军主力在开战后将全力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在这里仅仅有第六和第七两个集团军,施立芬的目的是利用右翼的快速战略迂回,就像一闪旋转门一样把法军主力消灭在野战中。
因此,在行动中,德军作战的核心思想是包围战,既不断向敌军侧翼迂回,遇到不易攻击的目标便绕过。这样可以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搅乱敌军的防御体系。在这一阶段,骑兵是德皇威廉二世最给予厚望的部队,因为在普法战争中,骑兵的迂回作战就为歼灭法军起到了很大作用,因此德皇很希望能把那次战争简单的重演。
但是,此时的欧洲毕竟不同于1870年的普法战争。新式火炮和机枪的大量应用导致进攻方面对的阻力大为增加,而此时德国仍习惯用增强进攻兵力的密度提高进攻效率。在第一次伊普雷运河战役中,德军士兵在协约国军队的机枪和训练有素的英军步兵射击下尸积如山,很多英国战地记者对德军士兵的印象就是他们是机器人,在战场上毫无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对于德国来说,如此惨重的伤亡使得他们称此次战役为:无辜者的大屠杀(The Massacre of the Innocents)
事实上,德军士兵的战术素养很高,只不过对于那些作为旋转门门板的士兵,除了向前冲击毫无选择,对于资源匮乏的德国而言,停下就代表着坐以待毙。而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同法军主力周旋的第六军和第七军的战士,却表现了很大的灵活性。他们不断派出连排级别的小部队向敌军侧翼渗透,并且通过这种渗透袭扰敌军的进攻节奏。下面的一个小战例就很能说明问题。
1914年8曰20日,一个法军步兵连参加了对阿尔萨斯的一个山脊的攻击。进攻路线是一个曲线,在法军向进攻发起线前进的时候,德军小部队利用树木的掩护,向两侧渗透。当法军跨过曲线的底端。德军的交叉火力就开火了,此时一个法军排长命令手下人以散兵线向山顶冲锋。由于越向山顶接近,队形越密集,法军的伤亡也越来越大,更多的法军士兵也就暴露在德军火力下。
根据平时的训练,法军开始蹲姿进行还击。但是在短短几分钟后,法军的凝聚力就荡然无存。他们发现敌人的火力来自四面八方,因此不少人认为保命成了更实际的问题,因此一些士兵开始不听命令后退,随后变成了全线溃退。那个年轻的连长很快发现只有他一个人在交叉火力中。在战斗结束后,他沮丧地对自己说:“1870年又开始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然而,尽管德军左翼拖住了法军主力,但右翼的进攻还是被遏制了,双方开始了堑壕对峙。在那个时代,勤奋的防守者很容易取得上风。由于日复一日地增强防御体系。一战西线的堑壕体系往往达到3条主壕之多。在第一道主壕之前,还包括掩体,碉堡,等火力支撑点。更外则是铁丝网,鹿砦和chevaux aux frises(好像是法军特有的障碍物)。数百门大炮和机枪组成的火力形成了数公里纵深的“无人区”,而且随着更多机枪火炮源源不断的运往前线,无人区日复一日变得几乎不可能突破。
2 德军步兵战术思想的变化
在最血腥的堑壕战--凡尔登战役结束后,德军内部开始反思以前对坚固堑壕体系的突破造成的伤亡太大。首先,部队在突破无人区的时候,要遭受敌人非常密集的火力,而既便到达敌军堑壕,筋疲力尽的部队还要同敌人进行白刃战,就算部队很幸运地攻占了敌人的阵地,一旦后继部队未能跟进,则前方部队很难有自主作战的能力,很容易被敌军预备队赶出所占阵地。另一方面,步炮的协同也有很大问题,之前的炮火准备,是在严格按照时间表和作战计划实施的,(二战苏军也还是如此)一旦步兵进攻节奏跟不上时间表,炮火的准备很难对步兵提供有效的掩护。
针对这些缺点,德军改进了它的步兵装备。这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装备是火焰喷射器的出现,在1915年冬季,德军的单兵装备还基本是步枪和刺刀。这种武器在堑壕战中显得笨重且效率不高,而火焰喷射器则可以让小部队获得相当的面杀伤手段,在打扫战壕的时候,使守方很容易处于不利地位。另一种新式武器是克虏伯开发的37MM炮,这种炮很轻便,突击部队可以利用它近距对付敌军的火力点。
战术的改进首先是来自炮兵,炮兵弹幕徐进射击的发明,使得敌军不容易向被进攻的阵地投入增援兵力。其次是迫击炮大量应用,直射火力打击不到的堑壕变得不再安全。
以上这些对“突击群战术”奠定了基础,不过,最终这种创新还是来源于实战中的下级军官。在Argonne 和 Vosges(凡尔登战役结束后的战斗)的战斗,对 Rohr上尉的战术思想影响很大,后来此人提出了渗透战术的原则,并得到了德军高层的重视,当然很多下级军官都在考虑类似的战术,其中比较有名的是124步兵团的埃尔温,隆美尔中尉。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突击群战术”又称“渗透战术”(Stormtroop tactics),其核心是利用小的作战单位,利用对方防御的间隙和接合部,渗透到对方的防御体系当中,打击重要目标,切断交通线,割裂防御部署之间的关系,为正面的攻击创造条件。
根据这个思想,在进攻发起前,先经过密集的炮火覆盖,接着在弹幕徐进的掩护下,德国派出数支精良的小分队,即所谓“强击部队{Stormtroopers)”或者有人译为“突击部队”或者“风暴部队”的。这些部队在突破无人区的时候可以交替掩护,并绕过敌军火力支撑点,迅速通过敌军防御部队的间歇突破到敌军纵深,切断敌军通讯。而后大部队才发起攻击。
由于在这种战术中,强击部队要突破敌军防线并在缺乏支援的情况下作战,因此他们的装备和战术都与之前的德军步兵有很大不同。
首先是强击部队里有前进控制官,他的作用是利用电话(用无线电的很少)同本方炮兵进行密切联络,不再按照既定时间表而是实际需要为强击部队提供炮火支援,当然电话的作用距离是很有限的,因此他们更多的是使用信号弹和信号火箭指示目标。此外,强击部队除了战斗部队和协调官以外,还有工兵,基本的后勤医疗单位,以及通讯部队。实质上他们是一支袖珍的合成部队。
其次,强击部队的武器已经不在是一律的步枪加刺刀了。
他们装备了手榴弹,手枪,短刀,还有尖形铲。如果是军士,还有轻重机枪,一个榴弹发射器,一个轻迫击炮,一具火焰喷射器。此时,强击部队的体制也变成了分队,分队的士兵基本装备不再是步枪而是伯克曼MP-18冲锋枪,一个分队就拥有完整的步兵火力配系,可以坚持独立作战。
⑦ 二战德军单兵要经历什么严酷训练
德国对单兵的培训还是做得很好的,即便到了1944年,也还是相当可以的
德国对单兵的训练一般分为两个层级
第一个层级是新兵中心的训练,同样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基础训练,主要训练士兵的服从性(3-4周),经常要求士兵全部武装地进行行军、队列训练,接收命令
接下去有3-6周的高级训练,针对士兵表现出来的潜质进行分种训练(有的成为炮兵、机枪手、狙击手,大部分成为步兵)
按照回忆,一般在这个阶段,步兵要发射150-200发子弹,接受各种战斗训练,进行连-排-班各级训练,进行火力、队形配合训练
完成新兵中心训练后,进入部队,这也就是第二层次
如果战斗不紧张的话,一般进入补充团进行进一步训练。主要由老资格的士官进行进一步训练。(注意一下他们的编制就知道了,工兵营一般配属较多的轻重武器,负责配合补充团进行训练)
训练的重点是小兵群突击、渗透作战、战场熟悉、火力配合等
随后进入相关部队,由老兵带着来
德国对士兵的训练可以说在二战中是最好的,看看他们的步兵往往在东线能打出1:3的交换比,即使在西线,在技术兵器不足的条件下也不差
⑧ 拿破仑的军队的训练方法
步兵(一)
步兵是拿破仑时期军队的主体。相较于其他兵种,步兵往往承受最大的伤亡,但又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步兵通常分为三类:普通步兵(the infantry of line,又叫燧发枪兵Fusilier);掷弹兵(Grenadier);轻步兵(light infantry)。掷弹兵会由最为“英勇”“健壮”的士兵组成。(个人认为,“掷弹兵”就是重步兵,Grenadier只是名称而已,并不会真的“掷弹” )。轻步兵则由“身材较小”“身行敏捷”的士兵组成。各国对轻步兵有不同的叫法:法国叫猎兵(chasseurs)英国的叫轻步兵或来复枪兵(rifleman)。前两类步兵通常排成较紧密的队形,从而发扬火力。轻步兵则会形成“散兵线”(skirmishing),己方进攻时,用来动摇敌人防御阵线;己方防御时,用以打乱敌人进攻节奏。
当时的步兵大多数装备的都是大口径滑膛枪,各国滑膛枪的原理构造都没有太大差别。1740年英国推出的标准步枪(Land Pattern Musket),身管长46英寸(117cm),口径0.75英寸(19mm)。七年战争之后,身管缩短到42英寸(107cm),口径不变。与法国的战争爆发后,英国由于缺少稳定的原料供应来源,转而责承东印度公司制造了大量的“印度款”步枪(India Pattern)。到1797年,这种39英寸(99cm)身管的滑膛枪已经成为英军的制式装备。巨大的产量不仅满足了英军的需要,更装备到反法同盟各国。1802年,英国军火部门又推出了新款步枪,但是只有少量装备部队。尽管准确性不佳,英国滑膛枪系仍然大受部队的欢迎,被士兵们称作“褐贝丝”(Brown Bess)。
法军主要装备的“1777款”滑膛枪身管长44英寸(112cm),口径0.69英寸(17.5mm)。全枪长59.5英寸(151cm),比英国枪略轻(重约10磅=4.54kg)。强化了扳机,采用黄铜材质的击发槽(priming pan),枪管用扣环固定以便于更换。法国革命期间,对1777款滑膛枪只进行了轻微的改动(成为“九年款”Year IX Model)。除了步兵型,此款滑膛枪还有多种变型,用来装备骑兵。这些变型在长度和装饰上区别于步兵型,但是口径和击发部分均保持不变。法国枪上还有固定枪管的扣环,便于更换。
其他国的滑膛枪包括:普鲁士1782款, Nothardt滑膛枪(1805),普鲁士新款(1809),但是实际上1806年普鲁士战败后,基本上依靠英国援助和缴获过日子。奥军使用的1770款在1798年对击发装置作了些许改进。俄国滑膛枪装备较为混乱,先后装备了不下12种滑膛枪。其中当数图拉兵工厂的1810款性能最好。
命中率低是当时滑膛枪的主要缺点。由于击发时间过长,在扣动扳机到点燃装药这段时间里,枪口的晃动无法避免。这种晃动加上只有前面一颗准星(没有后准星)严重影响了射击的准确性。黑火药燃烧后会在枪管内留下残留物,在激烈的战斗中这种残留是没时间清除的。为了不妨碍射击,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使用较小的弹丸。各国滑膛枪弹丸和枪管之间的缝隙(游隙)大概处于0.07到0.10英寸(1.78~2.54mm)的范围内。游隙保证了射击的顺畅,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命中率。普军曾经对普法两国的滑膛枪做了一项试验。对一个10英尺宽6英尺高的目标(3.05×1.83m)普军1782型射击100发,在100步长(pace=0.76m;76m)的距离上可以命中60发;200步时40发;300步时只有25发,法国的1777型滑膛枪的成绩也没好到哪去。考虑到战场环境,(前面提到的)烟雾,恐惧,噪音等因素对士兵心里的影响,命中率要比这种理想试验还要低得多。500人在100码(91.4m)的距离上对一个进攻中的步兵纵队(column)进行两次齐射,理论上可以命中500到600发。可是根据各国军队的经验,战场上能命中150发就已经是最佳成绩了。当时滑膛枪理论上的有效射程为300步长(228m),实际上在这个距离射击完全是在浪费弹药。
可靠性差是另一大问题。激烈的战斗中,整个装填开火的过程会出现许多问题。例如,击发槽内的火药没有引然主装药;火石用旧却忘记更换;枪口残留物淤积过多,等等。据统计,长时间的交战中,不能击发的几率竟高达20%。
经常有网友对拿破仑时期的战斗形式感到疑惑,觉得列队进攻目标太大。其实,看了上面的介绍我想大家的疑问应该得到部分解答了。当时的步兵射速大概为每分钟2到3发,加上低命中率、高故障率使得单独一支滑膛枪的火力微不足道,只有排列成横队或者纵队,集中火力,才能有较好的杀伤效果。另一方面,良好的队形可以及时应付骑兵的冲击。(关于这点会在后面谈到,这里就不细说了。)
拿破仑时代,各国士兵通常在弹药袋里携带50到60次射击所需的弹药。一次战斗平均消耗20发左右。英军在西班牙Vittoria战斗中消耗较大,平均每人打了60发,全军共消耗弹药350万发。可是命中率却出奇的低,每450发才造成1名敌军伤亡。幸运的是,当时惠灵顿的补给状况很好,消耗的弹药很快得到了补充。在马伦哥,法军上尉Coignet的营用光了所有的弹药,千钧一发之际,及时赶到的弹药充足的近卫军救了他们。
缺乏训练是命中率低的又一重要原因。大多数军队里,滑膛枪射击训练简直就是敷衍了事。散兵线由于兵力相对分散,提高射击精度就相当重要。尽管如此,革命期间较为强调散兵线战术的法军仍然很少进行针对训练,轻步兵们只能到实战中去提高自己。据法军士兵的回忆,拿破仑成为第一执政以后才有射击训练。1800年,贝尔第埃签发命令:法军新兵必须接受装填、操枪、瞄准、射击等训练,要保证上战场前实弹射击过几次。但是,事实上并没有足够的弹药和时间来保证充足的训练。英军在这方面作得较好,但也只有30发实弹+50次无弹丸射击。
到此讲的都是滑膛枪,而当时有膛线的更为准确的来复枪其实已经在各国军队中出现。法军对来复枪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试验,但到1807年拿破仑命令禁用来复枪,而其他国家都有小规模的轻步兵或猎兵装备来复枪。来复枪的高命中率使得散兵线的作战效果有所提高,但是其主要缺点是装填时间较长、容易阻塞。再考虑到制造成本以及特殊的训练所需的时间,来复枪就明显不如滑膛枪适于装备大兵团了。所以,连较为接受来复枪的英军也仅有两个轻步兵团装备来复枪——60和95步兵团。
无论滑膛枪还是来复枪,火石都是必不可少的。开采火石通常是在潮湿的天气里进行,干燥后,由熟练工人粉碎、整形。英国出产质地上乘的火石,不但自用而且提供给欧洲大陆上的盟友们。法国的香槟省和皮卡第地区也出产火石。萨克森是欧洲大陆上的另一火石产地。相比之下,普鲁士就缺乏火石资源,在没得到英国援助之前,只好使用效果较差的代用品。(不知具体是什么?)由于火石的重要性,士兵们基本上都有一块备用,每个营部还都保有相当数量的储备。战斗前,火石是必检的项目之一。奥斯特利茨会战的前夜,拿破仑亲自提醒近卫军:“换一块新火石,明天会有大用场的。”
另一项必检的项目是弹药。一个硬纸包里装有大概150格令(约为10克)黑火药和一颗铅弹,在兵工厂制成后,以每箱1000包出场,配给部队。连里的军官负责每天早晨检查士兵的弹药情况。
步兵(二):基本队形
由于原书的英国作者对于队形的看法太过于偏向英国的两列横队,并没有从历史的角度客观的评价当时的队形战术(个人觉得,英国的两列横队并没有那么神奇,以后还想专门和大家讨论一下),所以我打算自己“原创”一部分。其实,拿破仑时期军队的阵型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在基本队形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情况会有不同的变体。一千多字的短文是无法面面俱到的。因此,下面主要介绍营级单位的基本攻击、防御队形。
上一部分我们已经讲到了当时火器的种种局限,正是这些缺点使得当时的军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队形来提高滑膛枪的射击效果。法国革命初期,由于缺乏训练、纪律涣散的志愿兵为数众多,防御时尚能形成传统的三列横队,进攻时则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队形作战,指挥官们只好增加散兵线的规模,有时甚至整营的士兵都成了“散兵”。同时期的欧洲大陆各国,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却还都保持着18世纪流行的线性横队。这些国家没有改革是因为法国的“散兵”战术对他们的队形不能构成威胁。奥军将领认为:“散兵的零星射击根本无法动摇一个训练有素的步兵阵列”。随着法军训练水平的不断提高,队形的作用也逐渐受到重视,通常会有一个营纵队跟在散兵线后面给予支持,这种战术当时收效很好。拿破仑上台后,欧洲各国军队也都引入了散兵线战术,法国的散兵线的干扰效果大打折扣,动摇敌方阵线的任务更多的由炮兵来完成。因此,散兵线被适当削弱了,攻击纵队则被大大强化,拿破仑后期的战役甚至动用整师的兵力形成攻击纵队冲击敌方防御阵地(滑铁卢就用过)。相比较,其他国家的三列线性队形就有点单薄了。1806年,奥军采用了类似法军的攻击纵队。1807年的普军、1810年的俄军也相继进行了类似的改革。唯一保持横队的是英国(攻防通用),英国的条例规定的是三列横队,可是惠灵顿等英国将领常常采用的是两列横队。他们的理由也很简单:保持较宽正面,更好地发挥火力。
“营”是当时军队的基本战术单位,由于手头缺乏其他国家的资料,只好以法、英两国的情况为例了。早期法军一个营建制内有8个连,1808年依照拿破仑的训令,改为6个连,但是全营的人数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连的规模增大而已。无论是6个连还是8个连,均包括一个掷弹兵连和一个猎兵连,其余为燧发枪连。按照训令,法军一个营应该有800人左右,不过多数部队达不到这个人数。通常法军一个营约有600~700人。滑铁卢战役时,法军平均每营560人左右。下图是一个6连营的行进、攻击纵队(8个连的类似),后面两个是掷弹兵和猎兵连。如果需要形成散兵线,猎兵连会被抽走,后面仅留一个连。掷弹连并不总在后面,当士气较低时,较精锐的掷弹连在后面押阵,稳定军心,防止前面的部队崩溃。当士气较高时,掷弹连通常在纵队的右前方引导攻击。连保持三列横队,列与列之间间隔约1米。连与连之间的间隔约为8~10米,整个纵队的纵深为25米左右,行进时可能拉得更开一些。军官和军士的位置已在图上标出。(用Photoshop加的中文,那个“营参谋”大概相当于营副,但是法军将其归为参谋军官。最后一个也是军士,但不知怎么译。大家帮忙看看!)有时,缺猎兵连的营纵队会采用一个连为正面,五个连依次排开,不过这种纵队并不多见
英军一个营由10个连组成,包括一个掷弹连和一个猎兵连,军官士兵共计640人左右。下图为英军营防御进攻通用队形——两列横队。正面宽约200米。军官的图例与法军基本一致,黑色圆点为鼓手。英军的行军队形也是纵队,每连两列,10个连前后依次排开。
骑兵的存在对步兵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虽然展开的步兵队列可以应付正面的骑兵冲击,但是薄弱的侧翼和后部却极易受到攻击。步兵对付骑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形成“方阵”——四面向外的“刺刀丛”。形成方阵涉及一系列复杂的部队调动,因此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在情况复杂的战场上,步兵可能会因为没有及时形成方阵而遭受重大的损失。英军在西班牙与法军作战期间,Colborne的旅曾被突如其来的大雨遮蔽了视线,雨停后才发现侧翼有两个法军轻骑兵团正准备攻击。匆忙间,有三个营没来得及形成方阵。结果,短短的五分钟内,这三个营就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80名军官和1568名士兵中伤亡了1248人。
下图为一个英军营由行军纵队转为方阵的过程。如果,营已经展开为横队,则需要先变为纵队。也就是说最左边的猎兵连要跑一个相当长的距离到纵队最后。法军形成方阵的过程与英军类似,中间两个连分别转向两侧展开。
下图为方阵里步兵的姿态,前排步兵半跪,枪托着地,刺刀指向斜上方。后面的步兵,保持站姿,对迫近的骑兵射击。
方阵虽然能有效的对付骑兵,但是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营的正面被大大缩小了,无法发挥原有的火力。如果敌方的骑兵与步兵协同得当,就会利用暂时的步兵火力优势大量杀伤方阵里的步兵。其次,密集的方阵队形正是炮兵的极佳射击对象。根据一名英军的回忆,在滑铁卢,两个布伦瑞克方阵在法军的猛烈炮火下既已崩溃,根本没有坚持到法军骑兵的冲击。最后,如果在骑兵冲锋的强大心里压力下,方阵的一部分动摇了甚或崩溃了,余下的步兵必然会彻底暴露给敌方的骑兵。有经验的骑兵往往会把握甚至创造这样的机会。瓦格拉姆会战期间,法军骑兵上校Castex的第20猎骑兵团放弃了应该攻击的那一营奥军,转而对临近一个刚刚开过火的奥军方阵冲锋。还没来得及重新装填的奥军步兵被突然的变化惊呆了,顷刻之间整个方阵阵脚大乱。
前面介绍的只是营级的基本战术队形。战场上,更高级的指挥官,会跟据情况灵活使用上述队形。 另外,以营队形为基础,各国军队都创造了一些团、师级的队形。比如,有三个营的法军“团”会展开中间的营,而保持两边的营纵队。再如,法军的“师”纵队——师里每个营均展开成横队,以一个营为正面形成纵队。这些队形在游戏《滑铁卢—拿破仑的最后一战》中均有体现,感兴趣的网友可以找来玩玩。
步兵(三):刺刀
拿破仑时期,滑膛枪的刺刀是一根长15到18英寸(38~45厘米)的三角铁,三面全部开刃。上刺刀时,将刀柄套在枪口上,拧紧螺丝加以固定。
由于来复枪的枪长较短,为了弥补不足,英军来复枪的刺刀长达25英寸(63.5厘米)。而且,形状为“剑”型。下图为英军来复枪及其刺刀。与滑膛枪常备刺刀的情况不同,为了方便,来复枪的刺刀只在需要的时候才被装到枪上.
革命时期,法国军队十分强调刺刀的运用。卡尔诺(Carnot督朝廷的一员)在1794年2月签署命令:“法军士兵必须随时准备运用刺刀(action with bayonet on every occasion)”。拿破仑也同样重视这种冷兵器。法军上尉Blaze回忆到:“皇帝陛下似乎对刺刀杀人的方式情有独钟”。当时的军事理论更是认为:“只有第一次的齐射是有效的,后面的战斗要靠刺刀和剑来完成”。(Gay de Vernon)正因为如此,奥军和普军也同样强调刺刀的重要性,即使公认的改革派——查理大公也认为刺刀是最好的近战武器。 至于更为冷兵器化的俄军,派到俄国考察的英国将军Wilson在1810年的报告中写道:“刺刀简直就是为俄国人设计的武器……他们更善于密集纵队的刺刀冲锋”。
然而,实战中刺刀见红的搏杀并不常见。在奥斯特利茨,俄国近卫军进行了一次典型俄国式的300码刺刀冲锋,可是在突破了法军第一道防线后便被后续的法军火力击退了。拿破仑‘大军团’的医官(Surgeon General)Larrey曾经对法军的伤亡进行过一些统计,结果发现:相比119例枪伤,一次战斗中刺刀造成的伤亡只有5例。因此,他认为刺刀的心理作用要远大于实际效果。同样,惠灵顿的一个高级医官Guthrie也认为:刺刀冲锋很难达到预期的手脚相搏(hand to hand and foot to foot)的结果。不是冲锋的一方被火力击退;就是防守的一方受不了心理压力落荒而逃。医生们的观点,被前线的指挥官进一步证实。约米尼声称:我从未在通常的战斗中见过刺刀肉搏(I never saw such a thing on a regular field of battle)。(作者原文这段的结论是:刺刀肉搏并不能对战斗的结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是我不能完全同意这个观点。心理作用的结果难道就不是结果了吗?战争中精神作用往往更明显。历史上,一支没有遭受重大伤亡的部队精神上却已经被打败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我认为,上面的论据只能总结为肉搏不常发生。)
尽管不常见,某些情况下刺刀肉搏还是必须的,比如攻入堡垒后的战斗,再比如雨天弹药无法击发的情况。在卡地兹(KATZBACH)的瓢泼大雨中,普军用刺刀和枪托与法军进行了激烈的肉搏并使法军遭受了很大的伤亡。
正像前面讨论过得那样,对抗骑兵的冲击是刺刀的另一个主要功能。从这点上看,面对随时可能的骑兵攻击,刺刀是必不可少的。法国革命初期,为了弥补火枪刺刀的不足,长矛这种过时已久的武器,作为刺刀的代用品,曾被重新使用过。1792年早些时候,法国的几个城市相继生产了为数不少的,10到15英尺长(3~4.5米)的长矛。1792年8月,立法会(Legislative Assembly)命令:在法军中分发使用长矛。从这时起到1793年夏天,许多新征召的部队都是带着这种简陋的武器开赴前线的。当时,北方军团的Custine将军曾经对下属说:全法国缺枪的部队不只我们一个,我们只有用这些长矛来弥补滑膛枪的不足才行。尽管在近战中的效果不错,也不能改变其没有火力的弱点。随着步枪产量的提高,长矛也就渐渐从法军的武器库中消失了。
想必大家还记得前面步兵方阵里提到英军在西班牙遭遇法军骑兵的战例,上图即为后人根据当时情况创作的水彩画。远处背景是排好的英军方阵,近处可看到倒毙的英军。画中挥刀者为法国第二骠骑兵团的骑手,持长矛者为第七波兰枪骑兵团骑手。
(一)骑兵的组成和类型
随着拿破仑时代军队的规模越来越大,骑兵的比例是呈下降趋势的。马尔伯勒公爵(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英军将领)的军队里骑兵的比率在20%到40%之间。威廉大帝的骑兵也占到总兵力的23%到42%。相比之下,在拿破仑的大军团中,高峰时的骑兵只占总兵力的23%。远征俄国后期,由于缺乏补给,骑兵只有可怜的5.2%。在西班牙的历次战役中,惠灵顿的英军骑兵只保持在平均12%的水平。
当时的骑兵可以粗略的分为:轻骑兵和重骑兵两大类。进一步细分则包括:胸甲骑兵(Cuirassier);火枪骑兵(Carabinier:这个词直译应该是“卡宾枪手”,早期骑兵中只有此类骑兵装备火枪,因此得名。可是,到了拿破仑时期,骑兵基本都有火枪,并非此类骑兵独有,所以我不知这么翻译是否恰当,还请大家帮忙);龙骑兵(Dragoon);骠骑兵(Hussar);猎骑兵(Chasseur);枪骑兵(Lancer);俄国哥萨克(Cossack)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拿破仑军队编制
1.步兵
在拿破仑设立军之后:
军团(方面军)-军-师-旅-半旅团或常备团(联队)-营-连
军团通常由2个或者2个以上的军组建,只有1807年欧洲的莱因军团下辖6个司令部.
军通常由1-4个步兵师,2个骑兵团-2个轻骑兵师组成,军长一名
(1)辖1个步兵师 1800年预备军团拉纳军辖华亭师
(2)辖1个步兵师,2个骑兵团 1805年大军团近卫军
(3)辖2个步兵师 1805年大军团第七军
(4)辖2个步兵师,1个轻骑兵师 1805年大军团第一军
(5)辖3个步兵师,1个轻骑兵师 1805年大军团第二军
(6)辖3个步兵师,1个半轻骑兵师 1809年德意志军团第二军
(7)辖4个步兵师,1个轻骑兵师 1809年德意志军团第四军
(8)辖4个步兵师,2个轻骑兵师 1809德意志军团第三军
师辖2-5个旅 师长一名
一般的师都是辖2个或者3个旅.但是根据记载,1805年的师中存在第五个团队的情况,不知道是否有旅指挥,或者是师直属.
(1)2个旅 1809年德意志军团第四军圣西尔师
(2)3个旅 1809年德意志军团第二军
(3)4个旅 1795年意大利军团马塞纳师
(4)5个旅 1795年意大利军团奥热罗师
旅辖2个半旅团或者团(联队),一名旅长
半旅团
他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来自国民自卫军,一种说法是改编自山区子弟组成的猎兵营.
装备训练与常备团一致.似乎也有说法他们就是轻装步兵团.
常备团(联队)
通常辖3个营,每个营9个连.
2.骑兵
骑兵编制相对复杂一些,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弄清楚。已知如下:
一般遵循军-师-旅-团-连(中队)的编制(好象团直接就辖连了。营的名称虽然出现,但是不详)
骑兵军,通常由3-5个师组成(还可能编制预备役骑兵师,但是暂时不计入)
(1)3个骑兵师 1812年征俄的骑兵军
(2)4个骑兵师 1809年德意志军团骑兵军(2轻/2重)
(3)5个骑兵师 1805年大军团骑兵军
骑兵师分轻骑兵师,重骑兵师和龙骑兵师
轻骑兵师通常由2个旅组成,每个步兵军一般也配备1-2个,用于侦察警戒
而有些编制说正副师长各一名,助理师长两名(尚还没有证实是否全部都这样)
如:1809年德意志军团第四军轻骑兵师
轻骑兵旅通常是3个团。
重骑兵师通常由2个旅组成。
如:1809年德意志军团骑兵军重骑兵师
重骑兵旅由1-2个团组成
龙骑兵师通常由3个旅组成
如:1809年德意志军团的预备龙骑兵师
龙骑兵旅由2个团组成
特殊时间的骑兵师
1800年的预备军团骑兵师,辖4个旅,具体属性不详。
骑兵团的编制还在查证中,但是可以举一个例子来窥视:
1809年拿破仑要求编成一个猎骑兵团,隶属总参谋长。他从3个猎骑兵团,抽调4个骑兵连而成。
3.炮兵
炮兵就更比骑兵复杂了.因为鄙人资料不足,无法解释清楚,只能提供如下:
1.法国将领格里包法尔给法军制订的制度为:
1营(1000人)4门,1师(9000人)36门,1军团(40000人)160门
2.拿破仑改为:
1个步兵师2个炮兵连,1个轻骑兵师/龙骑兵师1个炮兵连,1个甲骑兵师2个炮兵连
通常1个军含4个步兵师,轻骑兵师,龙骑兵师,甲骑兵师各一,军团直辖3个炮兵连,总共15个炮兵连.120门火炮.
其中72门6磅炮,18门12磅炮,30门榴弹炮
平均每门炮30匹马,35个人
拿破仑近卫军的骑兵师在1811年曾经1个师配备24门火炮,而3个近卫军师总共配备128门野战炮.这应该被认为是加强的.
1815年滑铁卢的12磅炮兵连,确实是8门火炮编成1连
因为根据拿破仑的命令记载,1,2,6军的3个12磅炮兵连投入作战,共24门.
实际由于各军编制不同,作战中使用缴获火炮等多种因素,上述编制并没能完全遵照
如:
1809年德意志军团第二军所辖部队为例:
由6个半旅团组成的师,每师18门火炮
圣*伊列尔师由6个常备团(联队)组成,有15门火炮
艾斯帕尼亚轻骑兵师4个骑兵团组成,有6门火炮
而:
1809年德意志军团第四军所辖4常备团(联队)组成的步兵师有12门火炮
此外,龙骑兵师和重骑兵师都是每师6门火炮(1809年德意志军团骑兵军)
拿破仑取消了4,8磅炮,因为战斗时,军官通常随意使用4或者8磅炮.用6磅炮代替.
根据上述数据的推算:
骑兵师是不会拉12磅炮的,所以6门炮的连不是使用榴弹炮就是6磅炮.(因为无法查证)
所以就推理:
1.如果是榴弹炮,那么各炮兵连编制应该是每榴弹炮连6门,每6磅炮和12磅炮连9门.
(这里一个军就有了2个12磅炮连,与其他资料矛盾)
2,如果是6磅炮,除非骑兵炮连的编制与步兵不同,否则就会得出光6磅炮就有12个炮兵连.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关于炮兵连的编制有待查证
4.工兵和辎重部队
工兵部队通常是营-连编制,隶属炮兵部队
包括工兵营,先锋工兵营,架桥工兵营三种
工兵营是工兵连与地雷工兵连的混编部队,每营推测通常为6个连
先锋工兵营由先锋工兵连组成,通常为4个
架桥工兵营由架桥工兵连组成,通常为3个
除先锋工兵连编制150人外,其他工兵连编制均100人
作战时,所有上述工兵营统归一个工兵少校指挥
此外,通常工兵部队还编入海军的工作营。
至于各军所配属工兵连究竟是直接来自工兵部队还是事先独立编制,待考
辎重部队
营-连编制。每营210人,辖3连,每连40辆马车。
按照编制,每师都辖1个辎重营。但似乎实战中并非如此。从1809年战争的记录来看,似乎也只有保证1个军1个营,(1809年作战,根据皇帝的命令,集结和成立的为5个辎重营,600辆马车)究竟如何,待考。
⑨ 二战前的德国是怎样扩充兵力的
一次大战后,为了防止德国再度走向军事大国,凡尔赛公约不只解散了德国的参谋本部,并且在重型机枪、战车、战机等军事细节都加以详细的限制。其中最釜底抽薪的一项是,限制德国只能保有10万现役部队,而且现役军人役期必须长达12年。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兵役役期如果是两年的话,德国在两年后就可以有10万后备军人,并且从此每隔两年就可增加10万;但是役期是12年的话,要等到12年后才有10万后备军人,想要凑到20万后备军人则要花24年。因此德国在1935年重新武装时,国内只有10万现役军人及10万后备军人,除此之外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或军事经历的只剩那些曾参加过一次大战上了年纪的老兵了!!那么纳粹?德国陆军是如何在这么严格的限制中解套的呢?
首先是成立“希特勒青少年团(Hitler-Jugend)”,以教育青少年野外求生技能为名实际上施与军事训练;另外于1935年成立“国家劳动奉献团”,规定一般青少年在受完教育进入社会就职前均有一年以上的参加义务,名义上是为了解决经济不景气所成立的公路建设组织,实际上则施予军事管理,同时相当重视体能训练,几乎可以说是用铲子取代步枪来进行新兵训练,青年们有了这样的经历,将来即使突然征招入伍也很快就能进入状况。靠着以上两个组织,德国青年可亦以说在正式入伍时其实已经完成了新兵基础训练,让军方新训单位能在新兵入伍后短时间内就授与更高度的军事训练。
德国陆军的征兵制及防卫区之角色
1935年3月,德国开始实施征兵制。规定年满20岁的男子在那年秋天必须接受征兵体检,只要无重大身心障碍者立刻入伍服兵役。军方更为了要达到在短期内即可培养大量预备役(即后备军人)的目的,一开始宣布役期为一年,但是旋即延长成两年。主要是因为当时新兵训练时间为期半年,若是只有一年兵役,隔年11月起将有半年没有受完训的现役军人在部队里面了!!在服役期满退伍之后即列入预备役,到45岁为止国家若有征招就有义务再度入营。即使国家下达召集令,一时之间正规部队没缺的话则会编入“乡土防卫队”(不过东普鲁士另外有由45到55岁退役军人所组成的“乡土突击队(Landsturm)”)。
有了这个制度,军方就拥有20到22岁的现役士兵,及23到45岁的后备军人。理论上这些年龄层的人口被征召到枯竭为止,德军都会有源源不绝的补充兵力。
另外后备军人里凡是有在一次大战干过部队主官者,或是因凡尔赛条约被迫退伍的旧军人均被列为预备军官,征召时以军官任用。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德国这个征兵制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以“防卫区(Wehrkreis)”为单位负责召集。军方将德国分成15个防卫区,并赋予罗马数字1到13,17,18(I~XⅢ,XⅦ,XⅧ),其中最后两个地区其实是兼并的奥地利。
二次大战前由各防卫区所编成之师级部队在部队番号之后都会加上防卫区代号,而各防卫区司令部则设在各地大都市里,战时动员令下达后这些防卫区司令部则直接变成防卫司令部下辖所属师级部队。
举个例子,以柏林为防卫区司令部所在地的第III防卫区战争期间编成了第1师,第13师,第23师,而第III防卫区司令部则直接变成第三军团司令部,下辖三个步兵师。另外,跳号的第14,15,16(XⅣ,XV,XⅥ)三个防卫区则是留给即将成立的机械化部队,战时则计画编为陆军总司令部的直属军团司令部。
每个防卫区下面又分两到三个征兵区,每个征兵区下辖数个分区负责该征兵分区内的征兵及新训任务。德国在1938年并吞捷克后将波希米亚(Bohemia)新成立模拉瓦(Morava)防卫区,之后在并吞波兰之后又在波兰但泽Danzig(波兰名格但斯克Gdansk)及Posen(波兰名Poznan)两地成立另一个防卫区,之后被赋予20,21(XX,XXI)两个防卫区番号。波兰其它地区则合并成立一个“政府直辖防卫区”,于是整个德国管辖地里防卫区总数因而达到19个。
当然,由这些防卫区所征召的士兵并不是只拨给陆军,德国国防军陆海空三军的兵源均来自这里,只是配属陆军的占了三分之二。
除了义务役之外当然还有志愿役,志愿役则须年满17岁,入伍后和一般士兵受一样的训练下部队,但是表现优秀者会被提报升为士官,或是直接保送波次坦(Potsdam),慕尼黑(Muenchen),汉诺瓦(Hannover,或译成汉诺威),德勒斯登(Dresden)等四所军官学校,毕业后以军官任用。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采两阶段制的新兵补充制度
上述制度所组成的部队,在作战中对于兵员折损也有一套递补作战人员的系统。直接担任征兵、召集、训练任务的是由一直留在防卫区各驻地的“新训营”在负责,也就是说防卫区并没有把所有征召来的士兵都送往前线部队,而是会留下一些士兵在此负责训练新兵,这些“新训营”和前线部队拥有相同的部队番号,只负责训练送往自己联队的士兵。举个简单易懂的例子,在前线作战的步兵第一团下面有个“新训营”一直待在国内原本的驻地负责本团所要补充的士兵,而德军所有连队均有这样一对一的补兵单位留在家乡!!这主要是也是因为德军非常重视乡土意识,认为由来自同乡士兵所组成的部队对于士气有相当帮助而设计的补充兵制度。
当然这个“新训营”底下再依任务不同而分成数个连级单位,有专门负责征兵召集的“征召中队”和专门负责训练的“训练中队”,另外结训的士兵则集中到“转送待命中队”待命等着下部队到前线。
然而从“新训营”的“转送中队”送往野战部队时并不是直接到所属野战部队报到,而是先到野战联队的“衔接训练中队”,最前线的野战部队在需要补充兵员时是由“衔接训练大队”抽调,而非直接由“新训营”。这就是德军的两阶段式新兵补充系统。
这个“衔接训练大队(营级单位)”除了接受由“新训营”送来的新兵之外,由野战医院出院的伤兵及休完假的士兵也都被送到这里衔接待命。这个“衔接训练大队”编制和最前线的战鬪部队拥有完全相同的编制,由三个步兵连和一个兵器连构成,在这里新兵老兵混合编组接受训练,好处是可以让新兵在此先适应野战部队的实际状况,同时在实际下部队时已经能有认识的老兵,这对新兵的心理有很大的帮助,也可以增加部队的向心力。
另外,“衔接训练大队”的编制和一般野战步兵营相同,基本上就等于是野战部队的预备队,在兵力调度上必要时可直接当成一般部队使用。以上是以步兵单位做例子,其它炮兵工兵通信部队也都有类似的补充兵系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因扩编而发动了35梯次动员令
靠着上述的动员方式,德国陆军从废除凡尔赛条约前7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的10万兵力迅速扩编到36个步兵师,4个机械化步兵师,1个骑兵师,5个重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的规模。|{1939年8月,为了入侵波兰做准备,陆军紧急在这一个月里面发动4梯次动员令,第一梯次先让废约后扩编的35个师满编(第1师到第46师,中间有跳号),第二梯次16个师(部队番号50到60左右的步兵师),第3第4梯次则分别扩编了21及14个师(部队番号200开头者)。
其实德军每波扩编的部队其编装都会因人员素质,武器装备生产速度及更新,战术变化而有所变更,所以每梯次步兵师的差异性很大。另外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成立新部队时通常会由现有野战师拨调三分之一的兵力成为新编部队的主干,也就是说把其中一个步兵旅或步兵团分出来升格为师,再依师级编制补充兵力。这一点也和德军喜欢采用老兵新兵混合编组的传统有关。
开战后陆军仍持续发出动员令,伴随着英法正式对德国宣战,对波兰战役还没结束时德军又发动了第五梯次(1939年9月15到18日),12月第六第七梯次,隔年1940年2月第八梯次,3月第九梯次,入侵法国时第十梯次入营,到第十梯次时所扩编的步兵师其部队番号已经用到90,另外100,200, 300开头的步兵师也开始出现。当然这些百位数字开头的一般步兵师和专门负责国境警备的500开头,国内补兵营管理的400开头的步兵师又不同,500,400字头的部队是不会调动换防的(又400字头的部队只是行政司令部组织)。
1941年对苏开战前夕,德军的装甲部队加倍计画也是采用和歩兵师一样的扩编方式,又因为装甲师的步兵兵力只要步兵师的三分之二即可,所以也有步兵师被拨三分之一出去成立新的步兵师之后剩下的三分之二兵员就直接改编成装甲师的。
第12装甲师由第2步兵师,第13装甲师由第13步兵师,第14装甲师由第4步兵师,第15装甲师由第33步兵师,第16装甲师由第16步兵师,第17装甲师由第27步兵师,第19装甲师由第19步兵师在这个时期由上述方式改编而来。另外第18装甲师是由第4,第14步兵师,第20装甲师是由第19,59 步兵师各拨出三分之一兵力而成立的。当然这些装甲师的战车也是以同样的方式从原有的装甲部队调拨而来。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然而,后方的“新训营”已经无法像野战师一样的扩编,开战前前线部队和后方补兵营那种一对一的关系已经无法维持,这时便成数个步兵师共享一个“新训营”了。
其实一开战,真正在第一线作战的野战部队根本不可能抽调三分之一的兵力出来让军方拿来作为扩编新部队的基干,所以波兰之役结束后真正抽调的是各野战师的“衔接训练部队”,这些野战部队在对苏开战前夕才又自行新编出“衔接训练部队”。也就是说对法国开战时在法国战线的德军其实都只是临时由“衔接训练部队”所扩编出来的单位在打的。
因长期消耗兵力德军开始寻找新的补兵制度
到1940年为止的前线作战,德军就靠着上述的动员方式不断扩编,补充兵源,横扫欧洲。将在1941年执行的对苏作战计画扺定,为了再扩大军备,军方又发动了第11~14梯次动员令,而在1940中又扩编了37个步兵师。
然而进入1941年真正展开对苏作战,由于短时间里过度扩编,加上前线兵员损耗的增加,德国国内开始出现装备及兵力不足的问题。以至于在第15梯次所扩编的700字头步兵师,其下只有两个步兵旅,只能拿来做法国及比利时占领地的驻防部队。不过至少这样就可以把原本屯驻的正规部队抽调出来去支持最前线了。
第16梯次动员,扩编的部队开始变成“警备师”,因为底下只有一个步兵旅,一个炮兵营,战力约为正规步兵师的三分之一,只好驻守德国本土,负责后方保安的任务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偏偏对苏作战失利,靠着上述方式所扩编的部队几乎在东线战场损耗殆尽。从1941年到1942年冬天为止,苏联战线的兵力损耗已经超过100万名。其间虽然又发动第17到20梯次的动员令,但是就在斯大林格勒之役,德军第三军全军覆没,又丧失了三个装甲师,两个机械化步兵师及13个步兵师约20万人。此时现有的征兵制已经无法维持补充丧失的兵力了。
这个时候德国军方开始把由希姆莱所指挥的SS武装亲卫队及占领地的外国人全部纳入征兵动员系统里。
动员制对战局恶化所做的对策
从这个时期开始,位于各地区的“新训营”每6个编成一个“新训旅”,之后每6个“新训旅”再编成一个“新训师”,每训练完一批,整个师不打散直接送到前线野战部队,野战军在前线进行衔接教育后直接升格为正规野战师,由于是在前线驻地训练,所以训练完之后对战场环境的适应力较高,也因此,德军开始把新训单位调往国外以利新兵提早适应环境。
由于德国本来就是个人口密集的国家,军用演习场地本来就有限,所以渐渐变成国内召集,然后直接在德国占领地国家的演习场进行新兵训练,结训后直接驻守该地,好处就如上述对环境适应较快。不过这项措施在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后产生了一个重大的缺陷。
由于盟军节节进军,常常是德军在国内召集到新兵后整批送往法国占领地新训营区受训时才发现该营区已经成为第一线战场,加上占领地逐渐缩小,德军只好再度把新训改回在德国国内进行。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就在这个战况中,希特勒又开始要求陆军扩编新的部队了。前线部队及军方高层均认为应该优先补充现有部队的缺员,那至少可以让身经百战的老兵带着新兵适应战场。但是希特勒却认为这些战损过度的单位已无剩余价值。军方于是只好将这些残败了的单位解散,再同样的人员为主干成立新部队。也因此1943年之后有些部队虽然和过去被解编的部队有着相同的部队番号(被解散过),但是实际上却是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且这个时期新成立的部队编装已经变得很小了。原本三个步兵营所组成的步兵旅现在只由两个步兵营构成,一个步兵师也从17000人变成10000人。表面上看起来部队数量还可以,但是实际上每支部队的战力只有以前的一半以下了。
1943 年德军在库尔斯克作战失利,希特勒于是为了提高士气,把步兵师改称为“国民掷弹兵师”。1944年第30梯次以后所动员成立的新部队,或是由老部队重新改编的都冠上“国民掷弹兵师”。当然还有原本是500字头的部队也冠上被解散的部队番号再在后面加上“国民掷弹兵师”的也有。
此时,军方开始扩大征兵年龄,由原本的20到45岁扩大成17到61岁,这次扩大的范围已经包括那些曾经参加过一次大战的老兵年龄层了,也可见德国已经渐渐把所有的人力资源都用尽了。
除此之外,到目前为止因体检被淘汰的人员也都列入征兵范围,例如由患有胃溃疡士兵所组成的部队,以部队单位进行饮食疗法执行作战任务。还有由耳聋者所组成之部队,所有命令完全靠手语的。
另外,苏联军的俘虏,东普鲁士的乡土突击队,还有在征兵范围以外的老人小孩所组成的“国民突击队”等,虽然在数量上看起来还有不少可用的部队,但是实际上这些部队根本不能作战,国民突击队不仅没有制服,步枪,训练都根本不足。
大战末期德国就靠着这个动员制度一直把兵源送上战场,随着连续的败仗,1943年所保有的200万后备军人到1944年下半已经降到100万人以下了。1944年一年之中德国陆军丧失了75个步兵师约230个步兵旅,虽然同一时期又增编了60个步兵师约200个步兵旅,姑且不论其素质,至少这个动员令仍然维持有效的运作。相对的苏联虽然在德苏开战初期丧失的部队比德军还多,但是到1943年后期苏联部队的战力反而比开战时还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45年,希特勒竟然又发出一道命令:“禁止以训练,补充,后备为名扩编或调度部队!!”。于是所有的德军部队全被送到第一线战场去,同时再也没有可以训练新兵的现役军人了。
德国本来就没有和全欧洲连打六年的国力,终于在1945年5月用尽所有兵力之后以战败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