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样指导学生写好写景的文章
⒈写景要按方位顺序,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里到外,由外到里,或由中间到四周等等有次序地描写,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⒉可以按景物的类别来写,如山、水、花、鸟;瀑、石、峰、洞;亭、台、楼阁等。要写出景物的光、色、味;既要写它的静态,也要写它的动态,还可以写出它的环境气氛。
⒊要仔细观察,抓住在不同季节里景物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不要硬编乱造,凭自己的想象来写。
⒋写景中也可以具体地写些人和事,若让人、景、事三者交融一体来写,可以使作文更为感人。
⒌写景物时不要忘掉自己与景物之间的关系,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感情、感受写进去,这样使人读了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叶圣陶老爷爷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不是具有这样的特点吗?
⒍适当地、正确地引用前人描写景物的诗词歌赋,也可以为作文增色。这就需要你平时多加阅读和积累,别等用时再去找。
Ⅱ 如何教学写景状物散文 —以《荷塘月色》为例教学设计
写景状物的散文名篇,一般都具有四个特点,即写景美、情味浓、意蕴深、语言美。要学好写景状物的散文,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思路的确立上,必须努力体现以上四点。下面以《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为例,来具体阐释教学写景状物散文的一般思路。 一、整体感知,把握情感。 教师不要先入为主,作提示,贴标签,越俎代庖,把文章讲析得支离破碎;应把文章原原本本的交给学生,让他自己去读、去体验、去感悟,力求对文本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整体的”感知,对文章思想感情有一个基本的把握。感知、把握的准不准呢?这时教师再介入,指导引领学生从文本中查寻作者的感情基调、感情线索、感情发展变化等,从而对文章情感做出比较准确的定位。如《荷塘月色》一文,通过反复诵读,通过对“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可惜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些领起与过渡语句的阅读理解,以及对荷塘月色优美景象的描写,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忧愁笼罩、暂得喜悦的复杂感情及微妙的起伏变化,那么“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的感情基调的定位也就先得水到渠成。感情是时而忧愁、时而喜悦的,程度却都是淡淡的。感情基调定准了,再来诵读、情读、美读,就有了调子,指导诵读就有了依据。所谓声情并茂的诵读要求其实是空泛的。什么样的“声”?什么样的“情”?声,应是低缓的;情,应是淡淡的。声音高亢、充满激情的朗读是不恰当的。 二、分析写景、注重审美。 在写景抒情散文中,景物描写能充分的显示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力和语言才华。品味景物描写是解读这类散文必须要过的一道门径。如何分析写景?我觉得应问好五个“什么”:写了什么景?描写了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什么效果?景与情有什么关系?分析写景的过程绝不可脱离文本语境,进行生硬的剥离式的分析,应在反复诵读、涵咏咀嚼中获得感知。因为写景状物散文都是描写审美物象、表达审美情感、体现审美情趣的。要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读课文,品味美景美情,获得充分的美的享受,并对这种美做出自己的评价。 三、品味语言,习得语言。 尽管各类散文都讲究语言美,但写景状物散文将语言美发挥到了很高的境界,甚至可以说是极致。品味语言是中学生学习散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他们能够透过优美的语言在心中获得有关景物的生动形象,获得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也获得对语言形式美的感知。品味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朗读,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对语言细节特别是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进行赏析。如《荷塘月色》一文中,对叠词(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密密、脉脉、静静、薄薄)的赏析,对动词(泻、浮、洗、笼、画)的赏析,既可以突出对景物特点的把握,又加深对文章优雅、朦胧、幽静意境的体悟,在幽雅淡远的感受中实现学习语言的目的。四.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将写作目标、写作要求引进散文鉴赏教学,既有助于提高散文鉴赏水平,又有助于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散文教学的读写结合可以有多种方式,如鉴赏写作技法,获得写作的启示;学过课文后“趁热打铁”,让学生动手写小散文,哪怕写片段也行;挑出课文中优美隽永的语句加以品味,再进行仿写;指导学生写课文鉴赏等等,高一学生要求不宜过高,只要能写出文章,表达一点个人情感就可以了。
Ⅲ 写景作文的方法和技巧七年级
写景的作文要找好立足点,用修辞手法还有多感官描写。描写景物,第一要认真地观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具体描写,才能写出生动有趣的内容来。比如我们观察水的特点,可从水面的颜色,流动,浪潮,倒影,水中的船舶等等方面来进行。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细致地观察水面的动态和静态的特点,写文章的时候,动与静相结合,让自己的景物生动起来。如:有雪的地方总会有欢乐,总会有童趣。每当雪停的时候,我都会邀上自己的小伙伴,分成两路人马,进行打雪仗的游戏。我们灵活地躲来躲去,还不时地向对方扔去包好的雪球。看着对方被击中的狼狈样子,我们开心地笑了,欢笑声回荡在雪地上空。
二、把握好写景顺序,让文章更有层次感。
我们在描写景物时候,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如早上到晚上或是春天到冬天来描写,也可以按照空间的顺序来描写,从远到近或是从里到外。总之,只有把握住了写景的顺序,才能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按照时间顺序描写景物时,比如我们描写家乡的河,那么在春天的时候,我们的河是什么样的,其他三个季节里的河又是一番什么景色,我们都可以描写,从空间上来讲,我们可以写我们从近处往远处所看到的景象,这种情况的话就只要着重描写一
个季节就可以了。
三、可以在文章中适当的加上一些想象以及适当的修辞。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加的想象是不能脱离我们的实际情况的,我们要在已有的情景上适当的发挥我们的想象,让景物的形象更加的丰满。
在描写景物的时候,适当运用比喻、拟人,能把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拟人,是指运用想象,把事物当人写。用拟人方法描写景物,能使景物更生动、形象,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使用拟人法,必须找到景物与人之间的相似点。比如说把一棵树形容成守卫我们校园的卫士。比喻,是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与它有相似点的事物,也叫打比方、比喻用得确切,浅近易懂,能使所描写的景物更美丽动人,给读者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比如我们在描写石榴花的时候,通常会把石榴花比喻成我们的裙子,因为这两者之间很相似。要让我们的比喻更加的确切,必须学会在观察的同时展开联想:想想这个景物像什么。再想想。它们在哪些地方相像,找出两者的相似点,相似点找得越准,比喻也就越确切。找相似点,一般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去考虑。轮廓相似、颜色相似、声音相似、长短大小相似、动态相似等等。如:一层薄薄的白雪,就像巨大的、轻柔的羊毛毯子,覆盖住了整个大地。
四、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我们在写景的时候,并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更重要的是要表达出我们的感情,比如说在描写家乡的景色时,我们更多的是要表达出我们对家乡的爱,所以在我们写景的时候,要注意融入自己的情感。如:家乡的小河是我生长的乐园,我爱家乡的小河,我更爱家乡。
Ⅳ 七年级写景作文怎么教
观察是学好作文的基础。因此,要写好写景的文章,首先要学会观察。当然,观察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的是以下几种:
(1)定点观察。
就是选择一个最佳的观察位置和角度,也就是立足点,然后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眼前的景或物。
(2)移步换景进行观察。
即:不固定的观察点,而是随着自己的脚步的移动,按照游览的自然顺序,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
(3)按时间或四季的变化进行观察。
此方法适合景在一天或一段时间内有较大的变化。如《观潮》一课,作者就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进行观察。
先介绍写景文章需要怎么写,比如以学校的花坛为例啊之类的
介绍写作顺序,比如由远到近之类的
然后介绍文章结构,小学生一般采用“总分总”,给他们举例子说明
最后读范文,拿范文分析写作顺序、文章结构和优美词句等
Ⅳ 如何教学写景状物散文
一、整体感知,把握思路
写景状物类文章,它一般不会像“叙事”类文章一样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去安排材料,也没有像“写人”之类并列安排一些材料,写景状物一般写景精妙,景物特征鲜明,景物的特点,与文章的整体氛围相协调,使文章保持统一和谐的风格特点,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读写景状物散文首先要赏析景物描写,弄清文章描写了哪些画面和对象,并了解它们的主要特点。
二、反复品读,体味语言
对于写景状物类的文章,我们要反复赏读,品味语言,让自己进入到文章的意境中去。品味写景类文章的语言首先要把握本质。清代学者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语道尽了写景类本质:所有写景的文章,实际上都在传达作者的一种情感,一种思想。品味语言的方法很多。可以认真诵读,边读边在脑海里“放映”文字的影像,边读边品味语言本身之精彩;可以认真默读,静静地欣赏优美隽永的语言,品味语言背后的意味情味,评价课文的语言风格;可以背诵课文片段,记诵一些优美、精警的语句,获得良好的语感;可以圈点批注 “写读”的形式品赏精彩精美的散文语言。
三、体悟文意,物(景)人合一。
多问一个“为什么”是语文阅读的一把金钥匙,我们只有真正理解文表达的意思,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明白作者为什么采用相应的写法。反过来我们可以这样说,无论作者在文章中采用了什么写法,它都是为了更加突出景物的特点,为了更加明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明白了这一点,好多写景状物类文章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比如很多文章中都喜欢用一些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为什么用这些方法呢?直接明白地写出来不行吗?不行。古人说“一切景语即物语”、“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这些话的意思就是说作家因为有感于人事、景物或某种情境,于是通过叙事状物来表达心意、抒发情怀。所以,景物的特点往往同人物的主观愿望和特定心境融合在一起,心情舒畅则天高云淡,花明水净,心情郁闷则风骤雨急,雾愁云浓。
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根据《新课标》各年级段具体要求找准教学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养。
Ⅵ 如何教学写景课文
如何教学写景课文
1、 直观导入,激发兴趣:
写景类的文章,作者多是运用诗意的文笔描绘出一幅幅如画的景致。因此课前导入的设计应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挂图等手段,为学生展示一幅幅与文本相关的风景图画,并配以悦耳的音乐,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初步领略大自然的美丽,唤起学生进一步感受的欲望,为下一步深入文本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2、 整体感知,抓住特点: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求是:让学生带着初步的感性认识自由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景物的特点,理清文章的条理,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默读批划,深入体会:
这一环节这样操作:设计一个可以统领全文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批划出相关的重点语句,有感情的朗读,仔细品味内容与表达方法。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4、 全班交流,品读评析:
承接上一个环节的设计,在小组讨论交流的时候,引导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为重点,体会其中的内容以及写法,并选择喜欢的方式向全班同学汇报。此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适当点拨,并注意提醒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及时给予补充和纠正。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的朗读,边读边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入情入境,重点部分还可以配以优美的音乐和画面,让学生用心灵去倾听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5、 回归整体,梳理写法:
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抓住关键句段将一篇文章深入理解之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回顾全文的学习过程,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想感情,更主要的是把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感悟到的作者的表达方法加以系统地梳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为作文打基础。
6、 读写结合,拓展练笔:
每篇课文都有一定的表达方法,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片段练笔,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及时巩固所学的表达方法,不断提高习作能力。
Ⅶ 初中作文教学方法有哪些
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写作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把作文教学也放到了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要培养听、说、读、写等能力,这就是说,把“写”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 这一个字看上去很简单,但在作文的实际写作过程中,却难倒了许多初中的学生,他们常常是“无米下锅”、“无处着手”、“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长落于泛泛而谈。”课堂上,无论老师如何强调作文的写法,都是无济于事,这让我们当语文教师的十分尴尬,经过笔者多年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分析和探索,深深的认识到教师应该注重一定的作文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喜欢写作文并能够独立的完成作文,现在我将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来说一说:
一、重视“读”在写作文中的作用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亦会吟”,其实这都是古人在用最简洁的文字描述“读和写”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能够“吟诗”和“写出好文章”的前提条件是“熟读”和“深思书”。同时重视阅读,也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也深深地体会到读书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及影响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文章范读,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不是让学生早自习的时候读相关的课文就可以了,而是广泛的阅读记叙文,可以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也可以是一篇名人小故事,甚至是一篇写的较好的学生习作,当然在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采取一定的方法,对于优秀的文章要求学生要熟读并深思,对于形式新颖但内容平常的文章只范读就行了。
在读的过程中,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学习范文中主题的含义、立意的设计、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运用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在教学中可以建议学生一周自读两篇记叙文,并抽恰当的时间,让学生在班上自主交流所读文章的心得体会,或在小作文本上写一写读后的感想。
在教学中,老师还可以先布置一个内容如:“我的一天”、“最美的老师”、“假期生活”等,让学生广泛的收集,再让学生在全班朗读范文,师生共同学习,同一主题用不同方式来表达的方法,在泛读学生自己的作品时,教师最好亲自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欣赏、点评。这一个环节,不仅让学生读了文章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笔者建议在读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扮演一个参与者的角色,而不是一个主宰者的角色,让学生和自己一起平等的走近文章、欣赏文章、学习文章。
读是一个收集材料、积累知识的过程,读之后,建议学生将优秀的文章摘抄在积累本上,经验告诉教师学生自己动手写一本《优秀文章集》,这比买一本作文书更有意义。
二、变化练习的方式让学生有写作的兴趣
广泛阅读的目的就是写文章,然而读是一个认识、欣赏的过程,学生是乐于接受的,但是提起笔来写,大部分学生却是心存畏惧的。因此,适当的变化练习的方式很有必要,一方面达到了练习的目的,另一方面让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论语中曾这样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在告诫教师 兴趣才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怎样变化练习的方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练习:
1、续写情节
续写,指从原文出发,遵循着原文的思想对原文作延伸,续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七年级教材中《皇帝的新装》是一篇既生动又有哲理的童话故事,课后,让学生想象赤身裸体的皇帝回宫之后会怎样做呢?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当学生写出了昏庸皇帝认清了骗子的面目,并改过自新,建设国家的时候;当学生写出了皇帝坐上时空穿梭机回到从前并找回失去的财宝和理智的时候,你难道认为他们对写作没有兴趣吗?《蚊子与狮子》是一篇寓言,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寓意以后,可以让学生想象蚊子被粘在蜘蛛网后会遇到哪些情况,又会得出怎样的寓意?这种积极的、有创造性的练习方式,学生是乐此不疲的。
2、扩写情节
扩写,是把一段话或一篇短文,内容概括的文章,扩展生发成篇幅较长、内容丰满、生动形象的文章。诗歌短小精炼、概括性强、主题突出,是练习扩写的好材料,如:《钱塘湖春行》可用让学生采用第一人称的方法去描写钱塘湖春景的美丽。《天净沙·秋思》可以让学生用第三人称的方法,去倾诉诗人对家乡的一片思念之情。当然还可以给学生几个互相有联系的词语如:天空、柳树、小孩、大黄狗等,让学生联想并想象写成生活中的一个具体场景。
3、仿写情节
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训练方法。初中生写作文免不了模仿,老师在让学生仿写时应该加以引导,而不能让学生无目的地摘抄文章。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课本是一位很好的“老师”,让学生仿写课文的主题和方法,学生能够接受得很快,因为老师在教授课文后,学生对课文已经非常熟悉了,再练习学生就不会害怕和没有兴趣了。在学习冰心的《观舞记》之后,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中国舞蹈家杨丽萍的经典作品《雀之灵》,她变幻多姿的旋舞,深深地吸引并感染了每一位观看的学生,课后,我组织学生以《观雀之灵》为题写作文,作文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杨丽萍舞蹈的赞美之情。里根的《真正的英雄》是一篇声情并茂的演讲稿,学习本文时,恰逢5.12大地震一周年,于是我趁热打铁,结束课后,我让学生以《给灾区中学生的一封信》为题目写一封信,并利用作文课进行小组内朗读,学生准备充分,参与性强,在班内掀起了一场不小的纪念5.12大地震热。
4、片断练习
片断练习,就是练习写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训练写整篇作文固然重要,但难度较大。因此,在指导学生写好整篇作文的同时,我还指导学生写片断练习,以突出写作训练的重点,二者交叉进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篇完整的文章都由不同的片断组成。所以,写好片断对写好整篇 文章是很有帮助的。怎样写好片断呢?我向学生提出四点要求。第一,要围绕一个中心写,内容要集中,不能漫无边际地写,一定要写具体。写出自己所看到的或听到的情景,不能空洞无物。第二,内容要真实,必须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或写自己的观察所见所感,不能脱离生活,编造离奇的故事,要写出自己的点滴感受,也就是要赋予片断一定的思想意义。
初中学生年龄小,写作能力有限,面对纷繁的大千世界,往往不知从何下笔。最好出一些题目让学生参考,如《街头见闻 》、《课间十分钟》、《我的宿舍》等。有时,我规定出写作范围,如场面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让学生自拟题目。但无论命题,还是自拟题,都必须按照我提的两点要求去写。经过反复的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老师每两周可以让学生完成一篇作文,作文的内容不用严格要求,可以是描写人物、描绘景物或者是一篇课文、一场课外活动的感想等。在练习时,也不要强调字数的要求。但要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表达方式中记叙和描写这两种常用的表达方式,在掌握记叙和描写的同时要认识议论和抒情在文中的作用,这一项练习要有针对性,有计划,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机械性的重复。
三、“体会生活,有感而发”用真打动人
作文课上老师习惯性的步骤是:第一步,老师分析本节课的作文。第二步,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这个过程中,老师单方面的强调了写作文和写作技巧的重要性,却忽视了作文是来源于生活而发自于内心的一种表达。生活中,有人、有事、有景亦有情,所以写人、叙事、写景、抒情成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写好这些文章最基本的出发点我个人认为应该要扣住这八个字——体会生活,有感而发。
好文章来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可见亲身参与的重要性。如写人这类文章,我在教学中没有先讲描写这种表达方式的运用,而是让学生回家观察父母的外貌、语言、动作特征,再引导学生回忆从小到现在同父母的生活中,哪些事情、哪些细节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记忆犹新呢?学生虽然与父母朝夕相处,但是因为从没关心所以不曾留意父母的特征和生活,在老师的强调和引导下,他们的主动性增强了,目标锁定了,写起作文来就不会抓耳挠腮,生搬硬套,虚情假意了。再如叙事,应该抓住校内开展的集体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活动后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记得学校开展拔河比赛,我班学生踊跃参加,并获得第一名的殊荣,我在表扬他们的同时,让他们以《记一场拔河比赛》为题进行一次作文训练,在练习前,我认真讲了详略的写作技巧和直接、间接描写的作用,以及细节描写、倒叙的恰当运用,真实的经历,加上老师的点拨,学生的作文写得得心应手,大大的增强了他们对写作的兴趣。
写景,对于中学生来说较为困难,因为学生们的写作方法和文采有限,很难用恰当的方式来描写景物的特征,更不会寓情于景,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收集古今描绘四季、名山大川的名句、名诗。再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观察大自然的细微变化、特征。然后让学生去多媒体教室欣赏祖国大好山河的自然风光,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最后老师讲修辞的运用以及观察景物的空间、时间顺序,并以《家乡的秋天》为题进行练习。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后,可以让学生以他们较为熟悉的话题写作文如:“亲情”、“友情”、“诚信”和“珍惜”等,以便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好作文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总而言之,广读、勤练、深思是写好文章的有效方法,教师在辅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在写作方法后,还应告诉学生在写作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能持之以恒的练习。
Ⅷ 初中写景作文怎么辅导
现在的初中生,一提起写作文就犯难,写景就更头疼。原因之一是缺少观察生活中的自然景色,无生活素材;其二是写景不知从何入手,杂乱无章;其三是涉猎的文学作品过少,语言贫乏,无话可说。其实,写景的文章并不难写,细致的描写加上流畅优美的语句,其写的作文一定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怎样才能把景物写出特色呢?窃以为有如下几点:
一、细致观察景物,写出特征。
写景作文,不是编写童话故事,坐在教室里,充分发挥想象就可以了,而是要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愉悦。寻找作文灵魂。
由于所教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这就有了景物写作的源泉,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去仔细观察,捕捉景物与众不同的特征。因此,我让学生坚持每周有意识地去田间地头,仔细观察就地取材,同时每周布置一篇观察日记,将所见所感记录下来。
要想抓住所写景物的特征,还需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从不同感觉、有动有静地写景,让人读来身临其境。如:老舍先生笔下的大兴安岭的山势是“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运用视觉感受写出山的绵延起伏,温柔可亲。朱自清写春风:“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运用触觉嗅觉和听觉来摹写春风的温暖柔和。
二、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我们描写景物时,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总之,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井然有序。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第一是时间顺序,比如写一棵树,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一种是空间顺序,例如我们描写一座山峰,就可以写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近处看它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是什么样子,从下看是什么样子等。如《济南的冬天》描绘济南雪后的小山:“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这样由高到低写景,就将济南小山的秀美细致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三、展开合理想象,写出灵气
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
的想象,再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让笔下的景物灵动,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一只黄鹂站在树枝上欢快地唱歌。”就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鹂的活泼可爱;再如:《桂林山水》中,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作者从桂林山的“奇”,想象出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使景物内容更加丰富,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老舍写林海,工于调色,在他的调色板上,绿色是那样变化无穷: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丹青妙手。特别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句式,简直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立体、绚丽的画卷”,使人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美。你看:“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恰当的比拟,敏锐的观察,绘声绘色的描绘,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怎不令人折服?
四、注意情景交融,
所谓情景交融,它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文艺理论,以情景交融构成的意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成为上乘佳作的重要因素。它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写景的目的,不应为写景而写景,重要的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才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如朱自清的《春》中“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用拟人的手法把春天复苏的那幅动人景象以及作者欢快的心情很巧妙自然的交融一起。从千树花开到春风沐雨,作者用细腻而明艳的词语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让读者读来轻快愉悦!也似乎和柳条一样舒展开来!
Ⅸ 初中生写景作文的技巧
第1:切题紧扣景物
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并表达出自己的感情,首先需要围绕中心。我们描写景物时,不可能把看到的全部写下来,而且也没这个必要。应该首先确定文章的中心,再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选择有关的景物进行描写。有了中心,写景才有主心骨。
第2:抓住被写作对象的特征
写景文的写作对象是景物,应将景物的特点描写出来,需要抓住被写作对象的特征。天下的景物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各有自己的特点。怎样才能写出如此丰富多彩的景物的特征呢?关键是要善于观察。因为所谓特征,乃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而抓特征,本是各种作文中都相当重视的一个问题。写景与描写人物一样,也要使之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以区别于其它相类似的景物。
第3:善于观察,发现美。
观察景物时要注意观察景物的颜色和姿态。并能够恰当具体展现。要想把所写的景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仅靠抓些景物的特点是不够的,那些只是给读者以模模糊糊的感觉。而要使画面变得清晰,就要紧紧抓住能表现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所抓的表现特点的具体事物越多,特点就会越明显,越突出。
只把景物摆在那里,并不能给读者留下清晰的印象,更不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所以,要对所写的事物进行细致具体的描写,这样,才能使读者的眼前再现出作者所描绘的事物,很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感情。
第4:选择合理的写景顺序。
写景,也要安排好合理的顺序。把握好写景的顺序,描绘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
一旦写到很多能表现景物特点的事物,那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就有一个顺序问题,这样才能做到“言之有序”。可用的顺序很多,例如时间顺序 (写春夏秋冬四季景物,写早中晚各个时辰的景物等,只要是景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都可以按时间顺序来写),空间顺序 (由远到近,由里到外,由高到低,由上到下等,都是空间顺序),
也可以按照景物的类别写,还可以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到深,由个别到一般,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来写,或者把这些顺序结合起来用,如全篇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其中某一部分也可以按空间顺序写,至于“并列展开”、“主次轻重”、“夹叙夹议”等顺序,都可以在具体描写时灵活使用。
不管采用什么顺序,都得注意两点:一是要有助于表现景物的特点,二是要符合景物的自然规律,这样,写出的景物才能真实。因此,写作前,我们务必要找到一种合理的写作顺序,或逻辑、或空间、或时间,一层一层地写,切忌乱描乱写,东拉西扯,七拼八凑。另外就是要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不能像列清单一样地把所有景物都写下来。
Ⅹ 写景文章的方法和技巧
1、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好的写景作文,往往不取决于你在文章中罗列了多少个景物,也不在于你选择的景物是否每个都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而在于无论你写到多少处景物,有一处必定是文章的重点,可以用描绘性的语言对它进行具体描写,也可以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景物的特点,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写景作文最容易范的三个错误,一是将它写成“流水账”,就像有的游记,看起来写了很多景点,却每个景点都是一笔带过,没有很好的选出其中一处,进行具体描写;二是写到的景物虽然也有背景介绍或细节描写,但显得有些如同蜻蜓点水,碰了一下又绕开了;三是文章详略安排不合理,开头起因部分介绍过细过长,而文章中间部分去没有很好地展开,六百字的文章写了三百字还没写到重点。
2、突出景物的具体特点或特征
这是说的景物的特点与特征,也是指要写出该事物与其它与物的不同之处来。只有这样,才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但在这里还有个前提,那就是要在抓住景物的特点之后,再进行具体的描绘,不可一笔带过。在描写过程序中,要充分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准确、恰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有助于把景物写得更生动形象、真实感人。
3、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单一的景物描写,再美的景物也无法感染读者,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心理享受,因此,作者在写景的同时,要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让读者在文章中不但能“看”到美好的景物,还能感受到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作者的思想。单一的为写景而写景的作文,是无法成为一篇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好文章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写文章时,写到景物时,自然地将自己的情感融进去,借助于对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身的情感。
4、在景物描写要写进人或动物的活动
如果说写景作文中景物是“静”的话,那么一篇优秀的写景作文,也离不开“动”,这里的“动”包括与景物相对应的人物的活动、游玩、嬉戏、奔跑,动物的觅食、跳跃等等,当一篇写景作文将人和动物的活动,与景物的描写相结合起来的时候,才会给人一种亲切感,动静结合的美感。因此学生在描写景物时,可以适当地选择人和动物的活动,作为衬托,文章会变得更有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