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学习者特征分析都包括哪些方面
学习者特征分析通常包括以下五方面:
(1)起点水平分析。
了解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基础及其在进入新内容学习以前所掌握的和学习目标有关的技能。对于起点水平的分析,可以采用测验的方式。
(2)认知结构分析。
(3)学习态度分析。
了解学习者对于要学的内容所持它的某种态度以及对于提供教学的学校和教师的态度等。判断学习者的态度时,经常用的方法是态度问卷量表。此外,观察、访谈等方法也可用于学习态度分析。
(4)学习动机分析。
学习者的动机水平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5)学习风格分析。
教师在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时,可以依据卡里提出的"洋葱模型",从教学偏好、信息处理方式、认知个性风格、场依存/场独立等方面进行分析。
⑵ 3.从哪些方面分析学习者特征
学习者特征分析通常包括以下五方面:
(1)起点水平分析。
了解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基础及其在进入新内容学习以前所掌握的和学习目标有关的技能。对于起点水平的分析,可以采用测验的方式。
(2)认知结构分析。
(3)学习态度分析。
了解学习者对于要学的内容所持它的某种态度以及对于提供教学的学校和教师的态度等。判断学习者的态度时,经常用的方法是态度问卷量表。此外,观察、访谈等方法也可用于学习态度分析。
(4)学习动机分析。
学习者的动机水平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当学习者对要学的内容没有兴趣或缺乏动机时,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对学习动机进行分析时,教师和以参照凯勒开发的"ARCS模型",从注意力、关联性、自信心和满足感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凯勒建议问学习者这样的问题:"教学目标与你有多大的相关性?""教学目标中最吸引你的是哪部分?""你有多大把握能成功地达到教学目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了解学习者的动机,有助于确定教学设计中的潜在问题。
(5)学习风格分析。
教师在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时,可以依据卡里提出的"洋葱模型",从教学偏好、信息处理方式、认知个性风格、场依存/场独立等方面进行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在分析学习者特征时,既需要考虑学习者之间稳定的、相似的特征,又要分析学习者之间变化的、差异性的特征。相似性特征的研究和以为集体化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差异性研究能够为个别化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⑶ 分析学习者的时候通常从哪几方面着手
一是学习状态,积极主动;二是学习能力,是否得心应手;三是学习方法,是否学有所效;四是学习信心,是否为我所乐;五是学习效果,是否学有所获。
⑷ 学习者的特征分析是什么
学习者特征分析就是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阶段,对学习者具有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等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
学习者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极其学习风格,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用等教学外因条件适合学习者的内因条件提供依据,从而使教学真正促进学习者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需要分析的学习者特征包括如下几个维度。
1、起点水平
任何一个学习者在学习时都是把他原来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带入新的学习过程中的,因此,教学系统设计者必须了解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我们称之为起点能力水平或起点能力。
2、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新的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即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习得意义的保持的效果都会受到学习者认知结构特征的影响。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固性是三个最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
3、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即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认知水平和态度,对教学传递系统的态度或喜好,这对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⑸ 如何分析学习者特征
对于学习内容方面的能力,我们通常采用预测、作业分析法等方法来进行了解。通过平时的观察、调查问卷的方法我们可以获得学习者学习态度有关信息,了解学习者的一般特征。而对于学习风格的测定,通常则需要采用专门的“风格测定量表”来完成。
⑹ 对学习者进行分析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是
教育观察法: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科研方法
----中小学教师教科研专题培训讲义提纲之三
浙江省瑞安市教师进修学校 陈国胜 325200
2003年3月
一、观察法的概念
观察法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观或辅助仪器对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观察,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方法。
教育观察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运用科学的观察对有关教育现象进行的研究。
----观:看
----察:分析研究
----科学的观察是指在自然的条件下,对自然、社会的现象和过程,通过人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认识活动。
二、观察法的特点
(一)能动性(目的性与计划性)
(二)选择性
(三)客观性
(四)直接性
(五)情感性
(六)重复性
三、观察法的要素
(一)观察的手段
(二)观察的对象;
1、教育活动中的人
2、教育活动
(三)观察对象的状态
“真实状态”
四、观察法的优劣
(一)优点
1、方便
2、客观
3、直接而无碍
(二)缺陷
1、人的生理缺陷
2、观察仪器的局限
3、观察者的主观影响
五、观察法的运用
(一)具体的应用场合
1、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观察
2、对学生课外活动的观察
3、对学生家庭的观察
(二)具体的应对象
1、全班学生
2、小团体或者小组
3、个别学生
(三)具体的应用内容
1、学习与思维活动
2、人际交往与互动行为
3、思想品德方面的表现等
六、观察法的作用
(一)有利于课题的选择与形成
(二)有助于教育科学理论的提出与验证
七、观察法的类型
(一)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二)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三)有结构观察与无结构观察
(四)全面观察与抽样观察
(五)定期观察与追踪观察
八、观察的常用方法
(一)抽样观察法
1、时间抽样观察法
2、场合抽样观察法
3、阶段抽样观察法
(二)追踪观察法
(三)隐蔽观察法
(四)综合观察法
九、观察法的一般步骤
(一)明确观察目的意义
----观察什么、为何观察
(二)做好观察准备
----理论准备、物质准备
(三)编制观察提纲与计划:如何观察
对象分类、主攻方向、时间地点、方法内容
(四)实施观察,做好记录
(五)整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十、观察法的设计
(一)观察法的设计的内容
1、确定研究的问题、目的与对象
2、设计观察的内容、项目与表格
3、进行理论构思和概念准备
4、试探性观察与观察取样
5、制定观察计划与方案
(二)观察法的一般过程
1、设计观察的计划和方案
2、进入观察场地
3、开始观察记录
4、结束观察和初步整理资料
5、归纳、推论和说明研究结果
十一、观察法的实施策略
(一)位置的选择
(二)运用感官进行观察
(三)观察的记录
(四)观察中的思考与自我反思
1、观察者的推论
2、观察着的心情
3、观察者的叙述
十二、观察资料的整理分析
(一)对记录的整理
(二)分类与编码
(三)量化处理
(四)建立扎根理论
十三、运用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观察要客观
(二)观察要全面、系统
(三)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
(四)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观察者要掌握一定的观察技术(提纲、记录方式、材料处理)
观察、观察、再观察!
----巴甫洛夫
思考与练习
1、观察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举例说明时间抽样观察法。
3、举例说明场合抽样观察法
4、进行观察研究的操作有哪些步骤?
⑺ 如何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涉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与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主要包括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结识结构中是否有便于新知学习和吸收的旧知);与非智力因素有关的特征则包括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 对学习者特征进行认真分析是实现个别化教学和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 分析学习者特征时,既要考虑学习者之间的稳定的、相似的特征,又要分析学习者之间的变化的、差异性的特征。相似性特征的研究可为集体化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差异性研究能够为个别化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学习者特征中,有些是可干预的,有些是不可干预但可适应的。对于教学设计而言,应主要考虑那些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够产生最为重要的影响,并且是可干预、可适应的特征要素。不仅要分析一般性的、稳定的特征,而且还要考虑学习特定学科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
⑻ 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内容:学习准备: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学习风格: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在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时,学习者的认知发展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是我们在设计时首要考虑的因素。认知发展的特征:指学习者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其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最有影响。学习者的起点水平: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对预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具有进行新的学习所别许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二、对目标技能的分析,了解学习者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学目标中的部分内容;三、对学习态度的分析,可采用态度量表、观察、会谈等方式进行。学习风格: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的倾向性,包括学习者在接受、加工信息方面的不同方式,对学习环境和条件的不同需求,以及在认知方式方面的差异等。
⑼ 学习者分析怎么写
例:
【概述】
《自己去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一册中的第14课。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鸭在妈妈的鼓励下,自己学会了游泳;小鹰在妈妈的鼓励下,自己学会了飞翔。故事内容鼓励学生自强自立,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7-8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经历和体验,比如自己整理书包、系红领巾等;
4、学生已有一定的拼读能力,能借助汉语拼音阅读拓展材料;
5、学生已经认识“氵”、“口”、“心”三个偏旁和“自”、“己”、“吧”、“那”四个生字;
6、学生对于识字兴趣很高,识字方法已有所掌握,能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生字,并且能自己创设情境来巩固、应用生字;
7、学生能根据提示仿、续或创编写故事,并乐于表达。
英语
【来源】《Shapes》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大阁第三小学 崔凤云 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研究成果)
【概述】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新起点英语一年级下册Unit 15 shapes中的第二课时,新单词有sixteen、seventeen、eighteen、nineteen、twenty,主要句型是How many …… can you see?I can see……。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三小学一年级的学生;
2、学生已经学习了square、circle、 triangle 、rectangle等关于形状的单词和句型;
3、学生对one、two、…… ten的英语数字已经非常熟悉;
4、学生对how many …… can you see?what are they?等句型非常熟悉;
5、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和同学交流,乐于表达自己,渴望达到同学和教师的赞许;
6、学生对英语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英语的听读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7、学生对于ppt talking和picture talking的呈现形式感到很好奇。
数学
【来源】《日历中的方程》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 任佩宇 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研究成果)
【概述】
《日历中的方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是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起始课,它既是第三章第六节探索规律和本章前两节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继续,又是学习本章后几个实际问题的开端,更是今后学习函数等有关知识的重要基础。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七年级学生;
2、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学生对生活中隐含数学问题的事件兴趣浓厚;
4、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建模的能力还不强。
物理
【来源】《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广西柳州铁路一中 全国中小学学科四结合教改试验
【概述】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高中物理必修Ⅰ(第一册)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中的第七小节《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下的内容。是学完了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后对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学习者特征分析】
1. 学生是广西柳州铁路一中的高一学生;
2. 学生为高一的孩子,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3. 学生有过较多的小组合作经验;
4. 学生已经学过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5. 学生能够进行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
6. 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过一些零碎的关于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的例子。
化学
【来源】《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佛山市第十二中学 化学科 莫志强 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研究成果)
【概述】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为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的课题3。本课题内容主要分两大点,一是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二是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本课题的重点是了解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新能源开发重要性;难点是燃料燃烧对空气污染的原因,选用燃料的依据,新燃料及能源的优点。
【学习者特征分析】
1. 学生是佛山市第十二中学的初三学生;
2. 学生对化学现象,尤其是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有较浓厚的兴趣;
3. 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
4. 学生对实验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5. 学生已学习了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对各种气体的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
6. 学生对各种燃料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情况了解不多。
生物
【来源】《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 北京石景山区杨庄中学 董会荣 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研究成果)
【概述】
本节课为初中《生物学》北京版第一册第四章“生物的营养”中的第一节的一个实验。本册教材第二章介绍了实验法的基本过程和注意事项,本节课是对实验法实验设计的运用和巩固,为以后进行实验设计打下基础;本实验的结果为下一节“根为什么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打下知识基础。本节内容的学习会对学生以后运用实验法设计实验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学习者特征分析】
1. 学生是北京市石景山区杨庄中学七年级的学生;
2. 学生活泼好动,好表现,喜欢交流;
3. 学生已经知道植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中有细胞液,细胞液中有水分和其他的物质,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很大,但对溶液及其浓度的知识了解不多;
4. 学生在以前运用实验法进行过简单的实验设计,但方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都不是很强。
历史
【来源】《走进“纸”世界》 石景山杨庄中学 王巧兰 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研究成果)
【概述】
《走进“纸”世界》是一堂关于纸的世界的主题课,本主题源自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下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把“造纸术”定为主题是基于以下2点原因:一是造纸术不仅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且代表着秦汉科技发展水平。而教材对造纸术的介绍比较简单,学生学了之后,难以对造纸术的发展历程、影响等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二是纸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在人类滥用自然资源、地球面临生态危机的今天,从科学技术和历史文化的角度回顾纸的发展,学生体会到的不仅是造纸术的过去;还可以从中反思现代人对待纸和自然资源的态度等。
本节课重在借助计算机网络创设的丰富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超越历史时空,多角度地探究造纸术的发展历程,在探究中认识体会造纸术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学习者特征分析】
1. 学生是北京石景山区杨庄中学初一的学生;
2. 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高;
3. 学生尚未学习世界史,理解造纸术的影响有一定难度;
4. 学生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等特点;
5. 学生具有半学期的网络学习环境下学习的经验,计算机操作熟练,具有初步的网上学习的技能;
6. 学生具有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
地理
【来源】《地球的震颤—地震》 北方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袁洁 来自石景山04年主题资源大赛作品,有改动。
【概述】
本节课属于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我们生活的地方—北京市》中第五节——《地震的威胁》中的一段内容,包括“北京是地震多发区” 、“地震的发生”、“防震和抗震”三部分,“北京是地震多发区”包括中国和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和地震的危害,其中“地震的危害”是重点内容,“防灾减灾”是重点也是难点,要求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和小组协作学习、探究、讨论,能选择正确的方法在地震前、地震中、地震后保护自己,脱离险境。本节课是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拓展。
本节课的设计尽量体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思想。通过学习,达到指导学生生活,万一灾难来临时,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把灾害减到最小的程度。
防灾减灾,作为普通的中学生能够做些什么,是我们这节课重点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学习者特征分析】
1. 学生是北京市石景山区北方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的初一学生;
2. 学生对身边的一些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兴趣;
3. 学生对中国和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和地震的危害已经有了初步的学习。
美术
【来源】 《从招幌到现代广告》 北京石景山区杨庄中学 张振利 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试验(研究成果)
【概述】
本节课是基于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美术》七年级下册《视觉传达作品欣赏》内容的一节关于广告设计与创意的美术课。计划一课时,45分钟。本次课的重点是广告创意,难点是如何设计广告语,如何设计文字、搭配图文。本设计中主要通过广告实例的分析启发学生构思,通过分析广告作品了解设计方法及设计技巧。
【学习者特征分析】
1. 学生是北京石景山区杨庄中学的初一学生;
2.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大量的广告,但是对广告的艺术没有进行过深入研究;
3. 学生对广告设计有着浓烈的兴趣;
4. 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
⑽ 如何分析学习者特征
最近又看到有关于学情分析的文章,我简要摘录了一些,作为自己学习和实践的资料。
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具有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特征都将对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影响。因此教学系统设计是否与学习者的特征相匹配,是决定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学习者主要特征因素分析法?1)起点水平2)认知结构3)学习态度4)学习动机5)学习风格主要包括两个领域(1)智力因素 :起点分析(原有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认知结构(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变量(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固性)(2)非智力因素:学习风格(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映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Keefe,
1979)、动机水平、学习态度、学习者的焦虑水平、学习者文化、宗教背景
起点水平分析:测验
必须了解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我们称之为起点水平或起点能力。
认知结构分析:概念图
学习者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由学生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
学习态度分析:最常用的方法是态度问卷量表。此外,观察、访谈等方法也可用于学习态度分析。
概念: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水平和态度。
学习动机分析:对学习动机进行分析,
Keller的ARCS模型(attention注意力、relevance关联性、confidence自信心和satisfaction
概念: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学习动机包括:1)认知内驱力2)附属内驱力3)自我提高内驱力
学习风格分析:可以依据Curry(1983)提出的“洋葱模型”
,从教学偏好、信息处理方式、认知个性风格、场依存/场独立等方面进行分析。
调查问卷等。
学习动机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分析:中学生的一般特征
认知发展方面
思维能力迅速发展,抽象思维占优势,很大程度上是经验型。初二明显表现出突变、飞跃和两级分化,高二初步完成转变。
思维有系统性、结构性、预计性及个性色彩,创造性思维有所发展。约13-14岁是初中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
情感方面
中学生的个人独立意识更为明显。感情丰富、爱幻想、富激情、易冲动,意志行为逐渐增多,抗诱惑能力日益增强,同一性、勤奋感是其情感发展的主要方面。
情感世界仍处于易动摇和变化的状态。在高中阶段,独立性和自主性则成为情感发展的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