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苏格拉底式问答
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又叫做“产婆术”式的教学对话.
苏格拉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答法,环环紧扣,层层解析,步步推进,启发诱导,其判断的标准是一般的社会通则。实际上,问答法是一种探讨和辩论教学方法,即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争辩、诱导或暗示,把学生导向预定的结论。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把获得一般规律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教导学生在认识中逐渐排除非本质的成分,进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由于这种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学思结合”,使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又找到了获得知识的途径,因而一直为进步的教育家们所肯定与弘扬,并已成为现代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苏格拉底式提问技巧
苏格拉底式提问以受过训练的实践、有意义的对话为依据。
,希腊早期的哲学家/教师,认为受过训练的实践能激发学生通过逻辑的思维来验证观点、肯定他们的正确性。这一技巧要求教师表现出对主题并不知道,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和学生进行对话。借助于这种“问答交流”,学生最大限度的掌握了有关这一话题的知识。
苏格拉底式提问技巧是一个探究深层含义的有效方式。它可以被运用于各个层次的学生,对于教师来说,它是一个很有帮助的教学手段。它可以运用于课程学习的不同阶段。通过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教师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此期间,高级思维技巧在学生思维过程中被激发,比如:讨论、辩论、评估和分析。这些形式的问题对于学习来说可能是一种全新的方式,因此,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进行训练。
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的技巧:
设计一些关键问题,使得对话有意义,并具有导向性
要给学生留出至少30秒的时间思考
关注学生的反映
问题应该具有探究性
通过写要点的方式定期总结,当然,这些要点一定是已经讨论过的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讨论
让学生通过探究老师所提的问题,自己领会所学知识。
1、澄清疑问的提问方式
=======================
你是什么意思?
你可以换一种方法吗?
你认为主要问题是什么?
可以给我们举一个例子吗?
你可以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吗?
2、对于第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
==============================
这个问题为什么很重要?
这个问题是容易还是难回答? 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根据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行什么样的假设?
这个问题会不会引起其他的问题?
3、对假设问题的提问
============================
为什么有人会做这样的设想?
在这里 _______ 假设的是什么?
我们用什么假设来替代?
你似乎正在假设_________.
我是否正确理解你的意思了?
4、用来引出理由、证据的问题
===============================
可以用什么来举例?
你为什么相信这是真的?
我们还需要什么信息?
能解释一下原因吗?
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是否有理由怀疑这一结果?
是什么让你相信的?
5、有关起源的问题
===========================
是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想法的?
是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是你自己的想法还是听别人说的?
你总是有这样的感觉吗?
你的观点是否受到了某人或某事的影响?
6、对暗示、结论的提问
=============================
那会有什么结果?
那真的有可能发生吗?
可供选择的办法是什么?
你说那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那样的话,还有可能发生其他的什么事?为什么?
7、询问观点的问题
================================
其他的小组会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样的反应?为什么?
你如何解决因________造成的困难?
相信 _____ 的人可能会有什么看法?
什么是可供选择的办法?
____ 和 ____的观点在哪些地方一致?哪些地方不一致?
Ⅱ 什么是苏格拉底式问答
1.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又叫做“产婆术”式的教学对话.
2.色诺芬在其《回忆录》中曾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苏格拉底与青年欧谛德漠有关正义的“产婆术”式的教学对话,其教学情景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令人不乏启迪。欧谛德漠想当一名政治家,于是苏格拉底便向他提出了有关:“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为使欧谛德漠能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一问题,苏格拉底与他进行了如下问答:
问:虚伪应当归于哪一行?。
答:显然应该放在非正义一行。
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于哪一行?
答:应归于非正义一行。
这时苏格拉底洁问道:如果一个将军惩罚那些极大地损害了自家利益的敌人,并对其采取了奴役的手段,这能说是非正义吗?
答:不能。
问: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敌人,该如何断定?
答:这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
听到这里,苏格拉底说:好吧,那我们就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倘若一个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已经丧失了进攻的勇气,如果他欺骗士兵说援军就要来了,从而鼓舞士气,取得了最后胜利,这种行为应怎样理解?
答:也应算是正义的。
苏格拉底又接着说:如果一个孩子有病,却不肯服药,父亲骗他说药很好吃,结果治好了他的病,这种行为该属于哪一行呢?
答:应属于正义一行。
问:如果一个人发了疯,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走了他的枪,这种偷盗是正义的吗?
答:它们属于同一类的情况。。
问:你不是认为朋友间不能存在欺骗吗?
答:请您允许我收回我刚才说过的话。
3.苏格拉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答法,环环紧扣,层层解析,步步推进,启发诱导,其判断的标准是一般的社会通则。实际上,问答法是一种探讨和辩论教学方法,即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争辩、诱导或暗示,把学生导向预定的结论。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把获得一般规律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教导学生在认识中逐渐排除非本质的成分,进而把握事物的本质。由于这种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学思结合”,使学生在得到知识的同时又找到了获得知识的途径,因而一直为进步的教育家们所肯定与弘扬,并已成为现代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Ⅲ 苏格拉底教学法与如今的教学方法的比较
说到苏格拉底教学法和实践教学,不能不提教科书的问题。很多英美国家的教学中,老师从来不用标准教科书,都是靠自己收集的资料讲课的,很多是打印稿,每年还在不停的修改增加,有的老师甚至不考虑出版,就是为了方便增加新东西。在苏格拉底式的案例法教学中,教科书其实没什么用处。
现实中,美国教学的风格也是如此。电影《律政俏佳人》学生们自我介绍,除了学位,一定要说是自己的社会实践经历,表示自己不是个书呆子。美国法学院的课堂教学,也是以讨论案例为主。女主角的第一堂课,老师一上来就发问案例,结果毫无准备的她被轰出课堂,后来有学长帮忙,才知道法学院老师的教学方法:就是苏格拉底教学法。到了二年级,老师已经带着优秀的学生到自己的律师事务所实习了。最后真刀真枪的上法庭。这才是培养律师的办法。
你看一下电影《律政俏佳人》就明白了!
我们的文理分科早在高中就开始了,高考本身就是一次知识结构的大破坏。大学更是变本加厉,各个专业的学生安于自己的小天地,很少在老师的帮助下趟过知识的大海。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不是人才,是砖头。美国是一只狮子带着一群绵羊,中国是一只绵羊带着一群狮子,国际竞争中将会怎样?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正规化,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进入领导岗位,这种知识上的缺陷,也就越来越成问题。给理科生推荐文科读物还算容易,给文科生推荐理科读物,真是千难万难。很多文科生对科学都麻木了,一看到就远远的躲开,这迟早会出事的。最高领导人可以不关注细节,但对科学前沿一定要有基本的敏感度。比如当年的曼哈顿工程。如果罗斯福对原子物理一无所知,让希特勒抢先制造出原子弹,二战的结果将会怎样
有人说,我又不当国家主席,只是个普通小文科,原子物理与我何干?统治者不仅仅是国家主席,你从老爸手里接过一个做皮鞋的小工厂,20个工人、两个技术员,也是这个工厂中小小的统治者。假如现在老爸供你读了四年法学院,除了背一肚子法条之外什么都不知道,连皮革有几种都分不清,这个班,你怎么接?就算是你专门做律师,打官司就是打证据,各种尸体检验、伤情鉴定、化验报告、精神鉴定,里面花样多的很,只懂法条的律师,能做好吗?
Ⅳ 什么是苏格拉底式的提问
苏格拉底式提问以受过训练的实践、有意义的对话为依据,苏格拉底式提问技巧是一个探究深层含义的有效方式。它可以被运用于各个层次的学生,对于教师来说,它是一个很有帮助的教学手段。它可以运用于课程学习的不同阶段。通过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教师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此期间,高级思维技巧在学生思维过程中被激发,比如:讨论、辩论、评估和分析.
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的技巧:
设计一些关键问题,使得对话有意义,并具有导向性
要给学生留出至少30秒的时间思考
关注学生的反映
问题应该具有探究性
通过写要点的方式定期总结,当然,这些要点一定是已经讨论过的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讨论
让学生通过探究老师所提的问题,自己领会所学知识
Ⅳ 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是怎样进行的这种提问方式是怎样的
苏格拉底式提问的原理如何?试看如下几点:
▲如果可能,试着去理解一种见解或看法的根本基础,并在以后的问题中遵循这些基础有可能产生的涵义。(比如,“你的信念依据是什么?你能更解释自己的思想,让我更好地理解你的观点吗?”)
▲一种思想只有和其他思想共同形成一个网络时,它才能完整地存在。因此,应该把所有的主张都当作引发更多思考的联结点,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比如,“如果你所说的属实,那X或Y不也如此吗?”)
▲所有的思想需要进一步完善。(比如,“你能详细说明你所说的话,让我更好地理解吗?”)
▲所有的问题都是环环相扣的,思考也是如此。因此,提出问题时,也不要忘了它们会引发的其他问题。(比如,“要回答这个复杂问题,还需要回答哪些相关问题?”)
由上述可知,做一个苏格拉底式的提问者,你才能卓有成效地对任何人和任何事提出问题,你才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展开并检验我们对事物的理解。也可以说,这是做学问必须具备的方法能力。
古希腊着名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用“对话”(提问)进行教育活动。他用讨论问题的方式与人交谈,但不把结论直接教给别人,而是指出问题所在,并一步步引导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被后人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或称“产婆术”。
一位名叫欧谛德谟的青年,一心想当政治家,为帮助这位青年认清正义与非正义问题,苏格拉底运用启发式方法和这位青年进行了下面的对话(以下皆是苏问,欧答):
问:虚伪应归于哪一类?
答:应归入非正义类。
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入哪一类?
答:非正义类。
问:如果一个将军惩罚哪些极大地损害了其国家利益的敌人,并对他们加以奴役这能说是非正义吗?
答:不能。
问: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敌人,这种行为该怎么看呢?
答:这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
苏格拉底:那好吧,我们就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假如一位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已经丧失了士气,精神面临崩溃,他欺骗自己士兵说援军马上就到,从而鼓舞起斗志取得胜利,这种行为该如何理解?
答:应算是正义的。
问:如果一个孩子有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不苦、很好吃,哄他吃下去了,结果治好了病,这种行为该属于哪一类呢?
答:应属于正义类。
苏格拉底仍不罢休又问:如果一个人发了疯,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走了他的刀子和利器,这种偷盗行为是正义的吗?
答:是,他们也应属于这一类。
问:你不是认为朋友之间不能欺骗吗?
欧谛德谟:请允许我收回我刚才说过的话。
从这一段生动的对话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启发诱导,层层分析,步步深入,最后导出正确的结论。
再例如:苏格拉底与一个士兵讨论“什么是勇敢”时这样提问
苏:什么是勇敢
兵:勇敢就是在情况变得艰难时能坚守阵地
苏:但是,假如战略要求撤退呢
兵:假如这样的话,就不要使事情变得愚蠢。
苏:那么,你同意勇敢既不是坚守阵地也不是撤退
兵:我猜是这样,但是,我不知道
苏:我也不知道。或许它正好可以开动你的脑筋。对此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兵:是的,可以开动我的脑筋,这就是我要说的。
苏:那么,我们也许可以尝试地说,勇敢是在艰难困苦的时候的镇定--正确的判断
兵:对。
Ⅵ “苏格拉底式的讨论方法”是什么
归纳推理和普遍定义苏格拉底对美德问题以及其他问题的探讨是以一种对话的方式进行的,这种在问答中诘难对方,使对方陷入矛盾,从而逐渐修正意见,最终达到真理的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式的讨论方法”,也被称为“辩证法”(dialectic一词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对话”、“论辩”)。
Ⅶ 苏格拉底方法是怎样的
苏格拉底与智者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传授知识,只是与人对话。因为他承认自己一无所知,只能通过对话才能接近真理。承认自己无知,正是苏格拉底的智慧所在。据说,德尔斐神庙祭司传下神谕说,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自知没有智慧的苏格拉底为了验证神谕,开始考查被人们称作有智慧人的智慧。他先后与政治家、诗人和工匠交谈。他发现政治家自以为是,实际上却一无所知,“发现那些名气最大的人恰恰最愚蠢”;他还发现“诗人写诗并不凭智慧,而凭灵感”;最后,他又发现工匠“因为自己手艺好,就自以为在别的重大问题上也有智慧,这个缺点淹没了他们的智慧”。苏格拉底于是领悟到:别人没有智慧但却自以为有智慧,他承认自己没有智慧,这正是他比别人更有智慧的原因所在。
苏格拉底式的无知是真诚的态度。它既不是欲擒故纵的圈套,也不是大智若愚的讥诮。没有真诚的无知,便没有对知识的真诚探索,无知的态度是实施苏格拉底对话的关键环节。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它的作用。第一,承认自己是无知的学习者,这样便能使苏格拉底在对话中只提出问题,却不回答这些问题,把学习变成不断探索新知识的主动过程。第二,承认自己无知的态度使对话者双方处于同等的地位。苏格拉底的对话不是教师的训导,更不是智者的炫耀。他既不先预定一个原则,然后自圆其说地为之辩护;也不先想出一个答案,然后千方百计地把对方引向这个答案。当然,苏格拉底式的无知只是一种态度,他提出的问题以及对别人回答的反法包含着一定的见解,显示出他的智慧。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把自己的见解和知识变成定论和信条,它们只是对话的催进剂。
苏格拉底把自己的方法比作他母亲从事的“助产术”,两者有这样一些可比之处:苏格拉底在对话时并不宣布问题的正确答案,正如助产士的任务是帮助产妇生育,她自己并不生育;对话者对自己既有成见的否定好比是临产前的阵痛,这是每一个获得真理的人必经的途径;对话的结果是对话者在自己内心中发现真理,正如产妇从自己体内产生新的生命。
苏格拉底方法让对话者自己发现真理的结果,这反映了希腊人真理观的一个特点。希腊文“真理”(a-letheia)一词包含一个否定性前缀“不”和动词词根“被蒙蔽”。据考证,巴门尼德在首次使用“真理”一词时,已经表达出“除蔽”之意。苏格拉底方法所朝向的真理也有这种意义。他认为,每个人的灵魂都蕴涵着真理,但人们未加考察便加以接受的偏见和谬误蒙蔽了已有的真理。反洁的作用在于清除蒙蔽,但不制造真理。蒙蔽一旦被清除,真理便会显露在心灵之中,无须别人越俎代疱地教导什么是真理。
Ⅷ 苏格拉底辩论式教学特征有哪些
阿弥陀佛,施主。
苏格拉底式教学法的特点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双方的辩论,不断揭露对方的矛盾和引导新的方向,从而否定原来已经肯定的东西,以求得一般的概念.教师要么将学生引向更高层次的对真理的探索,要么指出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所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以及在推理过程中发生的缺陷.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是一个逻辑推理和辩证思考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对已经存在了的概念和定义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对任何问题都要做进一步的分析,而不是人云亦云.它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怀疑和批判的精神,以及对于教育和学术传统.
Ⅸ 什么是苏格拉底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教学方法是: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苏格拉底教学方法又叫“产婆术”和“苏格拉底方法”。他母亲是产婆,他借此比喻他的教学方法。他母亲的产婆术是为婴儿接生,而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
(9)什么叫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扩展阅读:
一天,在课堂上,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面前走过,并叮嘱道:“大家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香味?”
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新提出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个学生没有举手外,其他人全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走到这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吗?”那个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也没闻到!”
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个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