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防文章——化学武器
化学武器素有“无声杀手”之称,它是主要以化学毒剂侵入人体,引发一系列中毒症状,从而杀伤、疲惫敌有生力量及迟滞敌军事行动的各种武器器材的总称。它包括装有各种化学毒剂的化学炮弹、导弹和化学地雷、飞机布洒器、毒烟施放器以及某些二元化学炮弹等。
简介:有生力量、牵制和扰乱对方军事行动的有毒物质统称为化学战剂(chemicalwarfareagents,cwa)或简称毒剂。装填有cwa的弹药称化学弹药(chemical,munitions)。应用各种兵器,如步枪、各型火炮、火箭或导弹发射架、飞机等将毒剂施放至空间或地面,造成一定的浓度或密度从而发挥其战斗作用。因此,化学战剂、化学弹药及其施放器材合称为化学武器。而cwa则是构成化学武器的基本要素。
化学武器大规模使用始于19
化学武器
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wwⅠ)。使用的毒剂有氯气、光气、双光气、氯化苦、二苯氯胂、氢氰酸、芥子气等多达40余种,毒剂用量达12万吨,伤亡人数约130万,占战争伤亡总人数的4.6%。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时首次用空军使用芥子气和光气,仅在1936年的1~4月间,中毒伤亡即达到1.5万人,占作战伤亡人数的1/3。
第二次世界大战(wwⅡ)期间在欧洲战场,交战双方都加强了化学战的准备,化学武器贮备达到了很高水平。各大国除加速生产和贮备原有毒剂及其弹药外,并加强了新毒
剂的研制。其中,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则是神经性毒剂;在亚洲战场,日本对我国多次使用了化学武器,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从wwⅡ结束至今,世界上局部战争和大规模武装冲突不断发生,其中被指控使用化学武器和被证实的有美侵朝战争、美侵越战争、原苏联入侵阿富汗等。80年代初开始的两伊战争,伊拉克在进攻失利、失去主动权的紧急时刻使用化学武器对扭转被动局面、最终实现停火发挥了重要作用。
化学武器是国际公约禁止使用的非常规武器。如1899年和1907年的两次海牙会议,1925年日内瓦议定书以及前不久(1993)联大通过的全面禁止和彻底消毁化学武器公约等。我国政府和人民一贯主张禁止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严格恪守《公约》,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气象条件对化学武器的使用效果影响很大。不利的气象条件,如无风、风速过小(<1m/s)、风向不利或不定时,使用气态毒剂就在受到很大限制;风速过大(如超过6m/s)毒剂云团很快吹散,不易造成战斗浓度,甚至无法使用。炎热季节,毒剂蒸发快,有效时间随之缩短;严寒季节,凝固点较高的毒剂则冻结失效。雨、雪可以起到冲刷、水解或暂时覆盖毒剂的作用。
空气垂直稳定度对初生云的毒剂浓度影响很大。对流时,染毒
空气迅速向高空扩散,不易造成战斗浓度,有效杀伤时间和范围会明显缩小;逆温时,空气上下无流动,染毒空气沿地面移动,并不断流向散兵坑、沟壑、山谷等低洼处,此种情况下,毒剂浓度高、有效时间长、纵深远;等温是介于逆温和对流之间的居中条件。地形、地物和地面植被对毒剂的使用也有一定影响。山峦或高大建筑会阻碍染毒空气的传播,并改变传播方向和速度。在复杂在山区、洼地、丛林地带,毒剂滞留时间长、浓度高、杀伤范围则相对缩小、如毒剂云团传播方向与山谷走向大致相同,危害纵深可以很远。在平坦开阔地或海面。毒剂云随风运动,不受阻碍,并向周围扩散,形成较大的杀伤范围,但有效时间缩短。
城市居民区因街道形状、宽窄、方向不一,建筑物高低、大小不等,风向、风速受影响的程度会有不同,毒剂云团传播和扩散就比较复杂。如街道方向与风向一致或交角不大于30°,风速4~8m/s,染毒空气沿街道顺利传播;风向与街道交欠30~60°,染毒空气则部分受阻;风向与街道交角60~90°时,气流可越过低小房屋穿过街道;若是高层楼房,则有被挡回的可能。死胡同、小巷、拐角较多的街道、庭院及其背风处染毒空气易被滞留。
在居民区染毒空气的流动还会受空气垂直稳定度的影响。如白昼睛天,染毒空气能沿向阳面的墙壁“上楼”。夜间,染毒空气贴近街面运动,并可进入地下建筑和工事内,楼上则较安全。
化学袭击的效果,还取决于以方化学防护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化学武器只能对毫无准备、缺乏训练和防护设备差的部队造成很大的危害。但对训练有素、有着良好的防护的部队来说,敌人就会考虑使用化学武器是否合算,并最终动摇敌人使用化学武器的决心或计划。
编辑本段种类化学武器是利用化学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疲惫敌有生力量,迟滞、困扰其军事行动的各种武器、器材之总称,它包括:
1.毒剂又称化学毒剂、化学战剂、军用毒剂,是军事行动中
以毒害作用杀伤人畜的化学物质。它是化学武器的基础,对化学武器的性能和使用方式起着决定作用。目前外军装备的毒剂主要有6类14种。
2.化学武器狭义的化学武器是指各种化学弹药和毒剂布洒器。化学弹药是指战斗部内主要装填毒剂(或二元化学武器前体)的弹药。主要有化学炮弹、化学航弹、化学手榴弹、化学枪榴弹、化学地雷、化学火箭弹和导弹的化学弹头等。由两种以上可以生成毒剂的无毒或低毒的化学物质构成的武器称为二元化学武器。化学物质分装在弹体中由隔膜隔开的容器内,在投射过程中隔膜破裂,上述物质依靠旋转或搅拌混合而迅速生成毒剂。
化学武器按毒剂分散方式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1)爆炸分散型借炸药爆炸使毒剂成气雾状或液滴状分散。主要有化学炮弹、航弹、火箭弹、地雷等。
(2)热分散型借烟火剂、火药的化学反应产生的热源或高速热气流使毒剂蒸发、升华、形成毒烟(气溶胶)、毒雾。主要有装填固体毒剂的手榴弹、炮弹及装填液体毒剂的毒雾航弹等。
(3)布洒型利用高压气流将容器内的固体粉末毒剂、低挥发度液态毒剂喷出,使空气、地面和武器装备染毒。主要有毒烟罐、气溶胶发生器、布毒车、航空布洒器和喷洒型弹药等。
化学武器按装备对象可分为步兵化学武器,炮兵、导弹部队化学武器和航空兵化学武器等三类。他们分别适用于小规模、近距离攻击或设置化学障碍;快速实施突袭;集中的化学袭击和化学纵深攻击;以及灵活机动地实施远距离、大纵深、大规模的化学袭击。
防化器材又称防化装备或“三防”装备,是用于防核、化学、生物武器袭击的侦检、防护、洗消、急救的各种器材、装备之总称
1.侦察器材通常由报警、侦毒、化验器材和毒剂侦察车等组成。
2.防护器材分为个人和集体防护器材。前者指用于个人
防止毒剂、放射性灰尘和生物战剂气溶胶伤害的器材,包括防毒面具、防毒衣、防毒斗蓬、防毒手套、防毒靴套等。集体防护器材包括永备工事、特种车辆的集防装置、野战掩蔽部、过滤通风设备等。
3.洗消器材包括个人洗消设备、小(大)型洗消设备、核生化战场上的供水设备等
4.急救器材包括解磷针、次氯酸钙悬浮液、一氯胺的乙醇溶液、氧气等。
编辑本段杀伤力通常,按化学毒剂的毒害作用把化学武器分为六类: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失能性毒剂、刺激性毒剂、窒息性毒剂。
1.神经性毒剂
神经性毒剂为有机磷酸酯类衍生物,分为G类和V类神经毒。G类神经毒是指甲氟膦酸烷酯或二烷氨基氰膦酸烷酯类毒剂。主要代表物有塔崩、沙林、梭曼,V类神经毒是指S-二烷氨基乙基甲基硫代膦酸烷酯类毒剂,主要代表物有维埃克斯(VX)。
塔崩(Tabum)二甲胺基氰膦酸乙酯
沙林(Sarin)甲氟膦酸异丙酯
棱曼(Soman)甲氟膦酸特己酯
维埃克斯(VX)S-(2-二异丙基氨乙基)-甲基硫代膦酸乙酯
神经性毒剂的主要理化特性
名称塔崩沙林棱曼VX
常温状态无色水样液体,工业品呈红棕色无色水样液体无色水样液体无色油状液体
气味微果香味无或微果香味微果香味,工业品有樟脑味无或有硫醇味
溶解度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可与水及多种有机溶剂互溶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水解作用缓慢生成HCN和无
毒残留物,加碱和煮沸加快水解慢,生成HF和无毒残留物,加碱和煮沸加快水解很慢,生成HF和无毒残留物,加碱和煮沸加快水解很难,加碱煮沸加快水解战争使用状态蒸气态或气溶胶态蒸气态或气液滴态蒸气态或气液滴态液滴态或气溶胶态
神经性毒剂可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等进入人体,并迅速与胆碱酶结合使其丧失活性,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出现瞳孔缩小、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肌肉震颤等症状,重者可迅速致死。
2.糜烂性毒剂
糜烂性毒剂的主要代表物是芥子气、氮芥和路易斯气。
糜烂性毒剂主要代表物的化学结构及主要理化特征
名称芥子气氮芥路易斯气
化学名2,2¢-二氯乙硫醚三氯三乙胺氯乙烯氯胂
化学武器
结构ClCH=CHAsCl2常温状态无色油状液体,工业品呈棕褐色无色油状液体,工业品呈浅褐色无色油状液体,工业品呈深褐色
气味大蒜气味微鱼腥味天竺葵味
溶解性: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战争使用状态:液滴态或雾状
糜烂性毒剂主要通过呼吸道、皮肤、眼睛等侵入人体,破坏肌体组织细胞,造成呼吸道粘膜坏死性炎症、皮肤糜烂、眼睛剌痛畏光甚至失明等。这类毒剂渗透力强,中毒后需长期治疗才能痊愈。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先后在我国13个省78个地区使用化学毒剂2000次,其中大部分是芥子气。
3.失能性毒剂
失能性毒剂是一类暂时使人的思维和运动机能发生障碍从而丧失战斗力的化学毒剂。其中主要代表物是1962年美国研制的毕兹(BZ)。
毕兹(二苯基羟乙酸-3-奎宁环酯),该毒剂为无嗅、白色或淡黄色结晶。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战争使用状态为烟状。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中毒。中毒症状有:瞳孔散大、头痛幻觉、思维减慢、反应呆痴等。
4.刺激性毒剂
是一类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的毒剂。按毒性作用分为催泪性和喷嚏性毒剂两类。催泪性毒剂主要有氯苯乙酮、西埃斯。喷嚏性毒剂主要有亚当氏气。
刺激性毒剂代表物的化学结构和主要物理特性
名称西埃斯(CS)CN亚当氏气
化学名邻-氯代苯亚甲基丙二腈苯氯乙酮吩砒嗪化氯
常态白色晶体无色晶体金黄色晶体
气味无味荷花香味无味
溶解度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难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
战争使用状态烟状烟状烟状
刺激性毒剂作用迅速强烈。中毒后,出现眼痛流泪、咳嗽喷嚏等症状。但通常无致死的危险。
5.全身中毒性毒剂
全身中毒性毒剂是一类破坏人体组织细胞氧化功能,引起组织急性缺
氧的毒剂,主要代表物有氢氰酸、氰气等。
氢氰酸(HCN)是氰化氢的水溶液。有苦杏仁味,可与水及有机物混溶。战争使用状态为蒸气状,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中毒。其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抽风、瞳孔散大、呼吸困难等,重者可迅速死亡。
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曾用氢氰酸一类毒剂残害了集中营里250万战俘和平民。
6.窒息性毒剂
窒息性毒剂是指损害呼吸器官,引起急性中毒性肺气的而造成窒息的一类毒剂。其代表物有光气、氯气、双光气、氯化氢等。
光气(COCl2)常温下为无色气体,有烂干草或烂苹果味。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中毒症状分为4期:(1)刺激反应期(2)潜伏期(3)再发期(4)恢复期。
在高浓度光气中,中毒者在几分钟内由于反射性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编辑本段战斗状态及致伤特点毒剂施放后发挥杀伤作用的状态,叫毒剂的战斗状态。化学弹药按其结构和使用方式可分为毒剂弹、毒烟罐和布洒器三类,分别通过爆炸分散法、加热蒸发法和布洒法将毒剂
迅速分散成能发挥杀伤作用的蒸气(vapor,粒子直径0.001~0.01μm)、烟(smoke)、雾(fog)、液滴(dropsordroplets)、微粉(st)等五种战斗状态。烟和雾统称为气溶胶(aerosol),粒子直径为0.1~10μm(图11-1)。毒剂的不同状态决定其中毒途径和必须采取的防护措施。不过毒剂施放后的战斗状态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两种或多种状态同时存在,其中常常是以某一战斗状态为主。化学武器致伤特点是由构成化学武器的基本要素—cwa所决定的。
与常规武器比较,其特点有:(一)毒性作用强
化学武器主要靠cwa的毒性发挥战斗作用。化学战剂多属剧毒或超毒性毒物。其杀伤力远远大于常规武器。据wwⅠ战场对比统计,化学战剂的杀伤效果为高爆炸药的2~3倍。近代化学武器的发展,已使毒剂的毒性比wwⅠ所用毒剂的毒性高达数十乃至数百倍,因此在化学战条件下可造成大批同类中毒伤员。
(二)中毒途径多
常规武器主要靠弹丸或弹片直接杀伤人员。化学武器则可能通过毒剂的吸入、接触、误食等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人员中毒。
(三)持续时间长
常规武器只是在爆炸瞬间或弹片(丸)飞行时引起伤害。化学武器的杀伤作用不会在毒剂施放后立即停止。其持续时间取决于cwa的特性、袭击方式和规模以及气象、地形等条件。
(四)杀伤范围广
化学袭击后的毒剂蒸气或气溶胶(初生云)随风传播和扩散,使得毒剂的效力远远超过释放点。故其杀伤范围较常规武器大许多倍。
染毒空气能渗入要塞、堑壕、坑道、建筑物、甚至装甲车辆、飞机和舰舱内,从而发挥其杀伤作用。换言之,对于常规武器具有一定防护能力的地域和目标,使用化学武器显然
更为有效。化学武器的这种扩散“搜索”能力,不需高度精确的施放手段。因此对确切方位不能肯定的小目标的袭击,使用化学武器比使用常规武器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编辑本段防护化学武器虽然杀伤力大,破坏力强,但由于使用时受气候、地形、战情等的影响使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同核武器和生物武器一样,化学武器也是可以防护的。其防护措施主要有:探测通报、破坏摧毁、防护、消毒、急救。探测通报采用各种现代化的探测手段,弄清敌方化学袭击的情况,了解气象、地形等,并及时通报。
破坏摧毁采用各种手段,破坏敌方的化学武器和设施等。
防护根据军用毒剂的作用特点和中毒途径,防护的基本原理是设法把人体与毒剂隔绝。同时保证人员能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如构筑化学工事、器材防护(戴防毒面具、穿防毒衣)等。
防毒面具分为过滤式和隔绝式两种,过滤式防毒面具主要由面罩、导气管、滤毒罐等组成。滤毒罐内装有滤烟层和活性炭。滤烟层由纸浆、棉花、毛绒、石棉等纤维物质制成,能阻挡毒烟、雾,放射性灰尘等毒剂。活性炭经氧化银、氧化铬、氧化铜等化学物质浸渍过,不仅具有强吸附毒气分子的作用,而且有催化作用,使毒气分子与空气及化合物中的氧发生化学反应·转化为无毒物质。隔绝式防毒面具中,有一种化学生氧式防毒面具。它主要由面罩,生氧罐,呼吸气管等组成。使用时
,人员呼出的气体经呼气管进入生氧罐,其中的水汽被吸收,二氧化碳则与罐中的过氧化钾和过氧化钠反应,释放出的氧气沿吸气管进入面罩。其反应式为:
2Na2O2+2CO2=2Na2CO3+O2­
2K2O2+2CO2=2K2CO3+O2­消毒主要是对神经性毒剂和糜烂性毒剂染毒的人、水、粮食、环境等进行消毒处理。
急救针对不同类型毒剂的中毒者及中毒情况,采用相应的急救药品和器材进行现场救护,并及时送医院治疗。
编辑本段禁止化学武器公约1993年1月13日,国际社会缔结了《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储存和使用化学武器及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Proction,),简称《禁止化学武器公约》(--CWC),它是第一个全面禁止、彻底销毁一整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具有严格核查机制的国际军控条约,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草案是由负责裁军事务的联合国大会第一委员会经过长达20多年的艰苦谈判后于1992年9月定稿,并于1992年11月30日由第47届联大一致通过,1997年4月29日生效。
《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包括24个条款和3个附件。主要内容是签约国将禁止使用、生产、购买、储存和转移各类化学武器;将所有化学武器生产设施拆除或转作他用;提供关于各自化学武器库、武器装备及销毁计划的详细信息;保证不把除莠剂、防暴剂等化学物质用于战争目的等。条约中还规定由设在海牙的一个机构经常进行核实。这一机构包括一个由所有成员国组成的会议、一个由41名成员组成的执行委员会和一个技术秘书处。公约规定所有缔约国应在2012年4月29日之前销毁其拥有的化学武器。
1993年1月13至15日,此公约的签字仪式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120多个国家的外长或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包括中国在内的130个国家签署了该公约。此后,公约转到联合国总部纽约继续开放签署。禁化武组织现有183个缔约国。公约审议大会每5年举行一次,旨在全面审议公约实施情况及科技发展对履约的影响,并制定未来5年的履约计划。迄今已证实销毁2.4万吨化学武器,占申报储存化学武器的33%。拥有化学武器的两个主要国家俄罗斯和美国销毁化武的期限是2012年4月,俄罗斯已经销毁22%,美国销毁46%。印度销毁了84%。预计利比亚将于2011年销毁其拥有的化武。1997年4月,中国批准了《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成为该公约的原始缔约国。
去网络看吧。清晰很多
② 哪里有关于邻苯二甲酸二癸酯的性质的详细介绍百度百科里的那个太简单了。
物理化学性质:熔点:4℃;沸点:261℃;密度:0.9675;闪点:232℃;折光率:1.479-1.484;无色或黄色液体,溶于醇、醚、丙酮,不溶于水。
生产方法 :由邻苯二甲酸酐与癸醇酯化而得。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生产方法具有共同性,可参见邻苯二甲酸二辛酯(C24H38O4,[117-84-0]的制法。在实际工业产品中,没有完全直链的邻苯二甲酸二癸酯,都是支链酯的混合物,只是异构体比例有所不同。
基本用途:该品与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相比,挥发性小,仅为DOP的四分之一,而且迁移性小,耐抽出性好。可作为乙烯基树脂和纤维素树脂的增塑剂。该品也用作气相色谱固定液,最高使用温度150℃,溶剂为丙酮、氯仿或甲醇,能选择性地保留分离芳族化合物、不饱和化合物以及各种含氧化合物(醇、醛、酮及酯等)、卤代烃和G以下的烃类化合物。
操作与贮存:包装完整、轻装轻放; 库房通风、远离明火、高温、与氧化剂分开存放。
危险性质:腹腔- 小鼠 LDL0: 2233 毫克/ 公斤;皮肤- 兔子 10 毫克/ 24小时 轻度;遇明火、高温、强氧化剂可燃;燃烧排放刺激烟雾。
质检信息:
外观Appearance 浅黄色透明粘性液体
纯度Purity ≥95.0%(GC)
折光率Refractive index n20/D 1.4790 - 1.4840
名称
规格/含量
包装
参考价格
备注
名称:邻苯二甲酸二癸酯
规格/含量:分析标准品
包装:250mg
参考价格:498.00
备注:1031
邻苯二甲酸二癸酯
95%
包装:25g
230.00
1015
邻苯二甲酸二癸酯
95%
包装:100g
580.00
1015
相关产品:
4-乙酰氧基-6,7-二氟-2-乙硫基喹啉-3-羧酸乙酯
3-氟苯甲酸乙酯
2-氮杂双环[2.2.1]-5-庚烯-2-羧酸叔丁酯
2-(2-氨基噻唑-4-基)乙醛酸乙酯
偶氮二羟酸二叔丁酯
硫酸二甲酯
N-(4-氨基苯(甲)酰)-L-谷氨酸二乙酯
4-氯苯基乙酸乙酯
油酸乙酯
茉莉酮酸甲酯
异戊酸己酯
2-甲基-5-溴苯甲酸甲酯
甲酸香草酯
二硝托胺
3-甲基-2-丁烯酸乙酯
3-乙酰基异氰酸苯酯
2-溴代异丁酸甲酯
2-氯-4-氟苯甲酸甲酯
四氢吡喃-4-羧酸乙酯
(S)-3-哌啶甲酸乙酯
③ 针对土壤有机污染的主要技术有哪些
我国土壤有机污染物的主要种类及污染现状?它们对人体有哪些危害?
薛:土壤中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我国土壤有机污染物的主要种类包括:石油烃类污染物、卤代烃类污染物,农药类污染物、多环芳烃、多氯联苯、二恶英、邻苯二甲酸酯等有机污染物。
目前虽然我国土壤的有机物污染没有重金属污染普遍,但对农产品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已经凸显。同时,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和工业区附近的土壤有机污染日益加剧,多环芳烃、农药、多氯联苯、邻苯二甲酸酯等有机污染物在工业区周围的土壤中超过国家标准多倍。由于土壤有机物污染引起的疾病和环境公害事件屡见不鲜。如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东部沿海一带村民拆解含有多氯联苯的电器和电子设备,多氯联苯对当地土壤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的严重影响。
土壤有机污染物可直接被人体摄入,甚至可能在体内积累,影响人体生化和生理反应,从而影响新陈代谢、发育和生殖功能,还可能影响人的智力发育水平,破坏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人体内有机污染物可能促进肿瘤的生长,癌症发病率增加。土壤有机污染物可直接破坏土壤的正常功能,并可通过植物的吸收和食物链的积累,进而危害人类健康。土壤有机污染物对土壤动物的新陈代谢、遗传特性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影响,破坏生态环境,从而间接危害人类健康。土壤有机物污染与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土壤有机污染物容易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导致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问题。
问:我国有机污染物土壤是怎样形成的?污染物的来源有哪些?
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释放到自然环境中的有机化学品越来越多,其中大部分进入了土壤环境,土壤生态系统成了有机污染物的最大受体,甚至有些有机污染物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能在土壤环境中持久存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越来越大。
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很多,有机化学品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泡冒滴漏、三废排放等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生产车间或仓库周围土壤中残留高浓度,形成有机物污染土壤;在有机化学品流通和使用过程中也会产生有机污染物,如农药在我国流通和使用分布广、使用量大,导致土壤有机物污染;电器和电子设备拆解也导致一些区域土壤有机物污染。
问:您曾就有机氯农药企业搬迁遗留场地不同粒级土壤中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做过报告,请问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薛:有机污染物的本身性质,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土壤含水率等均是影响土壤有机污染物迁移的重要因素。例如:PAHs(多环芳烃)相对富集在有机碳和粘粒含量较高的土壤中。高环PAHs主要是以与土壤有机质胶体结合的形式发生迁移,不易迁移到土壤的深部,而低环PAHs则迁移相对较容易。
问:您研究了这么多种有机污染物,能谈谈针对主要污染物的修复技术如何?并简要谈谈它们的风险评价体系是如何建立的?
薛:针对土壤有机污染物,土壤修复技术可以分为原位修复技术与异位修复技术,相比较而言,原位修复技术更为经济,异位修复技术的环境风险较低、处理效果较易控制。原位修复技术包括原位热处理技术、土壤蒸汽抽提或地下水曝气技术、原位玻璃化技术、原位生物修复技术以及植物修复技术等;异位修复技术包括高温焚烧技术、水泥窑共处置技术、低温热脱附技术、异位生物修复技术等。针对土壤有机污染物的土壤修复技术的选择,一般需要考虑:①保护人体健康与环境;②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③对污染物毒性、迁移性和数量减少的程度;④可操作性;⑤成本;⑥符合应用与其他相关要求;⑦政府部门和公众接受程度;⑧优先处理高风险污染物(如高毒性、迁移性强、对人或环境风险较大的污染物)。
为了对土壤有机污染物风险管理和土壤有机污染物的土壤修复,需要建立风险评价体系。风险评价体系一般包括污染物识别、暴露评估、毒性评估和风险表征等四个程序。污染物识别是进行人类健康风险评价的基础,目的是鉴定主要的危害物质及污染范围,识别敏感受体类型等。数据可以通过咨询、收集资料和采样分析等途径获得。暴露评估是进行人类健康风险评价的重点,在分析暴露途径,确定暴露人群和暴露浓度的基础上,根据收集的暴露参数估算人群污染物的摄入量(暴露剂量)。毒性评估是利用目标污染物对产生负面效应的可能依据,估计人群对污染物的保留程度和产生负面效应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危害识别和剂量-反应评价。确定关注污染物对人体产生危害的性质(致癌和非致癌)和污染物的毒性参数。风险表征是在暴露评价和毒性评价的基础上估算风险的大小,并概述风险评价过程和开展不确定性分析,它是连接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的桥梁,也是最终土壤修复决策的重要依据。
问:发达国家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我国是否有比较成功的案例?
薛:发达国家在有关土壤有机污染物管理和环境修复的政策、法规和技术导则基本已成体系。从发达国家有关土壤有机污染物管理体系和环境修复案例中,可得到诸多启示。以美国新泽西州Wallington乳胶厂场地污染土壤修复工程为例。
Wallington乳胶厂面积将近10英亩,曾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有机溶剂,包括挥发性有机物,如丙酮、庚烷、正己烷、甲乙酮、二氯甲烷以及多氯联苯,导致场地被污染,被列到美国超级基金优先修复清单。经过场地调研,确定场地土壤受多氯联苯污染土方量和土壤中的多氯联苯含量(最高达4000mg/kg)和2-乙基己磷酸二酯等污染物的含量。1999年3月开始对该场地应用热解吸技术进行修复。修复前多氯联苯为1 mg/kg、2-乙基己磷酸二酯为46 mg/kg;修复后多氯联苯为0.16 mg/kg、2-乙基己磷酸二酯为0.37mg/kg。
发达国家在有关土壤有机污染物的土壤修复方面成功的案例还有很多,发达国家在有关土壤有机污染物土壤修复过程中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第一,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管理和项目的验收非常规范。第二,土壤修复前的调研细致和规范。第三,土壤修复按照风险管理的原则进行修复,减少风险为目标控制修复成本。
尽管我国土壤污染修复刚刚起步,但也有比较成功的案例,以中国西南某氯碱化工企业遗留污染场地水泥窑共处置修复案例为例。
中国西南某氯碱化工厂建于1938年,主要生产甲烷氯化物、味精、山梨醇、金红石、氟里昂和苯系物等产品。根据城市发展规划,该场地已被规划成为居住与商业用地。场地主要污染物为六氯苯、二恶英、六六六等,其它污染物有六氯乙烷、五氯乙烷、六氯丁二烯、四氯乙烯、四氯化碳和氯仿等。对场地主要污染物进行健康风险评价表明,其中污染最为严重的六氯乙烷、六氯苯、五氯乙烷、六氯丁二烯和四氯乙烯远远超过以风险值10-4为基准的修复指导值。考虑不同技术的要求,结合该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而筛选出的最优的技术是污染土壤水泥窑共处置技术。共处置污染土壤前,根据污染源特性对被污染土壤进行检测,分析污染物种类和污染土壤的性质。污染土壤的预处理和投加过程采用如下方式:在投加前对土壤进行分选,为满足污染土壤中有机物彻底分离的要求,污染土壤从窑尾烟室投入。满足入窑粒径和粘度要求的污染土壤可直接通过密闭的机械传输装置从窑尾烟室投入窑中,也可与其他相容的废液混合成浆状物后通过密闭的泵力输送装置从窑尾烟室投入窑中。通过与其他废物和常用原料配比或调整投加速率,使入窑物料石灰饱和系数、硅率和铝率符合企业目标值,使有害元素含量或投加速率满足相关标准和企业目标值。
问:您对中国的土壤修复尤其是有机污染物修复的前景有何看法和建议?
薛:与早已展开的空气和水污染治理相比,我国土壤修复还处于起步阶段。最近环境保护部已审议通过《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是一项投资规模巨大的工程,也将是一项长期工程,正将有步骤,分阶段逐步实施。随着6个土壤保护和污染治理的重点示范区项目的落实,将促进我国土壤污染修复的加速发展。由于土壤有机污染物毒性强,能广泛的传播,被生物体摄入后可能沿着食物链浓缩放大,其中一些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有的还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对人类和动物危害很大。因此土壤有机污染物常常被人们当成为“埋藏在地下的定时炸弹”。随着人们对土壤有机污染物危害的认识和关注,土壤有机污染物土壤修复将逐步成为土壤修复的重点。应该说土壤修复市场前景广阔,而且土壤有机污染物土壤修复将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尽管未来市场空间巨大,由于土壤治理相关技术标准和基础数据的缺乏等土壤治理实施的诸多困难,近几年内,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还需要先通过试点示范和局部开展,然后实现规模发展的过程。基础数据和修复经验的积累以及修复技术的储备将是我国目前阶段土壤修复的重要任务。
④ 什么化学品有剧毒
本列表为2002年版,共收录335种剧毒化学品。
序号
中 文 名 称
化 学 名
别 名
1
氰
氰气
2
氰化钠
山奈
3
氰化钾
山奈钾
4
氰化钙
5
氰化银钾
银氰化钾
6
氰化镉
7
氰化汞
氰化高汞;二氰化汞
8
氰化金钾
亚金氰化钾
9
氰化碘
碘化氰
10
氰化氢
氢氰酸
11
异氰酸甲酯
甲基异氰酸酯
12
丙酮氰醇
丙酮合氰化氢;2- 基异丁腈;氰丙醇
13
异氰酸苯酯
苯基异氰酸酯
14
甲苯-2,4-二异氰酸酯
2,4-二异酸甲苯酯
15
异硫氰酸烯丙酯
人造芥子油;烯丙基异硫氰酸酯;烯丙基芥子油
16
四乙基铅
发动机燃料抗爆混合物
17
硝酸汞
硝酸高汞
18
氯化汞
氯化高汞;二氯化汞;升汞
19
碘化汞
碘化高汞;二碘化汞
20
溴化汞
溴化高汞;二溴化汞
21
氧化汞
一氧化汞;黄降汞;红降汞;三仙丹
22
硫氰酸汞
硫氰化汞;硫氰酸高汞
23
乙酸汞
醋酸汞
24
乙酸甲氧基乙基汞
醋酸甲氧基乙基汞
25
氯化甲氧基乙基汞
26
二乙基汞
27
重铬酸钠
红矾钠
28
羰基镍
四羰基镍;四碳 镍
29
五羰基铁
羰基铁
30
铊
金属铊
31
氧化亚铊
一氧化(二)铊
32
氧化铊
三氧化(二)铊
33
碳酸亚铊
碳酸铊
34
硫酸亚铊
硫酸铊
35
乙酸亚铊
乙酸铊;醋酸铊
36
丙二酸铊
丙二酸亚铊
37
硫酸三乙基锡
38
二丁基氧化锡
氧化二丁基锡
39
乙酸三乙基锡
三乙基乙酸锡
40
四乙基锡
四乙锡
41
乙酸三甲基锡
醋酸三甲基锡
42
磷化锌
二磷化三锌
43
五氧化二钒
钒(酸)酐
44
五氯化锑
过氯化锑;氯化锑
45
四氧化锇
锇酸酐
46
砷化氢
砷化三氢;胂
47
三氧化(二)砷
白砒;砒霜;亚砷(酸)酐
48
五氧化(二)砷
砷(酸)酐
49
三氯化砷
氯化亚砷
50
亚砷酸钠
偏压砷酸钠
51
亚砷酸钾
偏亚砷酸钾
52
乙酰亚砷酸铜
祖母绿;翡翠绿;巴黎绿;帝绿;苔绿;维也纳绿;草地绿;翠绿
53
砷酸
原砷酸
58
氧氯化磷
氯化磷酰;磷酰氯;三氯氧化磷;三氯化磷酰;三氯氧磷;磷酰三氯
59
三氯化磷
氯化磷;氯化亚磷
60
硫代磷酰氯
硫代氯化磷酰;三氯化硫磷;三氯硫磷
61
亚硒酸钠
亚硒酸二钠
62
亚硒酸氢钠
重亚硒酸钠
63
亚硒酸镁
64
亚硒酸
65
硒酸钠
66
乙硼烷
二硼烷;硼乙烷
67
硼烷
十硼烷;十硼氢
68
戊硼烷
五硼烷
69
氟
70
二氟化氧
一氧化二氟
71
三氟化氯
72
三氟化硼
氟化硼
73
五氟化氯
74
羰基氟
氟化碳酰;氟氧化碳
75
氟乙酸钠
氟醋酸钠
76
二甲胺氰磷酸乙酯
塔崩
77
O-乙基-S-[2-(二异丙氨基)乙基]甲基硫代磷酸酯
维埃克斯;VXS
78
二(2-氯乙基)硫醚
二氯二乙硫醚;芥子气;双氯乙基硫
79
甲氟膦酸叔已酯
索曼
80
甲基氟膦酸异丙酯
沙林
81
甲烷磺酰氟
甲磺酰氟;甲基磺酰氟
82
八氟异丁烯
全氟异丁烯
83
六氟丙酮
全氟丙酮
84
氯
液氯;氯气
85
碳酰氯
光气
86
氯磺酸
氯化硫酸;氯硫酸
87
全氯甲硫醇
三氯硫氯甲烷;过氯甲硫醇;四氯硫代碳酰
88
甲基磺酰氯
氯化硫酰甲烷;甲烷磺酰氯
89
O,O'-二甲基硫代磷酰氯
二甲基硫代磷酰氯
90
O,O'-二乙基硫代磷酰氯
二乙基硫代磷酰氯
91
双(2-氯乙基)甲胺
氮芥;双(氯乙基)甲胺
92
2-氯乙烯基二氯胂
路易氏剂
93
苯胂化二氯
二氯苯胂
94
二苯(基)胺氯胂
吩吡嗪化氯;亚当氏气
95
三氯三乙胺
氮芥气;氮芥-A
97
六氯环戊二烯
全氯环戊二烯
98
六氟-2,3-二氯-2-丁烯
2,3-二氯六氟-2-丁烯
99
二氯化苄
二氯甲(基)苯;苄叉二氯;a,a-二氯甲(基)苯
100
四氧化二氮
二氧化氮;过氧化氮
101
迭氮(化)钠
三氮化钠
102
马钱子碱
二甲氧基士的宁;白路新
103
番木鳖碱
二甲氧基马钱子碱;士的宁;士的年
104
原藜芦碱A
105
乌头碱
附子精
106
(盐酸)吐根碱
(盐酸)依米丁
107
藜芦碱
赛丸丁;绿藜芦生物碱
108
a-氯化筒箭毒碱
氯化南美防己碱;氢氧化吐巴寇拉令碱;氯化箭毒块茎碱;氯化管箭毒碱
109
3-(1-甲基-2-四氢吡咯基)吡啶
烟碱;尼古丁;1-甲基-2-(3-吡啶基)吡咯烷
110
4,9-环氧,3-(2-羟基-2-甲基丁酸酯)15-(S)2-甲基丁酸酯);[3B(S),4a,7a,15a(R),16B]-瑟文-3,4,7,14,15,16,20-庚醇
计明胺;胚芽儿碱;计末林碱;杰莫灵
111
(2-氨基甲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
氯化氨甲酰胆碱;卡巴考
112
甲基肼
甲基联胺
113
1,1-二甲基肼
二甲基肼[不对称]
114
1,2-二甲基肼
对称二甲基肼;1,2-亚肼基甲烷
115
无水肼
无水联胺
116
丙腈
乙基氰
117
丁腈
丙基氰;2-甲基丙腈
118
异丁腈
异丙基氰
119
2-丙烯腈
乙烯基氰;丙烯腈
120
甲基丙烯腈
异丁烯腈
121
N,N-二甲基氨基乙腈
2-(二甲氨基)乙腈
122
3-氯丙腈
β-氯丙腈; 氰化-ß-氯乙烷
123
2-羟基丙腈
乳腈
124
羟基乙腈
乙醇腈
125
乙撑亚胺
氮丙环; 吖丙啶
126
N-二乙氨基乙基氯
2-氯乙基二乙胺
127
甲基苄基亚硝胺
N-甲基-N-亚磷基苯甲胺
128
丙撑亚胺
2-甲基氮丙啶; 2-甲基乙撑亚胺
129
乙酰替硫脲
1-乙酰硫脲
130
N-乙烯基乙撑亚胺
N-乙烯基氮丙环
131
六亚甲基亚胺
高哌啶
132
3-氨基丙稀
烯丙胺
133
N-亚硝基二甲胺
二甲基亚硝胺
134
碘甲烷
甲基碘
135
亚硝酸乙酯
亚硝酰乙氧
136
四硝基甲烷
137
三氯硝基甲烷
氯化苦, 硝基三氯甲烷
138
2,4-二硝基(苯)酚
二硝酚; 1-羟基-2,4-二硝基苯
139
4,6-二硝基邻甲基苯酚钠
二硝基邻甲酚钠
140
4,7-二硝基邻甲苯酚
2,5-二硝基邻甲苯酚
141
1-氟-2,4-二硝基苯
2,4-二硝基-1-氟苯
142
1-氯-2,4-二硝基苯
2,4二硝基氯苯; 4-氯-1,3-二硝基苯; 1,3-二硝基-4-氯苯
143
丙烯醛
烯丙醛; 败酯醛
144
2-丁烯醛
巴豆醛; β-甲基丙稀醛
145
一氯乙醛
氯乙醛; 2-氯乙醛
146
二氯甲酰基丙烯酸
粘氯酸; 二氯代丁烯醛酸; 糖氯酸
147
2-丙稀-1-醇
烯丙醇; 蒜醇; 乙烯甲醇
148
2-巯基乙醇
硫代乙二醇; 2-羟基-1-乙硫醇
149
2-氯乙醇
乙撑氯醇; 氯乙醇
150
4-己烯-1-炔-3-醇
151
3,4-二羟基-α-((甲氨基)甲基)苄醇
肾上腺素; 付肾碱; 付肾素
152
3-氯-1,2-丙二醇
α-氯代丙二醇; 3-氯-1,2-二羟基丙烷; α-氯甘油; 3-氯代丙二醇
153
丙炔醇
2-丙炔-1-醇; 炔丙醇
154
苯(基)硫醇
苯硫酚; 巯基苯; 硫代苯酚
155
2,5-双(1-吖丙啶基)-3-(2-氨甲酰氧-1-甲氧乙基)-6-甲基-1,4本醌
卡巴醌; 卡波醌
156
氯甲基甲醚
甲基氯甲醚; 氯二甲醚
157
二氯(二)甲醚
对称二氯二甲醚
158
3-丁烯-2-酮
甲基乙烯基(甲)酮; 丁烯酮
159
一氯丙酮
氯丙酮; 氯化丙酮
160
1,3-二氯丙酮
1,3-二氯-2-丙酮
161
2-氯乙酰苯
苯基氯甲基甲酮; 氯苯乙酮; 苯酰甲基氯; α-氯苯乙酮
162
1-羟环丁-1-烯-3,4-二酮
半方形酸
163
1,1,3,3-四氯丙酮
1,1,3,3-四氯-2-丙酮
164
2-环己烯-1-酮
2-环己烯酮
165
二氧化丁二烯
双环氧乙烷
166
氟乙酸
氟醋酸
167
氯乙酸
一氯醋酸
168
氯甲酸甲酯
氯碳酸甲酯
169
氯甲酸乙酯
氯碳酸乙酯
170
氯甲酸氯甲酯
171
N-(苯乙基-4-哌啶基)丙酰胺柠檬酸盐
枸橼酸芬太尼
172
碘乙酸乙酯
173
3,4-二甲基吡啶
3,4-二甲基氮杂苯
174
175
4-氨基吡啶
对氨基吡啶; 4-氨基氮杂苯; 对氨基氮苯; γ-吡啶胺
176
2-吡咯酮
177
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恶英
二恶英
178
羟间唑啉(盐酸盐)
179
5-[双(2-氯乙基)氨基]-2,4-(1H,3H)嘧啶二酮
尿嘧啶芳芥; 嘧啶苯芥
180
杜廷
羟基马桑毒内酯; 马桑苷
181
氯化二烯丙托锡弗林
182
5-(氨基甲基)-3-异恶唑醇
3-羟基-5-氨基甲基异恶唑
183
二硫化二甲基
二甲二硫; 甲基化二硫
184
乙烯砜
二乙烯砜
185
N-3-[1-羟基-2-(甲氨基)乙基]笨基甲烷磺酰胺甲磺酸盐
酰胺福林—甲烷磺酸盐
186
8-(二甲基氨基甲基)-7-甲氧基氨基-3甲基黄酮
回苏灵;二甲弗林
187
三-(1-吖丙啶基)氧化瞵
涕巴,绝育磷
188
O,O-二甲基-O-(1-甲基-2-N-甲基氨基甲酰)乙烯基磷酸酯(含量>25%)
久效磷;纽瓦克;永伏虫
189
O,O-二乙基-O-(4-硝基苯基)磷酸酯
对氧磷
190
O,O-二甲基-O-(4-硝基苯基)流逐磷酸酯(含量>15%)
甲基对流磷;甲基1605
191
O-乙基-O-(4-硝基苯基)苯基流代磷酸酯(含量>15%)
苯流磷;一皮恩
192
O-甲基-O-(邻异丙氧基羰基苯基)流代磷酰胺酯
水胺硫磷;羧胺磷
193
O-(3-氯-4-甲基-2-氧代-2H-1-苯并吡喃-7-基)-O,O-二乙基流代磷酸酯(含量>30%)
蝇毒磷;蝇毒;蝇毒硫磷
194
S-(5-甲氧基-4-氧代-4H-吡喃-2-基甲基)-O,O-二甲基硫赶磷酸酯(含量>45%)
因毒磷;因毒硫磷
195
O-(4-溴-2,5-二氯苯基)-O-甲基苯基硫代瞵酸酯
对溴磷;溴苯磷
196
S-[2-(乙基磺酰基)乙基]-O,O-二甲基硫代磷酸酯
磺吸磷;二氧吸磷
197
O,O-二甲基-S-[4-氧代-1,2,3-苯并三氮苯-3[4H]-基)甲基二流代磷酸酯(含量>20%)
保棉磷;谷硫磷;谷赛昂;甲基谷硫磷
198
S-[(5-甲氧基-2-氧代-1,3,4-塞二唑-3(2H)-基)甲基]-O,O-二甲基二流代磷酸酯(含量>40%)
杀扑磷;麦达西磷,甲塞硫磷
199
对(5-氨基-3-苯基-1H-1,2,4-三唑-1-基)-N,N,N',N'-四甲基磷二酰胺(含量>20%)
威菌磷;三唑磷胺
200
二乙基-1,3-亚二流戊环-2-基硫酰胺酯(含量>15%)
硫环磷;棉胺磷;棉环磷
⑤ 对氯苯乙酮如何合成
不需要这么复杂,有机合成中比较重要的规则是产率要尽可能的高,所以正常情况下步骤越少越好。个人认为合成路线应该是:
苯与氯气以氯化铁作为催化剂生成一氯化苯,产物与乙酰氯通过酰基化反应生成对氯苯乙酮即可。氯原子为邻对位定位基,完全可以做到。
⑥ 如何合成三氯苯乙酮及陈述三氯苯乙酮进行水解脱氯可能会出现的反应及机理
三氯苯乙酮显然是C6H5CO-CCl3,不然不会不指出Cl的位置(苯乙酮的主链是两个碳,上面只有3个H和一个苯基,所以“三氯”就是取代所有主链的H,不必说明位置)。
水解自然是H2O先进攻三氯甲基的碳,去掉一个Cl-,变成C6H5CO-CCl2-OH2(+),然后羰基的O产生邻基参与作用,直接分子内攻击旁边的C,形成三元环;三元环继续被H2O进攻开环,如此直至三个氯都被取代,得到苯乙酮酸。
⑦ 易燃化学试剂有哪些乙醚
实验室常用易燃、易爆化学试剂目录
1.苯类:
苯、联苯、异丙苯、乙基苯、丁基苯、135三甲苯、碘代苯、氯苯、对二氯苯、邻二氯本、间二氯苯、对硝基氯代苯、2,4二硝基氯代苯、对硝基溴代苯、六氢代苯、邻溴氯苯、第二丁基苯、第三丁基苯、偶氮苯、聚氯羟苯、硝基苯、间二硝基苯、甲苯、二甲苯、对二甲苯、1,2,4,5四甲基苯、三氯甲苯、3,4二氯甲苯、间溴甲苯、间硝基甲苯、2,4二硝基甲苯,2,4一二硝基氟苯,二乙烯苯,过氧化羟异丙苯。
2.胺类:
氨水、甲胺(水溶液)、二甲胺溶液、乙二胺、三甲胺、二乙胺、三乙胺、正丙胺、异丙胺、1,2-丙二胺、正丁胺、二正丁胺、三正丁胺、特丁胺、仲丁胺、二仲丁胺、异戊胺、环戊胺、环己胺、二环己胺、正庚胺、二正辛胺、三正辛胺、正葵胺、乙烯亚胺、硫化胺、苯胺、二苯胺、邻甲苯胺、对甲苯胺、4-甲苯磺酰胺、间甲苯胺、间苯二胺、邻联甲苯胺、邻甲苯联胺、苄胺(苯甲胺)、N-苄基苯胺、邻氯苯胺、间氯苯胺、间溴苯胺、对硝基苯胺、间硝基苯胺、2,4二硝基苯胺、邻硝基对甲苯胺、N-甲基苯胺、N-N-二已基苯胺、邻乙氧苯胺、3-3二甲氧基联苯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乙酰乙酰苯胺、氰乙酰苯胺、N-N二乙基乙二胺、羟(基)乙基乙二胺、四甲基乙二胺NNNN、NNNN四甲基乙烯二胺、四丁基氢氧化胺、乙醇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六甲基磷酰三胺、1,6已二胺。
3.醇类:
甲醇、无水甲醇、苯甲醇、乙醇、无水乙醇、β-苯乙醇、β- 巯基乙醇、α-二甲胺基乙醇、二乙氨基乙醇、2-氨基-1丁醇、α-甲基3丁烯-乙醇、α-丁烯-乙醇、2-氯乙醇、α-溴乙醇、2,溴乙醇、硫代乙醇、乙二醇、一缩二乙二醇、二缩三乙二醇、正丙醇、异丙醇、3-氯丙醇1,3二氯2,丙醇,(1,2)丙二醇丙烯醇、丙炔醇、1,4-丁二醇、正丁醇、异丁醇、仲丁醇、叔丁醇、正戊醇、异戊醇、环戊醇、叔戊醇、正己醇、环己醇、4-甲基环己醇、1,6己二醇、正庚醇、正辛醇、正辛醇-2、异辛醇、糠醇、甲硫醇、乙二硫醇、正丁硫醇、1,3丙二硫醇。
4. 烯、腈类:
偏氯乙烯、四氯乙烯、氯丙烯、溴丙烯、苯乙烯、α- 、氯化苄、青化苄、对硝基氯化苄、溴化苄、四氢萘、乙腈、氯化乙腈、苯甲腈、β溴丙腈、丙二腈、偶氮二异丁腈、丁二腈、丙烯腈、四氯乙炔、呋喃、四氢呋喃、呋喃酰胺F、四氢化哌喃、3,4二氢吡喃、α-甲基砒啶、砒啶、3,5二甲基砒啶、4-甲基砒啶、4二甲氨基砒啶、1,2,3,4-四氢砒啶、六氯砒啶、α甲基哌啶、过氧化氢叔丁基、喹啉。
5.醚类:
乙醚、无水乙醚、三氟化硼乙醚溶液、β-β’二氯二乙醚、乙二醇乙醚、苯甲醚、对溴苯甲醚、对氨基苯甲醚、间硝基苯甲醚、乙二醇独甲醚、乙二醇二甲醚、六甲基二硅醚、三缩三乙二醇二甲醚、叔丁基甲醚、二苯醚(苯醚)、二甲流醚、正丙醚、异丙醚、石油醚。
6.酮类:
丙酮、工业丙酮、乙酰丙酮、氯丙酮、丙酮基丙酮、三氟乙酰丙酮、甲基异丁基甲酮、甲基异丙基甲酮、V溴苯乙酮、N-溴代苯乙酮、氯苯乙酮、丁酮、3-甲基酮-2、2-戊酮、4-甲戊酮-2、环乙酮、3-丁烯γ--酮
7.脂类:
苯甲酸甲酯、乙酸甲酸甲酯酯、氯乙酸甲酯、三氯乙酸甲酯、溴乙酸甲酯、三氟乙酸甲酯、正戊酸甲酯、巴豆酸甲酯、丙烯酸甲酯、乙烯乙酸甲酯、水杨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硫酸二甲酯、草酸二甲酯、草酸乙甲酯、乙酸乙酯、氯乙酸乙酯、溴乙酸乙酯、氰乙酸乙酯、乙酰乙酸乙酯、甲酸乙酯、氯甲酸乙酯、苯甲酸乙酯、α-氯丙酸乙酯、碳酸二乙酯、溴丙二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乙二酸二乙酯、原甲酸三乙酯、2氨基苯甲酸甲酯、对氨基苯甲酸乙酯、乙酸丁酯、氯甲酸异丁酯、磷酸二丁酯、磷酸三丁酯、二酸二丁酯、乙酸正戊酯、乙酸异戊酯、乙酸正丁酯、二酸二正辛酯、(邻)苯二甲酸二千酯、氟磷酸二异丙酯、磷酸二异辛酯、乙酸异丙酯、磷酸三甲苯酯、异硫氢酸本酯、乙酸乙烯酯、甲酸苄酯、肼基甲酸叔丁酯、东莨菪内酯、甲苯2,4二异氰酸酯、1.4丁内酯。
8.醛类:
甲醛、苯甲醛、呋喃甲醛(糠醛)、苯乙醛、间氯苯甲金属醛、乙醛、水合(氯醛)三氯乙醛、正戊醛、异戊醛、正已醛、千醛、柠檬醛、水杨醛、 5
9.烷类:
氯仿(三氯甲烷)、二氯甲烷、溴甲烷、二溴甲烷、碘甲烷、硝基甲烷、三氯硝基甲烷、二甲氧基甲烷、1,2二氯乙烷、1,1,2,2四氯乙烷、溴乙烷、1,2二溴乙烷、碘乙烷、环氧乙烷、1,2二甲氧基乙烷、硝基乙烷、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1,2二氯丙、1-溴-3氯丙烷、2-硝基丙烷、1-氯丁烷、溴代正丁烷、溴代叔丁烷、氯代仲丁烷、溴代(第二)仲丁烷、1,4二溴丁烷、正戊烷、异戊烷、溴代环戊烷、1,5二溴戊烷、正己烷、环己烷、苯基环已烷、三甲氯硅烷、氯代环已烷、溴代环已烷、正庚烷、正辛烷、异辛烷、碘正辛烷、正烷、1-氯烷、1,10-二氨基烷、十六烷、正二十烷、二甲基氯硅烷、三甲基氯硅烷、六甲基二硅烷、四氧吡咯、丁烯-1、N-甲基吗啡啉、环已烯、β-砒哥啉、四-甲基砒啶、四氯化碳、四氯化钛溶液、四氯化硅。
10.固体类:
金属钠、镁屑、铅粉、硝酸钾、肖酸钾、硝酸钠、硝酸铁、硝酸铅、硝酸钙、硝酸锶、硝酸铋、硝酸镍、硝酸镉、硝酸镁、硝酸铵、硝酸铈铵、亚碲酸钾、亚硝酸钾、亚硝酸钠、高氯酸钾、高碘酸钾、氯酸钾、高(过)锰碘酸钾、过硫酸钾、过硫酸钠、过硫酸铵、过碘酸钠、过硼酸钠、乙酸钡、过氧化铅、过氧化钡、氟化钾、氟化氢钾、氟化钠、氟化铵、氟硼酸钠、重铬酸钠、重铬酸钾、重铬酸铜、重铬酸铵碘酸钠、氨基钠、碘酸钾、硫酸钴、铬酸钾、过碘酸、碘酸、过氯酸、高氯酸、乙酸铀(乙酸双氧铀)、红色氧铀、硫氰酸铅、四乙酸铅、硫氰酸钾、硫化汞钾(氏试剂)、苦味酸、铬酸(三氧化铬)三氧化二铬、过氧化氢、过氧化二丙苯、氯化锆铣、(氧氯化锆)、沉降硫、升华硫磺、保险粉(连二亚硫酸钠)、低亚硫酸钠、赤(红)磷、黄磷、五氧化二磷、五硫化二磷、五氯化磷、三氯化磷、一氯化碘、三氯化碘、三氯化钛、无水氯化高锡、五氯苯酚钠、五氯酚钠、氯化亚砜(亚硫酰氯)、二氧硫酰、硼氢化钾、硼青化钾、硼氢化钠、叠氧钠、多聚(固体)甲醛、氢化锂、氢化钠、氢化钙、加拿大树胶、中性树胶、固体水棉胶、重水、重氢硫酸、重氢邻二氯苯、重氢甲醇、重氢乙醇、重氢二氯甲烷、乙酰丙铜铬、9,10-甲基1,2苯葸
⑧ 最不人道的生化武器有哪些
通常,按化学毒剂的毒害作用把化学武器分为六类:神经性毒剂、糜烂性毒剂、全身中毒性毒剂、失能性毒剂、刺激性毒剂、窒息性毒剂。
1.神经性毒剂
神经性毒剂为有机磷酸酯类衍生物,分为G类和V类神经毒。G类神经毒是指甲氟膦酸烷酯或二烷氨基氰膦酸烷酯类毒剂。主要代表物有塔崩、沙林、梭曼,V类神经毒是指S-二烷氨基乙基甲基硫代膦酸烷酯类毒剂,主要代表物有维埃克斯(VX)。
塔崩(Tabum) 二甲胺基氰膦酸乙酯
沙林(Sarin) 甲氟膦酸异丙酯
棱曼(Soman) 甲氟膦酸特己酯
维埃克斯(VX) S-(2-二异丙基氨乙基)-甲基硫代膦酸乙酯 神经性毒剂的主要理化特性
名称 塔崩 沙林 棱曼 VX
常温状态 无色水样液体,工业品呈红棕色 无色水样液体 无色水样液体 无色油状液体
气味 微果香味 无或微果香味 微果香味,工业品有樟脑味 无或有硫醇味
溶解度 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可与水及多种有机溶剂互溶 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水解作用 缓慢生成HCN和无
毒残留物,加碱和煮沸加快水解 慢,生成HF和无毒残留物,加碱和煮沸加快水解 很慢, 生成HF和无毒残留物,加碱和煮沸加快水解 很难, 加碱煮沸加快水解 战争使用状态 蒸气态或气溶胶态 蒸气态或气液滴态 蒸气态或气液滴态 液滴态或气溶胶态
神经性毒剂可通过呼吸道、眼睛、皮肤等进入人体,并迅速与胆碱酶结合使其丧失活性,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出现瞳孔缩小、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肌肉震颤等症状,重者可迅速致死。
2.糜烂性毒剂
糜烂性毒剂的主要代表物是芥子气、氮芥和路易斯气。
糜烂性毒剂主要代表物的化学结构及主要理化特征
名称 芥子气 氮芥 路易斯气
化学名 2,2¢-二氯乙硫醚 三氯三乙胺 氯乙烯氯胂
化学武器
结构 ClCH=CHAsCl2
常温状态 无色油状液体,工业品呈棕褐色 无色油状液体,工业品呈浅褐色 无色油状液体,工业品呈深褐色
气味 大蒜气味 微鱼腥味 天竺葵味
溶解性: 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战争使用状态: 液滴态或雾状
糜烂性毒剂主要通过呼吸道、皮肤、眼睛等侵入人体,破坏肌体组织细胞,造成呼吸道粘膜坏死性炎症、皮肤糜烂、眼睛剌痛畏光甚至失明等。这类毒剂渗透力强,中毒后需长期治疗才能痊愈。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先后在我国13个省78个地区使用化学毒剂2000次,其中大部分是芥子气。
3.失能性毒剂
失能性毒剂是一类暂时使人的思维和运动机能发生障碍从而丧失战斗力的化学毒剂。其中主要代表物是1962年美国研制的毕兹(BZ)。
毕兹(二苯基羟乙酸-3-奎宁环酯),该毒剂为无嗅、白色或淡黄色结晶。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战争使用状态为烟状。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中毒。中毒症状有:瞳孔散大、头痛幻觉、思维减慢、反应呆痴等。
4.刺激性毒剂
是一类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的毒剂。按毒性作用分为催泪性和喷嚏性毒剂两类。催泪性毒剂主要有氯苯乙酮、西埃斯。喷嚏性毒剂主要有亚当氏气。
刺激性毒剂代表物的化学结构和主要物理特性
名称 西埃斯(CS) CN 亚当氏气
化学名 邻-氯代苯亚甲基丙二腈 苯氯乙酮 吩砒嗪化氯
常态 白色晶体 无色晶体 金黄色晶体
气味 无味 荷花香味 无味
溶解度 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难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
战争使用状态 烟状 烟状 烟状
刺激性毒剂作用迅速强烈。中毒后,出现眼痛流泪、咳嗽喷嚏等症状。但通常无致死的危险。
5.全身中毒性毒剂
全身中毒性毒剂是一类破坏人体组织细胞氧化功能,引起组织急性缺
氧的毒剂,主要代表物有氢氰酸、氰气等。
氢氰酸(HCN)是氰化氢的水溶液。有苦杏仁味,可与水及有机物混溶。战争使用状态为蒸气状,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中毒。其症状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抽风、瞳孔散大、呼吸困难等,重者可迅速死亡。
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曾用氢氰酸一类毒剂残害了集中营里250万战俘和平民。
6.窒息性毒剂
窒息性毒剂是指损害呼吸器官,引起急性中毒性肺气的而造成窒息的一类毒剂。其代表物有光气、氯气、双光气、氯化氢等。
光气(COCl2)常温下为无色气体,有烂干草或烂苹果味。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中毒症状分为4期:(1)刺激反应期(2)潜伏期(3)再发期(4)恢复期。
在高浓度光气中,中毒者在几分钟内由于反射性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
⑨ 氯化苯有哪几种生产方法
氯化苯由苯氯化而得,其生产方法分气相法和液相法两种:
1.苯液相氯化法苯与氯气在氯化铁催化下连续氯化得氯化液,经水洗,碱洗,中和,食盐干燥,进入初馏塔脱苯,脱焦油。粗氯代苯进入精馏塔,塔顶馏出一氯苯成品,塔釜物料再经过一个精馏塔分离出一氯苯。反应放出的氯化氢用水吸收,副产盐酸,多氯苯回收得对二氯苯和邻二氯苯。
2.苯气相氧氯化法苯蒸气;空气;氯化氢气混合物温度210℃,进入氯化反应器,在迪肯型催化剂(CuCl2 FeCl3附在三氧化铝上)存在下进行氯化。反应温度300℃,单程转化率10%-15%,氯化氢转化率98%,生成物含多氯苯6%。
氯苯为无色液体,沸点132.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要用于生产军用炸药所需的苦味酸。1940年到1960年间,大量用于生产滴滴涕(DDT)杀虫剂。1960年后,DDT逐渐被高效低残毒的其他农药所取代,氯苯的需求量日趋下降。主要用做乙基纤维素和许多树脂的溶剂,生产多种其他苯系中间体,如硝基氯苯等。
⑩ 我想写一篇推理小说 打算用我这初中三年来所学的物理和化学来写
硫酸,黑火药 白P
氰氰气2氰化钠山奈3氰化钾山奈钾4氰化钙
5氰化银钾银氰化钾6氰化镉
7氰化汞氰化高汞;二氰化汞8氰化金钾亚金氰化钾9氰化碘碘化氰10氰化氢氢氰酸11异氰酸甲酯甲基异氰酸酯12丙酮氰醇丙酮合氰化氢;2- 基异丁腈;氰丙醇13异氰酸苯酯苯基异氰酸酯14甲苯-2,4-二异氰酸酯2,4-二异酸甲苯酯15异硫氰酸烯丙酯人造芥子油;烯丙基异硫氰酸酯;烯丙基芥子油16四乙基铅发动机燃料抗爆混合物17硝酸汞硝酸高汞18氯化汞氯化高汞;二氯化汞;升汞19碘化汞碘化高汞;二碘化汞20溴化汞溴化高汞;二溴化汞21氧化汞一氧化汞;黄降汞;红降汞;三仙丹22硫氰酸汞硫氰化汞;硫氰酸高汞23乙酸汞醋酸汞24乙酸甲氧基乙基汞醋酸甲氧基乙基汞25氯化甲氧基乙基汞
26二乙基汞
27重铬酸钠红矾钠28羰基镍四羰基镍;四碳 镍29五羰基铁羰基铁30铊金属铊31氧化亚铊一氧化(二)铊32氧化铊三氧化(二)铊33碳酸亚铊碳酸铊34硫酸亚铊硫酸铊35乙酸亚铊乙酸铊;醋酸铊36丙二酸铊丙二酸亚铊37硫酸三乙基锡
38二丁基氧化锡氧化二丁基锡39乙酸三乙基锡三乙基乙酸锡40四乙基锡四乙锡41乙酸三甲基锡醋酸三甲基锡42磷化锌二磷化三锌43五氧化二钒钒(酸)酐44五氯化锑过氯化锑;氯化锑45四氧化锇锇酸酐46砷化氢砷化三氢;胂47三氧化(二)砷白砒;砒霜;亚砷(酸)酐48五氧化(二)砷砷(酸)酐49三氯化砷氯化亚砷50亚砷酸钠偏压砷酸钠51亚砷酸钾偏亚砷酸钾52乙酰亚砷酸铜祖母绿;翡翠绿;巴黎绿;帝绿;苔绿;维也纳绿;草地绿;翠绿53砷酸原砷酸58氧氯化磷氯化磷酰;磷酰氯;三氯氧化磷;三氯化磷酰;三氯氧磷;磷酰三氯59三氯化磷氯化磷;氯化亚磷60硫代磷酰氯硫代氯化磷酰;三氯化硫磷;三氯硫磷61亚硒酸钠亚硒酸二钠62亚硒酸氢钠重亚硒酸钠63亚硒酸镁
64亚硒酸
65硒酸钠
66乙硼烷二硼烷;硼乙烷67硼烷十硼烷;十硼氢68戊硼烷五硼烷69氟
70二氟化氧一氧化二氟71三氟化氯
72三氟化硼氟化硼73五氟化氯
74羰基氟氟化碳酰;氟氧化碳75氟乙酸钠氟醋酸钠76二甲胺氰磷酸乙酯塔崩77O-乙基-S-[2-(二异丙氨基)乙基]甲基硫代磷酸酯维埃克斯;VXS78二(2-氯乙基)硫醚二氯二乙硫醚;芥子气;双氯乙基硫79甲氟膦酸叔已酯索曼80甲基氟膦酸异丙酯沙林81甲烷磺酰氟甲磺酰氟;甲基磺酰氟82八氟异丁烯全氟异丁烯83六氟丙酮全氟丙酮84氯液氯;氯气85碳酰氯光气86氯磺酸氯化硫酸;氯硫酸87全氯甲硫醇三氯硫氯甲烷;过氯甲硫醇;四氯硫代碳酰88甲基磺酰氯氯化硫酰甲烷;甲烷磺酰氯89O,O'-二甲基硫代磷酰氯二甲基硫代磷酰氯90O,O'-二乙基硫代磷酰氯二乙基硫代磷酰氯91双(2-氯乙基)甲胺氮芥;双(氯乙基)甲胺922-氯乙烯基二氯胂路易氏剂93苯胂化二氯二氯苯胂94二苯(基)胺氯胂吩吡嗪化氯;亚当氏气95三氯三乙胺氮芥气;氮芥-A97六氯环戊二烯全氯环戊二烯98六氟-2,3-二氯-2-丁烯2,3-二氯六氟-2-丁烯99二氯化苄二氯甲(基)苯;苄叉二氯;a,a-二氯甲(基)苯100四氧化二氮二氧化氮;过氧化氮101迭氮(化)钠三氮化钠102马钱子碱二甲氧基士的宁;白路新103番木鳖碱二甲氧基马钱子碱;士的宁;士的年104原藜芦碱A
105乌头碱附子精106(盐酸)吐根碱(盐酸)依米丁107藜芦碱赛丸丁;绿藜芦生物碱108a-氯化筒箭毒碱氯化南美防己碱;氢氧化吐巴寇拉令碱;氯化箭毒块茎碱;氯化管箭毒碱1093-(1-甲基-2-四氢吡咯基)吡啶烟碱;尼古丁;1-甲基-2-(3-吡啶基)吡咯烷1104,9-环氧,3-(2-羟基-2-甲基丁酸酯)15-(S)2-甲基丁酸酯);[3B(S),4a,7a,15a(R),16B]-瑟文-3,4,7,14,15,16,20-庚醇计明胺;胚芽儿碱;计末林碱;杰莫灵111(2-氨基甲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氯化氨甲酰胆碱;卡巴考112甲基肼甲基联胺1131,1-二甲基肼二甲基肼[不对称]1141,2-二甲基肼对称二甲基肼;1,2-亚肼基甲烷115无水肼无水联胺116丙腈乙基氰117丁腈丙基氰;2-甲基丙腈118异丁腈异丙基氰1192-丙烯腈乙烯基氰;丙烯腈120甲基丙烯腈异丁烯腈121N,N-二甲基氨基乙腈2-(二甲氨基)乙腈1223-氯丙腈β-氯丙腈; 氰化-ß-氯乙烷1232-羟基丙腈乳腈124羟基乙腈乙醇腈125乙撑亚胺氮丙环; 吖丙啶126N-二乙氨基乙基氯2-氯乙基二乙胺127甲基苄基亚硝胺N-甲基-N-亚磷基苯甲胺128丙撑亚胺2-甲基氮丙啶; 2-甲基乙撑亚胺129乙酰替硫脲1-乙酰硫脲130N-乙烯基乙撑亚胺N-乙烯基氮丙环131六亚甲基亚胺高哌啶1323-氨基丙稀烯丙胺133N-亚硝基二甲胺二甲基亚硝胺134碘甲烷甲基碘135亚硝酸乙酯亚硝酰乙氧136四硝基甲烷
137三氯硝基甲烷氯化苦, 硝基三氯甲烷1382,4-二硝基(苯)酚二硝酚; 1-羟基-2,4-二硝基苯1394,6-二硝基邻甲基苯酚钠二硝基邻甲酚钠1404,7-二硝基邻甲苯酚2,5-二硝基邻甲苯酚1411-氟-2,4-二硝基苯2,4-二硝基-1-氟苯1421-氯-2,4-二硝基苯2,4二硝基氯苯; 4-氯-1,3-二硝基苯; 1,3-二硝基-4-氯苯143丙烯醛烯丙醛; 败酯醛1442-丁烯醛巴豆醛; β-甲基丙稀醛145一氯乙醛氯乙醛; 2-氯乙醛146二氯甲酰基丙烯酸粘氯酸; 二氯代丁烯醛酸; 糖氯酸1472-丙稀-1-醇烯丙醇; 蒜醇; 乙烯甲醇1482-巯基乙醇硫代乙二醇; 2-羟基-1-乙硫醇1492-氯乙醇乙撑氯醇; 氯乙醇1504-己烯-1-炔-3-醇
1513,4-二羟基-α-((甲氨基)甲基)苄醇肾上腺素; 付肾碱; 付肾素1523-氯-1,2-丙二醇α-氯代丙二醇; 3-氯-1,2-二羟基丙烷; α-氯甘油; 3-氯代丙二醇153丙炔醇2-丙炔-1-醇; 炔丙醇154苯(基)硫醇苯硫酚; 巯基苯; 硫代苯酚1552,5-双(1-吖丙啶基)-3-(2-氨甲酰氧-1-甲氧乙基)-6-甲基-1,4本醌卡巴醌; 卡波醌156氯甲基甲醚甲基氯甲醚; 氯二甲醚157二氯(二)甲醚对称二氯二甲醚1583-丁烯-2-酮甲基乙烯基(甲)酮; 丁烯酮159一氯丙酮氯丙酮; 氯化丙酮1601,3-二氯丙酮1,3-二氯-2-丙酮1612-氯乙酰苯苯基氯甲基甲酮; 氯苯乙酮; 苯酰甲基氯; α-氯苯乙酮1621-羟环丁-1-烯-3,4-二酮半方形酸1631,1,3,3-四氯丙酮1,1,3,3-四氯-2-丙酮1642-环己烯-1-酮2-环己烯酮165二氧化丁二烯双环氧乙烷166氟乙酸氟醋酸167氯乙酸一氯醋酸168氯甲酸甲酯氯碳酸甲酯169氯甲酸乙酯氯碳酸乙酯170氯甲酸氯甲酯
171N-(苯乙基-4-哌啶基)丙酰胺柠檬酸盐枸橼酸芬太尼172碘乙酸乙酯
1733,4-二甲基吡啶3,4-二甲基氮杂苯174
1754-氨基吡啶对氨基吡啶; 4-氨基氮杂苯; 对氨基氮苯; γ-吡啶胺1762-吡咯酮
177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恶英二恶英178羟间唑啉(盐酸盐)
1795-[双(2-氯乙基)氨基]-2,4-(1H,3H)嘧啶二酮尿嘧啶芳芥; 嘧啶苯芥180杜廷羟基马桑毒内酯; 马桑苷181氯化二烯丙托锡弗林
1825-(氨基甲基)-3-异恶唑醇3-羟基-5-氨基甲基异恶唑183二硫化二甲基二甲二硫; 甲基化二硫184乙烯砜二乙烯砜185N-3-[1-羟基-2-(甲氨基)乙基]笨基甲烷磺酰胺甲磺酸盐酰胺福林—甲烷磺酸盐1868-(二甲基氨基甲基)-7-甲氧基氨基-3甲基黄酮回苏灵;二甲弗林187三-(1-吖丙啶基)氧化瞵涕巴,绝育磷188O,O-二甲基-O-(1-甲基-2-N-甲基氨基甲酰)乙烯基磷酸酯(含量>25%)久效磷;纽瓦克;永伏虫189O,O-二乙基-O-(4-硝基苯基)磷酸酯对氧磷190O,O-二甲基-O-(4-硝基苯基)流逐磷酸酯(含量>15%)甲基对流磷;甲基1605191O-乙基-O-(4-硝基苯基)苯基流代磷酸酯(含量>15%)苯流磷;一皮恩192O-甲基-O-(邻异丙氧基羰基苯基)流代磷酰胺酯水胺硫磷;羧胺磷193O-(3-氯-4-甲基-2-氧代-2H-1-苯并吡喃-7-基)-O,O-二乙基流代磷酸酯(含量>30%)蝇毒磷;蝇毒;蝇毒硫磷194S-(5-甲氧基-4-氧代-4H-吡喃-2-基甲基)-O,O-二甲基硫赶磷酸酯(含量>45%)因毒磷;因毒硫磷195O-(4-溴-2,5-二氯苯基)-O-甲基苯基硫代瞵酸酯对溴磷;溴苯磷196S-[2-(乙基磺酰基)乙基]-O,O-二甲基硫代磷酸酯磺吸磷;二氧吸磷197O,O-二甲基-S-[4-氧代-1,2,3-苯并三氮苯-3[4H]-基)甲基二流代磷酸酯(含量>20%) 保棉磷;谷硫磷;谷赛昂;甲基谷硫磷198S-[(5-甲氧基-2-氧代-1,3,4-塞二唑-3(2H)-基)甲基]-O,O-二甲基二流代磷酸酯(含量>40%)杀扑磷;麦达西磷,甲塞硫磷199对(5-氨基-3-苯基-1H-1,2,4-三唑-1-基)-N,N,N',N'-四甲基磷二酰胺(含量>20%)威菌磷;三唑磷胺200二乙基-1,3-亚二流戊环-2-基硫酰胺酯(含量>15%)硫环磷;棉胺磷;棉环磷201O,S-二甲流代磷酰胺甲胺磷;杀螨隆;多灭磷;多灭灵;克螨隆;脱麦隆202O,O-二乙基-S-[(4-氧代-1,2,3-苯并三氮(杂)苯-3[4H]-基)甲基]二流代磷酸酯(含量>25%)益棉磷;乙基保棉磷;乙基谷硫磷204O-(4-氰苯基)-O-乙基苯基硫代磷酸酯 苯腈磷;苯腈硫磷2052-氯-3-(二乙氨基)-1-甲基-3-氧代-1-丙烯二甲基磷酸酯磷胺;大灭虫206甲基-3-[(二甲氧基磷酰基)氧代]-2-丁烯酸酯(含量>5%)速灭磷;磷君207双(1-甲基乙基)氟磷酸酯丙氟磷;异丙氟;二异丙基氟磷酸酯2082-氯-1-(2,4-二氯苯基)乙烯基二乙基磷酸酯(含量>20%)杀螟畏;毒虫畏2093-二甲氧基磷氧基-N,N-二甲基异丁烯酰胺(含量>25%)百治磷;百特磷210O,O-二甲基-O-1,3-(二甲基氧甲酰基)丙烯-2-基磷酸酯保米磷211四乙基焦磷酸酯特普212O,O-二乙基-O-(4-硝基苯基)硫代磷酸酯(含量>4%)对流磷;1605;乙基对流磷;一扫光213O-乙基-O-(2-异丙氧羰基)-苯基-N-异丙基硫逐磷酰胺丙胺磷;异丙胺磷;乙基异柳磷;异柳磷2号214O-甲基-O-(2-异丙氧基羰基)苯基-N-异丙基硫逐磷酰胺甲基异柳磷;异柳磷1号215O,O-二乙基-O-[2-(乙硫基)乙基]硫代磷酸酯和O,O-二乙基-S-[2-(乙硫基)乙基]硫代磷酸酯混剂(含量>3%)内吸磷;杀虱多;1059216O,O-二乙基-O-[(4-甲基亚磺酰)苯基]硫代磷酸酯(含量>4%)丰索磷;丰索硫磷;线虫磷217O,O二甲基-S-[2(甲氨基)-2-氧代乙基]硫代磷酸酯(含量>40%)氧乐果;氧化乐果;华果218O-乙基-O-2,4,5-三氯苯基乙基硫代磷酸酯(含量>30%) 毒壤磷;壤虫磷219O-[2,5-二氧-4-(甲硫基)苯基]-O,O-二乙基流代磷酸酯氯甲硫磷;西拉硫磷220S-{2-[(1-氰基-1-甲基乙基)氨基]-2-氧代乙基}-O,O-二乙基硫代磷酸酯果虫磷;腈果221O,O-二乙基-O-吡嗪基硫代磷酸酯(含量>5%)治线磷;治线灵;硫磷嗪;嗪线磷222O,O-二甲基-O-或S-[2-(甲硫基)乙]硫代磷酸酯田乐磷223二甲基-4-(甲基硫代)苯基磷酸酯甲硫磷;GC6505224O,O-二乙基-S-[(乙硫基)甲基]二流代磷酸酯(含量>2%)甲拌磷;3911;西梅脱225O,O-二乙基-S-[2-(乙硫基)乙基]二流代磷酸酯(含量>15%)乙拌磷;敌死通226S-{[(4-氯苯基)硫代]甲基}-O,O-二乙基二流代磷酸酯(含量>20%)三硫磷;三赛昂227S-{[(1,1-二甲基乙基)硫化]甲基}-O,O-二乙基二流磷酸酯特丁磷;特丁硫磷228O-乙基-S-苯基乙基二流代磷酸酯(含量>6%)地虫磷;地虫硫磷229O,O,O,O-四乙基-S,S'-亚甲基双(二流代磷酸酯)(含量>25%)乙硫磷;1240蚜螨立死;益赛昂;易赛昂;乙赛昂;蚜螨230S-氯甲基-O,O-二乙基二流代磷酸酯(含量>15%)氯甲磷;灭尔磷231S-(N-乙氧羰基-N-甲基-氨基甲酰甲基)O,O-二乙基二流代磷酸酯(含量>30%)灭蚜磷;灭蚜硫磷232二乙基(4-甲基-1,3-二流戊环-2-叉氨基)磷酸酯(含量>5%)地安磷;二噻磷233O,O-二乙基-S-(乙基亚砜基甲基)二流代磷酸酯保棉丰;甲拌磷亚砜;异亚砜;3911亚砜234O,O-二乙基-S-(N-异丙基氨基甲酰甲基)二流代磷酸酯(含量>15%)发果;亚果;乙基乐果235O,O-二乙基-S-[2-(乙基亚硫酰基)乙基]二流代磷酸酯(含量>5%)砜拌磷;乙伴磷亚砜2361,4-二恶烷-2,3-二基-S,S'-双( O,O-二乙基二流代磷酸酯)(含量>40%)敌杀磷;敌恶磷;二恶硫磷237双(二甲氨基)氟代磷酰(含量>2%)甲氟磷;四甲氟238二甲基-1,3-亚二流戊环-2-基磷酰胺酯甲基硫环磷239O,O-二乙基-N-(1,3-二噻丁环-2-亚基磷酰胺)伐线丹;丁硫环磷240八甲基焦磷酰胺八甲磷;希拉登241S-[2-氯-1-(1,3-二氢-1,3-二氧代-2H-异吲哚-2-基)乙基]-O,O二乙基二流代磷酸酯氯亚磷;氯甲亚胺硫磷242O-乙基-O-(3-甲基-4-甲硫基)苯基-N-异丙氨基磷酸酯苯线磷;灭线磷;力满库;苯胺磷;克线磷243O,O-二甲基-对硝基苯基磷酸酯甲基对氧磷244S-[2-(二乙氨基)乙基]O,O-二乙基硫赶磷酸酯胺吸磷;阿米吨245O,O-二乙基-O-(2-氟乙烯基)磷酸酯敌敌磷;棉花宁246O,O-二乙基-O-(2,2-二氟1-β-氯乙氧基乙烯基)-磷酸酯福太农;彼氧磷247O,O-二乙基-O-(4-甲基香豆素基-7)硫代磷酸酯扑打杀;扑打散248S-[2-(乙基亚磺酰基)乙基]-O,O-二基甲硫代磷酸酯砜吸磷;甲基内吸磷亚砜249O,O-二-4-氯苯基-N-亚氨逐乙酰基硫逐磷酰胺酯毒鼠磷250O,O-二乙基-O-(6-二乙胺次甲基-2,4-二氯)苯基硫代磷酸酯盐酸盐除鼠磷206251四磷酸六乙酯乙基四磷酸酯252O,O-二甲基-O-(2,2-二氯)-乙烯基磷酸酯(含量>80%)敌敌畏253O,O-二甲基-O-(3-甲基-4-硝基苯基)硫代磷酸酯(含量>10%)杀螟硫磷;杀螟松;杀螟磷;速灭虫;速灭松;苏米松;苏米硫磷 254O,O-二乙基-O-1-苯基-1,2,4-三唑-3-基硫代磷酸酯三唑磷;三唑硫磷255S-2-乙基硫代乙基-O,O-二甲基二硫代磷酸酯甲基乙伴磷;二甲硫吸磷;M-81,蚜克丁256S-α-乙氧基羰基苄基-O,O-二甲基二流代磷酸酯稻丰散;甲基乙酯磷257O,O-二甲基-S-[1,2-二(乙氧基羰基)乙基]二流代磷酸酯马拉硫磷;马拉松;马拉赛昂258O,O-二乙基-S-(对硝基苯基)硫代磷酸酯 硫代磷酸O,O-二乙基-S-(4-硝基苯基)酯2593,3-二甲基-1-(甲硫基)-2-丁酮-O-(甲基氨基)碳酰肟已酮肟威;敌克威;庾硫威;特氨叉威;久效威;肟吸威2604-二甲基氨基间甲苯基甲基氨基甲酸酯灭害威2611-(甲硫基)亚乙基氨甲基氨基甲酸酯(含量>30%)灭多威;灭多虫;灭索威;乙肟威2622,3-二氢-2,2-二甲基-7-苯并呋喃基-N-甲基氨基甲酸酯(含量>10%)克百威;呋喃丹;卡巴呋喃;虫螨威2634-二甲氨基-3,5-二甲苯基-N-甲基氨基甲酸酯(含量>25%)自克威;兹克威2643-二甲胺基甲撑亚氨基苯基-N-甲氨基甲酸酯(或盐酸盐)(含量>40%)伐虫脒;抗螨脒2652-氰乙基-N-{[(甲氨基)羰基]氧基}硫代乙烷亚氨抗虫威;多防威266挂-3-氯桥-6-氰基-2-降冰片酮-O-(甲基氨基甲酰基)肟肟杀威;棉果威2673-异丙基苯基-N-氨基甲酸甲酯间异丙威;虫草灵;间位叶蝉散268N,N-二甲基-α-甲基氨基甲酰基氧代亚氨杀线威;草肟威;甲氨叉威2692-二甲基氨基甲酰基-3-甲基-5-吡唑基N,N-二甲基氨基甲酸酯(含量>50%)敌蝇威270O-(甲基氨基甲酰基)-2-甲基-2-甲硫基丙醛肟涕灭威;丁醛肟威;涕灭克;铁灭克2714,4-二甲基-5-(甲基氨基甲酰氧亚氨基腈叉威;戊氰威2722,3-(异丙撑二氧)苯基-N-甲基氨基甲酸酯(含量>65%)恶虫威;苯恶威2731-异丙基3-3甲基-5-吡唑基-N,N-二甲基氨基甲酸酯(含量>20%)异索威;异兰;异索兰274α-氰基-3-苯氧苄基-2,2,3,3四甲基环丙烷羧酸酯(含量>20%)甲氰菊酯;农螨丹、灭扫利275α-氰基-苯氧苄基(1R,3R)-3-(2,2-二溴乙烯基)-2,2-二甲基环丙烷羧酸酯溴氰菊酯;敌杀死;凯素灵、凯安宝、天马、骑士、金鹿、保棉丹、康素灵、增效百虫灵276β-[2-(3,5-二甲基-2-氧代环已基)-2-羟基乙基]-戊二酰亚胺放线菌酮;放线酮;农抗1012772,4-二硝基-3-甲基-6-叔丁基苯基乙酸酯(含量>80%)地乐施;甲基特乐酯2782-(1,1-二甲基乙基)-4,6-二硝酚(含量>50%)特乐酚;二硝叔丁酚;异地乐酚;地乐硝酚2793-(1-甲基-2-四氰吡咯基)吡啶硫酸盐硫酸化烟碱2802-(1-甲基丙基)-4,6-二硝酚(含量>5%)地乐酚;二硝(另)丁酚;二仲丁基-4,6-二硝基苯酚2814-(二甲胺基苯重氮磺酸纳敌磺钠;敌克松;对二甲基氨基苯重氮磺酸纳;地爽;地可松2822,4,6-三亚乙基氨基-1,3,5-三嗪三亚乙基密胺;不膏津283二流代焦磷酸四乙酯治螟磷;硫特普;触杀灵;苏化203;治螟灵284硫酸(二)甲酯硫酸甲酯2856,7,8,9,10,10-六氯-1,5,5a,6,9,9a-六氢-6,9-甲撑-2,4,3-苯丙二氧硫庚-3-氧化物(含量﹥80%)*硫丹; 1,2,3,4,7,7-六氯双环[2,2,1]庚烯-(2)-双羟甲基-5,6-亚硫酸酯286乙酸苯汞赛力散; 裕米农; 龙汞287氯化乙基汞西力生288磷酸二乙基汞谷乐生; 谷仁乐生; 乌斯普龙汞制剂289乳酸苯汞三乙醇铵
290氰胍甲汞氰甲汞胍291氟乙酸胺敌蚜胺; 氟素儿2922-氟乙酰苯胺灭蚜胺293氟乙酸-2-苯酰肼法尼林294二氯四氟丙酮对称二氯四氟丙酮; 敌锈酮;1,3-二氯-1,1,3,3-四氟-2-丙酮295三苯基羟基锡(含量﹥20%)*毒菌锡2961,2,3,4,10,10-六氯-1,4,4a,5,8,8a-六氢-1,4:5,8-桥,挂-二甲撑萘(含量﹥75%)艾氏剂;化合物-118;六氯-六氢-二甲撑萘2971,2,3,4,10,10-六氯-1,4,4a,5,8,8a-六氢-1,4-挂-5,8-挂二甲撑萘(含量﹥10%)*异艾氏剂2981,2,3,4,10,10-六氯-6,7-环氧-1,4,4a,5,6,7,8,8a-八氢-1,4-挂-5,8-二亚甲基萘狄氏剂;化合物-4972991,2,3,4,10,10-六氯-6,7-环氧-1,4,4a,5,6,7,8,8a-八氢-1,4-挂-5,8-二亚甲基萘(含量﹥5%)*异狄氏剂3001,2,3,4,5,6,7,8,8-八氯-1,3,3a,4,7,7a-六氢-4,7-甲撑异苯并呋喃(含量﹥1%)碳氯灵;八氯六氢亚甲基异苯并呋喃;碳氯特灵3011,4,5,6,7,8,8-七氯-3a,4,7,7a-四氢-4,7-甲撑-H-茚(含量﹥8%)七氯;七律化茚302五氯苯酚(含量﹥5%)*五氯酚303五氯酚钠
304八氯莰烯(含量﹥3%)*毒杀芬;氯化莰3053-(α-乙酰甲基糠基)-4-羟基香豆素(含量>80%)*克灭鼠;呋杀鼠灵;克杀鼠3063-(1-丙酮基苄基)-4-羟基香豆素(含量>2%)杀鼠灵;华法灵;灭鼠灵3074-羟基-3-(1,2,3,4-四氢-1-萘基)香豆素杀鼠迷;立克命3083-[3-(4'-溴联苯-4-基)-1,2,3,4-四氢-1-萘基]-4-羟基香豆素溴联苯杀鼠迷;大隆杀鼠剂;大隆;溴敌拿鼠;溴鼠隆3093-(3-对二苯基-1,2,3,4-四氢萘基-1-基)-4-羟基-2H-1-苯并吡喃-2-酮敌拿鼠;鼠得克;联苯杀鼠奈3103-吡啶甲基-N-(对硝基苯基)-氨基甲酸酯灭鼠安3112-(2,2-二苯基乙酰基)-1,3-茚满二酮(含量>2%)*敌鼠;野鼠净3122-[2-(4-氯苯基)-2-苯基乙献基]茚满-1,3-二酮(含量>4%)*氯鼠酮;氯敌鼠3133,4-二氯苯偶氮硫代氨基甲酰胺普罗米特;灭鼠丹;扑灭鼠3141-(3-吡啶基甲基)-3-(4-硝基苯基)脲灭鼠优;抗鼠灵,抗鼠灭3151-萘基硫脲安妥;α- 萘基硫脲3162,6-二噻-1,3,5,7-四氮三环-[3,3,1,1,3,7]癸烷-2,2,6,6-四氧化物没鼠命;毒鼠强;四二四3172-氯-4-二甲氨基-6-甲基嘧啶(含量>2%)鼠立死;杀鼠嘧啶3185-(α-羟基-α-2-吡啶基苯基)-7-(α-2-吡啶基苄叉)-5-降冰片烯-2,3-二甲酰亚胺鼠特灵;鼠克星;灭鼠宁3191-氯-3-氟-2-丙醇与1,3-二氟-2-丙醇的混合物鼠甘伏;鼠甘氟;甘氟;甘伏;伏鼠醇3204-羟基-3-{1,2,3,4-四氢-3-[4-〔〈4-(三氟甲基〉苯基〕-1-萘基 ]}-2H-苯并吡喃-2-酮杀它仗3213-[3,4‘-溴(1,1’联苯)-4-基]-3-羟基-1-苯丙基-4-羟基-2H-1-苯并呋喃-2-酮溴敌隆; 乐万通322海葱糖甙红海葱甙323地高辛地戈辛; 毛地黄叶毒苷324花青甙矢车菊甙325甲藻毒素(二盐酸盐)石房蛤毒素(盐酸盐)326放线菌素D
327放线菌素
328甲基狄戈辛
329赭曲毒素棕曲霉毒素330赭曲毒素A棕曲霉毒素A331左旋溶肉瘤素左旋苯丙氨酸氮芥; 米尔法兰332抗霉素A
333木防已苦毒素苦毒浆果[木防已属]334镰刀菌酮X
335丝裂霉素C自力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