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 3. 1 研究内容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本书的研究重点是斜坡演变的内外动力作用机制及成灾危险性评价,选择的示范研究区为金沙江虎跳峡河段。具体的研究目标是结合金沙江虎跳峡水电开发中的斜坡变形破坏问题,对斜坡演变的动力地质作用机制及作用过程进行研究,建立斜坡演变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模式,为以后的斜坡灾害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该地区典型斜坡灾害的变形破坏与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相关性剖析,获得表征内外动力耦合作用空间强度差异性分布的地质动力区划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到斜坡灾害危险性定量评价中,用以指导工程决策和环境管理。具体研究内容可概括为:
1) 虎跳峡工程区及其影响带的地质背景与河谷斜坡变形破坏体赋存环境的调查与研究,是整个课题的地质基础。因此,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研究区特殊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新构造运动、水文气象等内、外动力条件,以加深对河谷斜坡演变的环境系统的认识。
2) 对金沙江虎跳峡河段 ( 其宗-大具) 斜坡变形破坏类型、规模、数量、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活动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研究基本环境条件 ( 或环境场) 对斜坡变形破坏的综合效应,为斜坡灾害的形成机理和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3) 通过斜坡变形破坏与地质动力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斜坡变形破坏体的形成演化、发育频率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在定量意义上揭示了各动力因子对斜坡变形破坏的主次关系,为斜坡演变机制分析及成灾危险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4) 对虎跳峡河段典型斜坡演变机制进行重点剖析,查明区域斜坡演变的地质背景与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机制及作用过程。分析了斜坡演变的内、外动力作用的耦合要素及其演变效应,综合确定虎跳峡地区河谷斜坡演变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模式。
5) 模拟河谷大规模反倾岩体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的重力时效性弯曲变形和累进性剪切破坏模式,进而研究其在库水位骤降与地震作用下反倾斜坡的动力稳定性; 探索岩质斜坡最危险滑裂面全局优化算法。
6) 以下咱日堆积体为重点,通过对其成因模式、岩土体介质的物理力学性质的试验研究,揭示堆积体斜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利用强度折减有限元方法对该堆积体在不同工况下的三维稳定性、塌岸及失稳模式等问题进行分析,为水电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7) 根据内外动力耦合作用强度的空间差异性特征,将统一的地质动力区划模型纳入到斜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中,建立地质动力区划指标体系及强度等级,对虎跳峡河段斜坡灾害危险性进行定量评价。
1. 3. 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 通过广泛的资料 ( 包括国内外文献、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现场勘察资料等) 收集和野外实地调查,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原始资料统计、地质历史对比和地质类比等方法,进一步分析虎跳峡河段的区域地质背景,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气象条件和新构造运动特征等。
2) 根据实地调查、遥感图像和航片解译成果,收集整理有关虎跳峡库区其宗—大具段斜坡变形破坏体 ( 包括斜坡变形体、滑坡体和崩塌体) 的基本信息,建立斜坡变形破坏体数据库,进而分析斜坡变形破坏体的发育状况 ( 如类型、规模和数量等) 、空间分布规律及与基本环境条件 ( 或静态环境因子) 的关系。
3) 采用单因相关分析方法剖析斜坡变形破坏与各种地质动力作用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内、外动力作用下斜坡变形破坏体的发育频率、规模和空间分布特征;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效果测度分析模型 ( EMA) ,对斜坡变形破坏与主要动力地质作用进行关联度综合量化分析,并确定了影响河谷岸坡稳定的关键性动力因子,从定量的角度探讨研究区各种动力地质作用对斜坡变形破坏的主次关系。
4) 以两家人大型松散堆积体、龙蟠右岸斜坡变形体和滑石板堆积体滑坡为典型实例,采用工程地质力学分析方法重点剖析虎跳峡工程区斜坡演变的成因机制,并建立了虎跳峡河谷地区斜坡演变的内外动力耦合作用的基本模式 ( 或概念模型) ,并对堆积体滑坡的滑动周期进行了初步的分析预测。
5) 基于反倾岩体变形破坏的时效性,引入强度折减法来分析并以安全系数来评价反倾岩体边坡的稳定性,并从边坡变形演化过程中剪切屈服区的扩展方式中,提出了 “软基效应”和 “互层效应”共同作用下大规模反倾岩体的 “累进剪切破坏模式”。运用离散元进行变形岩体的全时程动力分析,指出地震惯性力作用引起的剪应力积聚效应和超静孔隙水压力累积效应是导致斜坡失稳的内在机理。将遗传算法和 Sarma 法相结合,并引入保持最优的灾变策略,提出适用于岩质边坡最危险滑裂面分析的 GA-Sarma 算法。
6) 对下咱日堆积体的研究,我们首先从堆积体的地质结构调查入手,通过野外地质特征和钻孔特征的综合分析,研究堆积体的成因类型和形成演化历史; 通过现场大型直剪试验、推剪试验、粒度分析和大尺度单环渗透试验,对五类堆积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取得全面的认识; 通过典型采样的室内力学试验和细观结构分析,研究堆积体变形破坏规律及其结构控制机理; 通过综合分析建立的地质模型和强度折减少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堆积体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二维和三维稳定性。
7) 在典型斜坡演变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内外动力耦合作用强度的空间差异性特征,应用模糊综合评判 ( FCJ) 与地理信息系统 ( GIS) 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地质动力区划指标体系及强度等级,并结合静态环境条件 ( 包括岩土体类型、岸坡结构及坡型等) ,预测工作区不同区段未来可能发生斜坡灾害的程度。地质动力区划方法为斜坡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书的研究技术路线如图 1. 3. 1 所示。
图 1. 3. 1 研究技术路线图
㈡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本书的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1)系统收集、归纳整理黑龙江省小兴安岭东南地区的区域地质、专题、专项研究成果及论文和矿床勘探、物化探等方面的资料,重点收集早中生代花岗岩构造-岩浆组合图、区域地质构造图和与早中生代花岗有关的矿产系列图、文字总结等资料。
(2)研究中采用重点区重点解剖、重点问题重点解决,点、线、面上工作并重、协调调查,以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野外与室内综合分析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选择早中生代花岗岩及其有关矿床出露的典型和重点地区(如伊春美溪—金山屯、汤旺河—新青、铁力兴安—鹿鸣—前进地区等)进行重点解剖,测制早中生代花岗岩代表性剖面,完善花岗岩类的划分和归属,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早中生代花岗岩演化的时空格架。同时在花岗岩岩石学、岩石-构造组合,地球化学、年代学及同位素地质学等研究基础上,讨论花岗岩岩石成因与基性岩浆的底侵作用关系、花岗岩形成与古亚洲洋构造域闭合、碰撞、碰撞后垮塌等大陆动力学演化关系等,进而探讨古亚洲洋和滨太平洋两大构造域演化历史,以及该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超)大型矿床形成与碰撞后的大规模伸展体制下的大地构造背景关系等;进行与花岗岩有关矿床成因研究,如在矿体、矿化围岩等进行成矿元素、主微量元素、稳定同位素等样品的采集,来研究不同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赋矿构造、围岩蚀变和地球化学特点,以及与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成矿地质背景、矿床赋存条件、矿床(点)空间展布特征、成矿时空演化等,进行区域成矿系列的对比;要在进一步总结区域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本区与早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的矿床的成矿系列及其演化特征,利用矿床成矿系列上存在的成矿元素、成矿特征、矿床类型、矿化强度等的差异性、互补性和继承性、过渡性特征,来预测该地区找矿方向、矿床类型,使找矿工作多层位的飞跃;总结区域与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多金属成矿规律,根据控矿地质因素、物化遥因素、找矿标志分析来建立与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多金属找矿模型,划分成矿远景区等,从而进行找矿潜力分析。
(3)小兴安岭南部-张广才岭地区的部分早中生代花岗岩体,为高Sr低Y、低Yb花岗岩类,属于埃达克质岩(孙德有等,2001;张炯飞等,2005)。埃达克质岩与斑岩铜(钼)、金(银)矿之间具一定的成矿专属性(张旗等,2002,2003,2005,2009a,b;侯增谦,2004;芮宗瑶等,2006),那么,本选题的研究区是否存在“C”型埃达克岩?其代表的构造含义是什么?以及与斑岩型钼(金)或中温热液型多金属矿床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以及其时空分布如何?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会对探讨小兴安岭东南地区花岗岩(包括含矿花岗岩)成因、成矿预测以及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㈢ 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怎么写
1、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②找出你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③他人已做过,你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别人已做过,你重做实验来验证。
2、目的意义
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
3、成员分工
成员分工应是指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担负的具体职责,要人人有事干、个个担责任。组长负责协调、组织。
4、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是课题方案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时间安排等。研究内容是指可操作的东西,一般包括几个层次:⑴研究方向。⑵子课题(数目和标题)。⑶与研究方案有关的内容,即要通过什么、达到什么等等。研究方法要写明是文献研究还是实验、调查研究?若是调查研究是普调还是抽查?如果是实验研究,要注明有无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实施计划要详细写出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地点、任务和目标、由谁负责。若外出调查,要列出调查者、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交通工具、调查工具等。如果是实验研究,要写出实验内容、实验地点、器材。实施计划越具体,则越容易操作。
5、可行性论证
可行性论证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即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教师的指导能力。另外,还应提出该课题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学校和老师帮助等等。
6、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预期成果一般是论文或调查(实验)报告等形式。成果表达方式是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和多媒体等形式来表现。 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㈣ 论文开题报告中,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有哪些
这里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只要描述一下,你论文中实现方法或算法的过程即可,无需具体明确的说是用什么方法什么路线。。你的实现的过程就是方法和路线。。
㈤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如何区分
研究方案是以项目的需求为前提所采用的合适的方法和手段 技术路线体现的是这些方法和手段的具体操作步骤和关键环节前者侧重理论支持,后者偏重途径
㈥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层序地层学是根据地震、钻井、岩心和露头资料以及有关的沉积环境和岩相并综合考虑构造升降、气候变化和沉积物输入等参数进行综合解释,建立以地层不连续面为边界的成因上有联系的旋回性地层的年代地层学体系。层序地层学研究对于石油勘探和开发具有非常实际的影响,尤其在勘探成熟区,寻找隐蔽油气藏已成为老油田增储上产的主要手段。层序地层学分析的技术核心是在全盆地建立起等时性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将盆地充填序列解释为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单元,并进一步研究各级沉积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对比、横向展布以及沉积模式、沉积演化史、生储盖组合和地层、岩性圈闭等问题。
惠民凹陷构造活动频繁、断裂体系复杂,由于传统的地层单元划分和对比在局部地区存在着一定的穿时现象,一些储集砂体和含油层系的横向展布关系不清。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我们对盆地演化规律、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规律以及对全凹陷的整体评价的正确认识。同时惠民凹陷还存在着①地质储量低,与其面积不相称;②油藏类型单一,以构造油气藏为主,缺乏其它类型的油气藏;③构造演化对地层发育的控制关系不清;④勘探程度和研究程度都较低等问题。另外将层序地层学理论应用于陆相地层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都不成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控制因素、沉积基准面、可容空间和体系域的划分等。为了探讨现存的这些问题并对其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我们承担了对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西部老第三系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工作,同时结合油气勘探开发中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也就决定了本课题在研究工作中所要进行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的特点。
一、主要研究内容
本研究工区位于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西部,目的层段为老第三系沙河街组三段、四段,同时亦对孔店组地层作了初步探讨,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震层序分析
地震资料被广泛地应用于盆地的构造特征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采集手段、处理、解释手段的不断提高,大量地震资料,尤其是高分辨率的三维地震资料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全盆地四维空间的层序地层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地震资料的相对成本低廉、数据量大、内容丰富、分辨率高等特点并结合盆地地质背景资料和区域构造演化资料建立起全盆地的等时性区域性层序地层格架。在建立层序地层格架时可以通过识别地震剖面上的削蚀、顶超、上超、下超等不整合面的地震反射特征,并进一步根据地震相的外部几何形态、内部反射结构以及反射波的各种参数特征划分体系域,然后同单井资料进行对比、验证,从而进一步完善层序地层的划分方案。
2.测井层序地层分析
测井资料具有比地震资料高得多的分辨率,特别是对于开发中的油田来说各种测井资料特别丰富,在开展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时大量测井资料为此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测井资料主要反映地层的岩性特征,为了保证沉积地层单元的等时性划分和对比,必须把测井资料约束在地震资料和地质背景资料所划出的等时性层序地层格架内。不同岩性的地层对应着不同的电性特征,不同体系域的沉积地层组合也对应着不同形态的测井曲线的组合。利用测井资料进行层序、体系域、准层序组、准层序等各级地层单元的识别,并同地震、地质资料相验证以达到高分辨率的等时性地层对比,为正确建立油藏模型、储层评价、开发方案调整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标准地层剖面层序地层分析
我国东部断裂复杂的伸展型断陷盆地,虽然具有非常丰富的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但进行层序地层学分析时往往存在一个巨大的缺陷,就是不能保证地层关系的自然完整性。层序地层学对于地层的自然缺失现象可以给出很好的解释,但对于后期的断裂作用所造成的地层缺失,层序地层学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而且陆相湖盆内部还存在构造分异程度大、不同构造部位层序演化也不相同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张性断陷湖盆中首先应该在全盆地不同构造部位综合地质、地震资料并结合其它古生物、地化分析资料建立起局部地区的标准地层剖面,从而才能进行正确的层序地层划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层序地层的横向对比,建立起全盆地等时性地层格架。
4.生物地层分析
对于传统的用于年代地层分析的古生物资料,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古生物化石带的缺失、生物群的丰度和分异度来识别层序边界和最大湖泛面,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层序的年龄以及进行沉积盆地的岩相古地理恢复工作。
5.地球化学分析
地球化学指标对于沉积环境具有非常高的灵敏性,通过研究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稳定同位素、稀土元素以及有机地化分析资料,同样可以帮助解释层序、体系域边界和内部特征,以及对古温度、古盐度和氧化还原程度的恢复。
6.综合层序地层分析
综合地质、地震、钻井、测井、岩心、古生物和地球化学资料,通过相互验证,修改完善,在全盆地建立起等时性层序地层格架,并对各级地层单元进行划分和横向等时性对比,从而进一步恢复盆地构造演化史、沉积充填史、实现岩相古地理再造并评价生储盖组合,预测有利油气聚集带。
7.层序地层模式研究
通过对惠民凹陷老第三系沙河街组、孔店组地层的层序地层分析,对陆相张性断陷湖盆的层序演化动力机制、控制因素进行了剖析,对于构造沉降、气候变化、沉积物供应及湖平面升降对层序发展演化的影响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并对沉积基准面和可容空间的概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总结出陆相湖盆不同演化阶段的层序演化模式。
二、技术路线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首先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和地震资料,参考邻区沉积地层旋回规律,在全盆地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在此层序地层格架的约束下利用测井资料、岩心资料、古生物资料和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在分区标准剖面上对层序体内部的体系域、准层序组、准层序进行识别和划分,并与地震资料、地质资料相互验证、修改和完善,然后从标准剖面出发,由点到面、点面结合、平面与剖面结合,对于出现的一些问题详细推敲、反复论证,从而在全盆地建立起等时性层序地层格架,并综合地质、地震、测井、岩心、古生物和地球化学资料,根据沉积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地球化学、古生物和古生态学以及石油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恢复盆地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并对层序类型、成因机制、控制因素进行详细剖析,总结出陆相湖盆层序地层演化模式及其对生储盖层的控制规律,评价有利生储盖相带。具体研究流程见图1-3。
图1-3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㈦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4. 2. 1 研究内容
为保证东欢坨矿区石炭-二叠纪地层中 12-2 煤层能够安全开采,本课题主要根据所收集的资料( 东欢坨地质报告、东欢坨水文地质图、东欢坨 12-2 煤层采掘平面图等) ,运用 GIS与 BN 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出各评价单元的突水概率,并以此为依据对研究区进行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最终针对不同底板突水概率区域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具体研究内容为如下几个方面:
( 1) 研究 GIS 与 BN 的耦合技术,对其应用于煤层底板突水进行可行性分析。
( 2) 建立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基本理论体系。
( 3) 通过对煤层底板突水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包括地质构造特征、含水层条件、隔水层条件和开采活动 4 个方面的煤层底板突水评价指标体系。
( 4) 利用 GIS 的数据采集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对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量化,建立各个评价指标的专题图,并同时建立了空间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各子专题图进行叠加分析,确立评价单元,并生成多属性联合的空间数据库。
( 5) 在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应用 BN 软件建立煤层突水的 BN 模型,进行模型解释和模型分析; 编程设计实现 BN 模型推理模块,快速、批量计算出各评价单元的突水概率,以此为依据应用 GIS 空间分析模块,输出了煤层区域突水危险性评价图。
( 6) 提交最终煤层突水态势评价成果图并对成果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 7) 利用 BN 模型、BN 推理模块、空间数据库以及 GIS 空间分析等模块,统筹设计“煤矿突水态势评价监测系统”,便于预测成果的查询、分析以及突水概率的更新推理,从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4. 2. 2 技术路线本项目研究对象是东欢坨煤层底板突水区域危险性评价,目的是从煤层底板突水形成的基本条件、诱发动力分析入手,判明哪些区域容易发生突水以及发生突水的概率等。其研究方法主要是从地质因素和采矿因素出发,采用数理统计和人工智能等定量的数学方法,结合东欢坨煤层突水调查结果,判定研究区内不同位置煤层底板突水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最终探索出了一条矿井突水危险性评价的可行途径。具体研究路线如图 4. 1 所示。
图 4. 1 技术路线图
(1)资料收集:收集研究区自然地理、地质、水文地质、钻孔等相关方面资料,并按照底板危险性评价所需加以整理提取;
(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翔实系统地分析确定控制煤层底板突水的因素,正确建立煤层底板突水的评价指标体系;
(3)评价指标专题图建立:在煤层底板突水因素分析确定的基础上,以GIS的空间数据统计分析功能为操作平台,利用它强大的空间信息处理分析能力,对各种图形信息进行量化,建立煤矿底板突水各评价因子的子专题图层;
(4)多因素叠加分析确定评价单元: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多源地学信息的复合叠加,实现同一区域、统一地理坐标的不同信息的叠加,确定研究区评价单元,同时生成空间属性数据库;
(5)BN建立:基于空间属性数据库,应用Genie软件,运用BN的相关知识构建突水因素和突水事件的BN图;
(6)BN分析:通过BN分析得到最利于突水发生的因子状态组合;
(7)BN推理:在C#开发环境下,加入Genie中提供的SmileNet组件,进行编程,实现Genie与GIS的数据接口,完成BN的概率计算及BN概率推理;
(8)评价分区:依据上述概率计算结果,应用GIS的显示功能将煤层底板突水危险程度进行分区划分显示,得出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图;
(9)运用样本二分法对评价模型进行验证,证明此评价方法的可行性。
㈧ 开题报告中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与研究的技术路线有什么区别
开题报告虽然多数学生都是第一次写,但只要你认真写并按照学校的格式要求根据按老师意见修改总会通过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提供一个范例范本供参考祝开题报告写作过程顺利:
你可以按下面几部分开始写:
技术路线是指进行研究的具体程序的操作步骤,应尽可能详尽。每一步骤的关键点要阐述清楚并具有可操作性。如有可能,可以使用流程图或示意图加以说明,以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技术路线图可以直接用wrold来画:用文本框 实现,插入文本框,在文本框中插入点符号,然后改变字体大小至自己想要的点大小 即可。
“点”就是一个缩小的圆。就当圆或方块画吧。 若是连接点,需用“连接点工具”来画。
一、"技术路线"的解释
1 技术路线是指申请者对要达到研究目标准备采取的技术手段、
具体步骤及解决关键性问题的方法等在内的研究途径。技术路线在叙述研究过程的基础上,采用流程图的方法来说明,具有一目了然的效果。技术路线强调以研发项目为主线,完成项目研究内容的流程、顺序、各项研究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和步骤。合理的技术路线可保证顺利的实现既定目标,技术路线的合理性并不是技术路线的复杂性。
2 技术路线是指进行研究的具体操作步骤,应尽可能详尽.每一步骤的关键点要阐述清楚并具有可操作性.如有可能,可以使用流程图或示意图加以说明,以达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二、技术路线编写格式(包括研究路线流程图和生产工艺流程图)
(一)、研究路线流程图即产品开发流程图
1、做成树形图,按照研究内容流程来写,一般包括研究对象、方
法、拟解决的问题,相互之间关系。
2、做成结构示意图:根据研究项目的子内容、研究顺序、相互关
系,方法、解决问题做成结构示意图。
(二)、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图
㈨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综合分析及地质观测和数值模拟相互印证,以盆地演化、流体输导格架和圈闭发育史等成藏背景研究为基础,从深部油气成藏要素和成藏条件等方面研究准噶尔盆地中部侏罗系深层的油气成藏机理及其有利成藏环境。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深层砂岩成岩演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成岩作用分析:在沉积微相的基础上,通过薄片观察、X-衍射、流体包裹体测温等实验手段,研究成岩作用的序列和时间。
2)深部优质储层的发育机理:通过研究砂岩的成岩作用阶段、盆地流体的活动、深部储层的发育机理,综合研究深部优质储层的发育机理及分布规律。
(2)超压的特征及发育机理
1)超压的特征:通过地震、测井等技术方法,研究准噶尔盆地中部侏罗系的超压特征及类型。
2)超压的形成机理:在详细研究区域地质特征和超压发育机理的基础上,通过精细的盆地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研究准噶尔盆地中部超压的发育机理。
(3)油气成藏机理分析
1)油源分析:详细分析原油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其来源,为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2)油气成藏的有效能量配置:综合利用实测压力、测井和地震压力分析技术,刻画盆地深部的地层压力结构,研究油气聚集区与烃源灶的能量配置关系、深层油气储层与盖层的关系。
3)油气成藏历史分析:①通过地层水和成岩矿物的稳定同位素示踪:通过测定地层水、不同期次成岩矿物的氢、氧同位素,研究不同期次流体的来源;②流体包裹体分析:测定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确定不同期次充注的地质时期。
㈩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方案
景观格局的数据来源主要有航片、卫片、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各种文献资料,其中卫片是大尺度研究广泛采用的数据来源;景观格局数据处理普遍采用现有的GIS软件,如ARC/INFO、ARCWIEW,结合EXCEL处理,或通过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直接获取各类景观指数。本研究的主要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方案为:
1.4.1 研究的主要方法
景观格局指数是高度浓缩的景观格局信息,是反映景观结构组成、空间配置特征的简单量化指标[43]。因此,农田景观格局演变的分析方法主要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并结合图形分析与空间统计分析。
本研究的数据源主要选用能够反映小尺度景观特征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河北省中捷友谊农场1985年、2003年土地利用现状图(1∶10000),山东省兖州市兴隆庄镇2003年土地利用现状图(1∶10000),山东省兖州市兴隆庄镇1980年航片(1∶10000);反映历史景观特征的资料:河北省中捷友谊农场1956年建场规划图(1∶25000),河北省中捷友谊农场11队1963年农业机械化规划图(1∶10000),河北省安国市伍仁桥镇1958年大方园田化图(1∶10000),山东省兖州市1980年农业区划图(1∶50000);反映采煤沉陷地复垦工程的资料:山东省兖州市兴隆庄镇采煤沉陷地生态农业复垦规划设计;以及其他相关文字报告等。
数据处理主要采用ARCWIEW、MAPINFO等GIS软件进行矢量化处理,景观指数通过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获取。
FRAGSTATS是由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森林科学系开发的着名的景观指标计算软件,其最新版FRAGSTATS3.3不仅提供了易于操作的可视化图形界面,还增加了许多新的指数,如线性指数(Linearity Index)、穿越能力指数(Traversability Index)等,并对部分指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修改。另外,FRAGSTATS3.3还提供了1个使用者定义的移动窗口分析方法,可用于计算核心像元的指数值。但FRAGSTATS3.3只接受多种格式的栅格数据,不接受矢量数据。
FRAGSTATS3.3可以计算的斑块指数19个,类型指数121个,景观指数130个,但许多指数间相关性很强,且部分指数主要适用于野生生物保护以及复合种群(碎裂种群)动态方面的研究(如核心面积指数、邻近度指数以及连接性指数等)。这些指标的计算方法详见FRAGSTATS3.3的使用说明书,所有公式都采用FRAGSTATS3.3中的表达式。
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AS6.12对部分数据进行相关性、显着性等方面分析,采用对比分析法,选取已规划的区域(中捷友谊农场、兖州市等)、未规划的区域,进行农田景观格局分析和生态质量等方面的比较,揭示一般农田景观规划存在的优缺点,归纳一般农田景观规划设计模式。分析一般农田和已复垦农田的景观格局、廊道与斑块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以生产力为主和以生态为主设计的区别,以及农业景观格局、廊道与斑块的设计要求(包括内部构成,如物种、材料等)。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①资料收集与分析;②进行农田景观规划的概念、内容、方法、程序和模式等研究;③一般农田景观格局特性分析,取样分析一般农田景观格局特性;④复垦农田景观格局特性分析,取样分析复垦农田景观格局特性;⑤实例模拟评价。如图1-1。
图1-1 复垦农田景观生态重建研究程序框图
1.4.3 实验与模拟方案
①选择华北、华东地区已规划设计的一般农田、复垦农田,并选择相应未规划设计的农田进行景观格局对照;②通过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获取景观格局和结构指标,计算机处理数据,结合EXCEL建模;③选择一定区域的遥感数据,进行景观格局特性分析;④实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