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水质监测的质控手段是哪些
分析过程中的常规质量控制技术有哪些 质量控制技术包括两大类:抽样检验和过程质量控制。抽样检验通常发生在生产前对原材料的检验或生产后对成品的检验,
㈡ 如何进行水质指标分析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水总硬度是指水中Ca2+、Mg2+的总量,它包括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水中Ca2+、Mg2+以酸式碳酸盐形式存在的部分,因其遇热即形成碳酸盐沉淀而被除去,称之为暂时硬度;而以硫酸盐、硝酸盐和氯化物等形式存在的部分,因其性质比较稳定,不能够通过加热的方式除去,故称为永久硬度. 硬度又分为钙硬和镁硬,钙硬是由Ca2+引起的,镁硬是由Mg2+引起的. 水硬度是表示水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工业用水关系很大.水硬度是形成锅垢和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水的总硬度即水中钙、镁总量的测定,为确定用水质量和进行水的处理提供依据.
水的总硬度测定的方法
一、原理
测定自来水的硬度,一般采用络合滴定法,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水中的Ca2+、Mg2+、总量然后换算为相应的硬度单位.
用EDTA滴定Ca2+、Mg2+总量时,一般是在pH=10的氨性缓冲溶液进行,用EBT(铬黑体)作指示剂.化学计量点前,Ca2+、Mg2+和EBT生成紫红色络合物,当用EDTA溶液滴定至化学计量点时,游离出指示剂,溶液呈现纯蓝色.
由于EBT与 Mg2+ 显色灵敏度高,与Ca2+显色灵敏度低,所以当水样中Mg2+含量较低时,用EBT 作指示剂往往得不到敏锐的终点.这时可在EDTA标准溶液中加入适量的Mg2+(标定前加入Mg2+对终点没有影响)或者在缓冲溶液中加入一定量Mg2+—EDTA盐,利用置换滴定法的原理来提高终点变色的敏锐性,也可采用酸性铬蓝K-萘酚绿B混合指示剂,此时终点颜色由紫红色变为蓝绿色.
滴定时,Fe3+,Al3+ 等干扰离子,用三乙醇胺掩蔽;Cu2+,Pb2+,Zn 2+ 等重金属离子则可用KCN、Na2S 或硫基乙酸等掩蔽.
本实验以CaCO3 的质量浓度(mg/L)表示水的硬度.我国生活饮用水规定,总硬度以 CaCO3计,不得超过450 mg/L.
计算公式:水的硬度= ×100.09(mg/L)式中C为EDTA的浓度,V为EDTA的体积,100.09为CaCO3的质量
二、试剂
1、EDTA标准溶液(0.01mo/L):称取2 g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Na2H2Y.2H2O)于250 mL 烧杯中,用水溶解稀释至500mL .如溶液需保存,最好将溶液储存在聚乙烯塑料瓶中.
2、氨性缓冲溶液(pH=10):称取20g NH4Cl固体溶解于水中,加100ml浓氨水,用水稀释至1L.
3、铬黑体(EBT)溶液(5g.L-1):称取0.5 g铬黑体,加入25mL 三乙醇胺、75 mL乙醇
4、Na2S 溶液(20g/L)
5、三乙醇氨溶液(1+4)
6、盐酸(1+1)
7、氨水(1+2)
8、甲基红:1g/L 60%的乙醇溶液
9、镁溶液:1gMgSO4.7H2O 溶解于水中,稀释至200mL
10、CaCO3基准试剂:120℃干燥2h.
11、金属锌(99.99%):取适量锌片或锌粒置于小烧杯中,用 0.1mol/LHCl清洗1min,以除去表面的氧化物,再用自来水和蒸馏水洗净,将水沥干,放入干燥箱中100℃烘干(不要过分烘烤,)冷却.
三、步骤
1、EDTA的标定.
标定EDTA的基准物较多,常用纯 CaCO3 ,也可用纯金属锌标定,其方法如下:
(1)金属锌为基准物质:准确称取0.17-0.20g 金属锌置于 100mL 烧杯中,用1+1 HCl,5mL立即盖上干净的表面皿,待反应完全后,用水吹洗表面皿及烧杯壁,将溶液转入250mL 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用移液管平行移取 25.00ml Zn2+ 的标准溶液三份分别于 250mL锥形瓶中,加甲基红1滴,滴加(1+2) 的氨水至溶液呈现为黄色,再加蒸馏水25mL ,氨性缓冲溶液10mL,摇匀,加EBT指示剂2-3滴,摇匀,用EDTA溶液滴至溶液有紫红色变为纯蓝色即为终点.计算EDTA溶液的准确浓度.
(2)CaCO3为基准物质;准确称取CaCO3 0.2g-0.25g 于 烧杯中,先用少量的水润湿,盖上干净的表面皿,滴加1+1 HCl 10mL,加热溶解.溶解后用少量水洗表面皿及烧杯壁,冷却后,将溶液定量转移25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用移液管平行移取25.00mL标准溶液三份分别加入250mL锥形瓶中,加1滴甲基红指示剂,用(1+2)氨水溶液调至溶液由红色变为淡黄色,加20mL水及5mLMg2+ 溶液,再加入pH=10 的氨性缓冲溶液由红色变为纯蓝色即为终点,计算EDTA溶液的准确浓度.
2、自来水样的分析.
打开水龙头,先放数分钟,用已洗净的试剂瓶承接水样500-1000mL,盖好瓶塞备用.
移取适量的水样(用什么量器?)(一般为50-100mL,视水的硬度而定),加入三乙醇胺3 mL ,氨性缓冲溶液5 mL ,EBT指示剂2-3滴,立即用EDTA标准溶液滴至溶液由红色变为纯蓝色即为终点.平行三份,计算水的总硬度,以CaCO3表示.
注意:
1、自来水样较纯、杂质少,可省去水样酸化、煮沸,加 Na2S 掩蔽剂等步骤.
2、如果EBT指示剂在水样中变色缓慢,则可能是由于 Mg2+ 含量低,这时应在滴定前加入少量 Mg2+ 溶液,开始滴定时滴定速度宜稍快,接近终点滴定速度宜慢,每加1滴EDTA溶液后,都要充分摇匀.
㈢ 水质分析质量控制
水质分析质量控制的目的是把分析工作中的误差,减小到一定的限度,以获得准确可靠的测试结果。
分析质量控制是发现和控制分析过程产生误差的来源,用以控制和减小误差的措施。
分析质量控制过程是通过对有证参考物质 (或控制样品) 的检验结果的偏差来评价分析工作的准确度; 通过对有证参考物质 (或控制样品) 重复测定之间的偏差来评价分析工作的精密度。
(1) 分析误差
分析工作中的误差有 3 类: 系统因素影响引起的误差、随机因素引起的误差和过失行为引起的误差。
测定加标回收率表述准确度。
用重复测定结果的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述精密度。
(2) 校准曲线和回归
校准曲线是描述待测物质浓度或量与检测仪器响应值或指示值之间的定量关系曲线,分为 “工作曲线”(标准溶液处理程序及分析步骤与样品完全相同) 和 “标准曲线”(标准溶液处理程序较样品有所省略,如样品预处理) 。
图79.5 标准曲线
校准曲线制作 (图79.5)
在测量范围内,配制的标准溶液系列,已知浓度点不得小于 6 个 (含空白浓度) ,根据浓度值与响应值绘制校准曲线,必要时还应考虑基体的影响。
制作校准曲线应与批样测定同时进行。
在校正系统误差后,校准曲线可用最小二乘法对测试结果处理后绘制。
校准曲线的相关系数 (r) 绝对值一般应大于或等于 0.999; 否则需从分析方法、仪器量器及操作等因素查找原因,改进后重新制作。
使用校准曲线时,应选用曲线的直线部分和最佳测量范围,不得任意外延。
理想情况下用校准曲线测定一批试样时,仪器的响应在测定期间是不变的 (不漂移) 。实际上,由于仪器本身存在漂移,需要进行再校准,如间隔分析已知浓度的标准样或样品校正。
(3) 分析方法的适用性检验
分析人员在承担新的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时,应对该项目的分析方法进行适用检验,包括空白值测定,分析方法检出限的估算,校准曲线的绘制及检验,方法的误差预测,如精密度、准确度及干扰因素等,以了解和掌握分析方法的原理、条件和特性。
a.空白值测定。空白值是指以实验用水代替样品,其他分析步骤及所加试液与样品测定完全相同的操作过程所测得的值。影响空白的因素有: 实验用水质量、试剂浓度、器皿洁净程度、计量仪器性能及环境条件、分析人员的操作水平和经验等。一个实验室在严格的操作条件下,对某个分析方法的空白值通常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
空白值的测定方法是每批做平行双样测定,分别在一段时间内 (隔天) 重复测定一批,共测定 5~6 批。按式 (79.1) 计算空白平均值:
岩石矿物分析第四分册资源与环境调查分析技术
式中: 为空白平均值; Xb为空白测定值; p 为批数; n 为平行份数。
按式 (79.2) 计算空白平行测定 (批内) 标准偏差:
岩石矿物分析第四分册资源与环境调查分析技术
式中:Swb为空白平行测定(批内)标准偏差;Xij为各批所包含的各个测定值;i为代表批;j为代表同一批内各个测定值;p为批数;n为平行份数。
b.检出限的估算。检出限定义是某特定分析方法在给定的置信度(通常为95%)内可以从试样中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所谓“检出”是指定性检出,即判定试样中存有浓度高于空白的待测物质。检出限受仪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全程序空白试验值及其波动性影响。
根据全程序空白值测试结果来估算检出限
当空白测定次数n≥20时,按式(79.3)计算:
岩石矿物分析第四分册资源与环境调查分析技术
式中:DL为检出限;σwb为空白平行测定(批内)标准偏差(n≥20时)。
当空白测定次数n<20时,按式(79.4)计算:
岩石矿物分析第四分册资源与环境调查分析技术
式中:tr为显着性水平为0.05(单测)、自由度为f的t值;Swb为空白平行测定(批内)标准偏差(n<20时);F为批内自由度,等于p(n-1),p为批数,n为每批平行测定个数。
对各种光学分析方法,可测量的最小分析信号X1,按式(79.5)确定:
岩石矿物分析第四分册资源与环境调查分析技术
式中: 为空白多次测量平均值;Sb为空白多次测量的标准偏差;K为根据一定置信水平确定的系数。当置信水平约为95%时,K=3。
与XL-Xb即(KSb)相应的浓度或量即为检出限DL。
岩石矿物分析第四分册资源与环境调查分析技术
式中:S为方法的灵敏度(即校准曲线的斜率)。
为了评估Xb和Sb,空白测定次数应足够多,最好为20次。
当遇到某些仪器的分析方法空白值测定结果接近于0.000时,可配制接近浓度的标准溶液来代替纯水进行空白值测定,以获得有实际意义的数据进行计算。
不同分析方法的具体规定:某些光度法是以吸光度(扣除空白)为0.010相对应的浓度值为检出限。色谱法以检测器能产生与基线噪声相区别的响应信号时所需进入色谱柱的待测物质最小量为检出限,一般为基线噪声的两倍。
c.测定下限(又称为检测限、测量限)。在限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用特定方法能够准确定量被测物质的最低浓度或含量,称为该方法的测定下限。
本篇对测定下限使用了两个术语,即最低检测质量和最低检测质量浓度。
最低检测质量:系方法能够准确测定的最低质量。
最低检测质量浓度:为最低检测质量所相对应的质量浓度。
本篇所列测定下限(最低检测质量),在光度法中系按净吸光度0.02所对应的含量或质量浓度。
d.精密度检验。精密度是指使用特定的分析程序,在受控条件下重复分析测定的均一样品所获得测定值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检验分析方法精密度时,通常以空白溶液(实验用水)、标准溶液(浓度可选在校准曲线上限浓度值的0.1倍和0.9倍)、水样和水样加标样等几种分析样品,求得批内、批间标准偏差。各类偏差值应等于或小于分析方法规定的值。
精密度检验结果的评价:
由空白平行试验批内标准偏差,估计分析方法的检测限。
比较各溶液的批内变异和批间变异,检验变异差异的显着性。
比较水样与标准溶液测定结果的标准值差,判断水样中是否存在影响测定精度的干扰因素。
比较加标样品的回收率,判断水样中是否存在改变分析准确度,但可能不影响精密度的组分。
e.准确度检验。准确度是反映方法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综合指标,检验准确度可采用:
a)使用标准物质进行分析测定,比较测定值与保证值,其绝对误差或相对误差应符合方法规定的要求。
b)测定加标回收率(向实际水样中加入标准,加标量一般为样品含量的0.5~2倍,且加标后的总浓度不应超过方法的测定上限浓度值)回收率应符合方法规定的要求。
c)测定加标回收率应对同一样品用不同原理的分析方法进行比对。
干扰试验:
通过干扰试验,检验实际样品中可能存在的共有物是否对测定有干扰,了解共存物的最大允许浓度,干扰可能导致正或负的系统误差,干扰作用大小与待测物浓度和共存物浓度大小有关,应选择两个(或多个)待测物浓度值和不同浓度水平的共存物溶液进行干扰试验测定。
d)分析质量控制方法与要求。
质量控制图:
常用的质量控制图有均值标准差控制图(X-s图)、均值极差控制图(X-R图)、加标回收控制图(p-控制图)和空白值控制图(Xb-sb图)等。质量控制图绘制与判断见(图79.6)。
图79.6 质量控制图
(a)逐日分析质量控制样达20次以上,计算统计值。绘制中心线、上、下控制线、上、下警告线和上、下辅助线,按测定次序将相对应的各统计值在图上植点,用直线连接各点即成质量控制图。当积累了新的20批数据,应绘制新的质量控制图,作为下一阶段的控制依据。
(b)落于上、下辅助线范围内的点数若小于50%,则表明此图不可靠;连续7点落于中心线一侧则表明存在系统误差;连续7点递升或递降则表明质量异常,凡属上述情况之一者应立即中止实验,查明原因,重新制作质量控制图。
(c)在日常分析时,质量控制样与被测试样同时进行分析,然后将质量控制样测试结果标于图中,判断分析过程是否处于控制状态。
(d)控制限(3s)。如果一个测量值超出控制限,立刻重新分析。如果重新测量的结果在控制限内,则可以继续分析工作;如果重新测量的结果超出控制限,则停止分析工作并查找问题予于纠正。
(e)警告限(2s)。如果3个连续点有2个超过警告限,分析另一个样品。如果下一个点在警告限内,则可以继续分析工作了;如果下一个超出警告限,则需要评价潜在的偏差并查找问题予于纠正。
平行双样法:
测定率要求。每批测试试样品随机抽取10%~20%进行双样测定。若试样数量较少时,应增加平行双样测定比例。
允许差。表79.3列出了不同浓度平行双样分析结果的相对偏差最大允许参考数值,其相对偏差的计算见式(79.7):
岩石矿物分析第四分册资源与环境调查分析技术
式中:η为相对偏差,%;X1、X2为同一水样两次平行测定的结果。
DZ/T0130—2006(第6部分水样分析)规定,重复分析相对偏差允许限依据下列数学模型计算:
岩石矿物分析第四分册资源与环境调查分析技术
式中:y为重复分析相对偏差允许限,%;x为各组分分析结果的浓度,ng/L;c为重复分析相对偏差允许限系数(见DZ/T0130—2006附录A表A.01。附录A中未列项目,c值依据客户对质量的要求自行确定,一般取c=1)。
表79.3 平行双样分析相对偏差允许值
注:平行双样分析包括密码平行双样分析,它反映测试结果的精密度。
加标回收分析:
在测定试样时,于同一试样中加入一定量的标准物质进行测定,将测定结果扣除试样的测定值,计算回收率。加标回收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测试结果的准确度。在实际应用时应注意加标物质的形态、加标量和试样基体等。每批相同基体类型的试样应随机抽取10%~20%进行加标回收分析。
按下式计算回收率:
岩石矿物分析第四分册资源与环境调查分析技术
式中:P为回收率,%;μa为加标水样测定值;μb为原水样测定值;m为加入标准的质量。
标准参考物(或质控样)对比分析:
标准参考物是一种或多种经确定了高稳定度的物理、化学和计量学特性,并经正式批准可作为标准使用,以便用来校准测量器具、评价分析方法或给材料赋值的物质或材料,用于评价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的准确度。采用标准参考物(或质控样)和试样同步进行测试,将测试结果与标准样品值相比较,以评价其准确度和检查实验室内(或个人)是
否存在系统误差。
不同分析方法对比分析:对同一试样采用具有可比性的不同分析方法进行测定,若结果一致,表明分析质量可靠。多用于标准物质的定值等。
(4)水质分析数据的正确性与判断
各种离子在水体中处于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平衡状态之中,任何一种平衡因素的变化,都必然会使原有的平衡发生改变,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因此利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如电荷平衡沉淀平衡等,可以及时发现较大的分析误差和失误,控制和核对数据的正确性,弥补分析质量不能对每份样品提供可靠控制的不足。表79.4中列出了水体的各种化学平衡和误差计算公式。
表79.4 水体中各种化学平衡、误差计算公式及评价标准
续表
注:为了计算方便,可建立测定数据正确性检验的计算机程序。在报告结果的同时,报告正确性检验的计算结果。
参考文献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水样的采集与保存(GB/T5750.2—2006)[S].2006.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水质分析质量控制(GB/T5750.3—2006)[S].2006.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水质采样样品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GB12999—91)[S].1991.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中国地质调查局.2006.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1∶50000~1∶250000[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87.水样的采取、保存和送检规程[S].北京:地质出版社
㈣ 如何进行水质化验
水质分析化验方法 (一)总硬度的测定 1、原理、 形成稳定的络合物, 钙离子和镁离子都能与 EDTA 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其络合稳定常数分别为 1010.7 和 108.7.考虑到 EDTA 受酸效应的影响 将溶液 PH 值控制为 10 时,钙、镁离 受酸效应的影响,将溶液 考虑到钙 完全络合,因此在此条件下测定的应是两者的总量,即总硬度。 子都与 EDTA 完全络合,因此在此条件下测定的应是两者的总量,即总硬度。 2、主要试剂、 (1)氨一氯化铵缓冲溶液(PH=10)称取 67。5g 氯化铵溶于 200ml 水中, )氨一氯化铵缓冲溶液()。 氨水, 加入 570ml 氨水,用水稀释至 1000Ml;; (2)三乙醇胺) 1+1 水溶液; 水溶液; 称取 1g 酸性铬蓝 K (3)酸性铬蓝 K-萘酚绿 B(简称 K-B)混合指示剂) 萘酚绿() 置于研钵中, 干燥的分析纯硝酸钾磨细混匀。和 2.5g 萘酸绿 B 置于研钵中,加 50g 干燥的分析纯硝酸钾磨细混匀。 (4)EDTA 标准溶液 3、测定步骤、 水样(必要时先用中速滤纸过滤后再取样 必要时先用中速滤纸过滤后再取样)于 锥形瓶中,加取 50.00ml 水样 必要时先用中速滤纸过滤后再取样于 250ml 锥形瓶中加 10mlPH=10 的缓冲溶液,加入少许 K-B 指示剂用 EDTA 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 的缓冲溶液, 指示剂,用 红色变为蓝色时即为终点, 记下所消耗的 EDTA 标准溶液的体积 水样的总硬度 X 标准溶液的体积.水样的总硬度 红色变为蓝色时即为终点,为 C(EDTA)=0.01mol/L 或 C(1/2EDTA)=0.02mol/L. 式中 C(1/2EDTA)——取 1/2EDTA 为基本单元时的浓度,mlo/L; ——取 为基本单元时的浓度, —— V1——滴定时消耗的 EDTA 溶液体积,ml; ——滴定时消耗的 溶液体积, —— V——所取水样体积,ml。 ——所取水样体积,。 ——所取水样体积 总硬度以 CaCO3 计时式中 M(CaCO3)—— ——COCO3 的摩尔质量,g/mol; 的摩尔质量, —— 1 C(EDTA)—— ——EDTA 溶液的浓度,mol/L. 溶液的浓度, ——
㈤ 水样采取的质量控制
水样采取的质量控制的目的是检验采样过程的质量,是防止样品采集过程中水样受到污染或发生变质的措施。
(1) 现场空白
现场空白是指在采样现场以纯水作样品,按照测定项目的采样方法和要求,与样品相同条件下装瓶、保存、运输,直至送交实验室分析。
(2) 运输空白
运输空白是以纯水作样品,从实验室到采样现场又返回实验室。运输空白可用来测定样品运输、现场处理和贮存期间或由容器带来的可能沾污。
每批样品至少有一个运输空白。
(3) 现场平行样
现场平行样是指在同等采样条件下,采集平行双样密码送实验室分析,测定结果可反映采样与实验室测定的精密度。当实验室精密度受控时,主要反映采样过程的精密度变化状况。
现场平行样要注意控制采样操作和条件的一致。对水质中非均相物质或分布不均匀的污染物,在样品灌装时摇动采样器,使样品保持均匀。
(4) 现场加标样或质控样
取一组现场平行样,将实验室配置的一定浓度的被测物质的标准溶液,等量加入到其中一份已知体积的水中,另一份不加标样,然后按样品要求进行处理,送实验室分析。将测定结果与实验室加标样对比,掌握测定对象在采样、运输过程中的准确变化情况。现场加标除加标在采样现场进行外,其他要求应与实验室加标样相一致。现场使用的标准溶液与实验室使用的一致。
现场质控是指标准样与样品基体组分接近的标准控制样带到采样现场,按样品要求处理后与样品一起送实验室分析。
现场加标样或质控的数量,一般以控制在样品总量的 10%左右,每批样品少于 2 个。
㈥ 质量控制有哪些条件
(1)总体要求。
①参加竣工验收监测采样和测试的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持证上岗;
②监测仪器在检定有效期内;
③监测数据经三级审核。
(2)水质监测分析过程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水样的采集、运输、保存、实验室分析和数据计算的全过程均按照《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四版)的要求进行。
即做到:
①采样过程中应采集不少于10%的平行样;
②实验室分析过程一般应加不少于10%的平行样;
③对可以得到标准样品或质量控制样品的项目,应在分析的同时做10%的质控样品分析,对无标准样品或质量控制样品的项目,但可进行加标回收测试的,应在分析的同时做10%加标回收样品分析。
(3)气体监测分析。
①尽量避免被测排放物中共存污染因子对仪器分析的交叉干扰;
②被测排放物的浓度应在仪器测试量程的有效范围内,即仪器量程的30%~70%;
③烟尘采样器在进入现场前应对采样器流量计、流速计等进行校核。烟气监测(分析)仪器在测试前按监测因子分别用标准气体和流量计对其进行校核(标定),在测试时应保证其采样流量。
(4)噪声监测分析。①监测时使用经计量部门检定、并在有效使用期内的声级计;
②声级计在测试前后用标准发生源进行校准,测量前后仪器的灵敏度相差*0。5dB,若>0。5dB则测试数据无效。
(5)固废监测分析。按国家有关规定、监测技术规范和有关质量控制手册中的要求进行。
过程控制:
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在产品质量控制中的地位。进入90年代以来,质量控制学说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代质量工程技术把质量控制划分为若干阶段,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叫做质量设计。在制造中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测,该阶段称做质量监控阶段。
以抽样检验控制质量是传统的质量控制,被称之为事后质量控制。在上述若干阶段中最重要的是质量设计,其次是质量监控,再次是事后质量控制。对于那些质量水平较低的生产工序,事后检验是不可少的,但质量控制应是源头治理,预防越早越好。
事后检验控制要逐渐取消。事实上一些发达国家中的企业已经取消了事后检验。综上所述,过程监控是产品质量一个源头控制质量的关键。
㈦ 水质现行有效标准方法具体内容
[编辑本段]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也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不同用途的水质要求有不同的质量标准。有国务院各主管部委、局颁布的国家标准,省、市一级颁布的地方标准,有不同行业统一颁布的行业标准和各大型全国性企业统一颁布的企业标准。
水资源保护和水体污染控制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制订水体的环境质量标准,保证水体质量和水域使用目的;另一方面要制订污水排放标准,对必须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进行必要而适当的处理。对水质要求最基本的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由国家环保总局发布GB3838-2002。GB表示国标,3838表示标准号,2002表示发布年代。依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规定,地面水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我国地面水分五大类:
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回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参考:
一类水质:水质良好。地下水只需消毒处理,地表水经简易净化处理(如过滤)、消毒后即可供生活饮用者。
二类水质:水质受轻度污染。经常规净化处理(如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其水质即可供生活饮用者。
三类水质: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四类水质:适用于一般工业保护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五类水质: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超过五类水质标准的水体基本上已无使用功能。
对污水排放国家环保总局也制订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另外,为使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2000年国家环保总局又制订了"一控双达标"政策:
"一控"--对主要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
"双达标"--重点企业、工业企业污染源处理达标;城市的地面水和空气质量实现按功能区达标。
环保工作总的目标:抓好总量控制、清洁生产、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农村环境保护、环保产业、核安全、环境管理能力和环境国际合作;执行产业改造政策,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产品,结合技术改造,促进国有企业达标;推行ISO绿色产品国际认证;加快治理设施建设进度,巩固达标成果,对逾期不能达标的企业,限期治理和停产或关闭,大力开展执法检查和监督。 [编辑本段]中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修订中国卫生部于2001年6月7日颁布了新《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并于2001年9月1日起执行。其中对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的一些项目作了修改并增加了一些项目,这是继1985年颁布《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16年后跨出的一大步。它为改进居民生活饮用水水质提供了有力保证,为居民生活饮用水水质与国际接轨创造了条件。
1.新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主要特点
1.1 饮水与生活用水
新的水质标准卫生规范明确规定:生活饮用水是由集中式供水单位直接供给居民作为饮水和生活用水。就是说,不只是饮水应达到这个水质,生活用水就可以降低到另个水质,而是生活用水也要求达到这个水质。生活用水中除了冲马桶,洗地,浇灌花草外,象淋浴、洗漱、洗衣也应高要求,因皮肤能吸收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1.2 新修订的水质指标主要特点
新的水质标准共96项,分为常规检验项目和非常规检验项目。
该规范规定了34项常规检验项目。在原35项(1985年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水质项目基础上还增加了铝(0.2 mg/L)、粪大肠菌群(每100 mL水样中不得检出)(世界卫生组织有规定)与耗氧量。另据统计:银,DDT,666,苯并(a)芘在一般情况下都不超标,因此这次修订把它们列入非常规检验项目。同时,对镉、铅、四氯化碳作了较严的规定。如将镉由0.01mg/L改成0.005mg/L、铅由 0.05 mg/L改为0.01 mg/L 、四氯化碳由0.03 mg/L 改为0.002 mg/L。
非常规检验列入62项,除10项无机物外皆为有毒有害有机物,增加了有关的农药、除草剂、微囊藻毒素-LR,消毒副产物:三卤甲烷、卤乙酸、亚氯酸盐、一氯胺等与其它有毒有害有机物。
常规检验项目中比较大的变动:浊度由原来的3 NTU改为1 NTU;也留有余地,即特殊情况下不超过5NTU。此外增加了新的有机物综合性指标--耗氧量。
浊度原来是属于感观性的,但据国际上研究,浊度不仅是感官性指标而且是微生物指标,因为浊度低,才使细菌病毒裸露于水中,消毒剂与之反应才能有效杀灭。中国大中城市自来水厂目前出厂水大都在1 NTU以下,只要经过严格净化,是可以达到的。
2.在新修订的水质指标中增加耗氧量的依据
2.1 水源水质与有机物
中国水环境污染严重,主要超标项目是有机物和氨氮,这与中国城镇生活污水没得到有效处理有关。
水中有机物含量高时会直接影响水的臭与味,让人厌恶。人们对水中有机物的危害的关注,从有毒有害有机物到三致(致畸、致突变、致癌)物质又发展到目前的内分泌干扰物(类激素) 。一般水中有机物是微量的,甚至是痕量的,要从人类健康上反映,需要有个长期的过程(20~30年)。目前我们能够测出并研究其对人类健康影响的水中有机物才数百种,随着分析测定方法与分析仪器的发展、提高,能被测出的有机物将越来越多,而这些有机物对人的危害的全面研究也需时日,所以当我们尚未认识它们的危害前,对其总量(也即宏观上)进行一定的控制,对中国人民未来健康是必要的。
根据中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修订)第20条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划定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其他等级保护区。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取水口附近可以划定一定的水域和陆域为一级保护区。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外,可以划定一定的水域和陆域为其他等级保护区。……对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2000年3月20日国务院令颁布了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其第21条明确规定:“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水质适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二级保护区内的水质适用国家Ⅲ类标准。”Ⅱ类标准中关于有机物综合性指标有CODCr,BOD5与高锰酸盐指数(即耗氧量CODMn),相应的限值是15 mg/L,3 mg/L与4 mg/L。
新的卫生规范中“水源选择及水质要求”5.1.7规定水源水中耗氧量不应超过4 mg/L,五日生化需氧量不应超过3 mg/L。规范5.3中明确:水质不符合5.1节和附录A中规定时,不宜作为生活饮用水水质,若限于条件需加以利用时,应采用相应的净化工艺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应符合规定并取得卫生行政部门的标准。
作为集中供水水源水质要求,必须是Ⅱ类标准, 当水源水质达不到要求时,就应加强处理使其达到水质标准而不是牵就现状,降低标准。
2.2 耗氧量指标的增加根据
新规范在常规检验中列入了耗氧量,作为有机物综合指标,限值是3 mg/L,这是相应于水源水应小于4 mg/L制定的,因一般常规工艺能去除20%~30%的耗氧量。诚然耗氧量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质,它对人的健康影响也没有明确的关系。但它代表着有机物质的多寡,在目前阶段,当我们缺乏经常检测一些具体的有机物条件和缺乏测定总有机物 (如TOC)手段时,用它控制有机物的相对总量,因其容易测得,可操作性强,便于经常检验,是必要的,是有针对性,符合中国国情的。展望未来终能采用TOC值来代替耗氧量这一指标。
耗氧量作为生活饮用水的一个水质项目,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质,也没有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具体数据。发达国家不采用耗氧量作水质指标,因为他们可以测出水中具体的各种有毒有害有机物的量。他们中有用TOC(总有机碳)作水质指标,但无具体数值,只规定TOC不得有大的变动。
作为有机物的综合性指标,大家认为TOC是最好的指标,但TOC值需由TOC仪测得,TOC仪价格昂贵,不是所有大城市都有,制水部门就更少了。将CODMn作为暂时性的水质指标,因其测定所用设备简单,分析测定方便,不需复杂的技术,一般水厂分析人员都可测定,所以是最适宜的。
3.结论
修订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中增加耗氧量作为水质指标是结合中国国情,全面提高市政供水水质、改善居民饮用水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是这次水质标准修改的重要进展。
《中国供水卫生》,2002,10(2),p2-4 [编辑本段]其他类型水质标准为满足不同行业发展对水质标准的需求,除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外,还有不少专业用水的水质标准。例如:
实验室用水国家标准
本标准为全国各个实验室提供了统一的纯净水水质参照系,使那些需要用到纯净水的实验工作拥有更强的可复制性。同时,也为各个纯净水净化系统生产厂家提供了行业标准。
中国实验室用水国家标准GB6682-2000一级二级三级PH范围(25℃)--5.0-7.5电导率(25℃),mS/m ≤0.010.100.50比电阻(25℃),MΩ·cm ≥1010.2可氧化物质,mg/L-0.080.40吸光度(254nm,1cm光程) ≤0.0010.1-蒸发残渣(105±2℃),mg/L ≤-1.02.0可溶性硅(SiO2)mg/L <0.010.02-
㈧ 在水质分析实验当中常用的公式都有哪些
生物实验总结
1.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3.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4.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5.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
7.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8.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9.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0.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11.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12.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3.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4.调查常见人类遗传病
15.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6.模拟尿糖的检测
17.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8.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9.探究水族箱(或鱼缸)种群落的演替
实验一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 绿色,RNA 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 物质鉴定
还原糖 + 斐林试剂 砖红色沉淀 脂 肪 + 苏丹III 橘黄色
脂 肪 + 苏丹IV 红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 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 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 )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 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 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 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三 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胞质接近无色。
知识概要:
取材 制片 低倍观察 高倍观察
考点提示: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 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 叶脉附近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
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7)若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则对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应如何调节?
视野应适当调暗一些,可用反光镜的平面镜来采光或缩小光圈。
(8)在强光照射下,叶绿体的向光面有何变化?叶绿体的受光面积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
实验四 观察有丝分裂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二)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 解离: 药液: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 : 1混合液).
时间: 3~5min .目的: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 漂洗: 用清水漂洗约3min. 目的: 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
3. 染色: 用质量浓度为0.01g / mL或0.02g / 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 5min
目的: 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
4. 制片: 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 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 目的: 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考点提示:
(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 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
(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 应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
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
(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 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再加一块载玻片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 压片时用力过大。
(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 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为何要漂洗? 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 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
(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
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
(10)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
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
(1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 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12)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
(1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 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
(14)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
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
实验五 比较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考点提示:
(1)为何要选新鲜的肝脏?因为在不新鲜的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由于细菌的破坏而降低。
(2)该实验中所用试管应选较粗的还是较细的?为什么?应选用较粗的,因为在较细的试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气泡,而影响卫生香的复燃。
(3)为何要选动物的肝脏组织来做实验,其他动植物的组织的研磨液能替代吗?因为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酶含量较丰富;其它动植物组织也含有少量的过氧化氢酶,所以能够替代。
(4)相同质量的块状肝脏和肝脏研磨液,哪一个催化效果好?为什么?研磨液效果好;因为它增加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
(5)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下个吸管?为什么?不可共用,防止过氧化氢酶与氯化铁混合,而影响实验效果。
实验六 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分离色素
2、步骤:
(1)提取色素
研磨
(2)制备滤纸条
(3)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
(4)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5)观察和记录: 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b).
考点提示:
(1)对叶片的要求?为何要去掉叶柄和粗的时脉?绿色、最好是深绿色。因为叶柄和叶脉中所含色素很少。
(2)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对实验有何影响?
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会使滤液和色素带的颜色变浅。
(3)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么来替代?用水能替代吗?
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来代替,但不能用水来代替,因为色素不溶于水。
(4)碳酸钙的作用?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
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不加碳酸钙,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
(5)研磨为何要迅速?要充分?过滤时为何用布不用滤纸? 研磨迅速,是为了防止丙酮大量挥发;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来。色素不能通过滤纸,但能通过尼龙布。
(6)滤纸条为何要剪去两角? 防止两侧层析液扩散过快。
(7)为何不能用钢笔或圆珠笔画线? 因为钢笔水或圆珠笔油中含有其它色素,会影响色素的分离结果。
(8) 滤液细线为何要直?为何要重画几次? 防止色素带的重叠;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带的颜色更深一些。
(9) 滤液细线为何不能触到层析液? 防止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
(10)滤纸条上色素为何会分离?
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们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
(11)色素带最宽的是什么色素?它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比什么色素大一些?
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它的溶解度比叶绿素b大一些。
(12)滤纸条上相互间距最大的是哪两种色素?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13)色素带最窄的是第几条色素带?为何?
第一条色素带,因为胡萝卜素在叶绿体的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少。
实验七 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1、条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活细胞,大液泡
2、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质量浓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3、步骤: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盖玻片一侧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液泡由大到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盖玻片一侧滴清水, 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4、结论: 细胞外溶液浓度 >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 < 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质壁分离复原
知识概要:制片 观察 加液 观察 加水 观察
考点提示:
(1)洋葱为何要选紫色的?若紫色过淡怎么办?
紫色的洋葱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液泡的大小变化;让阳光照射。
(2)洋葱表皮应撕还是削?为何? 表皮应撕不能削,因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
(3)植物细胞为何会出现质壁分离? 动物细胞会吗? 当细胞失去水分时,其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动物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4)质壁分离时,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复原时呢?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变小,紫色加深;当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时,液泡变大,紫色变浅。
(5)若发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什么?
细胞已经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过多或质壁分离时间过长)
(6)高倍镜使用前,装片如何移动?
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 中看到的是倒像。
(7)换高倍物镜后,怎样使物像清晰?视野明暗度会怎样变化?如何调亮?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
(8)所用目镜、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9)物像清晰后,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和放大倍数的关系?
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
(10)总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放大倍数具体指面积的放大倍数还是长度的放大倍数?
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11)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大小、多少、视野明暗的关系?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12) 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
(13)怎样利用质壁分离现象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 ①配制一系列浓度从小到大的蔗糖溶液 ②分别用以上不同浓度的溶液制成某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 ③用显微镜观察某植物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某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就介于不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和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之间。
实验八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考点提示:
(1)鸡血能用猪血代替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不能提取DNA。
(2)鸡血中为何要加柠檬酸钠?为何要弃去鸡血细胞的上清液?
防止血液凝固;因为上清液是血浆,不含细胞和DNA。
(3)胀破细胞的方法?能用生理盐水吗?
向血细胞中加入蒸馏水,使细胞大量吸水而胀破;不能用生理盐水,因为血细胞在蒸馏水中不能吸收水分。
(4)该实验中最好应用玻璃烧杯还是塑料烧杯?为什么? 最好用塑料烧杯,因为玻璃烧杯容易吸附DNA。
(5)前后三次过滤时,所用纱布的层数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第一次用一层纱布,有利于核物质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二次用多层纱布,能防止DNA丝状物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三次用两层纱布,既有利于DNA透过纱布,又能防止其它杂质透过纱布。
(6)若实验中所得黏稠物太少,其原因是什么? 第一次加蒸馏水过少,细胞未充分胀破;第二次加蒸馏水过多或过少;第一次过滤用了多层纱布;第二次过滤用了一层纱布;使用了玻璃烧杯。
(7)两次加入蒸馏水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是为了使血细胞吸水胀破;第二次是为了降低氯化钠的浓度,有利于DNA有析出。
(8)实验中搅拌溶液时,为何总要沿一个方向搅拌? 防止DNA分子受到损伤。
(9)两次析出DNA的方法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是加蒸馏水,降低氯化钠的浓度,促使DNA析出;第二次是加入冷酒精,因为DNA不溶于酒精溶液。
(10)三次溶解DNA的液体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第二次都是用浓度为2mol/L的氯化钠溶液,第三次用的是0。015mol/L的氯化钠溶液。其原理是DNA在氯化钠中的溶解度,是随着氯化钠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当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4mol/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2mol/L的氯化钠溶液和0。015mol/L的氯化钠溶液对DNA的溶解度都比较高。
(11)鉴定DNA时为何要用两支试管?其现象分别是什么?
其中不加DNA的试管起对照作用。该试管溶液不变色,另一支加有DNA的试管溶液变蓝色。
实验九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 + 6O2 + 6H2O 6CO2 + 12H2O + 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 2C2H5OH + 2CO2 + 少量能量
2、装置:(见课本)
3、检测:(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实验十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目的要求: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2、材料用具: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3、方法步骤:
(1)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4、讨论:(1)如何判断视野中的一个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还是减数第二次分裂?
(2)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相比,中期细胞中的染色体的不同点是什么?末期呢?
实验十一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方法步骤:
(1)洋葱长出约1cm左右的不定根时,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4℃),诱导培养36h。
(2)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 h,以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
(3)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4)观察,比较: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
3、讨论: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实验十二 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1、 要求: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2、 方法: 分组调查,汇总数据,统一计算.
3、计算公式: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 *100%
4、讨论: 所调查的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发病率是否与有关资料相符, 分析原因.
实验十三 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NAA(萘乙酸), 2,4-D, IPA(苯乙酸). IBA(吲哚丁酸)等
2、方法:
①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或一天。处理完毕就可以扦插了。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荫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②沾蘸法:把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3、预实验: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
4、实验设计的几项原则: ①单一变量原则(只有溶液的浓度不同);②等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即除溶液的浓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③重复原则(每一浓度处理3~5段枝条) ;④对照原则(相互对照、空白对照);⑤科学性原则
实验十四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培养酵母菌(温度、氧气、培养液):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
2、计数: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培养液厚0.1mm)
3、推导计算
4、讨论:根据7天所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推测影响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实验十五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2、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
实验十六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考点提示:
(1)什么是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2)为了便于调查工作的进行,在选择调查对象时,一般应选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植物?为什么?
一般应选双子叶植物,因为双子叶植物的数量便于统计。
(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线上,应如何统计?
只计算该样方相邻的两条边上的植物的数目。
(4)在某地域中,第一次捕获某种动物M只,标志后放回原处。第二次捕获N只,其中含标志个体Y只,求该地域中该种动物的总数。 MN/Y
(5)应用上述标志回捕法的条件有哪些?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②调查期中,没有迁入或迁出。③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实验十七 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要求:(1)水族箱必须是密封的,且是透明的,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2)组成成分: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各生物成分的数量不宜过多,以免破坏食物链
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法”。
第一步:共性处理实验材料,均等分组并编号。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应用一些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语言,如:“生长一致的”,“日龄相同的,体重一致的”等等。分成多少组要视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而定,(一般情况分两组)。编号最好用A、B、C或甲、乙、丙,而不用1、2、3 避免与实验步骤相混淆。
第二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处理各组材料。方法为一组为对照组(往往为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其余为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单因子变量),其他条件要注意强调出相同来,这是重要的得分点或失分点。至于变量是什么要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
第三步:相同条件培养(饲养、保温)相同时间。
第四步: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的预测(预期);首先要根据题目判断该题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如果是验证性实验,则结果只有一个,即题目中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探究性实验,则结果一般有三种:①实验组等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无影响。②实验组大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正相关。③实验组小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负相关。
㈨ 如何做水质情况分析
你可以在中国水质网上找一找你所需要的答案,上面很全面,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http://www.water800.com/jspx/jspx.htm
要分析结果真实可靠,首先自然需要所分析的样品具有代表性。在分析之前,如何采样得到具有代表性的样品,是一个不可掉以轻心的问题。
一、如何获得一个具有分析意义的典型样品
获得一个有代表性的样品是任何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取样过程中的过失和误差在以后的分析中是不可能校正的。样本的来源不同,取样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因为样品量的大小(sample size)和不均匀性(inhomogeneity)的不同。有的情况下采样可能是一个难题。
在不均匀的大环境中取样,许多情况下不得不多次采样。任何在特定环境、区域和时间所采的单一的样品,虽然它们在局部有代表性,但对于整个样本母体可能就不具有代表性。
如果我们需要对一个化工厂对大气污染的影响作一个研究,随着上、下风这样的因素上的不同和采样点三维的位置不同,取样可能会有所偏差。如果样本母体含有溶液和悬浮物,所采样品可能是不均一的。被分析物也可能以不同的浓度分布在不同的两相中。要想获得有典型价值的样品,多点取样是必需的。应该根据可操作的采样方案进行采样,有可能的话应对这些方案根据统计学加以验证。
在职业卫生研究中,取样计划通常必须既要考虑一个工人暴露在有毒化合物的瞬间高峰值(peak transient value),也要考虑一个常规工作日中的加权平均值(weighted average)。
这两种分析对应的采样频率有非常大的区别:前一种情况下需在短期中作重复的采样(re—petitive sampling),另一种需要作累积的采样(accumulative sampling)。植物样品本质上是不均匀的,并且其形式不适于直接拿去作仪器分析。对它们去作采样可能要做烘干、切断、 粉碎、挤压、混合或者筛选韵工作,以减小样品的不均匀性和样品的体积。对于所得到的干燥、细碎、流动性的粉末样品,可以重新混合制备一个均匀的二次取样的样品。为了使最终的分析数据可靠并且有意义,采样过程应严格按照计划认真细心地进行,有可能的话这些采样方案应尽可能通过统计学的验证。这些采样方案应该包括在向管理和审批部门(比如药监局)呈交的申报材料中,或者作为符合上述部门各项规定建立起来的草案的一部分。
如果发生了样品的污染、对样品进行粗枝大叶的采集和处理,以及样品在储存过程中发生变化等问题时,和分析过程中出错一样,所得的分析结果也都不可能反映真实的情况。在微量分析的水平,几乎被分析物接触的任何表面都可能变成污染源。从采样到分析样品的时间里,样品发生遇光分解(photo—decomposition)、吸附(adsorption)、挥发损失(vaporization loss)、受热分解(thermal decomposition)、被细菌侵蚀(microbial action)、发生化学反应等等都可能使最终的分析结果无效。留作以后分析用的样品应该避光,盛放在玻璃容器中在低温下保存,来尽可能地抑制发生以上所述的变化,也可能要求采用加入防腐剂、抗氧化剂和调节样品的pH值等方法。组织和食物样品在浸泡时可能会释放酶,导致所储存样品的化学组成发生变化。因此这些样品最好是整个放在液氮中冷冻储存,在分析前再对样品解冻后,再作处理、测定。样品中被分析物和基质的特性都影响分析者所应采取的措施,以保持到分析的时候为止样品的真实完整。
㈩ 水分测定有哪几种主要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经典水分分析方法已逐渐被各种水分分析方法所代替,目前市场上主要存在的水分测定仪
主要有卤素水分仪、红外水分仪、露点水分仪、微波水分仪、库仑水分仪、卡尔•费休水分测定仪,以及一些专用水分仪。这些仪器测定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再现性好,并能连续测定,自动显示数据。
1、红外水分测定仪操作简单,耗时少,测量结果准确,故红外水分仪可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烟草、粮食等行业的实验分析和日常进货控制及过程检测。
2、卡尔•费休法属经典方法,又称为 微量水分测定仪,其主要应用于水分值含量较低的样品检测,经过近年来改进,大大提高了准确度,扩大了测量范围, 已被列为许多物质中水分测定的标准方法。
3、露点水分测定仪操作简便,仪器不复杂,所测结果一般令人满意,常用于永久性气体中微量水分的测定。但此法干扰较多,一些易冷换气体特别在浓度较高时会比水蒸气先结露产生干扰。
4、微波水分测定仪利用微波场干燥样品,加速了干燥过程,具有测量时间短,操作方便,准确度高、适用范围广等特点,适用于粮食、造纸、木材、纺织品和化工产品等的颗粒状、粉末状及粘稠性固体试样中的水分测定,还可应用于石油、煤油及其他液体试样中的水分测定
5、库仑水分测定仪常用来测定气体中所含水分。此法操作简便,应答迅速,特别适用于测定气体中的痕量水分。如果用一般的化学方法测定,则是非常因难的事情。但电解法不宜用于碱性物质或共轭双烯烃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