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烟气是否有与颗粒物分析方法类似的参比方法应用于CEMs
喊粗暴的刚才哭黑科技发扣扣卷发棒减肥根据裤腰带居然库存急得很
B.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规定pm10的年均值的一级浓度值为多少
由下表可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规定pm10的年平均值的一级浓度值为40mg/m³。
(2)颗粒物标准分析方法是扩展阅读:
最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调整内容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作了如下调整:
一是调整了环境空气功能区分类方案,将三类区(特定工业区)并入二类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二是调整了污染物项目及限值,增设了PM2.5平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收紧了PM10、二氧化氮、铅和苯并芘等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三是收严了监测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将有效数据要求由50%-75%提高至75%—90%;
四是更新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颗粒物等的分析方法标准,增加自动监测分析方法;
五是明确了标准实施时间。规定新标准发布后分期分批予以实施。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
环境空气功能区分为二类: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二类区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C. 大气颗粒物的研究方法
7.5.1.1 典型环境类型的选择
环境工作的任务是环境监测、环境评价和环境治理。大气颗粒物主要由人为来源和自然来源,因此必须对这两种来源的颗粒物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方能反映颗粒物污染的全貌特征。因而典型环境的选择,关系到环境监测及环境评价任务的成败。
以大气环境中颗粒汞污染研究为例,说明如下。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近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人为的汞排放量越来越大,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大气沉降是汞由岩石圈进入其他圈层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通过在大气中的运移,汞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污染物,汞危害问题引起了国际环境、卫生界的极大关注。
我国对汞污染的研究更具紧迫性。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比例高达74.9%。而且我国煤炭中汞含量高于世界煤,尤其是西南地区的煤炭中汞含量较高。燃煤的大气汞排放因子为64.0%~78.2%,燃煤释放的汞对环境生态系统的污染是严重的。可以预计的是,人为来源的颗粒汞排放集中于城市,尤其是城市的工业区,如金属冶炼等。研究这些排放源对颗粒汞的影响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我国南方地区(如贵州、湖南、四川)分布着世界级的汞矿群,含矿层及其相邻地层(厚达数千米)的汞含量远高于地壳克拉克值,存在着面积广大的高汞地球化学异常区,是颗粒汞的自然排放的主要来源,植被的破坏、矿山的开采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势必加重颗粒汞的自然排放。加重了环境汞的负荷。综合以上因素,将城市工业区和高汞地球化学异常区作为颗粒汞污染研究的典型环境类型,是适合的。
7.5.1.2 采样点的布置
在大气污染的监测现场,从非均匀气体体系中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大气颗粒物样品是研究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采样点布置的基本原则是:保证观测数据的代表性。针对不同的研究任务和环境类型,将监测现场划分为若干个功能区,每个功能区内布置若干个采样点。当研究目的是反映研究区域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的一般规律时,应避开局部污染源的影响;而在进行污染源对环境的污染评价时,采样点的位置必须保证采集到这些污染源的样品。
采样过程中,同时系统收集所研究地区的气象、水文、植被和人口密度等资料。
采样点应选择在具有代表性的地形并考虑下垫面特征的地方。采样点四周视野开阔,无高大建筑物的阻挡,距烟囱的距离至少为其高度10倍以上,风场比较均匀。
点位确定之后应注意取样高度,取样高度一般为地面以上3~17 m,最好在5~10 m范围内。在屋顶采样时,高度至少高于屋顶1.5 m。
7.5.1.3 样品的采集
样品的采样有多种方法:重力沉降、离心分离、撞击、过滤、静电沉降、热沉降、超声凝聚等等。对于TSP、PM10和PM2.5样品,过滤法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采样方法。降尘样品一般采用重力自然沉降方法。
过滤法就是使空气通过滤膜而达到大气颗粒物与气体相分离的目的。过滤效率是滤膜选择时必须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主要由颗粒的几何形态、成分和流速决定,一些常用的滤膜材料的优缺点如表7.5.1所示。
每种材料都含有少量与材料种类有关的杂质,当所作分析的目标元素含量与材料的空白水平量级接近时,滤膜杂质的含量决定了样品分析的检出限。滤膜材料的选择通常由取样参数和分析方法决定,滤膜在使用之前一般都要经过酸洗或者加热进行脱气处理。
当被研究的大气颗粒物样品中包含有挥发性强的或易受氧化的成分时,采样时间不宜太长。一旦采样完成,应立即密封保存,尽快称重和进行分析,否则易造成误差。
在采样过程中,由于滤膜易受潮,必须在恒温、恒湿条件下,称量采样前后的滤膜,以求得准确的大气颗粒物的质量。
采样时,应保留10%的滤膜作为本底空白。以便测定目标元素在滤膜中的背景值。
采用重力自然沉降方法采集降尘样品时,为防止风将已沉降的颗粒物吹掉,加入乙二醇水溶液可使采集器底部保持湿润,还可以防止冰冻、抑制微生物和藻类的生长。
表7.5.1 各种滤膜的特点
7.5.1.4 样品分析
样品分析的内容包括:
(1)成分分析(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特殊研究任务确定的有毒、有害元素等)
许多化学的、物理的分析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大气颗粒物的组分研究。如比色法、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质子荧光分析、X射线荧光分析、扫描电镜X荧光分析、中子活化分析等。
(2)大气颗粒物的主要矿物组成分析
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方法。
(3)颗粒物的表面特征分析(采用扫描电镜结合X射线能谱分析技术进行)
包括颗粒物的形态、颗粒物表面与人为污染有关的并具有生物毒作用的金属元素相对含量、这些元素在不同粒径颗粒物表面的分布特点、各种元素的检出频率等等。
其中,成分分析是主要的研究内容。大气颗粒物样品具有以下特征:
a.在大气中的浓度很小(mg/m3~μg/m3),其中所含的目标元素的浓度很低(103~10-3 ng/m3),要求选择灵敏度高、确度好的分析方法。
b.大气颗粒物中含有大量元素,其相互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为了鉴别污染物的来源、计算各个污染源的贡献率,需要进行多元素分析。
c.大气颗粒物中含有经高温灼烧过的碳质微粒,较难完全溶解,而且还含有部分易挥发的元素如Hg、As、Se等。因此,要求用不破坏样品的分析方法,才能准确地测定其全量。
核物探中的中子活化分析方法由于其灵敏度高、准确度好、可不破坏样品同时测定四五十种微量元素的含量。是大气颗粒物样品分析的一个重要方法。
D.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量方法
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 用重量法测定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方法一般分为大流量(1.1—1.7m3/min)和中流量(0.05—0.15m3/min)采样法。其原理基于: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使之通过已恒重的滤膜,则悬浮微粒被阻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气体积,即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质量浓度。
本实验采用中流量采样法测定。 1.中流量采样器:流量50—150L/min,滤膜直径8—10cm。
2.流量校准装置:经过罗茨流量计校准的孔口校准器。
3.气压计。
4.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或聚氯乙烯滤膜。
5.滤膜贮存袋及贮存盒。
6.分析天平:感量0.1mg。 1.采样器的流量校准:采样器每月用孔口校准器进行流量校准。
2.采样
(1)每张滤膜使用前均需用光照检查,不得使用有针孔或有任何缺陷的滤膜采样;
(2)迅速称重在平衡室内已平衡24h的滤膜,读数准确至0.1mg,记下滤膜的编号和重量,将其平展地放在光滑洁净的纸袋内,然后贮存于盒内备用。天平放置在平衡室内,平衡室温度在20-25℃之间,温度变化小于±3℃,相对湿度小于50%,湿度变化小于5%;
(3)将已恒重的滤膜用小镊子取出,“毛”面向上,平放在采样夹的网托上,拧紧采样夹,按照规定的流量采样;
(4)采样5min后和采样结束前5min,各记录一次U型压力计压差值,读数准确至1mm。若有流量记录器,则可直接记录流量。测定日平均浓度一般从8:00开始采样至第二天8:00结束。若污染严重,可用几张滤膜分段采样,合并计算日平均浓度;
(5)采样后,用镊子小心取下滤膜,使采样“毛”面朝内,以采样有效面积的长边为中线对叠好,放回表面光滑的纸袋并贮于盒内。将有关参数及现场温度、大气压力等记录填写在表1中。
表1 总悬浮物颗粒物采样记录
____________________市(县) __________________监测点 月、日 时间 采样温度(K) 采样气压(kPa) 采样器 编号 滤膜 编号 压差值(cm水柱) 流量(m/min) 备注 开始 结束 平均 Q2 Qn 3.样品测定:将采样后的滤膜在平衡室内平衡24h,迅速称重,结果及有关参数记录于表2中。
表2 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测定记录
_____________市(县) _________________监测点 日期 时间 滤膜
编号 流量Qn
(m3/min) 采样体积
(m3) 滤膜重量(g) 总悬浮颗
粒物浓度
(mg/m3) 采样前 采样后 样品重 分析者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者____________________ 总悬浮颗粒物(TSP,mg/m3)=W/(Qn·t)
式中:W——采样在滤膜上的总悬浮颗粒物质量(mg);
t——采样时间(min);
Qn ——标准状态下的采样流量(m3/min),按下式计算:
Qn= Q2[(T3/T2)·(P2/P3)]1/2(273×P3)÷(101.3×T3)
=Q2[(P2/T2)·(P3/T3)]1/2(273/101.3)
=2.69×Q2[(P2/T2)·(P3/T3)]1/2
式中:Q2——现场采样流量(m3/min);
P2——采样器现场校准时大气压力(kPa);
P3——采样时大气压力(kPa);
T2——采样器现场校准时空气温度(K);
T3——采样时的空气温度(K)。
若T3、P3与采样器校准时的T2、P2相近,可用T2、P2代之。 1.滤膜称重时的质量控制:取清洁滤膜若干张,在平衡室内平衡24h,称重。每张滤膜称10次以上,则每张滤膜的平均值为该张滤膜的原始质量,此为“标准滤膜”。每次称清洁或样品滤膜的同时,称量两张“标准滤膜”,若称出的重量在原始重量±5mg范围内,则认为该批样品滤膜称量合格,否则应检查称量环境是否符合要求,并重新称量该批样品滤膜。
2.要经常检查采样头是否漏气。当滤膜上颗粒物与四周白边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则表明应更换面板密封垫。
3.称量不带衬纸的聚氯乙烯滤膜时,在取放滤膜时,用金属镊子触一下天平盘,以消除静电的影响。
E. 求GB/T1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是分气体中的重要程度还是什么呀?。。。。。。。。。。。。。。。。。。
F. 大气颗粒物分类方法
大气颗粒物分类
粉尘(微尘、Dust)
颗粒直径:1 100 m;
物态:固体;
生成机制、现象:机械粉碎的固体微粒,风吹扬尘,风沙。
烟(烟气,Fume)
颗粒直径:0.01 ~ 1 m;
物态:固体;
生成机制、现象:由升华、蒸馏、熔融及化学反应等产生的蒸气凝结
而成的固体颗粒。
灰(Ash)
颗粒直径:1 ~ 200 m;
物态:固体;
生成机制、现象: 燃烧过程中产生微粒,如煤、木材燃烧时产生
硅酸盐颗粒,粉煤燃烧时产生的飞灰等。
雾(Fog)
颗粒直径:2 ~ 200 m;
物态:液体;
生成机制、现象: 水蒸气冷凝生成的颗粒小水滴或冰晶水平视程小
于1km。
霭(Mist)
颗粒直径:大于10 m;
物态:液体;
生成机制、现象:与雾相似,气象上规定称轻雾,水平视程在1 ~
2km之内,使大气呈灰色。
霾(Haze)
颗粒直径:~ 0.1 m;
物态:固体;
生成机制、现象:尘或盐粒悬浮于大气中形成,使大气混浊呈浅蓝
色或微黄色。水平视程小于2km。
烟尘(熏烟,Smoke)
0.01~ 5 m;固体与液体;含碳物质。
烟雾(Smog)
0.001~ 2 m;固体;粒径在2m以下,现泛指各种妨碍视程(能见度低于2km)的大气污染现象。
光化学烟雾产生的颗粒物,粒径常小于0.5m使大气呈淡褐色。
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TSP):
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的颗粒物的总质量作为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的重要污染指标。
大气中颗粒直径小于l0m的悬浮物称为飘尘(Airborne particle),
大于l0m的悬浮物,由于重力作用而沉降的微粒称为降尘(Dustfall)。
G. 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采样方法主要有法和法
环境空气中颗粒物的采样方法主要有:滤料法和自然沉降法
H. cems颗粒物分析方法有哪几种
1过滤称重法的准确性取决于从烟道中抽取的那部分烟气样品能否代表烟道中整个断面烟
尘分布状况,
这就要求采样点处烟道断面的气流和烟尘浓度得到分布应当是相当均匀或有较
确定的规律性。
2、根据烟尘采样必须等速的原则,即含尘排气进入采样嘴的抽泣流速必须和烟道内该点排
气的速度相等。烟尘采样方式分为预测流速法,平行采样法和等速管采样法三种。
3、平行采样法是在采样过程中,测定排气的流速和烟尘采样同时进行。其方法是将
S型皮托管和采样管固定在一起,同时插入烟道采样点出,当与S型皮托管链接的微压计指示动
压时,先用预绘制的皮托管动压和等速采样流量关系曲线,及时算出采样流量并进行采样。
平行采样法的流量计算与预测流速相同。
4、等速管采样法分为动压平衡和静压平衡两种方式,它不需要预先测出气体流速和气态参
数来计算等速采样流量,
只需通过调节压力即可进行等速采样,
动压平衡等速采样法是利用
采样管上装置的孔板差压与皮托管的采样点气体动压相平衡来事先等速采样,
静压平衡等速
采样法是利用采样嘴内外静压相平衡来实现等速采样。
I. PM10的国家标准是什么
PM10的国家标准是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也称可吸入颗粒物。
拓展资料:
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是指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又称PM10。可吸入颗粒物在环境空气中持续的时间很长,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都很大。通常来自在未铺的沥青、水泥的路面上行驶的机动车、材料的破碎碾磨处理过程以及被风扬起的尘土。可吸入颗粒物被人吸入后,会积累在呼吸系统中,引发许多疾病,对人类危害大。
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以每立方米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毫克数表示。国家环保总局1996年颁布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将飘尘改称为可吸入颗粒物,作为正式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总悬浮颗粒物是指漂浮在空气中的固态和液态颗粒物的总称,其粒径范围约为0.1-100 微米。有些颗粒物因粒径大或颜色黑可以为肉眼所见,比如烟尘。有些则小到使用电子显微镜才可观察到。通常把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又称PM10。
可吸入颗粒物可以被人体吸入,沉积在呼吸道、肺泡等部位从而引发疾病。颗粒物的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微米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5微米直径的可进入呼吸道的深部,2微米以下的可100%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
可吸入颗粒物是在环境空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微粒,对大气能见度影响很大。一些颗粒物来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比如烟囱与车辆。另一些则是由环境空气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其它化合物互相作用形成的细小颗粒物,它们的化学和物理组成依地点、气候、一年中的季节不同而变化很大。
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来自在未铺沥青、水泥的路面上行使的机动车、材料的破碎碾磨处理过程以及被风扬起的尘土。≤2.5微米的细粒子,例如Pb、Mn、Cd、Sb、Sr、As、Ni、硫酸盐、多环芳烃等含量较高,在空气中持留时间长,易将污染物带到很远的地方使污染范围扩大。对环境的有害影响还有散射阳光、降低大气的能见度等。可吸入尘同时在大气中还可为化学反应提供反应床,是气溶胶化学中研究的重点对象,已被定为空气质量监测的一个重要指标。
参考资料:网络 可吸入颗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