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迪尔凯姆社会学
迪尔凯姆同学坚持社会唯实论和整体社会观,反对还原论,认为社会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同时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点和马克思同学的社会唯物论有些相似,即社会是物质的他的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因此我们就可以在研究社会问题时,通过对经验材料进行观察、归纳、分析、预测和检验,对社会现象做出客观的说明和解释。
基本原则:
必须把社会事实当成客观事物(客观性)
社会事实只能通过其他的社会事实来解释,不能在个人意识中寻找 (你说了不算)
不能把社会的起因的和功能混淆(目的论)
假设——推测——检验(步骤)
总之 迪尔凯姆同学的社会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视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的方法。其当代意义就是有助于社会学家们更好的分析理解社会,从而根本上的解决社会问题。
❷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与迪尔凯姆的实证社会学在方法论方面有哪些异同
异:
韦伯:社会唯名论+方法论个人主义,反实证主义,强调对个人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以“理想类型”为概念工具;
迪尔凯姆:社会唯实论+方法论集体主义,实证主义,把社会事实当做外在于人的“物”,强调在社会层次上解释社会事实
同:都把社会学看做科学研究的对象(以理性为基础,研究社会行为、社会事实的规律性,反对主观主义),强调因果分析的重要性,在研究过程中主张价值中立
❸ 迪尔凯姆简介
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 (1858-1917)又名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
生平和着作 1858年 4月15日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W.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他受到极大的刺激。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主要着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社会学的对象和方法 迪尔凯姆为社会学确立了有别于哲学、生理学、心理学的独立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社会事实具有不同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特征和特殊的决定因素。它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持久。它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是先行的社会事实造成的。社会事实以外在的形式“强制”和作用于人们,塑造了人们的意识。这种“强制”既指人们无法摆脱其熏陶和影响,又指对于某些社会规则拒不遵从将受到惩罚。迪尔凯姆认为,一切社会的观念都具有这种强制力;人类大多数的意向不是个人自己生成的,而是在外界的引导、熏陶和压迫下形成的。社会高于个人,社会事实无法用生理学、个体心理学以及其他研究个体的方法来解释,而必须用社会学的方法、观点解释。他说,宗教、道德、法律、社团、协会、语言,以及服装样式均属社会现象,都是社会学特定的研究对象。他还把社会事实分为“运动的状态”和“存在的状态”,前者指与思想意识相关的现象,亦称“团体意识”;后者是社会上一
切组织和有形设置。迪尔凯姆注重研究前者。
劳动分工论 社会秩序是迪尔凯姆一生学术研究的主题。19世纪后半叶,法国社会动荡不安。他一心要以社会学家的身份回答现实问题,帮助社会维系整合,达到安定。他的 3部主要着作《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都紧密围绕着秩序和整合的主题,分别回答社会团结和整合靠什么达到,社会整合与个人是什么关系,团体意识对社会和个人起什么作用3个问题。
迪尔凯姆认为,传统力量统治的社会靠“机械的团结”来维系。特别是在文明程度较低的社会中,同一团体的成员们采取同样的谋生手段,保持同样的习俗,信奉同一图腾,这种共同性使他们意识到大家同属一个集体,而不会离心。这种团体基本上是从“相似性”中生成的社会,即所谓“同质”的社会。该团体的首要任务是使成员们尊重团体的信仰和各种传统,即维护共同意识,维持一致性。在近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在意识、信仰上的差异也日益增大。但是社会没有瓦解,人们也没有分离,这是因为古代维系团体的共同意识逐渐被分工制取代,社会分工使每个人在消费上依赖于其他人。分工使社会像有机体一样,每个成员都为社会整体服务,同时又不能脱离整体。分工就像社会的纽带,故谓之“有机团结”。迪尔凯姆认为,民族越进化,其成员间的差异越大。这种趋势甚至反映在体质上。从大脑容量上看,同一种动物的脑量相互差别小,而人与人的脑量差别大;就人类而言,土人与土人相比,其脑量较之文明人更为接近。文明人在其他方面(如服装、思想)的内部差异也很显着。因此,近代社会是差异的社会,又是有机团结的社会。
迪尔凯姆否认社会分工的产生是为了创造更多财富的观点。他强调,一个事物的功能,并不是产生出这一事物的原因,原因在功能之前。分工可以提高效率,增加财富,但这要在分工出现后与分工前的对比中才能显示出来。他认为造成分工制的原因是人口密度过大。人口的增加最初迫使一些人迁徙到其他地方,当无路可退时,他们被迫改换行业,分工制也就随之出现。他重视研究社会事实的功能,是功能理论的先驱之一。同时在方法论上,强调区分功能与原因,这对功能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迪尔凯姆在早期着作《社会分工论》中还批判了传统社会中的共同意识,认为这种共同的信念接近于宗教,带有强制性,并渗入到一切社会生活中。他预言,共同意识和宗教维系社会的功能将逐渐被分工制取代。成熟期的迪尔凯姆在继续研究人类社会的整合问题时,放弃了《社会分工论》中贬低共同意识的思想,转向强调共同意识和宗教的社会作用。
自杀论 在《自杀论》一书中,迪尔凯姆试图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上解释自杀的原因。他把自杀划分为 4种类型,即利己型自、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认为利己型自杀产生于极度的个人主义。社会的人必须以他为之服务的社会作为生活前提,他需要一种高于自我的生活目标和意义。如教徒的生活目标是宗教信仰。西方近代个人主义的发展使个人与家庭、宗教和社会相脱离,从而使一些人感到生活空虚并失去目标。迪尔凯姆指出,利己型自杀多发生在基督教教徒、自由职业者、未婚者、离婚者中间。利己型自杀与社会的整合程度成反比。犹太教、天主教、英国公教都有更强的整合力量,而基督新教在规定教徒生活目标上缺乏强制力;独身者、离婚者比有家室的人较少地负有义务;从这些脱离了社会义务和束缚的人们中产生出更多的自杀者。
利他型自杀产生于过分地屈从于一种社会目标和意义,过密地结合在社会中,以致个人失去了自主。迪尔凯姆以欧洲军队为例说明利他型自杀。在军队里,士兵被训练得不看重自己的价值,使他们感到被一种“社会价值”所扼杀,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因而军人的自杀率高于普通百姓。
失范型自杀由社会混乱所导致,在混乱中社会成员的行为失去了规范,增添了痛苦。迪尔凯姆认为,欲望与满足欲望的手段之间的不平衡是一切生物痛苦的根源。动物的生理机制为其欲望划定了界限,而人的欲望却是无止境的。他占有的越多,欲求的就越多,所获得的未能满足需求反而刺激了新的欲望。欲望有界限,人们才会感到满足和快乐,而欲望的限定只能来自社会。社会形成了一套等级秩序。不管这个秩序是基于世袭还是个人成就,正常社会中的秩序总是被大多数成员接受的。当社会成员认为这种等级原则合理,自己应处在某一特定阶层中,他就欣然地接受该阶层给予他的限定,欲望与手段也就有了平衡的可能。当社会发生动乱、变迁时,人们失去了种种秩序和规范,欲望与手段不协调,行为混乱而无节制,遂造成种种痛苦,导致自杀率升高。迪尔凯姆把工商业者在经济危机中的自杀现象视为此种类型的例证。
宿命型自杀是由于社会控制过度造成的,个人失去了任何希望。迪尔凯姆认为这种类型的自杀在现代社会并不常见,他没有对此作详细的讨论。迪尔凯姆总结其自杀研究,提出了3个命题:社会的人需要一个高于个人的社会目标;对这个目标所负的义务不至于使他失去自主;他的欲望应受到社会秩序给予的一定程度的限定。在自杀原因上,迪尔凯姆并不完全否定个人生理上的因素,但认为那是次要的,社会原因才是主要的。他认为,当一个社会不能提供上述3项条件时,一些心理上脆弱的个人就可能会自杀。
宗教和知识社会学 迪尔凯姆宗教研究的对象是澳大利亚原始部落中的图腾崇拜,他的研究目的却是为了“理解现今的人”,为了说明宗教的社会功能,说明一种共同意识对于社会秩序建立的必要性。
迪尔凯姆批判了早期人类学家对宗教起源的两种解释:万物有灵论和自然崇拜论。他说,这种解释说明不了为什么在对于自然、生理现象的误解露出破绽后,宗教还能持续下去,直到今天。他认为,宗教不是要给人们一种对于物质世界的描述,而是服务于社会。图腾是民族的标志、旗帜,图腾原则就是民族本身。人们崇拜图腾实际上是崇拜他们所属的那个团体,图腾是团体的象征,犹如国旗之于近代国家。“神圣性”历来是解释宗教的关键。迪尔凯姆认为宗教的神圣来自社会,它不过是被实体化、人格化了的团体力量,即道德力量。他认为,社会力量以一种心理方式作用于个人,迫使人们服从它,甚至违背人们的自然倾向。人们感到了身外存在的这种力量既是强制的,又是需要依赖的。他们对之敬畏,又不能充分理解其性质和来源,便萌发了某些观念来象征这些力量,这些观念就是宗教。这些神圣象征物(即宗教)的功能不仅在于帮助人们感到社会实体的存在,更在于维系社会,促进其整合。迪尔凯姆认为,澳大利亚民族的团结不是来自共同的血统和习俗,而是来自共同的名称、标志、仪式,即共同的图腾崇拜。取消了民族的象征物——图腾,民族就不能存在。他认为,宗教象征以其突出的神圣色彩加强个人对社会的隶属关系。社会对于个人,就像神对于其崇拜者一样,没有了这种
至高的神圣性,便不可能有社会生活。迪尔凯姆分析了原始宗教中的多种仪式,认为它们起着维系社会、使之一体化的功能。他指出,不仅原始社会需要宗教的这种功能,“社会生活在其每一方面,在其每一个历史时期,都要靠一个大的象征体系才成为可能”。这一点是他晚年思想中的最大转变。
在解释宗教起源时,迪尔凯姆同时建立起他的知识社会学的思想。“团体意识”和“团体表象”既是他解释宗教起源的钥匙,也是他的知识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他认为,一切感受来自个体经验,一切理性并非与生俱来的、超验的,而是属于“团体表象”,来自“团体意识”,产生于团体生活之中。理性又分思维中的概念、范畴,伦理中的道德、宗教。这些均产生于团体生活,不是源于个人的心理机制。在完全孤独的个人生存中,为了生理需要的满足,凭感觉就足够了,并不形成时间、空间等概念。在动物式的个体生活中,客观的时空并未消失,但它们不可能把握作为一种思维范畴的时空概念。只有团体生活才需要形成概念、范畴和类别。迪尔凯姆并不否认“范畴”、“概念”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只是强调没有团体生活就不可能也不需要认识这些实在。因此他认为,一种道德思想不可以简化为一种功利目的,理性不可以简化为个人经验。
学术贡献 迪尔凯姆提出了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阐述了社会事实之间存在的结构、功能和因果的关系,制定了一系列社会学研究的实证规则,充实了由A.孔德开启的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构想,使社会学方法论具有实质性的内容。他运用统计方法对自杀现象的研究,用人类学资料对澳大利亚土着居民的宗教研究,是社会学理论和经验研究相结合的范例,从而结束了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长期脱节的状况。迪尔凯姆丰富、精深的社会学思想,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❹ 迪尔凯姆提出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原则有哪些
迪尔凯姆本书的一个核心的议题是:如何在价值无涉的前提下认可和识别社会事实?迪尔凯姆认为研究必须把社会现象当做客观存在的事物,当做社会的事物,而社会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发展一种适合科学研究的特殊方法。同时,作者通篇都在强调一种来自于集体的“强制力”,还强调这种力量并非人造,它是自然的,它来自于现实的内部,这使得作者摆脱了卢梭,霍布斯等人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矛盾。也明显与斯宾塞等人关于“社会的形成也是由于人类的自然性质,不须要强迫”这种观点不同。
在作者看来,一门学科的产生,必须要有它的特殊对象,以及研究这种对象的特殊方法。所有“活动状态”,无论固定与否,只要是由外界的强制力作用于个人而使个人感受的;或者说,一种强制力,普遍存在于团体中,不仅有它独立与个人固有的存在性,而且作用于个人,使个人感受的现象,叫做社会现象。社会现象是外界的力量作用于个人而产生现象。无论是关于思想、行为和感觉的现象,还是外貌和形态的现象,都是社会现象,只是程度不同。总之,社会现象的各种表现是在个人意识以外,只需观察外部事物而不必考究个人内部的事情。
作者提出,对于社会学这门学科,要把社会现象作为其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迪尔凯姆强调社会学方法不能用常识去代替科学,凡是未经科学检验的概念,不能随便使用,更不能用来代替事物本身。 提出了如下的基本规则:在科学研究中排除所有成见,根据社会现象的外部共同特征进行定义,客观地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想办法从那些派出了个人特殊现象和已经确定的事物入手。
对于如何解释社会现象,迪尔凯姆认为需要分清原因和功能,不能混淆事物的存在和效用,同时个人心理不能解释社会现象,必须通过社会去解释社会现象。要考察社会现象的原因,或者社会现象的产生,不能在那些集体的各个分子中去寻找,而必须对这个已经组成的集合体进行研究,也即方法论的集体主义。 同时,由于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往往是不明显的、复杂的,研究者不能从直接观察中得出,因此,考察这些现象只能用比较方法,这是社会学研究唯一适当的办法。
迪尔凯姆的社会学理论的一个争议在于——他强调价值中立和研究的客观性,但社会研究无法在无菌实验室进行,但凡是观察,必然会产生相互的影响,更遑论研究者自身个性对研究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我们认为的客观只是在主观下的客观,而无限趋近真实也是社会学定义和方法的意义所在。在当时的背景下,迪尔凯姆为了让社会学取得一门科学的定义,强调实证和价值中立以求客观性。但是,研究者必然受到前见、立场、所见局限的影响,实证社会学无疑是很大的进步,但我认为,价值中立只能是相对而言,而对社会现象因果的求索,也是尽可能的对实际的趋近。
❺ 迪尔凯姆怎么分析社会分工的功能
《社会分工论》是迪尔凯姆的博士论文选题,成文于1893年,比《社会学研究方法论》还早两年。《提要》一书中说迪尔凯姆选择这一选题并不是偶然的,因为迪是一个道德责任感很强的人,由于他生活的年代是社会秩序极不安定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代,因此他一生致力于寻求促进社会团结和稳定。我想,迪尔凯姆之所以现在还一直被提及,与他的这种强烈的社会义务感,致力于失范研究,很有关系。我们现在的时代与迪的时代一样,同样处于一个变迁的年代。不同之处仅在于,我们处于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变迁,而迪处于前工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变迁(补充一句,工业时代也是迪的“发明”,他坚持这一称呼,而不赞同马克思的“资本主义”说法)。我们现在同样需要学习迪尔凯姆,借鉴他的经验。
工业大机器时代的到来,使得个体意识越来越被湮没在“集体意识”之中,劳动生产专业化的日益加强也使得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精密。迪尔凯姆从个体与社会整体结构之间的关系去理解社会分工问题,他指出个体在变得更加独立的时候,更加依赖社会;在变得更有个性的同时,更具有团结精神,这两种变化看上去矛盾,其实并不矛盾。迪尔凯姆认为,分工的真正功能是“使两个人同更多的人之间产生一种团结感”。
迪尔凯姆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上存在两种团结形式。在前工业时代(不发达或古代社会)的团结是“机械团结”,在机械团结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集体意识驾驿着个人,个体几乎相近或相似;而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在工业时代的团结称之为“有机团结”,有机团结像生物有机体的各个构成部分一样,互相依赖,高度团结,但同时它又不排除个体差异和个体意识。社会分工的出现没有消灭或改变集体意识,集体意识作为全社会共有的道德规则及其影响的存在,为社会的契约关系提供了非契约性的道德的基础。
迪尔凯姆尤其强调在各种职业和专业的群体中存在共同集体意识的重要性,迪认为这是促进有机团结进一步巩固,社会结构进一步稳定,推进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促进个体与社会之间良性互动的“润滑剂”。我们现在这么强调“企业精神”或者“团队精神”,都来源于迪尔凯姆的思想。
那么,社会分工的原因究竟又是什么呢?鉴于迪尔凯姆一直依赖秉承的以社会现象解释社会现象的原则,他否定了孔德提出的“是对幸福的追求”,他认为,没有什么能够证明现代社会的人比古代社会更加幸福。迪尔凯姆认为,造成分工的原因是人口的增加,因为人口的大量增加,导致了生存竞争的加强。在这种条件下,分工是保持和维护该社会的唯一手段,是建立新型的社会团结,使社会有可能朝着进步方向发展的唯一手段。
最后,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迪尔凯姆又对“规则现象(分工)”和“不规则现象(分工)”作了区分。迪指出了三种变态的分工形式,分别为无法律的分工、强迫的分工和组织不恰当的分工。由于这三种变态的分工形式,使得社会结构的有机团结存在着瑕疵和问题,阻碍了机会平等,剥夺了一部分社会成员通过自己的能力和机会去占有社会地位的可能性。迪尔凯姆希望能通过和平的手段,通过确定规范条例、法规,实行外在条件的公正和平等,来对这一问题加以克服。总之,迪研究变态的分工形式,是为了实现常态的社会分工,加强有机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
最后,呼应一下上文,迪尔凯姆所处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和遭遇的危机,与今日我们所处时代背景颇有几分相似之处,理解社会问题,解释和克服社会矛盾,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主题。迪尔凯姆满腔的社会责任感和客观、中立的价值取向,是这个时代我们最缺乏的,也是我们最需要向伟大的前人致敬和学习的!
❻ 简述实证主义研究方法
首先,实证主义社会学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孔德创立的,其代表作为《实证哲学教程》,后由法国的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所继承和发展,其主要着作有:《论社会分工》、《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论自杀》。孔德生活的时代正式法国社会变革的时代,他亲历法国大革命,看到了封建社会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于是他把社会学界定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
其理论基础是:“起源于经验主义哲学,是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在对客体的认识方式上,承认在人的外部存在着一个真实世界,它独立于并外在于人类的感官和意识,通过科学方法人类可以直接地认识这一真实世界,并且这个“真实世界”又由社会事实所决定的。
具体的研究方法:注重研究客观事实和社会产物,将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作为研究起点,重视对社会规律进行科学概括,试图寻求社会现象间的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以承认存在着一个拥有特定价值观、信仰、规范和角色的外部世界为前提,集中研究现实内容本身或实质;比较注重用客观性的表达代替引索性的表达,力求补足和解释特定引索性表达的意义,以使其结果普遍化;关注被研究对象的一般性、普遍性或规律性。
主要通过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去搜集资料,包括问卷法、结构性观察法、问卷访问法等;倾向于运用诸如统计图表类的定量技术或利用统计软件和计算机去处理、分析资料,以及用公式、数量模型去表达经得起检验的假设;既使用了包括观察、实验、测量、演绎、假说等自然科学的或经验科学的研究方式,还使用了包括逻辑的、数学的、统计的分析方法。多用于横向研究,常常围绕某种社会现象(事件)、社会问题而不是针对某一个时期内去搜集资料,适用于对大范围的社会活动结果或大量的社会现象(问题)的发生作宏观研究分析。常运用统计学原理与方法,把大量社会现象的产生及演变,视为一种随机现象进行研究,具体归结为对随机事件和随机变量的演变趋势和规律的研究。
❼ 以迪尔凯姆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社会学和以韦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社会学在思想来源,研究对象,方法原则
你直接可以引用袁方那边社会学研究方法嘛。就是两种研究方法各有所长。其都是从不同的面去观察社会。一个用于宏观一个微观。 韦伯那种我感觉是功能主义崩溃了。人民又提出来人本的方法。不过韦伯那个。侏儒模型,可以与实证主义的方法结合一下
❽ 迪尔凯姆的主要社会学贡献,涉及到以下哪几个方面
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明确,一些研究方法的创造。
埃米尔·杜尔凯姆(法语:Émile Durkheim,1858年4月15日-1917年11月15日),又译为迪尔凯姆、杜尔凯姆,涂尔干,杜尔干等,法国犹太裔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法国首位社会学教授,《社会学年鉴》创刊人。与卡尔·马克思及马克斯·韦伯并列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主要着作是《自杀论》及《社会分工论》等 。
❾ 如何看待迪尔凯姆所指的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对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之一就是明确社会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他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社会事实的涵义、社会事实的特性、研究社会事实的方法与准则。关于社会事实的特性,迪尔凯姆提到了外在性、约束性和普遍性,文章认为还可以补充一些新特性,包括:内在性和可选择性、个体创造性、社会历史情境性。以便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事实。
❿ 如何理解评价涂尔干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是一道论述题)
免用还原法,证实和证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