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叫做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称为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chemical method of analysis),是依赖于特定的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来对物质进行分析的方法。化学分析法历史悠久,是分析化学的基础,又称为经典分析法,主要包括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以及试样的处理和一些分离、富集、掩蔽等化学手段。在当今生产生活的许多领域,化学分析法作为常规的分析方法,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滴定分析法操作简便快速,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
B. 求文档: 鲁如坤主编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
给邮箱,我有PDF格式的。
C. 【求助】电子版书籍[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和[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
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pdf纳米盘共享
D. 土壤采样方法有哪些
可以参照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土壤理化分析》及鲁如坤主编的《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法》两本书,前书提到根据面积布置5~20个采样点,在采样点上用小土铲斜向向下切取一片片的土壤样品,然后将样品混合均匀;后者则将采样方法分为单点采样、混点采样两种。希望能帮到您!
E.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
土壤有机质(高温外热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或低温外热重铬酸钾氧化-比色法)、全氮(开氏消煮法)、全磷(碳酸钠熔融法\硫酸-高氯酸消翥法)、速效氮(碱解扩散法)、有效磷(碳酸氢钠法).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中国土壤学会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希望对你有用?
F. 理解与实施
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实施,不仅由于下垫面条件的改变而使径流泥沙的时空分布发生变化,有效地拦蓄地表径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入河泥沙。同时,随着造林、种草面积的扩大和植被覆盖度的提高以及高标准水平梯田、坝地等滞蓄和拦截径流工程的增多,所引起项目区局地下垫面性质和粗糙度的改变,使得区域小气候也发生变化,进而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水土保持项目实施前后生态环境的效应,应对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子———土壤、径流、生物和小气候等要素进行调查。水土保持生态效益主要计算改善地表的径流状况、土壤的理化性质、贴地层的小气候和地面的植物被覆程度,并描述野生动物的增加情况。
这里介绍康玲玲(2004)等提出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效益监测方法,对其他地区生态效益监测提供借鉴。
一、水圈生态效益
水圈主要监测治理前与治理后的雨量相近的地表径流洪水流量和常水流量。因为水土流失是面源污染的重要载体,监测比较水质的变化可以反应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前后对面源污染负荷的削减作用。
1.径流监测
(1)监测布设。
1)径流小区监测布设。
A.有措施与无措施对比:梯田与坡耕地对比,造林、种草、果园与荒地或退耕地对比。
B.各组对比小区的坡度、坡向、长度、宽度、土质等,应基本一致,设在同一坡面、同一等高线上,位置相近。
C.小区间设一雨量筒,有条件的可增设一自记雨量计。
D.小区下的水池,应有容纳一次最大暴雨径流的泥沙,否则应增设分水设备。池内的水尺标志应鲜明,做好水位—容量关系曲线。
2)对比沟监测布设。
A.当一条小毛沟(面积<1.0km2)内全部实施某一单项措施时(一般主要是造林或梯田)可采用对比沟方法监测其蓄水效益。
B.在有措施小毛沟出口处及在其邻近选定的自然条件相似、未治理的小毛沟出口处,分别布设监测。
(2)监测方法。
1)径流小区监测。
A.每次暴雨后,及时查看雨量、降雨历时和水池内水位,查明相应的水量,及时作好记载。
B.将池中泥水搅匀,用标准取样器(容量固定)取出浑水水样,经过滤求得水量。
2)对比沟监测。
A.每次暴雨后,及时监测有措施与无措施2条小流域的水量以及相应的雨量和雨强,做好记载。
B.不同的监测设备,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法。①量水堰(槽)和渠道断面监测。每次暴雨后,及时察看渠道断面、量水堰(槽)旁和上下游水位,作好记载,根据水位—流量关系,算得其出流水量。②无排水设施的坝库监测。每次暴雨后,及时察看坝前水尺上的水位,作好记载,根据水位—库容关系,扣除本次暴雨前库中原有水量,算得本次暴雨的流域产水量。③有排水设施的坝库监测。每年汛后或每次特大暴雨后,在上述监测工作基础上,再察看卧管上的水位和进水孔排水情况(进水口开放数量)作好记载,根据已制定的计算图、表,算得排水数量,与库内测得的来水量相加,即为本次暴雨流域内的产流量。
2.水质监测
(1)监测布设。
1)布设原则。
a.结合径流小区监测,取水样分析,有措施小区与无措施小区对比;
b.结合小流域监测,取水样分析,综合治理小流域与未治理小流域对比;
c.项目区内黄河支流水文站结合水文监测,在适当位置取水样分析。
2)监测点布设。
a.监测站网布设。根据水系特征和项目区分布特点进行布设。有项目实施的各河流均应设站。鉴于项目区较分散,还应在项目区所在小流域出口设立代表性测站。站网布设应尽量与水文站、流量站或水沙监测站相结合。
b.采样断面布设。①对照断面:在河流进入项目区上游,不受污染影响的地方设立一个对照断面;或在项目区外选择与项目区内条件基本一致的河流设立对照断面。②控制断面:在项目区下游,能反映该项目区污染的地方,一般设在距项目区500~1000m处。一个河段上控制断面的数目应据项目区分布和流域实情而定。③削减断面:在控制断面下游,水质得到稀释的河段设立削减断面,一般设在距项目区1500m以外。每个采样断面均应设立固定、明显的标志,以便每次采集的样本均取自同一位置上。
c.采样点位置的确定。在一个采样断面上,水面宽>100m时,设左、中、右3条垂线;50~100m时,除中泓线外再设1条垂线;<50m时,只设中泓1条垂线。在一条垂线上,水深>5m时,设2个点,即水面下0.3~0.5m处和河底上约1m处各设一点;水深<5m时,只在水面下0.3~0.5m处设一点。
(2)监测内容。根据河流水体的特点和项目区实际情况,选择pH值,BOD5,COD,NH3-N,NO2-N,有机磷农药等作为主要监测项目;总硬度,CO2- 3,SO2-4,Ca2+,Mg2+,K+,砷,氰化物等作次要监测项目。同时进行流量观测。
(3)水样采集方法。
1)采集量与保存方法。水样采集量应满足一定的要求,并在规定保存时间内进行分析化验。常用水质监测项目的水样用量和保存方法,见表9-45。水质各项内容的测定方法参照GB3838—2002进行。
表9-45 水样用量和保存方法
2)采样频次。主要监测项目1~2月采集1次,每年采样不应少于6~8次,可在丰水期(汛期)、枯水期(汛前)、平水期(汛后)各采样2次或双月采样;次要监测项目每年采样不应少于3次,可在丰、枯、平水期各采样1次。
3)采样方法。①船只采样:一般河流采样可用小船,最好有专用的监测船或采样船。为了安全可靠,应考虑水情和气候条件选用适当吨位的船只。必须待船只停稳后才能采样。②桥梁采样:确定采样断面时应考虑交通方便,并尽量利用现有的桥梁采样。③涉水采样:较浅的小河和靠近岸边水浅的采样点可涉水采样。但要避免搅动水底沉淀物而使水样受污染。涉水采样时,采样者应面向上游方向采集水样。
二、土圈生态效益
土圈生态效益主要监测土壤水分、氮、磷、钾、有机质、团粒结构、空隙率等理化性质在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前后的变化。
1.监测布设
(1)布设原则。
1)以县(支流)为单元控制,分不同土类,不同措施,不同地块类型(梯田、坡耕地、林地、果园、草地、荒坡地),不同位置(上、中、下)布设监测点;
2)不同层次的监测点都应以有项目和无项目横向对比(土壤类型应相同),与项目执行前和执行期间不同时期纵向对比;
3)从项目实施起,长期固定监测,并按不同时段(至少为一个生长季节)连续记录观测,提交每年逐点监测登记表和监测成果表。
(2)监测点布设。
1)在无项目区内,选择与有项目区邻近的,且自然条件、土壤类型基本相同的地区作为对照点;
2)以县(支流)为单元,各县(支流)按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并结合该县(流域)实际情况设置有代表性的监测点。
2.监测内容
(1)项目区基本情况监测。
1)施用农药、化肥的种类、数量、配合比例、施用方法、增产效益;
2)施用有机肥的种类、来源、施用量、施用方法、与化肥的配合比例、增产效果;
3)植被措施实施后,增加地面枯落物的厚度。
(2)土壤基础条件监测。
1)土壤类型:土种、成土母质、基础肥力状况、熟化程度;
2)土壤属性:土体构型、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
(3)土壤物理性质。
1)颗粒组成;
2)容重、比重、孔隙度;
3)含水量。
(4)土壤化学性质。
1)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
2)酸碱度(pH);
3)阳离子交换量(CEC)。
3.样品采集方法
(1)土壤物理性质的样品采集。选定代表性位置,挖坑分层采集原状土或用特定(如环刀)的工具取样,注意保持土块不受挤压、变形;
(2)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根据试验目的、试验区面积大小,确定采样深度(一般为20cm)和样点的多少。在已确定的监测地块中,根据面积大小,分别选用不同的采样点(5~20个),分层采集混合样品约1kg。若样品超过1kg,要采用四分法缩取;
(3)样品采集的方法。面积较小的用对角线采样法,面积适中的用棋盘式采样法(上、中、下,左、中、右),面积较大的用蛇型(S形)采样法。但为了避免系统误差,通常都按S形的路线取样。土壤理化性质各项目的测定方法参照中国土壤学会编的《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2000年)进行。
三、气圈生态效益
气圈生态效益主要监测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前后小流域或区域小气候(温度、湿度、风力等)的变化以及由于改善小气候提高作物的产量。而对遇有霜、冻、干热风等自然灾害时,应进一步弄清改善小气候对减轻自然灾害的作用程度。
1.监测布设
(1)监测点分类。项目区小气候监测不同于一般气象站的观测,在选取观测点时,必须考虑测点的代表性和观测资料的可比性。因此,通常把所选测点分为基本测点和对照测点2种。
1)基本测点。在项目区具有代表性地段设立的一种固定测点。
2)对照点。设在项目区之外,既不受项目区气候影响,又较为接近项目区,且与项目区同属一气候类型区的测点。
(2)选点原则。
1)测点的密度。①布设密度一般控制在每400km2设一个测点;若项目区比较大,且治理措施单一,则其布设密度可放宽到每600km2一个测点。②任何一个项目区至少要布设两个基本点和两个对照点。
2)测点的代表性。基本测点一般设在项目区中部盛行风向的下风区,若因条件限制,或委托当地气象站为基本点,则其位置也应处于项目区内。
3)测点的比较性。选定基本测点后,同时应在通过基本测点与项目区盛行风向垂直的连线上选取对照点,以便与基本点进行平行观测。对照点与项目区的距离以控制在1~50km之内较好。
4)测点的相似性。作为对照点所在的区域除了需要比较的因子(如植被覆盖度等)以外,其他方面都应与基本点所处的自然环境保持一致或基本一致。
(3)监测点选定。
1)委托气象站(园)。为减少投资,保证资料质量,应尽量委托符合上述测点条件的现有气象站(园)作为监测点。
2)新建测点。若项目区内没有条件委托气象站,或委托气象站后,还达不到布设的密度,则应增设新的监测点。
2.监测项目
(1)气温———定时气温和日最高、最低气温。
(2)降水———时段降水量和日降水量。
(3)湿度———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以及日最小相对湿度。
(4)风———风速和风向。
(5)天气现象———雾、霜、沙尘暴、扬沙和大风。
3.观测时间与仪器
(1)每天于2时,8时,14时,20时进行4次定时观测。
(2)基本测点与对照测点应同步观测。
(3)温度计、湿度计、自记雨量计和电接风向风速仪作24h的连续观测记录。
4.监测方法
(1)温度、湿度监测方法。
1)定时观测的程序与精度。①定时观测的程序:干球、湿球温度表,最低温度表酒精柱,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游标,调整最高、最低温度表,温度计和湿度计读数并作时间记号。②观测精度:各种温度表读数要准确到0.1℃,温度在0℃以下时,应加“-”。读数记入观测簿相应栏内,并按所附检定证进行器差订正。
2)最高、最低温度表观测与调整。①最高、最低温度表每天20时观测1次,测后须调整温度表。②调整最高温度表方法:用手握住表身,感应部分向下,臂向外伸出约30°,用大臂将表前后甩动,毛细管内水银即可下落到感应部分,使所指示温度接近于当时干球温度。③调整最低温度表方法:抬高温度表的感应部分,表身倾斜,使游标回到酒精柱的顶端。
3)水汽压、相对湿度的查取。用经仪器订正后的干、湿球温度,从《气象常用表》中查取水汽压和相对湿度值。
4)极值的挑选与确定。日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和日最小相对湿度的挑选与确定应结合温度计和湿度计的自记记录进行。
(2)降水监测的方法。
1)降水量(mm)取1位小数。配有自记雨量计的,作连续记录并进行整理。
2)每天8时、20时观测前12h的降水量。
3)对于固态降水的观测,可以待其融化后用量杯量取,也可用台称称量。
4)无降水时,降水量栏空白不填。
(3)风的监测方法。
1)风向风速用EL型电接风向风速仪进行测定。
2)观测与记录。①打开指示器的风向、风速开关,观测2min风速指针摆动的平均位置,读取风速(m/s)。②风速小的时候,把风速开关拨在“20”档,读0~20m/s标尺刻度;风速大时,应把风速开关拨在“40”档,读0~40m/s标尺刻度。③观测风向指示灯,读取2min的最多风向,用16方位的缩写记载。④静风时,风速记“0”,风向记“C”。
(4)天气现象的监测方法。
1)观测和记录视区内出现的上列各种天气现象。
2)随时观测和记录值班时间内所出现的各种天气现象,夜间不守班的测点,对夜间出现的天气现象应尽量通过判断记载。
3)雾、沙尘暴和大风应记录开始与终止时间(时、分)。
4)轻雾、霜、扬沙不计起止时间。
5)天气现象按出现顺序记录,并以20时为日界。
6)夜间不守班的测点,观测簿中的天气现象栏分“夜间(20~8时)”和“白天(8~20时)”两栏,一律不记起止时间。
7)记起止时间的现象,当其出现时间不足1min即已终止,则只记开始时间,不记终止时间。
8)大风的起止时间,凡两段出现的时间间隔在15min以内时,应作为1次记载;否则另记起止时间。
四、生物圈生态效益
生物圈生态效益是监测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前后植被(人工林、草和封育林、草新增加的林草覆盖率以及植物固碳量)、野生动物等的变化。其中,植被的变化要定量化,而动物数量的变化采用定性描述。
1.监测布设与监测内容
结合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在不同类型区内选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小流域设立植被度监测点。植被度主要监测乔木林地郁闭度、草地与灌木林地盖度和乔、灌、草混合体系覆盖度。
2.监测方法
(1)监测样方。在监测站点与对比监测站点林地草地内设置监测样方,监测样方面积要求如下:乔木林20m×20m,灌木林5m×5m,草地2m×2m,乔、灌、草体系样方为能完整覆盖一个乔灌草配置单元宽度的正方形。
(2)林地郁闭度监测。郁闭度指林冠垂直投影面积占林地面积的比值。常用的监测方法主要是树冠投影法,即实测立木投影与林地面积之比。通过实测样方内立木投影,再勾绘到图上,求算面积,公式为: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系列标准宣贯教材
式中:D———林地郁闭度;
Fi———样方内实测立木投影面积,m2,i=1,2,…,n;
Fe———样方面积,m2。
(3)草地盖度监测。盖度指草(灌木)的茎(枝)叶所覆盖的土地面积。常用的方法有:
1)针刺法。在监测样方内选取1m2的小样方,借助钢卷尺和样方绳上每隔10cm的标记,用粗约2mm的细针,顺序在小样方内上下左右间隔10cm的点上(共100点),从草的上方垂直插下,针与草相接触即算1次“有”,如不接触则算“无”,在表上登记,最后计算登记的次数,用下式算出盖度(%):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系列标准宣贯教材
式中:R1———草或灌木的盖度,%;
N———插针的总次数,次;
n———“不接触”的次数,次。
2)方格法。利用预先制成的面积为1m2的正方形木架,内用绳线分为100个0.01m2的小方格,将方格木架放置在样方内的草地上,数出草的茎叶所占方格数,即得草地盖度(%)。
(4)灌木盖度监测。常用的主要是线段法,即用测绳在所选样方的灌木上方水平拉过,垂直观测株丛在测绳垂直投影的长度,并用尺测量、计算灌木总投影长度,与测绳总长度之比即得灌木盖度(%),采用此法应在不同方向上取3条线段求其平均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系列标准宣贯教材
式中:R2———灌木盖度,%;
L———测绳长度,cm;
l———投影长度,cm。
(5)乔、灌、草混合体系的覆盖度监测。用上述测定乔木林郁闭度、草灌盖度的方法,分别测定样方内乔、灌、草的郁闭度和盖度,三者之和再减去乔灌草相互间重叠的部分,即得覆盖度(%)。
G. 求pdf版书籍
点击下载:
土壤分析技术规范-第一版.pdf
土壤分析技术规范 第二版.pdf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
H. 求《土壤农业化学常规分析方法》一书的电子版,有的发[email protected]
http://wenku..com/view/344ff58f680203d8ce2f24ab.html
I. 请问您的土壤PH测定方法出处是哪里的为什么水土比是1:1,我看国标和行标上的都是1:2.5的呀不明白,求助.谢
你在问谁?1:2.5用的比较多,你可以看看发表的文献,用1:2.5的比较多。我的理解是1:2.5的话水比较多,容易测。1:1出来纯粹是泥浆,尤其是称样量少的时候,加大称样量会好一些,我们上课学的就是1:1的方法,水越少对土的稀释越少,测得的PH更接近实际吧,现实中土壤水土比远小于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