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当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和其观点是什么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是自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该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即心理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结合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他们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但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二)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又称早期行为主义学派)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华生(J.B.Watson,1878—1958)。这一学派不同意心理学探讨意识,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心理学的目的应是寻求预测与控制行为的途径。他们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客观观察所能获得的并对所有的人都清楚的东西”,也就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行为主义主张客观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摆脱主观思辨的性质,更多从实验研究中得出结论。但他们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尔曼(E.C.Tolman)、赫尔(C.L.Hull)、斯金纳(B.F.Skinner)。新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反应,它的行为总是趋向或避开一个目标。在动物和人的目的行为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个体的认知。也就是说在“刺激—反应”过程中,加进一个中介变量(O),使行为主义的模式成为“S—O—R”。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新行为主义强调客观的实验操作,冲击了内省心理学,促进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和程序教学的开展,但陷入了还原论和机械论的境地。
(三)格式塔学派或称完形学派
该学派1912年创建于德国,创始人韦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考夫卡 (K.Koffka,1886—1941)、苛勒(W.Kohler,1887—1967),后期代表有勒温(K.Lewin,1890—1947)。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此派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S—R公式,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完形或整体结构,并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感情的元素的总和,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他们这种重视整体的观点和强调各部分之间动态的联系以及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该学派否认过去经验的作用,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境地。
(四)精神分析学派或心理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1900年,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这一学派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颇具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两部分: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动机与欲望。他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与生俱来,包括着先天本能与原始欲望;自我由本我分出,处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对本我进行控制与调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与理想两部分,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潜意识与心理治疗,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获得了某些重要的心理病理规律,但他们的一些主要理论遭到许多人的反对。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沙利文(H.S.Sullivan)、霍妮(K.Horney)、弗洛姆(E.Fromm)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论,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对精神病产生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在美国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
新精神分析学派仍然保留着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尽管在其理论中有不同的概念名称,但归根结底,仍然是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起主要作用。
(五)认知学派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迅速发展。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派理论的成熟。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还应该包括皮亚杰(J.Piaget)的发生认识论,他把人的认识发展看成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并仔细研究这一过程的发展阶段。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因此,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这一学派反对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不一定必须在搞清心理的生理基础后,才能研究心理现象。他们把人看成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脑的工作原则与计算机的工作原则相同,因而可以在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比。他们强调人的已有知识结构对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力求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式发现人们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规律,达到探究人类认知活动规律的目的。他们还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整体综合分析。
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对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弗洛伊德主义的非理性主义有积极的意义,对扩大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促进心理学的现代化、发展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等均有贡献,而且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但他们把人的心理看成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加以研究,在心理学界依然存在争论。
Ⅱ 当代传播研究的主要发展
应该是从传播内容研究:结合结构主义、文本与话语分析方法、意识形态研究几个方面;
传播效果研究:枪弹论、有限效果论、宏大效果论等阶段,并指出不同阶段中几个标志性的效果研究成果,比如两级传播、教养理论等
受众研究:使用与满足理论、批判学派的受众观
传播方法研究:可以参看袁方或风笑天的方法书。
Ⅲ 批评语言学和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一回事吗
下面这篇文章应该对你有所帮助
批评性话语分析评述
常丽娟
摘 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最近20年来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它主要揭示语篇所传达的意识形态。本文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起源、理论发展、研究的原则、内容及所取得的成就和新动态等方面加以概括, 预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发展的新动态。
关键词: 批评性话语分析;语言学;概述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含义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是一门旨在研究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跨学科语言研究。其所涉及的社会科学领域包括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等,具有极强的实践导向作用。批评语言学不同于传统语言学的语篇分析,传统语言学忽略了语篇的社会属性,而批评语言学则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过程的介入力量。语言不单反映社会,它还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语篇本身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语篇如何产生这种意义的过程感兴趣。在国外,批判性话语分析正在迅速发展,研究和实践的队伍日益壮大,有关专着增多,国际性的刊物和地区性的合作项目出现。相比较而言,国内批判性话语分析起步较晚,但已开始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近年来批评语言学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研究人员逐渐增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了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批评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前景,从而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研究,本文拟对批评性话语分析进行评述。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综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其源头为批评性语言学。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法国、德国的几位反主流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家,如M.Fourcault, N.Fairchlugh, G.Kress, R. Fowler等等。它形成的主要动因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社会语言学的批判”(田海龙,2003:40)。它是一种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根据的社会指向的语篇分析方法(辛斌,1996)。批评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和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School)的社会批评理论。他们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所有组成部分都是某种权力的反映。罗杰·佛勒和甘瑟·克里斯还受到了米歇尔·福科的影响。福科的“知识是纯粹的”的传统观念,揭示了知识和权力的不可分割性。一方面,所有知识都是一种特殊权力体制的结果。另一方面,各种形式的知识构成了他们所描述和分析的社会现实:“权力与知识直接地相互包含……不存在任何没有相关知识领域之构成的权力关系,也不存在任何没有同时包含和构成权力关系的知识。”通过各种不同的话语,权力—知识复合体的效果得到了重新安置:“正是在话语中,权力与知识结合在一起。”佛勒和克里斯理论的语言学基础是萨皮尔—沃尔夫(Sapir-Whorf)的语言决定论( linguistic determinism)和语言相对论( linguistic relativity)学说以及韩里德(Halliday)的功能语法理论中的“语言的社会符号学理论”。
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或者一种语篇分析方法,批评语篇分析的语言分析基础主要建立在现代语言学的各种理论上,尤其是以Halliday为首的系统功能语法。Halliday吸收了布拉格学派的功能主义语言学观点、伦敦学派J.R.Firth的系统思想、人类学家B.Mali-nowiski的语境思想、社会学家B.Bernstein的语码思想,不把语言看做是由规则组成的系统去描述,而是当做意义的一个来源,是一套与语言应用的环境相联系,供人们选择的意义潜势系统,它强调的是语言与社会的联系。而当代批评语篇分析更多的是从批评科学而不是语言学汲取营养,虽然它也需要语言和符号分析理论的支撑。当代批评语篇分析家认为话语是构成社会实践活动的符号成分(semiotic elements of social prac-tice),对话语的再思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为研究话语奠定了基础。
三、主要原则
批评性话语分析为了履行自身的首要任务,即探索语篇与其过程、语言形式与社会以及符号过程等的辩证,要求能对语言形式作更为有力的描述。费尔克拉夫和沃戴克把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原则概括为:
(1)批评性话语分析关注社会问题,它以社会的、文化的实践和结构为出发点把焦点对准语言,不是为语言而语言。
(2)权利关系是“话语的”,即话语是社会权利关系生成和再现的场所。
(3)话语构成社会和文化,话语是社会和文化再现和变化的场所。
(4)话语从事意识形态的工作,话语结构展现、加强、再生社会中的权力和支配关系,并使其合理化或对其进行置疑。
(5)话语是历史的,它应被置于语境中加以考察。
(6)文本与社会的关系是经由中介产生的。话语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话语构造社会结构,也被社会所构造。
(7)批评性话语分析对话语结构不仅仅是描述性的,它更是解释性的。它试图根据社会互动的特征,尤其是根据社会结构特征对话语结构进行解释。
(8)话语是社会行动的形式,它揭示权力关系的隐晦性。
四、国内外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成果和新动态
批评话语分析作为一种语言研究的方法最早是1979年由n.Fowler等人在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提出的,20世纪末在欧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研究热潮。目前,批评话语分析发展迅速,形成了一种新趋势,从而产生包括批评语言学、批评教育学、批评社会学、批评话语意识、批评社会语言学与批评写作相互交叉的一门学科—批评应用语言学(critical applied linguistics)。研究和实践的队伍日益壮大,有关专着增多,国际性的刊物和地区性的合作项目出现。如在荷兰有VanDijk教授建立的批评语篇研究中心和出版的学术期刊Discourse&S‘,ciety,在英国有N.Fairclough教授建立的研究中心和PaulChilton教授主编的学术期刊Languageandpolities;国内语言学界过去10年里对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还没有系统展开,或者说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可喜的是,从2004年开始,中国语言学界兴起一股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热潮,其中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天津商业大学等外语院系的研究较为突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戴伟栋、北京师范大学的叶起昌和天津商业大学的田海龙等多位教授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上频频发表文章,介绍西方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动态,阐述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成果,阐释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英、汉语篇的批评性对比分析日益得到重视;在重视英语语料的同时,汉语语料的本土化研究初步得到加强。辛斌等学者正在从事的英汉语篇批评性对比研究反映了CDA研究在国内的这一新特点、新趋势。一些学者(如张迈曾、徐涛、项蕴华、田海龙等)不满足对英语语料的分析利用,正开展对现代汉语篇章的批评性分析研究。有些专家从文化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对英汉语篇进行了对比批评分析研究,对翻译研究很有启发和帮助。相信这些学者的研究将带动和激励其他人一起在这方面做出贡献。国内的PDA②研究已经起步,CDA和PDA的比较研究已有人关注,并努力与国际接轨。国内PDA研究和机构话语分析的研究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个拓展。它会促动CDA理论的纵深研究与发展。根据国内最近的几次(批评)话语分析研讨会和国内权威学术期刊的介绍情况来看,不少学者已经开始关注积极话语分析(PDA)的研究,甚至CDA与PDA的对比研究。(朱永生,2006等) 批评应用语言学理论的介绍与应用将在我国逐渐推广。因为这在我国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它将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发展前景。另外,功能主义语言学的评价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成果不断得到运用。一些学者已尝试将他们的一些新成果应用于CDA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功能语法分析软件和语料库建设将被用于批评话语分析。(李战子,2002)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机构语言批评研究、组织语篇批评分析、政治语篇批评分析、媒体语篇批评研究等必将像国外一样得到蓬勃发展。
五、结语
笔者认为,批评话语分析作为语篇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批评话语分析将与语言学、认知、社会紧密联系。语言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建构。它实际上凸显了语言中人们熟视无睹的权势关系与意识形态过程。相对于主流语言学和主流语篇分析,批评话语分析更注重从社会制度和社会构成这一更深的层次来寻求解释语篇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它在强调社会对语篇的影响的同时,还注重研究语篇对社会的反作用力,充分认识到语篇在现代和后现代社会中对社会文化变化和再生产所起的重大作用。目前,我国的研究还存在不少问题。研究专着和硕士、博士论文还很少而国外却很常见,内容也涉及诸多方面。其次,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成果多为综述性论文,纵深的研究成果不够多。此外,研究内容不够丰富。国内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语篇的批评性分析研究,对批评语用学、批评应用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还不多。批评话语分析尽管还称不上是一种语言研究的新流派,尽管还存在着许多缺陷甚至矛盾之处,但它却代表着一种语言研究的新视角,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也在不断地对这些理论加以修改和完善,以期更好地为话语的批评性分析提供更完整的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N.L.Language and Power[M].
Longman Group Limited,1988.
[2]Fairclough.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
[3]戴炜华陈宇韵.批评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J].外语研究, 2004(4):12-16.
[4]田海龙.《后现代社会中的话语:批评话语分析再思考》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318-320.
[5]辛斌.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J].现代外语,1996 (1).
[6]王占斌, 苑春鸣.《关于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梳理和评述》[J]天津商学院学报 2007 (5).
[7]支永碧, 《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新动态[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3).
Ⅳ 心理语言学论文, 找个什么论点新颖又好写一点的
心理语言学怎么都要做实验的吧,这个应该免不了的吧。做小孩和大人对量词的界定吧,应该挺好玩的。我心理语言学接触不多,知道的实验也只有三五个,帮不了太多忙。看过有人做英语里quantifier的。也可以做代词什么的吧,但都离不开实验的。
Ⅳ DIGITAL DIASPORAS怎么样
(本文为《数字时代阅读报告》第二期所作,该杂志下载地址为: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0308948.html) Digital是媒体研究里的热门词,diaspora是文化研究里的流行语,两者叠加,自然是近年来学术研究里的重量级流行语了,也难怪2009年以来,几本名为Digital Diaspora(s)的书大行其道了。Diaspora听起来是个吓人的词,其实是“移民”一词的专业术语升级版(虽然在学术大腕那里两者不同语境、不同内涵与外延的区别可以写出一本本宏篇巨着),翻译得文青一点,就是离开了家(国)又想着家(国)的一群人。 diaspora(常译作流散,离散,也有译者浪漫地译作流离失所)可谓是源远流长,《圣经》记述的神话时代里犹太人的四海漂泊,也正是这一术语的来源之一。对于流散族群与传播媒体的关系,流散族群的文化构建,一直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话题,虽然有时并不那么炙手可热,有时又穿上不同学术术语的马甲在不同的学科里打着游击。近几十年来,随着一波又一波的全球化浪潮,流散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被社会学者日益重视。有趣的是,但凡新的媒体技术出现之时,新兴的媒体技术与流散族群的话题总能引发一阵热议。早在社会学的肇始之时,波兰移民与报纸的关系就成为芝加哥学派的经典研究案例;家庭录像出现之时,宝莱坞录像如何参与构建英国南亚裔身份认同则成为英国伯明翰学派的重要研究作品;更不用说已是汗牛充栋的对卫星电视与流散族群的讨论。那么,相对以往的媒体技术而言,新兴的各种数字信息技术,又为流散族群带来了什么?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公共事务与国际关系的副教授Jennifer M Brinkerhoff是号称是首部研究数字流散这一新兴现象的首部学术研究作品。她所作的回答是,数字信息技术是流散族群最理想的工具,它不仅可以让流散族群在物理上远离故园之时,精神上与之息息相通。当然这一点不少传统的传播技术(比如电视),甚至毫无技术含量的白日梦也能实现,数字信息技术则提供了双向沟通的可能。流散族群不仅仅使用数字信息技术保持着与故国家园的联系,也可以将自己的种种信息反馈到故乡。 Jennifer M Brinkerhoff的研究侧重流散族群(移民)如何在移入国使用互联网从而与移出国保持联系。她所作出的结论颇有几分乐观,这对通过网络技术与母国的联系,一方面减轻了移民们减轻了他们母国对移入国的安全威胁;另一方面既提升了他们在移入国的生命质量,也对他们移出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所助益。 这一研究的个案体现明显的后九一一效应。由于在九一一及其以后的若干西方国家的恐怖主义事件中,总是若隐若现显露出恐怖分子与移民社区的联系。这无疑在大众媒体与公众空间出现了对移民特别是伊斯兰国家移民的数字社区的疑虑。在个人偏激的大众媒体渲染之中,伊斯兰社区似乎成了恐怖袭击阴谋的策源地。这一研究则试图从个案出发,还原流散族群数字社区的真象,研究个案包括基于美国的阿富汗人、埃及科普特人,索马里人、藏人、尼泊尔人的九个数字机构。研究对象包括流散族群的数字社区构建、社区里的主要行为以及如何通过种种行为构建身份。或许由于本书研究实用功利目的较强的缘故,本书所选择的个案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因此也选择了以深度访谈、文本分析、话语分析等质性分析研究方法。 作者访谈了copticchurch网站的创始人George Andraws, tibetboard网站的创始人Dorjee Nup, thamel.com的主要创建人。这些网站无论从创始人的初始目的,还是后来的实际运作,在作者看来主要就是为参与构建混杂身份认同(hybrid identity),是为了“让梦想鲜活”。 对于另两个网站afhanistanonline与somailnet,作者主要考察的是它们的论坛。这两个网站前者的信息来自既有的研究。后者的数据同样来自作者的访谈。对于这两个网站,作者通过会员制、内部规则、会员福利、论坛内的人际交流等角度将数字流散作为一个塞博社区(cybercomunities)进行考察。通过分析在这两个论坛上的热门帖子,这两个社区同样存在了应对所面向的流散族群在美国社会所面临的边缘化问题,多重身份问题。而这两个网站试图为流散族群的不同社会资本之间架起桥梁,传播作为美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自由价值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类网站实际上起到了预防社会冲突的作用。 此外,象tibetboard和copt网站往往还积极参与到一些政治议题或是人权活动的社会动员之中。而这些议题通常与他们所处的社会联系不大,反而是与他们的故乡祖国相关。当然不少网站不仅仅涉足于政治性话题,而在直接促进了故乡祖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如一个叫afghans4tomorrow的网站直接招募志愿者参与阿富汗的战后重建。而一个叫coptic orphans (科普特孤儿)的组织则通过自己的网页推动收养科普特孤儿。 通过这一系列经验性研究,作者认为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数字信息技术一方面有利于流散者在保持原来故国身份的同时,又能获得新的混杂身份。同时由于互联网不同于以往传播技术的新特性,使得流散族群可以参与母国的社会发展讨论。因此作者认为数字流散既可以参与流散族群的身份协调,本身又一个社区组织,它同样还可以承担社会动员的职责。由于全书试图提供政策性参考意见,因此作者认为作为移民输入国、移民输出国、国际性的发展组织以及移民团体就应当鼓励流散族群使用。 这本书,正如作者颇为自得地提出,是关于这一现象的首部长篇研究作品。但它所能触发的研究路径其实完不局限于去国离家的流散族群。对于在同一国家不同区域流动者,实际也出现了类似的数字社区,这类数字社会是否类似数字流散族群值得进一步探讨。而作者提出数字社区具有一定的防止社会冲突的作用,是否普遍存在于各类数字社区之中,也可以成为有趣的研究项目 。 如果说,这部作品有什么遗憾之处,首先作者虽然力图深入流散族群内部,而不仅仅将他们视为主流社会的他者,但作为一项政策研究的产物而非批判的社会研究,作者的研究带有明显为美国国家安全服务的目的,行文中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中心主义腔调,最突出的例子便是如自由价值观等术语的使用。作者过于强调个别数字流散网站对于故国人权等问题的作用,而对于这类数字社区在流散族群在美国遭受的种族问题,虽从边缘化角度加以阐述但明显不足。而且作者的结论过于乐观,只强调了数字流散的积极社会意义,几乎没有涉及数字流散的负面因素。再者,由于这一研究出于为行政机构提供政策决策参考的目的,她从所列举的个案观察而来的诸多现象并不一定都可以普遍化。事实上她所列举的若干流散族群往往是由于他们的故乡祖国的缘故新闻关注度较高或是社会热点较集中,但在绝对数量上,他们并非在西方国家的主要流散族群。特别是作为中国的读者不免遗憾这本书都完全未曾谈及世界上数量上最为巨大的流散族群----华人。当然这也正足为华人学者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Ⅵ 批评语言学述评,审美批评和语言学批评,什么是语言学
什么是批评性话语分析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含义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是一门旨在研究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跨学科语言研究。其所涉及的社会科学领域包括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等,具有极强的实践导向作用。批评语言学不同于传统语言学的语篇分析,传统语言学忽略了语篇的社会属性,而批评语言学则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过程的介入力量。语言不单反映社会,它还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语篇本身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语篇如何产生这种意义的过程感兴趣。在国外,批判性话语分析正在迅速发展,研究和实践的队伍日益壮大,有关专着增多,国际性的刊物和地区性的合作项目出现。相比较而言,国内批判性话语分析起步较晚,但已开始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近年来批评语言学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研究人员逐渐增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了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批评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前景,从而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研究,本文拟对批评性话语分析进行评述。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综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其源头为批评性语言学。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法国、德国的几位反主流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家,如M.Fourcault, N.Fairchlugh, G.Kress, R. Fowler等等。它形成的主要动因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社会语言学的批判”(田海龙,2003:40)。它是一种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根据的社会指向的语篇分析方法(辛斌,1996)。批评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和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School)的社会批评理论。他们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所有组成部分都是某种权力的反映。罗杰·佛勒和甘瑟·克里斯还受到了米歇尔·福科的影响。福科的“知识是纯粹的”的传统观念,揭示了知识和权力的不可分割性。一方面,所有知识都是一种特殊权力体制的结果。另一方面,各种形式的知识构成了他们所描述和分析的社会现实:“权力与知识直接地相互包含……不存在任何没有相关知识领域之构成的权力关系,也不存在任何没有同时包含和构成权力关系的知识。”通过各种不同的话语,权力—知识复合体的效果得到了重新安置:“正是在话语中,权力与知识结合在一起。”佛勒和克里斯理论的语言学基础是萨皮尔—沃尔夫(Sapir-Whorf)的语言决定论( linguistic determinism)和语言相对论( linguistic relativity)学说以及韩里德(Halliday)的功能语法理论中的“语言的社会符号学理论”。
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或者一种语篇分析方法,批评语篇分析的语言分析基础主要建立在现代语言学的各种理论上,尤其是以Halliday为首的系统功能语法。Halliday吸收了布拉格学派的功能主义语言学观点、伦敦学派J.R.Firth的系统思想、人类学家B.Mali-nowiski的语境思想、社会学家B.Bernstein的语码思想,不把语言看做是由规则组成的系统去描述,而是当做意义的一个来源,是一套与语言应用的环境相联系,供人们选择的意义潜势系统,它强调的是语言与社会的联系。而当代批评语篇分析更多的是从批评科学而不是语言学汲取营养,虽然它也需要语言和符号分析理论的支撑。当代批评语篇分析家认为话语是构成社会实践活动的符号成分(semiotic elements of social prac-tice),对话语的再思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为研究话语奠定了基础。
三、主要原则
批评性话语分析为了履行自身的首要任务,即探索语篇与其过程、语言形式与社会以及符号过程等的辩证,要求能对语言形式作更为有力的描述。费尔克拉夫和沃戴克把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原则概括为:
(1)批评性话语分析关注社会问题,它以社会的、文化的实践和结构为出发点把焦点对准语言,不是为语言而语言。
(2)权利关系是“话语的”,即话语是社会权利关系生成和再现的场所。
(3)话语构成社会和文化,话语是社会和文化再现和变化的场所。
(4)话语从事意识形态的工作,话语结构展现、加强、再生社会中的权力和支配关系,并使其合理化或对其进行置疑。
(5)话语是历史的,它应被置于语境中加以考察。
(6)文本与社会的关系是经由中介产生的。话语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话语构造社会结构,也被社会所构造。
(7)批评性话语分析对话语结构不仅仅是描述性的,它更是解释性的。它试图根据社会互动的特征,尤其是根据社会结构特征对话语结构进行解释。
(8)话语是社会行动的形式,它揭示权力关系的隐晦性。
四、国内外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成果和新动态
批评话语分析作为一种语言研究的方法最早是1979年由n.Fowler等人在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提出的,20世纪末在欧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研究热潮。目前,批评话语分析发展迅速,形成了一种新趋势,从而产生包括批评语言学、批评教育学、批评社会学、批评话语意识、批评社会语言学与批评写作相互交叉的一门学科—批评应用语言学(critical applied linguistics)。研究和实践的队伍日益壮大,有关专着增多,国际性的刊物和地区性的合作项目出现。如在荷兰有VanDijk教授建立的批评语篇研究中心和出版的学术期刊Discourse&S‘,ciety,在英国有N.Fairclough教授建立的研究中心和PaulChilton教授主编的学术期刊Languageandpolities;国内语言学界过去10年里对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还没有系统展开,或者说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可喜的是,从2004年开始,中国语言学界兴起一股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热潮,其中上海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天津商业大学等外语院系的研究较为突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戴伟栋、北京师范大学的叶起昌和天津商业大学的田海龙等多位教授在外语类核心期刊上频频发表文章,介绍西方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动态,阐述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成果,阐释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英、汉语篇的批评性对比分析日益得到重视;在重视英语语料的同时,汉语语料的本土化研究初步得到加强。辛斌等学者正在从事的英汉语篇批评性对比研究反映了CDA研究在国内的这一新特点、新趋势。一些学者(如张迈曾、徐涛、项蕴华、田海龙等)不满足对英语语料的分析利用,正开展对现代汉语篇章的批评性分析研究。有些专家从文化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对英汉语篇进行了对比批评分析研究,对翻译研究很有启发和帮助。相信这些学者的研究将带动和激励其他人一起在这方面做出贡献。国内的PDA②研究已经起步,CDA和PDA的比较研究已有人关注,并努力与国际接轨。国内PDA研究和机构话语分析的研究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一个拓展。它会促动CDA理论的纵深研究与发展。根据国内最近的几次(批评)话语分析研讨会和国内权威学术期刊的介绍情况来看,不少学者已经开始关注积极话语分析(PDA)的研究,甚至CDA与PDA的对比研究。(朱永生,2006等) 批评应用语言学理论的介绍与应用将在我国逐渐推广。因为这在我国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它将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发展前景。另外,功能主义语言学的评价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成果不断得到运用。一些学者已尝试将他们的一些新成果应用于CDA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功能语法分析软件和语料库建设将被用于批评话语分析。(李战子,2002)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机构语言批评研究、组织语篇批评分析、政治语篇批评分析、媒体语篇批评研究等必将像国外一样得到蓬勃发展。
五、结语
笔者认为,批评话语分析作为语篇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批评话语分析将与语言学、认知、社会紧密联系。语言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建构。它实际上凸显了语言中人们熟视无睹的权势关系与意识形态过程。相对于主流语言学和主流语篇分析,批评话语分析更注重从社会制度和社会构成这一更深的层次来寻求解释语篇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它在强调社会对语篇的影响的同时,还注重研究语篇对社会的反作用力,充分认识到语篇在现代和后现代社会中对社会文化变化和再生产所起的重大作用。目前,我国的研究还存在不少问题。研究专着和硕士、博士论文还很少而国外却很常见,内容也涉及诸多方面。其次,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研究成果多为综述性论文,纵深的研究成果不够多。此外,研究内容不够丰富。国内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语篇的批评性分析研究,对批评语用学、批评应用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还不多。批评话语分析尽管还称不上是一种语言研究的新流派,尽管还存在着许多缺陷甚至矛盾之处,但它却代表着一种语言研究的新视角,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也在不断地对这些理论加以修改和完善,以期更好地为话语的批评性分析提供更完整的理论框架。
Ⅶ 什么是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判性话语分析研究的是社会权力关系怎么通过语言的运用被确立和加强的。只谈最浅显的层面,不谈福柯。
话语的定义
话语(discourse)指的是一组意思,比喻,表达,形象,故事和叙述组织在一起表达特定的事件。对于一个客体,可以有多种话语,通过不同的方式把它呈现给世界。
有些事,我们想当然的认为合理,不深究原因。比如在一个公司里,人力资源部门有很大权力,而在另一个公司里,人力资源部门没什么权力。我们要考虑的是,这是有意识的决定,还是权力斗争平衡的产物,或者其他。每种解释,都是话语(discourse)。
为什么我们要关心话语?
因为它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有任何企业文化的重要因素。
我们可以把话语当做:
想当然的道理
真理
未曾言明的假设
话语,权力和知识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谁有权力说,以什么样的权威说。话语不但体现意义,还体现社会关系。
话语分析的重要元素
记录 register
使用了什么语言,科学语言还是基于事实的语言?其中提到的事实是毫无疑问的吗?
大意 tenor
话语的是为谁组织的?作者有没有用“明显”,“显然”等让自己显得权威?他们有没有试图说服你他们的观点就是唯一正确的观点
方式 mode
除了文字表述外是不是还有图标?这些图形有啥作用,表达涵义还是加强文字的涵义,或是为了加强说服力?
话语分析要问的问题
主要的话语是什么?
谁是这种观点的受益者?
谁写的话语?
读者是谁?
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或修辞方法?
运用了什么图表,表达了什么信息?
为什么没有提XXX?
英语学人
优质教育领域创作者
17万粉丝 · 4.4万赞
搜索
开会发言说话技巧
说话技巧和应变能力
万能口才公式
怎么训练说话的语调
说话逻辑训练
提升说话底气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