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研究性学习大家帮下忙~
1998年以来,上海市敬业中学展开了信息素养教育活动,相应进行了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其中,研究性学习是展开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介绍敬业中学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和特色。 一、研究性学习是展开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之一 研究性学习是信息素养教育非常好的载体。它以学生做课题为主线,将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表达等各种信息手段融为一体,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丰富了信息的来源,从课堂内到课堂外、校外的整个社会中,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将学生置于广阔的信息海洋,让他们逐步学会自由驰骋。其次,让学生接触到各种信息渠道。通过课堂的调查、实验和研究,学生的信息渠道从教科书、课堂的单一渠道变为多途径的多样化的信息渠道。其三,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了信息的选择、甄别、处理和表达,从而提升了其信息素养。学生要很好地完成一个课题,先要围绕研究课题收集信息,然后选择、整理信息,再进行加工和编码,最后处理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和实验方法。学生在通过各种方式得出自己的结论后,还要撰写报告,运用较好的语言和符号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和结论。例如,文字符号表达方式、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计算机多功能演示表达等。 二、上海市敬业中学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规划 敬业中学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一个总体规划:高一上学期,开设信息素养导论课,高一下学期进行课题研究方法初步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进行课题研究的实践。高二在各学科范围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继续以小组为单位,在学科领域内选择一项研究课题,要求学生在研究方法。研究深度。研究成果的表达上都较前有所进步。高三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研究课题。高二是其中关键的一年。 1998年以来,敬业中学就利用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在高一学生中展开了研究性学习。高一上学期,为学生开设模块型信息导论课,激发学生信息意识,丰富学生信息来源;进行多次专题报告。辅导活动,教会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一些方法,帮助学生观察生活。高一下学期,让学生在自然的基础上组成研究小组,然后确定课题,着手开展研究。高一年级每周五下午的时间专门用于课题研究,为学生完成课题创造一定条件,并且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通过大家的努力,学生做出了88个课题。学校对这些课题进行了评奖和交流,有13个课题获奖,有5个课题在教师和学生大会上作了交流。在课题交流大会上,还请一些校外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对学生的课题作了点评,有的还写了书面点评意见。 在高一年级的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高二年级仍然坚持在学科课程中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在学科课程中,指导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必然要求其进行比较完整的收集信息、甄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这是实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核心目标一一信息处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也是我校完成市级课题“在高中进行信息素养培养的实践和研究”第二阶段既定任务的重要环节。 在高二年级的课程中,不设置独立的研究课程,而是在基础的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验。我们认为,有利于充分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解决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的教材载体的问题;这种实验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课时,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研究课题的质量;更有利于克服学生在基础性课程学习和研究性课程中学习方式相悖的问题。这项实验进行得好,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研究性学习的原则:(1)全员参与——强调学生全体参加研究性学习。班主任承担组织工作;所有任课教师在自己所任课程中,有责任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辅导,在课余,有义务受聘担任学生课题研究的导师。(2)承认差距——承认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差距,甚至具有明显的差距。让学生以课题组的形式开展活动,分工合作,互帮互学,共同进步,进一步缩小学生个体之间的能力差异,为该年级绝大多数学生进入高三后都能独立完成一项研究课题打下基础。(3)注重过程——高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能力,转变学习方式。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要求学生做好资料收集和研究体会记录。在课题研究评价时,不偏重于研究成果的价值,而是注重学生在研究中的态度和实践的体验。(4)鼓励创新——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教师应该有所启发。指导,但是只作参谋,不作指挥。鼓励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开展学习。特别要鼓励学生在立题思路共验手段、研究结果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在学科课程中,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项重大举措,使学生在学习中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三、以课题研究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的个案分析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课题指导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进行知识更新,首先自己要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具体说,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包括:拟定十个左右与本学科有关的课题,供学生参考。并结合其中二至三个课题,就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成果形式作一次比较详尽的示范性辅导。 学生在班主任指导下,自由结合,组成课题小组,自主选择课题,聘请导师(聘请的对象以任课老师为主,也可聘请家长、社会各界专业人员等),初拟课题计划。导师指导课题计划,并写出推荐意见,年级课题领导小组批准立题。 在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导师进行一次中期检查。年级统一安排两次班会,在班主任指导下,各班进行课题组小结,各课题导师完成课题评语,推荐优秀课题,班主任进行班内各课题横向平衡,打分,推荐奖励学分获得者。年级课题领导小组完成复审。下面分别介绍敬业中学研究性学习的两则案例。 1.“化学学科研究型课题怎么优”分析 化学学科课程中渗透信息素养教育。其中,研究性学习是一个重要的抓手,但是“化学学科研究型课题怎么做”?教师有必晏对学生进行知识讲座,使学生了解化学学科研究型课题的选择、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处理的能力,提高其信息素养,同时培养学生化学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流程包括:(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2)教师讲解;(3)学生讨论(课题选择原则);(4)电脑展示;(5)教师点评;(6)学生讨论(各课题的优越性);(7)学生讨论(研究过程);(8)电脑展示;(9)教师点评;(10)电脑展示(案例)。 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1)选择课题,基本原则包括:①尽量选择身边的问题作课题。②选择课题要考虑实际条件;③选择课题要尽量专一,并力求简单易行;④选择课题要小一些,但研究必须有深度。(2)确定研究方案和实践,基本环节包括①确定研究方法;②确定研究方案③实施课题研究。(3)表达课题成果一一撰写研究报告。(4)科学讨论和修改。 2.高二“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研究性学习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激素的调节功能,人体内主要激素及其调节功能;理解激素的概念;拓展关于激素与激素调节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的能力。教学主要采用学生研究活动、实验演示和课堂讨论等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六个阶段:(1)教师介绍“体育运动与兴奋剂”相关知识,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2)学生研究活动一:作“对兴奋剂的初步研究”报告。(2)教师引出“激素及激素调节”的概念。(4)学生研究活动二:肾上腺素对小白鼠的生理影响的实验。(5)学生研究活动三:对糖尿病的调查研究。(6)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激素调节功能表”。 【小结】 敬业中学的研究性学习以培养信息素养为目标,以课题研究为主线。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总的来说,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应试教育的教学形态,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了校内外各自的教育资源环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课题研究能力。它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有利于高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Ⅱ 我是学医学影像的,要考试了。求助一些关于组织学与胚胎学,还有医用物理的考试试卷。
组织胚胎学重点 名词解释 1.组织学:组织学是研究机体细微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2.胚胎学:胚胎学是研究个体发生和发育规律的科学 3.哈弗斯系统:又名骨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由外周同心圆状排列的5-20层哈弗斯骨板和中央哈弗斯管构成 4.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肌细胞或腺细胞)之间特化的细胞连接。 5.三联体: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称为横小管,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 6.气-血屏障:肺泡内气体和肺泡隔毛细血管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又称呼吸膜,主要由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和内皮共同构成。 7.淋巴小结:是具有较明确界限的淋巴组织。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眼内含大量B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可分为初级淋巴小结和次级淋巴小结。 8.排卵: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及其周围结构从卵巢排出的过程称排卵 9.黄体:排卵后的卵泡壁塌陷,卵泡膜内的血管和结缔组织伸入颗粒层,在LH的作用下,颗粒细胞和卵泡膜内层的膜细胞体积增大,分化为一个体积较大并富含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称黄体 10.胰岛:胰腺内分泌部细胞团呈岛屿状散布于胰腺腺泡之间,称为胰岛。由A,B,D,PP细胞构成 血睾屏障:存在于血液和生精小官之间,包括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 11.胆小管:相邻肝细胞面的胞膜局部向内凹陷围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结称网,可收集胆汁。 12.致密斑:是指远端小管曲部在近血管级一侧的细胞呈高柱状紧密排列,形成一直径40~70um的椭圆形隆起,约有20~30个细胞组成,是一种离子感受器,能敏锐地感受小管内滤过的Na+浓度变化,将信息传递给近血球细胞,促进其分泌肾素。 13.胃底腺:位于固有膜层,主要由主细胞,壁细胞,颈粘液细胞,内分泌细胞和未分化细胞组成。可分泌胃蛋白酶原,盐酸,内因子等。 小肠绒毛: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而成,长约0.5-1.5mm形状不一,以十二指肠和空肠头段发达。 14.滤过屏障:包括毛细血管有孔内皮,内皮的基膜,足细胞裂孔膜。可滤过血液形成原尿。 15.软骨陷窝:软骨细胞位于软骨基质内所占据的小腔称为软骨陷窝 16.血-脑屏障:脑内毛细血管与机体其他部位毛细血管相比,具有明显结构特征,即:属连续性毛细血管, 内皮外基膜完整,基膜外有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脚板样的突起围绕。脑内毛细血管的上述结构增加了血管壁的屏障作用,可有效限制血液中某些物质,如细菌,毒素及其他有害物质对血管壁的通透,对脑组织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将脑内毛细血管上述结构特点及其产生的生理效应称血-脑屏障 问答题 1.试述腺垂体的组织结构 腺垂体由远侧部,中间部和结节部构成 远侧部; 嗜酸性细胞:生长激素细胞分泌生长激素0 催乳激素细胞分泌催乳激素 嗜碱性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促性腺激素 嫌色细胞 中间部:嗜碱性细胞为黑素细胞刺激素 结节部:以嫌色细胞为主 2.试述胃壁的组织学结构 1.黏膜:(1)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表面粘液细胞和极少量内分泌细胞) (2)固有层 细密的结缔组织,含大量胃腺 A贲门腺:黏液腺,可见少量壁细胞 B胃底腺:分颈,体,底三部,由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 ,壁细胞(分泌盐酸,内因子),颈粘液细胞,未分化细胞及内分泌细胞组成 C 幽门腺:浆液腺,可见大量内分泌细胞 (3)粘膜肌层: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2.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丛 3.肌层:内斜中环外纵三层 4.外膜层:浆膜 3.试述小肠的组织学结构 一、黏膜 (1)上皮(单层柱状上皮) 1.吸收细胞 :呈高柱状,核卵圆形位于细胞基部。微绒毛 →纹状缘 主要功能吸收已消化的营养物质 2.杯状细胞 位于吸收细胞之间,分泌黏液,起润滑和保护肠黏膜的作用 3.内分泌细胞 分泌激素 (2)固有层 1.绒毛中轴:中央乳糜管,散在平滑肌,运送肠上皮吸收细胞释出的乳糜微粒 2.小肠腺:是小肠上皮向固有层内凹陷所形成的管状腺,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潘氏细胞(杀灭肠道微生物),未分化细胞(分化成吸收细胞和其他肠腺细胞,并补充绒毛顶部经常脱落的上皮细胞)构成 (3)粘膜肌层: 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二、粘膜下层 :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十二指肠部含有十二指肠腺,分泌碱性黏液,可保护十二指肠黏膜免受酸性胃液和胰液的消化及侵蚀;还分泌表皮生长因子,释入肠腔,促进小肠上皮细胞增殖 三、肌层 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 四、外膜层 除十二指肠后壁为纤维膜外,其余小肠均为浆膜 4.试述白细胞分类及形态功能 白细胞分为有粒细胞和无粒细胞 (1)有粒细胞包括 1.中性粒细胞:2-5叶分叶核,胞浆充满细小均匀的特殊颗粒和嗜天青颗粒 功能:具有活跃的变形运动和吞噬功能,吞噬对象以细菌为主,也能吞噬异物 2.嗜碱性细胞:核分叶或马蹄形或不规则,胞浆内含有大小不等,分布不 均的嗜碱颗粒 功能:分泌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活性物质,胞质内有白三烯,与肥大细胞相似,也参与过敏反应 3.嗜酸性细胞:两叶核,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的嗜酸性颗粒 功能:具有抗过敏和抗寄生虫作用 (2)无粒细胞包括 1.单核细胞:核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胞质灰蓝色,内含大量细小嗜天 青颗粒 功能:具有活跃的趋化性和很强的吞噬功能,进入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 2.淋巴细胞:核圆形或肾形,紫蓝色,染色质致密呈粗块状,胞质量少,蔚蓝色含少量释天青颗粒 功能:在机体防御,稳定,监护等免疫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5.试述生精小管的组织学结构和精子形成的过程 精子细胞过程经过复杂的变态,由圆形逐渐转变为蝌蚪形的精子(23,X或Y)的过程称 1.精子的形成 包括: ①核染色质高度浓缩,核变长并移向细胞一侧,构成精子头部的主要结构 ②高尔基复合体顶体泡,逐渐增大,凹陷为双层帽状覆盖在核的顶端形成顶体 ③中心体迁移到顶体对侧,其中一个中心粒的微观延长,形成轴丝,成为精子尾部的主要结构 ④线粒体汇聚于轴丝近段周围,盘绕称螺旋型的线粒体鞘 ⑤其余的胞质聚尾侧,形成残余胞质,最后脱落 2.生精小管: (一)生精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由生精上皮和支持细胞构成。 1.支持细胞:不规则长锥形,侧面镶嵌着各级生精细胞,光镜下轮廓不清。功能:支持营养生精细胞。分泌液体,移动生精细胞。吞噬消化精子形成脱落的胞质。分泌雄性激素结合蛋白。参与形成血睾屏障 2.生精细胞和精子发生 ①精原细胞增殖期②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期 初级精母细胞(46,XY)次级精母细胞(23,X或Y) 精子细胞(23,X或Y)③精子形成期 (二)界膜:基膜,类肌细胞,成纤维细胞 6.试述肝脏的组织学结构 被膜:多为浆膜 (一)实质 (1)肝小叶 1.中央静脉:单层扁平上皮围成,上有肝血窦开口 2.肝板:单层肝细胞排列成的凹凸不平的板状结构断面称肝索 3.肝细胞:占肝内细胞总数80%,多面体,富含各种细胞器。有三种不同 的面:血窦面,胆小管面,肝细胞临接面 4.肝血窦:位于肝板之间,腔大不规则。窦壁由内皮细胞围成,窦内有巨 噬细胞。血窦壁与肝板之间的狭小间隙为窦周隙,内有储脂细胞 5.胆小管:相邻肝细胞面的质膜向内凹陷形成 (二)门管区 1.小叶间动脉 2.小叶间静脉 3.小叶间胆管:收集胆汁 门静脉→小叶间静脉↘ 肝血窦→中央静脉→小叶下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 肝动脉→小叶间动脉↗ 7.试述肾脏的组织学结构 被膜:纤维膜,致密结缔组织 实质: 1.肾单位 (1)肾小体 1.血管球:入球微动脉→有孔毛细血管→出球微动脉 2.球内系膜:主要由系膜细胞和系膜基质组成 3.肾小囊 壁层:单层扁平上皮 脏层:足细胞 4.滤过膜:有孔内皮+毛细血管基膜+足细胞裂孔膜 滤过血液形成原尿。(180升/天) (2)肾小管 1.近端小管:分曲部,直部,上皮细胞为锥体形或立方形 极强的重吸收功 能。原尿中几乎全部葡萄糖。氨基酸和蛋白质以及大部分水,离子和尿 素等均在此重吸收。分泌氨,肌酐等 2.细段:单层扁平上皮,可通透水,盐离子 3.远端小管:分曲部,直部,立方形上皮,参与浓缩尿液,重吸收水,钠 ,排钾,氨等 2.集合管系:弓形集合小管,直集合小管,乳头管。浓缩尿液。终尿1-2升 肾间质:泌尿小管间的少量结缔组织。间质细胞可分泌前列腺素 8.试述结缔组织中细胞的种类形态及功能 疏松结缔组织 (1)细胞外基质 1.基质:蛋白多糖,糖蛋白,组织液 2.纤维: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 (2)细胞: A成纤维细胞:光镜下,细胞呈扁平不规则状,有突起,胞质较丰富,呈弱释碱性,胞核较大,长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 功能:可合成和分泌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构成疏松结缔组织中的三种纤维,同时也合成分泌基质 B巨噬细胞:是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具有强大吞噬功能的免疫细胞。光镜下,细胞形态随功能状态而改变。功能活跃着,常伸出较长的伪足,而细胞形态不规则;核小,呈卵圆形或肾形,着色深,核仁不明显 功能:①趋化运动②吞噬作用③参与和调节免疫应答④分泌作用 C浆细胞 :光镜下,呈卵圆形或圆形,胞浆丰富,呈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细胞核圆,多偏于一侧,染色质粗,多分布于核膜处,呈车轮状。 功能:浆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能合成 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及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体液 D肥大细胞 :光镜下,细胞较大,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充满易溶于水的异染色嗜碱性颗粒,核小而圆,位于中央 功能:肥大细胞分布广泛,常沿血小管分布,特殊颗粒中含有肝素,组织胺,白三烯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 肝素抗凝血作用 组织胺和白三烯可使微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和液体溢出,导致组织水肿,形成荨麻疹;可使气管平滑肌痉挛,引起哮喘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能吸引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到过敏反应部位 故肥大细胞与过敏反应关系密切 E未分化间充质细胞:是保留在成体结缔组织内的一些较原始细胞,形态上 很难与成纤维细胞区别 功能:它保留着间充质细胞多向分化的潜能,在炎症或创伤修复时可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及新生血管壁上的内皮细胞核平滑肌细胞 F 其他:脂肪细胞 少量血细胞
Ⅲ 教育学研究工具工具有哪些
教育学研究工具如下
(一)文献
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教育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教育的科学认识的方法。
文献主要有:零次文献(第一手文献)、一次文献(原始文献)、二次文献(检索性文献)、三次文献(参考性文献)
(二)调查
调查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教育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法可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等。调查的方法主要有观察、谈话、言谈、问卷等。
(三)实验
实验法是指研究者根据某种设想来创设某种环境、控制某种条件来对教育进行研究以得
出某种因果性联系的一种方法。
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实验法可分为:等组实验法、单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四)个案
个案法是在真实情境中对某个特定的教育样例进行研究(一般是长期的跟踪研究),以了解研究实效的一种方法。
(3)本文主要研究通过影像组学方法扩展阅读:
教育研究的意义
1、教育研究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通过教育研究,转变教育观念;探索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径、手段,并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提供决策依据。教育研究既能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又能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
2、教育研究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教育研究是充实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根本前提,它在理论开拓与学科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教育研究能够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是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主要途径。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研究者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对于广大教师来说,通过教育科研,能够使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勇于探索,由单凭经验向依靠理论过渡,通过认识、学习和运用教育规律,掌握科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成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成为未来的教育改革家。
Ⅳ 什么是“影像组学”
影像组学指高通量地提取大量描述肿瘤特征性的影像特征,最初译为放射组学。
放射组学应用大量的自动化数据持征化法将感兴趣区域的影像数据转化为具有高分辨率的可发的特征空间数据。数据分析是对大量的影像数据进行数字化的定量高通量分析,得到高保真的目标信息来综合评价肿瘤的各种表型,包括组织形态、细胞分子、基因遗传等各个层次。
其核心理论基础是放射组学模型,包含有病灶的生物学或医学数据信息,借此能为疾病的诊断、预后及预测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不同患者的肿瘤之间、同一患者的不同肿瘤组织间或同一肿瘤内部都存在基因异质性,目基因状态也会因时而异。
(4)本文主要研究通过影像组学方法扩展阅读:
影像组学的应用:
1、CT纹理在肺癌鉴别、治疗、生存期预测的应用;
2、采用深度学习(基于分割和分类的卷积神经网络CNNs)检测膝关节磁共振中软骨病变;
3、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CNN)在MR成像进行肝纤维化分期;
4、MR成像的放射组学分析鉴别良恶性乳腺病变;
5、利用影像组学分类心机梗塞;
6、CT图像纹理特征预测治疗的肝癌晚期。
Ⅳ 基因组学研究方法
基因组学(英文genomics),研究生物基因组和如何利用基因的一门学问。用于概括涉及基因作图、测序和整个基因组功能分析的遗传学分支。该学科提供基因组信息以及相关数据系统利用,试图解决生物,医学,和工业领域的重大问题
基因组研究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以全基因组测序为目标的结构基因组学(structural genomics)和以基因功能鉴定为目标的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又被称为后基因组(postgenome)研究,成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方法。
基因组学能为一些疾病提供新的诊断,治疗方法。例如,对刚诊断为乳腺癌的女性,一个名为“Oncotype DX”的基因组测试,能用来评估病人乳腺癌复发的个体危险率以及化疗效果,这有助于医生获得更多的治疗信息并进行个性化医疗。基因组学还被用于食品与农业部门。
基因组学的主要工具和方法包括: 生物信息学,遗传分析,基因表达测量和基因功能鉴定。
基因组学出现于1980年代,1990年代随着几个物种基因组计划的启动,基因组学取得长足发展。 相关领域是遗传学,其研究基因以及在遗传中的功能。
1980年,噬菌体Φ-X174;(5,368 碱基对)完全测序,成为第一个测定的基因组。
1995年,嗜血流感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1.8Mb)测序完成,是第一个测定的自由生活物种。从这时起,基因组测序工作迅速展开。
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公布了人类基因组草图,为基因组学研究揭开新的一页。
基因组学是研究生物基因组的组成,组内各基因的精确结构、相互关系及表达调控的科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等一同构成系统生物学的组学(omics)生物技术基础。
基因组研究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以全基因组测序为目标的结构基因组学(structural genomics)和以基因功能鉴定为目标的功能基因组学(functional genomics),又被称为后基因组(postgenome)研究,成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方法。
基因组DNA测序是人类对自身基因组认识的第一步。随着测序的完成,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成为研究的主流,它从基因组信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高度,阐明基因组的功能。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人类基因组 DNA 序列变异性研究、基因组表达调控的研究、模式生物体的研究和生物信息学的研究等。
(1)基因组表达及调控的研究。在全细胞的水平,识别所有基因组表达产物mRNA和蛋白质,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阐明基因组表达在发育过程和不同环境压力下的时、空的整体调控网络。
(2)人类基因信息的识别和鉴定。要提取基因组功能信息,识别和鉴定基因序列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基因识别需采用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技术和生物学实验手段,并将理论方法和实验结合起来。基于理论的方法主要从已经掌握的大量核酸序列数据入手,发展序列比较、基因组比较及基因预测理论方法。识别基因的生物学手段主要基于以下的原理和思路:根据可表达序列标签(STS);对染色体特异性cosmid进行直接的cDNA选择;根据CpG岛;差异显示及相关原理;外显子捕获及相关原理;基因芯片技术;基因组扫描;突变检测体系,等等。
(3)基因功能信息的提取和鉴定。包括:人类基因突变体的系统鉴定;基因表达谱的绘制;“基因改变-功能改变”的鉴定;蛋白质水平、修饰状态和相互作用的检测。
(4)在测序和基因多样性分析。人类基因组计划得到的基因组序列虽然具有代表性,但是每个人的基因组并非完全一样,基因组序列存在着差异。基因组的差异反映在表型上就形成个体的差异,如黑人与白人的差异,高个与矮个的差异,健康人与遗传病人的差异,等等。出现最多基因多态性就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
(5)比较基因组学。将人类基因组与模式生物基因组进行比较,这一方面有助于根据同源性方法分析人类基因的功能,另一方面有助于发现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本质差异,探索遗传语言的奥秘 。
结构基因组学是继人类基因组之后又一个国际性大科学热点,主要目的是试图在生物体的整体水平上(如全基因组、全细胞或完整的生物体)测定出(以实验为主、包括理论预测)全部蛋白质分子、
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核酸、蛋白质-多糖、蛋白质-蛋白质-核酸-多糖、蛋白质与其他生物分子复合体的精细三维结构,以获得一幅完整的、能够在细胞中定位以及在各种生物学代谢途径、生理途径、信号传导途径中全部蛋白质在原子水平的三维结构全息图。在此基础上,使人们有可能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分子细胞生物学以致生物体整体水平上理解生命的原理。
对疾病机理的阐明、对疾病的防治有重要应用意义。
发展回顾1998年4月,由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NIGMS)和Wellcome Trust发起在英国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结构基因组会议,美国、法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荷兰、意大利以及以色列的9国科学家参加了会议。2000年9月,美国NIGMS决定首批投入1.5亿美元,在美国建设7个研究中心(目前已经发展成为10个),争取在未来10年内解出1万个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建立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序列、三维结构和生物功能之间的有机联系,同时也支持结构基因组方法学的研究。2002年,10家大型国际制药公司宣布启动结构基因组研究。2000年11月,日本组织召开国际会议讨论结构基因组计划的有关问题,确定了完成测定3000个蛋白质三维结构的“Protein3000计划”。2001年4月,在美国召开了第二次国际结构基因组会议,表明新一轮大规模的国际合作研究已经开始。主要进展我国在结构生物学研究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6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胰岛素;70年代初又测定出1.8 埃; 分辨率的猪胰岛素三维结构,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测定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国家,这些研究工作处于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结构基因组研究刚露端倪之时,我国科学家就敏感地抓住了这一新动向,2000年我国开展了结构基因组学的研究。近来,国家863计划、973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重大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先后重点资助了结构基因组学的研究工作和相关技术平台的建设。相关研究工作既有分工、又有交叉合作,并充分地考虑到了我国基因组水平研究的特点和我国在结构解析方法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并计划在参加国际合作的基础上,在逐步建立基因组研究技术平台的同时,五年之中完成200-300个蛋白质三维结构的测定。
我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队伍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物理所、高能所、上海生命科学院、福州物质结构所、上海复旦大学等单位均是我国开展结构基因组研究的重要基地。
我国结构基因组学研究虽然启动时间较短,但已经获得了不少重要进展。 据初步统计,已经完成了近千个克隆,已表达出210个蛋白质,其中有100多个可溶或部分可溶;获得近30个结晶和NMR样品,已经测定出5个结构。
Ⅵ 通过影像诊断学习,你认为哪些内容你掌握的比较好,哪部分内容掌握的比较差
摘要 医学影像学习方法
Ⅶ 超声组学概念是什么
超声组学是人工智能时代的超声医学大数据分析方法,它作为影像组学的一个分支,旨在利用数据特征算法对超声图像进行自动化数据特征分析及高通量特征提取,并利用深度学习或机器学习的分析方法建立智能辅助临床决策的系统。
1. Li
W, Huang Y, Zhuang BW, Liu GJ, Hu HT, Li X, Liang JY, Wang Z, Huang XW,
Zhang CQ, Ruan SM, Xie XY, Kuang M, Lu MD, Chen LD, Wang
W7.Multiparametric ultrasomics of significant liver fibrosis: A machine
learning-based analysis.H.Springer[引用日期2018-09-26].
2. 郭焕玲, 李薇, 李昕, 谢晓燕, 吕明德, 匡铭, 陈立达, 王伟. 超声组学定量评估miR-122抑制裸鼠肝细胞癌的疗效[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8,(2):274-281H.CNKI[引用日期2018-09-27].
3. Wang
K, Lu X, Zhou H, Gao Y, Zheng J, Tong M, Wu C, Liu C, Huang L, Jiang T,
Meng F, Lu Y, Ai H, Xie XY, Yin LP, Liang P, Tian J, Zheng R: Deep
learning Radiomics of shear wave elastography significantly improved
diagnostic performance for assessing liver fibrosis in chronic hepatitis
B: a prospective multicentre study.H.BMJ Journals.2018[引用日期2018-09-26].
Ⅷ 学习影像组学要有哪些知识储备
医学影像专业的基础知识储备有:
1、解剖学
解剖学不仅是医学影像专业的基础课,更是整个医学专业的基础课。解剖学是涉及生命体的结构和组织的生物学分支学科。它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国际经典影像诊断学丛书推荐:
1、《头颈部影像诊断学》。
2、《消化影像诊断学》。
3、《骨肌影像诊断学(非创伤性疾病)》。
4、《儿童神经影像诊断学》。
5、《介入影像诊断学(操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