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采用了什么方法赞扬宋庆龄
本文通过描写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美和品质美,借物喻人,表达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深切怀念之情。
【出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茹志鹃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这是两棵樟树。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的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1)宋庆龄故居的香樟树教学方法扩展阅读
1、《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鉴赏
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课文以树喻人,树与人,形成了本文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明线是写樟树,暗线是突显人物的情怀。
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作者介绍
茹志鹃(1925年9月13日——1998年10月7日),浙江杭州人。当代着名女作家,着名导演王啸平的夫人,王安忆的母亲。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茹志鹃1925年9月生于上海。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
⑵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五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用了对比的手法。以石榴树对比樟树,更能体现樟树的可贵。
⑶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宋庆龄生前十分喜爱樟树,在宋庆龄上海的故居,有40余棵百年以上的香樟树环绕主楼。宋庆龄经常在树下散步、休息,举行茶话会,接待来宾,招待友人。熟悉宋庆龄的人,无不知晓她院子里的香樟树,同时也自然会联想到她的品格。
樟木因为其自带香味的特点,又有防虫的功效,一直以来都深受古代木匠们的喜爱,是做柜类家具的好木材,特别是书生的书箱,用香樟木为内辅材料。
并且香樟木还含有丰富的挥发性油脂,具有浓厚的特殊香气,是高品质香水提取源之一。
如果你家里的柜子不是香樟木,也想拥有香樟木的功效与香味时可以选择香樟木的木块,香樟木木块放在柜内也拥有同样的功效。
香樟木永久了味道也会有表面消散的时候,消散了之后可以用砂子轻轻打磨,这个时候香味又会从新出来。
我一般不用这种樟脑丸,因为不喜欢它的味道,觉得是臭臭的,放在衣服或者鞋子里,拿出来都不想穿,有的樟脑丸虽然有参加人工香水,但是又觉得味道太浓,香味很低级。
⑷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主要内容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的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4)宋庆龄故居的香樟树教学方法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茹志鹃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60年起从事专业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又被选为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1977年当选上海七届人民代表。现为《上海文学》编委。
茹志鹃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侠,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都受到过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镜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
⑸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课怎么分段
你好!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课可以分三段,1.2.3自然段为一段,段意 :写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4.5.自然段为一段,段意 :写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点出樟树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6自然段为一段,段意 :写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祝你生活愉快!
⑹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备课资料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师:根据课题,大家来讨论一下,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应该知道哪些东西?
(学生思考后迅速讨论)
生:通过学习,我们应该知道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的。
师:是呀,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长得怎么样?外表美不美?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还有谁想说?
生:通过学习,我们还应该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师:这个问题我们是要搞清楚。天下樟树多的是,为什么偏偏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
生:我还想知道,宋庆龄和樟树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
师:同学们刚才开动脑筋,提出了许多要解决的问题。可是,这么多问题中,你觉得我们首先应该解决哪个问题?
生: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是什么样的树?
师:对。下面我们一起把书打开,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樟树的小节。
(学生自读课文后纷纷举手。)
生:课文的四五俩小节写了樟树?
(投影出示第四小节)
师:下面我们先来看第四小节。一起读,边读边思考,从文中找出一个最能体现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
(学生齐读课文后举手)
生:枝干粗壮。
师:这是樟树的外形。
生:蓬蓬勃勃。
师:蓬,后鼻音。跟老师读,蓬蓬勃勃。
(学生齐读。)
师:词语找的是对的。看黑板,跟老师一起书写这个词。注意“蓬”字是上下结构,草字头的一横要长些。
(学生跟着老师一起书空。)
师:谁知道蓬蓬勃勃是什么意思?
生:蓬蓬勃勃的意思是树长得茂密。
生:是叶子很多
生:是树长得很大,很粗。
……
师:同学们刚才是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来讲的。下面我们一起看第四小节,看看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学生自读后举手。)
生:第一句话,“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师:读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生: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两棵樟树。
师:两棵什么样的樟树?能跟大家描述描述?
生:这两棵樟树长得不高,但是它们的枝干非常粗壮,而且很长,伸得很远。
师:像什么?
生:像两把绿色的大伞。
师:说得真好。来,请你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读。)
师:听你读啊,老师觉得樟树的枝干伸得还不够远,谁还想读。
(又一位学生读。)
师:读的真好,这才叫“伸得远远的”。大家一起读。
(学生一起读。)
师:同学们,读书的方法呀,往往就隐藏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之中。读了第三小节的第一句话,现在再请你来读“蓬蓬勃勃”这个词,你会怎么读呀?
(学生练读后举手。)
生:蓬蓬勃勃。(声音不响亮,但是拖得较长。)
师:听你读,老师觉得樟树的枝干虽然伸得很远,但是却太细了,是两棵细细的樟树。谁再来读?
生:蓬蓬勃勃。(声音非常响亮,而且拖得长长的。学生纷纷鼓掌。)
师:哎呀,你读的真好。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生:我想突出樟树长得很粗壮——
师:所以读的响亮。继续说。
生:我还想突出樟树的枝干伸向四面八方(说得慢而有力),伸得远远的(声音拖得很长)。
师:你读的好,说得更精彩。同学们,一齐像他这样读。
生:蓬蓬勃勃。
师:还有哪句话写出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生:“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师:从这句话你能体会到樟树什么?
生:我能体会到樟树长得很茂密,叶子很多。
师:从哪个地方体会到的?
生:稠密。
师:你真会读书。
生:我能体会到樟树的叶子很绿。
师:从哪里?
生:绿得发亮。
师:那就请你来读读这句话,相信你一定可以读好它。
(学生朗读,感情非常丰富。)
师:现在大家知道蓬蓬勃勃的樟树是什么样的了吗?
生:知道了。
师:刚才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知道了什么叫做“蓬蓬勃勃”。这呀,其实就是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词语。
师:那么同学们,樟树的蓬蓬勃勃是不是暂时的呢?
生:不是。
师:从哪里看出?
生:从“四季常青”。
师:还从哪里?
生:“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从这些词语和句子,你能体会到这是两棵什么样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生命力非常顽强的樟树。
师:一齐读这句话,读出樟树顽强的生命力。
生:“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同学们,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樟树要经历多少残酷的磨难呀?樟树会经历哪些磨难呢?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
(幻灯片出示:无论是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烈日暴晒还是狂风暴雨,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冰天雪地,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
师:听听,这是多么顽强的樟树呀?让我们一起来读第四小节,会背的就背。樟树不高——
(学生有的读,有的背,非常投入。)
师:学到这里,你知道这一小节写的是樟树的什么了吗?
生:写了樟树的蓬蓬勃勃的外形。
生:写了樟树顽强的生命力
师:课文在第五小节也写到了樟树。放声朗读这一小节,看看这一小节写了樟树的什么。
(幻灯片出示第五小节,学生朗读思考后举手。)
生:这小节写了樟树的香气。
师:这是樟树的可贵之处。樟树的可贵之处还在哪里?
生:樟树的香气是本身的。
师:“本身”说明什么?
生:说明樟树的香气是自己身上的,不是别人给的。
师:有个成语叫“天生丽质”(板书词语),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樟树的可贵之处还在哪里?
生: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具体说说怎么样就是永久保持了?
生:“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师:真了不起。
生:“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这是樟树最可贵的地方。来,一起读。
(幻灯片出示“而樟树却不招虫……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学生用赞扬的语气读得很好
)
师:这一小节写樟树的香气拒虫,写完了吗?
生:没有!(学生纷纷说。)
师:还有哪里写到樟树的香气拒虫的?
生:“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
师:停停停,打断一下,我听这是写石榴树的,跟樟树有什么关系吗?
(幻灯片出示“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学生默读文字,开始思考。一会儿。陆陆续续开始举手。)
生:我觉得有关系。
师:有什么关系?
生:他是把别的树根樟树进行对比。
生:我们可以看出,樟树比石榴树可贵。
师:仅仅是石榴吗?
生:不是,还有别的树。
师:那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来呢?
生:那太多了,没意思。只要举一个例子就行了。
师:哦,这下我明白了。同学们可真聪明呀!
师:下面,我们一起对比着来读这一段。女同学读“别的树木”这部分,请男同学读“而樟树却不招虫”这部分。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不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长得蓬蓬勃勃的。
师:这讲的是樟树的生命力。
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枝干非常粗壮,伸得远远的。
师:这讲得是樟树的外形。
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拒虫的香气。
生:宋庆林故居的樟树的香气可以永远保持。
师:这正是樟树的可贵之处。
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不仅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有拒虫地香气。
师:用上了关联词语“不仅——而且——”,把前面和后面联系起来说,真棒!
师:同学们,现在樟树咱们已经非常了解了,可是天下那么多樟树作者为什么不写,偏偏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到底有什么关系呢?这是咱们上课之初提出的问题。
(学生面露难色。)
师:这样吧,咱们先来了解一下宋庆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课前,咱们都查了资料,下面知道的自己站起来大胆地说。
生:宋庆龄是孙中山的夫人。
生:宋庆龄帮助孙中山闹革命。
生:宋庆龄曾经帮八路军送过药品。
师:她是共产党的朋友。
生:宋庆龄做过国家副主席。
生:蒋介石和汪精卫曾经用许多钱收买宋庆龄,要她到他们的政府去做官,但是她拒绝了,没有去,还把他们狠狠地骂了一通。
师:对。蒋介石和汪精卫一个是反动派,一个是卖国贼,汉奸。
生:我知道他们后来还叫人威胁宋庆龄,要暗杀她。
师:可是宋庆龄有没有害怕?
生:没有!
师: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啊!
生:宋庆龄后来还帮助过法西斯。
(学生笑起来。)
师:不对,法西斯是坏蛋。宋庆龄怎么可能帮他们呢?看来你还不知道法西斯是什么样的人。
课后一定要查清楚了。
生:宋庆号召吁大家要爱护儿童。
师:对。她是19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师:同学们,咱们谈了这么多,那么,宋庆龄跟樟树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
(学生思考,有三三两两的举手、。)
师:或者说,宋庆龄跟樟树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吧。
生:我觉得宋庆龄长得很漂亮,就跟樟树一样。
师:这个说的是外表。谁还想说?
生:宋庆龄没有被蒋介石和汪精卫收买,就像樟树有拒虫的香气。
师:这说到了宋庆龄的品质。
生:宋庆龄做了许多事情,就像樟树的“蓬蓬勃勃”。
师:说得多好呀!
生:宋庆龄为人民作了许多贡献,就像樟树美化了人们的生活,也为人们作了许多的贡献。
生:宋庆龄一生都在为人们服务,就像樟树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
师:多么崇高的人那。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人们到宋庆龄故居来瞻仰,都要怀着崇敬的心情在那两棵樟树下留影了吗?
生:知道了。
师:其实,这两棵樟树就是——
生:宋庆龄。
师:透过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
生:宋庆龄。
师:是呀,难怪人们——
(学生读最后一小节,“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
师:像这样,表面上写一个事物的,实际上却是通过这个事物来写人的写作方法就叫做“借物喻人”。一起读——
生:借物喻人。
师:好,现在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走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走近19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宋庆龄。
(学生动情的朗读起课文。)
师:同学们,课文学完了。你觉得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学到了一个词,“蓬蓬勃勃”。
师:这是词语积累。
生:我学到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不仅生命力很顽强,而且它还有香气,可以拒虫。
生:我学到了今后我们遇到不懂得词语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师:这是学习方法的收获。
生:我学到了,今后我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来写。
师:说的好,学到的东西就要运用。
生: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对比的方法。
生:我知道了宋庆龄这个人很了不起。
(还有许多学生举手想说。可惜,下课铃响起。)
师:看到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很高兴,你们高兴吗?
生:(大声的)高兴。
师:那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⑺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在写法上具有什么的特点
本文通过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来叙述的。
描写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美和品质美,表达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深切怀念之情,体现了宋庆龄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的精神。
内容简介: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树。有一次,周恩来同志觉得那房子小了一点,就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她不肯,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樟树。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的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宋庆龄,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
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
宋庆龄同志自觉把自己的生命同中国人民的独立和解放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1916年,她跟随孙中山先生从日本回国,千里奔走,南征北战,讨袁反段,护国护法,用自己的言行支持孙中山先生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革命斗争。
五四运动中,宋庆龄同志与孙中山先生并肩战斗,热情赞扬学生的革命斗争精神,满腔热情地接见学生代表,有力支持了爱国学生运动。1921年5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她在严酷的斗争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全力保卫孙中山先生的安全。
⑻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文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宋庆龄同志很喜爱院子里的两棵樟树,因为樟树有永久发出拒虫的气味的高贵品质。宋庆龄就像樟树一样。人们崇敬宋庆龄,也崇敬樟树。
主要内容简化版:宋庆龄同志很喜爱院子里的两棵樟树,因为樟树有永久发出拒虫的气味的高贵品质。
⑼ 四年级苏教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
樟树的生长特点,外形.樟树具有永保香味的品质,也赞扬了宋庆龄爱国,爱家,为国增绿的高尚情感
1-3小节一段,4-5小节一段,第6小节一段
⑽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后第5题)该怎么写
应为宋庆龄跟她的两颗樟树一样,不论生活环境如何变化,她都充满活力,永远保持高贵气节,人们爱与樟树合影,实则爱与宋庆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