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数字媒体装置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
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家在特点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者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的有效的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蕴含的艺术形态。简单来说,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
本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掌握信息与通信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传输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能应用新的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动画制作、数码视频编辑和数字化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本专业方向为电视台、数字电影制作公司、互动娱乐公司、广告公司、电视频道及栏目包装部门、电视剧制作部门、动画公司及其它各影视制作机构等单位培养具有较高影视制作理论水平和数字艺术素养,能够驾驭最先进的数字影视技术,熟悉数字影视制作的生产流程,在CG技术与艺术领域具有较高造诣,能进行数字影视节目策划与创作、数字电影电视特效制作、电视片头设计与制作、电视栏目及频道包装的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㈡ 艺术类科研项目有哪些
艺术类科研项目:
1.美术学(绘画、雕塑、陶艺、设计、建筑、书法、篆刻、摄影、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大地艺术、波普艺术、现成品艺术等)
2.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等)
3.音乐学(声乐、器乐、歌舞剧等)
4.文学(诗学、散文学、小说学等)
5.戏剧学
6.电影学
7.舞蹈学
8.曲艺学
9.杂技学
10.周边艺术学(指游离于艺术中心之边际的一种艺术形式,如牡丹花观赏艺术、金鱼观赏艺术等)
其中:
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是由语言文字组构而成的,开拓无言之境),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和再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由于出版和教育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已经失去其垄断地位成为大众文化的一支。产生了所谓的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之分。
戏剧学:戏剧学的所涉及的对象极其广泛,包括的戏剧形式、表演艺术、音乐、戏剧导演、观众反应和评论,以及戏剧借助于无线电、图片和声音的传播。电影、电视、录像和网络作品现在正逐渐发展成戏剧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戏剧有关的辅助学科有艺术史、媒体学、音乐、历史学、日尔曼文学、社会学和教育学。通过对戏剧、电影和电视知识的学习,戏剧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剧院、影视界甚至大众文艺活动中担任领导职务。但是由于这方面的工作职位很少,因此选择第二专业还是很有必要的。
电影学:把电影作为社会文化现象、艺术现象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加以研究的科学。在中国,电影学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对它的界定和研究范围众说不一。一般认为电影学是艺术学的一个分支,其范畴包括电影发展过程、电影审美特性、电影创作规律、电影作品分类及其社会作用与美学效应等。
(2)装置艺术分析方法扩展阅读:
所谓艺术学是指,通常意义上是指研究艺术整体的科学,即艺术学是指系统性的研究关于艺术的各种问题的科学。进一步讲,“艺术学是研究艺术性质、目的、作用任务和方法,它是带有理论性和学术性的成为有系统知识的人文科学。”
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对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最具学术意义的影响,还是要首推它可能带来的文化层面上的研究视角的改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艺术学
㈢ 请问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究竟怎样区分,怎么有人说艺术手法包括表现手法,有人说不是
用网络搜 艺术手法,得出的答案第一句就是“艺术手法,艺术作品形式的要素之一,又称表现手法。” 这句话就直接将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画上了约等号。可是,这样以来就直接将艺术手法约束在表现手法的框架中了。
在下斗胆阐述一下自己对这个命题的认识。
首先要从艺术手法的主体 艺术 来说。当代艺术和近现代艺术相比,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诸多全新的艺术形式艺术观念是几十年甚至几年前都无法想象的。比如行为艺术,观念艺术,装置艺术等。这些崭新艺术形态的表现力是新颖震撼的,那么我们之前对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观点是否也如前所说,“艺术手法,艺术作品形式的要素之一,又称表现手法”呢?针对这些新的艺术形势,表现力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艺术手法呢?
表现手法,自然指的是将艺术观念从主观意向转化为客体可以理解的形式这一过程,通过什么样的手段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影响力,将主观意识转化为群体意识,使艺术概念从个体认识转化为群体意识,这是“表现”一词的含义。从这一出发点而言,可以将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画上约等号,这一点我不质疑。但是这个定义至少从今天的艺术形式来说,一定程度上无视了艺术观念的反作用力无疑。
我要质疑的是,当艺术观念的持有者,也就是艺术家主体,将自己的艺术主张并不全面表达出来,而是使用隐喻,诱导,主客体相互作用等相对主观的方式表达出来,也就是说作为客体的艺术欣赏者不能全面的理解和主动认知艺术家的艺术主张的时候,那么这部分被艺术家隐藏起来的艺术手法还是不是表现手法呢?
可能会有人说我钻牛角尖,那么我们就举个直白点的例子:
约瑟夫博伊斯着名的作品之一是这样的:在杜塞尔多夫的一家画廊中,他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头上涂满蜂蜜,然后贴上金箔,怀抱一只死去的野兔,在房间踱来踱去,喃喃低语,从一件作品走到另一件,整个过程持续3个小时,所有的人只能通过窗户观察他的行为。最后,门被打开,观众涌入房间。而博伊斯怀抱那只兔子,一言不发,背对观众而坐。这个作品的名字叫做《如何向一只死兔子解释图像》。
达达主义否定了艺术之间四个艺术的根本价值:1.艺术应该是会动的材;2.艺术是精力的延续的工;3.艺术是独一无二的作品;4.艺术应该赏心悦目。杜尚的《泉》正好是对这四层含义彻底的颠覆。1.艺术作品的材料不值钱,是垃圾 2.不费功夫 3.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可以批量生产的 4.不能够欣赏。这件作品的出现基本上奠定当代艺术的形成,即当代艺术是一种观念而不是可以欣赏的事物。
关键是这句 4.不能够欣赏。
这种对艺术手法本身的否定作为表现手法存在,那么在多大意义上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是约等的呢?如同杜尚所说,艺术不可欣赏,那么是不是就是直接否定艺术手段等同于表现手段呢?当然这种问题本身就如同是在说禅,怎么说怎么理解都行得通,听起来也头头是道,既然如此那么我是不是也可以反过来说,艺术手法直接独立于表现手法呢?
以上絮絮叨叨说了一堆,是理性的分析也好,无聊的吐槽也罢,只是看到网络出来的关于这个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答案命题有感而已,可能表述的不够充分透彻,不过没关系,用我上面的主张来说,我的艺术手法和我在这里堆砌文字的表现手法并不约等:)。
㈣ 如何欣赏一件装置艺术
想要更好的欣赏一件装置艺术,首先必须要通达整体的艺术美感以及具体的装置效果等等来进行有效的分析,才能达到更好的,没敢欣赏效果。
㈤ 装置艺术的产生原因
灯光装置艺术的重要元素即是灯光,它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而当今灯光的使命已不仅仅是照明功能,它已华丽的转身进入艺术学领域。
灯光装置艺术可以独立成为创作主体,也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无论采取哪一种创作表现形式,都是以“光”的主要材料,与传统绘画中的笔、颜料,综合艺术中的材料发挥着一样的功能,但给观者不同的艺术效果。简单来说,是社会、商业的发展催生了装置艺术的产生。
㈥ 什仫装置艺术o
装置艺术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装置艺术首先是一个能使观众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间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室内和室外,但主要是室内。
2.装置艺术是艺术家根据特定展览地点的室内外的地点、空间特地设计和创作的艺术整体。
3.就像在一个电影场里不能同时放映两部电影一样,装置的整体性要求相应独立的空间,在视觉、听觉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响和干扰。
4.观众介入和参与是装置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装置艺术是人们生活经验的延伸。
5.装置艺术创造的环境,是用来包容观众、促使甚至迫使观众在界定的空间内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这种感受要求观众除了积极思维和肢体介入外,还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
6.装置艺术不受艺术门类的限制,它自由地综合使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诗歌、散文、电影、电视、录音、录像、摄影等任何能够使用的手段。可以说装置艺术是一种开放的艺术手段。
7.为了激活观众,有时是为了扰乱观众的习惯性思维,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经过夸张、强化或异化。
8.一般说来,装置艺术供短期展览,不是供收藏的艺术。
9.装置艺术是可变的艺术。艺术家既可以在展览期间改变组合,也可在异地展览时,增减或重新组合。
自然,装置艺术本身也在变化,例如,当代装置艺术不再是对传统的博物馆展览的一种反叛,相反,已经成为博物馆的宠儿。最初以反对博物馆永久收藏为其宗旨的“环境艺术”(也就是装置艺术),也被“招安”,进入博物馆的永久收藏藏品名单。再以美国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例,在它举办的67次装置艺术展览中,有58件被博物馆收购,成为永久收藏品。
装置艺术在中国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被认识和兴起的。因为,美国着名的波普艺术家劳申柏格曾于80年代来中国美术馆办了一次展览。由此点燃了中国艺术家对装置艺术形态的兴趣火种。以致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发展,装置艺术越来越不仅为众多的中国艺术家和民众所认识、理解、认可与接受。而且,“装置艺术在90年代前期的中国美术中,已作为极有实力和潜力的艺术形式,积极的、深刻的表现着世界之今日中国之今日以及个人之今日”。装置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也有其内在的因素。一方面,当代国际艺术的整体性发展对中国艺术家的刺激和推动。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达、国人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社会结构中的某些方面的观念也呈现出工业或后工业社会的情势。所以,装置艺术在中国还是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正如张晴所言:中国装置艺术家在装置艺术探索中,分别对当下经验、文化迁徙、观念派生等方面均作出了较有深度的挖掘与表现。而在艺术形式方面分别对分析的立体主义以来的,特别是针对后现代艺术中多元的形式进行探索,并将中国当代精神注入其中进行有机的媒合与升华。由此可见,在逐渐推进工业化发展的中国,在材料、特质越来越现代化并日趋丰富之同时,人们的观念变迁、文化取向、生活态度与方式必将日趋现代意义上的多元化。为此,作为进入工业社会的国度里,将艺术“走向物化”对于中国美术而言已不再遥远。同时,在一个创造物质、追求物质、享用物质的现状与前景中,综合材料与装置艺术必将越来越快地取代中国探索性艺术中领衔主角之地位。如果是这样,那么,待到中国的经济与欧美的经济相近之期,首先与世界艺术直接交流与媲美的艺术形式,那亦必推动综合材料与装置艺术。因为,综合材料与装置艺术不但对中国美术发展具有前景,对于世界美术发展同样具有前景。
㈦ 装置艺术的构成
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简单地讲,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
装置艺术的发展如同其它艺术发展的景况一样,都是受当下多种单一与复合的观念所左右的,也受其自身发展经验的积累所促动。装置艺术日渐在内容关注、题材选择、文化指向、艺术到位、价值定位、情感流向、操作方法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繁复的状态。但从其总体来看,装置艺术的固有特征并没有朝令夕改。
装置艺术简介
装置艺术始于60年代,也称为“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与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观念艺术”等有联系。在短短几十年中,装置艺术已经成为当代艺术中的时髦,许多画家、雕塑家都给自己新添了“装置艺术家”的头衔。在西方已经有专门的装置艺术美术馆,例如英国伦敦的装置艺术博物馆,美国旧金山的卡帕街装置艺术中心,由1983年的一栋楼发展到2000年的四栋楼。纽约新兴的当代艺术中心,几乎就是一个装置艺术展览馆,在它的庭院中,修筑了露天装置艺术的专用隔间。美术院校也开始开设装置艺术课程。在英国,哈德斯费尔得大学已经设有专门的装置艺术学士学位。在西方当代美术馆的展览中,装置艺术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以美国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例,在1969年至1996年期间,就举办了67次装置艺术展览。近年在美国美术院校毕业的硕士生很多人都成了装置艺术家。
装置艺术产生的原因
美国艺术批评家安东尼·强森(Anthony Janson)对后现代主义时期装置艺术如此引人注目是这样解释的,“按照解构主义艺术家的观点,世界就是‘文本’(text),装置艺术可以被看做是这种观念的完美宣示,但装置的意象,就连创作它的艺术家也无法完全把握,因此,‘读者’能自由地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读。装置艺术家创造一个另外的世界,它是一个自我的宇宙,既陌生,又似曾相识。观众不得不自己寻找走出这微缩的宇宙的途径。装置所创造的新奇的环境,引发观众的记忆,产生以记忆形式出现的经验,观众借助于自己的理解,又进一步强化这种经验。其结果是,‘文本’的写作,得到了观众的帮助。就装置本身而言,它们仅仅是容器而已,它们能容纳任何‘作者’和‘读者’希望放入的内容。因此,装置艺术可以作为最顺手的媒介,用来表达社会的、政治的或者个人的内容。”。另一位评论家麦克(Michael Kimmelman)则指出,装置艺术在当代兴起,与它的文献记录功能有关。它在这方面的潜能,远远超过绘画、雕塑和摄影等艺术形式。此外,装置艺术的兴起,也可以看作是对“极少主义”美术的反动。如果说“极少主义”几至虚无的直接和简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后工业社会对速度、效率的崇拜,那么,装置艺术的多多益善,则迫使观众放慢节奏。因此,装置艺术似乎满足了繁忙的当代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平衡。由于装置艺术中众多的艺术门类,以及众多实物的非逻辑,非再现的陈列,它们之间的张力构成了无穷大的观念的“排列组合”关系。同时,装置艺术还充分反映变化中的世界,因为装置艺术中静止的物品并不是绝对静止的,它们所存在的空间环境和社会处于永恒的运动中,因此它们本身的意义也在不断变化。
后现代社会的另一特征是摒弃极端,拥抱兼容。地球村的逐渐形成,意识形态的对立被经济合作所取代。折衷、含糊成为国际的主调。在瞬息万恋的时代,就像未来主义艺术家在他们的宣言中所说的,“试图使用逻辑来精微准确地解释一切,来解释其因果关系,是一种愚蠢的想法。因为我们周围的现实,互为牵连的事物向我们劈头袭来,它们契合在一起,混合在一起,混沌无序。”装置艺术正是这样一个说不清的世界--杂乱的实物,令人目不暇接的录像,昏乱怪异的声响,玄言断句,雕塑加绘画。这体现西方当代人迷茫而又无可奈何,不得不以自我为中心,放弃传统宗教,在神秘中寻求对不可知的答案。装置艺术解读的不确定性暗示这种神秘,承认人类的认知是相对的,而无法逾越的不可知才是绝对的。
与传统艺术的区别
在艺术上,装置是对传统艺术分类的挑战。每个时期的艺术分类是特定的社会和历史状态的产物。19世纪,美术家们试图用各种方式对艺术进行分类,有的以主体的感觉器官如视觉器官或听觉器官来分类;有的把艺术分为空间艺术或时间艺术,有的把艺术分类成再现艺术或非再现艺术。这种探索艺术分类新方式的努力,首先说明在18世纪法国美术学家阿贝·马托的分类原则上所建立的艺术分类已不能系统地界定日趋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人们在不断从新的角度深究艺术的本质和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正像朱狄在《当代西方美学》中所指出,现当代艺术“粉碎了每一种艺术已往所具有的,为多数人所认可的那种传统尺度和界标。这一变化首先带来的是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传统标准的意义上对各种艺术进行分类,而不得不去重新研究各门艺术的特征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继续进行对某一种艺术形式的独特本质进行研究,或在此基础上转入对构成各种艺术的最共同的本质加以研究。”装置艺术自由使用各门类艺术手段,表明人类表达思想观念的艺术方式是无法用机械的分类来界定的。由于现代艺术表现手段和材料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依靠不断更新艺术分类原则,把规律化强加给无规律变化的艺术现象,不但无助于认识日日更新的艺术,到头来只会弄得人们无所适从。不受限制地综合使用多门类的艺术形式,是现代艺术追求表现广度,深度和强度的必然产物。
在展览和收藏方面,装置艺术藐视美术博物馆的权威。很多装置艺术最初都是在“非正式”的展览场所,即不是博物馆也不是画廊的地方展出。例如旧金山的卡帕街装置艺术中心就是由分散的一栋栋经过翻修的民房组成。在西方,博物馆的艺术基本上是中产阶级的艺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广大劳动阶层,去美术馆画廊的微乎其微。由于装置艺术把展览的场所搬到室外,移进翻修过的民居、废弃的厂房、简陋的仓库,以“平民化”的面目出现,实际上具有艺术普及的意味,把艺术带给那些几乎不进画廊、美术博物馆的劳动人民。同时,装置艺术还反对美术博物馆用象牙之塔把艺术与生活隔离。它不仅“平民化”,还直接进入生活。有的室外装置以声响雕塑组合的形式出现,有的建成奇异的园林,有的又像梦幻世界的建筑,有的则用来装饰大楼外墙,真正成为人们可观可游,可坐可卧的生活环境。但是装置艺术进入市民的生活环境,往往不是出于乌托邦式的艺术理想,而是经济原因。很多美国城市都有公共环境艺术基金,这些基金是装置艺术家的重要赞助资金来源之一。
装置艺术的特征
装置艺术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装置艺术首先是一个能使观众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间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室内和室外,但主要是室内。
2.装置艺术是艺术家根据特定展览地点的室内外的地点、空间特地设计和创作的艺术整体。
3.就像在一个电影场里不能同时放映两部电影一样,装置的整体性要求相应独立的空间,在视觉、听觉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响和干扰。
4.观众介入和参与是装置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装置艺术是人们生活经验的延伸。
5.装置艺术创造的环境,是用来包容观众、促使甚至迫使观众在界定的空间内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这种感受要求观众除了积极思维和肢体介入外,还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
6.装置艺术不受艺术门类的限制,它自由地综合使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诗歌、散文、电影、电视、录音、录像、摄影等任何能够使用的手段。可以说装置艺术是一种开放的艺术手段。
7.为了激活观众,有时是为了扰乱观众的习惯性思维,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经过夸张、强化或异化。
8.一般说来,装置艺术供短期展览,不是供收藏的艺术。
9.装置艺术是可变的艺术。艺术家既可以在展览期间改变组合,也可在异地展览时,增减或重新组合。
自然,装置艺术本身也在变化,例如,当代装置艺术不再是对传统的博物馆展览的一种反叛,相反,已经成为博物馆的宠儿。最初以反对博物馆永久收藏为其宗旨的“环境艺术”(也就是装置艺术),也被“招安”,进入博物馆的永久收藏藏品名单。再以美国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例,在它举办的67次装置艺术展览中,有58件被博物馆收购,成为永久收藏品。
装置艺术在中国
装置艺术在中国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被认识和兴起的。因为,美国着名的波普艺术家劳申柏格曾于80年代来中国美术馆办了一次展览。由此点燃了中国艺术家对装置艺术形态的兴趣火种。以致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发展,装置艺术越来越不仅为众多的中国艺术家和民众所认识、理解、认可与接受。而且,“装置艺术在90年代前期的中国美术中,已作为极有实力和潜力的艺术形式,积极的、深刻的表现着世界之今日中国之今日以及个人之今日”。装置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也有其内在的因素。一方面,当代国际艺术的整体性发展对中国艺术家的刺激和推动。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达、国人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社会结构中的某些方面的观念也呈现出工业或后工业社会的情势。所以,装置艺术在中国还是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正如张晴所言:中国装置艺术家在装置艺术探索中,分别对当下经验、文化迁徙、观念派生等方面均作出了较有深度的挖掘与表现。而在艺术形式方面分别对分析的立体主义以来的,特别是针对后现代艺术中多元的形式进行探索,并将中国当代精神注入其中进行有机的媒合与升华。由此可见,在逐渐推进工业化发展的中国,在材料、特质越来越现代化并日趋丰富之同时,人们的观念变迁、文化取向、生活态度与方式必将日趋现代意义上的多元化。为此,作为进入工业社会的国度里,将艺术“走向物化”对于中国美术而言已不再遥远。同时,在一个创造物质、追求物质、享用物质的现状与前景中,综合材料与装置艺术必将越来越快地取代中国探索性艺术中领衔主角之地位。如果是这样,那么,待到中国的经济与欧美的经济相近之期,首先与世界艺术直接交流与媲美的艺术形式,那亦必推动综合材料与装置艺术。因为,综合材料与装置艺术不但对中国美术发展具有前景,对于世界美术发展同样具有前景。
㈧ 急求论文关装置艺术设计与立体构成
建筑装饰设计中,整体配饰、尺寸与安全的定位,环保意识的形成,都要求设计人员重新学习,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使高要求客户的服务趋向人性化。 关键字:优秀, 装饰,设计师 作为一名设计人员,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首先他(她)需要具备几种专业和学科的知识 作为一名设计人员,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首先他(她)需要具备几种专业和学科的知识。第一是设计理念,什么是设计,家装设计是为什么而设计,有了设计思路,才能保证设计的到位。谈到设计,最终目标是使生理(身体)得到舒适,心理(精神)得到愉悦。做到这两点,并不是很难,加强知识的积累,对沟通技巧的学习和锻炼可以形成设计思路和理念,达到更好的为客户服务。 第二是人体工程学,他(她)要知道装修居室的具体使用人的情况,包括人的高、矮、胖、瘦,工作和学习的情况。了解之后对设计尺寸、功能分区定位,这样达到人性化装饰。 第三是建筑力学,什么工作都要保证安全,假如安全感没有了,人就会生活在恐惧中,造成对心理的伤害,设计尺寸的安全,设计结构的安全都会影响设计人员的水平。楼层的荷载是均布设计,每一个单位的承重能力是固定的,假如把一个房间总的承重能力放在一点上,就会出现安全问题,引发安去事故,造成影响和损失。 第四是色彩学,要想使三维空间的色彩融为一体,具备一定色彩学的知识是设计人员必修的课程,色彩的的颜色和深浅,直接影响装修的最终效果。黑、白、灰三色和红、黄、兰三原色派生出千般色彩,取其中一点,就能使装饰空间蓬荜生辉。色彩合理搭配,使观感得到满足,产生放松的感觉,使家成为休息、休养的静地,得到温暖。 设计专业属于艺术学的一类,它与艺术学内的各专业有密切联系,书画和工艺美术与设计专业联系最密切。书画作品的运用,书画的写作手法和意境,使室内设计增添了艺术的内容和文化的气息。工艺美术作品的运用是室内设计在艺术上表现的又一形式,工艺美术中地毯、壁挂、雕塑、工业造型、室内配饰等是室内设计必不可少的修饰手法,为设计的一部分,体现设计的水平和效果,与设计相融一体,共同为人类服务。 作为设计师,在实践工作中成为优秀的设计师,还需要几种专业和学科的知识,其中心理学在与人沟通的时候应用最多,中医理论有望、闻、问、切,运用心理学在与人沟通时有察言观色,只有了解客户的心里活动和生活需要,才能切实的为客户服务到位,分析心理活动,需要丰富的知识,心理学不是孤立存在,它的熟练运用是各学科知识的集体运用,学好心理学,同时也需要对其它学科的学习。 民族学在与客户沟通时也发挥一些作用,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客户,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五十六个民族就象兄弟姐妹一样相融一体,构成了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各有特征,通过对不同的文化、社会生活、服饰、生活习惯、民俗等方面的分析,能够得到客户的实际需要和要求,达到服务的目标。 美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无处不在,世间万物各具有灵性,山、水被古代文人赋予美的化身,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各有美的一面。美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总结出来的思想,人类做为社会中的一员,极具智慧,集天下之美于一身。美学在人类中发挥着微妙的作用,人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的踪迹。 哲学在设计中的体现是物法自然,与自然相融是设计的最终目标,自然相融是人性化的标志,设计为人类服务,要以人为本,人生活在地球上,又要维持生态平衡,设计最终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来为人类服务,哲学是客观规律形成文字的一种思想,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使人类社会良性发展。 设计专业中与文学的关系也很密切,设计中的最后意境是体现什么思路,它的风格形成与文学的抒情意境藕断丝连,文学的意境和笔法直接借鉴到设计专业中,会使设计效果增添光彩。文学写作中的大写意和小推敲用到设计专业中,体现为设计的最后效果和精点装饰,点与面的关系使事物达到美感和实用,文学写作用到的借景、比喻等手法更能使设计增添亮点。设计与文学的互补作用,使设计在实用和美观方面更上层楼。 设计与众专业和学科的融合使设计最终的效果趋向完美,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设计在社会生活中,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从人类基本的居室设计、服饰设计、饮食设计,到社会中车、船、飞机等行的设计,再到轻工业、重工业、制造业中的设计。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社会生活中各种需求的质量高低,提高设计师的设计水平是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
㈨ 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延异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简单地讲,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
装置艺术的发展如同其它艺术发展的景况一样,都是受当下多种单一与复合的观念所左右的,也受其自身发展经验的积累所促动。装置艺术日渐在——内容关注、题材选择、文化指向、艺术到位、价值定位、情感流向、操作方法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繁复的状态。但从其总体来看,装置艺术的固有特征并没有朝令夕改。
首先是其——环境场性特征没有改变,即不论受何种观念指向和制作方法影响的装置艺术作品的有效展示,必须依赖于一定有效的时空场所。不仅如此,具体的作品本体与环境场又是和谐同构的整体。如此,其作品才能得以让观者从多视点、多层面予以认知和欣赏。如从徐冰于1993年创作的《文化谈判》、吴山专于1993年创作的《想念毛竹》等装置作品可以看到这一特点。其次,存在与过程的共振性。在一件装置置中,一定完形形态的存在对整个作品的过程展示起着积极的作用。而作品的过程展示意义对完形形态的存在意义又具有升华作用。即,装置置中的实体存在物象与作品的展示过程是有机同构、互为依托与作用的关系。由此,才促成了装置艺术在静态与动态上综合影响观者的张力作用的形成以及其强力作用的有效释发。如,中国广东陈劭雄在1992年创作装置的题为《耗电72个半小时》的作品,就是将静态的彩色日光灯等组合成象征人“死尸”的符号与通电后不断闪烁光芒的动态形象互相映衬,从而使特定的“死尸”静态视觉符号更加突出。其动、静态的有机同构统一,从而得以进一步地刺激和提醒人们应当关注当下的个体或群体的物质生活欲望正在让人的生命渐渐消逝的深刻的社会、人生等问题。也就是说,当观赏者在关注该作品时,能较明快、迅速地认知和读解饱含创作者深刻警寓的——我们的“生命已成尸骸,可时间却还在流动”(赵冰)的特有艺术文化语境和意义。再次,非永恒性。或称“暂时性”、“此在性”。装置艺术作品的展示,是在特定的场所、预设的有限时间里进行的。一旦作品展示的时间结束,作品的“此在性”意义就消失了。留下的仅是或关于作品展示存在时的图像资料记载、或是其文字的描述。如,中国广东徐坦于1993年11月24日创作的装置与行为共存的《爱的寓言》,作品就是在特定的时空里存在展示的。最后,多样性。即是说,尽管当下人们对装置艺术的认识、把握 验有相似性,但各不相同的个体在联系主体自身的多元认识基础上对装置艺术的理解,把握又是不尽相同的。因而装置艺术展现的形态、意识指向等都有所不同,呈多元性形态。如,中国广东的“大尾象工作组”,是“基本以大型装置为形式主体”开展创作展示活动的。而北京的“新刻度小组”,又是以“解析”方式进行表现与展示传达的。
装置艺术在中国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被认识和兴起的。因为,美国着名的波普艺术家劳申柏格曾于80年代来中国美术馆办了一次展览。由此点燃了中国艺术家对装置艺术形态的兴趣火种。以致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发展,装置艺术越来越不仅为众多的中国艺术家和民众所认识、理解、认可与接受。而且,“装置艺术在90年代前期的中国美术中,已作为极有实力和潜力的艺术形式,积极的、深刻的表现着世界之今日中国之今日以及个人之今日”。装置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也有其内在的因素。一方面,当代国际艺术的整体性发展对中国艺术家的刺激和推动。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达、国人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社会结构中的某些方面的观念也呈现出工业或后工业社会的情势。所以,装置艺术在中国还是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正如张晴所言:中国装置艺术家在装置艺术探索中,分别对当下经验、文化迁徙、观念派生等方面均作出了较有深度的挖掘与表现。而在艺术形式方面分别对分析的立体主义以来的,特别是针对后现代艺术中多元的形式进行探索,并将中国当代精神注入其中进行有机的媒合与升华。由此可见,在逐渐推进工业化发展的中国,在材料、特质越来越现代化并日趋丰富之同时,人们的观念变迁、文化取向、生活态度与方式必将日趋现代意义上的多元化。为此,作为进入工业社会的国度里,将艺术‘走向物化’对于中国美术而言已不再遥远。同时,在一个创造物质、追求物质、享用物质的现状与前景中,综合材料与装置艺术必将越来越快地取代中国探索性艺术中领衔主角之地位。如果是这样,那么,待到中国的经济与欧美的经济相近之期,首先与世界艺术直接交流与媲美的艺术形式,那亦必推动综合材料与装置艺术。因为,综合材料与装置艺术不但对中国美术发展具有前景,对于世界美术发展同样具有前景。
㈩ 关于装置艺术的问题
装置艺术始于60年代,也称为“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与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艺术”、“极少主义”,“观念艺术”等有联系。在短短几十年中,装置艺术已经成为当代艺术中的时髦,许多画家、雕塑家都给自己新添了“装置艺术家”的头衔。在西方已经有专门的装置艺术美术馆,例如英国伦敦的装置艺术博物馆,美国旧金山的卡帕街装置艺术中心,由1983年的一栋楼发展到2000年的四栋楼。纽约新兴的当代艺术中心,几乎就是一个装置艺术展览馆,在它的庭院中,修筑了露天装置艺术的专用隔间。美术院校也开始开设装置艺术课程。在英国,哈德斯费尔得大学已经设有专门的装置艺术学士学位。在西方当代美术馆的展览中,装置艺术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以美国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例,在1969年至1996年期间,就举办了67次装置艺术展览。近年在美国美术院校毕业的硕士生很多人都成了装置艺术家。
在艺术上,装置是对传统艺术分类的挑战。每个时期的艺术分类是特定的社会和历史状态的产物。19世纪,美术家们试图用各种方式对艺术进行分类,有的以主体的感觉器官如视觉器官或听觉器官来分类;有的把艺术分为空间艺术或时间艺术,有的把艺术分类成再现艺术或非再现艺术。这种探索艺术分类新方式的努力,首先说明在18世纪法国美术学家阿贝·马托的分类原则上所建立的艺术分类已不能系统地界定日趋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人们在不断从新的角度深究艺术的本质和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正像朱狄在《当代西方美学》中所指出,现当代艺术“粉碎了每一种艺术已往所具有的,为多数人所认可的那种传统尺度和界标。这一变化首先带来的是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传统标准的意义上对各种艺术进行分类,而不得不去重新研究各门艺术的特征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继续进行对某一种艺术形式的独特本质进行研究,或在此基础上转入对构成各种艺术的最共同的本质加以研究。”装置艺术自由使用各门类艺术手段,表明人类表达思想观念的艺术方式是无法用机械的分类来界定的。由于现代艺术表现手段和材料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依靠不断更新艺术分类原则,把规律化强加给无规律变化的艺术现象,不但无助于认识日日更新的艺术,到头来只会弄得人们无所适从。不受限制地综合使用多门类的艺术形式,是现代艺术追求表现广度,深度和强度的必然产物。
在展览和收藏方面,装置艺术藐视美术博物馆的权威。很多装置艺术最初都是在“非正式”的展览场所,即不是博物馆也不是画廊的地方展出。例如旧金山的卡帕街装置艺术中心就是由分散的一栋栋经过翻修的民房组成。在西方,博物馆的艺术基本上是中产阶级的艺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广大劳动阶层,去美术馆画廊的微乎其微。由于装置艺术把展览的场所搬到室外,移进翻修过的民居、废弃的厂房、简陋的仓库,以“平民化”的面目出现,实际上具有艺术普及的意味,把艺术带给那些几乎不进画廊、美术博物馆的劳动人民。同时,装置艺术还反对美术博物馆用象牙之塔把艺术与生活隔离。它不仅“平民化”,还直接进入生活。有的室外装置以声响雕塑组合的形式出现,有的建成奇异的园林,有的又像梦幻世界的建筑,有的则用来装饰大楼外墙,真正成为人们可观可游,可坐可卧的生活环境。但是装置艺术进入市民的生活环境,往往不是出于乌托邦式的艺术理想,而是经济原因。很多美国城市都有公共环境艺术基金,这些基金是装置艺术家的重要赞助资金来源之一。
装置艺术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装置艺术首先是一个能使观众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间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室内和室外,但主要是室内。
2.装置艺术是艺术家根据特定展览地点的室内外的地点、空间特地设计和创作的艺术整体。
3.就像在一个电影场里不能同时放映两部电影一样,装置的整体性要求相应独立的空间,在视觉、听觉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响和干扰。
4.观众介入和参与是装置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装置艺术是人们生活经验的延伸。
5.装置艺术创造的环境,是用来包容观众、促使甚至迫使观众在界定的空间内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这种感受要求观众除了积极思维和肢体介入外,还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
6.装置艺术不受艺术门类的限制,它自由地综合使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诗歌、散文、电影、电视、录音、录像、摄影等任何能够使用的手段。可以说装置艺术是一种开放的艺术手段。
7.为了激活观众,有时是为了扰乱观众的习惯性思维,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经过夸张、强化或异化。
8.一般说来,装置艺术供短期展览,不是供收藏的艺术。
9.装置艺术是可变的艺术。艺术家既可以在展览期间改变组合,也可在异地展览时,增减或重新组合。
自然,装置艺术本身也在变化,例如,当代装置艺术不再是对传统的博物馆展览的一种反叛,相反,已经成为博物馆的宠儿。最初以反对博物馆永久收藏为其宗旨的“环境艺术”(也就是装置艺术),也被“招安”,进入博物馆的永久收藏藏品名单。再以美国圣地亚哥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例,在它举办的67次装置艺术展览中,有58件被博物馆收购,成为永久收藏品。
装置艺术在中国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被认识和兴起的。因为,美国着名的波普艺术家劳申柏格曾于80年代来中国美术馆办了一次展览。由此点燃了中国艺术家对装置艺术形态的兴趣火种。以致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发展,装置艺术越来越不仅为众多的中国艺术家和民众所认识、理解、认可与接受。而且,"装置艺术在90年代前期的中国美术中,已作为极有实力和潜力的艺术形式,积极的、深刻的表现着世界之今日中国之今日以及个人之今日"。装置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也有其内在的因素。一方面,当代国际艺术的整体性发展对中国艺术家的刺激和推动。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达、国人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社会结构中的某些方面的观念也呈现出工业或后工业社会的情势。所以,装置艺术在中国还是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装置艺术家在装置艺术探索中,分别对当下经验、文化迁徙、观念派生等方面均作出了较有深度的挖掘与表现。而在艺术形式方面分别对分析的立体主义以来的,特别是针对后现代艺术中多元的形式进行探索,并将中国当代精神注入其中进行有机的媒合与升华。由此可见,在逐渐推进工业化发展的中国,在材料、特质越来越现代化并日趋丰富之同时,人们的观念变迁、文化取向、生活态度与方式必将日趋现代意义上的多元化。为此,作为进入工业社会的国度里,将艺术“走向物化”对于中国美术而言已不再遥远。同时,在一个创造物质、追求物质、享用物质的现状与前景中,综合材料与装置艺术必将越来越快地取代中国探索性艺术中领衔主角之地位。如果是这样,那么,待到中国的经济与欧美的经济相近之期,首先与世界艺术直接交流与媲美的艺术形式,那亦必推动综合材料与装置艺术。因为,综合材料与装置艺术不但对中国美术发展具有前景,对于世界美术发展同样具有前景。
装置艺术是自1910年马赛尔·杜尚(Marcel Duchamp )的现成品艺术以来不断演进、几乎可称主流性的当代艺术样式之一。中国自80年代中期部分前卫艺术家掀起装置艺术热以来,几经波折而持续未绝。进入90年代,也由模仿引进转入本土创造和融入社会、自出心杼的中国化新阶段。很难仍以80年代的眼光说今日装置艺术在中国仍然是机械移植、文化超前、无法与读者沟通的洋杂耍。例如,王天德将宣纸墨染后铺陈于桌、椅、笔砚、酒瓶等的“水墨菜单”,宫林将碗碟鞋子等裱糊以旧报纸组合而成的“媒体”等作品,都有着较为明显的民间性、地域性、现代化和文化深度;而不啻为大型装置艺术的邸乃壮的“大地走红”1994年开始在许多大中城市公园巡展,旅美华人陈强主持的“黄河的渡过”综合艺术活动的各段水样陈列于山东的黄河水体工程纪念碑,这些又都佐证着装置艺术等综合艺术并非是与中国格格不入的洋摆设,而是有现实可接受度的。
装置艺术是当代中国现代前卫艺术中重要的艺术样式。装置艺术的美学特征正是以对传统艺术的反诘与超越为其特征。主要表现为:超越艺术与客体世界;艺术与观众二元对立的弥和性;艺术家的设计、作品的自足、观众的参与三位一体的艺术活动性;意义阐释上超越有限生活意象的多义性;社会参与、反思与批判性等。装置艺术因多采取生活用品和工业品等而与大众生活意象相联系;以其对大众生活意象的反诘与超越而获得了大众化和贵族化的双重品格。但装置艺术也有着非艺术化、生活化、品味低俗的负面可能。杜绝肤浅,走向深沉与文化性,是作为观念化艺术的中国当代装置艺术的应有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