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质性研究方法的特点

质性研究方法的特点

发布时间:2022-02-22 04:16:35

❶ 质性研究与访谈法、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调查研究、实证研究的区别是什么

一、方法不同

1、质性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观察、实物分析),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访谈法: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

3、定性研究: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

4、定量研究:用数学的工具对事物进行数量的分析。

5、调查研究:以探求客观事物的真相、性质和发展规律的活动。

6、实证研究:研究者亲自收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

二、特征不同

1、质性研究:包含但不限于民族志研究,人类学研究,论述分析,访谈研究等。质性研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意义理解、交互影响、生活经历和现场情景。

2、访谈法:因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或对象的不同,访谈法具有不同的形式。

3、定性研究:几乎每天在每个工作场所和学习环境下都会进行定性研究。

4、定量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基本研究范式,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和方法之一。

5、调查研究:为了弄清情况后据以传播新闻。

6、实证研究:数理实证研究比较适合研究较为复杂的问题;案例研究可以分为单个案研究和多个案研究。

三、特点不同

1、质性研究:是一种在社会科学及教育学领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相对量化研究而言。

2、访谈法:访谈法运用面广,能够简单而叙述地收集多方面的工作分析资料,因而深受人们的青睐。

3、定性研究:是确定事物本质属性的科学研究,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之一。

4、定量研究:定量研究设计的主要方法有调查法、相关法和实验法。

5、调查研究:针对性与指导性。

6、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就是不断地通过研究,去接近这个客观的世界。

❷ 质性研究方法有哪些

1、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

2、实地勘察调查法,专门从事勘查的部门或人员利用现代科学原理、现代科技知识和方法,对需要取证的事实进行勘验、检查、调查访问、寻找、发现、固定和提取与有关的痕迹、物品等证据材料和信息,为科技鉴定、综合分析判断提供服务。

3、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

4、视觉分析,包括水平视野分析、垂直视野分析和视野协调分析三部分。对道路的空间线形及其与周围自然景观和沿线建筑的协调等进行研究分析,以保持视觉的连续性。

5、论述分析,指分析论述的内容,也分析论述的规则、论述的形成背景、论述间竞合的规则等。

❸ 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的区别是什么

一、性质不同

1、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观察、实物分析),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量性研究是指先规定收集资料的方法,通过数字资料来研究现象的因果关系。

二、研究的目的不同

1、质性研究的目的在于描述和理解,是用系统的、互动的、主观的方法来描述生活经验,并赋予一定的意义。强调对研究对象有重要意义的观点和事实,而不是对研究者有重要意义的结果。质性研究着重探索现象的深度、丰富性和复杂性,有助于护理理论的发展以及发现新知识。

2、量性研究的目的是预测和控制。这种方法主要用来描述变量,检测变量间的关系,决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可用于验证理论。

三、结果呈现方式不同

1、质性研究以叙述性的文字报告结果,将提炼的各个类别或主题内容描述出来。注重从参与者的自身感受出发来描述,常引用研究对象的原话,以支持类别或主题的内容。

2、量性研究的结果以数字资料为主,强调统计分析的正确性、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❹ 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和联系:

1、质性研究: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的思路来分析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来即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2、定量研究: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数据统计方法等。基本过程是:假设-抽样-资料收集-统计检验。

❺ 教育研究方法中质性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方法有什么区别

即为:定量研究方法。

拓展介绍:
定量研究一般是为了对特定研究对象的总体得出统计结果而进行的。定性研究具有探索性、诊断性和预测性等特点,它并不追求精确的结论,而只是了解问题之所在,摸清情况,得出感性认识。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 与几个人面谈的小组访问,要求详细回答的深度访问,以及各种投影技术等。在定量研究中,信息都是用某种数字来表示的。在对这些数字进行处理、分析时,首先要明确这些信息资料是依据何种尺度进行测定、加工的,史蒂文斯(S. S. Stevens)将尺度分为四种类型,即名义尺度、顺序尺度、间距尺度和比例尺度。

❻ 质性评定的主要特征

国外基础教育评价的新态势

综观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可以发现,教育评价改革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这为我国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构提供了重要参照:

(一)评价功能由甄别转向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原有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基础教育功能受到极大的挑战,转而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配合教育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功能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再是为了选拔和甄别,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评价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换言之,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

评价功能的这一转变影响着教师评价工作的发展。以往的教师评价主要是关注教师已有的工作业绩是否达标,体现出重检查、甄别、选拔、评优的功能,而在如何促进教师发展方面作用有限。因此,时代的发展向教育评价的功能提出挑战,评价不只是进行甄别、选拔,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这一点已在世界各国得到普遍认同。

(二)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发韧于20世纪初的现代教育评价,从其产生之日起,它就以科学所崇尚的客观、量化为标志。对科学的盲目崇拜,使人觉得量化就是客观、科学的代名词。因而,量化范式下的标准化测验、常模测验一度成为世界范围内盛行的评价工具和手段。然而,对教育而言,量化的评价是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加以简化或只评价简单的教育现象,它不仅无法从本质上保证对客观性的承诺,而且往往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这样,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被抽象成一组组僵硬的数字,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被简化为可能的几个数量,教育的复杂性和学生状况的丰富性泯灭于其中。至20世纪6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对这种状况进行反思和批判。同时,借助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质性研究方法,20世纪70年代起相继出现了回应性评价、解释性评价、教育鉴赏与教育评论等质性评价模式。80年代,这种变化逐渐影响到实践领域。应该指出的是,质性评价的出现,并不是对量化评价的简单否弃。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质性研究是对量化研究的一种反思批判和革新,质性评价是为了更逼真地反映教育现象,因此,它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评价,而是把它整合于自身,在适当的评价内容或场景中使用量化的方式进行评价。

(三)注重评定问题的真实性与情境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与其所发生的情景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现代认知或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真实性、情景性,这种趋势反映在评定中。当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认为,传统评价中那种孤立的问题或测验条目,缺乏与真实生活的相似性,学生在这种测验中所得的分数,对他们未来在真实生活中的表现很少有预见价值。而教育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学生在学校情景中的表现,更在于学生在非学校情景中的表现,在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真实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求评定问题的设计要具有真实性、情景性,以便于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力、解释力和创造力,这已成为当今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

(四)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即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传统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却漠不关心。这样学生获得答案的思考与推理、假设的形成以及如何应用证据等,都被摈弃在评价的视野之外。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不可能使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反而易于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习惯,不利于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近年来,评价重心逐渐转向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地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同时,只有关注过程,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质性评价方法的发展为这种过程式的形成性评价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注重过程,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五)综合评价并关注个体差异

由于现代教育评价走出了甄别的误区,关注学生的实际发展,它就不再是从目标、标准到命题全部一刀切的僵硬面目,转而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应。这就是说,评价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问题要求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做出不同形式或内容的解答。

在重视学生个别差异的同时,现代教育评价倡导学生在评定中的小组合作。传统评价为了达到甄别的目的,往往把学生置于个人环境中,不允许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探讨,让学生面对试题孤军奋战。这不利于学生养成相互合作的精神和技巧,不符合当代社会生活对人的要求。现代教育评价则鼓励学生之间合作,允许学生通过分工协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对问题解决所做的贡献,也成了评价内容。

(六)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即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一改以往以管理者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象,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是教育过程逐步民主化、人性化的体现。例如,美国马里兰州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或指标的建设,学生可就教师对自己做出的评价结果发表不同的意见、进行申诉等。这样,传统的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在评价主体扩展的同时,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共同承担促进其发展的职责。在以往被动地接受评价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被评价者对于评价结果大多处于不得不接受的被动状态,对于评价本身更是拒绝大于欢迎,或者处于“例行公事”的被动状态。与此相比,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并加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既提高了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将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进程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❼ 教育研究方法有哪些基本特征

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一)实证方法
实证方法作为自然科学中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其基本规范就是“用经验材料证明或证伪理论假说”。这些经验材料既可来自研究者的现实观察或实验活动(直接经验),也可来自记录了前人观察或实验结果的历史文献(间接经验);这些经验材料在形式上可以是量化的也可以是非量化的,但都必须是可检验的。
实证方法包括教育测量法、定量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教育实验法、内容分析法。
教育测量法是指根据某种规则或尺度,以数量化的形式描述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的某种属性。其中,包含着测量的三个要素:事物及其属性;数字或符号;法则。教育测量法的基本特点是根据一定法则,以测验为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从而获得数量化的结果,并通过进一步分析获得相关结论。它可以把抽象、概括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反映个体发展水平、教育发展状况的方便工具,并提供可靠的数据。
定量观察法是按照事先设计的一套明晰而严密的“计量系统”实施的观察,它也被称为系统化的、结构性的、标准化的观察。这套系统包括:明确的观察对象、有严密逻辑性的观察项目系统、确定的观察程序和记录单位,还有物化的观察记录工具。它的长处是能系统地、高效地获得大量真实的、确定的观察资料,容易进行观察记录,而且观察结果便于系统地定量处理和对比分析。它的短处是对观察设计人员和观察者的理论和技术要求较高,同时观察过程比较呆板,缺乏灵活性。
问卷调查法是研究者用严格设计的统一问卷,通过书面语言与被调查者进行交流,来收集研究对象关于教育问题的信息和资料的方法。它有如下特点:1.调查工具标准化;2.调查过程标准化;3.调查结果标准化;4.研究效率高。
教育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假设,有计划地控制教育活动中的某些因素,以引起其他因素朝着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的方向转变,然后检验假设,并由此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综合性研究活动。它的基本特点是:1.教育实验要揭示教育现象或教育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2.教育实验对因果关系的预先设想以假说形式表现出来,实验过程围绕假说展开操纵、控制等一系列干预活动,经观察、分析,最后检验假说。内容分析法是对教育文献的内容作客观而系统的量化分析,并加以描述,从而对相关的教育现象作出事实判断的研究方法。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的文献资料可以是:1.以文字记录的资料,报纸、期刊、教材等内容往往是专业研究者的研究对象。2.以声音记录的资料,包括:上课录音、学生谈话录音、竞选会现场的录音,与某个年段的教材配套的录音磁带。3.以影像记录的资料,包括:教学录像、电影、电视、幻灯片、图片。
内容分析法具有明显、客观、系统、量化等四个基本特点。1.明显的内容;2.客观的事实;3.系统的记录;4.量化的结果。
(二)质性方法
作为与实证研究相对的定性研究,有着独特的研究传统和研究假设,为定性研究所采用的质性方法,有着它的定义。陈向明先生给质的研究方法下了一个定义:“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性研究包括访谈调查法、定性观察法、叙事研究法。
访谈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被调查者面对面进行交谈,以口头问答的形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态度和教育现象的一种调查方法。它有以下特点:1.调查过程灵活深入。2.获取信息完整真实。3.适用范围更为广泛。访谈调查法的主要局限有:1.样本小、费用多、时间长、效率较低。2.标准化程度较低,难以统计。3.调查过程容易产生偏差。4.访谈调查不能体现匿名的特点,不能完全消除受访者的心理顾虑,这往往会影响受访者所提供信息的客观性。
定性观察法是研究者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对被观察的人或事所作的开放性观察。它有以下几种特点:1.可以了解到更为真实的信息。2.可以获得更为完整的资料。3.可以进行多次观察。定性观察法也有局限:1.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2.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够高。
叙事研究法就是以叙述故事的方式来描述人们的经验、行为和生活方式,通过所叙述的故事来探究经验、行为的意义,及其蕴含的思想和哲理。在教育研究领域,叙事研究就是通过描述和分析有意义的教学事件、教师生活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来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工作、事件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理念,从中发现教育问题,探究教育思想,揭示教育活动特点。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教育叙事研究具有:1.以质性研究方法为工具。2.以教育中的故事为对象。3.教育实践者成为研究主体。4.形成认识时采用归纳的方式。但也有局限性:1.外来研究者征得研究对象的配合相当耗时。2.不易了解到局内人的真正想法。3.研究者很容易受到叙事者故事的影响而偏离研究目的。4.叙事研究受到研究者个人倾向的影响。5.叙事研究对研究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系统方法
系统科学方法论的运用体现在研究主体身上,主要表现为系统思维。它的关键特点体现在运用系统科学原理考察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性质,并据此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性方法——既包括实证方法,也包括质性方法,以达到研究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及相关因素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研究,着重探讨研究对象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系统方法论及系统思维的特点:1.与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相比,系统思维具有清晰性和开放性。2.与自然科学的还原主义分析思维相比,系统思维强调系统的整体性。3.与以往任何一种研究范式相比,系统方法论提供了新的思维原则、模式、路线及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范例。
(四)复杂思维方法
复杂思维直面世界或事物本来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变化的生动丰富性。它考察事物及其运动变化的思维方式,是以非线性思维、关系思维、过程思维、情境思维为特征的。教育系统的复杂性体现在:1.教育活动组成因素的多样性和可变性。2.教育活动结构与功能、系统与部分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3.教育活动过程的动态生成性和教育结果的不确定性。
(五)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依靠教育专家、学者的帮助,在教育实践中展开科学研究,并以研究的成果指导自身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的基本特点:1.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教师即研究者,课程即实验,课堂即实验室。2.强调参与、合做与交流。3.强调实践反思。
(六)文献法
文献检索是科学研究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它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文献检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献检索是由文献贮存和文献检索两个部分构成的一个检索系统。狭义的文献检索则指根据检索课题,利用一定的检索工具把所需要的文献及其线索查出的过程。文献法有利于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现状,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研成果,帮助研究人员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有利于为教育科研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研究效益;有利于拓展研究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课题研究的创新性。

❽ 心理学研究方法中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优缺点

量化研究:可以控制自变量和因变量,探讨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
缺点:实验室操作可能与真实情况不符合,只用数据说明一切缺乏对心理深度内省资料的探测
质化研究:用大量的观察,访谈和描述来分析一个人的心理现象,与真实情况较为符合,
缺点:时间长,耗时长,可能被试缺失,样本量一般小,缺乏外部信度。

❾ 质性研究的相关理论及方法

ground theory(根基理论):
现象学:
认识论epistemology:
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
女性主义
个案研究 (case study):
实地勘察调查法(Fieldwork):
参与观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
视觉分析(visual analysis);
论述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❿ 如何理解质性研究对教育实践的意义与影响

三、质性研究的特点

当代比较成熟的质性研究的方法论体系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
潮的形成而渐趋成熟。后现代主义心理学主张采用自我参照的现实性来代替客观的现实性。他
们引用新物理学派的观点来否定因果律,尤其重视人的高级心理,提倡用历史文化学的研究方
法对人的思维、创造性、人际关系、共存意识等高级心理进行多信息源的综合性研究。同时,
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创
构的理论以及研究的方法,常常受到一定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心理学许多问题的研究也必须
扎根于本土。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重新对定性的研究方法进行发掘和充实,形成新型的定
性研究
——
质性研究方法。其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质性研究总是在某一自然情境中进行实地研究,具有情境性特征。它使研究者总可
以在任一自然环境中,观察正在发生的情况,不用控制变量,对结果的解释也依存于所收集资
料的情境。

第二,质性研究具有现象描述的特征。
从现象学出发,
对经历的现象进行认真细致的描述,
而不是无端提出观点,得出结论。观察某一行为现象,努力去理解这一行为对行为人意味着什
么。这种研究的意义在于可以避免被研究的现象形成先人为主的意见,依据事实资料,提出有
效理论。

第三,质性研究关注研究对象的整体,具有整体性、全局性特征。它与实验法不同,先假
设再检验。与此相反,质性研究注重在资料的收集分析中产生假设。研究者更关注整个情境的
整体观念,而不是把注意力分散在细枝末节上。质性研究是以整体、全局的观点看问题。

第四,质性研究强调行为的主体性,具有主体性特征。研究者本人既是研究的工具,又是
实践者。质性研究主要依靠研究者自己的观察、访谈去分析和总结,要求研究者直接以参与观
察者身份进入情境,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并在与研究对象发生各种关系中,理解研究对象,
解释其行为意义。同时,研究者在教育组织中,注重与组织、群体的互动。

阅读全文

与质性研究方法的特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面瘫怎么在家治疗方法 浏览:215
鸡胸卤最简单的烹制方法 浏览:398
睡前后背血液循环锻炼方法 浏览:585
米酒制作有什么方法 浏览:214
快速充间方法 浏览:576
空调吐水怎么处理方法 浏览:149
手掌蛋糕制作方法视频 浏览:489
治疗女人湿气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浏览:517
高铁的简单计算方法 浏览:91
简单制香方法 浏览:939
在网上兼职的方法有哪些 浏览:6
卤肉防腐剂使用方法 浏览:289
如何识别肥胖的方法 浏览:530
打游戏掉帧解决方法 浏览:14
手毛腿毛有什么方法减少 浏览:774
动物怎样给自己治病有哪些方法 浏览:930
用化学方法鉴别苯乙苯和苯乙烯 浏览:968
初中生负重锻炼方法 浏览:521
按摩肚子方法视频下载 浏览:900
10代思域换车身电脑匹配方法 浏览: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