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常用的方法有
01 发现并关注孩子的正面行为
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场景,越早使用效果越好。
具体做法是,当父母发现孩子的正面行为,也就是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就要当着孩子的面把他的良好行为给描述出来,并加以肯定,这等于是在给孩子传递一个信号:“原来我做这样做是对的!”这样就起到了巩固孩子良好行为的作用,孩子以后的良好行为也会越来越多,而不好的行为会越来越少。
02 帮孩子制定明确合理的规则
每个孩子都要有规则意识,而给孩子规则意识最好从孩子刚学会爬就开始,从最简单也最容易让孩子理解和接受的游戏规则做起,再逐渐从游戏规则延伸到健康安全规则、社会交往规则、生活规则、做事规则、学习规则直至做人规则为止。不要小看这些规则,孩子规则意识建立得越早,家长后期在教育上就越轻松。
这里以生活规则为例,比如让孩子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不挑食、不随便乱丢垃圾、物有定位、按时睡觉等等,这些规则最终通过习得变成一种固定的好习惯。
当然,父母不能只是满足于帮孩子制定规则,还要让孩子清楚地知道哪些方面是可以做的,哪些方面是不可以做的,这样孩子就能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界限感。
制订明确合理的规则,可在很大程度上起到约束孩子行为的作用,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03 让孩子共同参与规则的制定
制定规则不是父母一方的权利,而是父母与孩子双方共同的权利,孩子也有参与规则制定的权利。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制定规则,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父母就要根据孩子的发展状况,大约在4岁以后,就可让孩子参与制订与自己相关的规则。包括学习计划、每天的作息时间安排等等。
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体现了孩子的意愿和自主性,由于规则是孩子参与制定的,他在心理上就不容易产生排斥感,会更容易遵守。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做事计划性。
04 有限选择法
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容易跟孩子发生冲突的场景,孩子大约两三岁后可以使用。
父母可以给孩子两到三个不同的选项,而且这些选项都在父母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因此,不管孩子做出哪种选择,都和父母最初的想法大体一致。
有限选择法既给了孩子一定的决定权,又巧妙地把孩子的行为限定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能够减少孩子因为争夺权利带来的争端。
05 承担自然的后果
这种方法适用于孩子做了错事或者把事情搞砸了的情况,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水杯打翻,把书撕坏了,发脾气时把玩具摔了等。
对孩子的错误行为,父母不要过度地指责,只要求孩子承担因自己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比如,孩子把水杯打翻了,导致水洒了一地。父母对孩子如果是劈头盖脑的一顿责骂,只会造成孩子情绪的对立,如果换种方式,这样问孩子:“水洒了应该怎么办?你会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它……”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问题,并承担因自己的过错而产生的后果——自己动手把地上的水渍给擦干净。
让孩子承担自然的后果,这对孩子来讲就是一种难得的自我教育,孩子从中将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减少了父母的唠叨斥责以及亲子之间的矛盾等。
06 暂时性剥夺孩子喜欢或看重的东西
这种方法适用于孩子做了错事,自然后果无法及时显现,或者是孩子自己无法承担后果的情况。
针对以上这种情况,暂时性剥夺孩子最看重或最喜欢的东西,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孩子在犯错误之前,不得不认真做一番权衡。对爱犯错误的孩子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07 只针对孩子错误的行为进行批评
这种方法适用于孩子做了错事、需要批评指正的时候,比如孩子说话没有礼貌,欺负别的小朋友等等。
当孩子做了错事,父母只要针对孩子错误的行为本身批评就可以了,尽量不要扩大批评面,比如针对孩子的性格、人格和能力等方面作出批评,比如对孩子说:“你真是讨厌!”“你怎么这么没用,尽给家里惹事!”“你就是被大家讨厌……”等等。
行为性批评能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之处,但是不会影响到孩子对自己的认知。
08 只针对孩子良好的行为进行赞扬
这种方法适用于任何的场景。
当孩子需要赞扬的时候,父母要具体地描述出孩子做得较好的行为,比如说:“你这次的作业写得很工整,你一定很用心……”等等,这种只针对具体行为的赞扬方式,能够让孩子知道自己哪些行为做得好,并在以后把这些好的行为给巩固下来。
09 正面的具体的指导
这种方法适用于孩子因为缺乏正确的技巧和方法,做错了事情或者不会做事情时父母的指导。父母要明确地、具体地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要做什么,而不是告诉孩子不要做什么。
正面的具体的指导,能让孩子学会做事的方法,还不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触心理。
10 对孩子某些不良言行的选择性忽视
这种方法适用于孩子想用不良言行吸引大人注意的场景。当孩子出现不良言行时,父母可假装没有看到或听见孩子的不良言行,这样可避免孩子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不断重复错误的言行。
比如孩子讲脏话骂人,父母就采取故意忽视的方式,假装没听见孩子骂人的话。过不了多久,孩子自己都觉得没有意思,就会停止了。
父母若能合理运用选择性忽视,可以减少孩子的很多不良言行。
11 适当延迟满足
这种方法适用于孩子提出不是必须满足的需求时,适当延迟满足可以让孩子体验等待,培养耐心。
适当延迟满足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控力,但是不适用于生活必需品。对于生活必需品,父母要尽可能地及时满足。
12 请求孩子帮助
这种方法适用于父母希望孩子完成一些事情的场景,父母用向孩子求助的方法来提出自己的要求。
与直接命令的方式相比,请求孩子帮助,充分体现了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平等和尊重,会让孩子更有成就感。
结语
父母若能合理运用以上这12种常用教育方法,可大大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的发生,帮助父母更好地解决与孩子在成长中的教育问题,同时,科学的教育方法还能进一步促使亲子关系的和谐。
㈡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主要教学方法有哪些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及反思:有趣的光斑 邱雪珠 设计意图: 一次,我拿着镜子从外面走进活动室,镜子的反光照在室内墙壁上,产生了光斑。孩子们不停地去追捉光斑,我一晃动镜子,光斑就跳跃移动,孩子们很好奇。于是,我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设计组织了这个活动。 目标: 1.积极主动地探索光斑的形成、变化,产生探索的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 2.乐于用语言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3.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准备: 1.本活动应在晴朗的天气条件下进行,室内有从户外射进来的阳光。 2.镜子、剪刀、固体胶、铅笔、橡皮泥、纸等若干,分别装在塑料筐中。 3.幼儿具备有关镜子的感性经验,并会用多种方法制作图案。 过程: 1.自由探索――光斑从哪里来? ①游戏:镜子和光。教师和幼儿一起拿着镜子在有阳光的地方玩耍,把光反射到天花板或墙壁上。 ②提问与交流:你是怎样玩的?这些亮亮的、晃动的是什么?(光斑)光斑是从哪里来的?它为什么会动? ③小结:镜子将光反射在墙壁上就会产生光斑,光斑随镜子的晃动而晃动。 2.引导探索――光斑的形状为什么会变化? ①墙上的光斑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讨论,明白光斑的形状与镜子的形状及其照射角度有关) ②光斑照在墙上像什么? 3.深入探索――怎样使光斑的形状发生变化? ①引导幼儿自由讨论。 ②幼儿操作、实验。引导幼儿将自制的各种图案或图形粘贴在镜子上,再玩“镜子和光”的游戏。 ③幼儿相互交流发现了什么。 延伸活动: 1.针对幼儿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带他们到室外作进一步的探索。 2.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除改变光源的位置和在镜子上贴物外,还有哪些方法能改变光斑的形状。 3.请家长和幼儿共同实验:把月光、灯光作为光源,探索镜子能否制造晃动的光斑。 活动反思: 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本次活动的内容就是源于幼儿对光斑的兴趣,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材料是激发和维持幼儿探索兴趣的最好诱因。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并以活动材料为载体,使活动步骤紧扣目标层层深入,有利于幼儿不断探索、验证。 本次活动采用了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幼儿带着问题观察、猜想、实验,相互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还拓宽了幼儿的思维,发展了幼儿多方面的能力。如:当我请幼儿想办法使自己的镜子反射出不同的光斑时,孩子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他们主动探索、大胆尝试、乐于交流,表现出较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了成功,获得了满足,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当然,本次活动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首先,活动若在室外进行,并给予幼儿更多自主探索的时间,幼儿可能会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如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能力强的幼儿不仅能用改变光源位置、在镜上贴物等方法来改变光斑的形状,而且还发现了多个光斑重叠,其光斑的亮点会发生变化的现象,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幼儿未能就此问题进行深入探索。能力弱的幼儿只能按部就班地按教师的方法操作,这说明能力弱的幼儿对光斑的产生和变化还是不太了解。 其次,可及时渗透安全教育。在探索过程中,有个别幼儿故意将光反射到同伴脸上,强烈的光线刺激了孩子的眼睛,这是很危险的事。当时,我应该抓住这一事件,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电焊工要戴护眼罩、滑雪运动员要戴雪地镜,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向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懂得强光对视力的影响,从而学会自我保护。
㈢ 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常用的教法、学法有哪些呀
多通道参与法、操作法、实验法、
㈣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方法有哪几种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分类法、早期科学阅读。
1、观察法:一是借助于感官进行直接观察,另一种是通过仪器进行间接观察。可分为个别物体的观察、长期系统的观察、间或性观察、室内和室外环境的观察。
2、分类法:学前儿童把具有某一个或几个共同特征的物体聚集在一起,以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学前儿童常用的分类方法有挑选分类、二元分类、多元分类。
3、早期科学阅读:幼儿通过阅读寓有科学知识的作品,包括故事、儿歌、谜语等,以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可分为科学诗、科学童话、谜语、科普画册、录像。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不仅要让儿童获得科学经验,更主要的是在获得经验的过程中,让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也就是在儿童探索过程中,让儿童的认知、情感、技能、社会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
学前儿童的科学教育要选择儿童生活熟悉的内容,贴近幼儿,贴近自然。活动方式也应该生活化,就是把科学教育贯穿于幼儿的生活中去,注意把握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科学教育内容和教育时机。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过程的探索性。
儿童好奇心强,渴望探索和了解这个世界,事实上他们也正是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来获得对世界的了解和认识的。
㈤ 浅谈幼儿园如何进行科学教学
教师要想上好科学活动课,要付出很多辛苦和努力,还要做出很多准备。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上好科学活动课容易,但是成功的上好科学活动课很难。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谈谈我对上好科学活动课的一些想法。我从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活动课的选课
一节成功的科学活动课,选课是很重要的。科学活动课在选课时,一定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合幼儿探究,一定是幼儿喜欢的、感兴趣的,一定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是幼儿身边的现象,是幼儿生活中能见到,千万不要脱离幼儿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范畴。
例如:在《小动物过冬》活动中,我选择的小动物都是幼儿喜欢的、熟悉的。选择的时间在12月份,幼儿能轻松的感受到冬季的寒冷,学习小动物过冬的样子才更贴切。
2.科学活动课的活动目标制定
科学活动课的目标制定要符合幼儿的能力水平。要细,要具体化,且不可笼统,一节课制定的目标不要过多,过高。目标过高,超出幼儿的能力范围之外,幼儿因能力达不到,完不成任务就不能从中获得成功感,失去兴趣;如果低于幼儿实际水平,幼儿会觉得枯燥乏味,身心疲劳,而失去了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制定教学活动目标时要结合本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知识经验,在目标制定的同时,还要想到目标能否顺利达成。
例如:在《沉与浮》活动中,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为了使课堂活跃、丰富。我制定了太多的目标,如下:(1)通过探索活动使幼儿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2)初步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3)激发幼儿对沉浮现象的兴趣。(4)大胆探索、尝试使物体沉或浮的不同方法,发展探索精神。(5)能初步学习两人合作进行实验。
经过研讨,把目标调整为:(1)引导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能用↑、↓记录结果,表示上浮与下沉。(2)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总之,一节课下来,我是为了完成目标而讲课,孩子没有得到真正探究的机会和过程。
3.科学活动课的活动材料选择
科学活动课活动材料的选择要丰富,可以是幼儿生活中的物品和学习中的物品、也可以是自己动手改造的物品。教师选择的活动材料时应是幼儿身边触手可见的,因为我们面对的都是5、6岁的孩子,太陌生的材料不适合活动的开展,会给你的活动带来阻力。
例如:在《谁能站得稳》活动中,我选择的活动材料都是幼儿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像铅笔、毛巾、吸管、卡纸筒、橡皮泥、大米、化妆品的包装盒等,对于这些幼儿熟悉的活动材料,幼儿在操作时会更容易更轻松,想到的方法也更多,为了让吸管站得稳,幼儿把吸管插在橡皮泥上,把吸管插在大米里。为了让毛巾竖着站得稳,把毛巾竖起来放在空心的卡纸筒里。
4.科学活动课的语言
科学活动课不同于其他领域的活动课,科学活动课的语言不但要亲切、温柔,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还要组织的严密,有逻辑性,太多的理论性术语幼儿听不明白,说的太简单,课堂的效果会受到影响,所以,在组织语言的时候,一定要简单、易懂、严谨。
例如:在《沉与浮》活动中,我问幼儿物体是漂在水面还是落在水底,幼儿说出后,我再告诉幼儿漂在水面的物体是浮,落在水底的物体是沉。
科学活动课中的肢体语言也很重要,有时不需要说话,一个肯定的眼神,可以鼓励孩子大胆的进行探究、发现,从而得出结论。
例如:在《连接的秘密》活动中,我让幼儿把毛根连接起来,小朋友用的都是系在一起的方法,只有一个小朋友用钩的方法,孩子用求助的眼神看着我,我只是轻轻的点了一下头,孩子就高兴的跳了起来,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点头,让幼儿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5.科学活动课的导入
科学活动课的导入很关键,有效的导入,可以直接激发幼儿的探知欲望和兴趣,有了探知的欲望和兴趣,那么,孩子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你的活动中,才能听得认真,做的认真,那样你的课堂效果会更好。有效的导入,要直击课的主题、直击知识点。
例如:在《有趣的空隙》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更好的理解\"空隙\"这个词,我用了游戏导入,让幼儿将手指并拢,挡在眼前,问幼儿:你看见了我了吗?接着又让幼儿将手指张开,问幼儿:看见我了吗?就是这样简单的动作游戏,手指并拢和张开,让幼儿轻松的理解了\"空隙\"这个词。可见有效的导入有多重要,既理解了知识,又激起了幼儿的兴趣。
6.科学活动课的问题设计
科学活动课的问题设计要合理,要层层递进,由易到难。首先让幼儿对问题产生兴趣,愿意去探讨,愿意去发现。问题的结论要在游戏中得到,要在动手实践中得到,真正的体现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
例如:在《吹泡泡》活动中,为了让幼
㈥ 幼儿园科学课应该怎么上
如何面向每一位孩子,为孩子们构建一个科学探究的乐园。系统地、全方位地为孩子们创造享受科学教育平台的氛围。通过观察发现、兴趣、接触大自然、创设情景、做试验,实现科学教育的立体化,使教学效果、学生思维、玩中学、做、手脑并用得以提高。
1/5 分步阅读
带孩子们走进科学发展室。
设置迷人的科学课堂。在常规科学课堂中,通过对教材的大胆创新和精心的材料准备,引领孩子们以课堂为主渠道进行科学探究。上好科学课,让孩子们喜欢科学,那就走进科学发展室。我们幼儿园有专门的科学发展室,这间教室是老师们的作品,使孩子们置身于浓浓的科学学习环境之中,孩子们和老师们的作品近距离的接触,科学对孩子们而言,那是触手可及。
2/5
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
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不是把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作为首要目标,而是让幼儿在主动的探索活动中产生兴趣,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兴趣是探索和学习的原动力,它不仅能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3/5
培养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
1.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一切探索活动的源泉,幼儿真正的主动探索是从有了疑问寻求答案开始的。因此,对于幼儿五花八门的提问,不能胡乱解释或一口拒绝,而要耐心地回答,并引导幼儿积极探索,让幼儿产生参加活动的兴趣。
2,丰富的活动内容。丰富的科学教育活动,更能开阔幼儿的视野,满是幼儿探索科学的欲望。所以我们选择了一些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的活动,如:小青蛙上了发条就会跳、小火车打开开关就会跑……孩子们在这些活动中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4/5
利用乡土资源让幼儿认识生态环境中的物质。
大自然的草木虫鱼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农村随处可见的触手可及的水、石、沙、土这些无生命的物质同样能给幼儿以惊喜,这些在成人世界里很平常的事物在幼儿的眼里,却有着无穷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自然的、幼儿身边的、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在户外活动时,幼儿会乐此不疲地把细沙捧在手里,瞪大眼睛看着细沙慢慢从小手掌的缝隙中漏出,惊奇和兴奋会让他们尝试不同的漏沙速度,细细软软的东西、具有流动性,变化无常但又易于把握、能满足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需要,也会给幼儿以巨大的空间感和流动感。因此,在农村幼儿园中教师可以抓住教育契机,如组织活动“好玩的沙子”,分采集细沙粗沙,玩沙,让幼儿体会沙的流动性。“
5/5
课堂上教师的评价方式幼儿园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鼓励幼儿园生的好奇与求知欲,使幼儿对科学的学习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但幼儿园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同的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大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幼儿园生的实际水平,才是最有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幼儿的积极性。例如上课时常这样表扬:“老师发现你真会倾听,而且总结得也非常有条理!”“你知道的知识好丰富!我们大家都要向你学习!”“你能提出这么有水平的问题来,真是太了不起了!” “你真像位小科学家,有这么多发现!”等等。对于幼儿的回答,无论正确或是错误,教师都要及时做出评价,一个充满赞美的眼神,一个表扬的动作,一句激励的话都能使幼儿的心得到满足,甚至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点我在教学中感受较深。在教学中,我还进行奖小红旗和智慧星的办法,就是在上课时给予表现,好的小组分发一面小红旗或是一颗智慧星。
㈦ 幼儿科学教育的6种方法
科学活动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做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幼儿的生活是丰富而又多彩的,无论是大环境,还是各自的小环境,每天都有许多新鲜的、有趣的事和物刺激着孩子们的各种感官,令他们感到兴奋和激动。而孩子也在有意和无意之中,以他们特有的敏感的眼睛和心灵收集着这些信息,享受着其中的乐趣
。于是,当孩子们聚在一起的时候,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琐屑屑,就会从他们的嘴里源源不断的流露出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老师做为一个倾听者,只要仔细辨别,就不难发现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以此来生成幼儿感兴趣的且熟悉的活动内容。
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生活的更美好,因此科学教育应以幼儿的生活及周围环境为基础,使教育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感性经验相结合,让幼儿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最终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创设有助于幼儿主动探索的环境和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与心理的自由。"民主、和谐、自由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的才能,幼儿与老师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与活动环境,能有效的激发幼儿主动积极参与学习和活动过程。
在幼儿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仍很脆弱,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评价都会对其产生很大的影响,做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在幼儿探索创新活动中,教师应多表明肯定、鼓励、接纳、欣赏的态度,甚至应该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让幼儿感到教师只是一个对自己活动很感兴趣并能提供有益建议的"大朋友",即使自己做错了,活动失败了,也不会受到指责,没有什么可担心的。这种高度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能激发幼儿科学活动的创造欲望。
三、提供多样化的可操作性、探索的材料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对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可操作、探索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好奇心,使他们乐于并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中,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获得科学的启蒙及科学经验和技能。
如:在《有趣的邮票》的探索活动中,首先为幼儿提供许多不同的、精美别致的单张邮票,引导他们在观察、相互议论中了解邮票不同的形状、结构,对花花绿绿的邮票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
同时,在整套邮票中幼儿又发现了邮票之间有小孔,又引起了议论:有的说是为了区分一张张的,有的说是为了好看......,为了使幼儿能自己得到正确的答案,又提供了两张不同的手工纸,一张有折痕、一张有小孔,通过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材料,得出了"有小孔的手工纸能整齐的撕开"的结论,自己解开了"邮票有齿孔"的秘密,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积极主动,不仅获得了科学道理,而且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首先,要发挥幼儿多种感官,在教学过程中解放幼儿的口、眼、手、脑,让幼儿充分感知、操作、探索、发现、归纳、概括。如:在《风的形成》的活动中,可让幼儿用嘴吹吸管而形成风,或用扇子扇而形成风。幼儿在操作活动中,通过自己各种感官作用,会对有关实物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并参加实验过程,让幼儿在操作和探索中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如:在《认识磁铁》的活动中,为了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发展幼儿的迁移能力及创造能力,可以先让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提供磁铁和各种质地不同的材料,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磁铁的各种现象,当幼儿发现隔着厚塑料盒、厚泡沫板,小磁钉不易吸住铁制品时,带领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容易吸住,有的不容易吸住,使幼儿知道磁铁隔着不同的材料仍然有吸引力。引导幼儿设法让磁铁在这些材料上站住,而且还要让他们移动,来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
㈧ 幼儿园科学课如何上
一、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它包括人体的健康,植物和动物,生态与环境教育,自然科学现象与科技教育等。幼儿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对科学现象的认识也是初步的。因此作为教师就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幼儿感兴趣并能够理解的内容来进行,而且幼儿在活动中学习的经验要对他们日后的成长有帮助。且在一日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再发生。因此,幼儿科学教育应更多地在一日生活中随机形成。教师要敏锐地觉察到幼儿随时出现的探究兴趣和关注的事物,生成系列的不断深入的探究活动或短时间可以完成的随机教育活动,这也是幼儿阶段的科学教育和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
二、科学活动需要老师所教给幼儿的知识是准确的。幼儿园要为老师准备科学教育活动必备的图书等资料,或是请专家进行有关幼儿园科学知识的培训,以便于老师更加准确的教授科学知识内容,开拓老师的视野,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科学活动注意科学知识的严谨性。科学知识不同于其他学科知识,有其独特的严谨、严密。例如: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看图片续编故事,可以有多个故事结局,而科学活动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因此,在组织幼儿科学活动之前 ,教师必须详细了解所教科学活动的知识,通过网络、图书、同伴互助等形式,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保证幼儿科学活动的正确严谨。
四、幼儿园的科学课应该是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导幼儿学习观察周围生活,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幼儿养成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材料的提供需要教师动脑筋去积极地准备,从而激发幼儿的积极探索欲望。在科学区域活动中,教师要结合主题教育内容,投放适宜的、有针对性地材料,如数量在5种左右的同类物品,引导幼儿自主与材料活动。科学课应该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让幼儿通过动手动脑进行学习和发现。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对于幼儿来说,科学知识的获得还必须在亲身活动中,在获得了大量的特例、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概括,最终得以真正理解和内化,因此教师应为幼儿创造更多的观察、探究、经历、体验的计划,引导幼儿向科学概念迈进,逐步接近科学概念,但不一定要获得这些概念。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教师不要对孩子的答案急于肯定和否定,而是要从保护孩子的科学质疑精神和探索精神的角度出发,可以这样回应:“哦,你的想法很特别…”“你的想法蛮有趣”等等。教师不能过早地给幼儿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要给予孩子积极探索的时间,最终让幼儿自己找寻到正确的答案。活动过程中要给孩子们提供充足的探索时间和探索条件,让他们在想学习的时候认真仔细学习,让他们的经验得到提升。
五、科学活动要重视培养孩子的探索兴趣和探索方法。让他们从探索中获得知识经验,让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科学活动一定要有其科学准确性,并且在每次活动试验结束后,都要有交流、验证环节,以确保科学活动的准确。在科学活动中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更要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孩子们在探究活动之后,都有一种急于表达的潜力和倾向。通过探究操作,每个幼儿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在头脑中有许多刺激、动觉经验和一些含糊的可能性,或者一些处于半意识状态的东西,幼儿通过适当的方式(绘画、记录表)等,交流头脑中的信息,明确所发现的事物的特征和关系,通过观点的相互碰撞,建构科学知识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