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请问阶级分析法的利与弊,关于政治、历史等方面。谢谢
我不知道马克思怎样论述他的阶级理论。但是国内流传的阶级理论(中国的封建社会、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等)肯定是庸俗的。
我们听到的阶级理论,无非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可以从剥削与被剥削阶级的角度认识历史。但是究竟如何认识,我们却只听到粗浅的论述。楼主在这里用到了“阶级分析法”这个词,然而事实上我们在运用这个方法时,从来没有进行过“分析”;我们从来就是事先给历史事件扣上某顶“阶级斗争”的帽子,之后论述安排好的结论。这是在白日做梦,不是在研究历史。
真正研究历史问题时,能否利用阶级理论是个问题。至少我们要想想如何有道理的运用。因为在改朝换代或者革命时期,穷人和富人的对立“似乎”是明显的:穷人没有出路,而富人为富不仁;所以阶级理论稍易运用。然而历史并不总是在革命,长时期的历史是和平与发展,在这其中并没有明显的阶级划分。拿中国古代统一王朝为例,按照常理讲,一个处于正常状态的社会里,人们不能单单被划分为穷人和富人,剥削与被剥削阶级两类。因为如果以财产衡量贫富,何为贫,何为富?按天津人讲法:“有钱?嘛叫有钱?”况且家业的兴衰是一代代变化的。既然财产不恒定,那人所从事的“职业”是剥削还是被剥削,不也是在变化之中吗?我们怎能轻易的以为“王朝兴在于地主阶级剥削尚不严重,王朝亡在于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最终激化到不可收拾”?至少没有人把这点论述清楚。再者,那法国大革命来说,怎就是“资产阶级革命”了呢?那谁又是资产阶级,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督政府?拿破仑?又怎么有那么多“资产阶级”被砍头了呢?我们不把问题的每一个细节解释清楚,怎能得出一个结论?
至于那“阶级分析法”搞政治,那后果就更严重了。既然说这一方法是唯物主义的,那么谁可以人为的推进阶级斗争?谁可以赋予自己一个阶级属性,然后按“历史的趋势”行事?中国建国后的曲折路程很明显:农民被饿死了,大小资本家都在牛棚里屈辱地活着,市民的子女都被赶到农村了。难道这就是“阶级分析法”的结果吗?
马克思提出阶级理论,我相信他有他的大道理。他也必然是聪明而谦逊的人,所以不会不经深刻论述而轻易给历史下结论。他必然不会认同我们粗陋而庸俗地歪曲他的原始主张。我们肆无忌惮地把自己的无知创造冠以马克思的“阶级理论”,这本身就是这一理论的破坏。
② 用矛盾阶级历史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某一个历史人物
从资产的所有制出发,以一个主观辩证者的角度深刻的分析,并把这个人物的个人背景以及幕后和周边的一切因数加以斟酌,不是要去以一个评论人的角度去见证或考量他,而是要去以与之相对的独立角度把自己对主人公的看法用一种不被外界考量的方式去对待.现在把一切收集到的资料都整合起来,然后进行分类和归纳,最经典的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就是那个矛盾的所在了.而阶级又是一个不能单独考虑的问题,要中和的因素太多,不是资产的多少就能论述清楚地,更主要的是对这个人的思想作为着重点的.我尽力了.
一、既有缺点也有优点。第二,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这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取得的,中国历史上成名人物大都是封建统治者,而评价西方历史人物全都是要着眼于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就是既要指出他对历史的贡献,又要指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他的作为有什么局限,比如说评价孔子,正面的说思想家教育家.局限则是没有前进的眼光,企图以恢复旧式的礼法.
阶级分析法定义: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观点,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基本方法.
运用这一方法应该做到:重视研究历史上阶级和阶级斗争赖以存在的经济关系,揭露隐藏在政治思想斗争背后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阶级的物质利益,注意从经济上阐明阶级斗争的特点和规律;对于重大的历史运动、历史事件的研究,要从当时社会经济关系的分析着手,去认识参与其中的各个阶级的政治面貌、立场态度及其力量对比,从而认识该历史运动、历史事件独特的历史风貌;分析一个阶级或社会集团,要从它所代表的经济关系的特点的分析着手,去认识这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面貌、思想特点,从而准确把握它的立场、言论和行动;分析一个历史人物,必须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出发,考察他们的活动对哪个阶级有益;分析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现象,则也应将其置于当时的生产力状况、经济关系状况和阶级状况中去观察.
对于每个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所代表的阶级,社会关系等要有全面的了解(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在这基础上来分析他们的行为,这样也就比较客观公正了,一般都极大的体现其所维护的根本阶级利益的.希望对你有帮助O(∩_∩)O~
③ 阶级分析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阶级分析法 method of class analysis 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观点,观察和分析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基本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阶级一词有它特定的含义,即指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各种阶级是相应时代经济关系的产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社会表现。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生活的最本质的内容,从宏观的国家与法、社会意识,直到微观的个人的思想与行为,都受到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都可以通过阶级分析得到最基本的解释。对社会现象进行阶级分析,首先要考察它产生于何种社会经济条件,要研究这一现象的阶级背景,分析它对哪一个阶级有利,属于哪个阶级的思想体系,在整个社会的阶级矛盾中处于何种地位和起什么作用,它的发展趋势如何,等等。 在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后的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是,长期在阶级社会中所形成的文化传统、思想意识还将继续影响社会生活,加上国际上资产阶级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因此,在观察带阶级性的社会现象时,阶级分析法仍很重要,仍然能发挥其认识功能。
④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为什么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1、定义
运用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分析阶级社会的相关现象,发现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2、内容
①分析各个阶级的状况(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
②分析阶级力量的对比;
③区分阶级矛盾和非阶级矛盾;
④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3、科学性(为什么科学)
①以阶级存在为事实基础;
②以哲学原理为理论依据;
③以革命建设为实践支撑;
④以消灭阶级为历史使命。
4、意义
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重要依据。
⑤ 法学中的阶级分析方法是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是否客观,为什么不能不用阶级和阶
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工作。法在运用中要面对两类矛盾: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对于前一类矛盾,可用阶级分析法去观察分析;对于后一类矛盾,一般不适用阶级斗争的观点。
⑥ 阶级分析法的好与坏
作用(好):(1)阶级分析法可以使我们认识阶级社会历史的发展线索。(2)阶级分析方法在史料的鉴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缺点(坏):(1)人性认识的简单化,只在利益场中分析人群,过于唯物、唯利,把具有精神追求的人给(动)物化,概念化;
(2)阶级属性认识的单面性,只看到阶级剥削性的一面,看不到阶级生产性的一面;
(3)阶级关系认识的单向度,只看到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和冲突,看不到它们彼此的依存和协调。
⑦ 如何用矛盾与阶级的分析方法评价某个历史人物
朱 元 璋
朱元璋,明太祖,明朝开国皇帝,用显赫的一生证明了这段历史,是继汉高祖刘邦后的第二个布衣皇帝,他从一介贫民走向了光辉的人生,用自己的抱负,从时代和人民的角度出发,谱写了这段鲜为人位置的历史。
在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疾苦求存的时代,它代表了农民阶级,中下层疾苦劳动者的利益,与剥削阶级,地主大亨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解救大众于水火,他胸怀大志,改变了这一切。他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上大力高压,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他杖廷大丞,废除丞相制,设立锦衣卫,枢密院,大杀功臣等诸多功过利弊之业,也立下了明朝君主集权和高压的统治典范。从而建立了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系和中央集权制度。同时他爱戴百姓,知道百姓之疾苦,因免收赋税,军队屯田,也是历史上最为传奇的帝王之一。
从诸多的原因分析,我们要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从矛盾的主要反面和次要矛盾反面入手,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主流,又要看到其缺点与不足,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联系客观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
朱元璋建立了一种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统治,从根本上缓和了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
盾,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又从元朝统治的利弊中找不足,进行了改革,这就推动了当时历史的发展,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符合了人民大众的利益和愿望,同时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经济需求。这就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了,因此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同时朱元璋为了高度的中央集权统治,为了统治的核心地位,大杀功臣,设立东西厂特务机构,防他人之口,违背了时代发展的进程,同时也从一个代表农民阶级的立场转变为统治阶级的立场,从代表广大劳苦大众的立场转变成了剥削阶级的立场之上,使得这种阶级立场发生了转变,为他的统治其后买下了隐患伏笔,阶级立场的改变,使得人民的积极性也收到了阻碍,抹杀了劳动人民的积极性,阻碍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从代表了多数人的立场转变为了少数人,形成了一种阶级观,从主观和客观上都利于社会的发展,从而维护了本阶级的利益,但结果却不容置疑,因此,此举成了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对立点,所以,在看问题时要求我们要做到全面的,一分为二的看问题的标准来看待每一个问题;实物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着的,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是,要以全面地,发展地眼光看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之观点。
从阶级的一方面来讲,落后的阶级总会被新型的阶级所代替,所推翻,来符合顺应历史的潮流,符合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之观点,因此,我们要全面的,发展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这一客观存在。
Q L H回答
⑧ 社会矛盾分析方法
1.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 社会矛盾的普遍性,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2.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 ,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阶级矛盾的特殊性,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注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3.利益分析和阶级阶层分析方法 :利益矛盾与利益分析方法 ,阶级矛盾与阶级分析方法 ,阶层矛盾与阶级分析方法。
⑨ 如何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历史中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不会无缘无故的发生,为了探究它为什么发生,怎么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才会去探究历史事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举例陈胜吴广起义,但就事件本身来说,这两个人引导了一次农民起义而已。但是为什么是他们呢?为什么不是当兵或者官僚或者乡绅主导的呢?这时候就要探究陈胜吴广所处的阶级背景,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社会背景或者更多的时代背景,才会理顺这件历史事件的过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搞明白这些也有防微杜渐的功效。
⑩ 阶级分析法与阶层分析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什么是阶级分析方法编辑
阶级分析方法是指在承认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划分为阶级并由此产生阶级斗争的前提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从 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的方法。
在历史上,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直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洲的资产阶级学者和空想社会主义者才明确提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以及它们的作用问题。马克思曾说过:“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①马克思的这一段话至少包括两 点:一是说明了在他以前,资产阶级学者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认识所达到的水平;二是对资产阶级学者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予以了肯定。马克思正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作出了新的发展。他说:“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一)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级相联系;(二)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三)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①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阶级斗争学说,不是任何人强加给历史的主观臆想,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对自身发展认识的结晶。
既然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客观存在,在研究一些历史现象时,就不能不使用阶级分析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如实地反映历史的真实面貌。
2阶级分析方法的作用编辑
阶级分析方法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有以下两个方面。
(1)阶级分析法可以使我们认识阶级社会历史的发展线索。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闻名于世的《共产党宣言》中说:“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更正补充说:‘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②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也说过:“一个社会中一部分人的意向同另一部分人的意向相抵触,社会生活充满着矛盾,历史告诉我们各民族之间、各社会之间以及各民族、各社会内部经常进行斗争……这些都是人所共知的事实。”③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人类阶级社会历史,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它,我们的认识又应从哪里入手呢?列宁明白地告诉我们说:“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人们能在这种迷离混饨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①沿着这条线索,我们在探讨历史进程中人物的活动时,就能十分正确地找到个人因素背后的社会根源以及决定个人活动的社会历史规律;就能充分揭示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的各个层面,抓住各种社会关系的本质要素。
在历史研究中,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来把握历史进程的线索这一点,也力资产阶级学者所使用。列宁在研究了法国革命的历史和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家们的历史着作后,指出:“从法国大革命时起,欧洲许多国家的历史非常明显地揭示出事变的这种真实内幕,即阶级斗争。法国复辟时代就有一些历史学家(梯叶里、基佐、米涅、梯也尔)在总结当时的事变时,不能不承认阶级斗争是了解全部法国历史的钥匙。”②因此,阶级分析作为一种史学方法具有普遍意义,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史学所独有的,但是也不可因此而否认将这一方法系统化、最后定型以及在实践中充分运用,要归功于马克思经典作家。
(2)阶级分析方法在史料的鉴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在阶级社会里,人又是划分为阶级的。毛泽东在名篇《实践论》里说:“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下打上阶级的烙印。”③因此,不能否认的一个客观存在就是:在阶级社会中,所遗留下来的人类活动的史料,大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有不同程度、或深或浅的阶级印迹,如果不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对史料的鉴别,只能是做到一般意义上的辨其真伪,而不能做到在此基础上,从史料的思想性上鉴别其对错。如有一种说法,认为“战报”是研究战争史的最可靠材料。因为战报大都是前线指挥宫给朝廷的战况报告,所报大多为亲身经历之事。应该说“战报”中确有许多真实的记录,是研究某一问题的重要材料。但是,也应看到前线将官由于个人腐败及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需要,往往在战报中纂改基本事实,如不察,则会使研究工作陷入歧途。如对1864年清军攻入太平大国都城南京后的活动情况,当时在曾国荃身边参与军事的赵烈文在日记里记录说:“中军各勇留营者,皆大搜括,甚至各棚厮役皆去,担负相属于道。”又说:“诸委员无大无小,争购贼物,各藏一箱,终日交相夸示,不为厌。”30年后,谭嗣同在写给自己的教师欧阳中鸽的信中证实了这一点:“顷来金陵,见满地荒寒气象,……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悉入湘军,而金陵遂永穷矣。至今父老言之,犹深愤恨。”①由此可见,赵烈文所记为清军在攻破南京后活动的真实记录。但是在曾国藩递送朝廷的《金陵克复全股悍贼尽数歼灭折》中,所述情节,截然相反,变成湘军将士如何竭力杀“贼”,屡建大功;而他本人对城中死于“疾疫者”和“战阵者”是何等“悲涕”,并正忙于“安置难民妇女,料理善后事宜。”再如,有关古代农民战争史的各种材料记载,大都出于统治阶级人物之手,他们出于同意于本阶级,恶意于敌对阶级的感情和需要,往往对有些内容任意夸大或缩小,乃至纂改删削。对此种种情况的史料,不用阶级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鉴别,是很难从中得出正确结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