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在小学音乐课中渗透合唱教学
唱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是获得良好音乐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唱歌教学是主要的音乐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音乐表现形式。《音乐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歌唱教学的要求是“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演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一、培养自信有感情地歌唱 歌唱中,声音技巧固然很重要,但对小学生来说,关键在于培养他们愿意歌唱、喜欢歌唱、热爱歌唱,从而促使他们“从内心歌唱”。 1、教师生动的范唱 在教学中,传递歌曲信息,让学生真实的体验与感受歌曲的美,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歌曲的就是教师。教师的范唱可以直接影响学生是否喜欢所学的歌曲。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唱好的歌,自己必须首先唱好。如果教师首先被歌曲打动,并投入的、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那歌声一定会使师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产生心灵上的交流,给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学生对歌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强烈愿望。 2、学会理解、分析、处理歌曲 任何一首歌曲作品,它的特点与音乐风格都是通过音乐要素(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的运用来达成的。而在唱歌教学中,学生对于歌曲理解得越深刻、越全面,就会唱得越好、越动人。教学中,教会学生在对歌曲的音乐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以后,引导学生分析歌曲感情、结构、高潮,学会通过控制声音的力度、速度、音色等要素来表达感情。 二、进行必要的唱歌基本技能的训练 小学生唱歌基本技能训练不同于专业的声乐训练,但是无论训练的深浅,要求的高低,都要以科学的训练方法为依据。在我们的常规课堂教学中,既要从心理上引导学生自信有激情的歌唱,同时还要注意交给他们必要的唱歌技能。 1、要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观念,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引导学生用良好的歌唱姿势歌唱。歌唱时身体无论坐或站都要自然、端正,腰要挺,眼平视,头与颈不要前俯、后仰,不要压迫颈部,要保证横膈膜的自由运动。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教学中,用闻花、跳皮筋、抽泣、咳嗽、打哈欠、隔河喊人等生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体会。逐步纠正学生呼吸方法上的毛病。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低年级着重扩展学生的音域,到中高年级,主要采用训练头声的发声方法,使其声音圆润、清晰、甜美,有利于音乐的表现和增加学生歌唱的兴趣。 教会学生清晰的咬字、吐字。歌唱是音乐与语言结合的艺术,准确清晰地表达词意,依靠正确的咬字吐字,要把自然圆润的发声与歌词的正确读音融合起来。通过朗诵、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对比等方法加以引导。使学生做到“咬清字头声母,引长字腹,收住字尾”,逐步达到字正腔圆、情真意切。 2、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的歌唱方法。 喊唱问题。主要原因是学生想表现自己以引起他人的注意和发声方法不正确。使他们明白优美的歌声是发自内心的声音,是根据歌曲的情感与需要用适当的音量、真挚的情感引出内心的表现。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调整好呼吸,口腔自然打开,下腭放松,要教给他们控制、调整音量的方法,随时发现,及时纠正。在声音训练与规范的过程中结合实际,采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克服,同时应教会学生自我调剂的方法。 三、采用多种形式发展学生的歌唱表现能力 每一首歌曲都有它独特的风格特点,每一种表现形式都能带给人不同的艺术享受。教学中老师要教会学生结合歌曲的特点,使每一首歌曲的学习与表现都成为学生难以忘怀的一个记忆,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参与表现的愿望,发展学生的歌唱表现能力。 1、丰富歌曲的演唱形式 如:对唱、轮唱、领唱与齐唱、合唱等。这样既可以使歌曲演唱形式多样化,又可以强化并延展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2、组建班级合唱队 合唱可以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参与表现歌曲,合唱是一种集体互助、协作表演的音乐表现形式。当每一个人处于各自的声部之中,他就会得到同伴的引领和吸引,对于有缺点的同学来说,在练习与表现的过程中,可以逐渐的被熏陶得以进步直至改掉自身存在的弊病。 四、变 四、充分的利用课堂评价。任何的评价都不是随意的,从课改之前的吝啬赞美到课改之后到处泛滥的“你真棒!”教师们对课堂评价产生了许多误区,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发现课堂的评价体系也越来越完善了,教师对如何使用好课堂评价也有了自己的妙招。但其中都遵循着几点原则: 1、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进行评价。如低年级的学生的自律性不太好,上课时容易做小动作,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奖励其他表现好的同学来引导表现不好的同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高年级的学生虽然他们处于青春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但他们同样希望得到好的评价,善意的批评、用心的引导他们是能感受到的。 2、课堂评价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准确的学到知识,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所以评价的前提是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怪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 3、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课堂评价有教师评价、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而在以往的课堂中运用最多的是教师评价,压抑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体现,所以在还课堂给学生的同时也应该还评价权给学生,他们更了解课堂评价与学生之间的重要关系。通过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更积极的投入课堂,参与课堂,更好的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也根据这次网培学习的音乐评价方式,让我感受到了有效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又多么重要,而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应从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层次化;教学内容的精选化、整合化;教学过程的灵活化、最优化;教学氛围的民主化、和谐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激励化等方面考虑,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有效地教学方法,来提高小学唱歌教学的课堂实效性。 五、声期及嗓音保护 第一、教师、家长要重视。学生说话歌唱很容易音量过大,处于稚嫩阶段的发声器官极易受损。除了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嗓音外,还要教育孩子们不要大喊大叫。第二,要教会孩子们利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说话、歌唱。第三,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要学习变声期常识,学会自己判断,自我调整,自我保护。第四,提倡学生在一般情况下应该用中等或较轻的音量说话与歌唱,但是适当的时候,教师还是应该指导学生用较强的音量来演唱,以使学生的发声器官得到合理的锻炼与发展。 变声期问题。小学生五年级就有人开始变声。歌唱时应当慎重,一般要注意轻声唱,适当降低音高,选择好听、上口、短小的歌曲,唱歌时间宜短。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在这个时期要给学生讲解变声期及嗓音保护常识,引起学生的重视 总之,在唱歌教学中我们要多进行反思与改进。教会学生歌唱方法和歌唱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歌唱技能、歌唱修养和欣赏水平。为学生将来能继续歌唱学习打下基础、埋下伏笔,让他们的人生不留下遗憾!
Ⅱ 浅谈如何进行童声合唱训练
合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尤其对于儿童,训练起来难度更大。但是,只要教师采取正确的方法,通过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是能使自己的学生发出和谐,优美,具有感染力的声音的。 一、合唱队的组织 (一)挑选队员,划分声部 合唱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就是说应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识谱能力,听音能力与歌唱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所以,合唱队中所吸收的成员都应是学习成绩优良,有良好的声音,较宽的音域,音调准确,听辨能力较强,并对音乐感兴趣的学生。 变声期前的儿童一般可大致划分为童高音和童低音两个声部。划分的方法通常是将高音区发声轻松自如,音色清亮充实的儿童划分为童声高声部,将高音区发声紧张,吃力,而低音区发声坚实,宽厚自然的儿童划分为低音部,两声部人数大致相等。识谱,听音能力较强的儿童可适当编入低音部。 (二)队形排列和声部安排 正确的队形排列,是合唱训练和演出的重要条件,合唱队全体成员应排列成一个不大的半圆形(即弧形),而不要排列成直线队形。童高音排在左边。童低音排在右边,身材较高的队员站在中间,身材较矮的队员站在两边,第二排应比第一排高一些,第三排应比第二排高一些,依此类推,使每一个队员都能看到乐队指挥。 二、合唱队的基础训练 在进入正式的合唱教学前,首先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呼吸训练与发声训练,使全体队员掌握基础知识,为合唱教学打好基础。小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对他们的发声训练也必须讲究方法。如何通过有效的发声训练,使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用和谐、统一的声音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呢?这是每个音乐工作者经常探索的问题。下面,结合我平时的教学,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正确的姿势是基础 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发声时,身体各部分必须互相配和,协调工作,才有利于正确发声。因此正确的姿势是发声的基础。 正确的发声姿势是:不管坐着与站着发声,身体端正自然,两臂自然下垂,双目平视,头不要前俯或后仰,面部肌肉要自然、放松。针对这一情况,我时刻注意学生的发声姿势,随时纠正不正确的发声姿势,并通过自己示范、通过正确与错误姿势的对照,进行发声姿势讲解。 因此我在校合唱队训练的时候,一开始我就讲解了正确的发声姿势。然后我就时刻注意学生的发声姿势。不管我是在弹钢琴,还是在指挥,只要发现有一个学生的发声姿势不正确了,我就马上提醒他(她),先学他( 他)的错误的发声姿势,再将正确的发声姿势示范给他(她)看,学生马上就能领会我的意思,改正自己的错误姿势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队员们基本上都能运用正确的姿势进行发声了。 (二)正确的口型是关键 正确的口型是发声训练的关键。因为只有有了正确的口型,发出来的声才是圆润的。所以进行发声训练的关键要形成正确的口型。 怎样形成正确的口型呢? 歌唱时应打开以下三个部位:一、上、下腭同时打开。上腭向上抬起。二、口腔后部吼咙打开,象“打哈欠”一样。三、口啌的外部口型应以“竖开口”为好。针对这些,我启发学生用“咬苹果”来体会上腭抬起时的开口状,用“大哈欠”来体会提起软腭、打开吼咙的感觉。并持之以恒的进行练习 因此我在进行每一次的训练之前的一分钟左右总是让学生做“竖开口”的练习。我要求学生双手摸着耳朵边上的下腭骨,再进行“竖开口”的练习,体会“竖开口”的练习,体会“竖开口”时的凹凸现象。或者让学生拉住下巴,一下一下的往下拉,体会“竖开口”时软腭放松的感觉。并让学生一个一个的做给我看。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放松的进行歌唱。这样一来,学生基本上一开口就能做到口型上下打开,形成一种正确的口型。 (三)正确的气息是根本 歌唱气息是否正确或运用得当,将会直接影响歌唱时的音准和音色。因此,掌握正确的歌唱气息概念,掌握正确的歌唱气息控制的方法是声乐训练获得声音统一和谐的重要保障。 为此,声乐训练中我始终把气息训练作为声乐训练的根本,并把它放在首要位置上。我时刻注意让学生进行气息训练,确保学生尽快建立正确的歌唱气息概念,初步掌握控制气息的方法,为进一步获得和谐、统一的声音打下结实的基础。 因此我在每次训练的时候都抽出开始的二分钟进行气息训练。我让每一个学生两手叉腰(注意两肩不要耸起来)吸一口气,感觉横膈膜胀起来,就是说学生们的气息已经吸到了我所要求的程度。然后不断的进行吸气呼气的练习加以巩固。争取一吸气就能吸得非常深,等到开口唱歌时就不至于憋紧了胸口进行唱歌。在学生们进行气息训练的同时,我又加强了巡回指导。有些初学者一开始找不到气息点,我就让他们摸我的腰感觉我吸气呼气时的样子,然后自己开始练习 。一段时间以后,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会用气唱歌了。 三、合唱队的作品训练 (一)熟悉歌曲,掌握旋律 在进入合唱训练时,一定要有正确的步骤,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对于两个声部的旋律,一般要让学生先学低声部,因为高声部往往是主旋律声部,比较流畅,而低声部旋律的流畅性却差一些,难学,难记.在学一首新歌之前,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而儿童学习的特点又是学得快,记得牢,根据这一特点,应采取“先入为主”的方法,趁学生还未接受高声部旋律之前,先让他们接受低声部训练,这样,他们同样会感到一种新鲜感。合唱教学一般采用视唱法,即指导儿童分声部先后作识谱练习,要求音高准确,节奏准确。每次练唱要用较慢速度,力求连贯,完整。识谱练唱方式要多种多样,避免单调乏味而致学生疲劳。演唱时不要急于填词,先要求学生将两个声部都唱会,然后进行声部练习。在分声部练习时要着重指导学生唱好自己声部的旋律,除音高,节奏唱准外,应注意正确的分句,气息的保持以及音量的控制,然后,用哼鸣来合唱,这样既可减少填入歌词后的音准问 题,又可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歌曲的内容,表现意义,音准。各声部的旋律掌握后,就进入填词演唱阶段。合练时,在教师指挥下用轻声,慢速演唱,教师在指导儿童练唱时用心审听整个合唱效果。 (二)处理歌曲,表现内涵 合唱艺术形式最善于表达人们的共同心愿和时代声音,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起到鼓舞人民,团结人民和宣传群众的作用。合唱不仅以其丰富的和声使人得到立体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以表现丰富、细腻的情感为长,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灵魂上的震撼。对合唱歌曲的处理是提高学生唱歌表现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合唱教学任务和合唱课美育的核心,我在处理合唱歌曲时重在对“声与字”的结合和理解歌曲的精神实质。 1、“声与字” 的结合 演唱歌曲在唱法上要注意,以字带声、以情带声、字正腔圆,还要讲究字清意深情自直。另外,咬字,吐字也影响着声音的纯正和歌唱的表现力。我在处理歌曲时将“声与字”相结合来教学,既有优美和谐的声音,又使歌词清晰,内容感人动听。如:在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教学过程中,我采取声母连接的方法来训练,以达到声部有音色,合唱有共性,在从歌词的内容出发,使学生演唱每一个字时都要把字头咬住,喷吐轻巧,自然,字腹饱满,字尾轻收,并理解歌词的内涵,让学生体会歌曲整体优美热情,娓婉动听,字里行间都充满着诗情画意,孩子们在湖上泛舟游玩的欢乐场面。“声与字” 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可以使歌曲音色动听,吐字清楚并富有激情。 2、理解歌曲的精神实质 音乐是情感艺术,是以情感人,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对歌曲处理中,在理解歌曲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怀着真挚丰富的感情去引导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而产生共鸣,会很好的处理歌曲整体艺术形象。唱每一首歌曲及合唱歌曲,只能用心唱好,决不能为这首歌曲简单易唱而忽略它的精神实质。既保持它的时代群情的真实性,又注意它的艺术价值,这样才能使每首歌曲都有生命和感染力。所以每首合唱曲在掌握了基本旋律后,为了更好地表现它的内容,都要进行艺术处理。合唱歌曲的艺术处理较齐唱更为细致复杂,要求也更高一些。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各声部本身声音的整齐,统一,是合唱整体谐和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应要求音准,节奏统一,演唱方法(呼吸,发声,咬字吐字,连音,非连音,断音唱法,分句,停顿及换气等)的统一及音色的融合。 (2)合唱中各声部所处地位与功能不同,应做不同处理。一般说,应在均衡协调的基础上,突出占主导地位的旋律。其它辅助性旋律相对地要弱一些。但各声部线条应当清楚。 (3)合唱音准的技术处理比较复杂,如何取得两声部相互结合时声音的和谐,需要从许多方面努力。如根据调式音阶的特性及各种音程的特性进行专门练习,重点解决合唱音准上的个别难点等。 (4)深入分析作品的题材内容,结构特点及风格,使儿童充分理解作品,自觉地按照作品规定的速度,力度与表情歌唱。如:教授《让我们荡起双浆》这首歌曲,我在运用 “声与字” 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过程里,适当的让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精神实质:它是作于 50 年代中 期,是电影《祖国的花朵》的插曲,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是一首小调性质的优美抒情的二部曲式的童声合唱歌曲,这首歌曲充满动感,描绘了孩子们在泛舟荡漾,愉快歌唱,饱览湖光景色的幸福欢乐景象。我在二部曲式的合唱时,让他们想象在水中用力划浆,轻舟前驶的情景。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精神实质后,会用心体会歌曲,表演歌曲,更好的表现作品。反正合唱教学不单是要让学生唱会一个声部或唱会一首歌,而是要通过合唱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和声听觉,发展和声思维,提高合唱技巧和能力,所以要求学生要将所有声部的旋律都掌握,只有在两下声部都相互了解其艺术要求的前提下,才能做到调节自身的音量和速度,达到声音和谐的效果。 总之,合唱教学对于启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通过有表情地歌唱可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合唱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独立识谱能力,发展他们的音乐听觉和音乐记忆力,提高音乐修养和鉴赏水平,理解和掌握各种音乐表现手段。通过合唱还可以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和群体意识,可以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增进团结,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浅谈小学二声部合唱教学 小学音乐唱歌教学从中年级起加入二声部合唱。所谓合唱,就是指多声部歌曲的每一声部各有一组人演唱。合唱歌曲的表现力较齐唱歌曲要丰富得多,合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觉和乐感。二声部合唱教学是小学中高年级唱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教好二声部合唱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听”着手,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低年级的唱歌教学一般以齐唱为主,一成不变的齐唱、独唱使学生逐渐感到单调乏味,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适时让学生欣赏一些合唱歌曲,在欣赏合唱歌曲前作以启发性的引导,让学生比较合唱与齐唱音响效果的不同,使他们认识到前者的表现力较后者更加丰富,声音显得更加饱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合唱歌曲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音乐课本第六册第五课的《海鸥》时,我让学生模仿着海鸥的飞翔,先启发学生讨论飞在高空的海鸥和飞在海面的海鸥在同时鸣叫是在高度和力度上的不同,接着让他们讨论,如果两只不同高度的海鸥同时鸣叫,我们该怎样来表现呢? 教师总结:两组同时演唱,但要保持各自声部的音准和音量。通过练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很顺利地完成了最简易的二声部合唱教学。 随着教材的深入,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合唱的难度,使学生一直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合唱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从齐唱到二声部合唱,用轮唱做过渡 轮唱是合唱的一种特殊形式,单声部歌曲由两组人演唱,在第一组开始唱几拍或几小拍后,第二组加入唱同一旋律,称为轮唱。它的特点是各个声部有规则的相互模仿,也就是后面的声部按一定时间距离依次模仿前一声部的旋律。如:第六册第六课的歌曲《欢乐歌》,从第二部分起作轮唱处理,相隔一小节模仿,两声部此起彼伏,前后呼应,表现了少年儿童在一起高歌的欢乐场景。 轮唱的前提是学生学会唱好歌曲旋律,音高、节奏准确。在轮唱时,演唱技巧上要注意节拍整齐,突出强拍,两声部的音量要均衡,做到正确演唱自己声部的同时,能倾听另一声部,切忌争相盖过另一声部而大声喊叫、抢拍、超赶速度。轮唱中把握自己的声部,保持各声部的独立和清晰,不受另一声部的干扰,为两声部不同旋律的合唱奠定了良好的演唱基础。 三、先低后高,“强化”低声部 对于二声部合唱,学生有一种误解,以为低声部难唱,而高声部要容易得多,这是因为高声部的发音位置较高,音色显得明亮;而低声部发声位置较低,音色略显浓厚。听起来,低声部容易受高声部干扰,而高声部比较明显,这样造成了学生学习二声部的定势:高声部容易演唱。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教师要让学生“先入为主”。 首先,要让学生在初听范唱时,要同时倾听两个声部;复听时,注意倾听低声部的旋律。其次,在学习演唱时,先学习低声部的演唱,在 学生熟练低声部后,再学习高声部的演唱,然后再合成而声部。特别是起点相同,同时向上跳进二声部合唱歌曲,更应让学生先把握住低声部的音准,再学习高声部。 例如:第十册第三课《让幻想展翅飞翔》,进入二声部时,两个声部以同一音“1”为起点,同时向上跳进,由于都是大跳(高声部为六度跳进,低声部为四度跳进),音准较难掌握,尤其低声部极易把“4”唱成“6”一样的音高。在学唱时教师先指导低声部练习,在把握住这个音高后,再学习高声部,最后合成二声部。 学生学习的“难度”减小了,又提高了低声部的演唱积极性,但要注意,所谓的“强化”低声部,并不是音量要超过高声部,要时时注意两个声部的两个声部的独立与统一,保持两声部音量的均衡、和谐。 四、听唱结合,不断提高演唱技艺 在合唱练习中,学会各声部旋律后,就不宜再过多的进行分声部练习,要尽可能让学生在两个声部的丰富音响中进行听、唱的练习。在学生重点练习某一声部时,让另一声部亦用轻声演唱自己的声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感受合唱的效果,并获得较为全面的合唱技巧。 为了锻炼学生的抗干扰能力,老师亦可以运用学生唱一个声部时,用琴伴奏另一声部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听、唱能力。 在学生练习合唱时,教师的伴奏可以同时演奏两个声部,或老师范唱一个声部,用琴伴奏另一个声部,让学生既各所“依”又能相互倾听,在听、唱中不断提高演唱技巧。 五、发挥重唱优势,提高合唱技能 两声部歌曲在每一声部由一个人演唱,称为“二重唱”。二 重唱的形式与二部合唱近乎相似,但较后者有一定难度。教师要给学生个人练习机会,让部分演唱水平较高的学生逐步练习二重唱,以带动整体的二声部合唱。 六、充分利用课堂乐器,把握各声部旋律 学生在初步练习歌曲的合唱时,不容易把握各自声部的旋律,就会“跑调”。有条件的班级可以用课堂乐器来帮助把握旋律。学生有时唱的不准,但乐器演奏出的旋律是准的。合唱前做一下简单的合奏练习,在奏、听的基础上再唱也可以避免合唱时的“跑调”。 例如:第九册第六课《如今家乡山连山》中的合唱部分,表现妈妈和孩子开心的笑声,旋律音较少,先引导学生用竖笛吹一吹,再造简单的合奏练习,再唱一唱。这样降低了合唱的难度,同时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以上几点做法,学生在听觉和乐感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合唱技能获得了比较全面的训练,音乐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Ⅲ 小学生合唱队形
童声合唱是—种高雅的声乐艺术表演形式,它愈来愈被人们所喜爱。随着少年儿童文化活动的活跃以及美育的需要,童声合唱艺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优美动听的合唱,不仅可以引导少年学生步入仁富多彩的音响世界,而且还能使他们得到感情的满足,获得美的熏陶,进而培养良好的音乐感和高尚的艺术情操。对学生进行合唱训练,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的听觉和乐感的培养,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将就童声合唱实际训练出现的问题淡淡自己的看法。
一、音色是受发声方法影响的,合唱队要求有统一的音色。
l、影响合唱音色统—的客观因素。
在小学,童声合唱的团员一般选用小学二到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唱歌的认知来源于平时的音乐课。并不十分注重歌唱的技巧和训练,他们只要开心的演唱歌曲就可以了,而音乐课本中出现的少量二声部的歌曲,教师对其演唱掌握程度要求也不是很高,因此,虽然二声部的合唱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接触,但并不能达到合唱团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的宗旨是注重发展学生个性,而合唱则要求团员们声音统一和均衡。这也是影响合唱团演唱的因素之一。
2、合唱排练中音色统一的方法。
由于孩子们刚刚入团,对于合唱团的歌唱的真正要求还不太了解。有些孩子还认为合唱就是大家唱一起唱,意识不到合唱是需要大家配合、协调、统一的活动。这时就要给孩子们讲解什么是合唱、合唱的要求、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意识,从思想上统一他们的意识,为以后的排练打下基础。
3、用直声训练法便于音色统一。
用直声训练比颤音和波音容易让声音柔和到一起,很容易往一起靠,不仅可以获得清晰的音质,而且还能使多声部的和声效果更加和谐。特别是在演奏一些优美抒情作品时,显得更为重要。
二、在童声合唱训练中,口型的统一至关重要。
口型的统一不仅在演时能使观众看到整齐、优美的口的外型,更能使发出的声音通畅、光彩,具有众口一声的感觉,体味到童声的美妙与和谐。可以说,做到了口型的统一,童声合唱的训练就基本成功了。然而,要做到口型统一并非易事。因为在未经训练时,孩子们的歌唱习惯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从呼吸到喉咙、口腔的状态都是各自长期形成的自然状态,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属于原始的音色,有的唱高音近乎喊叫,有的低音唱不出来,即使在中声区,声音也是各归各,就好象穿着各自便服而齐步走的队伍,显得杂乱无章。了使歌唱时的气息有力度的原性,吸气时就要相对较缓,采用胸腹式呼吸的方法,最形象的比喻就是象闻花香一样将气吸入横隔膜以下的丹田,唱歌时气息象一条线一样冲击声带,强弱控制在自己的腹部,喉咙处的软口盖部分要拎起来,这样,出来的声音就是竖的,而做到了喉咙状态的统一,口型也自然就统一了。
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发声训练。
合唱队在发声练习时要求要以姿势、口形、呼吸、发声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训练,通过训练达到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并运用到歌曲演唱中去。但每次发声练习的时间不能过长。
身体保持正直,自然放松,口形不能过扁过宽,而要象竖着的鸭蛋,下颚要完全放松,不使运动过度而妨碍发声。嘴唇要灵活有弹性和舌头配合演唱,比说话时的动作稍稍夸张一些。呼吸是唱歌发声的基础动力,歌者应运用正确的呼吸动作并进行呼吸练习,由浅入深逐渐引导大家掌握好强、弱、快、慢各种气息的运用。歌唱的呼吸要深一些,气息控制在下肋周围,形成歌唱发声的支持点。要经常纠正呼吸紧张,吸气过多,发出声响,耸肩颈粗等不良习惯。发声练习要以中声区为主。低声区的训练比较容易见效,因为练低音的呼气压音从弱到强找准位置扩大共鸣。在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之后,再逐步向高音扩展。 高声区的训练难度较大,因为声音愈高呼气压力愈大,容易造成声带和喉头紧张,此时必须打开喉咙,抬高软腭,用半音向上的方法,和“lu、lo、lü”的元音,轻声高位地寻找头腔共鸣位置,不断巩固、扩大音量。声音要求圆润明亮,位置集中稍靠里一点,即高位置发声练唱。发声练习要从柔和的富有弹性的音阶练习开始,经常注意克服喊叫、喉音等坏习惯。除了这些注意点之外,童声合唱还有一个真假声结合的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由于儿童的声带发育不成熟,较为柔嫩,音域不宽,当唱高音时,声带靠边缘振动,如果高音不用假声,就会使声带受伤,嗓音损坏。
对于低年级学生,由于嗓音发育尚未开始,歌唱音准的控制能力也不稳定,对他们的发声训练,一般以发展自然语音基础为主,先进行带字的发声练习。如让学生朗读“妈妈”、“爸爸”等具有代表性的叠词,或有代表性的儿歌,要求语速放慢,将第一个字的音节拉长,并为这些字加上语调相符的音高。在发声状态方面,要求学生自然通畅地练习,不能过分夸张发声状态,以免养成不良的歌唱习惯,有碍童声的健康发展。一般来说,学生唱起来轻松自如、自然亲切,教师听起来亲切自然、朴实无华即可。
Ⅳ 如何给小学生合唱队练声
就是用音阶唱单音“啊”“哦”“咿”合唱团就这么练的
Ⅳ 如何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325班B组郭向英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演唱歌曲是中小学生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中国音乐教育研究会专 家吴斌老师在“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开幕式的总结发言上提出,应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他明确地指出,“唱歌包括如下方面的训练:正确的姿势、有规律的训练习惯、正确有效的呼吸方法、发音平稳、情感丰富细腻、咬字吐字正确而清晰、连音与断音的技巧。其中,顿音、连音和断音的演唱是特别重要的技能,也是很难掌握的技能。此外,敏锐、感人的歌曲诠释与艺术处理和富于魅力的表演也非常重要。”可见,提高学生的唱歌能力是当前音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几年来,我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努力提高学生的唱歌能力。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提高学生唱歌能力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注重系统、科学地进行发声练习,提高唱歌综合素质
我认为,要想“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首先要学会一定的发声方法。只有懂得正确地运用嗓音,才能达到较高的唱歌境界。而发声练习是掌握科学发声方法必不可少的途径。因此,在音乐课堂中,发声练习地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音乐课中,发声练习地设计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低年段的孩子,特别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一开口唱歌几乎全是“大白嗓”,喊叫现象严重。针对这一状况,我首先让他们学会轻声唱歌、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在发声练习的设计上多采用“u”和“o”以及哼名“m”作为元音进行练习。这些元音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较容易的找到头声位置,而且还能很好的控制音量。在旋律的设计上,音域不易过宽,通常在五、六度之间,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声带还比较脆弱。此外,在低年级进行发声练习时要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趣味性的练习,如:
例1、1=D-G 2/4
1 2 3 4 | 5— | 5 5 5 | 5 5 5 | 5 4 3 2 | 1— ||
(师)小猫怎样叫?(生)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
例2、1=D-G
2/4 1 2 |3 — | 3 2 |1 —| 3 4 |5 — | 5 4 |3 — ||
(师)大风吹(生)呼呼呼(师)微风吹(生)呼呼呼
这些师生互动式的发声练习不但富有童趣,还能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很好地模仿老师的声音进行发声练习。
到了中年级,学生已养成轻声唱歌的习惯,这时就应提高他们的唱歌能力,做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如,连音、跳音的练习;拓展音域的练习;合唱练习等。下面举一些具体的例子。
例一:连音练习1=C-G 4/4
Lu
要求:声音优美、连贯,气息平稳、均匀。
例二:跳音练习1=C-A 2/4
要求:声音轻巧、短促,具有颗粒性。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唱歌技巧和能力。教材中合唱歌曲的含量也多了起来,这个时期的发声练习可多做一些合唱练习:如1=C-B 4/4
(这条发声练习,可随教师指挥手势的变化,进行连音、跳音、重音以及各种强弱变化的练习。)
二、注重歌曲欣赏的引导,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悟、理解能力
欣赏歌曲,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对于唱歌,低年级的孩子以为唱得越大声、越“响亮”就越好听;到了中、高年级,他们觉得流行唱法最好听。这些错误的观念误导着学生,他们怎么会唱出动听的歌声呢。因此,要想让学生唱好歌,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是非常重要的,而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多聆听优秀的少儿歌曲,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把正确的声音观念灌输给他们。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明白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具有高位置的头声,有气息的支持,圆润、饱满、明亮的声音才是正确的、动听的声音,并且努力朝着这个目标去练习。
《音乐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指出,低年级的孩子“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能够自然流露出相应表情或作出体态反应。”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歌曲所表达的不同情绪。中、高年级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进一步增强,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也在加强。这时,应该引导他们不但能听辩出不同歌曲间的情绪对比,还能够感受到一首歌曲中各乐段或者乐句之间细微的情绪变化。如,人音版第六册歌曲《甜甜的秘密》,在教学中,聆听完教师的范唱之后,我问学生:“歌曲中的小主人公,情绪有没有变化?”在一番讨论过后,学生总结出了“小主人公”的三种心理活动:一是悄悄的把桔子放进老师的抽屉里,害怕被人发现的紧张情绪;二是等待老师快打开抽屉,发现秘密的焦急情绪;三是歌曲抒发了学生对老师真挚的热爱之情。我再进一步设问:“你们是怎么从老师的歌声中感受到情绪的变化呢?”教学中,我再一次让学生聆听老师范唱,引导学生去关注老师唱歌时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的变化,以及连、跳音唱法等唱歌技巧地运用。学生会发现老师在演唱第一、二乐句时,声音轻巧、短促,力度也较弱;到后两个乐句时,声音变得连贯,力度也明显加强了。要让学生能准确地说出歌曲表达的情绪,教师的引导非常关键。问题的设计要巧妙,要有针对性,才能引导学生去关注歌曲的情绪,关注演唱者情感的表达。
三、注重“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加强唱歌中情感的表达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唱歌技巧,又有了音乐情感体验和积累,就要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歌曲的演唱中来。《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Ⅵ 如何训练中小学合唱的音准
合唱训练中音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一、 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在一个合唱团中,很有可能由于个别人音准不好而破坏了合唱整体的融合与平衡,有时还会有这种情况:在合唱中就局部而言,某团员、某声部即便唱得很准,但合起来以后却感到是“不准”的,其原因就在于合唱是多声部织体,又是由众多的个体声音组合起来的,所以音准就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作为合唱训练的指挥者,一定要善于发现、分析问题,找出音“不准”的原因。是音程上下跳动的关系?还是调性的关系?是咬字的关系?还是声音位置的关系?当找出唱不准的原因之后,就可将作品难唱的部分抽出来作为练声或根据难唱之处的音程编写练习曲,这对提高合唱团的音准会有帮助。
二、正确认识影响合唱音准的各种因素
1、音准与速度
在通常情况下,作品速度过快时,音准容易偏高。作品速度过慢时,音准容易偏低。因为演唱速度过快时情绪容易激动,造成情感与理智不平衡,因而造成音准偏高;相反演唱速度很慢时,发声器官过分松弛音准就容易偏低。
2、音准与节奏
当作品节奏过于复杂或快速频繁变化时,音准就会不稳定。这时,可先让学生做拍节奏的击拍练习,然后再添上旋律,并抓住旋律中的特性音程(减四度、小七度、大七度等)进行针对练习,这样就会相对容易地解决音准问题。
3、音准与力度
在力度变化的条件下:渐强时音准容易偏高,渐弱时容易偏低;同音反复时音准容易偏高,歌词多而繁时也容易不稳定。
4、音准与呼吸
在合唱中,歌唱的状态及呼吸往往对音准产生直接影响。当气息的支持与声带震动处于良好比例时,音准一般好控制;当气息过浅时,歌唱容易造成憋气或僵化,音准常常偏高。所以要维持良好的音准,就要永远保持良好的呼吸状态。
三、 训练音准的具体方法
合唱音准主要靠听觉的训练来解决,但又不能完全孤立的进行听觉训练,同时还要对合唱团员进行艺术修养及内心感觉培养。合唱中的音准分为纵、横两个方面;旋律进行中音与音之间的相对准确性,就是“横”的音准,而各声部间的音程关系是否符合和弦要求或复调要求,则是“纵”的音准。要做到各声部间“横”与“纵”的音准和谐,就要对合唱团员进行听辩和弦与复调等各方面训练,具体方法如下:
(一)、加强音阶的训练
1、自然音阶训练
先将自然音阶的全音与半音排列概念搞清楚,再用固定唱名将各调的自然音阶唱熟,最后从理论上讲清虽然各调的升降记号不一样,但自然音阶的排列关系是一样的: 全 全 半 全 全 全 半
2、半音阶训练
练习十二个半音上、下行的唱名时,可先随钢琴进行练习,再去掉钢琴进行检查,直到独立唱准为止,这样就可以解决半音音准问题。
3、全音阶训练
全音阶练习(既连续大二度练习)对于克服音准偏低的毛病及获得高位置色彩很有帮助,可先进行单音和平行大三度练习,再进行反向大三度和同根音的和弦练习,进而再用同低音的各种和弦转位练习,持之以恒,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加强音程、和弦的练习
1、音程的练习
首先进行大三度、小三度音程的二部训练(可由听辩到视唱的顺序进行),然后进行纯四、纯五等音程的训练。
2、和弦的练习
先听辩再视唱,由简单到复杂,从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到减三和弦、属七和弦,让学生听唱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纵”的听辩能力和习惯。
(三)、加强固定音高训练
固定音高听音练习是锻炼合唱团员音准的有效方法之一,孩子们记忆力强,对孩子们进行固定音高听音训练往往比成人更容易。先让他们记住标准音“a”,然后再记住它上方小三度音c2的音高,让学生闭口哼鸣(m)时的声音位置及音准高度。在住a1和c2的基础上,再推想出其他各音的音高,如g1、b1、f1等。在练好单音记忆的基础上,教师可进行各声部找音高音低的练习。例如:老师弹标准音“la”,然后让第四声部向下找大六度“do”三声部向下找纯四度“mi”,二声部向下找大二度“sol”,一声部向上找小三度“do”,然后指挥四个声部一齐唱出来,检查声部的内部听觉能力,进行纠正训练,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步步提高。
(四)、加强旋律音准的练习
多声部合唱织体中,旋律起主导作用,在声部关系上以和声的运动为基础。合唱团员对旋律音准掌握得好坏,以两个条件为依据:一是内在听觉、二是掌握处理旋律音准的规律性。一个合唱团员如果只是从谱面上知道某个音应该如何唱,而内心并不能感受到对旋律运动的倾向与色彩,那么他还是不能达到对音准的真正要求。如果合唱团员对作品的内容有着深刻的理解,引起内心强烈的共鸣,而且对音乐的形象、音乐在运动中的音色、力度、旋律及节奏形态等手段都有了感受,再加上对处理音准的规律性的掌握,那么他的音准一定是良好的,而且歌唱也是动人的,整个合唱“横”向线条更清晰。旋律音准的训练过程归纳起来为“感性——理性——感性”的过程。
总之,对合唱整体的技术及艺术手段上音准来说,没有良好的音准其它一切都谈不上。每一个合唱训练都必须进行正确的音准训练,常抓不懈,只有这样才能使合唱达到和谐、统一和均衡,才能使合唱艺术的魅力得到最充分的绽放。
Ⅶ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合唱能力
音乐课中发声练习是培养学生歌唱能力的重要途径。老师应特别重视此环节的教学,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及其手段传授科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来发声,用恰当的情感去表现,做到声情并茂,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认识并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呼吸不仅是人赖以维持生命的生理机能,而且也是说话、歌唱得以发声的原动力。呼吸的训练对于声音的表现有密切的关系。声带的振动,共鸣的发挥,声音的变化,情感的表达等全有赖于气息的控制与运用。歌唱时需要大量的气息,要求气深、量多,速度快而无声,经口吸气,呼气均匀、缓慢,节省并保持吸气时的感觉,同时根据不同的心理与情感状态支配呼吸,所谓“气随情变,气动情传”。歌唱时为了美化语言,就要随着音乐旋律、节奏与情感表达的需要,不断有意识的控制与调节气息的运动。例如:唱柔和与舒缓的歌曲或唱低音时,呼吸要保持平稳,气息必然不能太猛,然而也不能没有气息的支持,否则气短声虚,会影响共鸣与音色的发挥;而唱激越昂扬的歌曲或唱高音时,气息必然要饱满有力,然而也不能声嘶力竭,而要保持一定的强弱或力度。一首歌曲或乐句的起、承、转、合与高、低、抑、扬------要在气息的运用上进行周密地安排,在依字行腔的过程中,要使气息的运用游刃有余,流畅贯通。正确运用呼吸是声乐艺术与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唱法虽然在气息的运用上各有不同的要求与方法,但都十分重视掌握呼吸的正确方法与气息的合理运用。传统唱论中所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这里所说的“脐间”即指“丹田”呼吸的方法,就是用小腹肌的收放鼓动横隔膜,帮助胸膛来鼓动肺部呼吸。呼吸有力,肺活量大,气息充足,才能够自如地运气发声。二、学会正确的咬字、吐字。 由于歌曲的情绪、风格之不同,因此在歌唱时的咬字、吐字也应不同。字的头、腹、尾各有不同的口腔形态,它们是按照一定的语言体系,在有规律地组合中交错变化来发音发声的。字要有力度、弹性、穿透力;才能声传达远,清晰可辨,所谓“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虽过于夸张,但都强调了字的喷吐要结实、有力的要求。正确的咬字、吐字也是唱好一首歌曲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掌握好每一首歌曲或练习曲的咬字、吐字的主要特点和方法,使学生在歌唱时富有表现力。如像《嘀哩、嘀哩》,它的情绪是轻盈、欢快、活泼,对这样的歌曲的演唱要求就须做到咬字清晰、有弹性,唇齿舌的活动要灵活,声母到韵母的过渡要快,不能拖泥带水;特别中间衬词部分的“嘀哩哩------”强调舌尖的动作,要唱得既清楚又灵巧。而像舒柏特的《摇篮曲》是一首深情、优美、柔和、抒发母亲对宝宝爱抚之情的歌曲则要求字与字之间唱得连贯、圆滑,一些拍子中有圆滑线处,声母的过渡就要稍慢些,以增强其柔和亲切之感。例如,第一句“睡吧、睡吧”中几个“睡”字要由shi到ui有一个过渡,最后“被里多温暖”中的“暖”字应由nu到an有一个过渡。唱雄壮有力的歌曲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就应突出字头即声母的作用,唇齿舌部都要有一定的紧张度,要有一种爆发力,这样唱才能增强歌曲的气势,表现出歌曲的特点。三、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每唱一首歌,就像在讲述一个故事,要想把歌唱得生动形象,就必须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手法,结构特点及歌曲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等,这样的歌唱才能给人以完整的艺术形象。《雨花石》这首短小抒情的赞颂歌曲,它由两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的起与发展唱出了雨花石的默默无闻与无私奉献,第二乐段也就是歌曲的最后一乐句连续的高音,歌曲的高潮部分唱出了雨花石以此为荣的高尚品质。学生充分了解、掌握歌曲的主要特点,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后,在歌唱中结合实际便能使情感得到升华。四、引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去歌唱。要想感动别人,首先得感动自己。因此,歌唱前要充分了解歌曲的主题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用歌声把作者创作歌曲的情感表现出来,教师要善于启发调动学生的感情,让他们用“心”去唱,而且要唱好它,我认为还得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每首歌曲都有一个情感基调,是深情赞颂,是亲切自豪,是欢快热情,是庄严雄伟,是明朗开阔,是真挚自然,是哀婉伤感------等等都要深入挖掘词意的同时掌握住感情的基调。基调准确才能有助于内容的表达与主题的发挥。这是因为情感基调是作品情感表现的总趋势,它体现出一种情感的整体综合,而这种整体综合正是高度概括的主题表现所需要的。为此,必须加强对歌词内容的情感体验,准确把握情感基调,使歌曲主题能够得到准确地揭示。比如演唱《摘草莓》这首歌曲,根据词意体验农村孩子生活中的情趣,设身处地投入歌曲的主人公“小姑娘”角色,充分表现出“我”内心欢快和尊敬老人的幸福豪情,使歌曲的感情与主题才得以完美的发挥。否则,就会适得其反的效果。显
Ⅷ 小学生合唱训练方法
第一节课就要锻炼合唱队的团结意识,只要做到了这一点,不管你怎么训练,结果都会让你吃惊的。
Ⅸ 学校要组织合唱队,该怎么训练啊
要训练合唱,首先从声音下手,如果是小学生的话,在声音的要求上不要太苛刻,让他们唱出最自然的声音是最重要的。然后从音准上下手,主要是通过唱歌谱解决。最后是放在作品的处理上。
Ⅹ 如何培养小学生准确歌唱的能力
我结合自身教学实例浅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在平时的歌唱教学时,也对学生做了严格的要求:首先在坐姿方面训练学生歌唱时上身及头部端正,不要前俯后仰,看书时,两手拿正音乐书,两脚平放在地上。挺胸抬头;精神饱满、集中,自然发声。两眼平视前方,面带微笑愉快地唱歌。这样的要求对小学生来说,刚开始做可能有些困难。因为,学生平时可能已经放松着坐习惯了,一旦你要求他们这样坐,可能没多会儿他们就会感到疲劳。所以,丰富一节音乐课的内容,使同学们产生兴趣。千万不要安排一整堂课的歌唱内容,也不要一整堂课都让他们这么“端正”地坐。再者,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意志的。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反复性大。因此,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长期严格训练,才能加以巩固并形成。而作为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用科学的思想和教育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何让学生喜欢歌唱从而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是音乐课歌曲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在艺术学习领域的一个基本习惯。体验歌曲本身所要表达的感情,是演绎好作品,与作品产生共鸣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现歌曲时歌唱良好习惯的展现。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才能提升学生对歌曲情绪美的捕捉能力。在教学时,我们不妨尝试初听范唱;让部分学生将歌曲情绪听出来,进行复听时学生有了更深认识并提出不同的问题。另外还要教给学生“唱”的方法。既要让学生学习有感情地唱,又要教会学生正确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让学生准确的把握歌曲中的高音和节奏等,只有掌握音高正确演唱,才能很好表达歌曲。也是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现歌曲时歌唱良好习惯的展现。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例浅谈一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通过课前短暂交流,为学生创设一个美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歌唱氛围,例如:我在教唱《小雨沙沙》一课时,打破以往枯燥无味的向教师问好的环节,采用电子琴弹奏音乐和学生一同唱起来,动起来。这样用轻松的音乐引导学生动起来,教师兼之以富有感染力的表情、动作,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优美旋律的熏陶,进入宽松的氛围和想象空间,使他们感觉轻松自然。在多声部教学中通过分声部合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聆听和声效果,提高多声部演唱能力。合唱教学在小学高年级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对培养学生多声部的感觉,丰富音乐表现手段,拓宽音乐感受空间,形成集体协作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合唱教学中,首先进行第一声部,其它声部依次进入。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边唱边听。例如:最初学生演唱二声部有喊歌的现象,喊歌也是一种不良的歌唱行为习惯。针对他们喊歌的现象先后找出几名同学到教室外面聆听演唱的声音效果,听完之后让他们进行评价,反复几次后,教室里的歌声才处于正常和谐的二声部音响效果。一些自信而歌的同学,很容易就能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审美观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要点。”所以把审美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核心任务,放在音乐教学的首位。例如:《森林水车》一课,(放音乐聆听)音乐鲜明生动,主要描述了森林的景色和森林水车的转动声以及人们欢乐的心情。聆听完欣赏后,提出问题:“你听到的是怎样的画面?”学生不敢说出他听到了什么,也不敢去想象,怕自己说错或说的不好等等,我就连续叫了十多名同学,随即把他们的所说的答案都绘在一幅画上,画面就更丰富多彩了!从这以后,学生在欣赏课中,都能认真的聆听音乐带给他们的无尽遐想,进而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音乐是一门表现情感的艺术,但它也是一门时间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需要我们音乐教师要持之以恒,通过各种方法,长时间地进行潜移默化,激发他们对演唱情感表现的欲望,使学生从平时的点滴积累,从而产生表现音乐作品情感的强烈愿望。只有想表现了,才能去完善他们的表现.让他们用自己的表情动作来打动自己,来打动别人,从而收到音乐教学的良好效果。那摩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歌唱习惯自然也就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