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是谁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是赫尔巴特。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德语: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年5月4日-1841年8月14日)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着作。
赫尔巴特的教育心理学化给以后教育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全面深刻的影响。此前,教育研究基本以哲学思辨为主,并未形成科学与哲学的对立。“教育学只有到了赫尔巴特(1776—1841)时才开始向近代科学探索前进。”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在19世纪最具影响力,是第一个得到世界广泛认可的教育学体系,在几乎所有的文明国家都获得了成功。
赫尔巴特的心理学化努力极大地鼓舞了后来者。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各国普遍开展了教育科学化运动,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实验教育学的兴起。他们借鉴自然科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特别是行为心理学的刺激一反应(S—R)理论,通过实验发现支配教育活动的一般法则,从而达到对教育对象的认识及对教育活动的有效控制,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20世纪以来,教育的科学化更明显地表现为心理学化,很多研究者继承了实证教育学的衣钵,吸收自然科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用于对教育问题的研究。此种倾向对教学理论的影响尤为突出,当代教学论上的重大进展多出自心理学家之手,如赞可夫、布鲁纳、斯金纳等。
心理学的介入促进了教学理论的蓬勃发展,因为“科学的心理学能引领科学的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B. 德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赫克巴特提出了"四段教学法"是哪四段.
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
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
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
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
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方法包括教学方法、管理方法、训育及交际等内容,对教育方法的论述更集中更具体地体现了他的心理学思想。
赫尔巴特从方法的角度把教学分为单纯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主张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即使是单纯提示的教学方法,也可有各种各样的变式:“我们希望教师在纯粹的提示教学中具有灵活的态度与观察的精神,而不拘泥于各种规则。”在《教育学讲授纲要》中,赫尔巴特进一步提出应根据学科特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以符合学生的思维进程,符合学生的个性与接受程度,使教学双方都感到满意。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德语:JohannFriedrichHerbart,1776年5月4日-1841年8月14日)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着作。
C. 暗示教学法谁提出的
相关推荐: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知识点|高频考点汇总
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学者洛扎诺夫以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为基础提出来的,是现代教学方法中最具有情绪色彩的一种教学方法。洛扎诺夫经过9年的实验研究,证实了“暗示超常记忆力”的存在。1966年他进行了一天教1000个英语单词的实验。结果表明,良好的学习气氛能使外语学习的效果成倍提高。从此,暗示教学法在保加利亚得到全面推广,并很快在世界各国流行开来。
(一)暗示教学法及其基本原则(教综19天速学班1.1元于10月20日开课)
1.愉快而不紧张与高度心理松弛的原则。这条原则要求学习过程保持愉快而自由, 精神松弛而不紧张,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享受,教室里的气氛始终充满了乐趣、欢快、轻松和舒适。只有消除了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状态,人的思维活动才可能最活跃,学生的自信心提高,才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2.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统一、理智与情感统一的原则。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都是人在复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心理活动,但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总是过分强调学生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而忽视了其他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忽略了感情对理性、无意识对有意识的调节制约作用,把学生单纯看作理性动物,看作控制论的机械。洛扎诺夫认为,无意识心理活动使人们能和环境保持平衡,而且一切有意识的活动都建立在无意识组合之上。因此, 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无意识活动,这种“不顾”只能愈发造成理性和感性之间的矛盾,加重了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活动失调, 使二者失去平衡,不能和谐统一地起作用, 以至造成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大大降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生看做是理性和感性同时在活动的个性整体, 绝不可只顾理性而不顾感性,只顾有意识而忽视无意识· 洛扎诺夫进一步指出, 只有当有意识和无意识达到和谐统一时,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和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3.暗示相互作用的原则。暗示手段多种多样,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选择暗示手段, 利用其暗示手段之间的相互作用, 建立教师和学生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最起码关系。这种师生关系, 不但能控制学生的情感, 而且能使之与理智趋于一致,使学生通过有意识与无意识心理活动两种渠道去更多更快地接受知识。
(二)暗示教学法的途径(教综19天速学班1.1元于10月20日开课)
1. 心理途径。要求教师特别重视无意识的知觉,尤其是外围知觉,创造愉快气氛,消除紧张气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喜悦,把暗示引向激发人的潜力,创造高度的动机和好奇心、求知欲。
2.教学的途径。暗示教学法要求教材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要求教师对环境的布置和教材内容之间充分协调,用愉快的背景,首先排除学生对课文的困惑感,使其充满了信心要把对信息编码的概括向教学单元扩大,使学生从课文的单词、单个句子、单个概念的理解转向整个句子、整个单元的理解上,最后从整体上掌握知识。
3.艺术的途径。艺术本来就是付诸人的直觉和感情的,因而利用艺术手段进行教学, 感染能力强,效果好。教学过程中利用音乐、文学等艺术形式与所教内容结合起来,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 暗示学法对现代教学的启示(教综19天速学班1.1元于10月20日开课)
现代的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要以人的发展为本, 即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关注人正是新课程的核心标准。暗示教学法最有价值之处就在于这点:它把教育对象真正置于教育主体地位,它对我们现代教育所倡导的教学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公讲师解析
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公教师招聘考试”
回复【时政】即可查看每日时政新闻+时政模拟
回复【资料】即可免费获取各省备考秘籍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中公教师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公教师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