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考古学属于历史学吗
考古学在中国属于历史学领域,与文献历史学并存,共同致力于探析古代社会。
西方的学术机构中,考古学则常常置于人类学之下,这种架构与深受历史学研究传统影响的中国不同。西方学术界在考古学研究中更倾向采用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视角。
在中西的学术体系中,尽管对考古学的定位存在差异,但两者均致力于揭示古代文明的奥秘。中国考古学侧重于从历史文献中寻找证据,而西方的考古学研究则倾向于结合人类学等社会科学方法,综合理解历史。
中国与西方在考古学的定义上虽有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为了探索和理解过去的文明。中国考古学更多依赖于文献资料与出土文物的结合分析,而西方则更强调跨学科的研究方式,旨在全方位地解析古代社会。
无论定位如何,考古学都为历史学提供了丰富而独特的视角。它通过实物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相互验证,帮助我们重建历史,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
综合而言,考古学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定位虽有差异,但其核心目标一致:探索和解释古代历史。无论是中国强调的历史文献与考古发掘的结合,还是西方注重的跨学科研究方法,都共同构成了人类对历史深入理解的重要途径。
2. 搬运:《中国文物报》埋藏学视角下的考古发掘
埋藏学,这一由叶菲列莫夫于1940年提出的学科,历经近80年的发展,从古生物学领域逐步扩展至第四纪地质学、古人类学、动物考古学及旧石器考古学,最近也开始尝试应用于历史时段考古研究中。埋藏学主要关注生物、人类及其创造物从死亡、废弃、破坏、风化、搬运、堆积到掩埋的整个过程。在进行考古发掘时,我们应尝试从埋藏学的视角出发,发现过去被忽视的信息。
埋藏学研究内容包括生物从生物圈向岩石圈变化的整个过程,生物死亡方式、死亡过程、遗体埋藏前与埋藏过程中的变化及其环境作用,以及生物遗体从埋藏到成为化石的成岩作用。从生物被埋葬前的生物群阶段到化石群阶段,每个阶段都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留存下来的信息越来越少。埋藏学正是对这整个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的学科。
扩展至考古领域,产生了考古埋藏学。它关注人类及其文化从死亡(废弃)、破坏、风化、搬运、堆积到掩埋的过程。在新石器时代及历史时期,通过分析堆积层序与埋藏过程、堆积相与埋藏原因、埋藏特征与埋藏条件等,考古学家可以揭示人类行为过程和模式。例如,堆积相的概念将埋藏学与考古地层学相结合,以获取更丰富的人类活动信息。
在研究方法上,动物考古学侧重于研究发掘出土动物化石的种属分布、丰度、死亡年龄模式、骨骼特征等方面,并结合生态环境分析,以揭示遗址性质和当时的生态环境。在新石器及历史时期考古中,通过分析堆积层序、埋藏过程、埋藏特征与条件等,关注人为原因导致的埋藏现象,为揭示人类活动提供线索。如石器和陶片的埋藏学研究,可以发现拼合过程中未被充分利用的信息。
应用埋藏学视角于考古发掘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与实践:
1. 土层与地层的划分:在划分地层时,不能仅依赖土质、土色和包含物,而是要从动态发展的角度考虑。同一土质土色的地层可能存在不同年代,通过观察地层间的断层或在地层间划分亚层,可以更准确地理解遗址的形成过程。
2. 地层与遗迹的关系:虽然存在完整的遗迹,但遗迹上或下方的地层可能并非原生,而是二次堆积。遗迹的打破层和覆盖层的性质需进一步研究,以区分其原生与非原生状态。
3. 遗迹的形成与变化:遗迹的形态受到外部作用的影响,如地层重力、植物根系等,导致遗迹变形。此外,遗迹若未被直接填埋,会受到侵蚀、坍塌等自然过程的影响。理解这些过程有助于揭示遗迹的真实形态及其形成过程。
4. 遗迹的分期与堆积现象:考虑房屋、灰坑、墓葬等遗迹在不同时期的形成过程,包括建设、使用、废弃、填埋、覆盖等阶段,这些过程会形成独特的堆积现象,有助于揭示遗址的形成与演变。
5. 遗物的空间分布与埋藏类型:关注遗物的空间分布,分析遗存埋藏类型,进而研究遗存性质,如对动物骨骼、石制品、陶器等进行埋藏学分析,可以发现许多新的信息,揭示人类活动的细节。
6. 遗物的自身特点与历史过程:通过埋藏学观察,了解遗物从产生、使用、废弃、自然破坏到最终状态的过程,为遗址形成过程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总之,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包含人类的参与。重视埋藏学视角下的考古发掘,有助于深入理解遗存的形成过程、遗存之间的联系,以及更全面地了解人类历史。通过对埋藏学的深入研究与应用,考古学家可以揭示更多关于人类社会、文化、技术与环境变迁的珍贵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