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初中语句分析方法

初中语句分析方法

发布时间:2025-04-24 04:36:10

A. 如何赏析句子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 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

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4、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5、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6、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

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 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初中语句分析方法扩展阅读:

句子赏析的概念:

赏析是鉴赏的一个过程,是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1、欣赏并分析诗文等;

2、欣赏分析。 枕书 《博物记趣·尼克松总统与冰糖莲》:“这是比较文学中的佳话,且让文学家去赏析,这里不说下去了。”如:古代文学名篇赏析。

B. 中考语文理解句子题型解答技巧

语文试卷的题型想必大家都知道,那理解句子的题型大家是否都会做了?好的解题技巧能让你事半功倍哦。下面由我为大家提供关于中考语文理解句子题型解答技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语文理解句子解答技巧一

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所选的句子,一定是文章中重要的、有特殊意义的、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的句子。

(1)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依据文章中心、段落中心来解释重要句子,即“句不离段”。 答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

2.根据句式特点来解释句子。比如,单句中,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常常是语意重点之所在;复句中,强调的重点往往落在其中的一个分句上。

3.根据句子位置来分析句子的含义。首括句常常概括段意或总起全文,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尾括句往往作总结,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找;过度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揭示下段内容,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下文中去找。不管哪一种,关键是要找准它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辖区去搜取相关内容,或概括,或摘录,或整合。

4.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因为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5.根据修饰限制成分辨析句意。修饰成分常常是揭示句子内涵和外延的窗口,从中能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6.根据修辞特点把握句子。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7.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如记叙文的议论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意义及文章主旨的作用;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作为例证出现证明论点;说明文中的描写,有着点燃作品使之生动的作用。

语文理解句子解答技巧二、解释句子的方法

1.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

2.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3.改写法: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的要求。

4.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个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5.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提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6.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含有比喻的句子含意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说出这个比喻的本体,等于就找到了答案。

7.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和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这种方法最管用。回答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答案。

8.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语文理解句子解答技巧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第一步。从应考的角度来说,就是根据试题的要求,淘汰非相关的信息,挑选合乎要求的有关信息。“整合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第二步,从应考的角度看,就是根据试题的要求,经过“筛选”之后,去粗存精,披沙拣金,综合、归纳、概括相关信息,使之符合检测的目的要求。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应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要抓住了主要内容,筛选和整合信息才会心中有数。

2.依据题目要求,从考题要求出发,明确筛选信息的标准。试题简单的,可直接摘录文中重要词语作答;试题涉及范围大、干扰信息多时,就应该采用对比、求同的方法,分清信息的主次,根据考题的要求,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来。

3.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常用技巧。

(1)根据语言标志获取相关信息。如标题、序词、注释、表总提或对照的词语。

(2)根据反复、照应确认重要信息。反复、照应一般是为了强调某个内容。

(3)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取信息。找到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就得到了相关信息。

(4)根据命题要求或者题目暗示来筛选或获取信息。

(5)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来获取信息。

语文理解句子解答技巧四、解题思路

做题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首先要对文章结构进行梳理,把语段或篇章的内容有条理地分列成若干要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对“重要句子”的理解与文章的主旨结合起来,而后再做题。对于选择性试题,要注意辨析对句子的不同解释之间的细微差别,常见的干扰法有:用已然偷换未然,用部分代替整体,用一般偷换特殊,把相对说成绝对,把特称说成全称等,或者相反。就语言、内容和形式而言,要特别注意那些“形同神异”或“形异神同”的选项。对于主观性试题,则要注意选用精练而准确的语言对句子进行概括:对于句子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义等隐含意思,则必须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从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中去概括,切忌望文生义。具体做法如下:

1、从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分析

[方法指点]对复杂的语句要分清其句子的主干,明确陈述的对象,理解其修饰、限制的成分。要特别注意,定、状、补这些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第9题: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砘疃??斐傻脑帜选闭饩浠暗睦斫猓?徽?返囊幌钍牵?),其中,要理解的句子中“灾难”的定语“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就暗示了其原因在于人类的主观性。同时,对于复句还要注意明确其句间的关系,要善于借助句群关系来理解句子所表达的中心或重点。

[方法示例](1999年高考全国卷第17题)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一种假说,对这种假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附第一自然段原文]有这样一种假说:冬眠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机能。冬眠的哺乳动物虽然与人类一样都是温血动物,但是它们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例如在体温调节上,就要比非冬眠动物强。

A、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某些哺乳运动在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从而具备了冬眠的功能。

B、比较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

C、冬眠的哺乳动物比起人类来具有更强的体温调节机制

D、冬眠的哺乳动物和非冬眠的哺乳动物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体温是否可以调节。

[解题指导]这一自然段中,“假说”后面有两句话,注意首句中“机能”的定语“高度发达”,而后面的长句也正是说明为什么“高度发达”,由此来看,A项理解是正确的;后句中,注意作者所表达的重点应该在转折连词“但是”后面,“但是”后面强调了冬眠的哺乳动物体温调节机制要比非冬眠动物强,人类当然属于非冬眠动物,因此,C项理解也是正确的;D项的考查重点是变换角度,不过,明确句子的语法结构仍有助于对句子的理解,要注意“在体温调节上,就要比非冬眠动物强”的主语在前面,即“冬眠的哺乳动物”,这样分析,再来与D项内容对照,就容易看出此项说的是句子的前提意义,即不论冬眠的哺乳动物还是非冬眠的哺乳动物都能够调节体温,只不过有强有弱,因此,D项理解也是正确的。B项的错误则是把状语“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偷换为“在更宽的范围里”,属偷换概念,这也是辨析题中常用的干扰法之一。

2、从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来分析

[方法指点]重要的句子往往在文章中或语段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注意它本身的结构(特别是修饰、限制成分)的同时,必须考虑它在文章中所处的地位;如果说句子在文章、语段中起着总结的作用,那么理解、解释它时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分析;如果是起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那就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如果是起小结的作用,那么理解、解释时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看,去找相关的信息。总之,要抓住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答案。

[方法示例](2002年高考全国卷第8题)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全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解题指导]在梳理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之时,应当注意,“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呼应了第一自然段,总结了二、三自然段,所以首先必须注意四个选项是否出自要理解句子的“管辖”范围之内。注意到这一点,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其中,A、C、D三项基本出自原文,理解没有错误,B项两句都是以偏概全,所以应选B项。

3、从句子的邻句及语言背景来分析

[方法指点]有些重要句子,要结合它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有的还必须结合中心思想来理解句意,中心思想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任何一个关键句子都与这个中心思想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比如在分析含有修辞格的语句时,要准确理解其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反语的讥刺性等,这就要与文章中心和内容相结合。有的还要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社会背景与作品反映的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还要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着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的作用。

[方法示例](2001年高考全国卷第23题)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2)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

(3)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附答案](1)人是有思想的,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或人是有隐秘需求的。

(2)人生包含着一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

(3)当一个过程终结之后,再想让它重现是不可能的。

[解题指导]此题考查对句子在文中特定含义的理解与解释。做题时首先应当注意本文是一篇象征性散文,这样就从大方向上把握了三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再者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确定,而不能仅从语句本身去理解。以第三句为例,本文赋予“开门”和“关门”以象征义,前面谈到人生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但就每一个重要阶段的结束——一扇门的关闭而言,要想让它在时间的长河中重现是不可能的。联系本段最后一句话“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也能帮助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这样分析,答案就准确无误了。

阅读全文

与初中语句分析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高铁铁轨安装方法 浏览:595
花洒三件套安装方法 浏览:188
冲焖子的正确方法 浏览:238
学钳工最简单的方法 浏览:71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方法文献 浏览:871
软南京烟鉴别方法单包 浏览:304
疱疹有什么治疗方法 浏览:215
薇菜剪根的方法视频 浏览:903
国外治疗失眠的方法 浏览:466
这什么最笨的方法学院 浏览:441
有哪些物流方法 浏览:355
感应灯带闪烁故障解决方法 浏览:492
大创所需的研究方法 浏览:794
家具定制问题解决方法 浏览:961
防冻水的正确方法 浏览:133
梦妆火山泥使用方法 浏览:12
搜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浏览:588
rav4共振解决方法 浏览:69
点动线问题及解决方法 浏览:145
梅毒的早期症状与治疗方法 浏览: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