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约翰·华生的人物生平
约翰·华生1878年1月9日出生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格林维尔附近的特拉弗勒斯·雷斯特。父亲皮肯斯·巴特勒是一位性情暴躁的小农场主。母亲艾玛是一位虔诚的美南浸信会信徒,从小按照严格的教规培养华生,导致他以后对任何形式的宗教都很反感。他幼时学会了木匠活儿,这也成为他一生的爱好。
13岁时他的父亲抛弃家庭,于是母亲卖掉农场,搬到格林维尔镇居住。来自偏僻乡村的华生经常受到同学的嘲弄,使他情绪低落,学业表现极差,而且曾经两次被捕,第一次是因为和黑人打架,第二次是因为在城内鸣枪。 博士毕业后,华生留在芝加哥大学教实验心理学。他一边在主实验室教铁钦纳式的实验,一边在地下室里建了一个自己的实验室做实验。1904年,他和玛丽·伊克斯结婚。1908年,他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心理学教授,并很快担任心理系主任。在霍普金斯大学期间,他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到工作中,并取得很大的成就。
1913年,华生在美国《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心理学》的论文,阐明了他的行为主义观点,这篇论文一般被认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正式成立的宣言。1914年,他又发表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他的这部书是他根据1913年冬在哥伦比亚大学所作的八次讲演编纂而成的。在这部书内,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已初具规模。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很快被年轻的心理学家们所接受。1915年华生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7—1918年他在航空部队信号部门工作了一年。1918年,华生开始对幼儿进行研究,这是以人类婴儿为被试的最早尝试。1919年,他的代表作《行为主义观点的心理学》一书出版。他在这部书内采用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的概念,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
华生还做过几种期刊的编辑。他在1911—1917年是《动物行为杂志》的编辑,1911—1915年是《心理学评论》的编辑,1916—1926年是《实验心理学杂志》的编辑。 心理学性质和对象
华生反对传统意识心理学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把内省法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主张心理学用自然科学的客观方法研究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他的行为主义心理理论体系。他认为行为主义的理论目标是对行为的预测和控制。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贯彻经验实证原则,继承机能主义的传统,认为心理学是纯粹自然科学的一个客观实验分支。由此,华生认为凡是不可经验的对象都不能作为心理学的对象,主张放弃内省法,放弃所有与意识有关的范畴,如感觉、情绪、思维等等。
华生认为,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全部活动。为了便于对行为进行客观的实验研究,他把行为和引起行为的环境影响分析为两个简单的要素,即刺激(S)和反应(R)。刺激是指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外部或内部的变化;而反应则是构成行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这样,全部行为,包括身体活动,也包括通常所说的心理活动,都不外乎是一些物理变化引起的另一些物理变化而已。
华生承认“反应”一次是借用自生理学,但是在心理学中的反应更复杂,简单的肌肉骨髓动作相互联结而成为行为的方式。华生把反应分为四类:(一)外显的习惯反应,如开门锁、打网球、拉小提琴、与人交往等;(二)内隐的习惯反应,包括条件反射所引起的腺体分泌、无声言语(即思维)、身体的定向或态度;(三)外显的遗传反应,包括人的各种可以观察的本能和情绪反应,如抓握、打喷嚏、眨眼等;(四)内隐的遗传反应,包括生理觉察所研究的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各种变化。
华生进而强调,反应是有特定的刺激引起的。这些刺激可以是简单的,比如投在视网膜上的光波,可以是是复杂的,比如社会生活中的一组复杂的刺激。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确定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规律,以便人们在已知刺激后,能预测将会发生怎样的反应,或者已知反应后,能够指出有效刺激的性质,从而建立起了着名的S-R公式。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比较丰富,主要包括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和社会实验法。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和借助仪器的观察。条件反射法是把生理学中的条件反射法引入到心理学中对行为进行试验研究的方法,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言语报告法即被试报告其体内的变化,又称口头报告法。行为主义的测验法是测验被试对刺激情境所作出的反应;这种方法可以应用到有语言缺陷的人身上。行为主义的社会实验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行为主义原理在社会问题研究中的应用,可以考察社会情境和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 华生认为,情绪是一种遗传的类型反应,包括了整个身体机制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内脏和腺体系统的深刻变化。华生把本能和情绪都看作是遗传的,反应差不多总是以同样的顺序,但本能和情绪有区别。如果刺激所引起的适应是内部的,而且是局限于主体的身体之内的,那么这就是情绪;如果刺激引起整个有机体对各种对象的顺应,那么这就是本能。
华生认为,人有三种原始的或基本的情绪,即恐惧、愤怒和爱。它们发生的主要情境以及它们的典型表现各不相同。华生用条件反射法研究了情绪的发展变化并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首先,华生根据对一个11个月男孩形成条件反应的事实(即着名的“小阿尔伯特实验”),认为条件化是使情绪复杂化和发展的机制,人的各种复杂情绪都是在前述三种原始情绪的基础上,通过条件作用而逐渐形成的。其次,华生的实验还表明,条件化的情绪反应具有扩散或迁移的作用;而在适当的条件下,又可分化开来,形成分化的条件情绪反应。此外,华生通过对一个3岁孩子的实验发现,重新实施条件作用或者解除条件作用是消除不良情绪反应的最有效的方法。 华生认为思维也是一种感觉运动的行为。他说,语言的习惯有两种,一种是外显的语言习惯,这就是言语;一种是内隐的语言习惯,这就是思维。两种习惯动作在本质是等值的,因此,言语是大声的思维,思维则是无声的谈话。在这里,他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内隐的语言习惯是由外显的语言习惯逐渐演变而来的。开始是儿童独自一人不断地对自己讲话,以后在大人与社会的要求下,变为小声的讲话,最后又变为只在嘴唇内出现。
华生还对思维的创造作用进行了解释。对于各种思维的创造物,他说,我们之所以会得到它们,是由于玩弄词的反应的结果。人们将词的反应变来变去,最后得到一种新的反应模型,这便是各种思维的产物。
华生认为,人类除了语言形式的思维之外,还有非语言形式的思维。他提出,聋哑人说话时就是用肢体运动代替词汇的,他们的言语和思维都是以同样的肢体反应进行的。甚至正常的人也并非总是用词汇来进行思维的,当一个人在思维的时候,他不仅发生着潜伏的语言活动,而且还在发生着潜伏的肢体活动和潜伏的内脏活动。而在后面这两种活动占据优势的时候,就发生了没有语言形成的思维。 华生从他的行为主义观点出发,在其着述中尽量避免应用“感觉”之类的传统心理学名词,代之以“刺激”和“反应”等字眼。他把各种感觉改为“视反应”“听反应”“痛反应”等。他还用差别反应取代差别感受性,用白光反应取代补色视觉,用后效取代后像,用视反应错误来取代错觉。
㈡ 《普通心理学》第一章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授课老师:田宏杰博士 副教授
由于报名较晚,培凯《普通心理学》已经上完了,于是自己看回播。田洪杰老师授课生动亲切,在课程之前先带来了几个例子,引导大家了解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的作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也告诉我们心理学区别于手相、算命及占星术等伪科学。心理学不是去知晓别人的所知所想,不是带我们找寻快乐的世界,而是让我们看到真实的世界。
Example1: 一个孩子在拓展训练中过断桥
故事: 一个孩子挑战五米的高空断桥,断桥空缺处为1米,孩子不敢迈步,同学和老师们各种鼓励加油,十分钟后还是没有跨过去,从桥上下来了。
妈妈: 没事孩子,妈妈觉得你已经很棒了,我们下次加油。
孩子: 觉得丢脸,闷闷不乐。
田老师 (作为驻场心理指导):我看到你站在上面有点紧张(孩子回答“是”),但是老师特别欣赏你的勇敢(孩子瞪大眼睛“啊?!”,特别惊讶)。我看到你刚站上去腿就发抖,是不是想立刻转身就往回跑(孩子说“是”),可是你那么害怕却一直站在那里,这十分钟里你是不是一直在给自己加油,鼓励自己跳明拿过去(孩子说“是”。)所以我认为你很勇敢,那么害怕却还一直鼓励自己,也许下一次你就跳过去了。(孩子由阴转晴)
老师结论: 要先跟孩子共情,再安慰孩子。不是说一下子跳过去了就是勇敢,没跳过去就怯懦。迈过去只是结果,在结果之前,孩子会有挫折和心理过程。在勇敢与怯懦之间还有谨慎、小心和韧性。孩子心里勇敢的小火苗明明灭灭,我们要让火苗亮起来。
个人理解: 共情,不是简单的说“我理解你”,而是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角度去思考去分析,推断孩子在桥上十分钟可能做过的努力,与孩子沟通自己的感受,然后予以鼓励和引导。笼统的应付式安慰并不能真正让孩子对你产生信任,并配合你的引导。( 自我检讨: 尽量多跟自己的孩子共情,了解他最真实的想法)
Example 2: 你相信自己的眼睛吗?
用手指或不透明的东西,把上下两个框的分界线挡住,你发现了什么?
Example 3: 罗夏墨迹测验
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画面,从而投射出不同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轨迹。
Example 4: OH卡(潜意识图像卡)
原理同上面的罗夏墨迹卡
(本人心理:这两张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和童年。第一张让我看到自己的父亲,精瘦的父亲独自在田间秋播,一边播种一边看着远处的山脊和近处的丰收景象,他应该是满心欢喜的。第二张让我想起小时候和兄弟姐妹们玩耍,玩水玩泥巴玩石子,哥哥们在河边的大柳树上拴上结实的藤条,坐在秋千上可以直接荡到河水中央的上方,第一次荡的时候我吓的哇哇叫......)
Example 5: 巴纳姆效应 2020-06-27 -
有关星座的描述也如此。
引出问题:
本节课主要讲解《普通心理学》的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二节 人的心理的本质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定义 :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的 目标 :
1. 描述(精确的观察、行为数据、适宜的分析水平)
2. 解释(个体因素、环境因素,解释因果关系。通过多个因素解释一种行为,或一个因素解释多种行为)
3. 预测(科学、精确的叙述,能够被检验或否定)
4. 控制(通过控制因来控制果)
基础心理学 :以 正常成人 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 最普遍、最一般规律 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
例: 孩子自控力和注意力不集中 的问题:
父母焦虑 的问题:具有全球性,主要两个因素起作用,一是经济差异水平,二是教育的投入产出比。德国父母焦虑水平较低,因为德国收入差异比较小,不用高学历的工匠同样具有较高的收入。
· 基础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
· 实验心理学: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 比较心理学:研究动物心理学与人类心理比较以探讨人类心理演化而来的科学
· 发展心理学激中搭: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 生理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 ·司法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感觉(环节动物)————— 知觉(脊椎动物)———萌芽(灵长类)———思维(人类)
环节动物开始有了心理现象——感觉(心理活动产生的标志),脊椎动物有了感知的心理现象,灵长类动物有了思维的萌芽,认识了事物的外部联系,人类有了思维、意识和精神,认识了事务的本质联系。
(蜂群:工蜂喂食蜂后,蜂后通过接触熟悉工蜂的气息和健康,从而保证整个蜂巢的团结健康)
(猩猩发现棍子有白蚁,后面就会用棍子伸进白蚁洞里,等沾上白蚁后拿出来吃掉)
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心理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
1. 人对现实的反应是积极能动的
2. 心理是人脑对现实的 主观 映像,非物质映像
3. 心理支配人的行动,又通过行动表现出来
4. 心理是自然(生理)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应该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 中间科学,属于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一见钟情的例子:在颤悠悠的吊桥上更容易一见钟情。一见钟情可能是自然生理(喜欢)、社会因素(紧张、危险情况下)共同的的产物,因此属于心理学范畴)
推荐阅读:《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
1. 不同的人看半杯水的心态 2. 聪明的汉斯马(不是汉斯多么聪明,而是汉斯捕捉到了主人细微的情绪变化) 3. 喝咖啡的人比不喝咖啡的人更聪明吗?
(一)观察法 Observation method
也称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个体的行为活动进行有系统、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例如:古德尔从1960年起在坦桑尼亚观察黑猩猩,写成《黑猩猩在召唤》)
(Examples:1.文化、气候和生活节奏; 2. 女性在不同环境下的妩媚表现:在酒吧和图书馆; 3.等红灯时,绿灯亮时,第一辆车不走,多长时间后面车会开始按喇叭;)
(二) 测验法 Measurement method
用一套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按内容分: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人格测验。
按形式分: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按测验规模分: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两个基本要求 :信度(reliability)——测验的可靠程度
效度(validity)——测验能有效测量所需要的心理品质的程度
(三)实验法 Experimental method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两种: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现场实验法)。 相关名词: 自变量(独立变量)、因变量(依从变量)
(四)相关法 Correlation method
两个事物(现象)的相关程度或强度可以用相关系数表示,该系数为-1到1之间的的一个数值:系数为0,两者关系 很小或没有关系 ;大于0: 正相关 ;小于o: 负相关 。
相关本身不能提供因果信息。
(五)个案法 Case method
.. 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这是一种较古老的方法,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
.. 个案法并非流水账,而是科学、系统的记录关键言语资料和重要镜头
.. 西方儿童发展心理学鼻祖 普莱尔 ,对自己孩子系统观察:每天观察三次,早中晚各一次,从出生一直观察到三岁,写成了》儿童心理一书
个案法 优点 :直观、具体、明白
个案法 可能误区 :个体可能是非典型的,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二、学派的纷争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古希腊哲学家、医生,被誉为医学之父。将人分为四类: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 罗马医生盖伦(Galen, C)提出气质概念
. 19世纪以前,心理学一直率属于哲学范畴。
. 19世纪中叶,引入试验方法,成为实证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
. 1840年,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差别感觉阙限。
. 1860年,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心理物理学。
. 1879 年,威廉.冯特在 德国 的 莱比锡大学 创立了世界上 第一个有影响 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 心理科学的诞生 和独立。
中国心理学的萌芽: 自古以来,人们就关注人的心理,如对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些人性观以及个体差异。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也
孟子:人性善
荀子:人性恶
世硕:人性有善有恶
告子:人性无善无恶
(一)构造主义 (二)机能主义 (三) 行为主义 (四)格式塔心理学 (五) 精神分析
(一)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创立时间: 1879年
奠基人: 冯特 ;
着名 代表人物 : 铁钦纳 (E.B.Titchener,1867-1927)
主张 :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 意识 ,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人的 经验分为感觉、表象(image) 和 情感(feeling) 三元素。心理学的目的是通过 内省 了解在不同刺激下各种元素之间的结构, 分析心理的构造 。
缺点 :1.简化论:人类体验简化为简单的感觉
2.元素论:把成分和元素联接起来,非直接研究整体
3. 心灵主义:只研究人有意识觉知的口头报告,忽视不能描述其内省经验的个体,包括动物、儿童或精神混乱者
(二)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创立时间及代表:
创始人 :1896年 杜威 (John Dewey,1859-1952)和 安吉尔 (james Angell,1869-1949),受达尔文进化论和詹姆士实用主义影响
主张: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体,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因其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在适应环境中的能动作用,故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不去研究情绪、元素之类的,主要研究情绪在适应环境中的作用。譬如:
(三)行为主义(behaviorism)
创立时间: 20世纪初
奠基人: 美国华生 (John Watson, 1878-1958),1913年发表《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看到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主张:1.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性的 外显行为 ,不管意识如何,只要考察在 刺激影响下的反应活动 ,而意识就是由这些反应活动构成的;2. 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的方法,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于是通过刺激就可以预测行为,并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3.环境决定论:研究者:郭振华(“超华生”);研究:猫捉耗子现象(实验一:将出生一个月的小猫和小耗子一起饲养;实验二:实验组看电影,控制组不看电影);观点:人的发展由后天环境决定。
例子:♠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 ♠ 华生的恐惧形成实验
强化:将行为与收获(好处)建立连接,即“打勾”机制。行为如果跟好处连接,每次行为出现都会有好处,这个行为的出现频率就会提高,这就是强化,即建立连接——重复该连接——保留。
所有行为,无论好坏,只要有好处,就会多次出现,甚至保留下来。
行为有用,就会保留,行为无用,就会逐渐消退。
(四)格式塔(完形)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
创立时间:1912年诞生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克勒(Wolfgang Kolhler,1887-1967)、科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
主张:强调整体
(生活中的运用:1. 怎么穿才显瘦? 2. 如何给别人好的印象?)
例子: 蔡加尼克效应
(五)精神分析(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
创立时间:20世纪
奠基人:奥地利的弗洛伊德(Fred,1856-1939)
主张:人类的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行为中。
1. 人格动力
人的本能、冲动(libido)
人的本能冲动:性本能
(1). 生本能:食、性、爱欲 (2) .死本能:冲突、攻击性、死亡
2. 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 :人格机构的最底层,包括人的各种生理需要,寻求直接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原始的人
自我 :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次,在本我与实现本我的环境之间的冲突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本我与超我之间起到调节作用,遵循现实性的原则。现实的人
超我 :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遵循道德原则。道德的人 超我开始发展的时间:一种认为在6岁开始酝酿形成,另一种观点认为10岁左右开始形成的。
(一座冰山,上面是行为,中间是情绪,最下面才是需求,而这个需求很不容易被察觉,可能会在一些口误和梦呓中体现出来。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些空洞,学习心理学不是为了填满这些空洞,而是让我们更好的认识到真实的空洞,察觉到真实的需求。)
( 一个行为——例如夫妻吵架——的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也就是冰山下面的需求。也许行为(吵架))是不对的,但冰山下的需求是正常的,只是曾经的经历、心理年龄等问题没能好的行为来满足这种需求)【突然想起自己平常对家人的行为,冰山下的需求是对的,只是采取的行为有些偏颇或过激】
3. 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个人在任何时刻觉察到的感觉和体验。
前意识:使用适当的努力或注意就可以提取的关于时间和体验的记忆等。(人生观)
无意识(潜意识):对意识构成威胁而必须推开的记忆和情绪等内容,是不能简单注意就能觉察到的,可能在梦、口误、诙谐中泄露其部分,也可以通过精神分析学等技术发现。
4. 人格发展阶段
(一)生理心理学 (二)认知心理学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 (四)进化论的观点
(一)生理心理学
关注身体和大脑如何产生情绪、记忆等种种感官体验。
举例:信息在身体内如何传递的?血液中的化学物质如何与情绪和动机相联系?我们在愤怒、压力之时体内到底会分泌什么
实验:下丘脑的快乐中枢
(二)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关注人如何对信息进行编码、加工、储存和检索
如:人们如何在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使用信息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 心理学第三势力
关注人的本性与价值
代表人物:马斯洛(Abraham Maslow,908-1970);卡尔.罗杰斯(C.Ranson Rogers 1902-1987)
主张:主张 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 的发展。他们相信,人的本质是善良的, 人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和巨大的心理潜能 ,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人们就会完善自己、发挥创造潜能,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的。
他们认为心理学应改变对一般人或病态人的研究,而成为 研究“健康”人 的心理学,揭示发挥人的创造性动机、发展人的潜能的途径。
(四)进化论的观点
关注特质的自然选择如何促使基因永存。
例如:进化如何影响行为倾向
.
㈢ 华生认为婴儿的喜剧怒是三种什么情绪反应
华生认为婴儿的喜剧怒是三种恐惧、愤怒、喜爱的情绪反应。
人物介绍:
约翰·布鲁德斯·华生(Watson,john Broas1878—1958)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
学术观点:
华生从他的行为主义观点出发,在其着述中尽量避免应用"感觉"之类的传统心理学名词,代之以"刺激"和"反应"等字眼。他把各种感觉改为"视反应"、"听反应"、"痛反应"等,还用视反应错误来取代错觉。
同时华生还认为,可以写一部心理学,不用"意识","心理状态"和"心"这类术语,而是用"刺激与反应"和"习惯形成"等术语来表述。
㈣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华生承认观察法的重要作用,他把观察法分为两类。
一类是无帮助的观察, 也就是通常所讲的自然的观察。华生认为这种观察也可以了解引起反应的刺激及反应和动作的性质。但由于对许多现象不能加以充分的控制,因而只能是一种比较粗略简便的方法。
另一类是借助仪器的观察。华生认为,全体科学的进步都与实验手段和设备的改进有关。因此,心理学为了研究行为,效法自然科学,就有必要设计精密的仪器有效地控制被试,更加精确地研究行为。这种观察实际上就是通常的实验法。
2、条件反射法
华生认为条件反射法是非常客观的方法,他把条件反射法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以获得条件分泌反射的方法,一类是用以获得条件运动反射的方法。华生不仅把条件反射法正式列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且还亲自应用这一方法对儿童的情绪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
3、口头报告法
华生认为,在正常人身上,有一种在动物身上不存在的,甚至在变态的人身上也不完善的能力,即观察自己身体内部所发生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进行口头报告的能力。而且,人对于各种情境的顺应更经常地用语言而不用其他运动来实现。有时,这甚至是唯一可观察到的反应。这也决定了对人的研究不仅可能,而且必须采用口头报告的方法。 华生所讲的口头报告法所报告的只是自己机体内部的变化,而不是心理和意识的活动,因而并不是通常所谓的内省。
4、测验法
华生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纯粹的学术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差异越来越小,测验法也逐渐由应用的方法成为研究的方法。他认为已有的测验方法的一个重大问题就在于它们大多数都是与语言行为有关的,这就使有语言缺陷的人不能运用这种方法。因此,他主张要设计和运用不一定需要语言的明显外部表现的行为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