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五下4.2《水的蒸发和凝结》教学反思
孩子们已经了解了温度与水的变化关系:吸收热量,温度上升;放出热量,温度下降。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水的蒸发和凝结会更容易。
开课我先问孩子们水的蒸发是指什么?水蒸气的凝结又是指什么?孩子们先明确了这两个概念后,又问水蒸发,水蒸气凝结与什么有关呢?
第一个问题:水的蒸发与什么有关?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这个实验通过看水的多少,很难得到答案,此时可以通过称量两个烧杯的重量来比较,最后得到结论,水蒸发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温度越低,水蒸发得越慢。然后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和生活结合的现象,用吹风吹湿头发,温度高,头发干得快;温度低,头发干得慢。
第二个问题:水蒸气的凝结与什么有关?提出这个问题后,我先让学生回忆吃冰棍,喝冰水时的场景,追问:包装袋,塑料瓶外面的水是怎么来的呢?学生思考,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是冰的水漏出来了。然后他们实验,在塑料瓶内装上冰块,让他们关注瓶子外壁上的变化。学生能直接看到瓶子外壁出现很多小水珠。再进一步问:小水珠从哪儿来?瓶子内吗?(瓶子是密封的啊!)这个时候有同学就会想到是水蒸气,那水蒸气又从哪儿来呢?当同学们疑惑时,我提醒他们:生活中经常提到空气干燥,空气湿润,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空气中有水蒸气!他们瞬间恍然大悟。原来水蒸气是从空气中来的,遇到冷的环境,放出热量,温度下降,从气态变成液态。
Ⅱ 科学教案:小水滴旅行记
教学目标:
让学生初步感知“水蒸发”以及“水蒸气液化”等一些科学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分析活动,发现自然界的小规律,尝试用实验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和生活中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水变成水蒸气,再从水蒸气变为水的原理。
教学难点:
掌握蒸发和液化。
教学准备:
电热水壶、镜子若干、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内容
教师展示冰,引导学生观察其变化,讨论小水滴的来源及用途。
教师布置实验任务,用镜子盖在杯子上,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将科学实验转化为游戏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二、实验观察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指导,观察镜子上的变化。
师生讨论镜子上出现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水的蒸发与水蒸气的液化。
三、视频欣赏
播放《小水滴旅行记》视频,帮助学生了解水变化的过程。
师生讨论视频内容,了解水的循环旅行。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探索水变化的秘密。
四、知识巩固
师生共念自编儿歌,回顾水的旅行过程。
学生在校园内寻找小水滴,实践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儿歌与实践相结合,使科学知识生动有趣,加深学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