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伊豆的舞女悲与美的研究方法

伊豆的舞女悲与美的研究方法

发布时间:2025-03-08 09:53:04

❶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

《伊豆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早期代表作。作品主要写一个高中生“我”到伊豆旅行,途中偶遇一家流浪艺人巡回表演,便结伴同行。他们心地善良,为人淳朴,主人公感受到认清的温暖。尤其是那个天真未凿的小舞女,朴真、憨厚而娇美,歌声婉转动听,舞步轻盈优美,对他更表示出一种温馨的情意,使他内心萌发了一缕缕真情。以至主人公“我”对他感到惊奇,并渐渐产生邪念,进而由迷惑她的肉体美,到感觉他的心灵美。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作品的基调始终处于一种淡淡的感伤美,飘渺的虚幻美之中。不论是对旅途景物的描写,还是主人公与舞女之间的感情描写,甚或是对生活美、人情美的描写,都处于这样一种经验之中。这样一种现象,是值得我们去探讨其中轨迹的。
川端康成出生于大阪,192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国文科。他的父亲是开业医生,在他两岁时去世。母亲也在他三岁时离开人世。作为孤儿,他随祖父母移居到三岛郡丰川村,唯一的姐姐寄养在伯母家。祖孙相依为命十年,16岁时祖父也去世了,遂被收养在丰里村伯父家。所以,川端康成从童年起,心灵上就带着沉重的“孤儿感”,加之,在东京大学读二年级时又失恋,更加重了他的“自卑感”和“孤儿心态”。这些在《伊豆舞女》中可以说是得到了极为丰满的折射。
作品描写的是主人公为摆脱孤儿的悲哀和青春的郁悒,独自一个人去伊豆漫游的。这与作者曾经旅游过的汤岛是有不谋而合之处的。在作品的情节叙述中,作家始终在追求一种抒情的虚幻之美??淡淡的爱恋美。作家避去对冷酷现实的描写,在追求着生活中那些给人快慰。美好感受的东西。实质上,作家是借此来遮盖住内心的强烈的孤儿感伤和恋情之失落,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归宿,让自我的生活经历升华到象征的美的世界上去,达到自身美好感情与精神上的追求目的。因为“天地间只剩下我孤零零一个人了!”(《十六岁的日记》)
青少年时期的不幸与创伤,一旦在心灵上生根,就会激发出人的非凡意志力和自创力。人是压抑的动物,有压抑就需要释放,人有自我解救的本能,释放压抑便是这种本能之一。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释放方式,艺术家们善于用“白日梦”的方式来解放自己,通过创作来宣泄情感。因此,痛苦对于艺术家来说,却并非完全不幸,因为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出自于巨大的痛苦。“千古绝调,必成于失意不可解之时。唯失意不可解,而发言乃绝千古。”(《清诗话?汉诗总说》)川端康成的青少年经历之幸酸苦涩,已使他有一种超越自卑自怜的上进心。促使他在人生之低谷中奋然前行。对文学的倾心,则成为他走出孤儿心态,走向成功的坚实后盾。
在《伊豆的舞女》中,作品一开始就以缠绵之“雨”来表达“我”对舞女的无限思恋,且以鼓声一息来暗示“我仿佛想透过黑暗,看穿这寂静意味着什么”,“我”心烦意乱,“那舞女今晚会不会被人玷污呢?”甚至“我”突发奇想:“就让那位舞女到我房间来(住)吧”。当“我”要回校时,码头上看见舞女的那一幕“更牵动我的情思”。和她分手后,“我满脑子空空,全无时间概念”,只能任泪水“簌簌地滴在书包上”。心里顿涌起一股空虚的情绪,直到遇上同龄少年,感觉才稍然改之。作家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淡淡的、抒情的、梦幻式的情感。而这样一种情感可以说是川端康成青少年创作记忆里感情生活的一种折射。川端康成曾在《文学自叙传》中这样描述他的恋爱,“现在我与其谈这些,不如说是不得不谈谈过去,我的爱恋就像远方的闪电,很快就告吹了”。遭受失恋的打击的川端康成,加之根深蒂固的“孤儿心态”,使他只有通过创作或创作中的幻想、美化事物的方式来升华自我的灵魂,追求一种心灵窨的美的享受,来达到自我治疗,自我拯救的目的。这也是“白日梦”的释放方式。
川端康成自己说过,“可能是由于我是孤儿是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哀伤、漂泊的思绪绵绵不断。我总是在做梦。”甚至“对现在,既不想异懂,也无意于接近。只求游于虚幻的梦魂,走向死亡。”(《文学自叙传》)而且这种“做梦”是一梦永不醒的。追求伤感美、虚无美始终成了川端康成整个创作过程中的总基调,甚至到了后期作品的变态美,始终是一种梦幻性的追求。渡边凯?在《川端康成论》中写道:“能吸引他的不是现实而是非现实世界,不是人格之间的接触而是官能的性爱,或者说是一种虚构之美。”因此,他笔下的美显然就在“无数偶然的假象造成的瞬息间的幻觉之中”。从这点说,川端康成所追求的就是精神解脱之关,籍慰心灵之美。这在《伊豆舞女》中,就找到了内在的依据了。
在《伊豆舞女》中,主人公“我”始终对那天真纯洁、无邪的小舞女抱有一种美好的幻想,犹如天使一般。“我”始终与她保持着一种距离,不敢过分的奢求。在“我”的印象中,一直认为“她已经是十七、八岁了”,其实“她还是个小姑娘嘿”。但小舞女见“我”时的那种羞涩感和表现出来的朦朦胧胧的情意却总让我思恋,至而总让“我”向往着那纯洁的肉体。这无不说是作家初恋失败的一种美好的假象的折射。作家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梦幻的想象来抹平自我自卑的孤儿情绪和寻求幻想美好爱恋的解脱。恋爱对于川端康成来说已“超载一切,成为我的命根子”,在现实中不能如期实现,或许可以通过文学的幻想方式来达到目的,“莫非我是个可怜的幸福人?”(《文学自叙传》)实质上,连日本文学家林房雄也对作家这样评说:作者对女性的身体具有少年般的憧憬,真是不可思议。以至作家“从恋爱来说,我觉得至今我还不曾握过女性的手”,(《文学自叙传》)也许是真的了。
创作,创作幻想使川端康成直立了起来。作家这样认为自己的创作,“宛如残烛的火焰,行将完蛋的血突然燃烧起来,这就是作家。”

❷ 《伊豆的舞女》有什么内涵

首先川端康成本身的美就在于“对残照在战败而荒芜了的故国山河的日本美的追求”,他蕴含着日本文学传统的悲哀和惊艳,而且有朦胧内在,感觉性的美。读川端,包括三岛,其实就是对美学的探究和思考。

而伊豆的舞女展现的也正是川端在借鉴西方文学的写法用自己独到的眼光观察自己的祖国,企图找到国家文化的前进航标。伊豆的舞女首先本身就是一种美(类似于楼上所说的意境,但是他读得并不深入)
阵雨行过在山头的茶亭
雨晴共行旅途的天空
可爱的舞女郎提着小鼓
走过的路边白色小花
今天的住宿是否温泉之乡

其次,也是对日本传统的一种思考
舞女本来就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产物,而他们的命运究竟牵系何方?
从阿君的遭遇可以读到日本国民对舞女地位的偏见
但在川端的眼中,舞女是美的

所以,这个故事就是川端对美的探求,和对国家传统文化的思考
阅读时要把握的内涵就在于
要以欣赏美的眼光欣赏这个纯洁的故事同时思考日本的传统文化本身所存在的意义价值
当然后一点可能是对作者本人而言,
我们可以更多地思考一下中国的文化前景。

如何理解日本文学中“物哀美”的内涵

物哀,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深深植根于日本文化之中。川端康成曾多次强调,平安朝时期的“物哀”是日本美学的源头之一,他指出“悲与美是相通的”。在创作《伊豆的舞女》时,他巧妙地将悲与美交融,创造出一种悲哀美的抒情世界,让读者感受到淡淡的悲与真实的美相互交织的美感。

叶渭渠进一步指出,“物哀”、“空寂”和“闲寂”这三种艺术美形态之间存在相通之处,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日本民族固有的美意识,并提升了艺术表现力。这种特殊的美意识不仅局限于文学艺术领域,还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人普遍对这些特殊美的感受和趣味持有高度认同,无论是在自然景观还是日常生活细节中,都能感受到“物哀美”的存在。

日本国民性中对“物哀美”的追求,体现在对残月、初绽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儿的偏爱上。他们认为这些自然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能够增加美感。这种对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的追求,正是日本“物哀美”的精髓所在。通过欣赏这些稍纵即逝的美景,人们得以体会生命的脆弱与美丽,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哀愁与美感。

这种独特的审美意识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还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无论是欣赏一树之花、品味一杯茶,还是聆听一曲琴音,都能感受到“物哀美”的韵味。这种审美意识促使日本人更加珍视生命的每一刻,更加关注事物的细微之处,从而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的美。

“物哀美”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它让日本人学会在悲与美的交织中寻找生活的真谛,通过品味生命的无常与脆弱,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了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日本人的思想和行为。

“物哀美”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它让日本人学会在悲与美的交织中寻找生活的真谛,通过品味生命的无常与脆弱,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这种审美意识成为了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日本人的思想和行为。

阅读全文

与伊豆的舞女悲与美的研究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原中归纳的方法有什么局限性 浏览:509
灯具遥控安装方法 浏览:984
在家地震预警有哪些方法论 浏览:399
气缸圆柱度的检测方法 浏览:214
东风制动灯故障原因和解决方法 浏览:309
简谐运动研究方法 浏览:124
幼儿异物吸入的抢救方法有哪些 浏览:211
开衫毛衣尺寸的经典计算方法 浏览:356
广电有线连接方法 浏览:827
局解血管的检查常用方法 浏览:988
瑜伽的技巧和方法 浏览:834
写出五种植物的传播方法 浏览:99
治疗脾气差的最佳方法 浏览:814
花卉满天星的种植方法 浏览:967
风控未通检测方法 浏览:767
根管治疗术的步骤和方法 浏览:180
去脚臭的简单的方法 浏览:934
二年级语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浏览:69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课题 浏览:867
瑜伽胳膊锻炼方法 浏览: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