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屎壳郎这种生物
蜣螂,又称为屎克螂,是鞘翅目蜣螂科的成员。它们的体色多为黑色或黑褐色,体型较大。前足专用于挖掘,后足则靠近腹部末端,与中足保持一定距离,后足的胫节上有一个明显的端距。它们的触角呈鳃叶状,锤状部长有细毛,而小盾片则不明显。鞘翅能够完全覆盖住腹部的气门。
当你走在乡村小道或是牧区时,常常可以看到滚动的粪球,仔细观察,原来是两只昆虫在搬运它们的“食物”——粪球。一只在前面拉,另一只在后面推,这样粪球就会慢慢向前滚动。这通常是一对配偶,雌虫在前,雄虫在后,配合默契,这一场景非常有趣。这种灵活滑稽的小昆虫,被称为蜣螂或屎克螂,也有将其称为粪金龟或牛屎龟的说法。
蜣螂是完全变态的昆虫,具有夜出性,但推粪球通常发生在白天。它们过着穴居生活,大部分时间都在地下活动。在中国古代文献《尔雅翼》中有这样的记载:“蜣螂转丸,一前行以后足曳之,一自后而推致之,乃坎地纳九,不数日有小蜣螂自其中出”。这段描述显示,作者对蜣螂的观察非常细致,并解释了它们推粪球的原因。
蜣螂能够将大量牛粪制作成小圆球,然后运送到预先挖掘的洞穴中保存,慢慢享用。圆形的粪球在滚动时更省力,运输起来更加容易。雌性蜣螂会在粪球中产卵,卵孵化后,幼虫可以立即获得食物。这体现了雌性蜣螂对幼虫的母爱,愿意自己辛苦工作,确保后代不必奔波寻找食物。
然而,在蜣螂的同类中,也存在一些懒惰和无赖。它们不劳而获,常常在半路上抢夺正在滚动的粪球,企图占有这些财物。如果“强盗”成功,不仅会抢走粪球,还会带走其他蜣螂的配偶。这种行为实在令人厌恶。
据记载,世界上有超过两万种的蜣螂,分布于南极洲以外的任何一块大陆。其中最着名的是生活在埃及的蜣螂,长度在1-2.5厘米之间。最大的蜣螂是10厘米长的巨蜣螂。大多数蜣螂以动物粪便为食,被称为“自然界清道夫”。它们常常将粪便制成球状,滚动到合适的地方藏起来,然后再慢慢食用。处于繁殖期的雌性蜣螂则会将粪球制成梨状,并在其中产卵。孵化出的幼虫以现成的粪球为食,直到成长为成年蜣螂才破土而出。
一些植食性蜣螂以甘甜的树汁为食,雌雄交配后,雌性蜣螂会将卵产在腐叶土中,大约10天后,幼虫破卵而出,以腐叶土或动物粪便为食。幼虫不断成长,第二年七月化为蛹,大约20天后变为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