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翻译技巧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活动的结果与译者自身的文学修养、翻译技巧等各方面综合素质息息相关。英汉翻译有口、笔之分,范围涉及文学、科技、经贸、法律、旅游等各个领域,不论文体如何区别,在翻译标准,对原文要求有比较深透的理解,对译文(Targetianguage)要求通顺达意,能反映原文的精神实质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共同点。我们现在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英汉翻译的技巧问题。
一、 从文化背景的差异看英汉翻译。着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他的《语言、
文化与翻译》一书中指出:“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致于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本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 例如:英语中有这么一词“bridal shower”,若将其译为“新娘淋浴”便是误译。因为在英美国家,“bridal shower”是指新娘出嫁前家人为她举行的茶话会(high tea party),一般只允许妇女参加,新娘的女友们常常给她赠送一些小礼品,因此译为“待嫁酒会”更恰当。又如:在威尔土王妃戴安娜的葬礼上,英国歌星埃尔顿·约翰演唱的《风中之烛》(Candle in the wind)中有这么一句:Now you belong to heaven and stars spell out your name.汉译:如今你升入天堂,星辰拼写出你的名字。“天堂”一词, 在西方具有基督教的文化内涵,而在东方不信基督教的国家却没有类似的文化内涵。因此,从事翻译,首先要对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则译品就不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1.观察与思维上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世界上民族众多,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构成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英两个民族也不例外, 在观察事物与思维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同一事物,往往因思维概念不同,便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如对颜色的观察和使用,就存在着不同。汉语“红茶”,英语为“black tea”(黑色的茶);汉语“绿色”的对应词是“红色”,英语则不然;汉语“黄色影片“,英语为”blue film”(蓝色风光片);汉语“红糖”,英语为“brown sugar”(棕色的糖)。译者如果对英汉民族在观察与思维上的差异缺乏了解, 就会造成错译或误译。请看:(1)He is a white elephant on the football team. 可否译为“他是球队里的一只白象”呢? “white elephant”是个英语成语,并非指白象,而是指“累赘”或“无用的东西”,故正确译为“他是球队的累赘”。此外,与white搭配的成语还有:white room(无尘室),white lie(善意的谎话),white sale(大减价)等。
(2)The company is in the red.若译为:“那家公司红运当头”显然错误,因为在英语中“in the red”指“亏损出现赤字”,“in the black”意为“赢利”。所以正确译为“那家公司亏损出现了赤字。”值得注意的是,外国人视绿色为吉祥色,而中国人视红色为吉祥色,但“红白喜事”却不能译为“red and white happiness”,而只能译为“weddings and funerals”。另外,在数字的表达上,英汉也有许多差异,请看实例:(3)This box is three times smaller than that one.正确译为:“这个箱子比那个小三分之二”而不译为“这个箱子比那个小三倍。”这是由于英语常用“减少(缩小)…倍”来表示倍数,而汉语中的“倍”只用于“增加”“增长”之类,故英译汉时,应把英语的“减少二倍”译为“减少一半”,英语的“减少三倍”译为“减少三分之二”等。以上这些情况都是缘于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
2.宗教与社会生活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欧美人信奉基督教者甚多,他们认为“上帝”是万能的,因而产生了Jesus(耶稣),Bible(圣经),church(教堂),angle(天使), God(上帝)等词汇,而中国人信奉佛教者居多,因而产生了“玉皇大帝”、“观音娘娘”、“阎王爷”、“财神爷”、“土地公公”等神话人物。此外,不同的社会生活也造就了独特的民族个性,使语言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如果译者缺乏对这种文化个性的了解,就难以鉴别词语中的文化内涵,而导致译品的失误。请看实例:
(4)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泥土)begins to breathe. 基督徒认为,上帝创造了人;而人来自尘土,又归于尘土。因此,英语中的creation多指“上帝”而不是“创造”,st或clay多指“上帝创造的人”而不是“泥土”,故此句可译为:“老师是创造的见证人,目睹生命呼吸成长。“
(5)Lucy crossed(交叉) her fingers ring the race so that Jim would win.此句若译为:“比赛时露西交叉双手,希望汤姆能赢。”便是误译。我们知道,基督徒的一个重要仪式就是祈祷,祈祷时往往用指头交叉在胸前点三下。因此,英语中“cross fingers ”就是“祈祷上帝保佑”的意思,而不能直译为“交叉双手”。中国人往往用“拱手”来表示良好的祝愿,英译为:“with hands clasped”,故此句应译为:“比赛时,露西为汤姆祈祷,希望他能赢。”西方文化中,还有许多涉及古希腊和罗马及圣经的典故,我们在翻译时应倍加小心.
(6)He showed unexpected strangth, especially in the wet districts.句中的关键处有二:一是to show unexpected strangth能否译为“显示出出乎意料的力量”,其实这个词组是西方国家竞选时常使用的语言,为“出其不意地得到选票”之意;二是wet districts能否译为“潮湿地区”,在英语中,wet district意指“非禁酒区”,dry district指“禁酒区”。故本句就应译为:“他出其不意地得到了很多选票,尤其在非禁酒地区。”又如“失业工人”在英美国家称“the unemployed workers”,而在中国称“ the laid-off workers”(暂时下岗工人),这里用了一个比较富有人情味的称谓,较符合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民风民情。这些都是由于不同的社会生活而导致的语言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值得注意。
二、从表达形式看翻译。在了解了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后,翻译中所采用的表达形式
尤其重要,表达形式对内容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应尽可能地保存原文的形式,使译文得其形,传其神,形神兼备。只重神似不求形似的译文算不上好的翻译,就象奈达所说:“不考虑形式,只求达意的译文往往失去原作的风格,味同嚼蜡”。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不同的民族,其社会文化尽管存在不少差异,但也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不同民族的人,其思维虽然不尽相同,但也并非截然两样,而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因此,不同的语言系统之间虽然千差万别,但还是存在不少共同的特征,其词汇构成、句法结构以及表情达意的方式,既有不同的地方,也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下面,我们从三个小点来探讨一下翻译中表达形式对内容制约作用的问题。
1。修辞的表达形式。(1) Not knowing a foreign language, he felt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among so many foreigners. 若译为:“他一种外语都不懂,同这么多外国人在一起,他感到很不适应”则不够完美。原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生动又贴切。译文把形象的表达形式化为抽象的表达法,使本来富有审美意味的语言,只剩下传递信息的功能了,使读者在阅读时无法获得与原文所表达的那种相同的意境和感受。如果译为:“他连一种外语都不懂,同这么多外国人在一起,他感到如鱼离水般不自在。”这样不仅表达了原文的信息功能,而且也保留了原文的美学功能,其实是一种“归化”的译法。但是,不同的形象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带给读者的想象是不同的,因此,在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情况下,应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审美形象。如:
(2)The mayor made John treasure, that’s setting the fox to keep the geese. 如果译为“市长任命约翰当司库,简直是引狼入室。”表面读起来很顺,可译文却改变了原文的比喻形象,抹去原文的异国情调,其实直译为“市长任命约翰当司库,这简直是叫狐狸看守鹅群”便可。再如:弥尔顿《失乐园》中有一句,“Better to reign in hell, than sever in heaven.”(Paradise Lost) “宁为地狱王,不做天堂臣。” 假如译为:“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其内容信息似乎没有损失,但是,原文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浓厚的宗教色彩却消失殆尽,基独特的意味了不复存在。请看这句:“A new broom sweeps clean.”与汉谚“新官上任三把火”似乎很吻合,可从深层意义上讲它们并不完全对应。虽然两者都含有刚上任时想把事情干好而进行某些改革之意,但感情色彩却载然不同。英谚强调扫除弊端,作出重大的改革,态度是积极的,值得肯定的,因而具有褒义色彩;汉谚却强调改革只是造造声势,只有三分钟热度,不能坚持下去,带有明显的讽刺之意,是个贬义词。故此句不如直译为“新扫帚,扫得净---新上任者热心除弊图变”。
(3)He is as busy as a bee.句子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指他很忙;第二指他象蜜蜂一样勤劳。直译为:“他象蜜蜂一样地忙碌”就能令读者充分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和意境,若画蛇添足地译为“他是个大忙人”反而丧失了原文的韵味。但是如果直译会带来中西文化中的意义上的冲突,则又要考虑意译。如:“dog eat dog” 与汉语“狗咬狗”形式相同,可意义却不尽相似。原文中的“dog”无明显的感情色彩,表示的是“同类相残”之意,而“狗咬狗”却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表达说话人轻蔑的态度。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修辞的表达应立足于原文的语境和情境之中,力求不改变原文的风味。就像茅盾先生说的:“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
2。句法结构的表达形式。句子结构是作者为表现思想内容而精心创造的,其中蕴含着作者对事物的具体感受、体验和评价,在翻译时,应尽可能选取具有同等艺术表现力的句法结构,准确地再现原文的内涵。请看实例:
(4)The proletarians have nothing to lose but their chains. They have a world to win.若译为:“无产者们在这个革命中除了锁链以外没有可失的东西,他们将得到一个世界。”显然无法达到原文的意境,现改译为:“在这个革命中,无产者失去的只是锁链,赢得的将是整个世界。”这里用两个判断句式,使结构平行,提高了译文的艺术表现力,使之具有鲜明的感染力。又如:
(5)The reader’s hair stands on the end when he reads in the final pages of the novel that the heroine, a dear old lady who had always been so kind to everybody, had in her youth, poisoned every one of her five husbands.现有两种译法:
A.“当读者在小说的最后几页读到这位女主人公,一个对人总是那么慈祥和谒的老太太,在年轻时竟然先后毒死了她的五个丈夫时,不禁会感到毛骨悚然。”
B.“当读者在小说的最后几页,就会感到毛骨悚然。因为女主人公,一个对人总是那么慈祥和谒的老太太,在年轻时竟然先后毒死了她的五个丈夫。”
原文用倒叙的手法,制造悬念,令读者欲望罢不能,产生继续阅读的欲望,译文A先因后果地平铺直叙,严重削弱了原文所营造的那种紧张气氛,破坏了原文的艺术效果,而译文B基本上能符合原文的审美要求,显然更佳。
可见,译者在翻译时所要坚持的最基本的一条便是“忠实”,即忠实地再现原文的风格,傅雷先生在谈到风格翻译时曾说:“风格的传达,除了句法以外,就没有别的方法可传达”。 原文华丽典雅,就还其华丽典雅;原文清新淡雅,就还其清新淡雅;原文雄浑俊逸,就还其雄浑俊逸;原文诙谐幽默,就还其诙谐幽默。真正达到钱钟书先生所称道的“化境”——“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
3.篇章结构的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是作者根据行文的需要所采取的特定文体形式,有诗歌、散文、议论等等,不同文体的文章在表现形式上不同,如法律文体有一些法律常用词语,科技也各自有一些专门术语,应用文有时有严格的格式要求,文学则更为复杂,其中对话描述、心理描写、景物或人物描写等文章各有不同,在遗词造句上也都有差异。因此,在翻译篇章时,应考虑到这些差别。如:
(6)After an our of climbing, we finally found ourselves at Zhurong Peak, the very apex of Mt,Hengshan, towering 1,296m above the sea level.译为:
A. 我们爬了一个钟头,终于到了祝融峰的山顶,它是衡山的最高峰,有1,296公尺。
B. 一小时后,我们终于登上高达海拔1,296公尺的衡山之巅祝融峰。
从原文用“after…climbing”而不用短语“After we had climbed for an hour”, 用“apex” 而不用 “summit, top”,用“towering”这一分词短,而不用“it towers 1,296m above sea level”,凡此种种都表现原文是正式性文体,故译文B更符合原文的文体要求。因而,文体结构是不可忽视的。例如,西方现代派的“具象诗”就如同中国古代诗歌一样常常兼有诗和画的特质,即所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欣赏以下这首由美国当代诗人William Burford 所写的《圣诞树》(A Christmas Tree)。
Star
If you are
A love compassionate,
You will walk with us this year.
We face a glacial distance, who are here
Huddld
At You feet
这首诗描写的是圣诞节人们在圣诞树下狂欢的情景,诗的结构看起来也像一棵圣诞树,令读者融入那种“诗画合一”的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其结构比其内容显得更为重要,如果翻译时无视其特殊性,随意改变其结构形式,那原文的艺术韵味也就荡然无存了。此外,原作者还别具匠心,故意把Huddled一字误拼为Huddld,以示在圣诞树下的人非常多,拥挤不堪。翻译名家便达到了“忠实”的原则:
星啊
如果你那
爱中满含怜悯,
来年就和我们同行。
我们面对冰河距离,如今
攞挤
在你脚底。
译文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结构形式,结构也像一颗树,译者还特意用汉语的繁体字来译原文Huddld的误拼,获得了动态的对等,保留了原诗的美感。可见,翻译应尽可能在形似的基础上求得神似,只有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才舍形似而求神似,应尽能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内容和风格,使不同语言之间的转化过程真正符合语言的规律。
三、从语用角度看英汉翻译。一个好的译者,除了了解相当的语言文化背景,注重译文的表达形式,最后还应从语用的角度即英文句子的语义方面考虑译文。以下我们从一些日常用语来了解这个问题。有这么一条揭示:“No Nuisance”。如果译为“不要犯讨厌”显然是误译,在英美国家这是一种婉转的说法,为“禁止在此倒垃圾”之意,因此,充分了解说话人的用意尤其重要。请看实例:
(1)The actress got stars in her eyes when she thought of her success in the film.若将“get stars in her eyes”说成是“眼冒金星”则极为不妥,因为汉语“眼冒金星”是指“头昏眼花”之意(如头部被人打了一棍子)。根据语义应译为:“她(激动得)眼睛发光”。
(2)I want to see the back of him.若译为“我想看他的后背”令人费解,他的后背有何可看?其实这是英美人委婉表达自己心意的一种低调说法,应译为“我希望他滚蛋”。假如一个人对某人说了许多话,或反复重复一个意思,对方也许会说;“That’s all I want to hear.”如果译为:“这就是我想听到的全部”,原话的语气并未译出,反而令读者认为对方对该人说的话感到很满意。而原话的真正含义正好相反,其表达的是一种“厌烦”情绪,因此,应译为“够了(别再说了)!”才正确。
类似的用法很多,翻译时一定要注意。请看:
(3)Now you are talking! 字面意思是“现在你在说话”,其真正的含义是认为对方说的话很合自己的心意,应译为“这还差不多”。又如你告诉某人一件事时对方答:“You are telling me!” 译成“你正在告诉我”显然有误,改译为“这还用你告诉我吗(言下之意是:我早就知道了)!”再如将“ You don’t want to do that”译为“你不想那样做”令人莫名其妙,其实这是在告诫对方“你不应该那样做”。
英美人提建议也较委婉,有时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的意义。如:
(4)Shouldn’t they have their coats on?符合原文语气的翻译应为“我看他们最好还是把上衣穿上”,而不是“他们难道不应该穿上外衣吗?”另外,在英语中,虚拟语气常被用以表示否定或谴责,如:
(5)You could have helped me with my luggage.符合语用的译文是“你(刚才)为什么不帮我拿行李呀?”而不是“你本来可以帮我拿行李的。”(含义似乎是客观原因使得他未能帮忙)。又如两人正谈论一次演出:“Do you think all the programs are good?” “Well, some are interesting, but some could have been better.”译为:“你觉得所有的节目都不错吗?”“嗯,有些挺有意思,有些却不怎样。”而不译为“……有些本来可以更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