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文学类文本的教学方法

文学类文本的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2-02-10 14:38:34

Ⅰ 文学文本的教学应注意哪些方面

文学“文本”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好“文本”,培养能力。

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就在于它语言的“陌生化”。什克洛夫斯基说过:“艺术存在的目的,在于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受;它的存在,在于使人感知事物,在于使石头显示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在于让人感知这些事物,而不在于知道这些事物。艺术的技巧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知觉的难度和长度,因为知觉过程自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予以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技巧的一种方式,对象本身并不重要。”(《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导引》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这些陌生化语言,不仅仅体现在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上,还体现在不同的句式表达不同的效果上。读者每阅读一句话,都有可能直觉地调动自己的所有积累进行联想、补充、猜想……而不是线性的呈现。

我们的语文教学,重点在于“增加知觉的长度和难度”之后,让学生体会“文本”的语言。微观上,让学生知道书面语言与口语有什么不同,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有什么肌质上的区别,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语言熏陶;宏观上,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达到对生活、对事物的深度感知和体悟,使之受到良好的人文教育;还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审美特性的形象性的语文思维(这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好“文本”。在不同层次的读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的语文能力。初读之后,可以通过概括文章内容、主要情节、主要人物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整体”感知作品的能力、概括作品的能力(这个过程中,也有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甚至是在教师不提出问题阅读情况下的学生的发现能力、自问自解能力。但要注意的是,我们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整体”认识作品的机会。

教好文本的重要环节,是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重点体会“局部”的语言形式中的匠心独运之处,以达到培养语文能力和语感的目的。比如这句话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在这个揣摩的过程中,学生便会对重点的词语、语调、语速、特殊的句式和典型的修辞、独到的写法等加以深刻地理解和玩味,含英咀华,反复体味,让学生达到“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之境,并且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对全篇有什么作用,是怎样为全篇服务的(或者照应全文的)。这样便自然而然地进行了知识教学、能力培养。这和文本的“整体感知”是不可分割的。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设计几个大问题。所谓的大问题,就是非通过认真的读书、综合分析解决不了的。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和准备,这就是一个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汇报时要让学生认真地听,鼓励学生大段地说,甚至可以准备发言提纲。

(二)多元解读,更要合理解读。

有这样两句话:一句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另一句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一个哈姆雷特”。

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师生共同建构的动态过程,对文本的解读也是一个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师生共同生发的过程。但是,任何一部作品的解读,都必须是一个读者借助文本的个性解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宜干涉过多。由于读者的生活经验、文化水平、文化心理、思维水平、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对文本解读的路程、方向也必然不同,就是对一人一物的理解也不一样。

有一幅漫画说明了这个问题:有一个小女孩在翩翩起舞,周围的观众有的联想到蜜蜂,有的联想到蝴蝶,有的联想到蝙蝠……这就是对这一舞蹈的多元解读。所以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这并不是说,对于一篇文本,我们可以任意解读,它必然有一个合理范围。如女孩的舞蹈不可能理解为奔马。有人这样说:“这种歧义性并不排斥欣赏的客观标准,它是一种‘大同’中的‘小异’”(吴战垒《文艺欣赏漫谈》浙江古籍出版社),或者说总有一个更接近作品意义的解读,这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一个哈姆雷特”。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解读水平所限,对文本的解读,难免失之偏颇、众说纷纭而且不乏肤浅幼稚,这就需要教师给以适当的引导,使之进入合理解读范围。我们的语文教师要对阅读引领负责,对诸如“武松不保护野生动物”、“父亲不懂得交通规则”、“愚公没有时间效率观念”的“误读”负责(尽管有人说所有阅读都是“误读”)。

解读文本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对话过程。教师还要抓住文本,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习惯。也就是说,研究文本、解读文本本身不是我们语文课上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借此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三)解读文本,要从文本出发。

和“文本”对话,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是有个别教师(也许不是少数),容易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主要是脱离文本,或旁征博引、或把文本作为话题的由头“调侃”“戏说”。

在江苏听课,一位教师在讲《再别康桥》时,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这位教师让学生好好读诗,看一看都写了哪些事物。但是教师在分析诗的感情时,却大谈作者的家事、爱情婚姻的变故,还引来了作者其他的诗(就是不谈此诗),企图以“彼诗”解读此诗。这就是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教者对其他的诗的解释本身就是主观的,没有对诗进行必要的结合文本的分析,这是强加给学生的;二是,用此作品之外的东西来替代对这一文本本身的分析是不妥的。解读文本,不是不要一些相关的资料,如作者的情况、写作的背景、其他的史料,但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我们要解读的文本本身。“文学反映的世界不等于世界本身,同时文字表达的情感也多不同于作者内心的实际感受”(《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童庆炳主编)。

这位教师应该就着学生的读,从诗的章节内容出发,从诗中作者对每一事物的情感出发分析之。

(四)不要让课件使文本内涵流失。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语文思维的一大特性是具有审美特性的形象思维。培养这一形象思维,主要是让学生借助语言形式,让学生去想象,去审美,去再创造。

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是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而是展示所谓花哨的课件或者 “简单”的图像,从而使文本丰富的内涵大量流失,实在不可取。

有人这样说:“就人的语文学习来说,信息技术并非必需的。只要传统的纸、笔、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依然存在,那么,我们就可以依靠一张纸、一支笔、一本书获得很高的能力,仅仅依靠一支笔、一本书教出高水平的学生。”“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来说就是辅助工具,其意义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之于教学的意义没有本质的不同”,“信息技术不能取代学生对文字本身的阅读和感悟。”(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现代教育技术专题研究组《关于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见》,

谈文学文本文学教学的策略

小学语文主要分为实用为本和文学文本。对于不同的文体,教学方式、教学目的、教学手段皆有很大区别。那么,如何在文学文本阅读教学对话中进行有效的情感熏染呢?我试从课堂阅读教学诸环节的操作实施层面,结合具体案例来剖析,以探讨其基本原理。
一、导言启情
文本阅读教学对话的起始阶段,教师以情感饱满的引导性语言,对所读文本的相关知识作精要介绍,以吸引读者参与对话和交流的兴趣,这叫“导言启情”。从内容层面看,导言设计的切入点通常有:
(1)文本的阅读史痕迹,即教师从某一经典文本自诞生以来在读者中引起的批评反应,或读者对作文的评价反映等阅读认知或审美体验中,择取合宜的信息来充实导言,先声夺人,开启学生的惊讶、好奇、探究和发现等心理情绪,以引起读者对所读文本的有意注意。
(2)文本作者的逸闻趣事,即通过对文本作者相关事迹的介绍,以使读者对文本产生某种特定的阅读期待。
(3)与文本题材、内容、表现形式等相关的知识点等,通过这方面知识的介绍,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导言启情,要求教师导言中含有于学生而言具有新异感、刺激性的新鲜的信息,语言表述力求简练、概括,同时有幽默的谐趣,有悬念感,起到引逗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的作用。
二、设问引情
在文本阅读教学对话的展开过程中,教师针对文本的情感内涵抛出预设的问题,或者根据学生对文本阅读接受的反应状况随机生成问题,以之为中心任务来驱动学生深入探寻文本情感世界的风景,这叫“设问引情”。文学文本阅读教学对话是一个具有探险色彩的动态过程,教师的设问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促进学生更透彻更显豁地感知文本的情感。教师的设问语,应讲究情感的修饰,或惊讶,或冷峻,或诡谲,或狡黠,或幽默,或庄严……要密切联系文本的情感内涵,呼应学生的阅读反应,使之自以为了然时又忽添一份疑惑,使之“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突见“柳暗花明又一村”,使之在“晴空一鹤排云上”的亢奋的巅峰时转而见“无边落木萧萧下”的伤怀的幽谷……通过情感的渲染,教师设问语才能更有力地抓住读者对话和交流的欲望,从而把阅读解读引向深入,这是提高文学文本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三、解疑悟情
文本阅读教学对话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内涵的理解产生困惑或提出质疑,或者面对教师的有深度的提问而悬宕未能破解时,教师以精要的解析阐释,为对话的持续进行而铺垫,以使学生最终领悟,这叫“解疑悟情”。“解”因“疑”生,“悟”因“解”得,因解析阐释而使学生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这体现了对话中师生的互动,发挥了教师在对话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解疑,要让学生感到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的解疑,要把握恰当的时机。除了教师主体直接为学生解析文本的疑难点之外,亦可启发学习同伴尝试答疑,而后教师进行评点、纠正,这可使阅读教学对话更为活跃。
四、讲析显情
文学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精要讲析,是提升学生对文本情感内涵理解深度的必要途径。教师在发现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内涵理解有偏差、较肤浅时,要敢于讲析、善于讲析;通过讲析,使文本的情感世界的原貌得以彰显。且看下例:
师:苏轼是怎么劝解“客”的?苏轼的话可以分几层?生:两层,“且夫”是标志。
生:我想第一个文句是一层。不管苏轼怎么解释。“水与月”,下面两层都写到,起引起下文的作用。
生:不对。水与月是第一层,第二层是风与月。
师:第一层是以“变”与“不变”来看人与物的尽与无尽,含蓄地指出客观审美角度的偏差:作者认为,要说变都在变;要说不变,都无尽。所以不存在羡慕什么的问题,这是“何羡论”。第二层从人与物的领属关系说起,有些物属于某人或权力专有的,比如门口的树是属于公共的,你们是属于班主任的;(学生笑)有的是存在,不属于个人的 ,比如江上之秋风与山间之明月,可以尽情去听去看去享用,而且无人阻止,无穷无尽。这是“共适论”。用我们今天的话归纳一下:一是换位思考,痛也可视作乐的催化剂;二是亲近自然,一切来自社会的痛都会在开放的大自然的怀抱中稀释殆尽。
上述环节中,教师以设问来启发学生理解苏轼劝客之语的层次(其实就是理解苏轼在本文中要阐释的情感内涵),当学生的理解出现浮浅、偏差时,教师适时地讲析,使学生由知之模糊到知之教深,逼近了苏轼的心灵世界。
“文学作品的真正存在只在于被展现的过程,这也就是说,作品只有通过再创造或再现而使自身达到表现。”课堂阅读教学对话的过程,正是文本真实世界的由模糊到清晰的逐渐被展现的过程;教师恰当精要的讲析,可以充分释放文本自身的情感力量,使学生受到熏染。
五、结语明情
在课堂阅读教学对话的终了阶段,教师通过归纳总结,来进一步明晰文本的情感内涵,这叫“结语明情”。结语可以指向于文中的思想情感内涵,亦可指向于文本的艺术表现形式,或者由此文本阅读过程导出一般的阅读策略。结语的情感融合较多地指向于文本的思想情感层面,以发挥文以载道的功能。
六、评价含情
文学文本阅读教学对话中教师的饱含真情的适时评价有助于营造积极的充盈创造活力的课堂氛围。教师的评价要落到实处,切住关键;而不宜浮泛、虚空、敷衍。评价语中或含赞扬,或含提醒、或带纠正,都要拿捏好语气语调。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的阅读对话的反应应予以及时的恰倒好处的评价,评价语要切忌用诸如“好”“非常棒”之类的肤浅空洞的标签式的夸饰语或具有挫伤学生对话积极主动性的冷言讽语,应力求客观真实,有针对性,能扣紧文本的情感内容,有意识地指导和鼓励学生去探究去体验。

Ⅱ 语文文学类文本怎么做题

文类说例喽至少读三遍粗读精读品读粗读掌握致含义概括文章内容;精读注意题目、、结尾、渡段等重要部总结文章品读要阅读题目所涉及具体段落进步析具体应哪类题目其实都致套路做自摸索师进行总结
实用类传记例喽基本读三遍难度比起说低万倍主要筛选考太能力细审题按段落筛选或者按事件、细节筛选都

纯手打都党???关照嘛
无论你是做什么工作的,把写作当作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去做。每天至少写半个小时,当然有一个小时更好。若你同我一样,是一个全职的作家,那么你需要写更多的小时,请你不要担心,这只会让你写得更好。

Ⅲ 语文阅读写作手法答题技巧

语文阅读理解的技巧?》网络网盘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

提取码:ay3j

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Ⅳ 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如主问题设计法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到不少区县听了课,看到了中学语文课堂发生的变化,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我和同仁对中学语文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这些问题主要是:
1.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基本的把握。不能处理好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对立起来,将知识和能力分割开来。片面认为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新课程。如对课标要求的一些只学不考的知识,因为不考就不学,少讲成了不讲。教学只注重迁移拓展和模仿一些新的教学形式,而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写法的探究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2.新教材的灵活性大,给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很大的空间。但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体现出对教材使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一些灵活的教学内容,如学生对教材的独特感受,就是增加几种名家的感受;阅读拓展题解答方法,就是课文理解加上几句设置好的套话;话题作文的写作,就是编一个与话题相关的故事,等等,又成为新的僵化的形式和教条并要求学生掌握。这些都是与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的三维目标相违背的。
3.在一些地方,教学方式依然陈旧,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倾向。由于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而母语学习主要是靠习得,又由于语文课程是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因而,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和体验,而一些教师却违背母语学习的规律,淡化了学生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体验、探究过程,将本应让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的过程省掉,而直接把教师自己的感悟和体验的结果转变成概念化的知识硬灌给学生,其结果只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
4.对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教师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有待提高。一些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深度不够,或大而化之:只重视整体感知,架空分析;或文本阅读的目标设置空泛,对言语的感悟不够;或固守教师用书,缺乏个性化的理解;或讲解不精,抓不住要点,点拨不到位;或对文本阅读和中学生的探究过程不够重视。
5.作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1)随意性大,体现为作文命题的随意,指导的随意,评改的随意;(2)生活积累意识欠缺,对生活只是照相式的观察,不重视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3)漠视学生基本的思维训练,缺乏对想象力、思维敏锐性的培养;(4)批改方式单一,效益低;(5)部分教师自身写作素养差。
6.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可有可无。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等同于过去的活动课。
7.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一些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不够,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困难;一些教师只是片面地站在语文学科的角度和考试成绩的角度看课改,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基本素养的形成及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缺乏整体的思考。

为保证新课程的健康进行,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首先,中学语文教师须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因此,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明确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并践行新的教育理念。
转变教学观念首先必须树立课程意识,这对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树立课程意识,就是要在教学改革中用新的课程理念来统率自己的教学活动,用课程理论的语言来解释和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所谓课程理论的语言主要指课程纲要、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课程资源等),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视野,就能突破原来固有的教学体系。
光转变教学观念还不行,教师还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转变教学方式。这次课改的目标之一,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课标还倡导讨论式、启发式教学;要求重视潜移默化、熏陶渐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课标的要求,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要推行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语文教师应增强课标意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语文课程的基础。我们一定要认真研读语文课标,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并用课标指导自己的教学。教学中,一定要有强烈的课标意识,要改变过去那种一本教材搞教学的局面。
增强课标意识,首先应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并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把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统一到课程标准的观点上来,努力体现语文的综合性。
课程标准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与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完全一致的。片面地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片面地强调人文性,都不符合语文学科的客观实际。语文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要明确:学习的基础是知识与能力,贯穿整个学习的是过程与方法,融会于其中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尽管课标规定了一些知识只学不考,但这些知识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语言难点,对形成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后续学习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当教好学好。教学中如果不教不学,就是应试教育,不是新课程。
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己解读教材文本的能力。解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解读教材的过程就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因此,对教材的解读既要把握其精神实质,又要有自己的见解。如果仅仅依赖于《教师用书》,人云亦云,就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感受、拓展、写作都是学生和教师个性发展的空间,教师要身体力行,追求独特,追求创新。
语文教学要重实践、重过程、重体验。语文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语言实践,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写作中学会写作,在口语交际中学会口语交际。语言实践就是学习,探究、体验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注重学生的过程体验,是新课程的特征之一。
阅读教学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阅读的关键和基础都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阅读教学强调整体感知是针对肢解文本来说的,但光有整体感知是不够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要强调读,要重视对文本情感的体验、内容的领悟、写法的探究、语言的品味。教师的讲解要少而精,要能调动起学生的思维。
在搞好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广泛的阅读目的不仅在于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还在于培养自主阅读意识,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通过整体把握、重点赏读、精心揣摩形成科学的阅读方法,因而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的指导应将学生阅读喜好与学科阅读目标相结合,引导阅读兴趣,拓宽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味;同时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选择阅读材料、积累语言与思想。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不同的文学层次,按必读与选读分层推荐自成体系的阅读内容并拟定目录,提供给学生;力求沟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校和家庭,形成多层面的阅读通道;举办专题性阅读讲座,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组建阅读小组,通过举办课外阅读竞赛、阅读专题讨论、书评等,搭建平台,展示他们课外阅读成果。
我们的教师应正确把握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新课程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创造了条件。作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材料、立意、情感和语言四个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感悟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在生活中去积累、筛选写作的材料。作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思维训练,教给学生思维的基本方法。如:想象和联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比较思维、整合思维、抽象思维等,提高学生的立意和谋篇布局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
作文的批改方式要多样化。如:学生互批互改、面批、朗读比赛等。评语要避免教师写得多,学生看得少,面面俱到,流于形式。
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教育星空 -
教育星空
语文教师应重视开展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要给予应有的重视。实施综合性学习应注意突出它的综合性(语文学科学习目标的综合和跨学科学习目标的综合)和实践性(表现为重探究、重应用,重过程、重参与,重方法、重体验)。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注重因地制宜。
(2)关注学科视角。既要把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别开来,又要把它同通常意义上的语文学科学习区别开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比,综合性学习具有一定的附着性,它是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与通常意义的语文学科学习比较,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性更强,它的学习目标具有综合性,它采用活动的方式,运用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3)综合性学习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首先是问题牵引,以问题引出与目标一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其次是过程的自主、合作和探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合作精神的养成;最后是成果物化。通过成果激发兴趣,增强成就感,引导深入探究。成果要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并促进评价方式的转变。
语文教师应强化课程资源意识,要努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的学习提供充分的素材,还要积极发动和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开发和利用有益的学习资源,使学生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新课程的实践和建设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求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要适应这些要求,仅仅是观念新还不行,还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熟练的学科技能,特别是要有学习的能力,否则教师就不能将新的理念、好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有机地融入学科的教学之中。教师要做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者,要从课程、教材和教学的奴隶变为主人,从被动的课程的执行者、教材的使用者变为主动的研究者,主动地去研究课程、研究学生、研究学法、研究教法。
教师要立足教学实际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提倡教师编写教学案例,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喜悦、困惑和问题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以反省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不断提高自己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和教学水平,以保证新课程的健康进行。

Ⅳ 语文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答题技巧

小说阅读模式解题类型
阅读步骤:1、标序号 2、抓文脉(按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3、边读边划关键词,适当点评(尤其是有关人物的)
解题步骤:1、审题干 2、定考点 3、根据模式酝酿 4、准确答题,力求准、全、通
考点一、分析人物形象
题型有: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物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考点二、分析小说中的环境
题型有: 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一是烘托人物的心情,二是烘托周围的气氛,三是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四、暗示社会环境,五、突出主题。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考点三、分析小说情节
题型有: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情节(事物)为下文……埋下伏笔;与文中……相照应,突出了……,点明了……
考点四、分析小说的主题
题型有: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解题思路: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
考点五、分析小说的标题
题型有: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解题思路:一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二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三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要内容。
常见的作用有: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答题模式: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XX ) 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考点六、分析小说的表达技巧
题型有: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解题思路:一、表达方式 A、描写的角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B、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C、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D、不同顺序的作用(顺叙、倒叙、插叙) 二、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三、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
答题模式:小说用了什么方法。(要辨明本语句所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 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有何效果或作用。(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并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 )

Ⅵ 文学类文本的表现手法

说明:以下解答是语文考试卷中容易考到的一些典型常见的表现手法,供学生答题参考。如果是为文学写作之用,那以下解答就过于简略而且不完整,所以另请参考权威文献。
表现手法可以分为四类。
1、作品的某种表达方式
它包括:
(1)描写。它又分为①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其作用一般为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环境、场面描写。其作用是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气氛,表达感情,更好地表现人物或思想。
(2)叙述。一是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一般作用是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直接抒情和感情交流。第三人称的作用是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层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是叙述方式。常考的是倒叙和插叙。倒叙能造成悬念,引人人胜。插叙可以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3)抒情。它又分为①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渲染氛围,烘托作者的情感,情景交融。②直接抒情,其作用是直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态度,易使读者产生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作品的写作手法
常考的手法有(1)象征。其作用是使主旨含而·不露,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引入联想和回味。(2)衬托(对比)。其作用是使要表达的对象特征更加突出、鲜明,帮助表达作者感情或文章主旨。(3)欲扬先抑。其作用是造成读者心理反差,增强文章的趣味和可读性,更突出事物特征和某种感情。
(4)托物言志。其作用是将作者的情感和理念巧妙融人到事物中,使文章含蓄、富有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引用。或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和神秘色彩;或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或引用名言,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3、作品的谋篇布局
常考的类型有(1)考查文章开头描写的作用。开头描写某事物一般作用为突出特征,为下文作铺垫。(2)考查前后照应。前后照应能使文章结构严谨,主题或情感鲜明、突出。(3)考查伏笔。伏笔的作用是与下文相呼应,使文章更严谨;为下文的叙述张本。(4)考查悬念。设置悬念能制造文章波澜,吸引读者注意,增强文章的趣味。(5)考查承上启下。承上启下能使文章过渡自然,条理清晰,便于读者对文章的把握和理解。(6)考查写作顺序。顺序有从上到下、从古到今、从感性到理性、从虚到实等。此外,还会考到文章的线索、文章的结尾等。
4、作品的修辞方法
(1)比喻。其作用为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2)拟人。其作用是赋予物以人的形态情感,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3)夸张。其作用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引发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4)排比。其作用为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便于充沛地表达情感。(5)反复。其作用为前后呼应,反复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6)对比。其作用为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7)设问。其作用为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Ⅶ 什么是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

文学类文本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是传达人生体验的特定语言系统,包括诗、小说、散文和剧本等形态。

实用类文本则是指有针对性的应用类文章如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等。

阅读全文

与文学类文本的教学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做红酒糯米酒的方法步骤 浏览:529
苹果ipad手写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838
教你如何祛斑的小方法 浏览:610
自制灯笼的方法简单漂亮 浏览:480
虾的培训方法和步骤 浏览:619
淘宝卖家助手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482
快速洗头发的方法是什么 浏览:292
漏电保护器的安装方法图片 浏览:294
了解用户需求有哪些方法 浏览:221
腰扭伤了怎么治疗方法 浏览:602
阳疹图片及治疗方法 浏览:495
粮食仲裁检测方法 浏览:279
发烧用什么方法能治好 浏览:960
蕴儿聪贝孕期乳母营养包食用方法 浏览:68
咏菊的正确方法视频 浏览:93
平台同轴度测量方法图解 浏览:466
菊粉ph检测方法 浏览:965
如何看待笨人笨方法 浏览:900
数值模拟显式计算方法 浏览:864
谈谈你对教学方法的改革 浏览: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