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说“理论联系实际”是管理学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具体说可以是案例的调查和分析、边学习边实践,以及带着问题学习等多种形式。通过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者运用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做往往能够提高学习研究管理学的效果。
理论学习有收获是第一位的具体目标,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取得新进步,加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大政方针的理解,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
(1)管理理论基础的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理论学习不仅要读好原着、学好原文,最关键的还是悟原理。只有把理论学习融入实践,带着感情学,带着责任学,带着问题学,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才能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
理论学习要联系思想实际,增强内生动力。做任何事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从一开始就对党的理论不认同、不信服,学习起来总是被动应付,又怎能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真学真信是真懂真用的前提。要给自己来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⑵ 分析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方法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管理学的出现与发展是根源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研究管理学也是这种需要所使然。管理学一经出现就显示了它的巨大的推动社会发展的功能,在当代社会,无论是生产经营,还是社会管理,如果不自觉地学习、研究管理学,用管理理论武装自己,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学好管理学的基本前提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一)管理学的特点
⑴ 一般性。管理学有别于其他种种专门管理学,它试图从各种不同的组织中概括、抽象、提炼出共同的东西,并形成系统的理论。�
⑵ 多样性。管理学广泛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其他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属于边缘科学。�
⑶ 历史性。管理学是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总结、扬弃和发展。割断历史,不了解前人对管理经验的理论总结和管理历史,就难以很好地理解、把握和运用管理学。�
⑷ 实践性。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它的理论与方法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其有效性;同时,有效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带来实效,发挥其指导实际工作的作用,并在不断反复的实践中,完善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二)管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很广泛,大体可以分三个层次或侧重点:�
⑴ 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研究内容可分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方面;二是生产关系方面;三是上层建筑方面。�
⑵ 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
⑶ 着重从管理者的工作或职能出发来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问题。
(三)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重要性�
⑴ 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管理是有效地组织共同劳动所必需的。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从历史上看,经过了两次转折,管理学才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第一次转折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意在加强生产现场管理,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管理在生产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第二次转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看到,不依照管理规律办事,就无法使企业兴旺发达,因此要重视管理人员的培养,这促进了管理学的发展。�
管理也日益表现出它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管理是促进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与科学和技术三足鼎立。管理是促成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最关键的因素。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关键是由于管理落后。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二者缺一不可。管理在现代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⑵ 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判定管理是否有效的标准是管理者的管理成果。通过实践可验证管理是否有效,因此,实践是培养管理者的重要一环。而学习、研究管理学也是培养管理者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掌握扎实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并可缩短或加速管理者的成长过程。目前我国的管理人才,尤其是合格的管理人才是缺乏的。因此,学习、研究管理学,培养高质量的管理者成为当务之急。
⑶ 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化分工会更加精细,社会化大生产会日益复杂,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发展,直接又需要丰富的资源与先进的技术,但更重要的还是组织经济的能力,即管理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资源,作为“第三生产力”在社会中发挥作用。先进的技术,要有先进的管理与之相适应,否则,落后的管理就不能使先进的技术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管理在未来的社会中将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同其他任何一门学科一样,管理学也有其自身的研究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学领域产生的各种管理学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的结果,管理学科的发展也就是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历史的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方法就是运用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文献,全面考察管理的历史演变、重要的管理思想和流派,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寻求对现在仍有意义的管理原则、方式和方法。任何管理现象都不是孤立的,都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对管理学中的某一种管理理论某一种定义、某一个规律的研究,都应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从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考察,才能掌握它的来龙去脉,了解它的实质所在,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用历史的方法研究管理学要求我们全面地、发展地看待一切管理思想、管理理论既要挖掘出它的历史渊源,又要看到它的发展变化。一方面要注意其反映的普遍性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其所代表的是哪种生产关系主体的利益,即管理的个性方面。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应用历史研究方法时,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二)比较研究的方法
比较的方法是科学研究中较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把不同的或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用以鉴别事物之间的异同,分辨出一般性和特殊性的东西,可为我借鉴的东西和不可为我借鉴的东西。
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与经济国际化的趋势而产生了一门新管理学科分支——比较管理学。该学科是建立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管理现象进行研究,其研究范围往往是跨国度的,它主要分析不同体制、不同国家之间在经济、文化、工业上的差异对管理的影响,探索管理发展的模式和普遍适用于先进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管理规律。比较管理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管理的研究之中,从中也可以看出比较研究法的重要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从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到现在,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管理理论和流派,观点各不相同,思想学说纷纭。这就需要应用比较法对这些纷繁的理论进行分析比较,以找出各学派的特色,区别其实质,真正做到兼收并蓄,丰富我国管理学的内容。从管理的实践来看,各国又有不同的实际情况,外国企业是如何管理的,我国公司在国外开展业务应如何进行管理,目前的管理措施是否适用,管理学理论是否具有普遍性,如何建立一套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的有特色的管理理论等问题,也都需要应用比较研究方法进行探讨。
(三) 案例分析法
所谓案例分析法,是指在学习研究管理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从中总结出管理的经验、方法。实践证明,案例分析法对于管理学的研究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能够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一般管理原理的抽象建立在大量的实际案例分析基础上。
在管理教育方面,案例分析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已十分普遍。美国的哈佛大学商学院因其成功的案例教学已培养出大批的优秀企业家、政治家,早已令世人瞩目,该学院的教学方式也成为管理教育的楷模。目前我国的大专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及企业的管理人员培训也都越来越重视案例教学方法。可以说,案例分析法是管理理论研究及提高人的管理能力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四) 系统法
要进行有效的管理活动,必须对影响管理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总体的、系统的分析研究,才能形成管理的可行的基本理论和合理的管理活动。总体的、系统的研究和学习方法,就是用系统的观点来分析、研究和学习管理的原理和管理活动。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从管理的角度看,系统有两个含义:一是指一个实体;二是指一种方法或手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系统的方法是指用系统的观点来研究和分析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根据这个定义,管理过程是一个系统,管理的概念、理论和技术方法也是一个系统。实际上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
1.系统的特性�
系统的特性。把管理过程或活动看作实体的系统,具有如下的特性:�
(1) 整体性。有效的管理总能带来“整体大于部分”的效果。�
(2) 目的性。管理系统的整体目的就是要创造价值和提供服务,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果。�
(3) 开放性。管理过程必须不断地与外部社会环境交换能量与信息。�
(4) 交换性。管理过程中各种因素都不是固定不变的,组织本身也存在变革。�
(5) 相互依存性。管理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而且管理活动与社会相关活动之间也是相互依存的。�
(6) 控制性。有效管理系统必须有畅通的信息与反馈的机制,使各项工作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控制。�
2.系统的观点�
系统作为一种方法,在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必须具备以下的观点:�
(1) 整体观点。整体的功效应大于各个个体的功效之和。�
(2) 开放性与封闭性。若系统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与能量,就可把它看成是开放的;反之,就可把它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3) 封闭则消亡的观点。凡封闭的系统,都具有消亡的倾向。�
(4) 模糊分界的观点。将系统与其所处的环境分开的“分界线”往往是模糊的。�
(5) 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开放的系统要生存下去,至少必须从环境中摄取足够的投入物来补偿它的产出物和其自身在运动中所消耗的能量。�
(6) 信息反馈观点。系统要达到体内动态平衡,就必须有信息反馈。�
(7) 分级观点。每个系统都有子系统,同时它又是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等级形态。�
(8) 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
(9) 等效观点。在一个社会系统内,可以用不同的输入或不同的过程去实现同一个目标,不存在唯一的最好的方式。�
系统作为一种方法、手段或理论,则要求在研究和解决管理问题时必须具有整体观点、“开放的”与相对“封闭的”观点等有关系统的基本观点。学习管理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也要用系统的观点来进行指导。
⑶ 学校管理研究方法有哪些
学校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总结法
这既是研究学校管理的根本方法,也是学校管理理论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人类对自我实践的理性认识,其关键环节就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学校管理的应用性价值的体现主要靠这一方法。因此,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校管理理论应该学会用好总结法。
五、行动法
这是教育工作者与科研人员合作,从学校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共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为教育工作者“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创设了条件,是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深受学校管理者普遍欢迎的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的实施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查阅文献、初拟方案、收集资料、试行修正、总结评价共七个步骤。这种研究由于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实践中进行的,所以其行动方案需要借助不断的尝试和调整,逐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带有一定的经验性,要取得客观可靠的普遍性结论,还需在研究的一定阶段恰当运用实验研究。
⑷ 管理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什么
1、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管理理论或管理方法异同点的研究,总结其优劣以 借鉴或归纳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管理规律的方法。
2、定量研究法: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把握管理活动与管理现象内在的数量关系,寻求其数量规律的方法。
3、历史研究法: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予以总结概括,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实现古为今用的方法。
4、案例研究法:通过对现实中发生的典型管理事例进行整理并展开系统分析,从中把握不同情况下处理问题的不同手段,以达到掌握管理原则,提高管理技能的方法。
5、理论联系实际方法:把现成的管理理论与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来检验这些理论与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概括总结新的理论与方法。
(4)管理理论基础的研究方法扩展阅读:
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把比较研究法分成如下几类。
1.按属性的数量,可分为单项比较和综合比较。
单项比较是按事物的一种属性所作的比较。综合比较是按事物的所有(或多种)属性进行的比较,单项比较是综合比较的基础。
但只有综合比较才能达到真正把握事物本质的目的。因为在科学研究中,需要对事物的多种属性加以考察,只有通过这样的比较,尤其是将外部属性与内部属性一起比较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按时空的区别,可分为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就是对空间上同时并存的事物的既定形态进行比较。如教育实验中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同一时间各国教育制度的比较等都属于横比。
纵向比较即时间上的比较,就是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对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往往既要进行纵比,也要进行横比,这样才能比较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3.按目标的指向,可分成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
求同比较是寻求不同事物的共同点以寻求事物发展的共同规律。求异比较是比较两个事物的不同属性,从而说明两个事物的不同,以发现事物发生发展的特殊性。通过对事物的“求同”、“求异”分析比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4.按比较的性质,可分成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所以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既要把握事物的质,也要把握事物的量。这里所指的定性比较就是通过事物间的本质属性的比较来确定事物的性质。定量比较是对事物属性进行量的分析以准确地制定事物的变化。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各有长处,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应追求两者的统一,而不能盲目追求量化,教育毕竟是一个不同于工人制造产品的活动,很多东西并非能够量化。但也不能一点数量观念都没有,而应做到心中有“数”,并让数字来讲话。
5.按比较的范围,可分为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
认识一个事物,既可以从宏观上认识,也可以从微观上认识。从宏观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异同点或基本规律进行比较,则是宏观比较。从微观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异同点或基本规律进步比较,则是微观比较。
⑸ 管理学理论基础有哪些
1. 管理学基础理论
管理的历史由来已久,自从有了人类的社会活动,就有了人类的管理活动。无论是从古代的一系列宏伟工程(如长城、金字塔),还是从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着(如《君主论》、《孙子兵法》)中,我们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前人卓越的管理才能和管理思想。但这些管理经验和管理思想是零星的、散落的,还没有形成系统和全面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一)古典管理理论
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也逐步走向垄断的资本主义。特别是资本主义公司的兴起,使企业管理工作日益复杂,对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单凭经验进行生产和管理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激烈竞争的局面。这迫切需要改进企业管理,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正是基于这些客观要求,西方国家的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始致力于总结经验,进行各种试验、研究以提高生产率。科学管理理论由此应运而生。
1.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科学管理的产生是管理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也是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的第一步。它的创始人是美国人泰罗(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其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基层的作业管理。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动作和工时研究。动作和工时研究的目的在于为工人寻找科学、合理、最有效的操作工具、程序和动作,使工人在不增加劳动强度的情况下,大幅度地提高生产效率。
(2)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按照作业标准和时间定额,规定不同的工资率。对完成工作定额的工人,以较高的工资率计件支付工资;对没有完成定额的工人,则按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工人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3)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泰罗认为,每个工人都有自身的特点,管理者应为员工找到他们最适合的工作,并对其进行培训,激励他们尽最大的力量来工作。
(4)作业人员和管理者的分工协调。泰罗主张工人与管理部门实行分工,把计划职能从工人的工作中分离出来,由专业的计划部门去做,从而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可行性,也便于工人去执行。
泰罗的科学管理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行标准化管理。这种管理方法可以在饭店管理的某些方面加以运用,例如,时间与动作研究就可适用于操作程序固定的饭店客房整理工作,以提高饭店客房整理的工作效率。
尽管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产生于工业化的初期,一个世纪以来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中的很多观点、方法对今天的企业还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2. 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1916年,和泰罗同时代的法国人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1841—1925)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奠定了古典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他侧重于从中高层管理者的角度去剖析具有一般性的管理,并因此而被称为“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曾在较长时间内在法国的一家大型煤矿公司担任高层领导职务,对大企业的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不仅要改进生产现场的管理,而且要注意改善有关企业经营的六个方面的活动:技术活动、经营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一般管理理论把经营和管理分为两个不同的概念,认为管理就是执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职能,管理的五大要素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管理中组织管理的十四项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人员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人员的团结。法约尔的管理理论特别强调经营与管理的区别、管理职能的五要素论和组织管理的十四项原则。法约尔第一次从一般的角度阐述了管理理论,构建了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对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理论也是饭店管理的基本理论基础。
(二)行为科学理论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给西方国家沉重的一击,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人们开始怀疑过去信奉的唯理主义哲学,此时实利主义经济学盛行,人们转而追求在社会和心理方面的满足。同时,资产阶级剥削工人的加剧,两个阶级的矛盾加深,在这种情况下,古典管理理论那种忽视人的因素,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一些管理学家便开始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对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新的研究,行为科学就是当时的主流学派。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它研究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行为的因素,目的在于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以达到组织目标。饭店服务人员和工作人员除了具有人的一般行为特征之外,还由于饭店属于服务行业,饭店服务的强劳动特征和行业服务人员的地位属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国内饭店一线服务人员的极大流动性,而这与其心理、行为都有关,于是,饭店日常管理如能更好地考虑一线服务人员的心理需求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饭店的服务质量。行为科学理论对于饭店管理的借鉴意义很大。
1. 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梅奥(G. Elton. Mayol,1880—1949)是人际关系学说的创造人。1924—1932年,梅奥应美国西方电器公司的邀请,在该公司设在芝加哥附近霍桑地区的工厂进行了着名的“霍桑试验”。通过这次试验,梅奥等人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其主要论点如下。
(1)职工是“社会人”。工厂中的工人并非只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他们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等。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企业职工在共同生产和工作中,必然会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要求个人服从。这就构成了“非正式组织”。这种非正式组织对于工人的行为影响很大,是影响生产效率的重要原因。
(3)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梅奥等人认为,“士气”高低取决于安全感、归属感等社会、心理方面的欲望的满足程度,满足程度越高,“士气”就越高,生产效率也就越高。
(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新型的领导方法,主要是组织好集体工作,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提高职工的士气,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这就要求转变管理观念,重视“人的因素”,采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
人际关系理论是行为科学学派的早期思想,它只是强调了要重视人的因素,此后的行为科学学派经过进一步的研究,找出产生不同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深入探讨如何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1908—1970)于1943年提出了关于人的需要结构理论——“需求层次论”。他认为大多数人的需要可分为五类:生理需要,这是人类最原始的基本需要,包括食物、衣物、住房、异性等生理机能的需要,这些需要如不能得到满足,人类的生存就成为问题;安全需要,包括摆脱失业、疾病暴力的威胁、年老时有保障等;社交需要,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忠诚以及归属某一个群体、组织的需要等;尊重的需要,包括对一定的社会地位、名望、个人能力及成就得到社会承认,能独立自主地工作和生活等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干的需要,由于个人抱负的不同,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所采取的途径也不同。
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下一级需要基本满足以后,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为行为的主要驱动力。
3.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Herzberg)认为,影响人的工作动机的主要因素有两类,即满意因素和不满意因素。满意因素指可以使人得到满足和激励的因素,也就是激励因素;不满意因素指如果缺少它就容易产生意见和消极影响的因素,也就是保健因素。保健因素属于员工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方面的因素,如工资报酬、工作条件、人际关系、企业政策与企业管理等方面,这些因素能防止员工产生不满,但不能激发职工提高工作效率。激励因素属于员工工作本身和工作内容方面的因素,如工作成就、被重用、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和光明的前途等,这些因素能对员工构成激励,使员工对工作感到满足。
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相当于马斯洛的较高层次的需要,保健因素相当于较低层次的需要,但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马斯洛侧重分析需要或动机,赫茨伯格侧重分析满足这些需要的目标或诱因。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个人需要的满足同组织目标的达成这两点联系起来。
4. 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
人的本性问题,历来就是伦理学家们争论的核心问题,也是管理学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早在科学管理时期,就有人探讨这个问题。到了后期的行为科学理论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人性理论研究方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麦格雷戈(Mcgregor,1906—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