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学习方法:词达意
为您从老师的角度来解读,请参考:
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古诗词很多时候是“立象以尽意”的,所以一般不要一味的死解,只给它唯一的阐释,而要想法设法挖掘诗歌的各种内涵,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体味它,应用它,古诗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本就是那源头活水,各人饮之都有他自己的感味。也给学生一种言有尽意无穷之感。 1、入境---移情模式 “境”就是古典诗词字里行间所映射出的情感氛围和意境或者说作者当时写诗词之时的情景。由于时代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千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面对仅存的白纸黑字而欲入诗歌之境的时候,首先就要想办法“造境”,造境就是想法营造一种气氛。常用的媒介、手段有音乐、视屏、图画、优美的文字阐释等等。例如对于李清照《一剪梅》的教学,可以在读懂了基本字词及表面诗意之后,给学生放一段邓丽君演唱的“一剪梅”歌曲,利用“以乐感人”的效果带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的诗歌鉴赏,试着理解、同情(西方所谓的移情)作者当时的心境,进一步做出理性分析。 2、寻象---尽意模式对于简短的古典诗词来说,作者往往是利用一些取材于自然界或者人类生活中的“意象”来含蓄委婉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所以要理解诗词的基本意境,就必须首先对诗歌中的基本意象做出正确的理解。通过分析基本“意象”,透视作者的表情达意及其所在。比如李白的《苏台览古》,作者用“旧苑”、“荒台”、“新柳”等表达了一种风华不再、残迹斑斑而只剩烟柳依旧的沧桑萧瑟之感。如此等等,都是“寻象以尽意”。 3、吟诵——体味 模式这种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如何使“吟诵”这一手段体现出它“潜移默化”的价值。简单说就是吟诵时要注意诗词的平仄和韵律,在此基础上把握诗词的情感意境,让学生在自我吟诵中体验诗歌的魅力所在,主要是形式上和内容上的一致性。一般的诗词都可以用这种模式来组织教学,但是也不能一味迷信他,有时候还要借助于其他手段共同完成对诗词意境的基本把握。 4、翻译——创作 模式如果通过教学,接受者即学生对诗词的基本内涵和情感意境等有了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自己力所能及的优美语言去翻译古诗歌,进而也可以选取诗歌中的某一个意境、意象去用诗词表达自己的见解,尝试创作,亲自体验。
古诗词教学法
一、营造氛围,交流情感
诗必因情而发。古人说诗言志,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是在诗人被现实生活激发起沸腾的感情时写就的,作品“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何其芳语)。
古诗词教学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经过深入的理解和体验,真正做到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并把这传达给学生。例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时先仔细的研究了苏轼的遭遇和思想感情,课堂上就有这样深情地介绍:“有这一位词人,他才华横溢,豪放,旷达,有人说他本非凡间子,只应天上有。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词人一生却颠霈流离,被贬到杭州、密州、徐州,最后病死于琼州内迁的途中。就在他密州任上,本以为可以和他最亲的亲人相会,不想又成‘空余恨’。这位词人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水调歌头》的作者苏轼。请大家先感受一下苏轼当时的内心情感,再读他的词。”学生在教师深情的引导下被溶入了一种孤独和相思的氛围当中,内心情绪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会积极参与,能更好的感受和领悟诗歌的思想,也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豁达与达观。
二 声情并茂,增强形象
诗歌教学中,以图像、乐曲配合教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诗歌教学时配以图画、音乐,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1、以画配诗:
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读诗想画,见画想诗,极为有益。我在教学《惠崇<春江晚景>》时是这样处理的。当学生在品味诗意之际,教师已在用彩色粉笔以速描的方式勾勒出一幅简图。接着让学生面对面,按照教鞭指点的方向边看边诵,只给两分钟,学生就会背全诗,然后,又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画面结合诗句,展开自由想象,在短时间内构思一段绘景的话语。一个学生绘声绘色地说:“透过一片青翠的竹林,有两三枝粉红的桃花分外耀眼……” 。
2、以乐配诗:
中国有着优秀的古典诗歌,也有着优秀的古典音乐,两者有一个相同之处,那就是都表现意境。在古诗词的教学之中可引入古典音乐这一资源,在音乐的氛围里学习古代诗歌,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时播放了《十面埋伏》,那慷慨激昂的战斗氛围充满整个课堂,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词人愿意战死沙场,却又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我播放了王菲的现代歌曲《水调歌头》让学生品味两种不同的滋味,以更好地感受词人的情怀。
三、抽丝剥茧,质疑求真
一些古诗词作品中出现的词教材没有给出注释,这就留下了给学生下注的空间,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注释的过程也正是研读领悟的过程。此过程也是一个抽丝剥茧,层层推理的过程,在学生给出注释的同时也增强了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例如《破阵子》这首词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中的“梦回”一词教材并没有给出任何的注释,初读时有学生理解为“梦里回到”,也有学生理解为“梦中回来”即“梦醒”。我随即组织学生分组研读讨论,学生依据自己的认识,查阅手头相关的资料,展开讨论,质疑求真。最终大部分的学生认为“梦回”解释为“梦中回到”较为合理,并且列出四大理由:
1、写作此词时作者闲居于江西上饶,不在前线作战。
2、如作“梦醒”解释,则“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作何解释?
3、“——可怜白发生”一句揭示了现实,如前边的内容可以解释为梦境,则梦境和现实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艺术独创性。
4、作“梦中回到”有表达作者的悲愤之情,能揭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这与本首词的主题相符合。
四、联类比照,以诗教诗
古诗词鉴赏虽然重在诗歌本身,但不囿于一首,推及其他,联类比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温故而知新,可扩大阅读和拓宽视野,可映衬对比,加深认识。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诗中难得一见的喜诗。学生仅以此诗是难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喜悦的强烈的,更难仅凭此诗窥一斑而见全豹,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上课时可印发杜甫的其他一些诗作比照学习,如《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诗都能反映杜甫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极大悲愤。多年的愁苦,多年的悲愤,一旦得以释放,作者心中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要想更好地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欲狂”的心态,对其他一些杜诗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留心做一个有心人,就会发现在语文教学的天空下到处都有可研究的东西,古诗词的教学也不例外。
2. 如何赏析古诗,有几个步骤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一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B借景(物)抒情 C情景交融
二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三修辞手法
⑴用典——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⑵借代——含蓄、委婉,表达特定的感情
⑶比喻——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语言深入浅出地揭示生活哲理。想象、联想,设想奇巧,勾画了……的生活或社会图景。
⑷双关——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具含蓄美。
A谐音双关,含蓄,富有情趣。【如“东边日出西边晴,道是有晴(情)还无晴(情)。】B语意双关
⑸拟人,景和物人格化,形象生动,寄托感情;或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或借物喻人,象征。
⑹夸张,突出特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或造成奇特的意境,表现浪漫主义的情感。
⑺反复,连用某字,突出特点或某种情感。
⑻设问,一问一答,富有情趣;反问,增强说服力,发人深醒。
⑼反语,讽刺。
⑽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烟笼寒水月笼沙”、“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等。
四其它表现手法:虚实相生
五、看意象
⑴柳
“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⑵月亮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⑶菊花
坚贞、高洁品格的象征。陶渊明“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六、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
2、先分后总式,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
3、先总后分式,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