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校本教研实施的理念及策略:什么是校本教研理念
以校为本的农村小学教学研究工作,就是从农村小学教师自身素质以及赖以生存的工作条件为出发点,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面临的各种现实教学情境中,最终目的是解决多数教师遇到的诸多热点、难点以及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在校本理念指导下,农村小学要适应形势,因地制宜,努力探索适合本校实际和教师特点的校本教研工作新路径、新方法。
一、深入调研——注重研究内容的针对性
校本教研工作源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最后又回归到教师的教学实践之中,这是校本教研工作的价值所在。在教研工作中,最有发言权的是广大一线教师。他们在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就是校本教研工作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因此,把深入调研作为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才能使校本教研“站稳落脚点、找准切入点、选好着力点”。具体而言,就是像中医那样在“望、闻、问、切”的诊断与评估基础上,有的放矢地确立校本教研的工作内容。
具体来讲,“望”是指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把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研究的“窗口”,通过细心观察和冷静分析,来把握、“会诊”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各种现象,并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上升到理论高度。“闻”是指教师要经常开展融“备、说、讲、评”于一体的群众性听评课活动,并通过“个案研究、互动研讨和 教学反思 ”等研训形式,深化听评课的实际功效。“问”指教师既不回避矛盾,也不急于求成,而是将更多的问题及时地加以归纳和总结,提炼出需要解决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切”是指教师通过以上“会诊”式的调查研究,进行科学的评估:一是评估学校负责人的重视程度和引领作用;二是评估教师践行新课程理念的“深度”和“广度”;三是评估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性及个性特长是否得到了应有的体现与张扬;四是评估教师的群体素质与新课程改革的适应程度、辩证关系及症结所在,以便对症下药。
二、因地制宜——探索教研形式的多样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因此,农村小学要把校本教研的工作重心“自上而下”转移到“指导”和“服务”上,更新观念、创新思路,积极探索符合本校和教师实际的校本教学研究新模式。
为有效解决教师自主实践与反思的精神需求同客观的实践演练相脱节的矛盾,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有自己的校本研修计划。每名教师每学期都要上一节校内公开课,其余教师参与听评课,利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探讨和研究。同时,学校要以学科教学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引领,广泛开展“课堂教学擂台赛”“学科教学基本功赛”等系列化的竞赛活动,并形成相应的评价与运作机制,这不但提升了教师的参与意识,而且能主动解决多数教师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问题。
三、主体参与——关注操作过程的真实性
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与专门的课题研究有所不同,它是在实践中生成,又在行动研究中转化和提高。只有作为研究主体的教师真正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已有的经验转化为日常自觉的教学行为时,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才能凸显出来。以往农村小学教研工作存在着少数精英唱主角,多数教师看热闹的现状,当然,校本教研活动操作过程的简单化、表面化也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将校本教研当做一种工作或必不可少的形式,而不是一种高度责任感驱使下的真实的教学研究、指导与服务相统一的行为职能。另一方面,学校缺乏相应的追踪、督导、评价等长效机制,把活动本身当做终点,而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又一个起点,这便从主观上削弱了校本教研工作的成效。
在校本教研工作中,应摒弃只重视结果的做法,关注操作过程中教师的内在情感和精神需要,不断唤醒他们作为参与主体的热情。只有人人动起来,校本教研才能活起来。
四、建章立制——保障教研评价的科学性
有效的校本教研运作机制, 离不开科学实用的评价体系做保障。在强调主体参与、主动探究的同时,构建相应的校本管理与评价机制,是农村小学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学校为确保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性,首先要建立《校本教研工作制度》,制定“校本教研”工作评估、测评办法。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教科研领导机构,并吸纳教导处、教研组等部门负责人参加“校本教研”考核组。其次要建立二级带教制度,实现个体的最优发展。第一级是由年级备课组带教,采取“老带新”做法,由备课组长负责,保证教师一年内基本掌握用教材教学的基本授课模式。第二级是教务处带教,采取“优化组合”,由教务主任和学科教研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各学科教师结对子,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最后是建立教师成果展示制度,让教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除了上面列举的制度外,还要在学校尝试建立《研训工作管理制度》《教师个人研修制度》《继续教育工作奖励制度》《课题申报评比制度》等,以保障校本教研工作的全面顺利开展。总之,校本教研只有坚持遵循好以上制度,才能有效地开展。
Ⅱ 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教育行动研究法
一、行动研究的概念
1、教育学家的定义
行动研究是将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智慧与能力结合起来,以解决某一事实的一种方法。(勒温)
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研究,是从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约翰•埃里奥特)
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参加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反思研究。(凯米斯)
2、综合定义
定义一: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定义二: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定义三: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它旨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功能性的干预,并检验这种干预的效果,它是从行动出发、通过行动进行、并着眼于改进行动的研究思路。
3、对概念的注释
①行动研究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践问题为首要目标。
②行动研究强调教学行为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强调行动过程与研究过程相结合。
③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自然、真实、动态的工作情境,就是活生生的课堂。
④行动研究计划具有发展性,开展过程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
⑤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为行动研究增添了新质。
二、行动研究的特点
和一般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相比较,行动研究有以下一些特点。
1、行动研究的主体是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并具有合作性。
其主体作用表现在,一线教师要从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实施行动、收集分析反馈信息并调整行动、评价结果,一直到应用研究成果,整个过程都是教师独立完成的。
开展教育科研,教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那种只把教师当作提供论证数据的测试者,把实验学校或实验班作为采集数据的资料库的作法屡见不鲜。这种忽视教师直接参与研究的作法,会带来两种后果:一种是研究结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能用于教学实践;另一种是教师积极性受挫,对科研成果不感兴趣。
传统的教育研究模式是“研究—发展—传播”。由教育研究产生理论,理论被应用于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其结果是编制出一套供特定年龄阶段学习者学习的“产品”,如一套课程、教材及教学方法等等。这些“产品”通过培训传授给广大教师,使他们接受并使用这套“产品”,严格遵循大纲、教材开展教学。在这里,中小学教师只是“手段—目的”的中介人。行动研究以“参与—合作—行动”为基本模式,倡导教师参与到教育研究过程中,通过理论工作者和其他教师的合作,有意识地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创造最佳的教育活动情境,取得最佳的教育实际效果。
当然,为了提高行动研究的质量,取得更好的科研成果,并不排斥专业人员的合作参与。相反,它提倡专家学者参与行动研究,以扬长避短,搞好合作研究。
行动研究要求教师运用理论,系统反思自己的实践。专业人员的作用是给教师当好顾问,从科研方法上给予指导。专业人员要深入实际,并直接参与到整个研究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与教师充分沟通、反复磨合,包括共同讨论、评课、写教案、相互听课、写教学日记等,从而在教学改革的目标、教与学的理解、具体实施方案上达成一致,这种沟通和反思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转变教学观念有重大意义。所以行动研究以相互参与和共同研究的方式在专业人员与教师之间架起了桥梁。
2、行动研究的对象是教育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它具有如下特点:
(1)直接性。问题必须来自于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师自己的直接经历和感受,只研究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他人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特殊性。研究的问题或对象通常限于本校或某个教学班,属于某个学校的校情或班情问题,表现出较多的本地特征,不具普遍性。这就要求人们在评价其研究成果时,在适用范围上要慎重,应多加分析,广泛听取各种意见,克服主观武断。
(3)微观性。研究的对象多为教育教学实践中比较具体的微观问题。问题的范围较小,结构较简单,相关因素较少。行动研究注重做,追求一点一滴的实在的进步。
3、行动研究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效益,改进本职工作。
与旨在揭示教育教学规律的理论研究和了解现状、提供参考建议的调查研究不同,行动研究务求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解决问题、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为首要目标。它要求将问题发展成课题,设计出解决方案,并逐个实施,达到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这是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根本动力。
当然,行动研究把解决实践问题放在第一位,并不等于它仅满足于此,而不对已取得的成功经验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行动研究既然是一种研究,必然要对行动的过程和行动的效果进行理性思考,在实践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范围内做出自己的理论贡献。
4、行动研究的策略是在日常的学校生活和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边行动边研究。
由于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要经常反思行动过程中的问题。专业人员亦须深入教育和课堂教学实际,与教师一起共同研究出现的新问题。研究者应依据行动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计划,完善行动,在良性的变革之中达到问题的解决,使教育教学的工作过程成为一个研究过程,使研究过程成为一个理智的工作过程,达到研究和行动的完美结合。行动研究的结合策略弥补了教育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缺陷,使研究能收到立竿见影之实效。
5、行动研究的过程具有情景性、系统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行动研究旨在通过现场研究来诊断和解决具体情境下的问题,逐步采取各种改革措施调整行动,又不断地通过问卷、访谈、个案研究等手段来监视这种调整的效果,以便基于这些反馈来对教学作出进一步的调整,逐步达到改革的目标,而不只是留待以后在某种场合下再付诸实施。
系统性表现为行动研究有一定的操作程序,它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动态发展的过程。
行动研究的计划应有充分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原因是,行动研究过程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往往不能简单地、集中地表现出计划与结果之间的必然的线性关系。人们对问题的认识起初往往是局部的、表面的,如同盲人摸象,所以要不断地观察和反思,要十分重视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依据发展中的实际情况,研究者可以部分修改实施计划,也可以修改总体计划,甚至还可以更改研究课题。此类情况在行动研究中屡见不鲜。
6、行动研究的方法具有广泛的兼容性。
行动研究没有某种特殊的研究方法,而是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研究目的及研究者的能力,从已有的各种研究方法中灵活选择有关方法。教育科研方法中的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专项内容分析法等都可以在行动研究中加以应用。随着教师们科研水平的提高,科学研究中的定量、定性的观察技术、实验技术、资料分析技术都可以采用。当前,为了破除对教育科研的神秘感,应当提倡老师们由易到难,首先采取简便的方式进行研究。比如,可以从撰写教学一得、教例分析、教学随笔开始,逐步提高科研能力,直至写出水平更高的论文或研究报告,成为教育科研的行家里手。
7、行动研究评价的持续性和反馈及时性
在行动研究过程中,随着实际活动情境的发展,研究者会不断地、自然地对各种干预措施进行评价和反思。这样,针对实际问题提出调整方案,进行实际干预,随时监控干预的效果,进而针对更多的、更深层的问题展开更深入的探索,就象滚雪球一样逐渐走向更广泛、更深入的教学改革。
行动研究强调评价的持续性,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整个研究过程。反馈的及时性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及时反馈总结,使教育实践与科学研究处于动态结合与反馈中。二是一旦发现较为肯定的结果,便立即反馈到教育实践中去。
有人用三句话概括行动研究的特点,即: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还有人对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作了如下简要的概括:“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教师即专家,效果即成果”。这些话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教育行动研究的特征。
三、行动研究的优缺点、类型和适用范围
(一)行动研究的优点
1、它是解决教育研究中理论脱离实际的良好途径。
理论与实践脱节,是我国教育研究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有人认为,中国没有出现真正的教育家,没有自己的教育学,这是一个主要原因。而教育行动研究却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方面,它的实践性是非常明显的:无论是研究的出发点、目的、主体还是研究过程,都离不开实践。另一方面,行动研究也重视理论的作用:它强调理论工作者与实际工作者的结合,使两者相互合作、平等对话、共同提高。教师可以从专家那里获得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研究技能,理论工作者也可以从真实的教育实践中获得第一手材料,发现新问题和新课题,甚至发现和创造新的理论,使研究成果更容易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所接受。
2、它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简便易行,容易被广大教师掌握。
思辨的和实证的方法都不适合一线教师。思辨研究要采用大量理论推导和资料引证,实证主义研究为了追求量化、客观化和精确化,往往想方设法控制某些变量,力图使教育研究模仿自然科学实验。这些方法虽然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对于承担着繁重任务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思辨研究法既有一定难度,又缺乏现实的运用价值。教育科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以人为对象,环境千变万化,因果关系相当复杂,不能简单模仿、照搬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加之,在实验研究之前,就从理论假设、实验原则等方面对实验者的理论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而对多数中小学教师来说,是不适合的。所以,我认为要慎提“实验研究”。
而教育行动研究简便易行,较适合于没有接受过严格教育测量和教育实验训练的中小学教师采用。它从实际出发而非从理论出发,可以边研究、边学习、边改进,正好能避开上述两种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容易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展。
3、行动研究较好地解决了日常工作和科研的矛盾
行动研究使日常工作、改革、科研同步动作。许多中小学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是以“教学为中心”,繁重的教学工作几乎没有为教育研究留下空间,有些人甚至认为“研究将挤占教学时间”。行动研究能够将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统一起来,克服“工、研”矛盾。
(二)行动研究法的局限性
行动研究法的局限主要表现:由于其非正规性而缺少科学的严密性,在实际研究中,不可能严密控制条件,其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不够。
(三)行动研究的类型和适用范围
从研究主体的规模来分,大体上有两种,一是独立进行的研究,二是合作研究。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多个教师的协作研究;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科研人员、教师、行政领导三结合的研究,是最值得提倡的。
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的特点是规模小,研究问题范围窄,易于实施,但力量单薄,很难从事深入的、细致的、说服力强的研究。协作性行动研究可以发挥多个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论的指导方面较欠缺。学校范围内的联合研究是专业人员、教师、政府部门、学校行政领导等组成的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从事的研究。这是较为理想的行动研究,它的优点是有专业人员参与,有较强的理论指导,研究力量大,充分的发挥各类人员的作用。
从研究对象分,教育行动研究有反思已经发生的教育行为和探讨教育行动的变革两种。前者称为“教例研究”,其作法是,从对自身工作经验的回顾与反思中发现课题,进而把发现问题及处理问题的全过程写成教例,然后围绕此教例展开研讨和分析,并形成教例研究报告。后者就是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称为问题研究,它是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形式。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研究中不断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第二节行动研究的程序和原则
行动研究法产生以来,除了公认它是一种扩展的螺旋式结构外,人们对实施的步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由于研究目的、条件等不同,具体程序也会有所差异,现在介绍以下四种模式:
一、四环节(四阶段)模式:
英国学者凯米斯认为,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上升)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都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反思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基本环节。其中,“观察”不是一个独立的环节,而是在整个行动研究过程中所作的搜集资料和监察工作;“反思”是对行动效果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计划下一步的行动,它是第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
1.计划
计划应以所发现的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它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设想是行动研究者(行动者和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以及他们掌握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各种条件的综合;设想还包含了行动研究的计划。"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设计方案。
2.行动
即实施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执行和实施具有灵活性。随着研究者对问题认识的逐渐明确,以及行动过程中各种信息及时的反馈,不断吸取参与者的评价和建议,对已制定的计划可在实施中修改和调整,即行动是不断调整的。
3.考察
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和消极的结果。要注意搜集以上三方面的资料,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或设想的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行动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及怎样带来的考察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了什么效果的直接依据。考察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充分利用录像、录音等现代化手段。
4.反思
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
二、六步骤模式
具体步骤为: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1.预诊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后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改变行动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资料初步研究
这一阶段成立由专业人员、教师和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要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3.拟定总体计划:
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4.制定具体计划
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5.行动
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其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评价: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
三、新四环节模式。
华东师大陈桂生教授提出新的四环节模式,即:计划、执行、检查、总结。他把“观察”、“反思”改为“检查”、“总结”,是因为“观察”与“反思”应贯穿于行动研究的全过程,不应作为一个独立步骤。在借鉴国内外教育行动研究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方便教师操作的要求着眼,有人认为可以把行动研究的过程设计为如下的五个步骤,即诊断、学习、计划、实施、反思。
诊断:即研究分析当前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清哪些是成功的经验,可以继续发扬,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关键问题是什么,它产生的客观原因是什么。这一过程可以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诊断,也可以是教师群体的共同诊断。有的学校采用所谓“侃大山”(即在一个较宽松的环境下,各类人员在一起毫无拘束地进行问题诊断)式的诊断方法,就是集体诊断的突出范例。
学习:学习应当贯穿在教育行动研究的全过程,但在问题诊断之后,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学习是完全必要的。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新的教育理念和各地先进经验,与自己问题有关的理论材料,学校制订的发展目标和要求等。通过学习,提高认识,认清新的教育思想与现状之间的差距,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存在的问题;通过学习,明确了方向,对于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会受到启迪,可以为制订行动研究计划打下良好基础。
计划:计划即设计行动方案。表现形式是写出开题报告。它的内容包括:①课题研究的背景,含教改形势和教学观念的要求,本校或本班当前的实际情况,课题研究的意义等。②研究内容,即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采取的措施。要从应当达到的要求和现实状况的差距中找出改进措施。其中包括教师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的改进,教育环境(领导行为、校园文化、家长教育行为、社区环境等)的改进等。③行动的步骤及时间安排。含前期准备工作及研究进程。④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包括书面总结或论文、调研报告、教育教学行为观摩、学生成绩等。允许在行动过程中不断修正计划,把本来未考虑到却在行动中显现出的各种新情况、新因素纳入计划。
实施:行动研究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和改进的过程,也是一个“计划—行动—反馈—调整—再行动”的过程,即在按计划实施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效果,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行中期论证(反馈),然后调整研究计划,再实施新的修正后的研究计划。
反思:反思实际上是一个阶段总结的过程。其内容包括:①整理和描述。即对制定计划、学习理论、实施计划、阶段检查的全过程加以归纳整理,勾画出多侧面的生动的行动过程。②评价与解释。即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解释,找出计划和结果的不一致性,从而提出设想与计划的修正意见。③写出研究报告。
四、八步模式
(1)从日常教学情境中确定、评价和形成有意义的问题。这里的问题并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选题,但对改进教学来说是有意义的问题。
(2)与有关人士初步讨论和协商,形成初步的意向。
(3)查阅相关文献,从同类研究中汲取经验教训,包括他们的目标、程序以及遇到的问题等。
(4)重新修改和定义问题。
(5)选择研究策略。比如,取样、管理、材料选择、学与教的方法、资源与任务配置、人员分工等。
(6)选择评价方法,研究者要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一定的方式连续地评价和反思教学方案,包括课堂观察和记录、访谈、问卷、测验和教学日记等。
(7)实施。这包括展开教学、收集资料、监视评价、反馈改进、资料的分类分析等。在这一阶段,实时地根据教学反馈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是很重要的。
(8)资料解释、推论和课题的评价。行动研究中所得到的资料很多是定性的资料,在分析时需要进行归类和编码,将定性资料量化。行动研究的目的是获得关于具体情境下的具体问题的具体知识,获知新方法的实施效果,这对其它教学情境具有借鉴意义,但并不要求是一般性的规律。
五、行动研究的原则
1、可行性原则
任何研究必须要注意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行动研究不仅应该能够改善参与者的观念和工作条件,而且研究的方式必须与他们的观念和工作条件相适应。
2、实践性与应用性原则
提倡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以改进实践、改进对实践的认识为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课题成果要经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实践的检验。
研究成果的价值大小关键看是否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主要看是否解决了实际问题,是否改进了教育教学现状,是否提高了质量,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实践、创造。
3、主动与合作原则。
不论是独立研究还是与专家合作,教师自己都必须意识到这种研究的必要性,研究动力必须来自教师自己。这就要求:所有参与研究者必须完成角色转换,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教育科研允许失败,但不允许感情代替理智、主观代替客观、臆断代替事实。如果研究属于"合作模式"或"支持模式",参与各方相互尊重和平等合作就非常重要。要大力提倡有情出演、淡泊名利。争鸣不争锋,辩论不辩解,批评不批判。
4、动态与科学性原则
加强操作程序各个环节间的信息的及时反馈。因为,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行动研究属于负反馈类型。只有缩短信息反馈时程,系统才能及时依靠反馈信息,修正或调整由于干扰所引起的偏差。
所有教育科研的前提是要具有科学性。但是教育科学的本质是经验科学,要注意经验与科学的对立统一。
Ⅲ 教育科研方法简介——行动研究法
一、“行动研究法”的含义。
“行动研究”是教育科研方法中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统计法,行动研究法等等。行动研究法是中、小学教师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发现教育问题,依靠教育专家、学者的帮助,在教育实践中展开科学研究,并以研究的成果指导自身工作实践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二、行动研究的基本特点。
一是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主体。教师即研究者,课程即实验,课堂即实验室。中、小学教师既是国家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又是课堂层次的课程开发者。课程发展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工作不仅要被研究,而且也要由教师自己来研究。教师要为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而成为研究者。
Ⅳ 涓句緥璇存槑濡备綍阃夋嫨涓庤繍鐢ㄨ屽姩镰旂┒镄勫悇绉嶆柟娉曞拰鎶链
涓句緥璇存槑阃夋嫨涓庤繍鐢ㄨ屽姩镰旂┒镄勫悇绉嶆柟娉曞拰鎶链濡备笅锛
1銆佸弬涓庢ц傚疗娉曪细镰旂┒钥呴氲繃鍙备笌琚镰旂┒钥呯ぞ浼氱兢浣撶殑鐢熸椿𨱒ヨ繘琛岃傚疗镰旂┒娲诲姩銆备緥濡傦纴鍦ㄦ暀镶茬爷绌朵腑锛岀爷绌惰呭彲浠ュ弬涓庡︾敓镄勮惧栨椿锷ㄣ佽惧爞璁ㄨ虹瓑锛屼互镟存繁鍏ュ湴浜呜В瀛︾敓镄勯渶姹伞佸叴瓒e拰闂棰樸
2銆佸唴瀹瑰垎鏋愭硶锛氩圭壒瀹氱殑鏂囨湰銆佸浘镀忋侀煶棰戞垨瑙嗛戠瓑杩涜屽垎鏋愶纴浠ユ彮绀哄叾涓镄勪富棰樸佹剰涔夊拰缁撴瀯銆备緥濡傦纴鍦ㄦ暀镶茬爷绌朵腑锛屽彲浠ヤ娇鐢ㄥ唴瀹瑰垎鏋愭硶瀵瑰︾敓镄勫︿範鎴愭灉杩涜岃瘎浼板拰鍒嗘瀽锛屼互浜呜В鍏舵帉鎻$煡璇嗗拰鎶鑳界殑𨱍呭喌銆
阃夋嫨琛屽姩镰旂┒鏂规硶镄勫洜绱
1銆佺爷绌剁洰镄勶细镰旂┒鐩镄勬槸阃夋嫨琛屽姩镰旂┒鏂规硶镄勫叧阌锲犵礌銆备笉钖岀殑镰旂┒鐩镄勯渶瑕侀噰鐢ㄤ笉钖岀殑鏂规硶鍜屾妧链銆备緥濡傦纴濡傛灉镰旂┒鐩镄勬槸鏀硅繘瀹炶返鎴栬В鍐抽梾棰桡纴闾d箞琛屽姩镰旂┒娉曞彲鑳芥槸涓涓钖堥傜殑阃夋嫨銆
2銆佺爷绌跺硅薄鍜岀幆澧冿细镰旂┒瀵硅薄鍜岀幆澧冧篃浼氩奖鍝嶈屽姩镰旂┒鏂规硶镄勯夋嫨銆备緥濡傦纴濡傛灉镰旂┒瀵硅薄鏄瀛︾敓鎴栨暀镶叉満鏋勶纴闾d箞鍙备笌镐ц傚疗娉曟垨璋冩煡镰旂┒娉曞彲鑳芥洿锷犻傜敤銆傛ゅ栵纴闇瑕佽冭槛镰旂┒鐜澧幂殑瀹为檯𨱍呭喌锛屽傚彲琛屾с佽祫婧愬拰镞堕棿绛夈
3銆佺爷绌堕梾棰樼殑镐ц川锛氱爷绌堕梾棰樼殑镐ц川涔熸槸阃夋嫨琛屽姩镰旂┒鏂规硶镄勯吨瑕佽冭槛锲犵礌銆备緥濡傦纴濡傛灉镰旂┒闂棰樻槸涓涓澶嶆潅镄勚佸疄璺垫у己镄勯梾棰桡纴闾d箞鍙鑳介渶瑕侀噰鐢ㄥ氱嶆柟娉曞拰鎶链杩涜岀患钖堢爷绌躲
Ⅳ 什么是教育行动研究结合实例谈谈运用行动研究反思教学的过程。
网上直接搜索 结合实例谈谈运用行动研究反思教学的过程。
一、涵义
行动研究就是实践者为了改进工作质量,将研究者和实践者、研究过程与实践过程结合起来,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自主的反思性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活动。
二、基本特征
1、为行动而研究; 2、在行动中研究; 3、由行动者研究
编辑本段二、教育行动研究的内涵
教育行动研究是在实际情景中,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主要特点
1、实践导向 2、协同研究 3、反省思考
编辑本段三、教育行动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2)有利于促进教育研究模式的变革,推动教育科学的发展;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4)有利于提高教师自我意识,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与尊严。
编辑本段四、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
作为行动研究的一个完整单元来讲,无论哪一种对行动研究过程的理解, ,“问题”、“计划”、“行动”、“反思”四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一、问题
“问题”阶段主要完成的是明确问题与分析问题两个方面的事情。 (一)明确问题 1.明确问题的方式 (1)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2)理论学习受到的启发。 (3)他人成功经验的启示。 (4)通过社会调查发现问题。 2.确定问题的原则 (1)实践性。 (2)可行性。 (3)科学性。 (二)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是对被确定为研究课题的向题,用自我追问的方式从不同层面、不同方面进行把握,要尽可能地明确这个问题的种类、范围、性质、形成过程及可能影响,使要研究的课题变得更具体、更清晰。
二、计划
计划就是拟研究问题的可能策略。 总体的计划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一)计划的内容 1.计划实施后预期达到的研究目的; 2.行动的步骤与时间的安排; 3.行动研究涉及的人 ; 4.准备将要使用的问卷或其他收集数据的工具 ; 5.对课程实施改变的因素以及如何观察或监控这些因素; 6.如何实施已修改的策略 (二)计划的要求 1.计划要具有可行性 ; 2.计划要明确具体; 3.计划要具有灵活性
三、行动
行动环节是指行动者在获得了关于背景和行动本身的信息,经过思考并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后,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采取的步骤。把计划付诸行动是行动研究的核心步骤。行动阶段包括两个方面:行动及对行动的考察。 (一)行动 这是教育行动研究最关键最核心的环节。行动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实践(行动)的问题,改善实践(行动)的质量。行动是不断调整的、灵活的、能动的,包含着行动者的认识和决策。 (二)考察 考察主要指对行动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的考察。 1.考察的方法 (1)观察法 (2)访谈法。 (3)问卷法。(4)文献分析法 (5)三角分析法。 (6)日志法。 (7)个案描写法。 2.考察的要求 在考察中,要注意按计划,但不满足于先定的构想,也不要过多地受到执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困难的干扰,随时注意观察、改善和解决问题的变化情况,及时记录各种新 情况、新问题和新感想。如果遇到问题,也要随时做到具体分析。
四、反思
反思是对行动过程及行动结果的思考。 (一)评价 评价即对行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评价,对有关现象和原因作出分析解释,找出 计划与结果的不了致性,从而形成基本设想,总结计划和下一步行动计划是否需要修正,需作哪些修正的判断和构想。 (二)总结 主要工作是整理和描述,即在评价的基础上对观察到的、感受到的与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有关的各种现象加以归纳整理,描述出研究的循环过程与结果。 总之,教师的整个教育行动研究过程是不断通过教师的实践、反思、调整,直到使教育教学活动有新的改进。因此,教育行动研究是一个开放的循环的过程,是一个从不会间断的过程。
编辑本段五、教育研究的途径
一、问题研究
根据问题研究的水平,问题研究有三种: (一)直觉型问题研究 (二)探索型问题研究 (三)理论型问题研究
二、合作研究
根据合作的形式,合作研究的模式有如下三种: (一)教师与专家之间的合作研究 (二)校内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 (三)协作型的合作研究
三、叙事研究
按照教师参与和改进的程度,叙事研究可以分为三类: (一)经验叙事 (二)反思叙事 (三)自传叙事
四、反思研究
根据教学的过程,反思研究有三种模式: (一)教学前反思 (二)教学中反思 (三)教学后反思
Ⅵ 什么是行动研究为什么要进行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怎么进行
行动研究,是指以某些行动对组织系统的影响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1946年由勒温正式定名。包括诊断性研究、参与性研究与实验性研究三种方式。前者侧重于对行动本身的研究,以探索某项行动在实践中运用和可能收到的效果。
行动研究的意义:以科学的方法研究自己的问题,研究者通常是学校教育实际工作者,包括教师和行政人员。其研究的目的在于此时此地的应用,而不是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对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活动,西方社会科学工作者分别以“研究”和“行动”概念来表述。
进行行动研究可根据三个阶段进行:
调研判断:起始于行动计划的每一个阶段,主要为下一步行动奠定基础,或是矫正行动计划。研究的目的是衡量每阶段目标达到的程度。
反馈研究:将调查或研究的结果向被试反馈,并与他们共同解释结果的过程。勒温1945年在团体动力研究中心以及R.利克特等50年代以来在密歇根大学所做的研究都表明,情况调研判断和反馈研究都可由研究人员的“行动”对组织变革发生影响。
自我参与:被试在得知结果之后不但参与对结果的解释,而且自己订立改革方案,并在实践中实施。用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有效地应用调查结果,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作为一种激励方式,提高被试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6)把握课程行动研究的理念及其方法扩展阅读:
行动研究的特点:
1 、研究目的: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2 、研究主体:教师。强调做学者型、科研型教师。
3 、研究方式:强调教师与专家相结合。开展群体合作、协同攻关、共同研究。
4 、研究程序:自我反思,螺旋式上升。一步步研究、一点点攻克、最终解决问题。
5 、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
6 、价值评估:重在行动。重在效率。
7 、研究特点:几个人或几个部门合作。从各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与实际行动、多方合作、全面解决等特点。
8 、研究性质:属于应用研究。强调自我反思。具有广泛的兼容性。集各种研究方法于一体。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典型就是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