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研究方法 > 小学语文法语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法语教学方法

发布时间:2024-12-07 16:56:45

⑴ 浸入式教学的浸入式外语教学

这个转变主要依据四个原理:第一,学校的各类学科课程为第二语言的学习提供了自然的基础和环境,为儿童提供了用第二语言进行(求知、感情和态度等方面的)交流机会。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儿童能够有效地学习第二语言。第二,重要而有趣的学科内容能使儿童产生掌握第二语言和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的动机。第三,儿童母语(第一语言)习得的本身就是语言与认知内容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认知与人际能力伴随语言一起发展。儿童第二语言的学习也是同样,它是儿童认知和人际能力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第四,语言正规的和功能的特征随情景不同而变化。语言与学科内容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儿童使用第二语言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语言环境。
在西方正规教育的历史中,有许多以第二语言做为教学语言的史实。例如,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的一千余年中,拉丁语仍旧是欧洲教会学校与世俗学校的教学语言。古典阿拉伯语至今仍在穆斯林国家的教学中广为使用。西方每一个殖民地宗主国都把自己的语言强加给殖民地国家。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今天仍在不少原殖民地国家的学校中作为教学语言而广泛使用。但是,这些以第二语言为媒介的教学实践是强迫性的,是政治或宗教因素强加和影响的结果。
相对而言,加拿大的浸入式教育则是语言本身的选择,与多元文化相联系。浸入式教学的目的是:有效地学习母语和第二语言;有效地通过第二语言掌握学科知识;并通过第二语言的学习增进对他文化的理解和鉴赏。总之,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是主动的、自愿的选择,是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为依据,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原理与方法的、崭新的第二语言教学模式。从世界范围来看,在近30年中,最有成效、最有意义的第二语言教学改革当数浸入式教学模式,它是加拿大的创举,是加拿大对世界教育改革的贡献。
2.加拿大法语浸入式教学模式的产生引起了第二语言教学的巨大变革
语言问题过去一直是加拿大一个十分敏感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由于语言上的障碍而产生的法裔和英裔加拿大人及社团间的隔阂,导致了社会的不安定。直至加拿大议会通过了“官方语言法”,规定英语和法语同为官方语言,这一问题才得到积极的解决。然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引起了单语加拿大人的就业危机。
早在60年代中期,魁北克省的英裔加拿大人已经开始清醒地意识到,他们的就业和生存要求高水平的法语(法语是该省大多数人口的母语,也是该省的官方语言)。但该省的某高加拿大人几乎不懂法语。虽然他们中有许多都曾在学校学过法语,但是由于课时很少,而且主要是教授语法和进行记诵训练,使他们不具备用法语进行交流和工作的能力,从而失去了许多就业机会。所以,能否流利地掌握第二语言已直接关系到加拿大人的生存与发展。但在当时,如何使加拿大人有效地掌握第二语言则是个大难题。
在这种情况下,该省蒙特利尔郊区的圣·兰伯特学区的家长们联合起来,向该教育当局进行请愿,强烈要求改进作为第二语言的法语教学。这些家长研读了大量的有关双语教育的资料,请教了大学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领域的专家,得到了汉语教育学、神经生理学、心理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他们向圣·兰伯特教育局提交了一个很激进的法语教育方案,这个方案相对于传统的加拿大第二语言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巨大的挑战和革命:从儿童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就对母语是英语的儿童全部用法语进行教学,所有的在园生活与学习活动均使用法语。这样,儿童在学校里先学第二语言(法语),到小学二年级时才开始有作为母语的英语语文课程,其它部分学科课程到小学高年级时才用母语进行教学。到六年级时,基本上是一半课程用英语教授,一半课程用法语教授。圣·兰伯特教育当局迫于家长团体的压力,接受了这个方案。1965年9月,举世闻名的创举开始了。圣·兰伯特的家长们把这种创新性的第二语言教育方案称作浸入式。
圣·兰伯特的法语浸入式实验一直进行到学生高中毕业,至70年代末时,已经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引起了全国范围的轰动。当魁北克省的法语浸入式教学实验在媒体和学术刊物上介绍后,法语浸入式就开始向全国传播。1977年,加拿大成立了“加拿大家长推动法语学习协会”(Canadian Parents for French,简称CPF)。这个协会由来自全加拿大的12000多名家长组成,在全国设有150多个分会,为法语浸入式教学模式的传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圣·兰伯特学校的早期全浸入式法语教学作为最典型的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宣传。与此同时,其它浸入式的变异形式也开始实践,例如早期半浸入式、中期浸人式和晚期浸人式。在早期半浸入式模式中,自小学一年级起,儿童在校的一半时间用英语进行教学,另一半时间用法语进行教学。中期浸人式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而晚期浸入式从小学六年级或初中一年级才开始。在中、晚期浸入式之前,法语只能作为外语课程。
根据加拿大1996年的统计(Statistics Canada,Census of Canada,1996),17%的加拿大人,即480万加拿大人能讲英语和法语,比1951年提高了12%。绝大多数的双语人集中在安大略、魁北克、大不列颠哥伦比亚、以及新布鲁斯威克等省。但近些年来,各省的双语人数都在增长。加拿大的双语少年(15~19岁)占少年总数的24.4%,在有的省份已高达础%以上。现在加拿大每年都有大约30多万在校生接受第二语言浸入式教育。
卡明斯(Cummins,1991)估计,对加拿大浸入式教育进行的专门研究已达上千项,几乎每一个新的浸入式项目都有自己的研究,因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需要知道他们的浸入式教学是否通过以第二语言为教学语言使学生学到了第二语言;是否通过正在学习和掌握中的第二语言来学习和掌握了学科知识;以及是否使学生的母语得到了良好的维持和发展。
各类浸入式实验的成功推动了加拿大浸入式教学模式的发展。研究和评估的结果一致表明:通过浸入式教学,学生所获得的第二语言能力、母语能力,以及学科课程的成绩,都明显高于其他外语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浸入式儿童具有较强的文化敏感性,对他文化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认识,有利于加强英奇和法裔加拿大人之间的交往、相互理解与尊重。此外,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建立第二语言符号系统,而且还要在两种语言符号系统之间进行频繁而迅速的语言转换,接受浸入式教学的学生的思维敏捷性、理解力和判断力都明显优于单语儿童。
浸入式这一独特的第二语言教学模式以它显着的成效为加拿大中小学生进人高等学校继续深造,以及未来从事双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使他们成为对国家十分有用的双语人才。法语浸入式教学模式近二十年来在加拿大不仅以其多种形式广泛推广,而且还应用到多种第二语言的教学中,例如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日语、俄语等。近几年来在加拿大温哥华还开始了汉语浸入式教学。80年代以来,除了幼儿园和中小学之外,第二语言侵入式教学模式也在向加拿大的高等教育机构传播。握太华大学所有的专业课程都为学生提供法语和英语的浸入式教学,并要求已通过第二语言水平测试的学生每学期修习1~2门侵入式教学的专业课程,同时在心理学公共课上进行了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的尝试。法语浸入式教学创举不但在加拿大中小学引起了一场以法语为第二语言教育的巨大变革,而且对整个加拿大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和影响,被认为是加拿大教育改革的最具有突破性的成就。
近十多年来,加拿大的法语浸入式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效仿的榜样。例如,芬兰的第二语言浸入式教育受益于加拿大在这个领域的开拓性成果。芬兰是个双语国家,有94%的人口讲芬兰语,6%的人口讲瑞典语。十年前,一名芬兰学者带领一组研究人员专程来到加拿大研究法语浸入式教育。回国后发展了芬兰的浸入式教育,现在已有4000名学生正在浸入式教学中学习第二语言。加拿大的法语浸入式教学模式也先后被许多国家所借鉴。例如,匈牙利进行了英语浸入式实验,澳大利亚进行了法语、日语、汉语,以及印尼语的浸人式教学。美自近年来开始对朝鲜语、俄语和日语进行侵入式教学。根据1997年“应用语言学中心”(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的调查,美国31个州的243所学校在对9种不同的语言进行全浸入、半浸入,以及双向浸入式的教学。此外,荷兰、新加坡、南非等国也都进行了不同类型的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的尝试。近几十年来,加拿大对第二语言浸入式的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使这个国家走在了世界双语教育研究的前列,浸入式教学也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第二语言教学成功的典范。
3.我国的英语教学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和挑战英语是国际社会及许多国家通用的语言,是我国成人及在校生学习的第一外语。英语是使我们能够吸收和传播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工具,是使我们与国际上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接轨的语言媒介,也是使我0僧人信息高速公路的桥梁。
当今中国,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掌握一门外语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绝大多数受教育者自身的必然要求和愿望。对于国家来说,为了使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为了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教育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所以,在全民中普及英语,培养更多的双语人才已成为一项战略任务。对于个人来说,使用第二语言学习、生活和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需要、更为迫切。像计算机一样,英语已经或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生活与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近年来,学习英语的热潮不断掀起,并出现了低龄化的趋势。90年代以来,小学和幼儿园纷纷开设英语课程,各种儿童英语教材到处可见。
这种状况使我国的中小助外语教学既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虽然我国已有一百多年的正规英语教育的历史,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效果在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教学与考试也在不断改革。但是,我国英语教学的总体水平却不能令人满意,存在“费事较多、收效较低”的普遍问题,突出表现在绝大多数学生缺乏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特别值得深思的是,在儿童英语教学上,一直没有摸索出一条既能适应儿童身心发展、又能使儿童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掌握第二语言的途径。为此,主管教育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发出了关于外语教学改革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他特别强调:“在开放条件下,外语尤其重要……应研究如何用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普及英语,不断改进及创新适合中国人特点的英语教学方法。”(199年10月28日《中国教育报》第一版)。近年来,教育部基础司鼓励和支持积极开展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鼓励大胆探索,努力实践,以解决我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重大问题,从而使我国基础外语教育更好地适应“三个面向”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新的形势向我国教育界提出一个挑战:怎样满足全民对英语的需求?如何从儿童抓起、培养更多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双语人才?这是一个时代性的课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加拿大举世瞩目的法语浸入式教学创举为我们这个时代性的课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在这样的挑战和机遇下,1997年6月值“中加教育合作项目双语研究研讨会”在西安召开之际,我们与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学者共同切磋、反复商议,成立了“中加教育合作英语浸入式教学实验课题组”,制定了实验方案,于1997年9月在中国西部的土地上开始了英语浸入式教学模式的尝试,借鉴加拿大法语浸入式教学成功的理论和实践,在西安的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八所幼儿园和五所小学开始了早期英语半浸入式教学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探讨我国儿童学习和掌握外语的最佳途径,有效地解决我国双语人才培养的途径和质量问题。我们希望这个实验研究在儿童早期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能够取得较大的突破,为改革我国传统外语教育提供参照。
4.英语浸入式教学为我国双语入才早期培养开辟了一条卓有成效的途径“中加教育合作英语浸入式教学实验课题组”所进行的早期英语半没入式教学实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理论依据:第一,儿童具有学习第H语言的优势。几乎所有儿童在6岁或7岁前,每天都会习得第一语言的一些基本交流技能。这种习得,是毫不费力的,也不需要进行系统的指导。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语言的敏感性会逐渐削弱,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学习都会变得困难。早期浸入式能够借助儿童特有的认知能力来掌握语言,从而使第二语言的学习更为容易。第二,儿童掌握第二语言的最佳途径是习得。浸入式是语言习得理论的创造性体现,是语言输入学说和语言假设学说的结合。习得是一种自然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觉察不到的学习过程。像小孩习得母语一样,学习者在有意义的交际中,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使用,自然获得运用语言的能力。浸入式教学正是抓住了儿童对语言天生的敏感,指导性地挖掘和发挥儿童语言潜能,从而使儿童以事半功倍的效率掌握第二语言。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坚持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正确的教育观念相结合,以儿童为主体,从兴趣入手,以活动为主,摈弃了传统的灌输和被动记忆方式,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该项实验研究虽然是八年工程(从幼儿园中班至小学六年级,即从4岁到12岁),但在这两年多的实验过程中,已经看到了明显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英语浸入式教学使儿童以惊人的速度轻松愉快地发展第二语言。
由于采用浸入式教学,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始终贯穿于各类学科活动之中,儿童接触英语的机会大大增多,极大地促进了儿童对英语的习得。浸入式英语教学注重创设和丰富语言环境,这种教学方式使实验班儿童每周约15个学时处于英语环境之中,每天至少接触英语词汇300~500个,英语句型20~40个。儿童在这种D环境中有意无意地进行语言习得,实验班儿童通过英语环境及其l活动所习得的比教师正式教会的词语要多5~6倍。在实验开始的第一个月,儿童是在猜教师说什么,第二个月就开始模仿老师E的发音和句子,第三个月已不满足听说单词,对完整句和连贯的交流用语的需求增加,交流的愿望日益强烈,在课堂上经常用英语做出积极的反应。实验一年多以后,实验班儿童的积极英语词汇达400多个,消极词汇600多个,共计1000多个;这些英语词汇几乎涉及了儿童日常活动所接触的所有方面,包括认识自身和周围的人,认识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如颜色、形状、动物、花草树木、日5月星辰、四季、方位、饮食、起居生活等。中期评估结果表明:实验班儿童的英语能力要明显高于对照班儿童,在音素定位和韵脚测验中均有显着差异(P<0.028,P<0.03)。浸入式教学完全抛开了母语,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均用英语进行,使儿童减少了对母语的依赖,直接用英语去反应,从而使英语学习与应用的过程紧密联系,促进了儿童英语思维能力的形成。陕西师大附小的英语老师做了一个小实验,把同一个英语故事讲给一年级实验班的儿童和五年级的学生听,结果,实验班的学生直接听懂了故事大意,而五年级的学生要等老师翻译后才能明白。
(2)英语浸入式教学没有使儿童的母语学习和学科知识的掌握受到影响。
由于儿童在极其不熟悉的语言环境中接受多种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各种各样的辅助教学形式,如实物、图片、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等。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教学、活动教学,并配合以表情、动作、体态语言等。总之,儿童在教学中被丰富有趣的教学形式和内容所吸引,参与活动的热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学习过程就会成为儿童积极主动发现知识的过程,因此,英语浸入式教学并没有影响儿童的汉语学习和学科知识的掌握,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有所促进。从小学学期考评来看,大多数实验班的语文、数学平均成绩名列全年级第一,美术、音乐、体育等各项技能发展良好。从实验幼儿园期末对儿童进行的综合考评的结果来看,实验班儿童的母语语言能力。动作能力、生活能力、基本知识、行为习惯、探索和表现能力等各项指标均高于其它同龄儿童。
(3)英语浸入式教学促进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加拿大在浸入式条件下学习第二语言的儿童一样,实验班的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逐步建立第二语言符号系统,而且还要在两种符号系统之间行频繁而迅速的语言转换,两种语言信息系统的反复交替刺激有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同时,浸入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儿童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式,积极启发和诱导学生探索知识,这些要求的实施也使儿童的智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在后测中,与对照班相比,测查人员普遍感到实验班儿童反应快,思维敏捷,理解力强,聪明,富有创造性。英语浸入式教学所依据的语言习得原理,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和单向传递方式,变“教师中心”为“儿童中心”,要求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积极投入,主动参与,要求学习过程本身能够使儿童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内在的动机。这样,在浸入式教学中,学习的主体与第二语言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就具有了重要的发展含义,除了智力发展之外,对个性的发展也尤为重要。我们发现,实验班的儿童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大胆,个性发展良好,判断能力,动手、动脑能力都远远超过对照班。我们在一工厂幼儿园还发现,实验班儿童的平均身高和体重都明显高于对照班。这说明,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中,不仅儿童的智力得到了开发,个性得到了发展,而且身体也得到了健康成长。
目前,英语浸入式教学实验仍在进展之中,实验的范围不断有地域性的扩大。我们预言,将会有一个令人欣喜的结果呈现给社会,为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模式。我们欣慰,这一教学实验已经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的关注和支持(此研究已被正式列入“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1999年度专项任务项目”、“教育部聘请外国专家重点项目”)。我们希望,这一比较教育微观研究的硕果和中家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能为丰富我国外语教育研究、促进外语教学改革,以及更多更好地进行双语人才早期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自《中外第二语言浸入式教学研究》主编:强

⑵ 什么是语文教学

真正的语文教学就是把“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作为根本任务的课堂;真正的语文教学就是紧扣文本、稳扎稳打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教学。

换言之,也就是“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返朴归真,自然天成,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它本应是少急切多从容的,是少外表多内涵的。

语文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语文》也是中国的学校等教育机构开设的一门主要学科,中国语文教科书一般讲授的是中国通用语言文字(即汉语文)。

语文学是偏重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和文字的学科总称,一般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等。中国由于古代文献丰富,文字比较特殊,语文比较发达,广义的语文也应该包括语言学,也就是语言学和文字学的总称,但由于国际学术分科中语言学是一大类,所以反而是语文学从属于语言学,成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⑶ 求一篇人教版(老版)小学语文课文,大概讲述的是一个国家被侵略了,然后学生们上最后一节课的。

圆明园的毁灭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是教学的重点。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2.词句解析。

不可估量:“估量”是推算、计算的意思。“不可估量”是说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计算。

众星拱月:圆明园的主园有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除三园外,还有许多小园。“拱”,环绕。“众星拱月”,无数星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许多小园……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描绘出了圆明园的总体格局。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玲珑剔透:“玲珑”,精致灵巧;“剔透”,剔除多余的部分,使透空明晰。“玲珑剔透”,形容器物小巧玲珑,精致奇妙。

西洋景观:“西洋”,泛指欧、美各国。在长春园内,有一个景点叫“西洋楼”。这是一座西式宫殿建筑,石柱的柱头柱身皆仿罗马式,庭院中的松柏灌木模拟欧洲几何图案修剪,围墙和道路铺装以及石雕陈设等也都是西洋式。文中“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一句所说的“西洋景观”指的就是“西洋楼”。这座西式宫殿建筑,占地面积达100多亩。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本文对圆明园当年辉煌景观的介绍语言简洁,内涵丰富。因为当年的景观都已不复存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凭借插图,也可以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教师还可紧扣语言文字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相关链接中的内容可供参考。文后的“选作题”可在学完课文后布置,再结合“展示台”交流展示。如果有条件,可以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

2.介绍“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第二至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探究要有个主题,可找出文章中三个高度评价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的句子——“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抓住关键词语“举世闻名、博物馆、艺术馆、瑰宝、精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人们给圆明园这么高的评价?”在讨论中明确作者是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文物的珍贵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的。

教学第二自然段,可出示圆明园的平面图,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出三园及周围的小园,弄清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小园的分布情况,进而理解“众星拱月”的意思,分辨哪是“月”,哪是“星”。第三自然段的“中外风景名胜”“幻想的境界”概括说明了圆明园的建筑及景观。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园内的景观分为哪几类,可用填空、引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概括,从而体会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的含义。圆明园的瑰丽毕竟已成为过去,单凭读文要学生在脑海里形成生动的形象是比较困难的,教学时可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这样既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资料理解重点、难点的能力。有条件的班级亦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引导他们把最感兴趣的景观想象具体,并说一说。如,“我仿佛来到了风光秀丽的田野山乡,看到了稻浪滚滚,听到了潺潺流水声,闻到了稻花飘香……”文中提到的景点,要注意唤起学生的学习经历与生活体验,如,有的景观在过去的学习或搜集资料中有所了解,也许有的学生亲自游览过,这都是可以利用的课堂教学资源,要注意发掘,从而促进学生的感悟、理解。

3.教学“毁灭”这一自然段,要利用好课后思考题。可采用换词、删词法,如,把“闯进”换成“进入”,把“凡是、统统、实在、任意、连”等词语删去,通过朗读、比较、讨论,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有条件的可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直观感受侵略者的残暴与野蛮。也可在读文的基础上,组织说话练习:“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最想说些什么?”进而组织讨论: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用较大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感悟本文的写作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果学生提出为什么圆明园会被侵略者烧毁,可适机渗透近现代史教育,让学生了解当时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和无能,进一步布置学生搜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中国所蒙受的耻辱,了解当今祖国的强大,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可把本文的学习与习作中写读后感的要求结合起来,习作内容及早知晓,范文及早阅读,把课文感悟与习作准备联系起来。

4.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情激情,以读激情,以景激情,以史实激情,特别是要重视以读激情。第二至四自然段朗读时应体现欣赏、赞美、自豪之情,语气自然、从容,语速宜缓,娓娓道来,通过品读、引读、想象读,把学生带入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之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情感起了变化,带着历史的悲愤,朗读时应体现痛惜、仇恨之情,声调可提高,“闯进、统统、凡是、任意”等关键词要读重音。

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要在感悟、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并讲求一定的方法。如,第三自然段可用填空法、引读法,边背边想象;第四自然段抓住“总—分—总”段式特点进行背诵。

5.本课有14个生字要求会写。要注意“统”的右边与“流”的右边不一样,不要多写一竖,可采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加以辨析。要指导写好“剔”、“瑶”、“侵”、“瑰”等字形较复杂的生字。

四、教学案例

课堂实录片段一:

自主阅读,交流初读感受

师:听说课前大家已经看过两遍课文了,有看三遍的吗?

生:我。(三五个学生举手)

师:好,请放下手。有超过他们的吗?(一生举手回答说“四遍”)你看了四遍,很好。看一遍两遍就不错了,看四遍更不得了。这叫自觉地学习。请同学们把右手抬起来,咱们一起写课题好不好?(边板书边指导。学生书空)圆,写得潇洒一点;的,上齐下不齐;毁,注意笔顺;灭,上面一横长一点。请大家读一读。(生齐读课题)

师:大家打开书本把课文读一遍。读书要学会做记号,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还有不懂的地方都可做记号。(教师巡视)我发现大多数同学把第三段画下来了,我知道你们为什么画这一段。(继续巡视)对,加上批注,为什么画这一段,写一写你的理解和体会,这才叫会读书。

师:默读完的同学请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更好。自己试一试。(教师巡回指导)

师:把书放下。读了两遍课文,我发现每位同学脸上的表情与刚上课时完全不一样了,你们把读了这篇课文的感情统统写在自己的脸上了。现在我问大家,你读了这篇课文,心里是什么滋味?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是无耻的强盗!

生:我痛恨英法联军!

师:他读出一个“英法联军无耻”,他读出一个“痛恨”。

生:我觉得英法联军简直毫无人性!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我恨英法联军,也恨清政府。

生:对圆明园的毁灭我很难过,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

(选自《小学语文教师》增刊“于永正语文教育教学艺术”专辑)

课堂实录片段二:

激发情感,走进学生精神生活

师:现在,让我们假设一下历史,回到一百多年前做一次小小的体验。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皇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家管理的大臣,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

面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请自己选择一个角色静静想一想,一会儿请你实话实说。(学生讲其中的一个角色的时候,老师紧紧围绕这个角色进行讨论,讨论完了再讲下一个角色。)

生:我是当时的皇帝,但我没有兵权,我的兵权掌握在老佛爷慈禧的手中。我会号召所有的百姓团结起来,即使用长矛、弓箭,也能对付洋枪洋炮。只要团结,就有希望。

师:虽然你的皇权掌握在慈禧手中,但你善于发动群众——了不起的皇帝。

生:假如我是皇帝,我不会造圆明园,我会把所有的钱用作军费。当英法联军入侵时,我会派出军队与他们战斗。

生:如果我是朝中大臣,我会给皇帝建议,派人去留洋,学成归来后制造自己的枪炮。

生:我是北京城的一位老百姓,我会动员号召其他百姓团结起来与敌人抵抗。

生:假如我是士兵,我会和他们血战到底。即使我牺牲了,我的身体也要倒在圆明园里成为敌人的绊脚石!

师:给自己掌声,为自己喝彩。(生鼓掌)但遗憾的是,历史不能假设。请读下面的几个小资料(小黑板出示)——

生:圆明园是皇帝享用的。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等仓皇逃跑了。

生: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军阀混战时期,一些军阀又进行洗劫,圆明园最后只剩几块残垣断壁。

师:当我们的思维视角停留在一个方面的时候,我们的思考就会停止。刚才的体验只是让我们正视一下历史。读了上面的小资料,现在,再读“圆明园”这三个字的时候,难道你心中仅仅是自豪和愤怒吗?

生:说不出来的滋味。

生:我悲愤!很难过。

师:我看到同学们的表情很复杂,正如刚才同学说的,心中的滋味复杂了。学习一篇课文,最重要的是打开思路、学会思考。

现在就要离开圆明园。那么,请闭上眼睛,课前你眼前出现的是废墟,是火焰,那么,现在,你的心中,圆明园仅仅是废墟、是火焰吗?圆明园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圆明园是我们的耻辱。

生:我认为是中国人民的警示牌……

师: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可是我们思考的脚步不能停止。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会被几千个强盗杀到京城?圆明园烧掉的究竟是什么?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也许,今天的学习只是给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希望大家从这扇门出发,主动搜集与整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选自《小学语文教师》2004年第11期窦桂梅“《圆明园

的毁灭》课堂教学实录”,选入时有删节)

五、相关链接

圆明园 位于北京西北郊。原为清代的皇家御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清干隆九年(1744)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全园占地5 200余亩,方圆20多华里。全园建筑总面积超过故宫。人们习惯上所称的圆明园,实际上是圆明、长春、绮春(后改名“万春”)三园的总称,占地甚广。圆明园系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在山环水绕之中,分布着145处景观,有些景观的命名,直接以水为主题。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庐山的“西峰秀色”,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仿瞻园的“茹园”,仿孤山放鹤亭的“招鹤蹬”等等,汇集了天下胜景和名园精华。在圆明园的鼎盛时期,这里既是具有空前规模的皇家园林,又是清代皇帝发号施令、行使权力的统治中心。从康熙到咸丰,6个皇帝每年总有三四个月在此居住,并处理政务和进行各种政治活动。当年的大宫门两旁,曾设置了内阁、六部、军机处等中央政府部门的办公处。在西北面的一片废墟残迹中,仍能寻找到几组规模宏大的宫殿遗址。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举行盛大宴会的“九洲清宴”、供奉历代清帝影像和祭祀用的“安佑宫”和藏书楼“文源阁”等等。

在建筑艺术上,圆明园还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长春园的北端,原建有一组园林化的欧洲式宫苑,其中有座“西洋楼”,由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等外国专家设计,创建于清干隆12年至24年(1747—1759),建筑用料大量是精雕细刻的石材,主要景区装置了多种形式的水池和机关喷泉。园路铺饰、绿篱修剪,以及围墙、石雕、铜像等都具有西方特色,但楼顶却铺上了中国特有的琉璃瓦,墙壁上镶嵌着琉璃砖,同时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迭石技术和砖雕工艺。这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处兼有东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群。园内还收藏了极为丰富的举国珍宝、稀世文物,堪称是东方文化艺术宝库。

圆明园被誉为“万园之园”,艺术价值极高。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宝11天,并纵火焚毁三天三夜。1983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集资修整,万春园、福海、万花阵(欧式迷宫)等逐步恢复,定名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拓展阅读

虎门销烟

1839年6月3日,天刚蒙蒙亮,广州城就沸腾起来了。城门旁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们纷纷前来围观。有的人大声宣读着:“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皇上御旨,于6月3日在虎门滩将收缴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瞻……”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盈盈地捋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呀!”

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地舞着狮子和龙灯;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挂挂鞭炮,劈里啪啦,震耳欲聋。浩浩荡荡的人流,向虎门滩涌去。

前往虎门滩的群众,经过英国洋馆。那里,过去英国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可今天,洋馆却死一般寂静,几个在窗口向外探望的英国商人,见人海如潮,喊声震天,吓得赶忙把头缩了回去。

虎门离广州城约有一百多里地,人们冒着6月的骄阳,经过长途跋涉,前来观看。虎门海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15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子前面有一个涵洞,直通大海,后面有一个水沟,往里灌水。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林则徐、邓廷桢、关天培等文武官员,在高台上监督销烟。

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包包海盐倒入池内,再把烟土切成四瓣扔进水里。等烟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不一会儿,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围观的群众欢呼跳跃。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

许多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天动地的场面,都非常震惊,便恭恭敬敬地走到林则徐的台前,摘下帽子,躬身弯腰,表示敬畏。林则徐浩然正气地对他们说:“现在你们都看到了,天朝严令禁烟。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转告各国商人,从此要专做正当生意,千万不要违犯天朝禁令。走私鸦片,自投罗网。”商人们洗耳恭听,连声称是。

两万多箱鸦片,23天才全部销毁。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⑷ 语文到底教什么,语文到底怎么教 吴忠豪

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
现代中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教学形态就是教师带着学生一篇一篇讲读课文。语文课的主要活动是阅读课文,严格意义上说是听教师分析讲读课文。然而,讲读课文效率不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指责,因此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讲读课文的有效性。其实发达国家母语课程并不采用“讲读课文”的方式,许多国家的母语课程是以学语言为主。比如美国和法国等国家母语课程的主体是英语课、法语课,主要是学习语言知识的运用以及训练表达能力。当然,他们也开设阅读课、文学课,但是阅读课也不是讲课文,而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据了解,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阅读课就是让学生到阅览室里读书。日本国语教材每学期只有3~4篇课文,国语课60%以上时间用于听说、写作和语言知识学习。观照发达国家的语文课程,我们发现“讲读课文”其实不是语文教育唯一的形态,更不是最佳形态。因此,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应该跳出讲读课文的思维定式,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探索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的“高投入、低产出”的被动局面。
语文课应该用课文学语文
现在,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文内容”和“教学内容”两个不同的概念。什么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就是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要素。语文教材中一篇篇课文给出的是“课文内容”,然而它们只是学习语文的例子。用这篇课文教学什么语文知识,学习哪些方法,训练何种语文技能,需要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自行选择并确定。这就给语文老师带来极大的困难,并且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内容选择的混乱。当下很多老师就是把课文内容误当成语文教学内容,因此语文课上完,学生留下的印象多是课文内容的痕迹,而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痕迹。
其实,除了少量的古诗词等流传千古的经典篇目,语文课本中的绝大部分课文内容基本不属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指学生学习语文必须掌握的、可以终身受用的语文知识、语文方法和语文技能。这些知识、方法和技能是相对稳定的、不可替代的。
为什么课文内容不等于语文教学内容?因为课文内容是可替代的。我们可以用这一篇课文教这些语文知识、方法,也可以换一篇课文来教。在课堂教学中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文本内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上,这样的语文往往就没有语文味。上《月光曲》就讨论月光曲是怎么谱成的;上《鸟的天堂》就讨论鸟的天堂有什么特点,为什么称之为“鸟的天堂”;上《蝙蝠和雷达》就讨论科学家是怎么发现蝙蝠探路的秘密、蝙蝠和雷达有什么关系,等等。这就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思品课、科学课,这样的课怎么会有语文味呢?
造成“课文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混淆的原因,从语文课程内部分析,一是由于这门学科综合性特点所致。语文课程不仅承担着培养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任务,还承担着思想品德、情感审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诸多任务。因此,课文中所包含的思想道德等价值观教育内容也是语文教学内容,教师须处理好这两项任务的关系。二是语文教材没有明确给定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凭经验选择。这使得部分教师直接将课文内容当成教学内容。从课程外部分析,是因为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语文课程片面强调思想道德教育任务,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放到了极不恰当的位置。其直接后果是异化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干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阅读全文

与小学语文法语教学方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研究光路可逆时用到的是什么方法 浏览:851
车厘子治疗鼻炎的方法 浏览:798
怎么自酿青葡萄酒的方法 浏览:742
简便电脑使用方法 浏览:125
定量定向的研究方法 浏览:701
拯救者电脑设置u盘启动方法 浏览:391
研究方法有影视鉴赏法 浏览:72
用快捷键恢复出厂设置在哪里设置方法 浏览:50
形体分析法和其他识图方法 浏览:421
简单的内功修炼方法 浏览:691
生态酒鉴别方法 浏览:422
竞猜答案的方法和技巧 浏览:855
冠心病中医治疗方法养生堂 浏览:14
59乘以49哪种方法更简便 浏览:403
常用的去鱼腥的方法 浏览:72
腰肌腱炎锻炼方法 浏览:406
手机胶刀修复方法 浏览:938
有什么可以使人快速醒酒的方法 浏览:323
甲状腺超声检测方法 浏览:386
敦煌壁画风化解决方法 浏览: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