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程序有哪些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大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选题、分组、选出课题组长、选指导教师、进行小组分工、设计研究方案,即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执行阶段,按小组分工收集资料。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第一阶段:
(一)选题五个原则
1.进取性丛态竖原则 选题要有正确的出发点,要从有利于今后学习出发,要不怕困难、要有勇气、要有进取心。
2.科学性原则 选择课题必须要有事实根据或理论根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事物发展规律。
3.需要性原则 选题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今后教育科学自身发展趋势的需要。
4.创造性原则 选题要新颖、独特,有“奇和巧”的设想,有的课题虽然别人已研究过,但只要方法创新,研究角度不同,也可以成为一个成功课题。
5.可行性原则 选题要具备主客观条件,以保证课题顺利地进行,高质量的完成任务。
(二)选题的程序
1.初选初步选出课题,这是选择课题的第一步。初选的途径不一,可以是学校指定的课题,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己发现的新课题。
2.初探初选课题后就要对课题进行初步探索。通过查阅文献,了解此领域以往研究的历史、现状,写出此领域研究的综述报告;分析课题的价值,必要性;研究课题的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等。
3.具体化将研究课题分解为有待研究的较小的具体问题,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4.撰写选题报告选题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提出课题,立题根据,理论假设,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掌握的资料。本课题的性质、意义、新颖性、科学性 、先进性及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的方案,总体时间安排与进度,可遇到的问题与解决的方法。
(三)选题的方法
1.从社会热点、学科热点问题中选题。
2.从学习中遇到的“反常”现象中选题。
3.从学术观点的争论中提出新的课题。
4.从学科分化、交叉学科中发现新的课题。如环境科学。
5.来源于实践,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从学习实践中选出课题。
(四)查阅文献资料
查阅文献资料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它伴随着研究学习的全过程。选出课题后只有深入查阅资料,才能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
1.查阅文献目的: 了解该课题研究领域的全貌;了解该课题的内涵和外延;明确研究课题的依据;明确研究课题的理论建构。
2.获得资料的途径:专访相关领域的专家、教师和工作人员;搜索网上资料;查阅书籍、报刊、杂志、学术报告等。
(五)选择研究的类型
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系统的定期研究;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类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并加以比较。
1.个人研究与小组研究 。
2.常规研究与采取现代化手段研究:渗大
3.常规研究有观察事物、问卷调查、测验、专题访问、实地测量方式等;采取现代化手段研究有录音、录象、照像、电子计算机等设备进行研究。
(六)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很多,主要有三大类,收集资料类,定性分析类,定量分析类。
1.收集资料类包括:观察法、实验法、临床法、行动研究法、调查访问法、问卷法等。
2.定性分析法包括:经验总结法、历史法、文献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
3.定量分析法是指:统计分析法。
第二阶段:
(一)执行阶段的任务 按照已经拟定好的研究方案,对被试进行观察、施测,以收集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事实材料或数据,这就是执行研究阶段的任务。
(二)执行阶段的要求 严格按要求选被试,严格执行指导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有目的记录。
(三)考虑执行阶段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
第三阶段:
(一)整理资料 将研究主导方向资料系统化;确保收集的资料具有可靠性;保证形成典型性资料。
(二)分析结果 结果分析有两种方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
(三)写研究报告 将收集到大量的原始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对结果进行定量、定性分析,透过现象揭示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规律,最终将研究成果撰写成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杨丽珠主编《闭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7年10月。
2赵凤飞主编《选择教育研究与探索》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3年9月
‘贰’ 四年级上册美术2,3,课
小学美术教案四年级上册:02课花手帕
[分析]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在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百花园中,有一朵艳丽的奇葩,它就是历史悠久的染色工艺——染缬。染缬,是唐代最为发达的一个印染品种,为了创造多种艺术特色,产生多种艺术效果,古代民间艺人发明了许多印染方法。从制作方法上古代印染工艺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绞缬(今称为扎染)、蜡缬(今称为蜡染)、夹缬(今已失传)。印染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本课的设计汲取了染缬这一民间艺术的营养,并将其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巧用身边易取之材料,仿民间艺术染制一方手帕。
本课将学习任务分为两个活动。
“活动一”的设置以吸水性较强的纸为媒材,凭借折叠构成的原理,利用纸纤维的吸水性能和渗透作用,从而形成既有一定格律和节奏,又色彩鲜艳、变化生动活泼,呈现四方连续纹样的一方纸手帕。教材中呈现了纸手帕的制作基本过程和方法:1.折。将方形生宣纸或皱纹纸试着用不同的方法折叠,如田字格、米字格(主要的方法)、辐射状、折扇形折叠法、任意折叠、揉纸团法等。2.造型设计。学生随意染制一两幅纸手帕后引导学生分析制作要领:色彩不宜过多,3—5种即可;角、边、中心等位置上的染色可决定图案的形成等。3.染制。染制分浸染和点染两种,还可运用撞水法,即用清水点已经染了色的地方,用水将色挤向四方,从而显出淡色斑痕……4.干后打开,呈现作品。教材中呈现的几幅纸手帕作品,在折法、染法、色彩搭配等方面均有其独到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欣赏分析。
“活动二”的设置即制作扎染作品。工场扎染比课堂要复杂得多,一般要经过染前处理一捆扎布料一浸水一染色一冲洗晾干一熨平完成等工艺程序,色料的配置需用专门的印染色料,并加入食盐等,使染色后不褪色。而教材中呈现的扎染只需要三个大的制作过程:1.把白布进行捆扎。2.将捆扎的白布放入色料中浸染。3.松开捆扎的绳线把染了色的布展开,就可以见到深色底浅白色的花纹,清新雅致,令人喜爱。扎染的图案,其花纹有着鲜明的特色,呈现出特有的艺术效果,由于扎结的外力作用,使得布料染色不匀,染出的色晕和肌理被看作扎染的“灵魂”.其自然而朦胧的美,含有抽象的成分,恰好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教材中提供了学生学习的范例,其中包含了多色扎染和单色扎染。多色扎染作为欣赏可向学生作介绍.重点在单色扎染的制作方法和步骤上,特别是扎的方法,如捆扎、夹扎、缝扎、包扎等手法的运用。
学习屋中对染缬工艺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并提供了一幅蜡染作品作为课题的延续和发展。有兴趣的学生和老师也可以在此做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二、教学目标◆了解染缬工艺的特点和历史,以及图案的基本知识。◆掌握染缬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色彩的变化与韵味。◆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三、教学思路
本课目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要使用纸材和布料、水性颜料以及绳线等媒材进行实践操作,根据材料的特点,要能有针对性地、合理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加工制作,感受和理解印染工艺的美感、功用和社会人文价值。
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本课围绕一个“染”字,设计了两个相关的学习活动:一是运用纸材染手帕;一是运用布料染手帕。同是柒手帕,染料相同:水溶性染料,如彩色墨水、水粉或水彩颜料掺水稀释、书写用红或蓝墨水均可。材质不同,涉及到的染制程序、方法发生变化:纸材先折后染;布料先扎后染。教师在进行教学处理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活动,将学生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并保持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和趣味性。
活动一的教学安排可考虑:欣赏感受——方法指导——观察分析——自主表现——评析交流。教师以开门见山的方式导入课题,先出示一些课前制作好的花手帕,从欣赏角度直入课题,以花手帕绚丽的色彩、奇特的纹样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学习和创作表现的欲望。然后教师对制作浸染纸手帕的方法步骤作总结,并当场示范。接下来教师出示浸染纸手帕不同形式的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浸染时要注意的事项(色不宜过多、过杂、过散;浸染要到位;折叠方式要有变化等)。
活动二的教学安排可考虑:尝试表现——方法指导——创作表现——评析交流。纸材染前可先折,布料染前可做怎样的处理呢?学生尝试将布料进行染前处理后,教师可选择一松一紧、扎法相同地进行染色实验,明了扎结松紧对纹样的影响,然后出示使用不同扎法染出的纹样,引导学生在扎法上做文章,以期染出各具特色的扎染手帕来。
两个活动的作业展评可采用悬挂式,建议采用互评和自评相结合,让学生积极地谈谈制作过程中的感受、体会与情绪。四、教学选择
扎染花手帕的布料以棉布为佳,麻布、丝绸以及包装布、细帆布、人造棉等也可以选择。如果没有新的布料,将旧的浅色衣物裁剪后也可以染制花手帕。
本课中的两个活动设置建立在民间手工艺的基础之上,如果本地区有此类手工艺,教师可以将教材做进一步的教学处理,作为课程开发,形成地区特色。如根据蜡染的制作要领,将热蜡滴在浅色布料上,染制仿蜡染手帕等。
活动一的教学安排也可考虑先让学生分小组动手实践,师生共同就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协助者与组织者,帮助学生自主尝试、体验、探索,并引导学生总结动手制作的经验。教师还可以提供学生学习卡,记录学生小组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收获。如:
我们的小组成员
我们遇到的问题
我们解决的方法
我们作品的特点
……
活动二的教学安排也可考虑课前让学生从书籍、网站等媒介中收集有关扎染的信息和资料,课堂中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同学介绍扎染的一些相关知识。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更自信、更积极。五、教学建议
为了减少颜料的耗费,以及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开展合作学习。
教师示范制作手帕时应当及时展开让学生看纹样的整体效果,在学生“啧啧”称奇的赞叹声中激发学生动手的欲望。但纸吸水后十分脆弱,稍不小心就会揭破,前功尽弃,教师可以用吸水性强的纸或其他材料将水分基本吸干,再小心翼翼地展开即可。同时也可教会学生同样的处理方式。
本课建议两课时完成,课前应督促学生准备好各种必备材料,还可以带好塑料袋或竹筷,教学中应注意整洁、卫生。六、教学资料
染制纸手帕的要点:
1.注意画面色彩的控制,应以一种颜色为主,色度要有深浅的变化。
2.染色时要注意时间的控制,浸在彩色水中的时间长则吸色多,染色的面积大,反之则小。
扎的方法与纹样对比欣赏:
1.将布呈长条形抓成一束,用棉线干手握处开始环绕,此时需紧密的绕紧,绕的宽度越大,染制完留白处越大,完成后,将纸头打结固定,即可施入染料中。
2.将布抓起一小角后,用绳线或橡皮筋捆绑,每一小角都会成为染后的一个小圈,数量、大小皆可自行选择。
3.在布的四角直接打结,不使用绳线,染制完成的图案有一种晕染的效果。
4.将布从中心抓起一小角后,用绳线或橡皮筋绑出一个个环结。捆绑的圈数越多,染好后的图案也会越丰富。
折叠的方法有很多种,除了田字格、米字格以外,还可以呈辐射状、扇形折叠,以及任意折、揉纸团等。
扎染纹样在生活中也有广泛的运用,如:扎染服饰、扎染壁挂等。
[教案]何娟老师的教案
课目
第2课花手帕(一)
年级
4年级上册
执教
何娟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媒体运用
欣赏感量
l教师出示浸染纸手帕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提问:它们与我们甲时用的手帕有什么不同?它有何特点?(图形的对称美、色彩的浸润美)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学习制作一方浸染纸手帕。
3.板书课题:花手帕(一)纸手帕
实物
方法指导
1.请一名学生上台将折叠好的宣纸随意染上不同的颜色。提问:通过观察,你能说说制作纸手帕需要哪些步骤吗?(小结板书:折纸,染纸)
2.折法启示:
①教师提问:你能折出不同形状来吗?
②学生尝试后,教师小结:田字格、米字格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以稍有变化。折出的形状影响到染的纹样的形成,辐射状、折扇形折叠法、任意折叠、揉纸团法等也可以尝试。
3.染法示范:
①教师示范:点染、漫染纸张,展开形成纹样。
②师生共同分析、小结染制纸手帕的要点:
A.注意画面色彩的控制,应以一种颜色为主,色度要有深浅的变化。
B.染色时要注意时间的控制,浸在彩色水中的时间长则吸色多、染色的面积大,反之则少、染色的面积小。
4.教师示范打开作品,进行展示。提示:纸吸水后十分脆弱,稍不小心就会揭破,前功尽弃,可以用吸水性强的纸或其他材料将水分基本吸干,再小心翼翼地展开.
视频展示台
CAI呈现折法图示
视频展示台
视频展示台
观察分析
1.欣赏纸手帕作品(优劣对比)。提问:你喜欢哪块纸手帕?
为什么?
2.学生开书欣赏书中作品。
CAI呈现纸手帕作品
教材
自主表现
I.学生分小组动手制作纸手帕,将作业纸采用不同的方法折叠,然后在彩色水中浸染或点染,制作2._4块美丽奇特的纸手帕。
2.教师随堂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提请注意,浸染得好的应叫学生适可而止。
音乐
浮析交流
I.将学生作品张贴展示。
2.提问:
①你最喜欢哪一块?说说你的理由?
②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实物
尝试表现
1.欣赏上节课优秀作业,回顾基本制作方法和步骤。
2.导人新课,提问引导思考:制作纸手帕染前要先折。那么,制作布手帕在染前,你准备将布料做怎样的处理?
3.学生讨论、尝试。
4.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仿效民间艺人的手法,制作扎染手帕。
5.板书课题:花手帕(二)布手帕
实物
方法指导
1.观看短片,了解民间扎染的发展、制作过程、方法,以及民间扎染作品欣赏,画面配讲:
①扎染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印染工艺之一,主要盛产于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其制作方法是把布料用绳线捆扎后,再用染料煮染。凡是扎了的部分染料进不去,这样就保留了布料原有颜色的面貌而形成图案,因此叫扎染。
②在机器印染术出现之前,人们的服饰花纹、家居用品等就是用这种手工工艺制作而成,至今在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扎染作坊,如湘西凤凰、云南大理、贵州等。
③扎染作品色彩朴实、自然、大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味。
2.教师模拟民间扎染作坊师傅的身份,示范、讲解课堂制作扎染花手帕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①捆扎布料。
②浸染布料。
③展开呈现。
录像
CAI呈现扎染作坊背景.
视频展示台:
观察分析
1.将扎法图示和染出的图案两两对比欣赏,从中明了制作扎染手帕的关键所在:扎的方法、位置、松紧等直接影响扎染纹样的样式,扎、染前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先进行设计。
2.学生开书欣赏书中作品。
CAI呈现
教材
创作表现
1.学生动手制作扎染手帕。
2.教师随堂巡视指导。
音乐
评析交流
1.将学生的扎染作品悬挂在教师课前牵扯的铁丝或绳线上,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2.提问:
①你是如何做出扎染手帕的?有小窍门吗?
②你最喜欢哪一块?说说你的理由。
③再给你一块白布,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制作成花手帕?
实物
[教案]东晖小学卢璨老师《花手帕》说课稿
说课者:卢璨东晖小学
老师们: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湘版美术教材第七册第2课《花手帕》。我今天的说课将采用“五说”的说课模式。即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课后反思。理论根据将贯穿在以上流程中。
一、说教材
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百花齐放,其中历史悠久的“染缬”就是奇葩之一,是唐代最为发达的一个印染品种,印染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本课的设计汲取了染缬这一民间艺术的营养,并将其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巧用身边易取之材料,仿民间艺术染制一方手帕。本课将学习任务分为两个活动。我所授的内容为活动一——染制纸手帕。
“活动一”即以吸水性较强的纸为媒材,凭借折叠构成的原理,利用纸纤维的吸水性能和渗透作用,从而形成既有一定格律和节奏,又色彩鲜艳、变化生动活泼,呈现不同纹样的一方纸手帕。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花手帕》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要使用纸材和水性颜料等媒材进行实践操作,根据材料的特点,要能有针对性地、合理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加工制作,感受和理解印染工艺的美感、功用和社会人文价值。因而在备课上我结合课改提出的“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关注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的要求以“快乐求知”为目标,打破原有的单纯讲授示范的教学模式,力求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平等、合作、竞争”的课堂教学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真正体验到求知的快乐。
教学目标:我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对教材的理解制订了以下教目标。
认知领域:了解染缬工艺的特点和历史,以及图案的基本知识。
操作领域:掌握染制纸手帕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色彩及图案的变化与韵味。
情感领域: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是:启发多种折叠方法,染制出色彩图案美丽的纸手帕。
教学难点是:折法多样,色彩搭配合理。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二、说教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活动,将学生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并保持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和趣味性。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基于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因此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欣赏感受——方法指导——观察分析——自主表现——评析交流。
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1.启发法2.演示法3.交流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性观认为:在优化的人文环境、心理环境中人会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因此我采用下面两种方法为主进行学法指导,在为学生创设尊重,平等,理解的人文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启发教给学生赏、做、评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思维真正获得解放的状态下自然会展开想象进入美术创作的境界。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前苏联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本课难点——折法多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找多种折叠纸巾的方法。
2、合作交流法
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目的是给学生之间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意见,分享彼此的经验,拓宽学生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验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促进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培养个性。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具体如下:
(一)欣赏感受
1、展示实物布手帕,引导学生欣赏感受纸手帕的特别之处
以前的布手帕是我们的常用物品,很少有人会仔细欣赏其图案美。现在取而代之的是用过之后就随手丢弃的白色纸巾。于是,我在教学一开始就展示了几块实物布手帕,而后又出示了用彩色水浸染出各种美丽图案的纸巾,纸手帕的艳丽花纹一下就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目光。正在他们诧异布手帕和这种手帕的不同之处时,我让几个孩子上台自己触摸两种手帕,感受材质上有何不同,通过体验学生说出了此手帕的材料是纸材。从贴近学生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激发学生也想亲自动手制作一方美丽“纸手帕”的强烈愿望。
2、引出本课课题——《花手帕》。
(二)方法指导
1、在让学生了解纸手帕的制作步骤有哪些时,我采用了与学生一起合作演示的方式:首先我很随意的拿出一张纸巾折叠了几下,请一位同学上台自行用彩水染制。通过很明显的分工,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折——染。
2、折法启示
1)将以前学过最基本的两种折法田字格和米字格通过课件直接展示,学生回顾并跟着课件的演示动手折叠。
2)折完基本折法后,提问学生:你能在这两种折法的基础上折出其它不同形状来吗?小组间同学进行折法演变的探讨和尝试。请代表上来演变不同的折法。
3)学生演示后,老师小结:在这两种基本折法的基础上稍加变化原来还可以折出这么多形状。课件展示老师演变基本折法后折的几种形状,如在田字格基础上演变出的“川字格”“州字格”“井字格”;在米字格基础上演变出的“双米字”“两端辐射”“中心辐射”等折法。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折法所产生的不同染形。
3、染法示范
1)老师用浸染、点染的方法示范染纸,让学生分析折叠后的纸巾哪些部位适合用浸染、哪些地方需要用到点染。并且观察浸染时间的长短对染色有何影响。
2)师生共同总结染制纸手帕的要点:
a、要注意色彩的控制,以一种颜色为主,与其它色彩要注意深浅的搭配;
b、染色时要注意时间控制,浸的时间长则吸色多,染色面积大,反之则吸色少,染色面积小。
(三)、观察分析
欣赏课件里纸手帕作品(优劣对比)。提问:你喜欢哪块纸手帕?为什么?
(四)、自主表现
1、学生分小组动手制作纸手帕,每人分别折叠出三张不同折法的纸巾,然后在彩色水中浸染或点染,制作三块美丽奇特的纸手帕。
2、教师随堂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提请注意,浸染得好的叫学生适可而止。
(五)、评析交流
1、将学生作品张贴展示。
2、提问:
1)你最喜欢哪一块?说说喜欢的理由?
2)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总结:灵巧的手加会创新的脑,平凡也能幻化出神奇。
五、课后反思
这节课按教材是推荐用生宣纸和皱纹纸染色完成,在准备前期可以说我是花了很多心思来尝试各种纸材的折叠染色效果,因为当我发现生宣纸在染色干透后色彩即会变暗哑;而皱纹纸吸水性较差,纸面不平整的缺点后。我就想用餐巾纸是不是会更合适。首先餐巾纸本身的意义就是手帕;再者学生身边随处可取,失败了还能自行反复尝试。在染制了范品之后,我就觉得效果非常好,彩水的鲜艳性在纸巾上丝毫没有减弱,而且吸水性恰到好处。因此在课堂上完成作业的效果也是很不错的。学生在展开纸手帕发现美丽得出乎他们意外时,我看见他们是异常兴奋的,在我总结全课话说到一半“我们只要有一双灵巧的手,一个善于创新的脑……”一个学生在下面脱口而出“我们就能将平凡幻化为神奇!”。学习的热情也在这种成就感中得到了极大的激励。
文章来源:《长沙市芙蓉区教学服务网》
太长了发不上去
第三课在http://www.5ykj.com/Health/meisu/25508.htm有图片的
这个图片就能发一张还是
您自己看吧。
‘叁’ 研究工作方法及程序
以研究区域成矿地质背景为目的的陆相火山岩区研究工作,应加强火山地层、火山构造、火山岩性岩相、火山岩建造及岩石构造组合的研究,合理划分火山地层、各级火山构造的类型及其组合方式,正确厘定火山岩岩性岩相类型,根据统一的火山岩建造分类命名原则,划分火山岩建造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区火山岩浆活动规律和时空展布特征,编制1:25万实际材料图和建造构造图中的火山岩部分、预测工作区火山岩性岩相构造图、省级1:50万大地构造相专题工作底图(火山岩)等。主要工作方法与程序如下。
(一)确定编图区边界及编图目的层
各类编图区边界的确定,应与火山成矿作用相关的火山岩目的层分布区、有明确规定的编图边界,以及成矿预测区的边界相一致。实际材料图、建造构造图按照1:25万国际分幅地形图确定其编图范围,省级:150万大地构造相专题工作底图(火山岩)按照各省(区)行政区边界确定编图范围,而作为预测工作区专题底图的火山岩性岩相构造图之编图范围,则由矿产预测组确定。
不同类型的图件,所选择的编图目的层不完全一致。火山岩性岩相构造图的编图目的层为与成矿作用有关的火山岩岩性岩相,如某些岩相厚度特别大,可分出流动单元、冷却单元或相带,则可将流动(或冷却)单元甚至相带作为编图单位。建造构造图的编图目的层为火山岩建造(岩石组合),而大地构造相专题工作底图(火山岩)的编图目的层则是可反映大地构造相类型的岩石构造组合。
(二)收集整理地质图和原始地质资料
编图所用的地质图和原始地质资料来源是1:5万、1:20万和1:25万等不同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以及相关专题研究取得的有关火山岩图件与资料。收集各类火山地层剖面资料,按统一格式填写剖面卡片;核对1:50万地质图及各省地层清理中的相关内容,确定编图区火山岩地层分区及所处的大地构造单元。
(三)确定编图思路与编图类型
编图思路是:进行火山构造-火山岩相-火山地层(旋回、岩性)一体化研究,将火山地层(时代与旋回、层序、岩性等)-火山岩相(火山产物的环境)-火山构造(火山活动产物的综合表现)三者在图上同时表现出来,以火山构造及区域性断裂构造为图面骨架,以火山岩性岩相表现火山岩地层的具体内容,恢复火山活动的地质过程。不同类型的火山构造、火山岩岩性岩相或建造(岩石组合)、构造岩浆岩带、岩石构造组合等,均分别以不同的图层形式表示。
编图类型有四类:①1:25万实际材料图(陆相火山岩);②1:25万建造构造图(陆相火山岩);③火山岩性岩相构造图,编图范围及比例尺由矿产预测组提供;④省级1:50万大地构造相专题工作底图(陆相火山岩)。
(四)陆相火山地层划分对比
陆相火山岩区地质编图,一般都应表达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火山岩地层划分与图面表达需注意以下几点:
1)采用本《技术要求》规定的地层分区方案(划分为大区、区、分区、小区四级),建立编图区火山岩岩石地层格架。
2)编图区陆相火山岩地层的划分,应在原各省(市、区)岩石地层清理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新完成的1:5万、1:25万区调填图及科研专题取得的岩石地层、年代地层、生物地层和磁性地层等的新资料新成果,进行火山岩多重地层划分研究,合理划分地层群(组、段),统一填图单位的命名,建立火山-沉积地层层序,并列出岩石地层单位划分沿革表(格式见表4-2-1)。
3)图面上采用地层单位(群、组、段)的代号与表示地质时代的颜色(国标中规定的色标)表示火山岩地层。
编图时应注意标志层的选择:
1)火山岩区往往存在区域性分布、横向稳定的沉积岩层,如底砾岩、古风化壳及冰积层,可作为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志层。
2)在破火山范围内,只要具有某些易识别的特殊层,均可作为地层的对比标志,如双峰式火山岩的玄武岩层、沉积夹层、火山碎屑流单元中的晶屑组合、特殊结构构造等。
3)在以熔岩为主的盾火山、泛流玄武岩区,可选择某些火山碎屑岩层、含火山弹的特殊层、具有风化剥蚀面的熔岩层和淬碎玄武岩层等作为标志层。
4)在安山岩或粗面安山岩区,还常利用具有某些斑晶矿物组合特征的安山岩层作为标志层。
(五)火山构造研究
按照本技术要求规定的火山构造分类命名方案(附录4-2-C火山构造分类标准与术语),确定编图区各级火山构造的类型、数量、时空展布范围及其相互关系。
火山构造的命名,为代表性地名+火山构造类型,例如:浙江省东南部的雁荡山为一典型的白垩纪破火山,由强烈的流纹质火山岩浆喷发形成,即命名为雁荡山破火山;不同级别与类型的火山构造有从属关系,则由级别高到级别低的火山构造予以说明,例如:浙江省天台县大岭口破火山位于天台火山构造洼地内,属于后者的次级火山构造,并形成了大岭口铅锌矿,则称之为天台火山构造洼地大岭口破火山。
一般而言,除部分新生代以来的火山构造以外,前新生代的火山构造大多经历了长期的风化剥蚀等,古火山地貌早已不复存在,因此需通过断裂构造、地层时空展布与产状、火山岩岩性岩相、相关侵入体的展布等,进行综合判别后才能恢复其形态与类型。
火山原生构造是确定火山构造的重要依据,常在遥感影像图上有明显的线型和环(弧)形反映,同时也表现为较明显的物化探异常。火山岩的岩性岩相特征也是研究火山构造的重要内容,例如,由空落相、火山碎屑流相、涌流相构成的三相冷却单元,是普林尼式火山喷发所特有的,也是破火山机构中最常见的火山岩相模式。因此在研究火山构造时,应充分利用遥感和物化探资料的地质构造解译资料,以及地质填图与剖面资料等,厘定实测和推断的线性断裂构造、环形(弧形)断裂构造、控制火山盆地的断裂构造等原生火山断裂构造的延伸(深)、产状、方位、性质(正断层、逆断层等)等,查明与火山原生构造配套展布的火山-沉积地层的时空展布范围、产状、层序、岩性岩相变化、角度不整合面和火山喷发不整合面等,以及相关侵入体(包括暴露地表的和隐伏的深成岩体、浅成-超浅成岩体、潜火山岩等),经综合分析,判别火山构造的范围、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破火山在平面上常表现为椭圆形或近于圆形,内部堆积巨厚的火山岩层(可能有多层沉积夹层),其外缘为环形(弧形)断裂所限,火山-沉积地层的产状以“围斜内倾”为特征,大致以破火山中央为中心,发育一系列放射状断裂;火山穹窿的地质特征与破火山类似,最大区别是火山-沉积地层的产状以“围斜外倾”为特征;如其中央部位出现晚期侵入体,则可能属复活型破火山或复活型火山穹窿。又如:古火山口的位置,也需借助于近火山口相火山岩的岩性岩相而推断。
火山构造的空间组合关系,对于恢复编图区火山活动规律具有重要作用。某些火山构造具有多期活动的现象,例如:在早期形成的破火山机构、或更大型的火山构造洼地内,后期又形成杂干破火山或火山穹窿等,构成套叠式火山构造。另外,某些火山活动中心具有随时间的定向迁移性,例如:中国东部燕山晚期火山喷发中心常见随时间向NE迁移的现象,其先后喷发形成的破火山等火山机构,则呈NE向展布并有部分重叠现象,表现为晚期火山机构切割早期火山机构的东北部。
火山活动常受区域性断裂构造的控制,特别是不同方位断裂构造的交汇部位,常出现火山活动集中区。因此,火山构造的研究,还应结合区域断裂构造(包括控制火山机构的构造、控制火山岩带的构造两类)的研究,查明不同火山构造的空间展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例如:受同一区域性断裂控制的不同破火山口可构成串珠式分布,火山构造洼地也可受一组或两组甚至多组断裂的控制。
火山构造对成矿作用有明显制约作用,例如火山原生构造(环形、弧形、放射状断裂等)常表现为控矿或容矿构造。注意提取遥感异常,利用各类地质资料与重砂资料等,推断各类蚀变及铁氧化带与火山构造的时空关系。此外,古火山构造常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剥蚀,而火山构造的不同深度具有不同的矿化作用,因此剥蚀程度的判别(要素之55~59)也是火山构造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六)陆相火山岩的岩性岩相研究
利用各类地质资料、特别是陆相火山岩地层剖面和穿越火山构造的岩性岩相剖面资料,厘定编图区各地层群(组、段)火山岩的岩性岩相类型与组合特征。
1.火山岩岩性研究
综合利用火山岩的颜色与结构构造(要素之11~13)、火山碎屑物与矿物组成(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副矿物)、包体与包裹体特征(要素之14~19)、岩石化学数据及火山岩SiO2-(K2O+Na2O)分类命名图解等进行分析研究,采用“附录4-2-A火山岩分类命名标准”,根据颜色+化学成分+结构构造+矿物组成等内容,准确命名火山岩名称,并表达在实际材料图上;例如:灰紫红色流纹岩、深灰色流纹英安质晶玻屑熔结凝灰岩、灰红色安山质凝灰岩等。
2.火山岩岩相研究
根据火山岩岩石类型(岩性)及其组合与时空分布特征,采用附录4-2-B火山岩相分类标准与术语”,给予命名;例如:溢流相(玄武岩)、火山碎屑流相(熔结凝灰岩)、空落相(玻屑凝灰岩)等。需注意的是:同一岩石类型可能分属不同的岩相,即可由不同的成岩方式所形成,此时应分析其与上下火山岩层的关系、合理划分流动单元和冷却单元、确定喷发韵律,在此基础上综合判断火山岩相类型。例如:玻屑凝灰岩既可以是爆发空落相,也可以是涌流相,但爆发空落相玻屑凝灰岩一般位于厚层火山碎屑流相熔结凝灰岩之上且分布范围可相当广,可发育良好的水平层理构造,构成一个流动单元的顶部;而涌流相则位于火山碎屑流相之下且主要分布于火山口周围,且除水平层理构造外,还可见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等,构成一个流动单元的底部。又如:角砾凝灰岩可出现在爆发空落相、火山碎屑流相、爆发崩塌相、涌流相等多种岩相类型中,确定其所属火山岩相类型时,也需依据对与其时空上密切共生的其他火山岩的类型与层序关系等进行综合研究。总之,火山岩相表示一种成岩过程或方式,可形成多种火山岩类型;反之,一种火山岩类型也可经由不同火山活动方式形成,即火山岩相与岩性之间一般并无特定的对应关系,需根据野外地质剖面与薄片鉴定、化学分析等多种资料综合厘定,并表达在实际材料图上。
在火山岩相类型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火山岩的相带划分(要素之31),如可将侵出相碎斑熔岩划分为边缘相隐晶状碎斑熔岩、过渡相霏细状碎斑熔岩、中央相碎斑熔岩等,这种相带如有相当的空间展布规模,则可作为填图单元单独划出;确定陆相火山岩的相组合和相模式,如典型普林尼式火山爆发形成的广义火山碎屑流三相模式(爆发空落相/火山灰云亚相、狭义火山碎屑流亚相、涌流相/地面涌流亚相)等。此外,根据区域火山岩岩性岩相特征,查明火山喷发类型、喷发沉积的物理化学条件、喷发旋回、喷发古地理环境、火山作用类型等,同时也为划分构造岩浆旋回提供可靠依据。例如:若出现广义火山碎屑流相(地面涌流相+火山碎屑流相+爆发空落相),即可确定火山喷发类型为普林尼式;根据火山岩中的沉积夹层,以及火山岩矿物温压计的计算等,可确定火山喷发的温度、压力、氧化还原条件及古地理环境等;根据代表火山喷发间歇期的沉积夹层,以及火山岩性岩相的空间垂向变化规律等,可划分出不同的火山喷发旋回;根据火山岩性岩相类型、共生的沉积岩与侵入岩、岩性岩相的空间展布特征等,可确定火山作用类型。
3.陆相火山岩岩石组合/火山岩建造研究
具体概念可参照“岩石组合(火山岩建造)(要素之32)”。将实际材料图中不同类型的火山岩自然岩石组合(岩性)通过分析上升为火山岩岩石组合。这一过程以火山岩岩性岩相剖面及火山喷发旋回的分析为核心,并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应包括与火山岩共生的沉积岩夹层、相关的浅成-超浅成岩。特殊意义的岩类或岩性层(如沉积岩)均作为独立的岩石组合单位表达。
在建造构造图上表达的陆相火山岩之岩石组合也称火山岩建造,系指同一火山活动期次形成的火山岩岩石组合,包括时空上密切共生的各种岩性岩相。火山岩建造类型的划分原则是:首先,火山岩建造是对火山地层组的进一步细分,划分依据是主要岩性或岩石组合;其次,按火山岩岩石类型分别划分建造类型。
火山岩分为熔岩、火山碎屑岩、潜火山岩三大类。火山碎屑岩大类又分为碎屑熔岩类、正常火山碎屑岩类和火山-沉积碎屑岩类三类;其中,碎屑熔岩类分为碎屑熔岩亚类和淬碎碎屑熔岩亚类,正常火山碎屑岩类分为熔结碎屑岩亚类和普通火山碎屑岩亚类,火山-沉积碎屑岩类分为沉积火山碎屑岩亚类和火山碎屑沉积岩亚类(李兆鼐等,1984)。
(1)火山岩建造类型的划分
1)根据岩石类型先分别划出熔岩建造、火山碎屑岩建造、潜火山岩建造;
2)火山碎屑岩类建造再划分为碎屑熔岩建造、正常火山碎屑岩建造和火山—沉积碎屑岩建造三类;在此基础上还可再细分出碎屑熔岩建造、淬碎碎屑熔岩建造、熔结碎屑岩建造、普通火山碎屑岩建造、沉积火山碎屑岩建造、火山碎屑沉积岩建造等。如:集块熔岩建造、熔结凝灰岩建造、沉凝灰岩建造等、凝灰质砂岩建造等。
考虑到火山岩建造的划分不宜过细,可将各火山碎屑岩亚类适当合并而划分建造,如碎屑熔岩亚类和淬碎碎屑熔岩亚类、熔结碎屑岩亚类和普通火山碎屑岩亚类可分别合并为一个建造;但火山碎屑沉积岩亚类指示了火山活动的间歇,是划分火山喷发旋回的标志,必须单独划分建造。
3)例外的是:集块岩类(包括集块熔岩、淬碎集块岩、熔结集块岩、集块岩和沉集块岩)是标志古火山口位置的特殊岩石类型,应单独划分建造。
在岩石类型划分建造的基础上,再按火山岩化学成分进一步划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碱性6种建造类型。只有一种化学成分的火山岩即划为一个建造,如:响岩质熔结凝灰岩建造。当同时出现多种化学成分的火山岩且分布有限时,基性和中性火山岩类可以合并为一种建造,中酸性和酸性火山岩类也可合并为一种建造;特殊情况下基性和酸性火山岩类可合并称双峰式建造,如玄武岩和流纹岩双峰式建造、细碧角斑岩双峰式建造等。但超基性火山岩类、碱性火山岩类应分别单独划分建造。
(2)火山岩建造命名与编码原则
1)采用“岩石名称+建造”的方式命名火山岩建造,岩石名称由“化学成分+岩石类型”构成。如:流纹质熔岩建造、英安质-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建造、安山质沉凝灰岩建造等。
2)火山岩岩石名称采用“数据项岩石类型下属词”表所列名称,编码采用“数据项岩石类型下属词”所列岩石类型代码。
3)对于火山碎屑沉积岩建造,因以正常沉积物为主,不适合用化学成分再进行划分建造,而直接以岩石类型命名,如:凝灰质砂岩建造。
4)由同一化学成分的火山岩构成的建造,直接用岩石名称来命名和编码,如:流纹质集块角砾岩建造等;数据库中按岩石名称下属词直接填写代码。
5)由两种火山岩构成的建造:有两种情况,一是两者呈互层产出,用“岩石名称1+岩石名称2”命名和编码,如“英安质凝灰岩与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建造”可表达为“英安质凝灰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建造”,数据库填写两种岩性代码,中间用“+”连接。特殊情况下,当基性与酸性火山岩互层时,可直接命名为双峰式火山岩建造,同样数据库填写两种岩性代码,中间用“+”连接。二是两者共生,但厚度或面积相差较大,即表现为1种(量多)夹另1种(量少)的火山岩建造,用“岩石名称1>岩石名称2”命名和编码,如“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夹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建造”可表达为“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安山质火山角砾岩”,数据库填写两种岩性代码,中间用“>”连接,量多者在前。
6)由多种火山岩组成的建造,选择主要的二~三种火山岩参与建造命名,并按照厚度和/或面积由多到少的次序,用“岩石名称1>岩石名称2>岩石名称3”的方式予以命名和编码。例如,当火山岩建造以厚层流纹英安质熔结凝灰岩为主,次为中厚层流纹质凝灰岩,又有薄层英安质角砾凝灰岩时,可命名为“流纹英安质熔结凝灰岩>流纹质凝灰岩>英安质角砾凝灰岩建造”,数据库填写3种岩性代码,中间用“>”连接。
7)陆相火山岩很少有三种或多种火山岩互层的现象,建造命名时一般可不予考虑。
(3)火山岩建造图面表达
1)火山岩建造在图面上用花纹表达,不同建造之间需有明确界线。
2)火山岩建造花纹采用《技术要求》规定的岩性花纹;当火山岩建造涉及不止一种岩性时,选择最主要的二~三种岩性花纹,按照《技术要求》统一的花纹组合方式进行表达。
3)附图中综合柱状图上的火山岩建造图例应与主图火山岩建造花纹一致。
(七)陆相火山岩地球化学研究
地球化学研究包括岩石(矿物)化学、稀土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研究目的是确定火山岩物质来源、成因类型、岩浆演化方式与过程、构造环境。资料来源为实际材料图数据库中所提供的相关地球化学数据,具体元素类型可参见地球化学特征(要素之20~24)。
岩石(矿物)化学研究:首先是根据岩石化学组成(也称常量元素、主量元素或全岩硅酸盐组成,为主要氧化物的百分含量),计算CIPW标准矿物组成及其百分含量,利用SiO2—(K2O+Na2O)分类命名图解和实际矿物组成及岩石结构构造等,确定火山岩的岩石名称;其次利用硅碱图等岩石系列判别图解,确定火山岩属碱性系列还是亚碱性系列;对于亚碱性系列岩石,再利用FAM图解,判别属拉斑系列还是钙碱性系列。对于单矿物化学组成,则根据相关计算矿物分子式的公式和矿物种类判别图解,确定矿物种类。需注意的是:在利用岩石化学组成进行相关计算和投图时,均需将挥发分去掉后重新计算百分含量。
利用稀土元素丰度值,计算稀土总量(∑REE)、轻稀土(LREE)和重稀土(HREE)的总丰度、(La/Yb)N、δEu等特征参数,绘制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图。
利用微量元素丰度值,计算Sr/Y、La/Ba、Sr/Ba等特征参数,绘制原始地幔(或MORB、球粒陨石)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绘制各类岩石成因与构造环境的判别图解。
利用已有的各类同位素组成数据(Rb-Sr、Sm-Nd、Re-Os、Pb、H、O、S、C同位素等),判别岩浆成因类型(幔源、壳源、壳幔混合源)。
综合利用岩石化学、稀土和微量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岩石学、矿物学、地质学等多方面资料,采用“附录4-2-E火山岩(及共生侵入岩)的大地构造相—地球化学标志”、“附录4-2-D火山岩(及共生侵入岩)的大地构造相—岩石构造组合”等提供的各类判别标志,确定火山岩的岩浆物质来源、演化方式、岩石构造组合、成因类型及其构造环境,进而确定其所揭示的大地构造相类型。
(八)陆相火山岩成矿作用研究
陆相火山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特别是在中国东部,80%以上的矿产都与燕山期陆相火山岩浆活动有关,具体表现为:成岩成矿过程的一体化(有直接的时空与成因联系)、火山构造-火山岩相-火山地层(岩性)的控矿性等。
成岩成矿过程的一体化:火山岩浆活动本身即是成矿作用过程,火山岩及其同源异相的潜火山岩、侵入岩与矿产存在着时空上密切共生、成因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物质来源与演化过程的关系,例如:燕山期大部分浅成低温热液型铅锌银矿,以及部分锡、铀、金等金属矿床及萤石等非金属矿床,都直接分布于酸性火山岩区;而喜马拉雅期的多数大型非金属矿产(如凹凸棒石、膨润土、蒙脱石矿等)则与玄武质岩浆活动直接相关。
火山构造-火山岩相-火山地层(岩性)的控矿性:火山构造、特别是环形(弧形)和放射状断裂以及火山通道,常是火山岩区重要的控矿容矿构造;巨厚层火山碎屑流相和隐爆角砾岩相等,则常是重要成矿部位;火山岩与基底接触面也是重要的容矿构造;不同岩性的火山岩则可形成不同类型的矿产。
根据矿化特征与蚀变破碎特征(要素之29~30)的内容,具体描述与火山岩有关的矿床或矿化蚀变带特征、类型、规模、组成等。
‘肆’ 化探方法应用研究和有效性评价
地球化学找矿方法是找矿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预普查找矿的前期阶段无一可替代方法,目前已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被广泛使用,得到地质界普遍欢迎。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就开始了地球化学找矿方法的应用,50多年来对秦岭造山带陕西段开展了较系统的化探工作,在应用于找矿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一)化探异常检查评价工作程序
在开展了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扫面的基础上,工作程序如下:
1.异常筛选
对于目前所获的众多异常进行综合研究和筛选是重要的工作步骤之一。在筛选异常时,除依据异常的自身特征(如规模、浓度、元素组合)外,还要注意:①异常所处的地质背景、地质条件与已知矿带、矿床的空间关系; ②异常所处地球化学背景及所在地球化学区划单元类型(如亲石、亲铁、亲铜等);③异常区是否伴有矿田级异常,是否为异常集中区; ④是否具有地球化学分带特征。异常筛选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地球化学场分析
对所有水系沉积物测量原始数据进行建库,制作区域地球化学图,进行地球化学区划,划分出背景场、高背景场及高值区,并套合相同比例尺的地质矿产图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异常。
(2)经验初评
首先注意两类异常。其一为浓度高、规模大且成带分布的异常; 其二为产出地质条件十分有利或较特殊的异常,如一些低缓异常等。对这两类异常应优先查证。
(3)异常评序
将各类异常的面积、浓度、变化系数、分带、异常元素组合、标准化面金属量(NAP值)及产出地质条件等参数量化后计分,按总分排序。序数在前的异常作为重点异常进行检查评价。
(4)结合区域重力、航磁异常进行综合分析
根据工作地区的地质背景、成矿规律,矿产一般分布于高磁、高重力异常带(或古隆起带)边部。由于古隆起带边部常常产生断裂破碎带,使得成矿元素重新活化、迁移与富集,对成矿非常有利。所以对其边部分布的化探异常应优先考虑。
(5)结合重砂、金属量异常进行分析
如果化探异常中也有重砂异常和金属量异常存在,应优先进行查证。
2.典型异常预查
通过以上综合分析和筛选,筛选出典型异常(或者说是找矿有望异常),进行野外调研,对异常区内不同的蚀变、矿化现象、断裂破碎带及典型岩石进行取样分析。通过野外调研、成矿地质环境分析来确定异常的找矿意义。对已确定具有找矿意义的异常进行详细查证和评价。
3.异常查证
通常采用1:2.5万沟系次生晕测量或地质地球化学剖面(或1:1万正规网次生晕)进行查证。一般来说,对有找矿前景、规模较大的面状异常多采用1:2.5万沟系次生晕测量; 对带状异常多采用地质地球化学剖面法(或1:1万正规网次生晕)进行查证(剖面应垂直异常走向)。通过异常查证,缩小找矿靶区,提供找矿有望地段,为下一步异常评价提供依据。
4.异常评价
异常评价区必须是异常查证过程所获得的找矿有望地段,并有蚀变(矿化)体存在和有望找到矿体(床)的异常。评价方法一般采用地质地球化学剖面法或地物化综合剖面法,但剖面应垂直于地质体走向。若发现矿化蚀变体或较好的原生晕异常,可初步开展地表揭露,确定找矿靶区或靶位,为地质评价工作提供一套完整的地球化学资料。
多年来,笔者按照上述工作方法,在研究区内已发现多处找矿有望异常,并通过相关地质单位工作证实发现多处矿床。如宁陕县正河金矿床就是经过异常查证、地质物化探综合剖面评价发现的,现在正在开展地质勘探工作,有望获得一个大型金矿床。其他如葫芦沟金矿、夏家店金矿、八卦庙金矿等,均是通过此方法的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
(二)煎茶岭金矿床原生晕地球化学研究
在煎茶岭金矿勘查过程中,对矿区地表进行了大量原生晕分析,本次对其开展了全面整理、补充,其原生晕分析研究结果如下:
1.元素组合特征
煎茶岭金矿原生晕样品共分析了Au、Cu、Pb、Zn、Ag、As、Sb、Bi、W、Sn、Mo、Ni、Cr、Co、Mn、B等16种元素。对这些元素进行了相关分析(表4-16)和聚类分析(图4-18),确定了成矿元素组合。
表4-16 煎茶岭金矿区矿化蚀变带中矿化元素相关系数
图4-18 煎茶岭金矿蚀变岩组合元素地球化学相关性R型聚类分析谱系图
由表4-16中可以看出,Au、As、Cu、Pb、Zn、Ni、Cr、Mn、Sn等元素的相关性很好,除Au成矿外,其他元素为良好的成矿指示元素,Co和B的相关性也较好,Ag与其他元素的相关性相对较差。
元素R型聚类分析表明以0.5为界可将元素分为3类(图4-18):第一类为Au、As、Cu、Pb、Zn、Ni、Cr、Mn、Sn; 第二类为Co、B; 第三类为Ag。.其中第一类Zn和Mn、Ni和Cr的关系最为密切,是与成矿有关的元素组合; 第二类和第三类可能对矿化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2.元素的垂向分带特征
采用浓度指示法(解庆林,1992)计算得出蚀变岩中由上向下的元素垂直分带序列为:Mn-Ni-Cr-Co-As-Au-Cu-B-Sn-Ag-Pb-Zn。根据各元素在各中段的最大聚集位置,确定Mn为头晕成矿元素,Sn、Ag、Pb、Zn为尾晕成矿元素,Ni、Cr、Co、As、Cu、B等元素为中部晕成矿元素。
这一分带序列与国内所报道的金矿成矿元素的分带序列差异较大,其原因可能与煎茶岭金矿的赋矿部位及成矿作用有关。矿体赋存于超基性岩与白云岩的接触断裂破碎带中,成矿主要是由富含金的超基性岩体经过后期中酸性岩浆热液及构造活动的强烈改造,金析出在有利的部位成矿,从而形成了金矿体中富含与超基性岩有关的成矿元素,指示了成矿热液主要来自于超基性岩一侧,同时在地表矿体的局部见有锰矿化。
3.地表原生晕异常特征
地表以Au 10×10-9、As 10×10-6、Ag0.2×10-6、Mn 1000×10-6、Pb 20×10-6、Zn 100×10-6 Ni 1000×10-6、Cr 1000×10-6、Co 50×10-6、Cu 10×10-6 B 50×10-6为边界,分别圈出了各元素的异常分布范围(图4-19至4-24)。由图可以看出各元素异常套合较好,并沿断裂破碎带分布。以下为各元素异常特征:
Au异常主要分布在30~70线间,以52~70间异常最好,异常规模大,浓度高,形态规整,是矿体出露最好的部位。30~52线间异常规模较小,浓度低,形态多为小的透镜
图4-19 煎茶岭金矿床Au、As异常图
图4-20 煎茶岭金矿床Cu、Ag异常图
图4-21 煎茶岭金矿床B、Co异常图
图4-22 煎茶岭金矿床Pb、Zn异常图
图4-23 煎茶岭金矿床Ni、Cr异常图
图4-24 煎茶岭金矿床Mn异常图状,该段矿体断续出露。30线以西基本未见异常,也未见矿体。
As异常与Au异常基本吻合,以52~70间异常最好,异常规模大,浓度高,形态规整。30~52线异常较弱,且分布分散。30线以西异常加强,沿断裂呈线状分布。
Ag异常主要分布在52~70线间,与Au异常吻合。30~52线见零星分布,30线以西未见异常。
Ni、Cr、Co异常主要分布于断裂破碎带靠近超基性岩体一侧,异常强度两头强,中间稍弱。
Cu异常分布较为分散,沿断裂带整体分布,异常规模,强度较小。在66线附近异常强度较大,与Au异常相互套合好。
Pb、Zn异常主要分布于30线以东,两者相互套合并与Au异常套合较好。异常较为规整,异常浓度较高。但44线附近仅见Pb异常,而未见Zn异常。
B异常沿断裂分布,其中以48线以西异常最好,异常形态规模大,浓度高,呈线状分布,48线以东异常较弱。
Mn异常主要分布在50线以东,异常规模大,浓度高。50线以西零星分布,浓度低。
总的趋势是,煎茶岭金矿地表原生晕异常大致以30线为界分为两部分,东部主要为Au、As、Ag、Mn、Pb、Zn、Ni、Cr、Co、Cu、B元素组合,其中在50线以东元素组合最好,异常规模大,强度高,该处也是矿体出露最好的部位; 西部主要为Mn、Ni、Cr、Co、Cu、B元素组合,可能反映了早期矿化的热液活动特点。
4.原生晕异常剖面特征
垂向上煎茶岭金矿原生晕异常分布特征见图4-25至4-30。由图中可看出异常在垂向上变化如下:
Au异常主要位于矿体的上部及中下部,浅部异常较弱。Au异常出现部位基本上是蚀变带变厚部位,也是矿体的厚大部位。蚀变带变薄处,异常也较弱。
As异常与Au异常紧密套合,高值点出现在矿体上部、Au异常的上部。下部出现的较高异常,可能表示了矿体向下部还有较大的延伸。
Cu、Ag异常紧密套合,并与Au异常套合。其高值点多出现在矿体的中下部、矿体较好部位,可能代表了主成矿期的晚期异常。
Ni、Cr、Co异常基本上位于金异常的外围靠近超基性岩体一侧,其高值点多位于Au异常的中上部,表示成矿热液主要来源于超基性岩体。
B异常与Au异常套合,其高值点基本上位于Au异常的中下部位,可能代表了中晚期的热液活动。
Pb、Zn异常基本上与Au异常套合,但其高值点多位于矿体的下部和外侧,为成矿晚期热液活动的产物。
Mn异常出露范围较宽,包含Au异常,处于Au异常的外层,其高值点位于矿体的上部。
总之,在上述异常组合中Mn、Au、As元素异常多位于矿体的上中部位,异常形态基本上呈上宽下窄的形态,Ni、Cr、Co异常多靠近超基性岩体,且高值点多位于矿体上部,说明矿液主要来源于岩体一侧。Ag、Cu、Pb、Zn、B元素异常呈上窄下宽的形态,且异常高值点多位于矿体的中下部,可能与中晚期成矿热液活动有关。
图4-25 煎茶岭金矿床64线Mn异常图
图4-26 煎茶岭金矿床64线Ni、Cr异常图
图4-27 煎茶岭金矿床64线Au、As异常图
图4—28 煎茶岭金矿床64线Cu、Ag异常图
图4-29 煎茶岭金矿床64线B、Co异常图
图4-30 煎茶岭金矿床64线Pb、Zn异常图
5.原生晕异常纵投影特征
沿蚀变带纵向原生晕异常分布形态见图4-31至4-35。由图上可以看出各元素异常沿纵向分布的特点。
图4-31 煎茶岭金矿床Mn异常纵投影图
图4-32 煎茶岭金矿床Au、As异常纵投影图
图4-33 煎茶岭金矿床B、Co异常纵投影图
Au异常主要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位于54~68线地表到深部,该段异常面积大,异常浓度高,具有多个异常中心,600m标高以下异常减弱,该段为矿体最好的部位; 第二部分位于32~44线地表到800m标高附近,异常相对较弱,该段矿体在900m标高附近矿体连续,厚度较大,品位较高,深部仅见少量的矿体,多为矿化体; 第三部分位于18~30线浅部,异常较为规整,为一单异常,浓集中心位于28线,该段仅见Au矿化。
As异常分布范围与Au异常一致,基本上与Au异常套合,异常多位于Au异常的上部。仅56~64线处异常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位于地表Au异常头部,下部位于Au异常的中部,该处砷异常可能与深部Au矿化有关系。
图4-34 煎茶岭金矿床Cu、Ag异常纵投影图
图4-35 煎茶岭金矿床Pb、Zn异常纵投影图
Cu异常多位于Au异常的边部及中下部,单个异常规模较小,浓度较低,仅个别异常浓度值较高,位于36线以西及66线处,Cu异常出现部位矿化一般较弱。
Ag异常主要位于32线以东,异常中心分布较为凌乱,多位于浅部。异常规模较小,浓度值普遍较低,与Au异常套合较好。Ni、Cr、Co异常主要分布于14~70线间,多位于Au异常的上部。异常规模大,形态规整,异常浓度为两侧高、中间低。蚀变带中Ni、Cr、Co异常浓度较高,表明热液主要来源于超基性岩体。
Zn异常主要位于Au异常的下部及旁侧,异常规模较小,浓度较低,为弱异常。异常出现部位多为矿体下部或无矿部位。
Pb异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位于14~42线间,该段出现多个浓集中心,异常位于地表; 另一部分位于54~66线间地表到浅部,异常规模较大,形态规整,浓集中心明显。异常出现部位一般矿化较弱或无矿。
B异常分布于20~70线间地表及Au异常的中下部,其中地表20~30线间异常较好。
Mn异常形态和分布位置与Au异常相似,但其浓集中心多位于Au异常的上部,向下异常减弱。
总体上看,各元素异常主要分布在16线以东,16线以西未见异常。从异常形态看,东部向下延深较大,西部延深较小,这与矿体向东侧伏相吻合,暗示矿液可能由东向西运移。这也与超基性岩体的分布形态有关,48线以西为分支岩体与白云岩接触,48线以东为超基性主岩体,分支岩体插入到主岩体中,说明成矿热液主要来源于主岩体。Ni、Cr、Co含量较高,也表明成矿热液来源于超基性岩体,其异常位于Au异常上部及西部,可能与早期成矿作用有关。Cu、Pb、Zn、B元素多位于Au异常的边部和下部,其出现部位一般矿化较弱或无矿,可能与成矿晚期的热液活动有关。
6.原生晕地球化学异常评价指标
根据以上所述,结合该矿区地质特征和矿床地质条件,原生晕地球化学异常评价标志归纳为以下4点:
1)Au、As、Ag、Mn、Pb、Zn、Ni、Cr、Co、Cu、B元素为蚀变带上主要的成矿指示元素,各元素异常呈带状相互套合,沿F451断裂带分布。
2)成矿元素Au与所伴生的其他元素组成的异常形态规整,强度大,异常浓集中心明显。
3)矿体由上至下的元素分带序列为:Mn-Ni-Cr-Co-As→Au-Cu-B-Ag→Pb-Zn。Mn、Ni、Cr、Co、As为前缘指示元素; Au、Cu、B、Ag为矿体特征元素; Pb、Zn为矿体尾部特征元素。
4)由于煎茶岭金矿成矿作用与超基性岩体有着密切的关系,除Ni、Cr、Co 3个高含量元素外,找矿指示元素主要为Mn、As、Au,当出现Cu、B、Ag异常时表示矿体已接近下部; 若矿体中出现Pb、Zn异常,则表明已位于矿体的尾部; 若同时有Mn、As、Au异常的叠加,表明矿体向下具有较大的延深或深部有另外的矿体出现。
(三)化探方法的有效性评价
以上所阐述的化探方法是我们多年来使用的行之有效的找矿方法之一,找矿效果甚好。地质体的发展、演化是极其复杂多变的,每一种找矿方法都有着它的局限性,化探方法也一样。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仅适用于地形切割剧烈、水系发育的山区找矿,适用于大面积区域地球化学勘查和普查找矿工作,而在地形平坦、水系不发育地域,其应用效果受限。1:2.5万沟系次生晕测量则适用于土壤覆盖区,适用于对水系沉积物异常的查证、进一步缩小找矿靶区,在普查阶段用来评价被土壤覆盖的岩浆岩、地层和构造的含矿性,圈定成矿远景区。中小比例尺(1:10万及以上)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原生晕法)则适用于基岩出露良好的地区,可直接圈出找矿远景区,多用于评价不同地质体的含矿性。大比例尺(1:10000或1:5000)岩石或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可以确定矿(化)体的空间部位、形态和规模,追踪盲矿,并预测矿床(体)规模,研究成矿机理。总之,针对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化探方法并与地质结合进行合理解译,把化探异常转换为具有地质内涵的找矿标志,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找矿效果。
‘伍’ PDCA循环指的是什么
一、PDCA循环(PDCA Cycle)最早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来的,所以又称之为戴明循环(Deming Cycle)。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
二、PDCA四个英文字母及其在PDCA循环中所代表的含义:
1、P(Plan)--计划,确定方针和目标,确定活动计划;
2、D(Do)--执行,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3、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
4、A(Action)--行动,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以免重现,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
三、PDCA循环实际上是有效进行任何一项工作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在质量管理中,PDCA循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有人称PDCA循环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之所以将其称之为PDCA循环,是因为这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要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完了,解决了一部分的问题,可能还有其它问题尚未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次循环,其基本模型如下图所示。
四、PDCA循环的特点:
1、大环带小环。如果把整个企业的工作作为一个大的PDCA循环,那么各个部门、小组还有各自小的PDCA循环,就像一个行星轮系一样,大环带动小环,一级带一级,有机地构成一个运转的体系。
2、阶梯式上升。PDCA循环不是在同一水平上循环,每循环一次,就解决一部分问题,取得一部分成果,工作就前进一步,水平就提高一步。到了下一次循环,又有了新的目标和内容,更上一层楼。
3、科学管理方法的综合应用。PDCA循环应用以QC七种工具为主的统计处理方法以及工业工程(IE)中工作研究的方法,作为进行工作和发现、解决问题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