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音乐民族学的研究方法
方法概括起来包括实证性和思辨性两类。大体分为收集、整理资料和分析研究资料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工作内容除现场的记谱、录音、摄像外,还包括调查、收集、记录与音乐有关的各种文化现象,其中也包括调查研究音乐与社会文化背景,与其他艺术的联系,探明演唱、演奏者的音乐意识以及他们使用的音乐用语的含义等。后一阶段为实验室和案头工作。它包括:将收集到的音响资料进行准确的记谱;为保证资料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使用音高测定器或记谱器等仪器进行测定和记谱;从音乐表现形态的各个方面,如从音体系、曲式结构、唱奏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归纳整理成民族音乐志。
⑵ 民族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方法体系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民族社会学的方法体系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一门学科立足于科学知识体系之中,主要依靠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的理论,即由一些核心的概念构成的对研究对象的研究或阐释体系;二是科学的方法论,是指从概念到对研究对象的解释或阐释过程中所涉及的思维方式和所使用的手段、技术。民族社会学发展至今,可以说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的方法体系。
民族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逻辑思维方法原则、民族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高永久提出的民族社会学的方法论有三个方面:
1.认识和把握民族社会学现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方法。
2.分析和阐释民族社会现象——主位和客位研究、民族中心文化和文化相对论。
3.发现和研究民族社会现象。
方法特征
民族社会学不能被简单的视为民族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和糅合,民族社会学研究方法是从社会学的立场认识民族,又从民族的角度理解社会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方法。
民族社会学方法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动态性。社会学的立场和视野是动态的,他关注变动中的尤其是现实社会的各种事实和关系的动态过程。从社会学的视角去认识民族与社会,就是把这对关系置于社会变迁的动态过程中加以考察,从中发现其结构要素和变迁的规律。
第二,整体性。民族社会学对民族与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是从整体论高度出发的,把民族与社会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然后从整体内系统关系的纬度来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例如,从民族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并不是简单地把民族看作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而是把社会理解为民族社会、民族国家,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在社会运行和变迁过程中,民族这一社会要素或社会属性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着一定作用,对社会变迁有着一定影响。
第三,经验性。民族社会学注重对民族与社会的事实与现实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对民族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获得经验事实是首要的。所以,较多的民族社会学研究实践,都倾向于运用调查研究法,从现实社会中的现象入手,根据经验事实来理解民族与社会动态过程和关系。
两种范式
范式的概念是由库恩首先提出来的,用来表达科学研究活动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所谓范式,是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民族社会学的范式,既是该学科研究历史的总结,又是其未来发展所需要参照并不断建构的规范、理论和方法。从学科研究历史的角度看,民族社会学的范式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类型: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和西方社会学的民族关系 研究。这两个主要范式反应的是,民族语社会研究领域中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时遵循了不同的理论传统和方法论的模式,其差异集中体现在两个范式对民族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之上,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研究侧重点的差异。 两种民族社会学范式的比较范式类型对民族概念理解对民族边界理解研究的重点研究方法特征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客观存在的社会实体客观的、稳定的民族历史、语言、习俗、体质特征历史主义、进化论西方社会学的民族关系研究主观认知的社会属性主观的、相对的民族分层与流动、族际互动经验主义 研究的逻辑过程
根据华莱士的“科学之环”原理,研究的逻辑过程是由问题、理论、假设、操作化和假设检验等几个环节构成的。
五个知识部分:理论;假设;经验观察;经验概括;被检验过的假设。
六套方法:逻辑演绎方法;操作化方法;量度、测定与分析方法;逻辑推论方法;建立归纳、命题和理论的方法。
民族社会学解释
从经验中观察和发现民族与社会关系的理论问题,用经验材料来证明这些理论,运用理论来解释民族与社会的关系,是民族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在民族社会学的研究中,对社会系统中民族现象的理论解释主要包括:概念和变量、假设、变量测量和分析、假设检验。
具体研究的阶段
具体研究阶段是进行一项研究的完整过程,包括研究的具体方案和研究的具体实施程序或步骤。
第一阶段就是提出和界定问题。民族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总是要解答某些具体问题,所以问题是研究的导向,也是研究的目的。
提出问题一般遵循这样几个基本原则。 问题必须具有理论导向。 问题最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研究可行性。 第二阶段是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回顾别人是如何研究的。
第三阶段就是进行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指为了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实现研究目的,对研究中所涉及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检验所作的具体计划。
第四阶段是收集资料。
第五阶段是整理和分析资料。
第六阶段就是解释从资料中获得的新发现。
第七阶段是得出结论。
第八阶段就是发表和出版研究成果。 民族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归根到底就是社会中的人,具有不同民族身份的人。作为研究人的社会科学,其性质与以物质或非人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有着天壤之别。多数自然科学的研究实践中,不存在明显的伦理问题,而已社会中的人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其研究必然涉及他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研究者在研究中必须把可能涉及的关系规则考虑进去,也就是必须注意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一般来说,民族社会学研究中需要注意额伦理问题主要有隐私问题、忌讳问题和政治敏感问题等。
⑶ 浅论民族学研究方法
不同门类的学科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在研究法上会有不同,却必须符合科学方法论上的若干基本要求,否则其科学性就会受到怀疑。但科学的方法是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民族学自19世纪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门学科产生以来,在方法论和研究法上都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科学研究是实证性的研究。实证性研究的基础是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所谓第一手的资料,就是根据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所记录下来的资料。各门学科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方式是不同的。如物理学、化学主要在实验中获得,历史学主要在文献中获得,而民族学的第一手资料则主要靠实地调查来取得。实地调查又称为“田野工作”(field work)或“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民族学研究最重要的特点。民族学家将自己在调查中的发现和体验用一种较为微观的整体穗野胡描述法进行描述、归纳和分析,就是民族志的撰写。 田野调查和撰写民族志 ,就成为民族学研究最主要的方法和基本的过程。
实证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叫“质性的”或称为定性研究;另一种叫“量化的”或称为“定量”研究。一般来说,自然科学是以量化脊游研究为基础,社会学也较多进行量化的调查和研究。民族学则以质性的调查和研究为主要特点。民族学的调查特别要注意中性与客观的原则,即注意克服主观与片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某一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都会不自觉猜拦地受到自己的民族、性别、年龄和世界观等因素的限制。这就像戴着一副有色的眼镜,在调查时会对其它民族、人群或文化带有一定的成见,从而使凋查和研究由于某些偏见而不够科学。如何才能尽量减少和避免主观和片面呢?
民族学的调查强调“缩小距离”和“参与观察”。即要求调查者在调查之初就注意缩小与被调查者之间情感和文化上的距离,要参与到被调查者的社区和生产、生活场景中去进行较长时间的直接观察。一般来说在一个社区要有一年的实地观察和体验,要能直接与当地人交流,要全面了解情况,并通过学习当地的语言和思考方式,理解当地的文化。
民族学的调查具有明显的生活性、平民性与现实性。民族学研究的文化主要是平民的文化,即平民的生活。这种调查主要是关于平民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喜怒哀乐、风土民情和价值观念等行为模式。因为正是被调查的社区、民族这种民间的、日常的生产、生活的特点,代表了它的文化模式,文化类型。从时空观念上来说,民族学的研究既包括人类的过去,也包括现实,但主要是研究现实。而民族学的调查和研究在涉及历史时,它的出发点,它的目的也往往是为了用历史来说明,来解释现实中的现象和问题。民族学的调查与研究的成果,若干年后将成为历史着作。但它又与一般意义上的历史着作不同,因为他写的是活的历史,而非死的历史。也就是说,它是作者根据亲身的实地调查所撰写的历史,而是根据死的文献撰写的历史。
在结束了实地调查之后,民族学家就要以一定的叙述框架阐述这种参与观察的体验和发现。即撰写民族志。与宏观的分析不同,民族志采用的是较为微观的社会文化整体描述法。因为民族学把它所研究的社会的各个方面——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等视为一个互相紧密关联的复合体。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如果没有被放在与其它方面的关系中加以学察,就无法被单独理解。这种观察与分析的方法被称为“全貌观”。说它是微观的,还因为民族志不一定对某一民族的社会或文化进行全面的描述,它的研究对象,往往是一个小型的族群或社区,而研究的重点是对能够显示事物内部关系、结构和演变过程的细节详细调查与描述,用每个事物(案例)的细节和独特性,来说服读者,表达事物的性质和意义。